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分析

2023-02-20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的输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率先献血。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献血队伍的生力军, 有着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 有助于无偿献血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更好的展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东莞市2008年1~12月高校采血点 (共计5299人) 无偿献血情况进行分析, 将采集资料分为新生组和老生组 (进入高校未满两年组为新生组, 两年以上为老生组) , 另选取街头流动点献血者 (共计5580人) 作为社会组, 与之对照。所有献血者身体状况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献血标准[1~2], 年龄18~55周岁, 均经体检和血液初筛合格后进行献血, 2次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

采血方法和采血量[1]:献血者献血时取坐位, 采血量为200~400mL。对3组献血者的献血频率、献血量和献血反应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新生组初次献血率达到84.38%, 与老生组的52.59%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而老生组与社会组的再次献血率则差异不大 (表1) 。在献血量上, 3组在400m L的献血量上没有明显差异 (表2) 。在献血反应上, 新生组与老生组和社会组存在明显差异 (表3) 。

3 讨论

从献血频率上分析, 新生组初次献血率达到84.38%, 与老生组的52.59%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而老生组的再次献血率与社会组则差异不大, 提示从高校学生中发展多次献血者和固定献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献血量上分析, 在400mL献血量上3组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现今的高校大学生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从献血反应上分析, 新生组与老生组和社会组比较, 存在着明显差异, 究其原因, 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3]。高校新生因年龄因素和社会阅历的限制,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容易精神紧张, 这种紧张情绪又会影响到其他人, 而且高校新生大多为初次献血, 对献血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客观因素上, 在组织献血时, 献血者集中, 造成献血环境较差, 这都增加了献血反应的发生。老生组与社会组相近, 这与现代大学生心理发展成熟较快, 社会接触面较新生组大, 活动相对活跃有关, 同时老生组再次献血的比率较高, 这也减少了献血反应的发生。

通过比较, 笔者发现高校大学生普遍对无偿献血有着积极的态度, 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队伍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待发掘, 发展好高校大学生, 对无偿献血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对东莞市高校无偿献血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 有助于无偿献血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更好的展开。方法 将东莞市2008年1~12月高校采血点无偿献血者分为新生组和老生组, 另选取街头流动点献血作为社会组, 对3组献血者的献血频率、献血量和献血反应作出比较。结果 新生组与老生组在初次献血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老生组与社会组再次献血率则差异不大;在献血量上, 3组在没有明显差异;在献血反应上, 新生组与老生组和社会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队伍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待发掘, 是建立一支长期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并,无偿献血,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陪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998年10月实施) [S].

[3] 赵嫣红, 陈兰, 仇连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探讨和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37~38.

上一篇:班主任要架起和学生真诚沟通的桥梁下一篇:火力发电厂超净排放工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