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保健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保健范文

女大学生的心理保健

【摘要】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社会现实中依然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使得女大学生在择业心理压力、心理冲突方面较之男大学生更加突出。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多种心理困扰及其产生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措施以助于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扰。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心理困扰 女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占总人数的44%左右。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及归因,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 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

1.1 安稳与实惠心理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风险,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偏爱心理。实惠也成为女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有部分女生在“大款”、“大腕”面前,放下清高,挽起“款爷”的手臂,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目标。

1.2 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1.3 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职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1.4 焦虑与恐惧心理

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奔波于用人单位之间,心里非常疲惫。加上就业市场上男女机会的不平等,使女生就业受挫的经历更多,造成女大学生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女生甚至出现“就业恐惧”。2 产生心理困扰归因

2.1 社会因素

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2 学校因素

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2.3 自身因素

(1)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2)低职业成就动机导致行为偏差。女大学生虽然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职业成就动机却较低,有些女大学生将人生幸福寄托在“找个好丈夫”上,将很多精力放在身材、美容、穿着打扮等外在的形象上,而忽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引发心理危机。

3 措施与对策

3.1 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3.2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

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3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在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3)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如:转移、宣泄、自我暗示、放松等。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海榕.对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2000,20(2):56.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18(5):25.

[3]张祝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13):54.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提要:本章讨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其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完成学习和工作,幸福愉快地生活。

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是其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的时期,是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综合作用的时期。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的再构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经过了心理延缓偿付期,大学生逐渐从边缘人走向成人,实现了第二次诞生。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已接近成熟或达到成熟,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生理发展接近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发展变化。大学生脱离了孩童的群体,不仅从体

态上感到自己像个大人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地要求成人和社会把他们当做成人看待。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处处体验到自己的青春活力,他们向往未来,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会出现众多的新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并深信自己的能力,力求处处显示自己。他们的智力发达,性意志增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成熟却落后于生理的成熟。所以,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就是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需要完成发展的课题,一是生理发育,尤其是性成熟引起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二是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于社会实践,使自己在心理上逐渐成熟,顺利步入成人社会。

(一)接近成熟

1 两面性

心理的两面性是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表现出急于求成的蛮干,有勇无谋的傻干,挫折后的情绪失控,自以为是的自我中心等消极的一面。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大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走向成熟,并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比如情感丰富,热情积极,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勇往直前,富有理想,向往美好,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求知欲强,能力提高快,等等。

2矛盾性

大学生的心理不仅有两面性,而且发展也不平衡,容易引起矛盾冲突。主要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封闭独立的矛盾,自尊自信与怯懦自卑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积极勇敢与消极退缩的矛盾,强烈的性欲望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的矛盾等。这些冲突虽然会使他们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

但也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促进自我发展,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

3 统一性

无论内心有怎样不同的两种心理,它们之间有怎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大学生在某一时间、地点的外在表现总是尽量统一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做的都是消除矛盾冲突,使自己趋近社会评价高、体现个体成熟的一面。比如努力改善现实自我,让现实趋近理想,修正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

(二)阶段发展

大学生活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有所不同。

1 入学之初

入学适应是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都要经历的一道关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变化,不仅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了,而且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社会角色也不同了,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但是又必须面对家长、老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的基石。 2 中期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大学生不仅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而且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稳定发展阶段。多数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渐浓,求知欲强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人际交往增多,交往能力增强,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有的大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总能在自己和他人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或障碍,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3 临近毕业

毕业在即,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等棘手问题,这既是大学生的毕业准备阶段,也是就业准备阶段,更是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心理过渡时期,因此心理压力和冲突将会不断出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发展,具备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在学业或求职中遇到挫折,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或悲观失望,无所适从,或做出发泄行为。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思维

1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体现在他们不仅善于理解知识,而且善于获取知识。由于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成才需要和心理渴求,大学生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未知领域,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时甚至不惜猎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他人,希望自己独立地探索新的途径,探求事物的根源,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的独创见解。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他们喜欢质疑,思维活跃的他们好像对一切都不轻易认可,对书本知识,对权威观点,对他人意见甚至对自己都抱有怀疑态度。他们喜欢与他人探讨任何具体抽象的人、事、物,这不仅促进了他们的各种“怀疑”,而且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人怀有对一切都无端怀疑的极端思维,这样最终将一事无成。

2 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通过学习和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对事物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演绎之后,大学生对事物内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而且逐渐意识到围绕同一问题多种观点的存在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非单一性的事实,这有利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要求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矛盾的必然性上去考虑对象,从系统结构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强调确定性

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是一种以辩证法为核心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就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 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发挥发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具有首创性、发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已经提高了。潘洁依据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学生阶段,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仍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积极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的渐渐确立,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利用规律的一条重要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以后一段时间内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大有裨益。

(二)自我意识

1 自我认识更加深刻

在相当多的大学生心里总在考虑一些问题,比如“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前途究竟如何”,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的自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和加深了,也比以前更加主动地认识自己,不仅关注自己的外表、举止,而且关注自己的能力、性格,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归属、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等,反复的审视自己的整体形象。通过一定的思考、实践和学习,大学生逐渐学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且逐渐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参照老师和同学进行自我评价,设想自己的发展或进行自我设计。

2 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费斯丁格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比较过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选择对手,如果自我评价与现实自我存在一定差距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过高估计自己,有的过低估计自己。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评价的能力已明显提高,逐渐变得比较全面、客观和主动。

3 自我体验敏感细腻

大学生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重视,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男女社交等方面的言行态度特别敏感,并因此产生自豪或自卑,成功或羞耻,自尊、自信或内疚等多种复杂情绪体验。当发现自己的观点、态度、人格、能力符合社会要求,被他人赞同,就会兴奋、愉快;反之,则会沮丧、焦虑、委靡不振。同时,大学生自我体验容易受环境左右,起伏性较大,在短时间内可以一会儿信心百倍,洋洋得意,一会儿又灰心丧气,悲观失望。 4 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大学生已逐渐开始综合社会标准、社会期望和社会条件,明确自己的意志,明确规划自己和设计自己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根据目标计划和反馈信息,使外界的要求转化为主我的需 要,从而推动客我的态度转变,改变不合适的目标与方法,决定新的行动,使自己心理机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补血网http://整理

第三篇: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现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成熟,对于异性的渴望和性的需求也是愈演愈烈,那么拥有一个怎样的性心理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了,所以就先说说什么是性心理。

所谓性心理,是指个体性心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征、星宇、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看,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于异性有关的心理问题。性心理的产生,既是一种自然本能的驱动,又是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性心理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是个体化的社会需求。所以拥有健康的性心理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是怎样才算是健康的性心理呢? 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性需求和性欲望;

(二)有科学、系统、完整的性知识;

(三)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

(四)能与异性和谐相处;

(五)性行为遵守良好的性道德。

可是仅仅这样可以吗?对待任何一件事都要有着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包括“性”。有些人因为对“性”的渴求做一些让人很是郁闷的事,比如:强奸、迷奸等。性是建在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只是一方的愿望,那就有点偏激了,一味的提高生理上的强大。有些人由于生理上的一些缺陷,整天沉迷于失落和自卑之中,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天天的堕落也就酿成了他们自卑懦弱的性格,他们的天空失去了一片阳光。

因为性心理的困扰我们的生活有时一片灰暗,摆脱性心理的困扰拥有一颗平静阳光的心,这样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帮助。可是如何摆脱这种困扰呢?先放放这个问题再看看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问题。

恋爱是相互倾慕的男女共同追求、培育及发展爱情的过程,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原因有哪些呢?不过是从众、好奇、渴望认同、依赖和排除寂寞、找个倾诉对象、虚荣、占有欲强和玩弄感情的心理罢了。所以这刚好解释了大学生恋爱的特点---恋爱行为公开化和普遍化,择偶标准和

恋爱目的的多样化,自主性强,注重恋爱过程,自我控制和耐挫折力较弱,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多元化恋爱。这些都来源于他们的爱情观---高尚性和互爱性以及专一性和排他性。没有良好的爱情观,没有理解爱情的意义,这也就不难上演出那些“昨日还情意缠绵,今天却形同陌路”的校园浪漫爱情剧了。到底什么样才是健康的恋爱心理和爱情观呢?课本是这么规定的:

1.注重心理相容;

2.有责任感,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中的道德义务;

3.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

可是这些说起总比做起来要容易的多,而且这些不过是些条条框框而已。由于对待情感的态度不对,比如:暗恋、失恋等。暗恋,属于一种单相思的状况,由于不敢直言长期深埋心底有可能产生抑郁症,久而久之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性格发展,使人变得灰色。失恋,是一段情感的破产,这样给人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焦虑,时间过长也有可能产生抑郁症,使人变得颓废懦弱,自卑。

爱情,其实就是两个陌生的世界相容在一起,可就是这样需要双方都要了解和包容对方,付出自己能付出的这样才能温暖彼此,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这样也才能幸福彼此,主动承担对方的困难这样才能快乐彼此。

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问题即性心理和恋爱心理问题,不是按照书上的说法就能解决掉的,我们要因人而异,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到底在被什么困扰着,怎样做能让自己心中的雾霾消散,心情畅快,而不是被别人牵着走,这样就会更早更彻底的摆脱困扰。对爱的认知不是再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不只是牵着手才算是爱,正所谓爱是无言的,即使分手失恋,也要微笑着走下去。作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不再是中学时代,已不再是未成年,不论是对待“性”还是“恋爱”我们都要以健康良好的心理去面对。

大 学 生 恋 爱 心 理系别:专业:姓名:

第四篇:心理论文: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他们对着装有着自己理解与诠释,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特有的消费心理特征,对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消费心理 服装消费心理 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鲜明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其着装总是折射出青春包裹下的美丽心灵。他们标新立异,追逐时尚,勇于冒险,正成为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的一支生力军。笔者对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作了调查分析,结论是大学生是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服装企业的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制定有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特征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社会总体消费环境的影响下,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使他们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特殊的消费心理。康俊则认为“80后”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大学生从小就习惯了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对现代化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他们具有独立性,他们欣赏前卫、追逐时尚,并喜欢通过对前卫、时尚的追逐,展现个性魅力。他们炫耀但不是炫耀财富,而是对自己品味的展示,对时尚的展示同时,同时又具有叛逆精神。

二、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说明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来自内蒙古四所大学共200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接受调查的男女生比率为43:57,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答卷为164份。根据调查的样本统计,调查对象的专业构成为:理工类占54%,文经及艺术类占46%。内蒙籍学生占72%,外省籍学生占28%。在年级构成中,一年级占22%,二年级占15%,三年级占54%、四年级占9%。

三、大学生服装消费调查分析

1、服装购买能力的调查

每月的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占43%,500-1000元的占56%,1000元以上的占1%。从逛街的频率:每月4次的占8%,每月2次的占23%,每月1次的占41%,两个月以上的占28%。

2、服装购买情况的调查分析

购买服装时选择款式美观占23% ,价格合理占40%,质量好占30%,品牌占7%,产地占0%。选择休闲装的占67%,职业装占7%,流行时尚占21%、个性前卫也占5%。

3、服装消费心理的调查分析

调查购买服装的动机时选择展现个性的占9%,追求时尚的占13%,提高自信的占16%,追求舒适的占50%,其他的占12%。购物最关注质量保证的占38%,款式新颖的占44%,价格便宜的占12%,购物环境的占5%,交通便捷的占1%。在购物时环境对购物心情的影响:选择好环境促进购买的占45%,没有影响的占21%,不好的环境影响购买服装的占34%。

4、服装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

选择打折优惠的占65%,购物返券的占10%,有奖销售的占8%,赠送礼品的占12%,VIP会员活动的占5%。在理性消费心理调查时面对自己喜欢但价格高的衣服时,选择不买的占54%,借钱买的占8%,省下钱买的占38%。当看到有自己喜欢的服装,但又不能很好地与现有服装搭配穿着,选择不买的占20%,不一定买的占54%,买后再买相搭配的衣服的占26%。对潮流的看法中,5%人选择追随潮流,7%人选择标新立异,81%人选择适合自己,7%人选择无所谓。

5、大学生服装购买行为

选择服装的因素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服装的舒适性和款式。其次是做工、价格和面料,不太重要的是服装的品牌和产地。62.3%大学生认为夏季服装合适的价格是70~150元的,但53.3%的大学生所购买的服装是却是低于70元的。购买服装的信息源最重要的途径是逛服装店、朋友的介绍、网络和看别人的穿着,看服装杂志的广告和电视直销比较少。另外,朋友、父母、营业员、形象代言人、别人穿着和周围人对大学生购买服装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服装,选择自己决定占59%,参考同行者意见占35%,参考营业员意见占5%,其他顾客意见占1%。

四、结语

通过对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该说大学生市场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服装企业应根据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人文、心理、行为及需求等特征,进行合理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真正满足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需要。

(1)大学生是一群理智型的年轻消费群体

大学生不会盲目地追随服装流行趋势、崇拜名牌服装,他们会挑选适合自己性格、能突出自己个性的服装,追求的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们选择服装的重要因素是舒适性。其次是服装的款式,既要时尚,但又不是特意追随潮流,要体现个性,并且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因此,服装生产者和服装销售者在经营以大学生为目标市场的服装时,应努力开发出体现个性的服装款式,在符合大学生身份的前提下满足他们展示个性的欲望,款式和面料要多样化,以舒适为主。

(2)价格是大学生购买服装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由于大学生是一群经济不独立的消费者,他们所能承受的价格是比较低的,商家的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服装定价要适中。生产者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加工等方面来考虑降低价格,开发出令大学生能普遍接受或满意的价格的服装。同时服装销售者可开展多种样式的促销活动,例如在假日或换季等良好时机进行打折。

(3)朋友的意见和购物的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购买服装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虽然最后的决定权通常都是在自己手中,但自己好朋友的意见是重要的参考,购物环境亦会影响到他们的购买行为,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好的购物环境购买服装。因此,服装销售者要注重卖场服装的摆放及周围环境的布置,努力营造出明亮、舒适、自由的购物环境,以舒适的购物环境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服装消费。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郑希宝.“80后”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研究综述

2、康俊.心理学视角:80后一代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李彬彬.设计心理学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使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适应环境。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又会加深这一矛盾。还有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经验不成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孤独境地。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以上各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因素,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情况有:

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

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学校因素主要是: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

2、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智育成分,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求把书读”,导致他们淡化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

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还应该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上一篇:端午节习俗资料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