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2022-11-15

第一篇:佛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旅游文化学 案例 敦煌

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敦煌旅游为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旅游的本职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

一、只有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融入旅游,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从旅游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感知文化的过程。积淀深厚的丝路文化、灿烂辉煌的汉唐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不仅滋养了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精品,也使敦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片沃土。由敦煌杂技艺术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推出以来广受好评、一票难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敦煌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印象。这表明,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全过程,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从文化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巨大市场。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的2000多年时间里,敦煌一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藏。但由于缺乏丰富而有效的传播手段和载体,敦煌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受到很大局限,在激烈的地域文化竞争中始终无法占据主动。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带动下,今年敦煌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但与建设丝绸之路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旅游载体,加快文化传播,既可以满足更多人的旅游等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利于敦煌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二、把文化需求作为旅游的根本动因,培育多元文化消费,才能延长旅游的价值链条 当前,敦煌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句叫“旅长游短”;第二句叫“淡季太淡”。存在这两个根本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够,没有相得益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把文化需求作为旅游的根本动因,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只有如此,才能延长旅游的价值链条。

敦煌是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几千年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艺术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藏,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中的故事、舞蹈、音乐等素材都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近年来,以敦煌为源流,以丝绸之路为背景,以多民族为色彩,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生产出的一系列文化影视产品和舞台艺术精品,无不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以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作为商业操作的起点和归宿,借助新

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变为具体的文化产品,使原创性的文化作品能够大规模复制,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标志性纪念品,并通过旅游市场的推广使之成为游客的“必购品”和文化交流的“必需品”,从而架起传播敦煌文化的桥梁。另一方面,把敦煌文化中的色彩、造型、人物、故事、图形等文化元素进行深入发掘,建立文化“基因库”,以现代的生活气息、独特的审美角度、纯化的艺术语言进行演绎表现,开发创作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雕塑雕刻、影视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大型实景演出等文化产品,加快临摹壁画、木刻板画、仿真彩塑、艺术石材、文化墙砖等艺术品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使丝路文化、汉唐文化、边塞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得以再生,满足更大范围、更多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第二篇:厦门旅游局组织文化分析

政府机构之

以质兴旅,让游客满意——厦门市旅游局组织文化

一、 机构简介

厦门市旅游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旅游业的直属机构,内设办公室、资源规划处、行业管理处、旅游促进处4个职能处(室)。主要领导班子包括局党组书记、局党组局长、纪检组长及办公室主任。 主要职能有:

1、拟订地方性旅游工作政策和旅游业管理的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

2、负责管理、协调和指导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工作、塑造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3、组织开展城市旅游创优、创佳活动、负责旅游促进工作,

4、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和指导国内旅游、出国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

5、推进对台湾、金门旅游,负责厦台旅游交流,做好对台旅游研究,管理赴台、金旅游事务。

6、依法对旅游市场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

厦门市旅游局被厦门市政府授予厦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以其出色的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创造了优质的旅游服务,为厦门市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硖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及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对厦门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它的成功离不开内部组织文化的建设。

二、 核心思想

游局的使命是推广厦门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和服务品质,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使到厦门市旅游的人民享受优质的服务。它的服务宗旨是:“旅游行业要把游客服务好;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要提高导游的服务质量;发展旅游要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厦门市旅游局把握发展机遇,勇于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两岸旅游合作前沿平台,全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新业态为龙头的旅游产品体系,产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除此之外,它的内部文化建设也具有独到之处。具体归纳,我发现它具有以下核心观点: 独到的战略思想:

1、找准座标、确定旅游业发展定位

以创建中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为目标,以旅游质量提升计划为抓手,加大旅游精品开发,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努力使厦门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中心城市和海峡两岸旅游互动的热点口岸城市。

2、以人为本,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建设人性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安全管理、旅游服务质量三大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向全社会推广厦门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和服务品质,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使厦门市旅游服务让游客更满意。

3、好字当头,进一步提升旅游目的地水平

加强旅游精品建设,促进厦门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以商务会展旅游为主体,以休闲度假旅游和对台旅游合作为两翼,打造厦门特有的旅游品牌。

4、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树立大旅游、大协作、大发展的观念,加大旅游要素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路子,全面提升厦门市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

5、科学创意,进一步提高城市旅游营销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客源市场需求,加强城市旅游整体营销,积极推广“海上花园、温馨厦门”和南中国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之都的形象,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科学实施营6与时俱进业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客源市场需求,加强城市旅游整体营销,积极推广“海上花园、温馨厦门”和南中国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之都的形象,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科学实施营销策略,促进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7、必须激发机关工作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厦门旅游局认为只有机关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能为游客提高高质量的服务。

6、机关人员要自律与自治。

作为政府机关,反腐倡廉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杜绝以权谋私、渎职等现象的发生。

三、成功塑造组织文化

在战略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厦门市旅游局形成了具有地方政府区域性的组织文化,核心内涵是“以质兴旅,让游客满意”,最终目的是为实现构筑旅游安全管理体系,创建“平安厦门、和谐旅游”工作目标。 内部建设:

1、素质先行——学习型机关建设

厦门市旅游局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部署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落实与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培训学习的内容与方式,使局机关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由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干部学习和业务学习构成的四维学习体系。

局机关在每年年初都会制定出实用性强、特点突出的全年学习计划,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下午定为集中学习时间。为确保培训质量与学习效果,除根据局内所设机构的职能,安排各处(室)领导结合其岗位业务分别授课外,还通过聘请高校教授和外单位领导,开展专题报告或讲座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辅导。同时,还将机关干部的学习情况纳入年终考评机制,有效营造了机关干部重视学习的良好氛围。

厦门市旅游局认为素质的提升是进一步提升行政执行力的保障,只有着眼干部职工业务素质的提升,通过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组织业务骨干“走出去、学进来”,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较高层次的科学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业务操作技能,不断适应厦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

2、积极的工作态度——开展“创先争优”阶段性表彰活动

每年进行“创先争优”阶段性表彰活动,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考察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内部员工在全市导游队伍中先锋模范作用。

各支部对“创先争优”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交流开展活动的经验和做法,相互借鉴,共同促进。

3、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指数测评

持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服务大局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将精神文明融入各项工作之中,机关上下掀起了创先争优、全员参与的创建热潮。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手段,切实做到三个结合,即:通过开展创建工作与加强效能建设相结合,促进机关干部职工的执法水平、行政效率明显提升;通过开展创建工作与加强行风建设结合,推动机关服务、服务基层、服务游客的工作风气明显好转;通过开展创建工作与旅游品质保障相结合,促进“两体系一平台”效率明显提升。进一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在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根据全省旅游行业精神明文示范点创建要求,对创建职责和分工再次进行了细化,制定目标、计划和措施。由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头,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做到“五个有”即:有领导组织机构、有创建工作措施、有齐全创建资料、有创建经费保障,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并完善了“两体系一平台”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所有旅游服务单位的标准化服务监管体系,做到“管理不缺位,服务重补位”,全面提升了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4、互动交流——“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开通网络展示评选平台

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各企业特色文化,并加入到评选活动中来,第二届厦门旅游企业文化节组委会于近日开辟了官方网络平台,对“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参评企业进行展示和网络投票。由厦门旅游培训中心和厦门亚太旅游发展中心共同打造的这一网络平台共展示27家“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参评企业风采,网络投票前请认真参阅其特色企业文化介绍,并在投票选项中点击符合该参评企业的文化类别,也可以根据参评企业介绍及您对该企业的了解,对其特色文化进行概述总结,每台电脑IP地址每天限仅投票一次,投票结果将成为评选参考之一。

5、注重服务——多元服务

厦门旅游局坚持不懈打基础、抓质量,务实深入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35项工作。集中打好“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海峡旅游”三张牌,丰富产品供给,积极开拓境内外客源市场。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资讯。深化交流合作,扩展两岸双向旅游规模,持续提升厦门作为海峡旅游重要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厦门名列全国50个重点旅游城市第7位。

6、基本思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厦门市与河北金凤集团达成开发协议,合作开发翔安鳄鱼屿,打造全球华商交流平台。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面积555亩,将建成集海洋旅游、海上运动、海洋湿地、温泉、理疗于一体的全球华商高端交流休闲度假中心。9月9日,正阳直升机旅游服务中心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这是福建省首个直升机旅游项目,填补了厦门市空中旅游的空白,这一新型旅游产品将形成厦门旅游新热点。

7、构建特色旅游建设——具有海西特色的旅游服务

厦门出台对台湾地区居民和福建省居民发售厦门市旅游年卡两项便民措施。两项措施的出台更加方便台湾地区居民和福建省居民来厦度假旅游,有助于让台湾地区居民和福建省居民深度体验厦门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共享厦门特区建设成果,对于促进海峡旅游蓬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厦门与台南、高雄和基隆三市签订旅游合作协议,议的签订对深化厦门与台南、高雄和基隆三市的旅游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09公关A2 林发卓

第三篇: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八大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第四篇:2018-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行业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规划》要求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

(二)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将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根据方案及说明,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能够解决旅游开发当中的痛点,对发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以及打造超级旅游IP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对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优质旅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很大的利好。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军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养生度假等等主题类型层出不穷。国内文旅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有助于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推动更多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加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将助推中国产生更多超级旅游IP。文化和IP将能从根本上重构旅游全产业体系,探索实现旅游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引领旅游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四)红色旅游投资增速提升,舆论关注度逐年递增

2015-2017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在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4部委联合公布的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共有229个景区进入三期建设方案,占比达76.3%。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及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投资增速持续提速,发展空间广阔。

与此同时,红色旅游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持续走高,整体舆情热度全面攀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进入2017年,红色旅游在自媒体平台中信息量快速提升,自媒体已成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

二、不利因素

(一)休假制度缺陷

目前,国内休假制度根本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而只有科学调配,错开高峰、避开人流,才能保证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适度。由于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人们旅游主要靠公共假期,加剧了出行拥堵和景区拥挤。

(二)旅游管理不到位

国家旅游局一再强调的“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虚假广告、欺客宰客”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日游”不履约、个别景区高额回扣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景区流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时有发生,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机制、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旅游综合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涉及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存在重投诉、轻处罚现象。同时,对于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问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积极主动、整治工作不够及时有效等问题。

(三)发展模式相对“传统”,“红色+”有待拓展

尽管红色旅游与其他优势传播资源间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总体上仍难以“独挑大梁”。目前为止红色旅游发展模式还相对“传统”,市场中出现的主要发展模式集中在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生态观光、演艺表演层面,缺乏创新;“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依然是景区产业链扩展的主要模式,“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但相关项目占比较低;感受层面的发展模式集中在演艺表演、模拟感受两个方面,发展方式相对“保守”,对于互联网+、IP打造仍欠缺方式与方法。

旅游业收入规模预测

2016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6.2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49%,2022年将达到10.3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预测

12.09.06.03.00.02018E2019E2020E7.26.28.210.39.22021E2022E中国旅游业总收入(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红色旅游收入规模预测

2016年,财政部共安排资金15.47亿元,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全国红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1.47亿人次,同比增长11.7%,综合收入达到3060.9亿元,同比增长17.2%。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红色旅游收入将达到4,24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25%,2022年将达到7,757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红色旅游收入预测

7,7578,0005,8156,0004,0002,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4,9704,2486,746中国红色旅游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旅游演出票房收入规模预测

2016年,中国旅游演出票房维持较快增长,实际票房收入为43.03亿元,同比增长20%。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将达到62.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75%,2022年将达到123.2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预测

160.0123.2120.080.04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62.074.4104.488.5中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篇: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引言

文化旅游是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通过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过程。把文化融入到旅游地中,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本地的旅游增添了“内在”的竞争力。湘西历史悠久, 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条件。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湘西整个的文化体系和人民的生活习俗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2.发展迅速

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5年来,湘西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到2010年,湘西州接待游客达1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3%,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经济总量的20.25%,旅游带动就业近20万人。从此可见,湘西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 3.政策扶持

(二)劣势分析

1.形象模糊,发展不平衡

从湘西地区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来看,缺乏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及标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形象模糊。从景区开发和游客人数来看来看,凤凰古城,芙蓉镇等几个景区明显优先于其他景区,其他景区相对滞后;从行业上看,各地均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旅游中介服务业管理不够,软环境明显不足。产业化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产品整体开发不足,产业链条短

湘西文化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欠缺,且产业链条短,缺少配套产业以及设施。旅游景区周边饮食住宿条件较差,旅游娱乐活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品种单一,很难与旅游者融为一体,缺乏吸引力,完整系统的旅游产业链还需完善。 3.文化旅游策划人才匮乏

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过于分散,需要具备独特创新理念和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策划人员对其进行整合、包装和推广。湘西地区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 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增值与扩张的条件不足,难以以市场为导向。

(三)机遇分析 1.政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推进新一轮湘西开发战略,湖南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近日召开的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提出,要把大湘西文化产业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2011年湘西州旅游局出台《湘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形式,上述政策的出台为其深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市场

我国具有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日益成熟。从2000年一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9.5%,国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16.3%,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3.1%和24.8%。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1482亿元,人均838元。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将形成较为难得的市场机遇。

(四)挑战分析( threats) 1 边缘化

周边地区快速发展使湘西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不可能进行垄断经营。其它地区不仅可能使用大湘西的文化资源,而且利用自身的资源还会超越,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者谁都可以拿来使用,并不是湘西的独特优势。 2 资金分散

文化产业的巨大能量对于各个地区机会均等,在资源相似的情况下,谁能受益取决于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针对湘西内部而言,在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方面,市内各县市资源相似,行政主体间争夺相同或相似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的现象存在,致使文化资源和资金支持布局失调,经济基础,创意人才等产业要素,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极其分散,造成内耗和效益低下。

上一篇:法律关于法律调查报告下一篇: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