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范文

2022-05-18

撰写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备课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后的输出结果。教案撰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份优秀教案应是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教师应尝试编写具有个性、富有创意、具有活力的教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教案1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科学教案1范文

1.4科学测量教案

1.4、科学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正确使用刻度尺上的刻度

2、和测量范围;学会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的测量结果。

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

5、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记法。 教学过程:

引入:怎么测一个不规则石头的体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使用

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

练习

第二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1)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5》

桃园矿社区幼儿园——赵文琪活动名称:科学,活动1:认识数字5

设计意图:

数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幼儿虽然会说数字1,2,3,4,5····但他们却对数字表示的模糊不清,为了让幼儿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能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认识数字5.。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并能准确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本次活动通过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实物,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明白实物与数字的对应性。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2、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引导幼儿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

3、能仔细倾听,并按指令进行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认识数字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难点: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5的数卡和实物卡若干 。幼儿每人一个盘子,盘子里积木10若干。白纸和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数字

1、

2、3 、4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来玩一个“看数字拍手”的游戏,好不好?

2、介绍游戏玩法: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先读出数字,再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拍手,要求幼儿听口令:预备—拍!幼儿才能拍。

3、游戏“手指变变变”。教师:小朋友让我们的小手动起来,做个手指变变变“的游戏好不好?

《此环境培养幼儿 手口脑并用的能力》

4、按数取物师:这是数字几?幼儿:“3”师:用你们的小手来表示“3”。幼儿伸出3根手指头。师:请小朋友们从小盘里拿出相同数量的玩具,三个积木和数字三做朋友(教师引导幼儿巩固复习对1,2,3,4,的认识)

二、认识数字5。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目测图形数量和水果数量认识数字5,教师先提问在讲解。

师: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让我们伸出小手点着三角形数一数有几个吧!幼儿伸出手指随老师一起点数。(此环节练习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物体,每一张图片逐一提问讲解,反复加深幼儿对数字5的理解和认识。)

三、排序活动

1、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宝宝和实物图片,但它们混淆在一起,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排排队,你们愿意吗?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个别指导。在排序的过程中提醒幼儿别让数字宝宝站错位置!

3、你们真能干,谢谢你们小朋友的帮忙。

三、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

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

1、

2、

3、

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活动2《认识数字宝宝5》

一、设计意图

在一次幼儿园升旗活动后,甜甜指着国旗告诉我:“老师,老师,国旗上有许多星星,有的是大的,有的是小的。”这些孩子都围了过来,用手惊喜的数着这些星星,我想: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掌握正是在生活中这样接触、发展掌握和运用的我们班的幼儿将要认识数字5,利用国旗的这一特点不是正合适吗?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去发现生活中藏有5的物体,感知5的形成,又能让孩子认识国旗,激发他们爱国情感,这样多个领域的结合好渗透更能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二、活动目标

1、感知数量5,知道其形成。

2、能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体验与同伴、教师合作游戏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已掌握点数人数的方法,有用身体和动作表示数字的经验。

物质材料:五角星、小红旗、五角星头饰、场地上画好的红旗图框(可容纳5个幼儿)

四、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国旗国旗多美丽》

反思:音乐游戏的导入能让孩子很快与教师融为一体,通过这一环节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展示了幼儿的主体性。

(二):谈话国旗引出主题。

1、出示4颗五角星(一样大小的)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2、谈话,见过的国旗是怎样的?上面有几颗星星?

3、再出示一颗五角星,感知:4添上1是5。

4、认识数字5,鼓励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示5的特征。

5、出示五星红旗图片(五角星是能活动的)比一比,4添上1是5,5比4多一个,4比5少一个。反思: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让他们清晰地感知,理解添上的意思。为掌握数的形成打下基础。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主动观察思考5的意义和特征。但缺少“让全体幼儿操作验证数量5和4的不同”这一环节,因为这个过程更能有效的帮助他们在操作中理解,记忆。

(三)、互动游戏:“星星宝宝找妈妈”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星星宝宝听音乐跑动,音乐停后,分别蹲在地上的红旗上,邀请幼儿合作变成红旗上的五颗星星。

2、幼儿游戏,讲述引导幼儿,检查游戏结果,鼓励孩子进行及时调整。

3、表扬乐于动脑和人数超过5时勇于退出,懂得谦让的孩子。

反思:这个游戏对孩子的能力要求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孩子的思维需要经过几次激荡,——听音乐找位置,点数人数决定去留,思考是否谦让?同时也弥补了上一个环节的不足,决定去留时也是对数量多少的一种理解和体验,过程有些复杂,这样部分孩子思维只能集中在找位置这一环节,无法顾及只有5个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其他活动时使这一环节落实到位,另外,活动中不少幼儿能在成人的鼓励下做到谦让,细致观察,反复点数,这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活动延伸:

1、生活中找与5有关的物体。

2、自制小国旗。

五、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活动应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帮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此次活动能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与幼儿情感相结合,让孩子知道生活中的数无处不在。

中班幼儿正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期,因此要注重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动静交替,还体现了领域的整合与渗透,不单单了解了5的形成,还涉及了爱国情感教育,友爱谦让教育,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等。东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经验,对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本次探索课我所讲授的主题是幼儿中班数学——认识数字5.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游戏导入课题,穿插游戏来复习1——4。

2、认识数字5,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排序练习 ,巩固数1——4的数量操作。

4、儿歌欣赏——《数数歌》。在活动前我准备了很多教具,在课堂上联系生活中的东西来引导孩子学习数字5,在拍手数数的游戏中学以致用,让孩子进一步巩固认识5。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具准备充分,但不够精致。如:数字卡太小,不够吸引孩子。

2、表情不够夸张,语言不够形象,幼儿兴趣没完全调动起来。

3、讲课时幼儿的注意力没完全集中起来。

每上一节这样的教研活动,对自己来说都有很大的收获,学到了很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篇:大班科学1--4周教案

第一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常规教育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常规教育》 教学目的:

1、教育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2、要求幼儿懂的课堂上的常规要求,上课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3、教育幼儿遵守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听老师的指挥。 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懂礼貌、守纪律的习惯、听教师指挥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让幼儿尽快收心,投入到到幼儿园生活中来。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互相问好。

(1)教师表扬有礼貌的孩子,教育幼儿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2)向幼儿讲述有礼貌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如园时能主动向老师问好,离园时说“再见”,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二、基本部分

1、对幼儿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1)教育幼儿上课注意力集中,端坐静听,不做小动作,回答问题举手,不随便插话。 (2)教育幼儿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声音宏亮。

2、按高矮个给幼儿排队,让幼儿记住自己的位置。

3、对幼儿上课间操的纪律进行要求。

要求幼儿认真看老师的动作、不东张西望、比比谁的动作最优美。

4、总结要求内容。

(1)对小朋友进行上课常规的训练:起立、问好、坐姿等。 (2)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不争抢玩具。

(3)我们看一看哪位小朋友在本节课中表现最好,全班幼儿一起给予鼓励。

三、结束部分

下课休息,幼儿有秩序的上卫生间。

第二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

故事:《鸡宝宝出生秀》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鸡宝宝出生秀》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2、幼儿能够大胆探究,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习惯。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模仿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并用语言简单描述孵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幼儿能够大胆探究,积极参与科学活动 教学准备:

小鸡出壳的自制课件,《母鸡进行曲》音乐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引出小鸡

2.律动:随着《母鸡进行曲》的音乐,幼儿跟着老师做动作。

3.出示小鸡的图片,提出问题:小鸡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你们知道吗?出示鸡蛋提示:

(1)蛋壳是谁的家?

(2)还没有出生的小鸡宝宝在蛋壳里是怎样的?蛋壳这么小,鸡宝宝能这样吗?(教师伸出胳膊做舒展状)

(3)蛋壳里的小鸡宝宝渐渐长大,住不下蛋壳房子了,怎么办呢?他是怎么出来的?

(4)我们一起想办法,帮帮小鸡宝宝出来好吗?

(5)幼儿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幼儿的讨论结果 。伴随公鸡叫声做律动。(引发幼儿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小鸡的孵化过程。 2.按顺序出示课件,了解小鸡是怎样出生和长大的。

(1)先出示第一幅图,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最初的鸡蛋,蛋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孩子大胆表达。

(2)出示第二幅图引导观察。“在鸡妈妈的孵化下,过了几天,蛋壳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继续引导孩子与第一幅图进行对比观察,说出鸡蛋里面的变化。依次进行,直到出示完小鸡出壳了的最后一幅图。

三、结束部分

游戏:《鸡宝宝出生秀》 1.教师示范游戏的玩法

2.幼儿在老师的情景描述中做游戏

游戏玩法:教师与幼儿一起模仿小鸡出生的游戏。

提示:让我们一起在欢快的音乐中做游戏吧!小鸡(蜷缩状,手抱住腿蹲下)慢慢长大了(舒展身体手松开),在又黑又小的蛋壳里住不下了,小鸡动动翅膀,转转头(伸伸手,转转头),越来越大(身体完全舒展)他用小嘴“笃笃笃”在蛋壳里捉了一个洞(食指并拢做嘴巴,做啄洞状),把嘴巴伸出来,把洞啄大一点(再啄洞),慢慢伸出脚来(慢慢跨出一只脚 “噗”的一声,蛋壳破了,小鸡摇摇摆摆的走出蛋壳(做小鸡走路状。)

第三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

故事:《鸡宝宝出生秀》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鸡宝宝出生秀》

(二) 教学目标:

1、引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乐于助人、爱护动物的情感。

2、知道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基本特征与差别、重点了解卵生动物. 教学重点:

引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乐于助人、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基本特征与差别 教学准备:

宝宝、其他各种动物出生过程的课件、公鸡叫声音乐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伴随公鸡叫声做律动。

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小鸡出生的过程。那哪位小朋友知道我们人又是怎么样出生的呢?幼儿讨论。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孩子的出生过程。

(1)老师出示了刚出生小孩的图片问道:“这是谁?” (2)孩子们疑惑的答道:“宝宝。” (3)教师提问:“宝宝从哪里来的?” (4)幼儿回答。

(5)教师总结。我们小的时候都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的长大,然后有妈妈生我们出来的。

2、引出问题:那些事胎生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 (1) 播放课件,提出要求。

看的时候,要认真记住看到了什么,看见了谁?

(2)提问:“你们看到了谁?它们是怎样出生的呢?” (3)幼儿回答:(河马是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鄂鱼是有妈妈的蛋孵出来的。) (4)教师小结:

那些先有妈妈生出蛋然后再孵化出来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就象鄂鱼是妈妈先生出鄂鱼蛋,然后孵化出小鄂鱼。可是,象河马是小河马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动物宝宝呀是胎生的,我们人也是胎生的。

(5)提问:

○1请小朋友再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呢?”(猫、老虎、狮子、马是胎生的)。

○2那卵生的动物还有谁呢?”(鸭子、鹅等) (6)教师总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刚才说出了这么多的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的名称。而且也准确的掌握了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的区别,希望我们的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名爱观察、爱学习的好孩子。

三、结束部分:

1、评价。

2、下课休息,幼儿上厕所。

第四周

教学内容及安排:

科学《怎样让蛋浮起来》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怎样让蛋浮起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去探索,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现象并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幼儿大胆去探索,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现象并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悬浮的鸡蛋》课件。2.记录表一张。3.盐、鸡蛋、透明杯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听!(鸡妈妈买了盐、糖、酱油、生粉、味精用篮子装好准备回家,发现自己刚下的蛋不见了。鸡妈妈着急的到处找,找呀找,发现鸡蛋掉进了一个深深的坑里,鸡妈妈怎么也拿不出来,请小朋友帮鸡妈妈想想办法。)你们有办法吗?

2.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来帮助鸡妈妈,那会不会成功呢? 二.基本部分

(一)、猜想,动手实验

过渡:于是鸡妈妈来到了我们班,看见老师把鸡蛋放在装有水的罐子里,

觉得很奇怪。(小朋友猜猜看,老师要来干什么?)原来我们今天要借鸡妈妈的盐、糖、酱油、生粉、味精来用一下。做一个"鸡蛋能否浮上来"的实验。你们想试一下嘛?

1.教师强调要求:鸡妈妈的调料都放在了桌子上,每一个小朋友只能用一种调料。

2.先把鸡蛋放盛有水的碗里,然后你选择一种调料放到碗里,用勺子小心的搅拌,请小朋友看一下鸡蛋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实验操作。

4.教师提出幼儿记录要求。

5.幼儿操作玩后,问小朋友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6、水里放了盐,经过搅拌后,我发现我的鸡蛋浮起来了或我在水里放了糖,经过搅拌后,我发现我的鸡蛋还是沉在碗底下。)

(二)、再次实验、感知悬浮

过渡:刚才放盐的小朋友的鸡蛋浮起来了,放其它调料的鸡蛋没有浮起来。

1、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盐水的密度比鸡蛋大,所以鸡蛋会上浮)

2:教师小结: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得知:盐水的密度比鸡蛋大,所以鸡蛋会从水底浮到水面上来。

3.提问:那么小朋友你们现在有办法来帮鸡妈妈了吗?(有)

4.接下来我们就来把鸡妈妈掉在坑里的鸡蛋把它浮起来,送给鸡妈妈,好吗?

5.经过小朋友的帮助,你们看,鸡妈妈的蛋浮起来了(接着使用课件"放盐----搅拌----浮起来") 鸡妈妈从坑里拿到了鸡蛋,谢谢小朋友的帮忙。

6.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做了一个用盐把"鸡蛋浮起来"的实验,来帮助了鸡妈妈,你们觉得开心吗?

三、结束活动

1、那除了用盐可以把鸡蛋浮起来,小朋友回家后再用其他的物体再来试一下,如:豆奶粉、果珍等放进水中用同样的方法,看看有什么变化?好吗?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杠杆的科学 1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工具和机械

2.杠杆的科学

教科书说明: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板书:20、杠杆

二、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杠杆 师:出示课件——杠杆图

师结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 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

生(齐):力点

生(齐):支点

生(齐):重点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

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

生(齐):想

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

生组装杠杆 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

生指着杠杆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边操作边汇报: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轻; 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位置时,说法不准确。请看这段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该用支点到力点、重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手用力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

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力 请思考手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小,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大?

(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 师演示讲解:

所需仪器:底座、支架、杠杆尺、钩码

师边说边组装

注意事项:1.杠杆尺有标记一端钩码做重物,一个钩码重=0.5牛,另一端为力;2.杠杆平衡了,说明使用杠杆可以撬起重物了;3.支点不变,杠杆尺上力点、重点只能各有一个;4.我们看课件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几个格表示,在第一个洞,距离是1个格,在第二个洞,距离是2个格;5.请根据表格做好记录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有标记) 实验要求:请研究杠杆,根据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研究,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数据和发现。 生1.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有标记) 一次 2牛

0.5牛

4 1 我们发现杠杆是省力的。

师引导:请看后面数据杠杆当怎样时,省力?(师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生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师板书:大于

省力)

师:说的很好,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1 2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有标记) 二次 0.5牛

1牛

我们的发现是:杠杆是费力的。 师提示:请说完整。 生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师板书:小于

费力)

师:真棒!还有不同的吗? 生3: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1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4 4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有标记) 三次 1牛

我们的发现是: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师板书:等于

不省力不费力)

师:同学们真棒!关于杠杆的发现谁能完整的说说?

生4: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师出示简图: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杠杆原理。

(四)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师:(出示剪刀——费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费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出示剪刀——省力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省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剪刀是较复杂的杠杆,还有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 师出示课件: 介绍省力杠杆——钳子、起钉锤、起子、推车。 师出示课件: 介绍费力杠杆——镊子、人钓鱼时、人体杠杆等 师用镊子夹物:镊子的三点在哪里?它是什么杠杆?

生:夹物的地方是重点,手的地方是力点,一个头的地方是支点,镊子是费力的杠杆。 师:很好!镊子和前面的杠杆不一样,它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 师:人钓鱼时,也是费力杠杆,请看图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距离。 师介绍人体杠杆。

师出示课件:天平是什么杠杆?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生:天平是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使用天平方便称物体重量。

师: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两侧,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动脑筋:

师:老师有个难题考考你们,看谁聪明。一个人用担子挑重物时,肩膀挑担子的哪个位置最轻松? 生1:挑中间位置。

师:假如一头重,一头轻呢? 生2:挑支点位置。

师:很好!你真棒!人只有挑支点位置时,担子是平衡的,人最轻松。 拓展活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合适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走近科学家1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第十七课 走近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4.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三、课时2节

第1节

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活动

1、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A.活动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根据资料说出科学家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冈。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B.活动过程:

1.此活动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故

事的书籍及音像资料,课上先个人阅读整理资料,然后分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2.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3.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 4.学会获取信息。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 (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5.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己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6.小组代表,选择并确定呈现、表达方式,演讲排练,准备参加全班演讲赛。

7.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术,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

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第2节

活动2.科技与历史 A.活动目标

1.收集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资辩。

2.能分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着多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B.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和方法。

(1)选择小学阶段所涉及的任意一项科技的发展史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做的研究, (2)强调研究某项技术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①收集有关资料。

②按照发明的过程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排序整理。重点要体现技术发

明年代、技术改进发展、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几个技术发展阶段。

2.学生收集和整理某种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町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

过小组交流来获取信息,按照上面的方法整理信息。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在某种技术的发 展过程中,某个科学家的技术发明的重要作用及核心技术的特点。 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将学生的发现汇总在一起,利用展牌、墙报等方式展示出来,与其他年级的同学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并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科技发展史,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小结

作业: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提高

上一篇:80后人群范文下一篇:大连1路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