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轮美国的民主有感

2022-08-06

第一篇:读轮美国的民主有感

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

英语1201 120901121 郝亭亭

对美国推广民主的感想

美国给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首先,美国民主建立伊始,在体制上追求的是宪政、法治、共和;在价值上追求的是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为最高目标;在制度上追求的是司法独立、分权制衡、有限政府、多元政治、代议政治、违宪审查、地方分权自治等。美国建立共和代议制民主后,为当时混乱的欧洲提供了一个政治典范,使欧洲看到了一种理想的政府形式和一种不同的社会生活观念得到实现。欧洲的民主派在美国的制度中看到了希望并给予起高度的赞扬。美国民主的推广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一:以非民主的方式推广民主,民主推广方式带有侵略性。 二:美国民主推广后的民主异化。 三:美国式民主生存条件的缺失 。美国民主只是人类追求民主发展中的一种模式而已,不同的历史条件产生不同的民主模式。如果不顾历史、地理、文化的不同而强行推广某种固定不变的民主模式,肯定不会成功。多元的世界里,美国民主推广困难重重。

很久以前,直到现在,相信未来,依然有大批世界民众糊涂于这样的说法:“美国在全世界推广民主是假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罢了。”在这样的语境下,推广民主和国家利益是不交叉的,没有重叠之处,两者毫不相干。长久以来,国内很多人,包括不少专家学者,有意无意地宣称美国参与国际事务是为了国际利益,所谓推行民主只是借口,是虚伪的,误导民众对美国国内的民主体制产生怀疑,再进而对本国的民主情景产生排斥。这一观点几句迷惑性,影响甚广。我认为美国推广民主本身就是在保障和促进国家利益,因为这是美国的目的,也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所在。 要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美国的强大从何而来。简而言之,美国今天在全世界老大的地位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由于它在经济上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和政治上实行民主体制。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民主体制,是美国强大之源,理所应当成为美国需要保护的两大“国宝

”。有人会问,为何美国要向全世界推行民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美国精英们的想法。简而言之,美国精英们相信两点被他们验证的事实,一,有赖于这两大国宝,大多数美国人生活的比较自由,安全和幸福;二,放眼世界,没有发现其他制度比民主体制更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安全和幸福。以上两点还是没能说明美国在全世界推广民主的动机,因为世界纷繁复杂,各成其采,美国认为是优秀的民主体制,其他国家就不一定支持和适合。这就要涉及核心的问题了,我认为,在推广民主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现实注意和理想主义,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在美国精英们看来,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掌声为所有人而鼓,丧钟也为所有人而鸣,任何任何国家都不能只扫门前雪,必须有天下意识。美国参加二战就是这个理念的认证。他们认为,民主符合人性,乃普世价值,仅靠美国珍惜和保护远远不够,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独裁和专制,以及和民主体制相悖的制度和注意都会削弱民主的支持度,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美国人的自由,安全和幸福。最极端的一个例子便是“911”,这桩由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发动的袭击更加坚定了美国人的决心,必须全球推广民主,铲除产生专制和恐怖主义的土壤,否则纵便有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人也不能免于恐惧。于是有了后来的伊拉克战争。 美国人不能忍受专制和独裁,认为将对他们的自由安全和幸福造成威胁,于是有了针对朝鲜,伊朗和利比亚的“邪恶轴心”一说,有了针对俄罗斯的北约东扩,有了针对中国的“遏制和接触”的两面政策。在他们看来,这些国家的体制不确定因素太多,不能预见其发展前景,未来引发世界局势动荡,从而影响美国几率颇高。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现今世界融合越来越紧密,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同时,危险和动荡也与日俱增。大国战争固然不太可能发生,但恐怖组织的小规模危害不可低估,特别是如果得到“流氓国家”的核技术支持,那么后果将是致命的。美国人强烈反对伊朗和朝鲜进行核试验,联合国际力量对他们施压,就是源于此种担心。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反感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到处插手国际事务,甚至有时干与他国内政。这些人们往往不能明白或者不能大视野看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调停者,世界将会陷入动荡和混乱,任何国家都自身难保,连强者也不能例外。

美国人既理想又现实,两者不可分割。美国在国际上的行动就是这两者比较完美的结合。诚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告别演说中所言:我们应该继续怀着自信和清晰的目标来参与世界各地的事务。面对来自外面的威胁,人们很容易畏缩不前。但是我们必须杜绝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闭门造车无异于玩火自焚。一个国家的的稳定和繁荣,取决于世界的的自由进程。

是的,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需要由全世界人民携手去推动去保障,这既是促进国际利益,也是增进国家利益。就如美国在全球推广民主是一样道理。

第二篇:为什么美国政治制度是自由和民主的灯塔

为什么美国政治制度是自由和民主的灯塔?——对话李思安 对于“老美”,中国人总是抱着复杂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一号强国,它被誉为自由的天堂,是法治国家的楷模,民主政治的领导者,是世界宪政的模板。它仿佛就是一切,像是多啦A梦的口袋,想要什么就能拿出来什么。但是,我们也同样被灌输着这样的思想,美国,是富人的天堂,是穷人的坟墓。美国是种族歧视的根据地,井冈山。美国是靠着美元加大棒的战术去欺强凌弱,胡作非为。它自我标榜大搞沙文主义,被奉为“世界警察”。它不断挑起局部战争,妄图“称霸世界”,它从一进入中国,就被贴上一个“美帝国主义”的标签。这就是美国的多面孔!

基于常识,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夹杂着各色人种,多重价值观互相融合,生活方式形形色色。在这里,三教九流活动于社会各层,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内外呼应,政治家和阴谋家“济济一堂”。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李氏的文章里处处不漏自由二字。自由在这个国家里,确实成了一种文化,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因为人民和政府把这种东西看成是与生俱来的、造物主赋予的权利。但是,仅仅是天生的还不够,后天的保养和维修至关重要。如果不是得益于美国式民主政治的悉心料理,小心呵护,恐怕自由这种东西早就成为专制者蹂躏和凌辱的对象了。

美国的权力架构并没有彻底实现卢梭式的人民民主(这是一种绝对的人民主权说,颇像中国宪法里写的人民当家做主),而是用三权分立调和折中了有可能发生的民主暴政的可能性。把精英权利和群众权利分开,让精英带着群众往前跑。它把人民的权利写进了宪法中,这点并不奇怪,因为很多政治家都懂得拿宪法做幌子,把人民的智商忽略为零,给人民开一种空头支票。难能可贵的是,美国的这一群Founder,把宪法中的人民权利转化成了人民手中实实在在的选票。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每逢四年的美国大选和层出不仅的州内选举,成了美国人民和政治家同台表演的狂欢节。真实的选举最能够取得人民的信任!

良好的政治架构一定是建立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的。民主选举需要一张平稳的桌子。协商式的民主,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立场不同和价值观相左带来的冲突。大家和和气气,同坐一桌,觥筹交错之间化干戈为玉帛。而稳定的政治环境,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政治设计之上,再加上政治家的超然人格(尤其是开国者),形成政治惯例和一系列显规则和潜规则(不是中国意义上的潜规则)。在规则的指引下,民主进入了一条绿色通道。此外,人民的宽容心态和政治素质的熏陶培养也尤为重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只靠政治演说家的花言巧语绝对行不通。人民不都是低能儿,总有几个明白人,狗急了跳墙,一旦逼进死胡同,谁都不好过。

当然,民主也不是完美无缺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要经受住不间断的实践磨练和时间考验。人类的历史是一种后发的反思,我们很难说现在的选择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也不能假设如果当时做出另外一种选择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民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但是,没有一种民主的状态是同质的。民主是不是一种好东西,这只是一种武断的猜想,我们也不能将别人的经验直接作为我们的后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邓公曾曰,绝对不能

搞美国民主那一套,三个部门相互扯皮。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是很值得推敲的。民主能不能实行,不是一个人一两句话就能决定的。老头子们的话可以听一听,但是具体行动还是要靠年轻人的。

纵观人类历史,平视当今世界,民主的浪潮一波又一波的袭来,中国能不能搭上便车呢?这很大程度依赖于党的领导人的政治策略。没办法,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只能让人民把希望寄托到某几个人的身上。这也许是避免暴力冲突的最佳方式。我们不希望中国的政局陷入一片混乱当中,所以宁肯牺牲时间,只要能进步,我们可以等待!我们已经没有“跑步进入民主社会”的激情和勇气了。历史的经验表明,民主的班车一旦开启,往往只会带来更大的民主,而绝少倒行逆施和历史倒退的,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实践已经证实。究其原因,无非民主是一种能够自我完善,自我疗伤的免疫系统。它本身包含了一种纠错机制,能够及时的将国家的前进方向移入正轨。

行文至此,已经难掩胸内一腔热血。作为后来人,我们满怀期待,希望曙光的到来!

第三篇:看美国人的小学数学书有感

以前,我常在网络上或报刊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种言论,“美国小学生的数学是多么多么简单,中国小学生3年级的学生可以到美国读5年级。”等等。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做为一个一线教师我也是很想知道的,前段时间在网上找到一套《美国加州数学教材》,好奇之下打开阅读一番,发现事实与一些人说的完全相反,至少在教材的表现上是完全相反的,至少美国人对小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至于这些小学生能学到哪个程度,那又得实地探查一番,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完全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还是就事论事,用他们的教材来说事。下面就是我梳理的《美国加州数学教材》grade 3的主要学习内容(英文不好,三年级的英文就难住我了)。

这本教材1个起步单元和15个正式单元,这15个单元分别是:位值和数感、加法、减法、乘法、更多乘法原理、除法的印象和原理、更多除法原理、测量(生活)、测量(米制)、测量和几何、统计(数据,图表,可能性)、分数、分数和十进制、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这里可见,中国三年级学生在学的知识,他们也一样在学,并没有说他们学的东西有多么简单,在有些方面他们的内容甚至更难。下面我举一些我认为比较的内容。

1.他们的教材更注重体会数感。

从所周知,数感对于一个人学习数学是有巨大帮助的,而如何培养数感是全世界的难题(或许数感根本无法培养。),美国人的教材在整本书上都有很多渗透。比如在起步单元就有,

(英文:数列无处不在,看下面的限速指示牌,你看到的什么样的数列?)英文不好,勿嘲笑。比如,做这样的填数练习

当然数感的培养是复杂的,我只列举了上面几个例子,而我认为整本书中就数感方面的培养就最多的。这方面中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可能就没有这么重视了。

2.使用小方块来认识数。

在现行的中国教材中,一般都是用小棒来认识数,以及用小棒来表示加减法的模型,而美国人使用小方块来表示十进位数的模型,我认为这很有优势。至少在数学直观上,小棒要完败于小方块。请看一个例子:

(英文:数1813有四个数字,每一位都是一个数字,位值就是这个数字告诉我们这个数字代表多少。)

看到这些小方块,我们一眼就看出了

十、百、千等计数单位,它是这样的形象。而小棒就不是这样的,当把10根小棒捆起来后,我们很难再感受到这表示10,把100根小棒捆起来后,也一眼看不出这是100。

我建议我们的教材也全部改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学,用小方块表示十进制数,这样的模型才是最好的。而且,这样可拼插的学具,说不定可以当孩子们的乐高玩具呢。

3.重视解决问题一般方法的训练

在美国的数学教材上,解决问题是有标准步骤的,这可能让中国人感到很奇怪,我们可能太执着于“心中无剑”的境界,所以认为解决问题是没有固定步骤的。我认为,使用固定步骤来解决问题非常有好处,而且在生活中,大部分工作都有标准操作方法的,只有当你非常熟练后才可以自己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标准方法。我们先来看他们的做法:

(英文:丹尼尔家去动物园玩,他们学到了走鹃有1英寸高,一只非洲象有12英寸高,一只非洲象比一只走鹃高多?分为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理解、计划、解决、检查)

我们从小养成这样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我们的思维的发展无疑是有极大好处的。至于是否会束缚学生思维,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觉得创新是需要有基础的,如果连一般方法都没有掌握,就想去创新,那一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样的方法训练就是让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本源。

4.重视知识的传承。

在我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现时的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我认为这方面是不足的,我们的小学生多在课外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培训班,而数奥中的很多题目都是又难又怪的题目,一些题目超过了一般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步骤动不动就有个10来步。我认为孩子完全没有必要接受这样的训练,人类一般都是懒汉,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寻找通用方法或一般方法,而传承下来的知识一定都是我们祖先找到的通用的方法。请看下面:

(英文:马涛用了多少时间?圈出最近的整十数。比186小的最接近的整十数是180,比186大的整十数是190,使用一个数轴来表示180-190。因为186最靠近190,所以圈出190。)

数轴肯定是我们数学的一个结晶,较早的接触数轴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形结合,加深对数的理解,很可惜,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还没有安排这样的内容。

(英文:一个表达式是一个用数字或符号和至少一个算符组成,举例来说表达式就像这样。)

而中国现行的教材重视的是计算能力的训练,在我认为,理解这个表达式的概念比计算能力重要100倍,这才是数学的本质。

5.学习难度真的不小。

在媒体的渲染下,我们一直认为美国人的数学难度很低,抽象程度也很低,好像我们中国人到了美国就一定会成为优等生一样。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至少我在加州的数学教材上看到并不是这样。请看:

这样的分数大小比较,在三年级一般是不作要求的。但和他们的教学方法有关,他们是这样教比较分数大小的:

比如,他们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体积的概念和计算,请看:

(英文:找体积,估计体积。底层有6个体积单位,这个盒子有两层,那么。这个盒子的体积是12个体积单位。)

他们在三年级就开始接触带分数,请看:

(英文:在课程8-1的探究活动中,你用最接近的英寸来测量长度。也可以用最接近的半英寸来测量长度。)

当然这样例子并不仅仅只是上面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中国人都会认为,美国人的教材有他们自己的特色和难度,并不比中国简单。

当然,中国的数学教材也有自己的特色,但我总觉得数学味没有美国人的多,或许是他们教材中文字比较多吧^_^。但取长补短不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吗?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引入中国,这样才会编出更好的教材。至于有些人认为我们做的更好的人,就像井里的青蛙一样自大无比。近代数学都是西方学者搞出来的,我们有什么本领在区区几年内就追上他们呢!我们最多在局部某些方面弄出一些创新,无关大局。如果您有不同想法,可以和我联系,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小学 唐明

QQ:147885198。

第四篇: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1000字

刘淑娴

书中作者所描述的城市街区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其描述的休斯顿大街的情景和我们的老北京胡同,上海的里弄很相似。作者在导论里就说是"要抨击的是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有点感触,想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想要找一个可以公共参与交流共享的空间太少,几乎是没有,我觉得城市更新不应当只是关注一些表面的东西,应该更深入人的内心,前几年冷漠一度被提的热烈,我觉得不管是建筑师还是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如果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还是应该要尽可能的做出有利于人类情感共鸣的建筑,不应该只是某一个建筑只存在其单一的功能,我觉得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其实也不只是我们设计单方面的事,我觉得大众的观念需要转变,其实行走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设想,但是真正有权利有金钱去做的人可能又会考虑利益最大化空间集约的问题。

在中国虽有各种拆迁补偿,但年老的人们被迫离开生活了许久的家,心中难免有芥蒂。对规划者来说,那只是危房、废墟和未来的高楼大厦,但对于搬迁者来说,那里或许有着孩子的出生,青年的奋斗和老人的失去,永不可再复制的记忆都埋葬了。城市发展最大的悲哀就在这里,失去的情感只能用物质替代。作者以她的角度研究城市规划问题,她调查和走访结果与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差异巨大,这本书充满着人性关怀,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略有涉及,但讲述的最多的还是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这个社区、这条街道上的人的情感。当然了,城市改造一直是持续性研究的话题,每年也会有竞赛涉及改造与重塑等等。不仅仅是对城市社区的激活,还有对城市未来的猜测,对每一个居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城市改造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也许这也是中国打造城市社区,进行城市改造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说"这个学科的实践者和教授者们却忽视了对真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研究,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成功的原因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只是遵循源自小城镇、郊区地带、肺结核疗养院、集市和想象中的梦中城市的行为和表象的原则——这一原则源自除城市之外的一切".现在中国大部分的城市基本上同质化很严重,城市规划缺乏活力,就像大城市的一些郊区,很多道路设计的并没有那个合理,尤其是在城市外环的出入口处,街道显得无比混乱,现在的城市规划者,大多是在用那些板上钉钉的理论来设计,很少有设计者从人机学、行为学以及从真正的设计上来设计一个街道。

通常来说,人们总是把"整""洁"绑在一起,"脏""乱"系在一块儿,但是它们彼此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和因果联系。比如说我就喜欢"乱""洁"结婚。打乱后的排列让我感觉更加自由也更加顺手还省精力。首先,物件的摆放虽乱但并不是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不会找不到,可以说是乱中有序;再者,添新的东西的时候可以自然而然摆放而不必为了整齐美观而必须将它强行融合到原本的系统;第三,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讲,规整严格的环境虽然看上去美观,但总会给人一种压抑感,这仅代表我个人感受。就像那个著名的例子,说在草坪上如何开辟一条小路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行人自由穿梭,不久之后踩出的那条就是最佳路线。而这条最佳线路靠科学是无法计算和预测的。当然也不否定在大环境中人工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只是说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细微之处,科学有时候力不能及。

第五篇:大学生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1500字

冯晓燕

近日浅读了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觉得这本书中的内容所处的角度和其他城市规划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简·雅各布斯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考察了城市规划的架构并指出不合理之处,使我们对城市的规划发展不只是局限于大建筑,也应该着眼于街区、公园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对以后的城市规划有深刻的影响。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城市中人的社会行为,城市多样化的条件,考察城市衰退和更新的某些方面,对城市规划的不同策略。读完全书,我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印象深刻。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是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的调研和作者亲身体验得出的关于城市中人行道、街区公园、街区的特性,引发了我很多共鸣。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人行道的三大作用:安全、交往、孩子的同化,以及街区的用途。雅各布斯运用大量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论述其中出现的问题,还列出了新老街道的对比。我发现美国当时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问题如今也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中逐渐暴露出来。在我国,人行道并没有起到书中所说的三个用途,只承担了单一的交通用途。随处可见小商贩、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停车等随意占用人行道,使本来就不宽的人行道变得更加狭窄,很多行人即使在人行道上走,也要让着横冲乱撞的车辆先走,安全隐患很大。在书中发现很多美国人喜欢在人行道上逗留,因为在人行道上有可以交谈的,人行道两旁的商铺也和附近的居民相处友好,而在中国难以看到这种现象,居民和商铺更难以产生信任感,人行道只能当做交通道路。

在第二部分中,雅各布斯提出了城市的本质是其多样性,这个观点也是和我们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她在书中有一句话说道:"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当城市能满足城市中每个人的需求,这才会让人们想要在这个城市扎根发展。而要保持城市的多样性,就需要具备四个条件:(1)用途混合吸引、留住人流,使人们能够使用很多共同设施;(2)街段要短,易拐弯,使其通达性增强,促进多样化;(3)一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多样,要保留一定的老建筑,利用街区将老建筑特色突出;(4)人流的密度必须达到足够高的强度,一定的密度可以使城市的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增加城市的舒适性。

雅各布斯提出的"街道眼"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汕头,在我小的时候,走在大街小巷,人们都会互相打招呼,问问吃饭了没,要出去干嘛之类的家常话,邻居都相互认识,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就会受到邻居的监督,试想这样的街道谁还有机会做坏事呢?而如今在繁华的大城市中,()就算有人在大街上碰到"呼喊救命"、"呼喊抓小偷"之类的事情,也很少人会上前去帮忙,大家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现在的小区的人大多相互不认识,小区的居住环境变好了,但是人们的心疏远了。

而关于老建筑的问题,汕头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小公园保留了很多独具历史和地域特色的骑楼,骑楼的下面是小商铺在贩卖东西,上面则可以住人。小公园不仅保留了老建筑,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正宗特色小吃。独具特色的骑楼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为汕头的旅游业做出了贡献,也让汕头的城市多样性更加丰富。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雅各布斯的理论让我学习到,好的城市规划不仅仅要有好的建筑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人文主义。要想是一个城市长久发展,就要从每一个居民的最基本要求开始,把自己放在居民的角度去体验城市,感受城市。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的眼光,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理论,结合实际创新城市规划。

随着越来越多人深入研究雅各布斯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肯定还将不断前进,最终每一个城市都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机体而不断更新、发展下去。用心规划城市其实就是在规划我们的将来。

上一篇:对集团近期工作汇报下一篇:道路建设项目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