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植根于公民法律文化的提升

2023-02-16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发布, 标志着中国的法制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依法治国呼唤法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法律文化是法制的前提。法律的权威源自公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公民的权益要靠法律来保障, 法律权利要靠公民去维护。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依法治国植根于公民的法律文化的提升。

一、法律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法律文化, 是指人们有关法和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识、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为了准确把握法律文化的内涵, 有必要弄清与它相关的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在内容有一定交叉, 涵盖的对象也有重叠。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首先, 法律文化的主体是群体, 而法律意识的主体是社会、集体和个人。我们可以说“个人的法律意识”, 但不能说“个人的法律文化”。其次, 法律意识始终带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形态色彩, 而法律文化作为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民族性及群体的习惯化心理特征更为明显。

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所谓法律传统, 是指已往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法律因素, 它反映了过去对现在的制约和影响。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 传统偏重于文化中的心理状态, 而文化除了心理状态的因素之外, 还包括认识和价值等重要因素。其次, 文化比较具体, 传统比较抽象。当然, 就文化是历史积累和选择而言, 可以说文化就是代代相承而形成的传统。因此, 有的学者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地使用。

法律文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律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性

法律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成的。任何一种法律文化的形成都不能脱离其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方面说明了法律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法律文化不可能在与过去相隔裂的状态下发展,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律文化变革的艰难性。

(二) 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

法律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离开了具体的民族环境和条件, 法律文化便无法产生和发展。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文化。例如, 古代东方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由于其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 所以, 家族成为权利主体, 家族内的个人没有各自的独立的利益和人格, 只能服从家族。个人只是义务的承担者而不是权利的享有者。反映在群体的观念和行为趋向上, 服从和义务成为法律文化的特点。古希腊、罗马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群体性的观念和行为趋向主要表现为个人作为权利主体的法律文化因素。在宗教势力强大的民族, 法律受宗教影响很大, 法律文化的宗教特点很明显。由此可见, 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交往形式、思维方式是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的根源。

(三) 法律文化具有群体性

法律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阶层等群体共同的文化现象。不是某种个人特有或纯粹私人性的东西。

(四) 法律文化具有互融性

法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虽然具有民族性, 但由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冲突中发展的, 因此,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往往蕴含着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的成分。每个民族的法律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变迁过程中, 只有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才能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法律文化的互相吸收、借鉴有助于每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在保持其精华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超越原有文化的局限性, 从而保证本民族法律文化的强盛生命力。

(五) 法律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虽然法律文化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 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 法律文化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后, 法律文化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继承和保留下来。

二、法律文化的功能

(一) 表征功能

表征功能是指法律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法律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素, 一个没有发达的法律文化的民族, 很难说已进入了现代文明。法律文化还直接表观出法律制度的发展水平。

(二) 沟通功能

沟通功能是法律文化主体之间彼此交流信息、互相影响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正是由于沟通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 一般能够有效地预知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下人们的常规行为是什么, 进而采取相同或类似的行为。

(三) 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是指法律文化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选择的依据和标准。例如, 法律文化引导人们认识、判断和各种利益及相应的权利、义务主张。又如, 法律文化引导人们对各种社会调整机制进行选择。同样一种行为, 有的法律文化选择了法律调整, 而有的法律文化选择了道德调整。

(四) 指令功能

指令功能是指法律文化驱动和控制法律体制的运作。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行使什么职权, 如何行使职权, 皆取决于法律文化发出的指令。法律文化还引发公民的法律动机, 指导公民的法律行为, 调节公民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文化的指令功能不同于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是根据法律规定来要求人们行为, 而法律文化的指令是针对如何对待法律而发出的, 它以现实生活中群体的法律评价为基础。法律文化的指令与法律规范的指引可能一致, 也可能不一致。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路径

(一) 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以确定个人义务为核心的法律文化形态。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 等级特权, 权力支配法律;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主张法律道德化, 轻视法律的作用;法律以义务为核心, 重刑轻民等等, 这些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必须剔除的糟粕, 当然, 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制所需要的法律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 它只能建立在已有的法律文化基础上。对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

(二) 批判地吸收外来法律文化

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律文化最早出现于西方, 它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不能搞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要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中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但是, 不能盲目照搬、生吞活剥, 更不能搞“全盘西化”。对于西方法律文化中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容, 必须坚决反对,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三)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的现代法律文化

首先, 要培育全体成员的公民意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现实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都是摆脱了人生占有和人身依附的社会主人, 是一个公民, 不是臣民, 是现实社会的主体。我们是有独立意识、独立地位、独立人格的政治权利的主体。社会主体意识的本质, 重在参与, 参加社会的一切公共事务, 这是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同时要尊重和遵守经合法程序制定的、体现人民意志的权益, 维护社会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提高社会法律效益。

其次, 要树立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观念。现实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观念,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 依法治国要靠公民的权利义务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要对权利义务有明确的认识, 明确自身的身分和地位,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不该干什么, 要依法对自己, 依法对他人,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 要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契约观念。我们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国家,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法治经济就是契约经济。我国公民要增强契约观念, 维护经济稳定, 推动社会发展, 促进经济新常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摘要: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 若没有法律文化的支撑, 公民没有法律意识或法律意识不强, 再好的法律也难以践行。依法治国必须植根于法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律文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3] 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J].中国法学, 2007 (4) .

上一篇: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下一篇:产销差率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