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与同时犯的关系之探究

2022-09-11

一、引言

侵权法和刑法两者不仅在理论上有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在概念的界定上更是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在实际案件的运用中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侵权责任法第11条规定“每个人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 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民法侵权领域上称之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刑法中的相关条文则是“先后实施的相关故意犯罪行为, 彼此没有主观联系的, 不成立共犯, 是同时犯”。

二、关于《侵权责任法》第11条与同时犯的思考

侵权责任法第11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 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 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第12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 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 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 平均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以看出, 第11条和第12条的区别在于是否每个人的行为都造成了全部损害, 如每个人的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 则适用第11条, 反之, 则适用12条。那么怎样才是造成了全部损害呢。 (1) 在第11条中只没有具体区分在案件不同的情况下, 所对应的因果关系的区别, 可能是累积因果关系, 也可能是中断了的因果关系或甚至存在多重因果关系。不同的因果关系会导致侵权责任的形态不同, 因此《侵权责任法》第11条不应均规定为连带责任。

同时犯之间因欠缺意思联络, 所以不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同时犯之间在因果关系上彼此独立, 所以当具体因果关系不明的时候, 根据“存疑时有利被告人”原则, 每个同时犯都只负未遂的责任。对于因果关系不明的同时伤害案件, 无论在立法论还是解释论上, 都应坚持同时犯的一般归责原理, 不能将同时伤害拟制为共犯。

三、两者的区别

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 侵权责任法中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和刑法中的同时犯的关系问题, 从以下案例中可以看出差异:

案件一:甲乙无意思联络, 分别向丙投毒, 所投毒药均足以致丙死亡, 丙后毒发死亡。在本案中, 按照侵权责任法第11条, 甲乙分别实施了侵害丙的行为, 造成丙死亡这一损害后果, 甲乙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而按照刑法甲乙构成同时犯, 因不能确定到底是谁的毒药最后将丙毒死, 那么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 就应当推定甲乙所投的毒药都没有致丙死亡, 因此甲乙均仅对丙的死亡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案件二:甲乙无意思联络, 甲向丙投毒, 所投毒药足以致丙死亡, 丙尚未毒发, 乙用刀将丙捅死。在本案中, 按照侵权责任法甲乙两人的侵权行为均足以造成丙死亡的损害结果, 侵权责任法只考虑行为是否能够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对因果关系是否已经中断在所不问, 所以甲乙两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而按照刑法的规定来看, 乙捅死丙的行为中断了甲投毒想要致丙死亡的因果关系, 最后丙的死亡是由乙的行为直接造成的, 所以甲应当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而乙应当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责任。

案件三:甲乙无意思联络, 甲向丙投毒, 所投毒药足以致丙死亡, 丙后毒发死亡, 乙以为丙只是睡着了, 用刀将丙捅死。在案件三中, 按照侵权责任法来说, 甲对丙死亡承担的是全部责任, 乙虽有侵权行为, 但已不能产生损害结果, 所以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而刑法上甲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责任, 而乙虽构成主观上的故意, 但客体已经不存在了, 属于客观不能, 所以乙应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从上述案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侵权责任法第11条的规定太过笼统, 对很多种情形都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 只规定了“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 这里的二人分别实施是同时实施还是先后实施没有加以区分, 如果是先后实施那么后实施的行为是否会产生中断前一行为的效果, 还有“每个人的侵权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怎么判断, 毕竟每个案例、每个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即使是环境不同对是否会足以造成损害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 这些都是侵权责任法关于此条需要加以完善的方面, 虽然涉及到了刑法规定的问题, 但因也属于侵权, 所以也是侵权法应有之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认为两个部门法中规定的只是方向不同,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是行为人应当怎样承担责任, 是连带、按份还是承担全部责任, 却没有规定承担责任的具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而刑法中则规定恰好就是这一点。所以两个部门法在实际处理中并不存在冲突, 也不会发生同案不同罪的情况。我们要做的是将两个部门法的功能、目的更好的结合起来, 明确彼此之间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情况, 从而有利于在实际案件发生时加以运用, 为当事人创造一个便利、稳定的法律环境。

摘要:侵权责任法和刑法是属于不同领域的部门法, 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难以区分应适用民事赔偿还是刑事惩罚的案件, 该如何把握刑法和损害赔偿的界限也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探究侵权责任法的过程中, 也会考虑到刑法方面的相关规定。所以笔者从侵权责任法中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和刑法中的同时犯出发, 做出以下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数人侵权行为,同时犯

参考文献

[1] 车辉, 李敏, 叶名怡.侵权责任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2] 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司法实务[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1993.

上一篇:合作学习感受英语——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下一篇:远程开放教育英语作业多维控制激趣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