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教案1范文

2022-05-18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教案1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说课教案1范文

《重复与变化》教案 说课 1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绝:超过。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2、相关知识: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土殿》《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究专文十多篇。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根据实物调查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年写成《清式营造则例》等著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 从50年代起,梁思成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本文写于1962年5月,最初发表于《人民日报》,后收入《拙匠随笔》一书。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谈艺术创作规律的文章。作者选取一系列典型事例,具体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主要是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这一重要的艺术规律。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并指出在时间的持续,空间转换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三种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2-7),谈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画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第三部分(8-15),谈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 第四部分(16),联系我国解放后12年的城市建筑实际,指出: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问题上,还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且批评了城市建筑中只有重复没有变化和只有变化没有重复这两种错误倾向。

三、写作方法

1.举例典型丰富,论说有力

文章虽然是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但落脚点还是在建筑艺术,因此,文章所举的建筑艺术方面的例子十分典型,而—且介绍详尽。人民大会堂的柱子和门、窗、檐、额,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二殿”等,颐和园的长廊和花窗,这些建筑都是经典之作,以它们为例,极有说服力。此外,文章还举了不少其他艺术门类的例子。有音乐艺术的举例,如舒伯特的著名五重奏《鳟鱼》;有舞蹈艺术的举例;还有绘画艺术方面的举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这些都是古代名画佳作。综观这些例子,有建筑艺术和非建筑艺术,有古有今,有中有外,而且凡是提到作品名称的,都是名家名作,这样典型而丰富的举例,使文章很有说服力;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复与变化的规律这一中心观点,论说得十分清楚,令人信服。 2.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文章所淡的道理是个哲学层面的问题,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实际就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有美学内涵。但文章的表达不仅不枯燥,反而很生动很形象,这与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运用了很多方法有关。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巧用比喻。例如。文章在举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时,有这样一段话:“整副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像“乐章”、“主题”、“变奏”、“伴奏”这些术语,本来都是用于音乐的,这里用来描写绘画,是将绘画比喻为音乐,刁;仅使了解音乐的人能更好地理解绘画统一性和变化性协调和谐的特点,而日-能使渎者通过想象,实现听觉与视觉的巧妙沟通,以形成更丰富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此外,在介绍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时,都有把建筑比喻为乐曲的“主题”、“变奏”、“乐句”、“乐段”、“伴奏”、“前奏”的说法。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作者对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概括与评价?

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既是一个哲学的辩证法问题,也是一个美学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具体的现实意义。梁思成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的建筑专家,他虽然站在艺术创作的高度,纵论了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画艺术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但落脚点还是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占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著名建筑,包括中国的故宫、颐和同、苏州园林、四大名楼、人民大会堂.古代的赵州桥和当今的武汉长江大桥,都体现了以重复为内容的统一性和以变化为内容的生动性,这些建筑杰作,一定都经过了作者的深入研究,并启示了作者的理论概括和创作灵感。

2、怎样看待作者对当时建筑的评价?

本文写于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解放以后,在战争的废墟上,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筑了数不清的普通民居和桥楼珍品,这里面也凝聚有建筑专家们的智慧和汗水。但限于经济实力和设计水平,当然也不排除政治因素,特别是特定时代“多快好省”思想的驱使,使得很多建筑流于平庸,失于呆板和凌乱。作为一个严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建筑专家,他一定看到了这一切,并深入思考过这一切,因此,他在文章的结尾,鲜明而又恳切地提出来:“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在当时,这无疑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现实针对性。今天,历史又前进了40多年,但是,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和美学命题,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在建筑艺术中,在一切艺术创作,乃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3、文章的论证方法有何特点? 就论证方法而言,梁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所举例子至少包括以下8个:①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③李公麟的《放牧图》;④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⑤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及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⑥颐和同中的谐趣园;⑦颐和园的长廊;⑧回廊墙上的花窗。

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引述8个例子,不可谓不多,但它们无堆砌之嫌,究其因,得归功于梁文的“分门别类法”,即将8个例子分派到“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中,且随着议论的不断展开而逐一举例论证。综观这些例证,既有典型性的又有一般化的,既有实举又有虚拟,既有直接举㈩又有侧面引例。一句话,所有例子经这么“左进”“右出”,“东拉”„西扯”,就毫无累赘之感了。 须知,虽然事实肚于雄辩,但不是例证越多越好。典型的以一当十,一般的十个也于事无补。还有,只从某一个角度去论证,三五个事例就会嫌多;如果从多个角度去论证,九个十个也不算多。况且,论证一个中心论点,也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论证,否则论证就乏力,说服力就不强。 【练习解答】

第一题:音乐,舞蹈,绘画,建筑。

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同的谐趣园、长廊和乐寿堂临湖回廊墙的花窗。 第二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 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第三题:词典意义略

1.“主题”指《放牧图》整副手卷分别以“骑”和“马”为中心的几个主要内容。 “变奏”指《放牧图》大致相同内容的画面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乐章”指《放牧图》整个手卷由不同“主题”和“变奏”分成的几个部分。

“伴奏”指《放牧图》画面上马群中间和周围展现出的原野上的低伏缓和的山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

2.“主题”指故宫中太和门、前三殿与乾清门、后三殿两处建筑物。

“变奏”指上述两处建筑物中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出现的细小的变化和差异。

“伴奏”指故宫主轴线通道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等建筑物旁边的陪衬、装饰性建筑物。 这里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把人们眼中所见的事物比喻为耳中所听的事物,对于一般了解音乐而不知道《放牧图》和故宫的读者来说,既便于理解,又显得生动。 第四题:略 【类文品读】 遗传与智力的关系

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致力探究的难题。人类发展史上,类似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发明家应该更多,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寥若晨星,太少了。

人的智力高低究竟与什么相关呢?是否与家庭遗传史有关呢?科学家、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曾调查过300位名人的家史,认为这些高智商的社会名流都是家族遗传的。他说,4位著名法学家的儿子中,有一个可能成为法学家,如果是普通工人家庭,要4000人中才有一个法学家。

遗传学家托尔曼为验证高尔顿的观点,曾用大白鼠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将白鼠放进迷宫“考试”,看谁进去后出来最快。然后选出最“聪明”的雌雄鼠,让其交配生子;同时选出“最笨”的老鼠作对照。繁殖一代,考察一代,7—8代后发现,“聪明”的鼠生下的子代,一代比一代“聪明”。“笨”鼠的子代,则一代不如一代。

瑞士生理学家海登,对这些实验老鼠的脑细胞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的高10%。如果将这种叫神经多肽的物质,注射到“笨”鼠体中,奇迹出现了:笨鼠变得聪明起来了。以富尔克为首的几位学者对245位青少年进行了为期7年的跟踪研究,也证明了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

不过,也有科学家发现,尽管是“聪明”的白鼠,若将其关进小笼子,生活富裕,但无所事事,同时,将另一只“聪明”的白鼠与其他的老鼠生活在一起,不仅有丰富的食物,还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尽情享受。几个月后再进行“考试”,结果发现,每天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比生活呆板无所事事的白鼠“聪明”得多。教育家凯洛夫曾说,“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必须借助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

中国著名作家夏衍说得更富有哲理。他说:“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学生时代就曾被老师和家长看成是没有发展前途、不受欢迎的学生,甚至还被学校除名。但他们发奋图强,都功成名就。当人们称爱迪生为天才时,他却用亲身的经历阐述了智力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他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牛顿、华罗庚等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却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神学院并非是出众的学生,但经历27载的考察研究,最大限度开发了自身潜在智能,写出了划时代的《进化论》。

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58年终成《浮士德》。显然,这些都不能用“遗传”来解释。

总之,天资聪慧者是幸运的,因为遗传注进了大器的胚胎。但遗传的天赋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成才的决定因素。当然,想真正揭开智力之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遗传与智力究竟有没有关系?怎样说明? 2.遗传学家托尔曼的实验之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教育家凯洛夫的话说得有无道理?为什么?(从已学过的课文中举例) 4.你认为真正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5.文章列举了爱迪生、牛顿、华罗庚、达尔文、齐白石、李时珍等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6.你是“聪明”的孩子,还是一个“笨”孩子?你怎样看待自己? (参考答案:1.有关系,根据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的调查及遗传学家托尔曼的实验均可证明遗传与智力有密切的关系。 2.是为了验证高尔顿的观点,证明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 3.有道理,“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知识”要靠后天的教育,“德”性要靠长期的培养,如《伤仲永》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实例,他是一个好种子(有天赋),但没有得到发展的良好机会,最终就流于一般了。 4.后天的努力(勤学、勤思、勤问),言之有理即可。 5.“天资聪慧者是幸运的”,但它们“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成才的决定因素”。 6.略)

第二篇:1册公开课教案及说课

《语文园地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三、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四、教学过程 :

1.谈话激趣

春天到了,草地上开着各种鲜艳的野花,真美啊!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那里花仙子姐姐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花瓶上就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2.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出示“花瓶”图,花瓶上写出“三画,四画,五画”),你们知道这些花瓶里都插些什么花吗?

②.小组学习。

1.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插哪个花瓶的花?

2.请在题目中找出你要插的花,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又对又快。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一朵花上只有一个字,他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⑤.扩展练习:老师再给你们两个花瓶,你能在花瓶里插花吗?(老师在花瓶上贴“二画,六画”)

1.小组合作学习。

2.集体交流,给说得好的小组贴上一朵大红花。

3.小朋友,你们继续跟着老师往前走,闭上眼睛,踏着音乐,走呀,走呀„„快睁开眼睛看呀,(出示课件或挂图,不出现文字)我们来到了哪里?(田野、郊外)看到那里有些什么?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②.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小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1.齐读。

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③.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1.老师说数量词,同学说事物名称。

如,一张()几朵()一片()几座()

一条()一堆()一棵()两只()

2.同学甲说数量词,同学乙说事物名称。

⑤.比一比,抢答。

1.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六、小结

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知道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有兴趣的话回家跟爸妈对口令,比一比,好吗?

《语文园地三》说课稿

我说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语文园地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数笔画填空、看图读词语、读字涂色和读背儿歌。第一课时完成前两部分:“我会填”和“看看读读”。通过我会填中的数笔画练习,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部分汉字。“看看读读”中专门针对量词进行的训练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既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又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辨别。

3.课堂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把游戏带进课堂,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

创造性和愉悦性。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四、教学方法

我采用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交流评价的良好氛围。

五、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六、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工具性、人文性、自主性相统一的特点,本课教学流程如下:

1.谈话激趣

2.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

②.小组学习。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

⑤.扩展练习。

3.游戏导入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

②.读词。

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⑤.比一比,抢答。

*.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4、小结,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这一教学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创新,实现了一种能力的迁移。

七、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说课教案2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初中英语辅导网 http:///

第四篇:1.1说课稿

原子结构模型说课稿

高二化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板书设计、效果分析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21必修》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的相关知识,本节是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本节课从光谱事实出发,引出四个量子数解释光谱事实,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了解玻尔对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知识科学假说和模型方法在原子结构理论建立中的重要作用;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建立的历史,感受科学家们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教学重、难点:

原子轨道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利用课本图1-1-1,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利用联想质疑,提出疑问,卢瑟福模型有缺陷,原子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可用幻灯片展示氢原子的线状光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趁学生的求知欲高涨,向学生讲解玻尔原子模型的要点: ①电子所处轨道能量是量子化的;

②电子跃迁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以上观点就可以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正是在实验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第二部分教学——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利用联想、质疑,说明玻尔原子轨道模型是有缺陷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应当如何解释原子光谱的复杂现象呢?

量子力学理论引入了多个量子数来标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n对应着电子层;n、l对应着n电子层中的能级;n、l、m对应着n电子层中l能级中的原子轨道;n、l、m、ms对应着电子运动状态。

结合相关知识,让学生讨论并解释:

多电子原子在跃迁时为什么会产生多条谱线呢?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

2 对四个量子数的认识,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电子云

向学生展示S轨道和P轨道的原子轨道示意图,让学生对原子轨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化学键的知识做准备。

教师设疑: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能不能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呢?提示学生,与宏观物体做比较,让学生总结出电子运动的特点,质量非常小,运动速度极快,故无法准备描述电子的运动轨迹。但是可以测出是子在什么位置出现的概率大,为了形象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的分布状况,故引入电子云的概念。同时结合幻灯片演示电子云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电子云描述的是电子出现的概率,而不是实际轨迹,量子力学的轨道和玻尔轨道是不同的。

五、板书设计:

(一)发展史

(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观点: ①

② ③

(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n电子层,n、l能级

n、l、m原子轨道

n、l、m、ms电子运动状态

(四)电子云

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能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五篇:《我是猫》说课稿1

《我是猫》(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我是猫》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这五篇课文都选自文学名著,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描写精彩。

本课的语言风趣幽默,学生读起来会兴趣盎然;故事情节简单,线索单一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这毕竟是一篇与我们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由于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缺乏、品读文学精品经验的不足,要让学生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组矛盾,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抓住以下三点展开的:

1、结合本课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幽默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种兴趣有效的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2、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和品味位文学作品的语言;

3、注意感情的迁移,并通过了解作品及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准确的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二、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提高在读中感悟作品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了解猫

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难点:在读懂作者描写的每个场景的基础上,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将贯穿整个课堂。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五、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营造氛围

课堂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我的谈话内容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我带了一张他的照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猫的照片)——认识吗?(猫)这可不是一只一般的猫,据小说描写此猫博学多识、通晓天地古今,尤其善于辞辩,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乃是一只圣猫、灵猫、神猫!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和他交个朋友?用这种幽默风趣的

语言与学生进行谈话,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与整篇课文的行文风格一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 读课文 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读文后的感受,这时学生会感到这是一篇很好笑的文章,紧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读出来和别人分享。在这里,我请学生交流信息,既增强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交流完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这只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经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反应和表现,得到必要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 质疑探究 理解内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创新学习的开端。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本课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归乃为两个方面:

猫是怎样发现那三条真理的?

2、课文的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之后,我会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文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究。最后,一定要重视交流汇报的过程,汇报交

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会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地理解,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对本课的总结,我设计了两个方面:

1、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结合实际进行德育的渗透。

2、学法的总结,主要是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阅读,能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在课堂的最后,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这只猫吗?想不想知道他还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想不想知道他最终的命运如何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原著读读,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和深刻的启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说课教案1范文】相关文章:

1藤野先生教案说课04-15

1册公开课教案及说课04-28

欢庆教案1范文05-18

科学教案1范文05-18

1雅舍教案范文05-18

古诗教案1范文05-18

手工教案1范文05-18

作文教案1范文05-18

心声教案1范文05-18

掌声教案1范文05-18

上一篇:党史小结2范文下一篇:邀请函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