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2024-05-08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精选十篇)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篇1

一、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促使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 达到了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 到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全过程的机械化;到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同时在种植业、工厂化畜禽饲养、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也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高度机械化水平, 科学有效的管理, 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987年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达到了55300美元, 是当时其他发达国家的4倍, 居世界第一位。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二、发达的美国农业装备制造业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约农业资源,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保持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美国的农业装备制造业十分发达。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福特公司 (拖拉机) 等大型跨国农机公司生产的农业机械生产率高, 性能先进, 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 制造质量好, 使用可靠, 方便、舒适性好, 为世界先进水平, 深受用户欢迎。美国的机械制造、化工、航空航天工业等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农用飞机等先进生产资料和装备, 使农业几十年以来一直成为主要出口产业。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经过长期努力, 目前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比重 (按作物残茬覆盖量达到30%为标准计算) , 大豆已达到30%~40%、玉米25%。实际屯地表作物残茬覆盖量小于30%而接近标准的土地耕作面积远大于上述指标。为了适应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需要,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凯斯万国公司等农机厂商, 已向农业提供了大量保护性耕作用的少耕、免耕农业机械。近几年, 美国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喷雾机、播种机等农业装备上开始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监控作业等高新技术。农业出现了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优异的农业机械控制系统制造技术

控制性能是大型农用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现在, 北美正从液压机械或手动控制向电子控制过渡,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 现在一些基本的控制已实现了电子化。比如, 威克斯公司就能提供一套系统, 根据设备行走速度自动调整切头的高度和速度, 既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比如:威克斯为下一代农机设计的EMV系统有在工作中随着收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改变阀的控制特性, 比现用的系统效率更高。电子化的另一大优势是生产厂家能根据不同用户的特殊要求而定做专用阀 (硬件变化不大) 。另外, 新型农机还将配有多种实时诊断元件。在过去, 农场主通常要等到某些元件出现故障后才去维修。现在, 利用先进的诊断技术, 农场主能够正确预见到将要出现的故障, 从而采取相应措施, 预先进行维护, 提高设备运转率。用户的最终要求是效率更高而作业成本更低。制造、加工及生产的效率, 直接影响到主机成本。以艾伦斯公司的产品为例, 该公司选用了伊顿公司直角静液驱动桥, 大大减少了液压系统的安装劳动。另外, 将泵、电机和车桥集成一体还节省了装配时间和安装3个独立元件的配管作业, 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该技术的另一优点是结构更紧凑, 在增添设计柔性的同时还能减少元件磨损, 简化维护。杰尔森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指出, 元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例如, 设备转向系统的故障不仅会造成停工, 还可能涉及极为严重的产品责任事故。美国明尼苏达州车辆系统公司推出了108系列动力单元, 可大大简化农机作业。例如, 托罗公司的机械利用微型动力装置升、降切割台。设备手动功能也已实行自动化, 操作者不需推拉操纵杆, 与动力装置连接的开关控制定位, 把手动作业转化为按键操作。

四、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

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 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了5%以上。这种高效的推广率是与美国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制密不可分的。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 并形成了极具美国特色的农业“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系。农业部是农业科学的研究中心, 各州立大学农学院是强大的科研基地, 此外, 还有规模可观并具有相当科研实力的私营农业公司的科研队伍, 三者上下结合、左右互助, 构成了农业科研体系。为了推广科研成果, 全国3 000多个县几乎每一个县都设有一个合作推广站。推广人员可以从州、联邦及私人研究中心取得最新科技情报。他们善于把了解到的情报应用于实践, 对不同农场主的问题作出切合实际的解答。目前, 从事农业科研的科学家、专家有2万多人, 在农业基础理论、应用科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五、高度协作和分工明确的农机服务网络

美国农业是一个高度分工协作的产业, 农场的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加工等可以请服务公司全程代办。农业产业化相当成熟。农户的任务是制订计划, 掌握各个环节的时机和技术, 提出生产过程中的措施和要求, 各个环节的工作均可交给服务组织办理。由于产业化链条一环紧扣一环, 时间衔接得很好, 所以每个农户经营者均可管理 200hm2 以上的土地。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 农业机械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培训、使用、维修服务等, 均在市场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 农机化经过制造商→销售服务公司→农户 3 个环节得以实现。制造商承担研究、开发和改进、制造机器的任务。制造商可以同研究部门合作开发新产品, 也可利用自己的力量开发或研制产品。制造商本身不零售农机具, 而是在各个地区委托代理商销售。经销服务组织的类型较多, 除代理制造商销售产品外, 还从事零配件销售、产品租赁、维修保养和对各种新机具进行推广演示以及组织各种专业的服务, 如耕地、播种等。有的还自行经营种植业、畜牧业和牛奶生产加工业等, 如加州图拉瑞县林德尔公司就拥有自己的牛奶加工业。经销商要对机手进行培训, 农户或服务组织要为机手购买保险, 只有培训合格才能购买保险。农户或服务组织、机手、保险公司三者要订立合同, 发生安全事故按合同规定进行裁决。属于质量事故, 由各农机专业质量委员会鉴定, 提出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交法院裁决。农机生产、销售、服务等均为市场行为, 政府不可干预。

六、竞争激烈的农机市场

美国自 20 世纪 40 年代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以来, 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主要是更新、换代、开发新品种, 本国市场日趋饱和, 农机工业日益依靠出口, 主要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和纽荷兰公司等企业均在外国设立分销代理机构。美国制造的农机具偏向大型、高档, 而中小型农机特别是小于 74 kW 的机械, 因制造成本关系, 基本是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进口。打入美国市场的亚洲企业主要有日本久保田和韩国大宇。近年来我国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日益增加, 我国生产的20~30马力的中型拖拉机, 作为园艺作业, 也深受欧美拥有个人庄园的中产阶级的青睐。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出口连续数年增长幅度较高, 引起了世界同行业的关注, 美欧相继提高进口农业机械排放标准, 对我国拖拉机等商品进入市场形成障碍, 我国出口机械面临着贸易保护抬头的挑战。

七、完善的美国农业机械化政策

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条件, 除了美国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因素外,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对农业产业的高度重视态度——一直采取有效支持和保护政策, 美国发展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如下:

1.逐年增拨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除了对基础研究和国防工业有投资外, 对一般民用工业的科研不列入财政预算。但对农业科研除每年拨出大量经费外, 还建立了庞大的公共科研体系。20世纪70年代, 美国农业科研包括农机科研经费每年就达到了12~20亿美元, 以后逐年都有增加。此外还专门划出部分农业推广经费。如1977年, 联邦预算资助于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达2.4亿美元, 主要用于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化促进机制研究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47-04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林万龙,2007)。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2005,侯方安)。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

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各变量含义及预期影响方向见表1。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第三,本文研究表明,家庭承包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并没有对农业机械化产生负面影响,表明农民對农业机械的重复投资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效率损失,对此应当引起关注。应从如何引导农机专业户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上来寻找解决办法,方式和机制需要发展和创新。

第四。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政策是适宜的,符合我国农民、农业发展现状。但是,政策的调整应慎重,尤其是注意政策的变动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重大起伏,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稳定是必要的。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篇3

1 半机械化时期

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前半期农业半机械化的发展对美国农业近代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各种类型的生产活动中, “利润”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动力, 如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工业机器的广泛使用就来自于利润的驱动。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 使用机械的根本动力也在于利润。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机械师提供给农场主能够获得更多利润的工具, 当使用机械和新发明的农具的生产成本低于它们所取代的劳动力成本、使用后的农场利润高于劳动力创造的利润时, 农业生产便会自动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从1797年铸铁犁的发明使用开始, 美国的农具改革拉开了帷幕, 并开始向半机械化迈进。在19世纪前30年里, 新的耕犁被不断发明、改进, 到了30年代铁犁取代木犁成为美国农民的主要农具。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制造业的兴起, 农业机械的发明和使用速度大大加快了。从1800年至1860年间, 简易打谷机、割草机、收割机、中耕机、马拉草耙、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以及其它用途的农业机械被接连发明出来, 还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从耕地、播种到收割一系列过程的农业半机械化。同时, 从1820年开始, 土地的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 开始注重对土地深耕、给耕地施肥、耕地轮换休耕以养地力, 新的耕种方法对耕地的可持续使用与产量的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 美国农业生产的脚步快速向前迈进, 农场数量大大增加,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增强, 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上升。从1860年至1910年, 美国农场总数由200万个增加到超过600万个, 农场财产总数由70亿美元增加到360亿美元, 每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获面积增加了一倍以上, 小麦生产增长近3倍, 玉米生产增长2.5倍, 棉花生产增长4倍, 1910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高达90亿美元。当时“美国农业一次收成, 就可以把比利时王国的一切连同国王一起买到手;两次收成可以买进意大利;三次收成可以买来奥匈帝国;五次收成, 如按现货交易价格折算, 能够把俄罗斯帝国从沙皇手里买进来。”从18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0年间, 美国已经陆续发明出较为复杂的农业机械, 但当时的各种机械仍然以使用畜力作为主要动力, 因此只可以称之为农业的半机械化。在1889年, 美国生产出了一台采用蒸汽内燃机的拖拉机, 但缺乏实用性, 直到1892年美国实用性拖拉机才开始逐渐取代使用马匹为动力的半机械化农机。到1910年以后, 半机械化农具转变为使用蒸汽与内燃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为主, 电力也逐步开始应用到农业上, 到1941年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提高了劳动效率, 节省了劳动成本, 推动了农业竞争向大农场经济倾斜。可以说, 美国农业近代化的形成与美国农业半机械化的形成过程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农业近代化的深入, 农业半机械化带给生产力极大发展, 从而推动美国的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劳动者数量增加和土地面积扩大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逐步向主要依靠先进技术的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

2 基本机械化时期

在经济领域内, 衡量工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是机械化程度的高低。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 美国各类生产部门为了节约劳动者的成本支出、同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广泛采用了工业机械进行生产。在美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也是如此, 在农业半机械化的基础上, 美国成为全世界最早的广泛采用机械化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 率先完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机械化时期。从1910年开始, 美国逐步进入了农业机械化时期,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各种农业机械逐步增加, 主要作物的关键作业普遍采用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进行牵引, 美国正式进入了全国范围内普及农业机械、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第二发展阶段。由农业半机械化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 就是由简单机械过渡到复杂机械的过程, 由使用畜力过渡到使用蒸汽动力、汽油动力、电力的过程。从1910年到1920年, 美国农场拖拉机的数量由1000台猛增到246000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由1000台增加到4000台, 汽车由50000辆剧增至2240000辆, 农业中使用的动力由2793万马力增加到3750万马力, 同时有7%的农场使用了电力。到了1941年, 在一战和二战这两次战争经济的刺激下, 美国各级农场广泛采用各种新型的农业机械进行生产, 在赚取高额的农业海外利润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伴随着美国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的完成, 美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工业制造机械的推动下实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跃, 农业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41年美国农场经营者的货币收入达到了110.11亿美元。农业半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霸主地位的形成。在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 美国的农业生产也基本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分散经营时期向大农场经济集约化经营时代的转变。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农业生产力的逐步发达, 拥有工业资本背景和金融资本支持的大农场广泛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生产, 其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而在一般的中小农场里, 由于受到技术条件有限、资金支持不足、土地面积狭小等多方面的限制, 很多中小农场“根本没有考虑到农业集约化的过程, 即以牲畜、机器、改良种子和改良耕作方法等方式投入每个单位耕地面积上的资本的增长”, 最终被大农场逐步蚕食鲸吞。从1920年下半年到二战前的1941年, 在20年之内美国先后倒闭的农场数达到了213.5万个。可是在大量的中小型农场破产、倒闭的同时, 美国基本确立了大农场的集约生产, 20年间美国的农业生产总数增加了17%, 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宣告完成, 农业生产获得了大发展。

3 综合机械化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是唯一的“战争景气”国家, 通过战争积累了巨额的财富。随着战争的结束, 战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开始向民用领域转化, 带动了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出现了美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时期。“综合机械化 (也称高度机械化) 阶段以农业生产各行业普遍广泛使用先进的农业机器为主要特征”。到了今天, 包括美国在内“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早已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 机械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美国各级农场所拥有的各种农业机械和农机动力进一步增加, 拖拉机等主要农业机械在性能、质量、功率、使用率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巨大的提升。除此之外, 在综合机械化时期, 美国的农业机械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

一是农业机械的动力问题。农业半机械化时期的主要动力是畜力, 基本机械化时期的主要动力是内燃机, 综合机械化时期的主要动力则是电力。美国在1959年农业普查时几乎所有的农场都已经广泛使用电力生产, 已经进入到了电力动力时代。使用电力农业机械一方面可以保证精细化的农机拥有方便的、充足的动力, 如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灌溉系统会按照设定程序要求输入电力运行, 不需要人工加油的繁琐过程;另一方面电力取代内燃机也可以减少油耗产生的环境污染, 尤其是降低农机运作时对农作物产生的污染。二是高科技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应用。“对农业机械化进程而言, 生物技术改进的将是农机、农艺紧密协调的问题, 而信息化技术则在农机研发中有更加宽广的应用领域, 也有值得更加深入开发的应用角度。农机智能化和信息化将是未来农机研发和推广的主要方向。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地区, 智能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农机已经得到应用。”当代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不但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飞跃, 而且促进了农业商业化的加速发展。如自2003年以来, 美国农业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以每年25%的增速上升, 使用电子商务的农场比例从1999年的20%增至2007年的35%, 2007年接入互联网的美国农场比例高达55%。

4 对中国的启示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 目前中国整体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弱, “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是仍旧处在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 正在向着中级发展阶段迈进”。在当前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和我国农业机械化实力较弱的背景下,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绝不能走“美国式道路”, 不能单纯依靠百年时间和利润刺激来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再加上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生产的粮食作物利润相对较低, 利润刺激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 在底子薄、利润低的前提条件下快速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 通过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利用上层建筑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加以大力支持, 一方面奠定提高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主导思想, 另一方面必须针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解决的政策、方法和措施。比如在中国“长期以来农民实行单家独产的种植模式, 农业生产都是单干, 小田经济严重阻碍了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 面对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力造成的阻碍, 就只能通过政府层面加以解决, 如提倡发展“家庭农场”、建立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制定“土地流转”政策等措施, 通过政府的力量解决问题、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资金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如前文所述,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需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民间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国广大的农民既没有能力完全依靠自己解决资金问题, 又鲜少得到工商业投资的支持, 资金难题就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2003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仅占农业总投入的1.7%左右, 而农机化在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目前已经达到13%”, 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尤其是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在政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农机规模化生产、农业机器限价买卖、过时农机淘汰更新等一系列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具体步骤。

5 结语

农业机械装备维护管理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装备;维护管理;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3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蒸蒸日上,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农业开始不断地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业设备,以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普遍应用机械设备,以取代人工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缩短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对机械装备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维护技术水平,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以延长农业机械装备的使用寿命,促进农业机械装备工作效率的提高。

1 农业机械装备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

农业机械装备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体现出了这些特点:第一,农业机械装备的使用具有季节性。由于农业机械装备具有针对性,是为某一特定对象而开发设计出来的,因而在其使用上也具有季节性,每个季节中农业机械装备的使用频率也不尽相同。通常而言,农业机械装备在春天、夏天和秋天的使用更为频繁。也正是由于农业机械装备的季节性,使得农业机械常常出现一些季节所特有的故障;第二,农业机械装备出现故障的原因较为单一。农业机械装备不仅应用于农业耕种方面,还在农林牧等副业中有所运用,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使用,农业机械装备的使用环境都比较艰苦,工作条件有待提高,为农业机械装备的应用时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嚴重地影响了农机的使用寿命,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对其有所损耗,降低了机械装备的可靠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机械化装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不难分析,大多数是由于对发动机缺乏维护、作业面遭受损害,或是材料质量被破坏;第三,农业机械装备在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农业机械装备的维修并无专门的技术手册,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加以指导。而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只重视对农业机械装备的使用,而忽视了对其进行维修工作,以致于农民无法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农业机械装备。

2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维护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2.1 重视对农业机械装备的人员进行维护培训

为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维护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让其具备基础的维修技术和判断故障的能力,提高操作人员对农机机械装备的维护管理意识。除此之外,要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对其维护工作加以指导,以促使其能有效地管理好农业机械设备,保障其在工作中的正常运行。

2.2 大力宣传农业机械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要向操作人员大力宣传农业机械装备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让其定期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和管理。在平时的维护中,要做好农业机械装备的清洁工作,整理好农业机械装备。另外,要定期为农业机械装备的滤芯、油路管道等进行清理,在传动系统中添加润滑油。通过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日常维护,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维护管理水平,以增加其使用时间,发挥更大的效益。

2.3 在农业机械装备维护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状态维修技术

在农业机械装备维护管理工作中,可采用状态维修模式,在机械装备使用的早期阶段,可多加使用机械装备,根据农业作业的实践规律来磨合装备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功能性;在使用一定时间之后,要在每一次使用完机械装备之后就对其进行维护,重视日常的定期保养,并将其记录在案,以方便日后的维护工作;在农业机械装备使用的后期,则要对其已经老化的零件开展有针对性的维修,更换新的零件,与此同时,要定期检查机械装备的状态,以及时发现装备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认真记录每一次的维修数据,以寻找最佳的养护途径,从而尽可能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3 结语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装备的维护十分重要,对农业机械装备的维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装备使用的环境并不固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环境较为艰苦,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损害比较大。因而,定期对农业机械装备进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为保障农业机械装备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业机械装备的管理,将其维护与其他工程类型的机械装备的维护分开,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维护方法,以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农业机械装备。

参考文献

[1] 陈旻.农业机械装备维护管理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

[2] 宋娟.科学配备农机装备有效提高农机使用效率[J].现代农村科技,2011,(6).

[3] 王清绣.农机维修市场现状与管理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6).

[4] 周曙光.农业机械设备使用与维修[J].现代农业装备,2011,(6).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篇5

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中农机化简况

从实际情况来看,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装备正在积极进行调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推进, 农产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传统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逐渐消失, 新型农机装备的引进、开发力度明显增大, 有先进技术装备支持的都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 引进推广节水灌溉、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毛豆脱荚机、蔬菜移栽机、芦笋扦插机、油菜直播机等新机具3200多台 (套) , 直接受益农户过万户, 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20余种。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

随着我市“农机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也明确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 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 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 强化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建设, 完善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全面提升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 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现代都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矛盾及解决思路

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制约武汉市都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旺盛需求与适合当地种植结构与农艺要求的农机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不是数量型矛盾, 而是结构性矛盾。在需求关系上是无效供给过剩, 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 既浪费资源又阻碍发展。问题出在农机装备供给上, 解决的办法就应当是从生产和流通两方面来保障供给。所以, 农机化发展的新思路是, 农机化投入要从低水平、重复性的增长, 转变为高水平、效率性质的增长。农业机械化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机械装备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产业体系支撑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根据新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功能及任务, 以及对机械化的需要, 确定现代都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抓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机会, 通过运用适合的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 发展农业生产设施化、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 提高主导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能力, 提升都市农业核心竞争水平。

三、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一是要落实政策、统一思想、依法依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武汉市农业机械化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 政府要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的工作理念迎接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努力推进我市农机化转型跨越发展。同时, 还应充分发挥市农科院搬迁武湖的地源优势, 根据各远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支持高科技含量、现代化农机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工作, 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要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农业装备和管理经验, 加强武汉地区高等院校与科研所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 组建由市农机化所、省农业机械设计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农机产业创新联盟, 开发适用、低成本、高效率、多功能、节能环保的特色装备。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武汉实际, 围绕全市种植业“九大板块”基地, 加快蔬菜、食用菌、特色瓜菜等生产设施及相关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配合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提档升级, 努力提高生猪、奶牛、禽蛋和肉禽等畜产品的机械化养殖水平。以全市集中连片或相对集中连片的精养鱼池为机械化发展重点区域, 重点发展标准渔塘建设改造、池塘环境友好养殖配套设施, 工厂化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自动化测控体系和配套养殖技术。推广运用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料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

三是发挥项目引导优势, 提高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按照武汉市“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中“旅游、文化、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定位, 针对都市休闲农业所具有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示范功能, 在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 选择工作重点, 开展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研究与示范, 拓展现代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应用范围。

四是根据武汉市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基础条件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 将武汉市农科院农机化所定位为现代农业机械和装备等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区域性中心, 并组建大城市农机创新联盟, 使其成为郊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思路创新、组织形态创新、投资体制创新、指导方式创新的“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陈攀.南京都市农业装备现代化的定位与发展重点浅析[J].江苏农机化, 2011, (11) .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篇6

1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步骤

1.1 贡献率的计算公式

土地、物质消耗、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是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的关键所在。其中, 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质消耗按用途不同可分为2类:一是农业机械投入;二是农业机械之外, 农业生产中发生的其它所有物质消耗。在以X1、X2、X3和X4分别代表农业机械、耕地、农业机械之外的其它所有农业物质消耗和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农业产出以Y表示的生产函数中, 若已知上述4种生产要素在某一时间段内年均产出弹性分别为α1、α2、α3和α4, 则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计算公式可表述为[1]:

当i=2时, β2即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

1.2 统计量的选择和处理

对于农业总产值、农机原值、农业物质消耗、农业劳动力和播种面积等数据可从统计年鉴和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中获得, 各生产要素统计量选择与处理方法如下。

1.2.1 农业产出

农业产出可用农业总产值, 或农业总产量, 或农业利润来表示, 考虑到农业利润很难精确计算, 加之农业机械目前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为此, 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作为农业产出。

1.2.2 农业机械投入

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用农业机械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磨损, 可用当年农业机械原值以直线折旧法计算出的数值表示, 计算时折旧率一般取12.5%。

1.2.3 劳动力投入

指在计算期内实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由于劳动力利用系数确定比较困难, 因而以统计资料上年末反映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作为劳动力投入。

1.2.4 耕地投入

可用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表示, 由于播种面积更能说明农业机械作业量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变化, 故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耕地投入。

1.2.5 农业物质投入

资本投入用扣除农业机械折旧额的当年物质消耗价值表示。

1.3 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估算

如前所述, 要计算各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贡献率, 首先需要确定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分析现有国内研究文献可知, 目前主要采用C-D生产函数法估算各要素产出弹性。C-D生产函数基本形式如下[2]:

由于式 (2) 为非线性函数, 对其两边取自然对数, 则有

式中:C———常数。在C-D型非线性生产函数经变量代换转化为线性函数后,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来估算公式 (4) 中各要素产出弹性, 然后再根据公式 (1) 可计算出各要素的贡献率。

2 绍兴市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估算

2.1 生产要素统计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查阅《浙江省统计年鉴》和《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3,4], 并根据上文对统计量处理方式, 可得1999~2011年绍兴市估算生产要素产出弹性所需相关统计数据, 如表1。

注:***为α=1%的显著性水平;**为α=5%的显著性水平;*为α=10%的显著性水平。

2.2 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和贡献率的估算

根据上述步骤, 利用表1中数据,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可估算出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 由公式 (1) 可计算出各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贡献率, 计算结果如表2。同时根据各要素产出弹性, 可得绍兴市1999~2011年C-D型农业生产函数, 如下式:

2.3 结果讨论与分析

2.3.1 农机动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是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增长的基础

农机动力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源, 其数量大小和内部结构对机械化作业水平高低有重要影响, 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1999~2011年绍兴市农机总动力和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变化情况如表3。由表3可知, 绍兴市农机总动力呈逐年增长趋势, 尤其是200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 农机总动力增速加快。另一方面, 随着农机总动力增长, 全市农作物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由表3可知, “十一五”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较“十五”有了大幅提高, 2011年比2005年提高了9.85%。农机动力增长和作业水平提高为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产出贡献奠定了基础。

2.3.2 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得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替代人畜力进行生产作业, 同时还能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改革开放以来, 绍兴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加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较非农产业低, 以及农民劳动观念的改变, 致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转移加速。由表2可知, 1999~2011年绍兴市农业劳动力以8%的速度在减少, 而同期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7.36%;另一方面, 由表3可知, 农业劳均产值 (劳动生产率) 由1999年的11882.03元/人增加到2011年51204.49元/人, 提高了4.31倍。由此看出, 由于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 使得全市在农业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情况下, 而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却能逐年稳步提高。

2.3.3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为农业机械利用率提高和性能发挥提供了保障

机械作业高效率特点客观上需要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才能使农业机械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随着绍兴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以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由表3可知, 2011年劳均播种面积达到了0.65hm2/人, 较1999年提高了0.16hm2/人;另一方面, 随着绍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 农业机械在设施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由表2可知, 1999~201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年均下降5.58%, 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却年均增长7.36%。由此可见, 农业经营规模和应用领域扩大使得农业机械利用率和贡献逐步提高, 这也说明农业机械在绍兴市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此外, 由表2中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回归系数的t值可知, 对农业产出影响显著的要素依次是资本、土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机械, 而各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大小依次是资本、农业机械、土地和农业劳动力。因此, 上述统计分析结果与该地区实际是基本相符的。综上所述, 采取增加农业物质、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 以及提高土地使用率等措施, 能够实现绍兴市农业产出的继续增长。

3 结论

一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农产品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 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 需要逐步优化小型与大中型机械、拖拉机与配套机具、生产机械设备与加工机械装备之间的比例, 由此不断提高农机装备使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 进而增大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

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加快和农业规模化发展将有助于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农业机械具有替代人畜力生产且具有作业效率高的特点, 因而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将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的上述作用和特点, 据此实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比“十五”计划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 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迈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为实现粮食连续第7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农机装备总量的增加, 推动了我国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业领域不断拓宽, 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除了技术层面上的差距外, 在运行机制方面也存在差距, 需要逐步优化, 以有效运行。

1 我国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

1.1 运行主体

运行主体即为系统中动作的发出体, 通过运行主体的动作, 可以对系统的外部环境发生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机化运行主体是政府行政部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机化的运行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特征, 见图1。农机化管理机构作为运行主体之一仍然存在, 但其职能有所改变。作为宏观指导主体的国家农机化管理机构是我国农机化最高行政管理部门, 是国家农机化方针, 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决策者, 也是地区农机化的管理者;农机化接收者, 主要是指农民和农业生产者, 是农机投入的主体, 亦是运行机制的执行主体, 依靠他们并通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村集体、农机企业、个体公司和民间联合体等供应服务主体的科技服务, 通过农机化管理机构的政策推动, 以及财政、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 实现农机化的目标和任务。

在多元化的运行主体中, 民间联合体和私人个体公司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由于多元化的运行主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竞争并带来深层次的变革所致。民间联合体及私人个体公司在竞争中比官方组织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当有些农机化服务官方组织无法进行时, 非官方组织就会应运而生并大有用武之地, 且这些服务往往是高收入的。这种利益驱动使得运行主体向多元化转化, 随之民间联合体和私人个体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1.2 运行动力

农机化运行机制的动力源于激发人们从事这项活动的诱因机制。对于农机化管理机构来说, 其动力源于它们具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速农业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对于农机化接收者来说, 其动力来自比较效益的诱惑、行政的干预和农村改革的激励。在这三种驱动力中, 第一种动力起到拉动作用, 第二种和第三种动力起到推动作用, 其中比较效益的吸引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例如, 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富裕农户, 劳动力主要从事乡镇工业、商业及服务业的生产经营, 他们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的经济效益比单纯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经济效益要大, 这种比较效益的诱引, 使他们迫切希望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在地多人少的地方, 农业劳动力紧张, 劳动强度大, 人们认识到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加快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因此他们对实现农业机械化也有迫切感。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国营及私营农机企业等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他们通过转让技术、培训人才、产品供应及其他形式的服务, 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二是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通过完成本职工作为农机化事业做出贡献, 尽社会责任, 得到社会认可, 以提高知名度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1.3 运行目标

系统的运行主体都有各自的目标, 农机化运行机制多个运行主体的目标, 构成了目标群, 虽然它们的目标不尽相同, 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具有行政职能的各级农机化管理机构, 以实现农机化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终使农村达到“一康三化”, 因此, 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效益;农机化接收者、国营及私营农机企业、农村集体、民间农机联合体等, 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所追求的目标, 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1.4 运行机制的组织结构

系统内维持运行主体运行的组织体系, 称之为系统的组织结构。我国各省市区农机化运行机制的组织结构不尽相同, 但基本组成部分是一致的, 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各级农机化管理机构均受同级政府及上一级农机化管理机构的领导, 并指导下一级农机化管理机构的工作, 直至把具体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机化接收者。而各级农机化管理机构与同级财政发生关系, 获取资金, 为一级农机化管理机构及农机化接收者提供资金;同时又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国营及私营农机企业、民间化服务组织、专利持有人、国外技术方联系, 为下一级农机化管理机构及农机化接收者提供物资、技术、装备和人才等支持咨询服务, 以促进农机化接收者完成既定目标。农机化接收者也可以直接与上述技术、物资、装备等供方联系。

1.5 运行机制的主要子机制

1.5.1 农机化管理机构

各级农机化管理机构根据国家发展农机化的方针政策, 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制定总体规划;根据发展规划和上级下达的任务, 编制年度计划, 合理配置资金、技术、装备、人才, 并组织实施;最后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和合理调整。

1.5.2 技术转化机制

在发展农机化的过程中, 推广应用的技术是先进适用的。随着农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农机化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 通过农机化过程中的技术实施, 沟通了技术供需双方联系, 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可以说, 农机化技术运行采取了沟通供需、促进转化的机制。

1.5.3 资金运行机制

我国农机化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单纯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运行的局面, 目前农机化投资主体主要是农机化接收者, 还有国家银行及其他金融部门、社会团体和国外投资者等, 并且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农户、集体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农机化投入新机制。

1.5.4 人才培训机制

除有关大专院校进行系统教育外, 各级农机化管理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行各类培训, 如:有的办起农机化学校和农机化人才培训中心;有的采取院校代培或者鼓励自学成才等方式;有些地方的民间农机组织和私人个体也办学, 培养农机化人才。

1.6 运行机制的支撑环境

所谓支撑环境, 就是支持某一特定系统的环境因素。农机化是在特定的支撑环境中运行的, 有许多有利条件可充分利用。例如:农机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 可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成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很多地方的乡村工业已开始反哺农业,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有些地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乡村工业转移, 造成农业劳动力紧张, 农民迫切希望实现农机化;农机化的发展得到了科技政策的推动, “科技双放”政策调动了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 为农机化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来源和人才保证。

2 优化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的建议

2.1 立足“大农机”战略

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条主线,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发展“大农机”战略, 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 合理引导农民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 提高拖拉机配套农具比例。加强财政扶持力度,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机械化, 实现政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民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目的的高度和谐统一。

2.2 建立合理管理机构

现行的农机管理机构是由互相独立、各自为政, 互不联系的各专业结构组成的, 不符合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首先要确定其职能, 按照职能设立新机构并确定各分支机构的职责,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等级作用, 形成了职责分明、上下贯通的系统。要积极宣传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地位, 让社会了解农业机械化, 支持农业机械化, 开创农业机械化新局面。

2.3 建设农机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篇8

一、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模型的建立

1. 测算模型选择

如何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 国内学者从理论和方法上已做了许多研究工作, 但大都是依据科技贡献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结合农业机械化领域特点而形成。测算方法主要有:一是有无比较法;二是模型法[1]。其中, 模型法包括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 (简称C-D法) 、索洛余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等。据对现有文献分析, 目前从宏观和系统角度出发测算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主要采用C-D生产函数。为此, 本文选择C-D生产函数来测算农业机械化对浙江省农业产出的贡献率。

农业产出增长是土地、劳动力、资金 (物质消耗) 等诸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进步综合作用的结果。把资金使用量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两类:一是农业机械投入;二是农业机械之外, 农业生产中发生的其他所有物质消耗。若分别以M、D、K和L分别代表农业机械、耕地、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之外的其他所有农业物质消耗, 农业产出以Y表示, 则农业生产过程的C-D函数可表示为

式中引入时间变量t, 是为了考察不同时期技术进步对农业投入产出带来的影响。其中, α、β、γ和θ分别代表农业机械、耕地、农业机械以外农业物质消耗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产出弹性的意义在于反映4种要素的结合比例, 可通过回归分析得到。

2. 数据来源

(1) 农业产出。

农业产出可用农业总产值或农业总产量或农业利润来表示, 考虑到农业利润很难精确计算, 加之农业机械目前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为此, 本文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作为农业产出。

(2) 农业机械投入。

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用农业机械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磨损, 因而可用当年农业机械原值以直线折旧法计算的折旧值表示。若折旧年限按8年计算, 则相应折旧率为12.5%.

(3) 劳动力投入。

指在计算期内实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劳动力利用系数很难准确确定, 因而本文以统计资料上年末反映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作为劳动力投入。

(4) 耕地投入。

可用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表示, 由于播种面积更能说明农业机械作业量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变化, 故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耕地投入。

(5) 农业物质投入。

资本投入用扣除农业机械折旧额的当年物质消耗价值表示。

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原值、农业物质消耗、农业劳动力和播种面积等数据均可从《浙江统计年鉴》[2]和《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3]中获得。

3. 参数估计和模型建立

现以1986-2010年统计数据 (见表1) 进行函数拟合。由于式 (1) 为非线性函数, 对其两边取自然对数, 则有

可得Y'=C+αM'+βD'+γK'+θL' (3)

式中:C为常数, 即C-D型非线性生产函数经变量代换转化为线性函数。

根据上述步骤, 利用表1中的Y、M、D、K和L的数据,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以下拟合函数[4]:

回归方程F检验:F=4923.04, F0.01 (4, 20) =4.43, F0.05 (4, 20) =2.8。可见回归方程极显著。

回归系数t检验:tM'=0.8737, tD'=1.4309, tK'=19.7407,

由此可以看出, 参数K'极显著, 参数D'显著, 参数M'较显著, L'极不显著。

剔除L', 重新进行参数拟合, 得到回归方程为:

回归方程F检验:F=6035.61, F0.01 (3, 21) =4.87, F0.05 (3, 21) =3.07。由此可知回归方程极显著。

回归系数t检验:tM'=1.4592, tD'=0.3772,

由此可见, 参数K'极显著, 参数M'显著, D'显著性较低。

将式 (5) 转化为非线性方程, 得

式 (6) 即为浙江省1986-2010年C-D型农业生产函数的回归模型。

二、浙江省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计算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

式中:m为农业机械投入增长速度, y为农业产出增长速度。

1986-2010年浙江省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64%和10.91%, 根据参数拟合得到的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α值及式 (7) , 可测算出浙江省1986-2010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年均贡献率为9.80%。

2. 分析与讨论

(1) 浙江省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是由农业机械、土地和资金方面投入所带来的。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回归系数的t值表明, 对农业产出的作用和影响显著的要素依次是资本、农业机械和土地投入。因此, 通过增加资本、农业机械和土地投入能够实现浙江省农业产出进一步增长。由表1可知, 1986-2010年浙江省农业生产的资本累计投入为9 067.95亿元, 农业机械总投入293.64亿元, 占同期总农业物质消耗的3.24%, 而农业机械对农业产出贡献却达到了9.80%, 这表明农业机械对增加浙江省农业产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对其贡献率大小有重要影响。目前浙江省机械化作业总体水平较低, 201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仅为33.47%。在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环节中, 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较低;而在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许多环节还存在空白。因此,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

(3) 农业机械、资本和土地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α、β、γ值均小于1, 表明农业机械、资本和土地投入均处于收益递减阶段;另一方面, 三者的产出弹性系数之和也小于1, 这说明浙江省的农业生产处于边际报酬递减阶段。

三、结论

(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本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测得浙江省1986-2010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9.80%, 这表明农业机械化在浙江省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随着农业机械、资本和土地投入的增加, 浙江省农业产出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因此, 随着农机投入的进一步增加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还将进一步增大。

参考文献

[1]李春迎, 许锦英, 李汝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方法的评析.农业装备技术, 2004, 30 (4) :40-42

[2]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1986-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2011

[3]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年报.1986-2010.杭州: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1986-2010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的机械化水平已经取得了较大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经济发展版图逐渐深入优化。但是,我国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推广与农业发展。因此,为了更好促进农业发展,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1]。

一、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农业机械管理意识淡薄

近年来,尽管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广泛应用了多种农业机械,然而机械管理人员以及农民对机械的管理意识却仍然相对淡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业机械的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坚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没有专业化的技术素质,对机械管理不可以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在农业机械管理方法方面也不能够熟练掌握,造成农业机械管理的实际工作效率低下。第二,农民仅仅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使用方法,却不能清楚了解机械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使得农业机械不能够得到定期维修以及保养,进而很难保障农业机械的高效化使用,甚至会导致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缩短。

(二)推广机制不完善

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没有很好的推广管理机制,该问题主要是针对应用效果不佳来分析的。从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层面出发,农业机械的进步发展以及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农业机械发展新时期,多种新型的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日益出现,而且在进行反复试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在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缺乏良好的推广机制,不能使广大农民正确认识以及接受这些新型农机设备与先进技术,进而造成推广应用范围受限[2]。此外,推广机制的缺乏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不合理性,例如推广制度、农业发展推广人才与辅助性推广机制的不科学等,不能形成规范化的各级部门协同合作推广体系。

(三)农业机械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各个基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人员流失、资金不足、设备老化以及技术落后问题。而且项目经费也相对匮乏,农业机械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主观意识上普遍存在不重视的思想,从而使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重视。在目前的管理体系之下,农机管理部门仅仅可以完成一些基础性以及简单性的工作,最终造成农业机械管理单位与部门的业绩平平,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

二、农业机械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农业机械的管理意识

为了在农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好的应用农业机械,必须要树立起更加合理以及科学的管理意识,高度重视在应用期间促进机械管理的完善化,正确认识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针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农业相关部门应承担起引导性工作,增强对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视度,制定出合理化的管理制度。此外,相关部门应提升管理人员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意识,让农民认识到管理的重要价值,这将对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的维修管理制度体系

农业机械在维护管理机制方面的完善化属于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关键性环节。为了建立起完善的维修管理机制,基层管理部门必须要对制度的建立健全起到监理作用,然后强化与相关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从农业机械相关维修点的实际分布层面出发,需综合考虑农业机械具体使用范围,安排高水平机械维修点,而且要对维修企业实施积极引导,促进维修企业在农机管理工作中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农业部门需加强维修人才培养,目前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维修人才,可以借助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强化对农业机械日常保养与维修人才的大力培养,建立起相应的维修人才管理与输送机制,从而进一步保障维修人才切身利益,发挥维修人才价值。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可以大力引进相应的维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机维修水平。

(三)加大农业机械宣传与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宣传推广,建立农机推广团队,积极深入农村来开展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促进推广模式的优化,提高机械推广效率。此外,在农业机械实际推广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地域的差异以及农作物种植差异,选择科学化的机械设备以及技术实施推广工作,比如在多山地区开展推广工作时,要综合考虑其交通条件。

(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农业机械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购买环节、检测环节、使用环节、调度环节、保养环节、维修环节以及报废环节都必须要与质量管理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安检部门等协同合作[5]。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管理任务顺利完成,推动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从根本上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现代化农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业机械的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其进行正确认识,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推广机制不完善以及农业机械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通过增强农业机械的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的维修管理制度体系、加大农业机械宣传与推广力度以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等手段,实现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少华.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218.

美国农业机械化研究 篇10

1 影响因素与测算方法

1.1 影响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因素

农业总产出农业总产出可以取农业总产值、总产量或农业利润, 因农业利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精确计算, 这里取农业总产值。

农作物播种面积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 包括在耕地、非耕地上种植的农作物面积, 以及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 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水源, 地块比较平整, 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 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用化肥施用量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的折纯量, 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

农业机械投入衡量农业机械投入的指标有3个: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净值, 因各指标均有一定的缺陷, 根据王福林的研究, 我们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农业机械投入指标[2,3]。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全社会直接参加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1.2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方法的选择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C-D生产函数测算南京市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其虽存在一定缺陷, 但使用范围广, 运算简便, 在测算农业生产贡献率时有一定的优越性。

1.3 Cobb-Douglass生产函数

Cobb-Douglass生产函数[4,5]也称C-D生产函数, 基本模型如下:

指数α、β为资本产出和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6]。根据α、β的组合情况, 它有三种类型[5]:

α+β>1, 递增报酬型, 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α+β=1, 不变报酬型, 表明生产效率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 只有提高技术水平, 才会提高经济效益;α+β<1, 递减报酬型, 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

农业生产中, 我们常用以下Cobb-Douglass生产函数:

其中:Y为农业产出;A (t) 是为了考察不同时期技术进步给农业投入带来的影响所引入的时间函数;Xi为农业生产各投入要素;αi为各生产要素的年均产出弹性。

为便于求解, 两边同时取对数, 将其转化为线性方程, 如下:

线性模型为:

其中:C为常数。

1.4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

1.4.1 测算公式

式中:△X3为农业机械投入增量;△Y为农业产出增量;x3为农业机械投入增长速度;y为农业产出增长速度。

1.4.2 平均增长速度指某种现象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平均数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5)

数据来源: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根据表1分析, 先用MATLAB对数据取对数处理, 然后用SPSS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分析结果可知薄膜使用量 (X5) 与农业总产值 (Y) 之间存在微弱相关 (相关系数0.298) , 柴油使用量 (X6) 和有效灌溉面积 (X8) 与农业总产值 (Y) 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83, -0.676) , 其余变量与农业总产值 (Y) 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我们剔除薄膜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后再进行回归分析。

2.2 回归分析

用SPSS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的F检验:F=304.410, 回归方程极显著。

回归系数的P检验:P (X1) =0.039, P (X2) =0.000, P (X3) =0.003, P (X4) =0.688, P (X6) =0.000, P (X7) =0.001。因为P (X4) =0.688<0.05, 所以化肥使用量不显著。删除化肥使用量, 重新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的F检验:F=395.017, , 回归方程极显著。

将上式转化为非线性方程:

此式即为南京市1997-2003年间农业生产函数的回归模型。

2.3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

由表1数据及式 (5) 可算出1997-2013年南京市农业产出和农业机械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57%、1.81%。根据农业机械投入产出弹性α3=1.870及式 (4) 可计算出南京市在1997-2013年间的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年均贡献率为39.49%。

3 讨论

由 (6) 式可知, 各指标的弹性系数之和为3.312, 所以南京市的农业总产出属于报酬递增型。对南京市农业总产出有影响的指标有科技进步、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投入、柴油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

3.1 科技进步影响微弱

南京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从表1可知, 近年来, 南京市的农机投入以每年1.81%的速度增长, 但主要集中在农机的数量上, 新产品投入少。如何研制新型适合我国农业的农业机械是当前农机发展的主要问题。

3.2 土地投入、农业机械投入、柴油使用量给农业总产值带来正收益

从式 (6) 可以看出, 农业机械投入带来的增益最大, 农业机械投入平均每增加1%, 农业总产出平均增加1.870%, 这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南京市的农业总产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土地投入和柴油使用量, 其平均每增加1%, 农业总产出平均增加1.537%、1.267%。

3.3 劳动力投入、农药使用量给农业总产值带来负收益

从表1看到, 近年来, 南京市的劳动力和农药使用量逐年递减, 但农业总产出却能以8.57%的增速逐年增长。一方面,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 由于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的提出, 我国大力研发高产、抗病虫害的种子, 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这使得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减少, 但粮食产量却逐年增加。

摘要:为定量分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中的贡献率, 选取了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投入等8个指标对其研究, 利用Cobb-Douglass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南京市1997-2013年间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 江苏省南京市在此期间的农业机械化贡献率高达39.49%, 农业产出属于报酬递增型, 影响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因素有科技进步、土地投入、农业机械投入、柴油使用量、劳动力投入、农药使用量。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贡献率,Cobb-Douglass生产函数

参考文献

[1]Li Y, Zhou J F, Zhu R X.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and Contribution ratio[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2006 (5) :57-59.

[2]Wang F L.Estimating Method of Agricultural Agricultural Output Growt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1998, 29 (2) :161-164.

[3]Zhang J S.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ontribution to grain output efficiency[D].Hubei: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4]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EB/OL].http://dept.econ.yorku.ca/~sam/2350q/cd.pdf, 2015-04-24.

[5]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Economic point[EB/OL].http://economicpoint.com/production-function/cobb-douglas, 2015-04-24.

上一篇:利福喷丁下一篇: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