论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的创新路径

2023-02-17

实际上我国自汉代起就有新闻事业的雏形, 而国内新闻史研究直至20世纪才起步。相比西方国家不仅时间上严重滞后, 而且研究方法也不甚合理, 难以给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形成有效地指导。尤其是老、中、青三代学者主张各不相同, 未能形成高度认可的观点, 也给新闻史研究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可见, 对当前新闻史研究方法的不足进行分析,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新闻史常见的研究方法

(一) 编年史研究法

编年史研究法是一种形象化的手段, 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罗列。这种做法能够直观地反应出新闻事件之间联系, 旨在总结出开办新闻事业的影响及意义。比如对某新闻单位的开办日期、发行内容以及办报理念进行整理, 研究其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研究中国新闻史, 对史料文献的挖掘固然重要, 但也容易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受到文献中主观色彩的影响, 使研究者的结论有夸大和不实的嫌疑。比如新闻事件时间跨度离散性明显, 而重点人物和事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分析。编年史研究法则难以达到这一要求, 造成了走马观花、不见全貌的问题。

(二) 中体西用研究法

现代新闻史研究发端于西方, 国外学术界经历了描述历史、解释历史到运用社会学角度研究新闻史的转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迈克尔·舒德森的提法, 将新闻事业等同于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并根据西方新闻报道的故事与信息两种模式对比, 分析了新闻事业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其不仅强调了新闻事业的社会性, 而且也体现了新闻单位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国内新闻史研究基础薄弱, 将此观点直接生搬硬套也必将造成水土不服。

(三) 新新闻史研究法

新新闻史是近代才出现一种研究方法, 主张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发挥对显示的史学功能。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则需要立足当下, 描述新闻事业衍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 新闻史研究成果的可读性就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推动学术更深入的钻探探索。一方面能够激活新闻史料的生命力, 重新焕发处思想与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实践, 使新闻事业发展收益。但基于这种“当代视角”的研究模式下, 更多的将新闻史与人们思维模式与意识形态挂钩。那么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则不得而知, 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谬误。可见这一新兴学说仍有待完善, 不适宜在学术界普及推广。

二、当前新闻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本体不明确

从以往学术界的成果来看, 新闻史研究往往与革命史和社会史盘根交错, 研究方法呈现出模式化的问题。诚然, 基于现代新闻事业开端的社会背景, 新闻史的确与民族兴亡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如此混为一谈也不利于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总结, 同样也阻碍了学界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其次, 新闻史研究离不开史料的研读和发掘。若学术界不能准确把握研究主体, 那么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史料铺陈的形式主义, 没有对具体价值的深入探究, 那么对新闻史研究的意义也就十分有限。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倡以媒介生态为突破口, 直观地反馈出新闻事业的历史变迁。这种方法虽然以“编年体”的形式总结了表象, 但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历史本身的思考。

(二) 理论成果不丰富

国内的新闻史研究起步较晚, 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均存在较大的空白。目前研究的指导办法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 引进的施拉姆、拉斯韦尔等传播学大家的观点。反观国内的学术成果相当有限, 即便有也大多是对西方理论的“述而不著”。这部分西方成果的涌入无疑推动了国内研究的开展, 但也造成了“拿来主义”盛行的问题。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中国新闻史的特殊性, 对西方研究范式进行嫁接, 其最终结论往往就与实际不相符合。抛开个人研究不谈, 国内新闻史的讲义与教材也相对较少。在内容上往往更注重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 制度建设和硬件完善, 这部分观点基本与西方传播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吻合, 而未能紧密结合国内新闻事业的实际。

三、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路径

(一) 培养研究自信

要想促进国内新闻史研究水平的进步, 首先就要树立信心发挥学术界的创造力。尤其是国内新闻事业的实践较为特殊, 而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中体西用”, 以西方的学术成果作为指导意见。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其根本在于国内学术界盲目迷信西方权威, 打击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笔者认为, 国内学者对本国国情和历史了解更透彻, 必然能够得出真知灼见。研究者可以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找出新闻史发展壮大的脉络。对于西方既有学术成果固然要用, 但仍需要扬弃, 对于符合实情的予以接纳。而有严重不符的, 则应该及时剔除。同时兼顾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趋势, 将“中”与“西”有机结合。

(二) 注重逻辑因果

因果关系的探索是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般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以往新闻事业的演变过程, 不仅能够反映出人物、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 而且也可以给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而在以往的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只注重了对史实的整理, 而未能进行更加深刻的探讨。针对这一问题, 在今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不仅需要对近百年新闻史实进行梳理, 而且还需要钻研探索。其中有发人深省、确有成效的做法, 能够成为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养分;而不太恰当亦或是发展中的谬误, 也能够避免新闻事业少走弯路。笔者建议, 新闻史研究方法的创新, 就需要从史实中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律, 从而达到“资鉴”的目的。

(三) 立足中国历史

前文也曾提到过, 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出现恰好在革命初期, 因此各大新闻单位更具有历史使命感。尤其是受到当时特定思想信仰与衣食住行习惯的影响, 国内的新闻事业更加重视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而西方新闻事业则无此内容, 仅仅照搬西方学术观点也必将导致研究残缺不全。因此, 在新闻史的研究中仍需要结合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一方面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 客观地总结出新闻史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强调知识分子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 明确新闻从业者的特殊功绩。通过这种研究方式, 所得出的结论才更加符合我国新闻史的实际情况, 也应当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新闻史研究不仅能够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而且也对今后新闻事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中国新闻事业, 无论从开办背景、办报主体以及所扮演角色都有其特殊性。而国内研究成果较少存在“拿来主义”的问题, 且与社会史和革命史难以割离。因此, 应该培养国内学者的自信心, 促进研究方法的创新;同时注重因果逻辑关系, 深入挖掘新闻事业史实的价值和影响;并通过与历史背景相结合, 突出办报主体知识分子在新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够丰富我国新闻史研究的理论内容, 并推动当代新闻事业更上一层楼。

摘要: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公权力, 在促进信息传播、形成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新闻史的研究能够充分挖掘新闻事业的社会价值, 也是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 笔者在文章中分析了我国新闻史的特殊性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论述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特殊性,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红祥, 王婷婷.1979—2014年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CNKI数据库[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7 (04) :125-129.

[2] 吴廷俊, 李秀云.百尺竿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十年 (2004—2014) 述评[J].新闻春秋, 2015 (01) :4-10.

[3] 戴元光, 陈钢.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与范式创新[J].当代传播, 2010 (03) :4.

上一篇:试析土木工程项目中的钢结构施工技术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