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2022-09-10

落实党员民主权利, 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是国有企业党群工作的重要一环。党员是党的肌体和细胞, 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只有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保证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才能促使党员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一、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突出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 强化党员主体意识。党员在党的生活和党的实践活动中, 应该居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 党员能够体现党的意志, 成为塑造党的整体形象的主体。党员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全体党员地位的平等性;党员权利享有的充分性;党内权力授受关系的合理性;党员履行党内义务的自觉性。显然, 党员主体地位, 包含了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的三层含义。

首先, 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能够积极参与党内事务, 认真履行义务, 积极行使权利, 从而使党的各项建设和各种活动始终以党员为主体来展开, 党内事务能够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 党内民主高度发展, 党内和谐充分实现。

其次, 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的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是党内权力的受托者, 其权力来源于相应范围内的党员, 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 决定着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年龄, 在党内生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都享有参与权、选举权、讨论权、监督权和批评权, 对党内重大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最后, 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意识的党员, 始终把发展党的事业视为自己的责任, 把发挥主体作用视为神圣的权利。党的事业不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事业, 而是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事业。每名党员都是执政党党员, 无论职位、身份和行业如何, 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工作, 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塑造着党的形象。人民群众总是从周围党员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来看待党、评价党。如果党员的品行素质不佳就会影响党的形象, 甚至损害党的形象。

二、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些误区

客观而论, 目前国有企业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仍然存在着被动局面,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是企业党组织及企业领导人员不够重视。企业领导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和模糊, 认为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 企业党员只讲“服从”就可以了, 对党员不够重视, 党员缺少行使主体权利的途径和渠道。个别企业对党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没有被组织及时采纳或反馈, 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

二是党员自身参与主动性不强。部分党员主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够, 一些党员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权利行使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放弃了自己的民主权利;还有部分党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文化理论水平不高, 缺乏党内民主修养, 行使党员权利的能力不够。

三是民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多年来, 中央虽然通过党章及党内文件对党内民主建设做过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但在实践中对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却重视不够, 党章已经明确的一些内容, 执行上差距也较大, 并且往往流于形式。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后, 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企业党员具体参与哪些事务讨论, 并没有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认可, 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活动空间大大压缩, 党员缺乏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

三、加强国有企业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若干思考

我们认为, 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从保障和落实《党章》赋予的党员权利入手, 国有企业党组织也不例外,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和创新。

(一) 全面实行党务公开, 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党员作为党内的主人参与党内事务, 实现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前提。党务公开是党员获取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是参与党内事务和选择党组织负责人的基础。党务不公开则普通职工党员很难知晓党内的事情, 长此以往党员必将失去了解党内事务的热情, 逐渐会不关心党内事务, 把自己置于党外看问题, 党员主体地位严重弱化, 先锋模范作用无从发挥。因此, 应建立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党务公开制度, 除了涉及党的秘密不能或暂时不能公开的事务, 都应向广大党员公开。可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党内重大事项通报制度, 定期通报、报告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情况, 一些紧急情况及时通报。以便党员及时了解党内事务, 实施有效监督。

(二) 健全党内相关制度, 保证党员参与权落到实处

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是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基本内容和最重要体现, 也是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因此, 在实践中要积极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搭建平台。一是制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相关制度。企业党组织可结合实际, 明确企业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定出台前必须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 明确党员参与的办法及途径。二是制定党代表联系党员和群众的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党代表要保持与党员群众的密切联系, 经常与所代表的党员谈心, 深入了解广大党员的所想所思, 及时、客观、准确的向党组织反映党员的要求和意见。同时, 明确联系方式和反馈方式。三是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完善党员大会和全委会制度, 党内重大事项提交党代会或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保证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落到实处。

(三) 改进党内选举制度, 保证党员尽可能直接行使选举权

党员的选举权是党员权利的核心, 也是党员行使知情权、表决权、监督权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 现行的党内选举制度在候选人提名和选举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如现行制度规定, 候选人的提名由本届委员会提出, 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后, 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党员如果不同意某个候选人提名人选, 就要说出该人存在不适合担任党内职务的问题, 才有可能更换。也许该同志不存在有影响任职的问题, 但有比这个同志还要优秀的人没有被提名, 党员往往无能为力。此外, 在选举过程中, 组织意图表现非常明显。有许多党员认为选举是走过场,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 改进基层党组织选举办法势在必行。一是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 变由少数人 (委员会提名) 为个人自荐和多数人 (全体党员) 推荐;二是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 不但把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公示于众, 而且要组织候选人与广大党员见面, 向党员做竞职承诺, 接受党员的质询和监督;三是改进党委、纪委领导班子选举方式, 变由少数人 (“两委”委员会) 选举为多数人 (党员大会) 选举, 即公推直选。这样做能够扩大党内民主, 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 保证党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落实, 增强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主体意识和群众观念, 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工作态度的有机结合。

(四) 完善和创新权力约束机制, 保证党员行使监督权

虽然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 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一直是党内监督的一个难题, 而导致监督难的主要原因是党内权力过分集中, 这也是推进党内民主的一大障碍。为了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一是完善党内权利约束方面的制度, 明确党内权利运行规范、决策程序、权力授受关系等。从制度上解决实际存在的企业党代会或党员大会的权力集中到委员会, 委员会的权力集中到书记的状况。结合企业特点重点探索和改进党代会或党员大会制度。党内重大事项决策, 重要情况通报、重要规章制定、修改, 党建经费使用等情况, 特别是与党员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 都应提交党代会或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党代会或党员大会不能仅限于确认已经决定的事项。改进党代会或党员大会召开方式, 明确党代会或党员大会决策事项和范围, 保证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二是拓宽监督渠道。普通党员尽管人数众多, 分布在各个方面, 最容易发现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 但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和工具, 只能向党组织反映情况, 难以直接制止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由于职工党员自身利益与企业紧密相连, 企业领导人员直接决定着职工收入等切身利益, 监督成本很高。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对监督手段、监督途径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拓展, 如开通举报监督专线、网站、建立巡视制度等, 收到了较好效果, 应继续完善和推进。三是健全党员监督权利的保障制度。目前, 党员对企业领导人员监督难不仅表现在不知情不好监督上, 也表现在怕受打击报复而不愿监督上。有必要建立预防打击报复的“防火墙”, 加强保护党员监督权利方面的制度创新。要在举报的保密、奖惩和补偿方面形成有效的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保护揭发、检举人权益的制度。各级党组织对揭发、检举人以及揭发、检举的内容严格保密, 严禁将检举、控告材料转给被检举、被控告的组织和人员, 对于发生以上行为的人纪检监察机构要严查严办、绝不能姑息;为防止隐形的打击报复, 要建立审查是否属于“打击报复”的工作机制, 组成由职工代表、党员代表、有关机构人员参加的公正的机构来依法认定某些行为是否属于打击报复;对于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存在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 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

总之, 党内民主建设不是一项一促而僦的事情, 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的。国有企业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经济基础, 我们必须进一步以党内民主带动党外民主, 将广大党员和员工的民主热情转化为凝心聚力搞建设的生产力, 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努力开创国有企业党内民主建设的新局面。

摘要:党员是党的肌体和细胞,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必须保证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充分保障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健全党内相关制度、改进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和创新权力约束机制等方式, 落实党员民主权利, 以党内民主带动党外民主, 将广大党员和员工的民主热情转化为凝心聚力搞建设的生产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内,基层民主

参考文献

[1] 郑长忠著.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2] 王伟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J].理论前沿, 2007 (23) .

[3] 胡念飞.党内民主与监督进程[J].党的建设, 2006 (06) .

上一篇:急性胃穿孔的护理分析下一篇:浅谈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