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实践教学

2022-07-02

第一篇:高校专业实践教学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1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亦愈加严重,特别是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方面欠缺的问题。归根究底,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论模式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与现如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一致。近几十年来,高校的法学教育教师一直将高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视为工作目标,往往都重视理论型人才的培育,却忽略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高校教师往往关注的是科学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是只关注理论教育同时忽略实践操作能力,最终使得我国学术型人才偏多,而相应的缺乏实践应用型人才。

法学教育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化所需要的人才不对路问题已经愈发明显,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法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准备成为法制建设的主力,在重要岗位上发挥强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大量法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经过几年社会实践的沉淀,可以看出他们无论是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亦或者是运用法学理论来解决司法实务的迅速判断能力均不强,这便凸显了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单一,存在很多缺陷。实际上,法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高校近些年开始尝试非常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开始尝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独自实践的条件与机会。由此可见,加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推广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均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2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法学专业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极强,毕业生必须能够具备分析法律案例,并迅速找出适用的法律条款等熟练的业务能力。高校开展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大概有三个部分,即课堂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课堂之外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基地的实战训练。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教师灵活运用改良过后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这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比较适合于对低年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传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课堂模拟法庭、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程度与处理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可以相结合。

上述教学可以完成学生从感性方面解法律事务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来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还需要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这个教学可以给学生做好角色转换提供一个缓冲的时间,通过这种模拟法庭演习,不但能够锻炼学生学法用法的能力并加以强化,还能够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形式是让学生以法务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模拟法庭中,可以提升学生沟通的能力以及辩论的技巧,并且可以熟悉法务工作者相关的工作内容,最终升华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如今许多高校都已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工作。

此外便是实训基地的实战教学。首先,法律援助实训基地的实践。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法律援助的活动,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法律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前面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得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其次,专业实习的实践。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角,专业实习是法学实训基地实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律师事务所、残疾人救助所、检察院或者法院等单位实习。专业实习能够满足学生在上学期间作为法律工作者独立自主地办理各类法律事务的需要,在实习工作中不断地积攒工作心得,进而增强法律事务工作能力。最后便是社区矫正的实践。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帮扶服刑人员。毕业生可以对帮扶对象普及各类法律知识,为其解答法律困惑。通过与行刑人员所进行的直接沟通,不但提高了学生讲法用法的能力,还使学生可以了解到犯罪当事人对我国刑法制度的理解层面,特别是可以有效进行预防犯罪机制的建设,可以锻炼法学毕业生制定规则的能力。

3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法学毕业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不但要能够灵活运用大量的法律知识理论,还需具有丰富的业务技能。而目前各大高校运用的外部实习与内部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法学实践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学生法学专业实践应用技能的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在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因为师资力量以及实践活动场地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学校教学不得不以理论教学为主。此外,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是除了要具备精炼的课堂教学经验之外,还要具备完整的实践教学技能。然而由于教师缺乏组织以及指导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学校无法开展法学实践教育。

其次,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少,校外实习途径局限多。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目前的实践教学还未成型。校外实习也只是学校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校外的实习单位,弊端是采用的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实习单位不确定,可实习场所少,实习的途径也只有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主要原因是高校未能真正重视实践教学,仍在沿用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方式,改革力度不够强大。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双语教学也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不仅是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需求,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趋势。笔者通过开展旅游管理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创新。

双语教学能够扩大学生视野,拓宽思路,将语言和专业学习同步进行,以外文旅游文献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使学生在语言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掌握了旅游学术研究的框架模式,通过了解国际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把握旅游业最新动态,迅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把我国的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教育推向深入。

一、关于双语教学理念内涵的界定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在美国双语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加拿大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在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汉语。

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政府规定的官方通用语言有两种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两种语言并重,即Bilingual,或是一种语言为主一种语言为次。如果以英语为次,则可称英语为第二语言,即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再如,当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到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英美国家之后,英语就很自然地成了他的第二语言。由于当地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汉语仅仅在家中或遇到中国朋友时才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就慢慢地退居为第二语言,英语则成为他的第一语言了。

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决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上听英语教师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双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也就是只有当汉语以外的某种语言(如英语),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时,才能称之为双语。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中国旅游业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尤其在加入WTO后,旅游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对外开放,真正进入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在更深的程度上与国际接轨。旅游业是涉外性较强的产业,作为旅游接待国家应当既充分及时地掌握主要客源国家的需求特点以更有效地进行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又掌握其他旅游接待国家的发展状况知己知彼,以取得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和优势地位。与之相匹配的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以及专业理论都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起来的,因此实施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接受到更为前沿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其自我研究自我深造的能力。

2.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旅游产业的竞争焦点已从资源竞争转向人才竞争,尤其是既精通旅游专业知识和汉语言文化,又通晓外语、熟悉外国文化、了解国际旅游市场运行规则、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高级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竞争,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双语教学显得愈加迫切。

3.完善学科建设和创新的需要

旅游学科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发展历史不足30年,在理论体系、学科框架及实践领域很不成熟。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旅游业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并总结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融入国际大环境、与国际接轨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是不断发展的行业,新问题、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为应对变化,在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创新教育及相应的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应对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既能够增加学生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有机会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进行实训演练。

马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

1.教学模式的确定

目前,国内广泛运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完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可称为“完全双语模式”;第二种是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也可称为“部分双语模式”;第三种则被称为“过渡教学模式”,即允许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地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过渡到仅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完成从借助母语的学习向借助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的过渡。

在制定开课计划之初选择在第六学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也是结合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实际,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在

一、二学年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培养了相应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在第四学期开设的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中掌握了一定量的旅游英语专业词汇,都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两门课程都采用了过渡教学模式,即在开始阶段部分使用母语,以培养学生适应语言环境的能力,然后在中间阶段逐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最终过渡到仅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学。

2.教材的选用

教材不仅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对进口教材的依赖性大,由此造成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任课教师选择国外优秀教材的信息渠道狭窄;二是即使选定了国外优秀教材,也难以保证及时、足量、连续供应。理想的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教材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经验,紧跟行业发展态势,阐述专业知识,同时融合语言教学的特色,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直接使用国外的原版教材还容易导致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等问题。因此考虑到本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针对《旅游业发展动态》这一课程信息量新的特点,突出“动态”特征,笔者根据自身海外留学的经验和实际,选用了Carson L Jenkins的“Introduction on Tourism”一书中的几个章节作为基本理论的介绍,同时在教材的编辑中收集了有关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和旅游业信息系统等多个较前沿的章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国外关于旅游热点问题的最新观点和数据。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期都实施对于教材的更新,以突出课程“动态”的特征。

《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以James A.Bardi 的 “Hotel Front Office Management” 和Thomas J.A.Jones 的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Housekeeping Operations”作为基本教材,选取了前厅部和客房部的相关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部门的重要性、地位和主要岗位职责,同时截取了实际操作的章节进行总结归纳,补充了相关的专业术语,例如不同房态、职位、服务的名称等等。 3.教学方法的创新

开展多样的团队作业鼓励学生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发挥各自特长,提高交流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旅游业发展动态》课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对象探讨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这样的团队作业,能够使学生在学会搜集英文的专业资料的同时,开拓专业视野,培养用英语来阐述旅游专业论点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讲解内容和节奏,在初期阶段对于专业术语进行铺垫解释,并在课后要求学生复习加强记忆,中文授课比重较大;在中期阶段逐渐加大英文授课的比重,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专业术语;在课程的后期尝试完全英文授课,对于难点或者较为深奥的内容用中文作相应的解释。注重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学生对于课程接受的程度循序渐进达到教学效果。

4.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缺乏学习专业外语的动力和参与双语教学课程的兴趣,课堂互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每学期授课的前

一、两周都开展关于双语教学内容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水平,英语较好的学生在学期初就能够理解消化全部教学内容,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通常不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导致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降低。

学生学习动机强弱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双语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不仅应当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参与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实现两种语言的思维能力,最终能够自由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经过成功的双语教学课程,学生应该熟悉英语的表达方式、常用专业词汇,能够顺利阅读旅游类英语文章,可以用英语解释旅游现象、用英语表达与旅游及专业课程相关问题的看法。

四、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实践性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旅游服务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过硬的语言功底。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必须依赖于教材的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由此才能逐步培养出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既精通外语、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的合格人才。

[

第三篇: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漫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漫谈

作者:李巧萍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4期

在这充满竞争与挑战的21世纪,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也随之发展迅速。社会对美术类教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完善有序的教学实践锻炼,对其顺利走向社会岗位带来很多困境,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安排教学实习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对于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学实习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关键。

高校实现对社会人才的培养有各种途径,而教学实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对全面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地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将起到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实习过程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过程,也是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教学实习,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实施,能够使他们成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直接上岗的合格毕业生。所以,采取措施切实抓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改进教学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来讲,势在必行。

1.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1.1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缺乏有计划、有序列的技能指导与训练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至理名言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现今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能力的教学序列概念处于模糊状态,缺乏对技能的掌握,因此高校对他们的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不但不能“以不教为教”,反而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使学生能最终顺利地、成功地塑造出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然而现今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学校很少安排其接受教学技能的训练,而他们自身没有能力进行有计划、有序列的技能学习,这一点应值得深思。

1.2部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

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时没有主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到实习单位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其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知识储备匮乏、知识阅历浅薄及思维局限;2)在校时没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主动性较弱;3)缺乏处理理想和现实关系的能力。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习惯了做事我行我素,到了实习单位后,仍一味强调艺术至上,忽视现实状况,难以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1.3不愿意前往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追求生活品质的愿望比以往更强烈,也越来越依赖物质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赏心悦目。然而正因为这样的依赖性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及坚强意志,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体验教学实践,难以很好的培养他们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

2.针对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1)在实习过程中高校首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实习计划,给予正确的指导,扎扎实实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调动实习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其安排得当与否是教学实习成败的关键。同时要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

(2)教学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实习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继续,是对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再提高,其中实习指导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指导教师应明确实习生的具体教学任务,掌握实习教材重难点,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挖掘实习大学生的个人潜力,最大眼度地使实习大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高校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并能够给予精神与物质双向的奖励。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实习过程中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大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其具有合格的职业素养。

3.结语

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实习中,不但要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实现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和挖掘实习大学生的个人潜力,最大眼度地使实习大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教学实习,并能够给予精神与物质双向的奖励。对于实习生的培养,我们必须走出模仿能力训练的误区,走向创造能力培养的彼岸。只有实现了这些转变,实习大学生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创新,勇于创造。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应积极围绕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直要目标,努力探索美术教育的新模式。

不仅如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应追求教学实施的明确性和科学性,以达到个人需求、职业需要、社会力求和学术补充等综合目的。在美术教育实习教育中融入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有意识”和正确性是一种目标,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对实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个人的艺术潜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拓展和解放,这对高校教师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极为有益。

总得来说,教学实习是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预演,是学生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1989.

[2]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 美术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钱初熹. 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第四篇: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传统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并以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之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新为例,探讨如何将地方传统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开拓特色办学之路。

【关键词】地方传统音乐;音乐表演;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206-02

在中国内地除去独立音乐、艺术院校,许多地方普通高校都也设立了音乐专业院系。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容乐观,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水平与专业独立音乐艺术院校学生仍有较大差距,就业缺乏竞争力。从近几年对湖南地区设有音乐表演专业的十余所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单位的调查分析可见:许多该专业的毕业生转岗、待业或以特长培训,琴行从业的人数逐年增加。

有人认为是生源质量或就业市场饱和等不确定性因素造成,而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上存在着不足。照搬独立音乐、艺术院校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及适应性,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综合以上特点,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授课内容应该以本地域和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综合院校定位、社会需求、生源实际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从市场对音乐文化人才需求的角度上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培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要忽视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将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表演专业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

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是对地域民俗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需要。保护、挖掘、研究再加传承发展对于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做为地方高校更是责无旁贷。就人才培养而言,本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引入向学生们传达了艺术的本然:源于生活,表现生活。这也能使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专业学习兴趣得以提升。

二、本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引入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的现实和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之中是有着现实意义及合理性的。根据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身特点。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制定、课程开设等方面勇于实践。

(一)地方传统音乐特色课程进入常规教学

湖南城市学院地处湘中古城益阳,本地传承古老的湖湘文化,同时也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湖南花鼓戏发源地,是公认的“花鼓戏窝子”。湖南花鼓音乐文化民间资源丰富。大量的优秀传统作品需要传承,与时俱进的改编、发展。

为适应湖南省推进文化大改革、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更多更好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湖南花鼓音乐艺术承载人才,音乐学院结合自己实际,将本地方的传统音乐资源系统化地纳入常规教学。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能力任选课程。并在这三类课程中都加入了与地方传统音乐相关的授课内容。例如:在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必修中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地方传统音乐常识及欣赏,特别是湖湘传统音乐名曲名段赏析及演唱。这门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基础必修课程,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会演唱地方传统音乐名段。这门课程是所有地方传统音乐特色课程的基础。只有会听会唱了才能真正了解传统音乐,走近地方曲艺。

在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如:声乐表演方向,开设《舞台表演与创编》,本课程是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地方花鼓演唱水平,系统地学习传统花鼓音乐主要唱腔和舞台表演形式而开设。器乐表演方向,开设《器乐合奏》,这门课程是针对民乐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在排练中加入地方传统音乐的合奏和伴奏,课程能够让学生熟悉花鼓的经典曲牌,以乐队合奏的方式体会地方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专业能力任选课课程中开设了《益阳地方音乐》、《湖湘传统音乐》,两课程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认知的理论水平。

除以上课程设置之外,音乐学院还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添了若干个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分散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及艺术实践之中。如:艺术观摩、艺术采风、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音乐会等,要求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地方传统音乐的挖掘、传承、排练、演出实践。并且将期末考试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汇报演出就是该的专业考试形式。

(二)编写相关地方音乐课程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参考及依据,没有实用性的高水平教材,教学活动往往就容易流于形式。因此编写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教材是必要和急需的。

学院地方传统音乐研究团队和本地知名音乐传承者对当地音乐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再创造,编写了一系列高水品的学术著作及实践教材。如唐海燕教授编写的《益阳地方音乐》一书。因地制宜编写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教材是奠定地方传统音乐引入地方综合高校音乐表演课程的基础。

(三)构建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平台,积极开展相关地方传统音乐研讨

由于传统的院校音乐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沿袭问题,大部分地方高校师资知识结构中并不具备与本地传统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让地方传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之中,首先是要在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培养和挖掘具有地方传统音乐素养,具备系统的地方传统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及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师资。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音乐学院从自身找突破,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梯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成立了“益阳花鼓戏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校级创新团队、“湖南城市学院湖湘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所”、“湖南城市音乐研究基地”,经常组织专家团队研讨。如在今年4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和平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朱咏北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春福教授就“湖南花鼓戏音乐文化”来音乐学院进行调研。音乐学院特邀原益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兆龙教授,国家一级作曲家、益阳市音协副主席吴解元老师,益阳花鼓剧团团长段固良来院交流讲座,这些举措对进一步弘扬湖南花鼓音乐文化,提高学院师资花鼓戏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将地方传统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区别于传统院校式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无论是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促进,还是完善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音乐教育、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南城市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地方普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突破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文管专业实践教学突破难的思考

摘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创意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使得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从目前形势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更高需求,究其原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着实践教学突破难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实践教学;高校教改

引言

文化产业因其低物耗、高产出、吸纳大量就业的突出优势,自在我国兴起以来,就为国家和地方所重视。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众多高校设立。2004年至今,已有过百所院校设立相关专业,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传媒影视、游戏、新闻、动漫、文化产业管理等诸多专业的招生人数,每年在35万左右,在校生约140万。另一方面是高端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营销人才、文化投融资人才缺乏,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与高校文化产业教育有着深切关系。尤其是与地方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关。

一、 多头原因,实践教学突破困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学校师资力量、实践空间和时间不足及教学硬件环境有限等方面。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切实际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复合型和专门型相结合的人才,很多高校在设立培养目标的时候,不能充分从自身实际出发,盲目借鉴兄弟院校,结果制定出来的培养目标往往大而全,而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什么都懂点,却又什么都不专。“文化产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为文化企事业、政府管理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培养能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类似上面的内容在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里都有出现,但是就地方普通高校而言,作为新设立的专业或者院系,一切兴起伊始,如此高的定位着实是很难做到的,出现上述悖论也就在所难免了。

作者: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2、任课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文化产业的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且很多硕士和博士们本科所学也非文化产业方向。就培养他们的导师来说,很多也是半道出家,从相关别的专业转到文化产业上,在实践的指导和场所的提供上也难免欠缺,故此,很多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带有实践能力的先天局限性。

其次,目前在很多普通高校,从事文化产业教学工作的大都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相当多样,有历史的、文化学的、文学的、传播学的、管理学的、艺术设计的、民俗的、计算机等等,很少有人能够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都博览贯通,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囿于经验不足而很难做到多样性和有效性。

另外,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进修工作做的不够,很多青年老师工作好几年了都没有参加过继续学习、没有参加过专业学术会议和企业走访活动。很多人空有一腔热情,却很难得到提高。

3、专业硬件设施很难充分到位

文化产业的专业跨度大和实践性强,对相应的硬件设施要求也较高。很多都需要设立设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需要电脑、多媒体、专业软件平台等,而这些无论是场所还是设备和教学软件等都需要相当的经济投资,比如就一个普通的会展或者资源开发和规划的软件都需要三四万元。这些对普通地方高校刚刚建立的专业来说,确实很难做到,很多学校没有专业实验室,而很多实验室也是空有几台电脑,教学软件难到位。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4、教学实践、实习空间太小

如果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实验室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理想的模式就是到校办企业和校外参加实践。但是这一理想形式并不是很多学校都能做到的,尤其是普通内地高校,基本没有校办企业或设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就文化公司这个渠道而言,普通院校一般与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不多,不能有效结合。同时,高校与当地政府的结合也不够,不能参与政府相关文化活动,错失很多在大型活动中锻炼的机会。

以上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学了广告却不会做平面设计,学了会展却从没有参加过展会策划和布置活动,这样一来,他们的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大打折扣。如何在实践教学上实现突破,打通学生学校和工作的实践共通,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全面努力,实现有效突破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水平,也影响着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更影响着开办该专业的院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当前必须从多角度做工作,积极探索有益突破,开拓新的路子。

1.完善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

专业发展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过高、过大、过空,课程设置上理论过多、实践不足等现象应该已经在很多高校都有所表现了,我们当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前就业市场,作出有效调整。比如专业发展早期,很多学校以文化产业命名专业,没有具体的方向,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东西不足。学生感觉学习的东西很多很泛,但是又不能增加求职的砝码。类似这样的高校,就要及时找准专业定位,或者结合地方文化和资源特色设定方向,或者结合就业市场和行业发展设定方向,总之不能再泛下去、空下去。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的做法值得很多学校学习。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他们实行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方向定位的做法应对以上问题,为了使专业方向更具体、更明确,他们就结合学生特长,在文管专业的大方向下又设了旅游文化管理方向和影视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第二学年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

其次,课程设置上,正如李梅教授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一文中所言,他们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重组,把所有课程分为理论、实践、技能三大模块。做到了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专业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删除了繁琐的理论论述,补充了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压缩了文化管理、文化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课时,删除了《文化资源管理》、《管理学概论》等理论课;注重了语言和计算机等工具课的能力培养;增加了技能课的课时增设了网页制作与设计、photoshop、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广告设计、茶艺、调酒、导游等应用能力课程。

2.完善师资配备,加强对专业任课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上文提到,由于受到来自行业发展起步晚和研究生培养滞后等方面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高,导致在教学和实践指导上力不从心,难达效果的局面,这就要求高校在师资配备上要有规划,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和现有资源,引进专业十分吻合的教师,而不能似是而非,打擦边球。还可以考虑聘请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作兼职或客座教授,利用他们实践能力强和在经营管理、文化创作、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同时要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再学习和培训工作。给他们提供机会多参加国内外研讨活动,和行业内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和探讨问题,十分有利于专业视野的提高。和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实战能力较强、理论素养较高的单位联系,以寒暑假培训班的形式,组织教师去学习。还可以组织老师们到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文化企事单位去交流、参观、调研。鼓励他们到企事业单位以挂职锻炼、开发项目、担任顾问等工作形式提高实践能力。

3.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所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文化产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现实践教学的突破,务必要在此方面下功夫。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提供必要的空间场所,至少保证同时容纳一半的学生。有些学校的实验室流于形式,一个小房间,挂个门牌就算了。学生几年下来都没有进去操作过。如果

有充分的空间,实验室就可以更加细化,比如会展布置功能的、电影剪辑制作功能的、活动策划功能等,更加有利于实践能力的锻炼。

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电脑和多媒体操作台是最基本的,其次还要依据开设专业配置相应的设备。

最后在实验室管理上,还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每项设备和每个工作平台都能充分的发挥作用。

4.发动一切力量,实现有效走出去

对内地普通高校而言,由于地处非发达地区,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市内文化公司较少,大型文化活动也不频繁,和周边大城市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较少,在实习基地的建立上困难较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设想一下,若能从学校到院系到教师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实习场所的局面一定能打得开。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市内文化公司进行调查,了解经营内容、规模等特点,找到和专业的结合点,和他们建立联系,为其输送实习生。可以让学校或者院里高层领导出面,到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建立联系,掌握他们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动向,积极参加,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提高机会。教师也可以利用个人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这方面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做法很值得兄弟院校学习。在2010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生实习期间,面对实习单位少,实习工作紧迫等现实困难,专业课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到郑州、登封、开封等地,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拟定合同、带队指导,保证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这些工作中,最困难也是最有长远意义的就是和企业结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在经济发达地区是很普遍的现象。比如香港城市大学,其传播学系主任何舟撰文指出,“我们试图采取‘一步式’的跨到企业里面去的做法”。他们跟酷派合作,直接在企业里面把学生的创意作品放置在手机终端里面进行运用。此外,还跟SP供应商合作,搭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频道的创意频道,希望通过这个频道开辟一个虚拟空间的手机电视台,希望融创科技的平台可以成为学生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直接用企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

结语

对培养目标、师资配备、教学硬件环境改善及实践空间的拓展等工作,将十分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正猛,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跨国贸易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对我们的实践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李海亭.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3]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J].2009年03期.

[4] 林喦.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年04期. [5] 徐金娥. 高职文化产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第7期. [6] 何舟.传媒产业需要进行融合性的人才培养[J].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7]欧阳友权.文化产业发展待破人才瓶颈[N].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周刊),2004-06-25.

上一篇:供销社改革的总结下一篇:关于爱情生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