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发展

2024-05-10

养猪业发展(精选6篇)

篇1:养猪业发展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刘海良(北京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我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FAO)

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猪肉供应由1991年以前的每年调入170万头变为自给有余。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浙江等省、市是生猪的主要销区,每年都要调入相当数量的生猪。

截止1998年,全国已建立了480个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其生猪出栏量为22482.9万头,猪肉产量为1620.66万吨,分别为全国总量的45.6%和43.2%。基地县中涌现了一批生猪生产大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县有41个,占基地县数的8.8%,仅湖南省就有14个出栏生猪超百万的大县,其中湘潭县出栏生猪达185万头。基地县向外调出生猪10145.44万头,其中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9638.2万头,外调量大的省有四川省外调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

三、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几种主要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主要利用其家里的剩汤剩饭和一些副产品饲养,较少的利用配合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较为粗放。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二是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15%左右,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三是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5%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相当一部分工厂化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养猪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国内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国内外养猪业发展的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规模养猪数量增大,依靠规模饲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的养猪农户由1965年的70.2万户减少到1995年的1.9万户,户均规模由5.7头扩大到1993年的426.2头和1995年的545.2头。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在1993,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为40201日元,而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仅为29990日元,规模经济比较显著。

美国猪的饲养规模也不断扩大。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100头,到1994年,养猪场减少至20.8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扩大到458头。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农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肉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农场占8.9%,出栏的肉猪头数占20%,2000头以上的农场占6.9%,出栏的肉猪占58%。

丹麦的养猪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84年丹麦有5.2万个养猪场,1994年减少到不足2.8万个,1994年,存栏头数在1000以下的养猪场数占全丹麦的79.3%,而其养猪头数占全丹麦的24%。1000-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10%,养猪头数占54.3%。

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猪经营规模处于劣势,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养猪数量和水平都在增大和提高,但是猪肉的供给主力依然是一家一户饲养2-3头的分散农户。据1999年统计,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或养猪专业户,年出栏商品猪占全国总出栏猪的21.4%,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1999年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基本情况

年出栏商品猪的规模(头)

50-90 100-499 500-2999 3000-9999 10000-50000 154650

16814.8 1746.33

2368 1085.9

629 898.81

50000以上 78.92 猪场或养637434 猪户(个)年下出栏数(万头)占全国总出栏的比例(%)4336.59 2975.29 8.34 5.73 3.36 2.09 1.73 0.15 在规模化养猪方面,横向比我国和畜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纵向比每年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必须注意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客观情况,各地又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发展规模养猪方面千万不可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规模大小,饲养方式,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稳步发展。另外还要注意规模饲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在确定发展规划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好环境保护,否则会走弯路。

2、养猪的科技含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养猪方法,向高新技术要效益

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被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了大量的实用科学技术,对全国的养猪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优良品种的推广及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饲养方式及饲养工艺等等。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养猪的饲料报酬,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我国为3.9-4.5。

(2)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目前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美国为2.28胎,我国仅有1.7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美国为20头,我国仅16头;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我国仅84%。

(3)提高肉猪出栏率,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平均仅125%左右。

(4)人工授精技术(AI)的应用,这项技术具有避免传染疫病,增加优良公猪的利用机会,减少公猪的使用数量等优点,已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致力于新设备的开发与使用。目前美国大约有50%-70%的养猪场应用此项技术,我国只有部分猪场使用这项技术。

(5)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的应用,其实质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在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后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后,根据本猪群需要根除的疾病,在lO-21天之间进行断乳,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隔离开,隔离距离约从250m到10km,具体要根据隔离条件来确定。这项技术于美国1993年开始试行并逐渐成熟,1994年正式在生产上大量推广,1999年美国已有40%-60%的养猪者采用这种方法。我国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好的养猪场也在逐步试行这一技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多位点生产(场外生产)技术的使用,这在养猪发达国家的大型养猪联合企业迅速普及,其主要做法是使断奶仔猪与分娩环境相分离、育肥猪与育成环境相分离,这是减少疾病传染及维持猪只较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

(7)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对于猪场各类数据的记录、保存及分析,生产管理,疫病监测,经营决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都有很大的作用。猪场应用后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损失、节约劳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目前我国一些养猪场也在逐步使用这项技术,其软件有国外引进的PigChamp、PigWin和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编制的软件等。

(8)猪的饲养管理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途径,降低各个环节猪的死亡率,准确的记录便于科学的管理,减少劳动力及饲料等资源的浪费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主要包括母猪饲喂自动化,断奶仔猪、生长肥育猪和泌乳母猪的饲喂自动化,种猪性能测定自动化等等。这项技术在我国养猪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已经逐步应用,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9)养猪的新工艺与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应用,通过人为的改善工艺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满足猪生长发育对环境需求,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目前主要使用的有诺廷根养猪系统,地面保温或冷却系统,间歇性淋浴自动控制设施,猪舍环境整体控制等。

(10)猪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根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的总结,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在40%以上,足以可见遗传育种的重要性。猪育种的新技术可以归纳为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详细讨论见后)。这些技术不同程度的在我国一些种猪场得到了应用,已初见成效。

3、育种新技术在养猪业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种猪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不断培育出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以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求。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

主要包括:(1)猪基因组计划。国际上动物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畜禽的基因组计划始于九十年代初,其主要目标是寻找重要经济性状(如瘦肉率、产奶量、产蛋量、抗病性等)位点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年遗传改进量,从而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是构建高分辨率的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猪19对染色体上己发现了丰富的DNA多态性。Rothschild(1998)报道猪遗传连锁图谱上的基因和标记有约1800个标记,其中约250个是基因。

(2)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LT)常用方法是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组扫描法。已检出的主效基因或QTL有猪应激综合征候选基因RYR1基因、酸肉基因(RN)、猪大肠杆菌K88受体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ESR基因、肌内脂肪的候选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和猪肌肉生长抑制素(MYOG)基因等(Rothschild和Ruvinsky,1998)。目前,猪应激综合征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等已在猪育种中应用。

(3)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在猪育种选择中,对遗传力较低(如繁殖性状)、度量费用昂贵(如抗病性)、表型值在发育早期难以测定(如瘦肉率)或限性表现(如产奶量)的性状,如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则可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率。例如猪产仔数这一低遗传力性状,用传统方法改良进展甚微。Rothschild等(1994,1996)发现雌激素受体(ESR)基因是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该座位在中国梅山猪合成系中可以控制1.5头总产仔数和1头活产仔数。在中国二花脸杂交群中,中国农业大学不但证实了Rothschild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控制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座位-FSHβ,这个基因座位可以控制2.0头总产仔数和1.5头活产仔数(Li等,1998)。

(4)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主要经济性状,如北京农业大学、湖北畜牧所等单位1989年将猪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湖北白猪受精卵中获得中国首批转基因猪,经过几个世代的观察,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分别比同窝非转基因猪提高13.4%和10%(Fan和Wei,1998)。

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增强动物抗病性。目前主要局限于特定抗病性基因、特异性抗体基因、核酶基因等的转移。如把编码维斯那病毒的被膜蛋白基因导入绵羊,从而产生被膜蛋白,阻断病毒巨噬细胞受体。还可以给猪、羊等导入产生特定抗体所必需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特定动物产品。利用转基因猪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如猪乳腺表达的人凝血因子VⅢ(BCF)是人血液中的10倍,用于BCF缺陷的治疗;丝氨酸蛋白酶酶原(hPDC)的转基因猪比人血中高200倍,作为抗凝物用于白血病的治疗;重组Hb转基因猪生产的Hb作为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试验(彭中镇等,1999)。

利用转基因猪作为人的器官移植供体。人与猪生理相似,伦理学争论小。在超急性排斥反应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如阻碍补体激活DAF(衰变加速因子)为人类补体激活调节因子(RCA)的一种,hDAF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给猕猴后猕猴成活40天,实验对照仅6小时(White和Langford,1999)。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1)遗传评估系统。选种是育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选种要基于对畜禽遗传素质的准确评定。50年代初,美国学者Charles R.Henderson提出了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随着遗传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他于1973年又对该法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使这一方法在奶牛的遗传改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多数国家奶牛育种值估计的常规方法。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国家开始把这一方法应用于猪的遗传评估中,大大提高了遗传改良的速度,如加拿大自从1985年开始应用动物模型BLUP法以来,背膘厚的改良速度提高了50%,达100kg体重日龄的改良速度提高100%~200%(Sullivan和Dean,1994)。目前,这一方法已成为猪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之所以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由于具有以下主要优点:①充分利用了所有亲属的信息;②可更好地校正环境效应;③能进行种畜的跨群体、跨世代比较;④能克服非随机选配造成的偏差;⑤适用性广,可用于各种不同情况;⑥准确性高,对于所给定的信息,可以使估计值与真值的相关达到最大。

(2)讨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图文数据库的建立,使育种数据、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与动物育种有关的“数”和“形”联系起来,从群体行为到染色体组型都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度量,从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高育种效果。如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图像可分析B超活体测定的背膘厚度以及眼肌面积,不必等屠宰后进行测定,降低了测定费用,加大了选择强度,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采用核磁共振计算机图像技术,可在活体上测量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加速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Ollivier等,1990)。另外,可以利用计算机与录像技术,进行母猪自动称重与体况评定,实现母猪饲养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3)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在畜禽遗传评估体系采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加拿大建立了以加拿大猪改良中心为龙头、省/地区改良中心为中介和育种场为基础的国家猪改良方案。加拿大猪改良方案拥有12000头基础母猪的核心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之一。该方案能使每个参与者共同地测定种猪、记录生产性能数据和对种猪进行遗传评估。改良方案以独立而准确的数据、公开而可用的结果为基础,所有个体的估计育种值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浏览。育种者可以拿自己的种猪与别人的种猪进行比较,然后通过人工授精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遗传素材,去改良自己的种猪。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信息共享,使所有育种者或公司都能收益。

关于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

畜禽育种方案和繁育体系的优化决策是数量遗传学与系统工程相结合应用于动物育种的又一个重要任务。现代动物育种目标是从遗传上改良种质并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选择还是杂交都要考虑到如何使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猪的育种优化方案中,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目标考虑,以猪的繁殖力、生长发育、胴体品质等为主要改良的目标性状,通过对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和各目标性状经济权重的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和投入产出分析,可制定出育种进展快和经济效益高的优化育种方案。并对核心群的规模、猪群结构、猪种利用年限、选择方法、饲养工艺等因子在一个优化育种方案中予以考虑。

4、食品安全,绿色养猪已是人心所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高安全性的猪肉需求越来越强烈,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绿色养猪生产。1986年以来,瑞典在全球率先禁止使用促生长剂,并已形成“瑞典模式”的绿色养猪生产。同时,在猪遗传改良方案中,加强对种猪使用寿命的选择。所有这些为世界各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瑞典模式”主要体现在:(l)饲料中禁止使用促生长剂;(2)死猪的肉骨粉不得用做饲料;(3)严格控制饲料中的沙门氏菌;(4)除短期情况外,不准限位饲养母猪;(5)所有猪群应铺以垫草;(6)饲养环境应满足猪的行为习性(如产前筑巢、拱掘);(7)圈舍要有良好的采光条件(窗户);(8)禁止断尾;(9)猪的生活空间比大多数国家更宽敞。

篇2:养猪业发展

一、风暴来袭

2004年到2005年在生猪市场价格巅峰时刻,人们的养猪热情饱满、信心十足,母猪、生猪存栏大增,但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悄然造访,对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都造成了极为严

重的影响。

疫情扑面而来、场场闭户,消费者恐慌食品安全、生产者挥泪弑猪葬猪、国内生猪市场一片狼藉。很多养殖场纷纷下马,散养户誓别养猪,我国历来占市场供应大比例的散养户逐渐退出,2005年9月后国内母猪、生猪存栏量骤然减少,但是在官方数据(2005、2006年)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持续增长的态势,疑惑!

伴随生猪存栏降低,一个新的周期必然到来。

供小于求、疫病稳定、政策支持,生猪生产逐渐恢复,2007年价格的不断攀升,刺激了母猪、生猪的补栏,2008年4月母猪存栏达到生产平衡点,国内国际饲料价格的“涨升”响起,仔猪更是如金猪般宝贝,价格创历史性新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同时养猪生产中的诸如人员工资、设备等各项成本均有所增加,养猪转瞬间成了富人才能玩得游戏,不少房地产商、矿业场主等纷纷挽起胳膊拎起了养猪大勺。

然而依然是养猪热情高涨时,由于母猪、生猪补栏严重超过平衡点,供大于求,金融危机润物于无声,生猪市场价格再度回落,节前稍有回涨,那也是海市蜃楼,2009年对于养猪业的考验仍然严峻,堪比2005年。专家及部分企业预计,2009年的生猪生猪市场不出大的意外情况下,低迷期将持续到9、10月份,而天气渐凉时市场会有所升温。

二、2009年养猪注意

牛年的夏季是养猪业的冬天,着实应该多加保暖,应该现在开始准备防护衣。

1、整合猪群

母猪补栏指数的变化是2008年、2009年生猪存栏结构变化的源头。2008年5月后生猪价格的持续走跌,使得母猪补栏积极性有所降温,很多养殖者保持观望态度,但是存栏过多已经是事实,那么面对这种状况生产者现在应该作的就是去糟留精,调整种群结构,导入外血,深入育种,不盲目扩张,蓄势待发。

2、环境控制

疫病是影响养猪生产非常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的多发造成猪只体质下降甚至死亡,增加了防疫、治疗的医药成本和猪只损失。因此,在此猪市低迷时更加不能忽视猪场的卫生防疫,确保生物安全。

3、价格预警

根据生猪生产周期和市场规律,自己学会测算。从补充后备母猪到母猪所产第一窝猪育肥上市,至少需要:4个月体成熟+妊娠期114天+150天出栏,共12个月的时间。

三、养猪业今后发展理性化

养猪市场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仔细分析下,我们也不难看出,养猪业正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努力。

1、政策支持

2007年至2008年国家相继出台20多个政策通知等,鼓励生猪生产,虽然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总是存在滞后性或者缺乏对市场长期预测,但是总的看来国家对于养猪的关注度却大有提高,在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方面也越来越突显作用。

但很多事情上政府也是不做为,今后工作中希望除多走访统计,更需真正倾听不同阶层的养殖者的心声、建议,组织行业专家共同探讨。

2、养猪观念更新、意识提高

落后的传统养殖必然制约养猪业的发展,在利益的追求下、疫病风险不断增加,不论是养殖户还是规模养殖场的整体水平都有所提高,对于环境控制的认识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糟糕的养猪环境不但是对于社会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是对猪场安全防疫的更大的挑战;合理的粪污处理和循环利用,不仅减少环境污染也可相对增创效益;养殖者饲料营养应用的知识也有所丰富,对于今后营养增强免疫理念的普及将起到很大作用。

3、规模养殖比重增加、产业化进程加快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较大比重,以及我国养猪业的整体水平所决定,2005年以前养猪业仍然是散养户决定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加快,各种因素已经导致个体或者小规模养殖承受不起养猪所带来的风险,比重逐渐减少,至2008年8月我国散养户的比重已经低于50%,规模养殖日益壮大。

规模养猪场在生产技术、防疫能力、种猪性能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对生产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原则性,对市场行情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风险抗御性。

养猪市场的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但是尤其以生猪生产风险最大,平衡收支、防御风险产业化、集团化成为养猪业发展的必然,步伐越来越大。

4、市场把握能力增强

篇3:养猪业发展趋势及策略

1 目前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 现阶段猪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养猪风险增大。据了解, 许多散户、中小猪场甚至部分大型猪场, 即使是在高盈利期也还在亏损, 主要是疫病“惹的祸”, 造成猪只死亡率升高。尤其散户防疫条件差、饲养管理水平低, 疫病成为他们最大的风险。

2) 种猪产业是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 种猪产业的顺利发展依赖于健全的种猪市场。而目前我国种猪市场处于初级阶段, 种猪场规模参差不齐, 种猪质量差别较大, 一直以来存在“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怪圈。现阶段我国良种猪繁育基础设施薄弱, 品种改良工作相对落后。

3) 生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是养殖界关注的重点, 料肉比、日增重以及采食量是评价饲料质量及饲喂效果的重要指标。母猪营养、公猪营养及哺乳仔猪营养分别符合其生长需求, 从而发挥其最佳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是养殖者所追求的, 也是为养猪业提供价值服务的企业所努力的方向。但是, 目前市场上浓缩料、预混料、全价料等质量参差不齐, 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养殖者所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说, 目前养猪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饲养规模小、品种质量差、技术力量弱、生产水平低、药残严重、肉质欠佳、疫病复杂、污染环境等, 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并共同努力去改善。

2 养猪业前景分析

虽然养猪业存在着很多问题, 也存在诸多不可控的风险, 但其总体发展前景较好。目前养猪业已趋于集约化、规模化, 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总体效益, 并有利于疫病控制及生产水平的提高。散户养猪环境恶劣、饲养条件差、防疫观念淡薄, 一处发病四处遭殃;同时, 散户由于粗饲粗养, 导致猪繁殖力差、生长慢、料肉比高, 容易被市场淘汰。而规模猪场投资大、转向难, 会使得猪群存栏及出栏量均相对均衡、稳定;即便行情波动, 总体来说盈利期还是要长于亏损期, 持续经营还是有利可图的。散户在行情好时, 就一窝蜂地猛上;行情不好时, 则一窝蜂地退出, 对整个行情波动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整个养殖业趋于规模化后, 对于市场稳定性来说, 也会大有改善, 盈利也会相对稳定。

同时, 国家也加大了对生猪价格调控的力度, 既要保证养殖者的利益, 也要顾及市民的“菜篮子”, 合理、稳定的盈利空间才能保证良性发展。有关养猪业的优惠政策, 如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牧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 也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养猪业的发展。

3 如何面对未来养猪业

目前, 中国养猪业平均1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不到14头, 某些中、小规模猪场也仅16~18头;而国外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平均1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达到26头, 生产水平差距很大。要想实现财富梦想, 重点是要提高生产成绩, 不管行情如何波动, 作为一个真正的养猪者, 把猪养好了, 自然会获得回报。

唐人神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陶一山首先提出了实现财富梦想的“养猪三法宝”理念———环境防控、品种改良、饲料营养。公司基于25年来对农牧业的专注以及肩负生猪全产业发展的责任, 总结的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易于操作的“养猪三法宝”, 以专业的养殖技术和科学手段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也是我们应对未来养猪业的有效举措。

法宝一:疾病防控与环境管理, 其核心是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安全是保障动物群体的管理策略, 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 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提升。中、小规模专业养猪, 要把猪场环境管理的温度控制 (母猪降温、仔猪保温) 、清洁饮水、通风换气做好, 落实“母猪136”、“生长育肥猪175”防疫法和驱虫保健措施, 严格执行猪场栏舍和用品的清洗及消毒、空气消毒、干燥消毒等生产管理流程。

法宝二:品种改良。美国农业部分析50年间各种因素对动物生产效率的贡献率数据显示, 品种是影响养猪生产效益最重要的因素 (品种占40%、饲料营养占20%、疫病防治占15%、饲养管理占20%、其他占5%) , 所以好的品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重要手段。养猪者要想在快速发展、持续波动的养猪行业中持续盈利, 必须转变“母猪就是种猪”的错误观念, 引进血缘纯正、健康安全、性价比好的种猪。通过改良品种、加快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提前出栏、提升管理水平, 快速地达到现代养猪的生产目标。“美神”与世界顶级育种公司华特希尔育种集团合作, 在中国有8家原种猪场, 在美国印地安纳州控股建有育种公司和基因研究中心, 确保血缘不退化。“美神种猪”获得美国NSR认证, 达到美国同步育种水平, 较一般美系良种猪有很大优势, 从“美神”引种等同于从美国引种。

法宝三:饲料营养。我们可以思考, 为什么乳猪容易死亡?为什么有些猪场肥猪出栏快?原因在于乳猪免疫能力差、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弱, 如果没有好的母乳营养和母源抗体, 容易患病或营养不良;而肥猪出栏快是抓住了养殖效益30 kg黄金点, 因为达到100 kg出栏需要的时间=达到30 kg体重需要的天数×2+10 d, 所以我们提出“乳猪营养与健康从母乳抓起, 养殖效益从30 kg黄金点抓起”。猪场盈利的80%取决于母猪、乳猪、仔猪阶段的营养模式及管理, 关键点是初生重、断奶重和断奶后1周的增重, 30 kg体重以前增重越快, 生长育肥期增重就越快, 抓住猪的黄金生长点、把握前期优势对猪场盈利意义重大。唐人神集团加大对产品研发投入和实证力度, 哺乳料“母乳多”产品窝增重效果明显、母猪奶水明显供大于求, 打造了中国哺乳母猪料第一品牌。创新推出最先进的饲喂模式———“仔猪三多7060模式”, 大量试验研究及用户反馈证明, “多乳多”、“乳猪多”、“仔猪多”全程饲喂完, 乳猪70日龄体重达到30 kg以上, 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增加10头, 每头肥猪效益增加300元以上。

4 结语

未来养猪业将展现一种高度集中和极具规模的局面, 从细微处着眼提高生产指标, 整个生产效益将得到巨大的提升。作为养猪从业者, 要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猪场经营也会面对众多问题与困难, 如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问题、资金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个人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寻求好的合作伙伴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为养猪业服务的企业, 从品种改良、环境防控、饲料营养、金融服务、生猪回收、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科学、有效的服务, 真正为养殖者创造价值, 为行业作出贡献, 通过创造价值掌握行业未来。

注释

篇4:养猪业发展

一、合理有效的防疫管理体系

我国养猪业一直受制于大肆流行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曾经是养猪人心目中最为可怕的词汇。随着规模养猪的不断扩大,一些地方猪疾病泛滥,猪瘟、口蹄疫、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轮番上阵、乘机作乱,生猪尤其是仔猪的病死率居高不下。因此,无论是从保障养殖效益,还是从保证猪肉品质的角度看,构建完善的生猪防疫体系,确保仔猪的成活率和生猪的育成率,都已成为稳定猪肉市场的关键要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速,但农村散养方式在我国养猪产业中的比重仍然占到60%左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猪防疫的重点依然在农村,防疫检疫、疾病诊治、新技术推广等诸项工作,都得靠乡镇兽医站完成。与之相匹配的兽医体制改革,其关键在乡镇,地方兽医制度应触及乡镇兽医站。尽快加强乡镇兽医站建设,充实高素质兽医专业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是完善基层兽医防疫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吸引优秀兽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兽医站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乡村兼职防疫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管理,要让防疫管理辐射到每一个村庄,覆盖到每一个养殖户。

近几年实施的技术服务营销模式,扩大了饲料厂、兽药厂对养殖户的服务与带动作用,这些厂家的技术服务员,其实已经部分地代替了兽医站临床诊疗和防疫管理的任务。这是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很多人都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尽管他们主要代表了饲料厂、兽药厂等企业的经济利益,但对生猪疫病防治工作的贡献,同样需要给予充分肯定,执业兽医制度理应将他们纳入管理范畴,利用他们素质高、技术好、信息广、触觉灵的优势,建立一支灵活机动的防疫管理辅助队伍。

二、安全可靠的饲料供应体系

饲料安全,一直是养殖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只有猪吃得安全,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安全。在养猪生产的成本中,饲料费用占70%左右,因此,建设安全的饲料供应体系,提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品质安全的饲料,是保证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设安全的饲料保障体系,监控重点需要放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上。应以饲料工业产业链为主线,以饲料生产企业为实施重点,优化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导,地方标准为补充,企业标准为基础的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物的限量标准,以及着色剂、抗氧化剂等非营养物质添加剂限量标准;要集中制定生产过程控制、质量追溯、储存运输、经营管理等规范,以及饲料添加剂、单一饲料、饲料产品的使用规范。

优质安全的饲料与良好的原料密不可分,因此,加强工业企业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控制好环境污染问题,彻底处理好工业“三废”,积极在广大农牧业地区推广生物治虫技术,大力普及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防止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等等,都是建设安全的饲料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县级兽药饲料监察所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禁止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销售自配饲料,督促养猪户严格遵守兽药的使用对象、途径、剂量及停药期的规定,严禁在饲料中添加各种违禁药物。

粮源安全,比卫生学意义上的品质安全更加重要。由于受外资控制,常常出现饲料价格与生猪价格倒挂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猪业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地方粮食市场的管理,通过收储等手段控制粮源,已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措施。而严格保护有效耕地面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粮食规模生产,也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家粮食的安全系数。只有粮食安全了,饲料生产才可以安然无恙,才不会被外国资本所胁迫,我国的养猪业才会有安全的饲料保障。

三、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体系

在养猪业大起大落的形势下,市场信息不畅通或信息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立准确详尽的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和畅通无阻的信息发布渠道,是国内养猪业乃至整个畜牧业十分迫切的任务。

在疫情信息发布上,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真相告诉养殖户,让养殖户和大众通过主流渠道获取足够的可靠信息,让他们对当前的养猪业形势做出客观的判断,避免在朦胧的传说或错误的传言中把握不准方向,做出盲目淘汰母猪或盲目扩大规模的事情来。疫情上报与反馈渠道一定要畅通,应适当降低工作重心,即应以县级畜牧局作为信息枢纽,由村组防疫员上报信息,通过乡镇兽医站分析后汇总到县畜牧局,然后再根据疫情特点通过乡镇兽医站反馈给防疫员。当发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情时,疫情通报应通过省、市级畜牧局汇总后发布。在此项工作中,由于防疫员是乡村防疫的主要角色,所以适当提高其经济待遇,这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保证。

在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和数据分析上,应充分发挥专业网站和农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现在农业专业网站非常多,有各级农业部门的网站,有教学科研机构的网站,也有新闻媒体的网站,还有商业公司的网站。但是,有些网站信息不全,缺少整合;有些网站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很多网站都有自己的价格信息采集渠道,有些数据并不能反应市场全貌:所以,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给养殖户提供各种价格信息和技术信息,不仅需要网站加倍努力,而且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协调。

在众多的经济合作组织中,养殖经济合作组织占30%左右,是一类数量庞大、影响广泛的经济合作组织。养殖大户可以通过生猪期货信息调整生产规模,而对于中小型养殖户或者散养户来说,最可靠的生产计划调整依据只能来自合作组织。因此,政府应充分管理和利用好养殖合作组织,把最权威的生猪、饲料市场行情信息,最权威的市场调查数据,最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分析材料,以及宏观上的预警信息,通过合作组织完整地传达给养殖户,让他们根据这些信息,结合当地生产与市场特点,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

四、功能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在以养猪收入作为重要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村地区,闲散资金只能维持零散、低水平的养猪生产结构,农村养猪业要健康快速发展,从银行贷款十分必要。为达到促进农村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有关部门应在每年的农业贷款和“三农服务投入资金”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贷款和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养猪生产,最大限度地给养猪户提供资金保障。根据生猪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养猪贷款最好是低息或贴息的中长期贷款,贷款额度要合适,要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有了足够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农村养猪生产就会逐步转向于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猪业才能在良性循环中,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生猪养殖既有市场风险,又有疾病风险,尤其是在气候不稳定的情况下,养猪业面临的风险会成倍增加,稍有不慎,养猪户就有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形势面前,国家适时推出的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成为支持、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受到广大养猪户的热切关注。但客观现实仍然不容忽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推开生猪保险业务;由于宣传不到位,落后偏远地区的养殖户不愿意参加生猪保险;由于理赔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养猪户参加保险的积极性;由于赔付标准较低,饲养优良种猪的养殖户也不太乐意参加保险:总之,目前的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的覆盖面并没有尽如人意。

加大生猪保险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应保尽保”的要求,需要经办机构进一步完善承保、核保、查勘、定损和理赔流程,做到惠农政策、承保情况、理赔结果、服务标准、监管要求“五公开”,承保、定损、理赔“三到户”。母猪品种不同,价格差异很大,为避免投保金额、理赔标准一刀切带来的弊端,在能繁母猪参保上,应实行灵活的差异化保费及赔偿标准,根据饲养品种的实际市场价值,核算投保费用和理赔标准。从经办主体上看,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承保理赔鉴定,必须委托给猪场所在的各乡镇兽医站实施,参保猪场必須建立健全免疫记录、生产记录、诊疗记录等养殖档案。

篇5:2013养猪业发展前景分析预测

养猪业作为传统行业,在中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至今为止是成绩和问题都是存在的,当下就有很多问题困扰着中国养猪业的发展,例如现阶段的猪周期困扰着行业无数企业和养殖户,对此无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导等想尽办法应对,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可最终我们还是要解决问题的,不能让猪周期就这么不明不白的阻碍的养猪业的发展,就当下中国国情而言还是有一下想法比较适合养猪业解决猪周期问题的,所以养猪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光明的,希望广大养猪行业人士继续努力前路终有曙光。下面简单对当下中国养猪行业发展前景做简单剖析。

养猪行业背景分析

农业部曾对全国25个生猪主产省调研,2013年5月散养农户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21.3%,规模养猪场生猪存栏同比增加10.1%,散养户在波动中快速退出成为一个主要特征,这也给大型企业转行当猪倌腾出了市场空间。

国家政策对养猪行业的扶持:

从国家对生猪生产所采取的倾斜政策及措施中不难看出,国家提倡生猪的标准化生产,倡导生猪良种化,推行健康养殖、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而经过2012年猪价低谷期和“猪高热病”的洗礼,社会散养户纷纷“下马”转向其他行业,大型的养猪企业也在这次洗礼中损失不小,所以“龙头企业+基地+养猪场”或“龙头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社+合同养猪场”是将来生猪发展的趋势,是生猪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就是生猪订单化,养猪场与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通过基地或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形同于鱼与水的关系。

未来养猪业发展的前景: 畜牧网认为:由于现在养猪行业的不规范化,和猪肉市场的饱和化以及养猪成本逐年增加但生猪价格却不断下降的局面。将实行差异化战略以养猪产业链的整合为主,发展绿色养猪业。中国养猪业普遍整体管理水平比养禽业落后5-10年,发达养禽业的今天的管理水平和饲养模式,就是中国未来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欧美国家发达的养猪业水平和模式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生猪的质量为前提,大力发展创新技术节约产业成本。为了适应市场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绿色产品的喜爱,以绿色生态养猪业为特色,生产健康的无激素的饲料猪。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开发技术,并且创新提高养猪人员的专业素质,朝规模化集约化以及专业化不断大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和宏观经济都深陷“猪周期”的限制发展。猪肉价格的涨幅趋势,都影响着未来生猪养殖业和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受成本增加、环保约束、疫病频发等因素的制约,未来生猪供给将受影响,而猪肉消费需求势头不会减弱,未来猪价中长期将呈上升趋势,生猪养殖毛利率正走出生猪养殖产业长期曲线的低谷,掉头转向上运行,未来3年多,我国生猪龙头企业产能的复合增速有望达30%。我国消费需求呈现刚性,未来猪肉价格中长期呈趋势性上移,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篇6:养猪业发展

一、生猪产业存在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农垦地区生猪产业发展虽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肉类加工滞后。生猪养殖相对发达,但现代化的屠宰加工企业不多,年肉类加工量还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0%。大部分企业还是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产品质量水平、包装水平不高,更没有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十分脆弱。

2.养殖方式落后。目前,我区生猪养殖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既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效益的充分发挥。

3.生猪品种不优。2011年我区出栏生猪238.6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06.8万头,只占44.7%,而外三元杂交比例还不到30%。目前我区种猪年供种能力约为万头,只能满足区年需种猪的18%。

4.安全水平不高。生猪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药品等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区生猪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还面临着多种疫病对生产的威胁。

5.销售方式落后。冷鲜肉和肉制品外销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而我区生猪外销以活猪为主,既增加了运销成本,又容易引发疫病。由于油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运输成本大幅增加,2009

年运往外地每车生猪的运输费用为3000多元,而目前运往该地的成本达到6000元,导致生猪外运减少,猪价下跌。6.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加工企业对基地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连接不够紧密。企业与基地之间没有形成约束机制,没有可操作性合同。

7.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区生猪生产仍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尽管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我们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适应市场、调控市场的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型、风险型、低效型、振荡型的产业中彻底解脱出来。

8.资金制约瓶颈还没有彻底打开。由于一些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用于生猪基地建设的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在目前市场风险增大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对基地养殖户的资金投入几乎没有。由于金融部门受信贷规模控制,用于发展生猪生产资金少,而且缺少中长期贷款。现在看,资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市生猪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9.一些配套的服务还没有跟上。主要是市场研究滞后,技术指导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些地方对发展龙头企业重视的程度高,抓的力度大,但对猪产业发展的市场研究不够,因而导致我们对市场的变化不能提早预警。技术服务人员减少、经费缺乏,很难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二、推进生猪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应对当前生猪产业严峻的生产形势,充分认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学习生猪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成功作法,做大提升我区生猪产业,关键是推进“三个转变”、强化“五个重点”。三个转变即:推进生猪产业增长方式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质并举,尤其注重质量安全转变;养殖方式由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养殖转变;营销方式由销售活大猪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五个重点即:良种繁育、质量安全、龙头加工、市场拓展、规模养殖。

1.优化生猪良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种猪结构,确立生猪品改方向。重点抓好良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种猪场,新建种猪扩繁场、制种场,使年种猪生产能力达到10万头以上,逐步改变目前大量依赖外地调种的局面。建设生猪人工授精站,确保我区生猪良种覆盖达到85%以上。

2.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生猪产品达到“三无”标准,即无规定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强化生猪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强制防疫;加强饲料、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建立健全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全面实行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生猪产品认证和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的双认工作。

3.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一是扩大加工规模,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生猪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强步伐。二是提高加工档次,大力发展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鲜冷却肉加工、熟食肉加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多层次、高档次加工,在发展肉品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皮、毛、骨头、血等副产品加工。三是着力打造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四是积极开拓生猪市场,生猪产业的发展最终出路和竞争的至高点是发展产品加工,但在目前我市生猪产品加工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推行产销对接,拓展活大猪销售份额,仍然是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加强产销对接,建立规模养殖基地与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其它大中城市的生猪产销联建新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努力把我市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成沿海等大中城市的定点养殖、加工基地。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合作组织,组建生猪销售公司,培育生猪运输大户等抢占生猪市场。五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导、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和相对集中连片小区建设,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生猪生产基地。抓好标准化建设,制定、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操作规程,坚持自繁自养,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销售服务,提高规模养殖水平。与能源、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沼气池配套、搞好养殖业生产环保试点示范,实现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发展养猪业的建议

养猪业在我区的经济结构中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是多数职工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帮助我区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根据多年来对国内生猪市场的观察及我区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议国家和政府在今后的生猪生产发展中,不但要在生猪供应紧张时扶持,更要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搞好扶持。对于国家和省扶持生猪发展的项目,在加快落实的同时要搞好项目资金的配套,及时拨付。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解决资金问题是加快养猪发展的前提,要搞好农村信和对养猪业的投入,政府拿出一定资金,对养猪贷款进行贴息,以降低信贷利息。同时要注意正确引导农户理智看待现今疯狂的猪市行情,切不可片面追逐眼前利益,不要盲目进行投资;要从思想上让农户知晓任何产业的商业发展都具有其两面性的道理,也就是说高额利润回报的同时也必定会潜藏着一定的行业风险,以此来指导广大养殖户在进入生猪养殖行业时,务必理性地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技术实力、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周全考虑影响发展生猪产业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而谨慎介入,就是要时刻做到保持“盛时莫赶,贱时莫丢”那种平常投资心态,从而科学、正确决策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2.帮助农户树立科学的生态养殖发展观。大力推广应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禁止污染环境,做到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全面推行生猪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该

产业在生态循环的前提下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从产业发展的需要看,这一模式也将是畜牧业界发展的最终模式。

3.区域规划,推广小区专业化养殖技术。鼓励小区内农户适度规模化自繁自养养殖,做到小范围内生猪生产的“自给自足”,尽可能地避免因与外界交流时的检疫疏漏导致外来生猪疫病侵入,以实现养殖小区卫生防疫的区域化控制。.搞好猪病防控工作。要加强区域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快速扑灭猪病应急体系、化验检验监督体系;要切实做好猪病防疫工作,国家和省要将常规免疫和强制免疫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疫苗款和防疫用工开资。同时要在动物防疫部门的宣传指导下,增强小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大力推广防疫技术,推行农户自主防疫。一改农户过去被动的等、靠防疫习惯为农户自行主动的及时消毒防疫,通过农户自己做好生猪养殖程式化防疫,避免因防疫员频繁穿行于不同栏舍间操作的同时带来的防疫风险,从而实现小区生猪疫病的超前防控,减少疫病损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养猪业发展】相关文章:

养猪设备行业发展方向05-11

养猪方案05-04

规模养猪05-12

养猪成本范文05-18

代养猪方案04-25

中国养猪现状05-13

养猪生产工艺范文06-04

养猪怎样赚钱范文06-04

养猪成本核算范文06-04

为何散户不敢养猪07-18

上一篇:拾起身边的阳光下一篇:美丽的家乡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