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

2024-05-22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精选十篇)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 篇1

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这一专题的研究, 迄今为止, 仅有零碎的研究而鲜有发现专门研究。与该主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即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 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 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如下。

国外学者历来重视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工作, 他们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 对本国的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概括, 达到完善广告设计教育史理论体系和促进广告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比如二战后以汉斯·M·温格勒的《包豪斯》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研究性著作和专题性论文, 从理论上对先进教育经验及时总结研究, 奠定了今天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包括广告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1959年由美国“卡内基” (Carnegie) 和“福特” (Ford) 基金会分别资助而独立发表的两项关于大学广告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掀起一场广告教育研究的学术高潮。1967年日本成立“日经广告研究所”, 相继出版《日经广告研究所报》和《广告报告》期刊, 对日本业界广告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于1990年代发表《广告教育白皮书》和新世纪初叶发表《2001年广告教育峰会报告》等, 对当代美国广告教育的状况与社会效应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客观评析和深度展望;美国著名学者BillyI.Ross于2006年出版的《广告教育:昨天、今天与明天》, 则对百年来的美国广告教育做了开创性的梳理、总结与前瞻;英国的“英国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国家教育网站则专设了广告教育研究栏目, 对英国近百年来的广告教育展开了多向考察与深入探究…… (参见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0年版.前言部分) 概言之, 西方学界或业界的这些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 主要集中于其本国范围内的广告设计教育, 而从国际视野角度来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进行探讨的成果, 仅见有零星论文, 如日本株式会社电通企业计划局副局长坂本直规的《关于中国广告教育的现状与课题》 (《中国广告》, 2004.9) , 点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种种问题, 如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 等等, 但专门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专题成果还鲜有发现。

“广告设计教育史”作为一个研究专题在中国的萌发, 是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科分工制度中的“专门史”的建构, 以发达国家的广告设计教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热潮的打破, 发展中国家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产业环境和广告设计教育实践大发展的形势下, 有关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学术论文日渐积累而逐步萌蘖、发展起来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成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广告研究与教育”的专题叙述。

中国第一本广告史著作———1948年如来生撰写的《中国广告事业史》包含了初步的广告教育和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他的著作将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纳入广告事业的系统的结构之中, 其中有陆梅僧、林振彬等广告人的个案研究资料, 由此开启了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研究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先河。这一研究范式一以贯之, 迄今为止较为著名的成果有:陈培爱的《中外广告史》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年版) (虽然这本著名的广告史著作影响广泛, 但陈培爱本身的文学研究学术背景影响到其在广告史研究过程中对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的渗透) ;樊志育的《世界广告史话》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1997年) ;余虹、邓正强的《中国当代广告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寇非的《广告·中国 (1979—2003) 》 (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3年版) ;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 (第二版) 》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孙顺华等的《中外广告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的《中国广告图史》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年版) , 等等。概括起来, 这些著作均把广告业分为“广告媒介”、“广告公司”、“广告行业组织”、“广告代理制”、“广告主”、“广告管理”、“广告研究与教育”等几个不同的专题, 并在整个广告产业环境中对广告研究与教育进行描述、分析。虽然叙述极为简略, 在很多方面缺乏史料的支持, 很多观点只是根据二手资料得出的常识性论述而缺少一手的实务文献和文本文献, 教材的体例也决定了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本身不可能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 但是, 前辈们把广告设计教育置于宏观的“广告生态”大环境之中, 从广告产业的整体环节的立场去考察广告设计教育及其发展规律, 开辟了中国广告设计研究者对本土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之路。在这些著作中, 对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部。

著名文艺美学家余虹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广告史》侧重于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 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手段, 走访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数十位广告人, 在广告设计学术史上自创以分期为纲、每期内以“专题”为线索的写作体例, 详述并评论了中国广告史上1979—1996年间的众多大事件、主要学术论争和广告营销现象。该著作对于一手文献的把握、基本历史框架和一些基本的判断, 是广告设计教育史分期的重要参考。

陈刚主编、姜弘担任顾问的《当代中国广告史1979—199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在分期方面从广告自身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 (通路) 竞争、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入手, 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研究方法上, 这部广告史注重采取大量图像—文本的一手资料, 并且采用了深度访谈、口述历史等人文—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 这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的研究方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某种“范式”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 设计史、设计教育史中广告设计教育史的专题研究。

在设计学领域, 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 仅有零散的论文和片段式的理论成果。虽然当今中国广告设计历史研究的相关著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如王受之的《世界平面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 夏燕靖的《中国设计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版) , 等等, 但关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专题性研究, 尤其是从设计学本身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 目前还属空白。

截至2012年5月12日,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 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 共有学术文章77篇。以“全文”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 共有学术文章220篇 (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3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5篇,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 , 而且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当前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 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以及广告的创作手法层面。从宏观的设计艺术教育的视角进行的涉及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性著作、论文, 仅有袁熙旸所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2000届博士论文,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出版) , 以及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田君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但这两篇论文的视角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 虽然有关于广告设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翔实史实、资料, 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论述, 对广告设计教育本身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律性专门研究。

2004—2009年邬烈炎主编的《设计教育研究》 (1—7) 是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汇集, 该丛书有专门的设计教育史研究栏目, 还有专门一册设计教育史研究专辑, 其中不乏国内外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

由于中国设计学学科的发展, 一批硕士博士论文开始关注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 如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获得的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庞蕾的《构成设计研究》, 作者对广告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构成课程的历史、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做了系统考查, 并就构成教学改革与设计基础教学整体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设想与讨论, 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路径与方式, 是广告设计教育中构成课程的集中理论成果。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李晓慧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借助广告学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广告公司相关人员的调查, 归纳出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此外, 还有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的部分学位论文, 如易菲等就中国设计教育史上的某一组织进行研究的专题, 虽然这些具体的个案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但毕竟缺乏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性系统性叙述、解读、分析。

另外还有国外的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作为比较研究, 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的《德国广告教育札记》 (《现代广告》, 2005, (9) ) 介绍了德国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综合大学的广告设计, 实用性专科学校的广告设计, 职业性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 以及各自特点。还有相关研究见于晚清、民国时期广告文化史、广告设计史中关于“广告设计”的研究与教育方面的一些名家、个案, 如张燕风所著《老月份牌广告画》 (《汉声》杂志社, 1994年版) 对“月份牌广告画”及相关广告画家, 广告画技法的探索, 以及广告画人才培养的追溯。又如赵琛的《中国近代广告文化》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月) 对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家徐永青冠以“近代广告教育家”的称谓并提供了相关史料论述。

3. 专门的广告教育研究中的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 关于广告教育的研究逐步展开, 如张树庭所著《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对我国高等广告教育规律进行了探索, 对广告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进行了初步论述, 并组织了《2003年广告教育调查的研究报告和数据报告 (高校卷) (毕业生卷) (在校生卷) (广告公司卷) 》, 具有珍贵的实证资料价值;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0年版) , 本书主要研究当今世界上广告产业最为发达的美、英、日等国广告教育发展之历史脉络与现实状态、广告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与价值指向、广告教育实务的多元模式与个性特点、广告教育衍生的社会组织与学术活动、广告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向与前瞻思考、国外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这些专著总结了前人对于广告教育的研究成果, 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分析了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但其对广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广告教育方面, 对于生活中的广告、公司的广告培训探讨较少, 而对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论述更是放在广告教育的一个从属地位, 仍然是从广告学的专业背景出发来论述广告设计教育。另外还有相关论文, 如韩志强的《对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3) ) 提出构筑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吴琪的论文《广告职业的专业性初探———以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内地广告职业为例》 (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就“广告职业化”对广告职业教育、院校教育等情况作了梳理, 等等, 但缺乏对广告设计教育史本身的理论思考。

4. 广告设计综合研究工具书与资料汇编中的广告设计教育相关实证资料。

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被称为“研究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编年史册”的《中国广告年鉴》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指导下,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监督管理机构、广告协会组织、全国广告界参与编写的大型行业资料工具书, 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广告业发展概况, 中国广告业统计资料, 广告法规、条例、方针、政策, 广告界大事纪要, 广告学术论文选登, 广告专业名词注释, 广告教育, 国际广告交流活动, 等等。该年鉴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1995年起每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设计年鉴》, 梁梅编著的《中国当代设计图典》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 以及各种《中国广告作品年鉴》, 等等, 往往作品图片丰富并配有简要介绍, 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朱铭、奚传绩编著的《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从设计学的角度考查了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若干大事件。现代广告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广告业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2000年版) 收集了1979—1998年间“全国广告业各项经营统计数据”和“中国广告20年札记”相关资料, 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定量与定性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 还有范鲁彬著《中国广告2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年版) 一书及其相关论文。这些成果都或多或少包含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第一手材料, 但其资料性胜于学术性及思想性, 只能提供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背景素材。

5. 历史学、教育史学科领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史的研究。

我国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相对发展完善, 理论成果比较丰硕。其宏观的教育史研究成果, 包括大的中国教育发展阶段阶段划分等, 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1840—2012) 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如:何东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导语和结束语 (《高校理论战线》, 2007, (9) , (12) ) , 其教育史学术视野和分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分期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些教育学、历史学学科领域出现的新的视点、理论关注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有着新的启发、借鉴意义。在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本身不够成熟的情况下, 借鉴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成果十分必要。其中,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中国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发展方向2009年博士论文贺晓舟的《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清末学堂艺术教育的发生与演进》, 从教育学的背景考查了近代中国艺术教育, 但由于专业不同, 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课题来说有“隔”的感觉。

综上所述,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理论归纳, 其成果散见于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 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 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方面。可以认为,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薄弱是阻碍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广告设计教育历程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分析和研究近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程, 总结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从中探索广告设计教育的性质及发展规律, 可以清楚地认识影响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 有助于当代广告设计教育的理论积淀, 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问题, 有助于为现实中国广告设计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 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 (1-7)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4-2009.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2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活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各种设计大赛中也频频获奖。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工业设计专业共219个,不包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的工业设计方向。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呈现多样化趋势,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都有设置,在院校内部,既有单独设立的工业设计系,也有设立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机械学院之下的工业设计系或专业。近年来不少院校获得了设计艺术学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设计教育的完整体系初步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达一万余人。从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不少工业设计专业是扩招后爆炸式地发展起来的,专业教学水平不高,毕业生难以胜任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导致部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只能从事其他职业。另一方面,早些年毕业的设计人员存在知识和能力老化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终身教育的机制,提供为他们继续教育的机会。

由于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完备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绝大部分专业是在近10年内建立起来的,还有相当一些专业甚至是在2000年以后建立起来的。由于办学时间短,很多专业还处在草创和探索阶段,无暇顾及专业教学思想体系的研究,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方式,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即使是一些办学较早的专业,对于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

2、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高等教育扩招以后,工业设计专业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导致专业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由绘画、工艺美术和工程图学、机械、材料等专业改行,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尽管有高职称、高学历,但从事新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尚显不足。一些专业教师是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既缺乏市场、工程等知识和实践经验,也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一些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自我提高意识淡薄。教师知识单一,有待更新、充实、提高。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由于课程的内涵、目标不清,教师上课随意性大大,课程名称不规范,因人设课,盲目随意增减课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4、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①教学内容陈旧,不少课程内容多年不变,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②专业知识面太窄,适应性不够;③轻理论重技能;④专业与基础脱节;⑤设计艺术与科技脱节,科技知识不足;⑥重课程效果,轻综合性的能力训练;⑦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大多数工业设计专业由于投入不足,专业书籍缺乏,工作室太小,设备简陋,计算机及现代多媒体设备不足,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科研的需要。

5、教学科学管理较弱

现在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强调专业特点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有的教师上课放任自流)养成学生自由散漫。教师打分随意性大、感情用事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文件(大纲、计划、教材等)不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6、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与前景 篇3

关键词 教育评价系统 创新理念 文化元素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落后的历史原因

中国现在的艺术设计落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首先,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盲目的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强大富裕的国家,万事靠自己就能解决搞定,与外界通商联系甚少,这就导致了中国国内信息的闭塞,外来事物减少,人们的外来观念少,人们自己的大脑也被蒙蔽了而缺乏创造性。

再者,中国的闭关导致了经济的落后,经济落后了,创新就缺乏了物质基础,人们会缺少动力去搞创新发明。

第三,中国的闭关使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能充分的在国内传播应用,对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第四,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官本位的封建官僚思想使得人们忘记了去追求民主开放,传统文化里太多的一层不变的东西使得人的思想也跟着变得腐朽。

第五,封建政府不重视教育改革,不能使得教育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固步自封在传统文化里,直重视到传统美术的发展,却没有真正树立“设计”的理念。

第六,清政府灭亡后,中国又是军阀割据,民生凋敝,经济不发达,时代动乱,外来的入侵,国内的内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文化大革命等等社会始终处在动荡之中,艺术设计真正有所抬头还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艺术设计教育也与之相应的步入正轨。

二、中国艺术教育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和国外的各方面的交往增多,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就迫切的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对艺术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最初的艺术设计教育,偏重到了传统美术教育和西方美术教育,误认为只要把美术教育好了也就能把设计教育好,一时间各大院校纷纷建立的艺术设计专业,80年代大约有近百所高校筹办或开设了工艺美术、装潢设计、室内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这些设计专业都是偏重于美术教育的专业。

第二种情况是随着开办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增多,在是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中形成了理工科类院校和艺术院校两种办学风格。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艺术素质和技能高,艺术表现能力强,艺术审美能力也很高,但基础文化素质差,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低;理工类院校的学生正好相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基础文化课强,但实际绘画和审美能力低,不够感性。

第三种情况是投入到艺术设计教育的老师分两种情况,一是搞传统美术教育的老师经过稍微的培训后变开始从事艺术设计教学,这样产生的艺术设计老师其实是缺乏真正的设计理念的,二是一些搞理工科的老师经过艺术培训后开始教艺术设计,这样的老师理性很好也有一定的设计理念但往往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够,动手能力不足,这也不是理想的类型,而真正的通过正规艺术设计教育文理兼修既感性又理性的老师倒是没有多少,这就给我国的真正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困难。

三、当代中国艺术教育落后的主要方面

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落后首要是教育体制的落后,艺术设计教育是简单的把美术教育和理论教育生硬的罗列到一块,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创造性的结合。中国的教育业过于浮躁不能够踏踏实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只是草草的在应付任务于是就产生了培养不出创造力的教育体制。

第二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我们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多是让学生养成了模仿和抄袭的毛病,学生没有自己的创意,教育只重视基础美术的教育,过多的要求素描基本功,色彩基本功,而真正设计的理念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这就导致了就算美术功底再好那也只能是表现能力很强但设计的能力不强。

第三整体教育体制缺乏一个公正的评价系统,如果教育评价系统不能做到切实的公平公正,就會挫伤学生的踏实学习的状态,学生都会浮躁起来投机取巧以获得虚名,这样是很难在艺术设计上有真正造诣的。

第四教育体系招募人才的制度有问题,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唯才是举的制度,导致很多高校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生在学校学不到真正的设计技能还需要到社会上报班学习,当然这也和学校的学习目标的制定有关系,教育体系根本就没有制定出确切的学习目标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四、中国艺术设计的改革措施和前景

首先,教育体系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制定出能够招来优秀人才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组建成高质量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有了这样优秀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教育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学生。

其次,要组建公平合理的教育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公平合理了才能调动学生的真正的学习动力,调动出他们积极的创造性,主动的去学好基础,主动的去开动脑筋积极创造。

再者就是在教学结构设置上,美术基础练习和创意练习想结合,重点放在创意练习上,有些手上基础功夫不是太强的学生也一样应该多引导到设计创意上,而不是苦苦要求其去练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多元化,在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要开设出来给学生以了解,另外要把学习和实习真正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完任务,对于没有能够达到目标的教学活动,由制度做出评判。

最后是艺术设计创新的观念培养,好的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创新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两种思维少了哪一个都不能实现设计上的真正创新,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错乱的颓废的慌乱的激进的凡是能给人新的感觉的设计理念都要首先予以承认,然后再分析辨别判断,鼓励学生开阔眼界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最后按照自己的喜好走出一条自己的设计思路,这样才能培养出灵活多变的创新理念。

五、结论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想迅速发展进步,需要建立公平的选拔人才体系,需要建立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改革课程设置,需要积极引导人激发人的创新设计理念,需要积极搞设计、学术对外交流,切实的做到改革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定能走在世界的前端。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探索 篇4

1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广告并不是没有历史, 它有历史也有经验。它是一种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等, 它的表现魅力来自线条、符号、色彩、明度、文字以及幽默、含蓄、荒诞、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 当然还包括情感、风俗所凸现的文化。中国加入WTO后, 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赶超意识、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世纪的需要, 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有利于开拓型、进取精神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大胆地想象力、创造力, 去发现、去发明、去创造, 去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 因此说中国广告设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 怎样培养学生对广告设计创新的表现方法

目前中国广告设计师的能力的基础已经不是单单的会绘画、图案等原理和原则了, 中国广告设计师应该有合理的智能结物构, 即记忆、观察、思维、想像、创新、反应、表达、研究、组织、协调和管理等能力。所以我个人总结五了点:

2.1 培养学生记忆、观察能力的表现

记忆能力是中国广告设计人才学习和创新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记忆的强弱影响着其他能力的效应, 因此有意识的培养记忆能力, 是广告设计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训练。

观察能力是中国广告设计人才知觉形态中有意识、有计划的一种活动。鲁迅说过:“如果创作, 第一要观察。”如果说记忆是策划的基础, 那么, 观察则是策划的关键。广告设计人才在接受广告委托后, 对市场产品和消费群体的调查研究, 其主渠道是靠广告策划的洞察力。这是把握广告成功过程的重要手段。如果缺乏对市场、商品、消费、竞争等趋势的观察能力, 广告策划者就可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 进行毫无意义的广告宣传。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表现

创新能力, 是广告设计人才智能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以创意为中心是广告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新, 何来创意, 创新能力, 是指广告设计人才在广告设计活动中具有提出新思想、新意境, 想出新形象、新方法、新点子的能力。

思维能力, 是广告设计人才对客观事物作出思考的能力。思维是一种客观现象, 它为创造智能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土地, 思维的类型很多, 广告策划人才所具备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现象思维能力。通过抽象思维,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留下本质的东西, 抛弃非本质的东西, 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的认识。经过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进而作出判断和推理, 这是广告设计人才认识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现象思维, 是人类现象的把握、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认识中理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类型。抽象思维似乎以概念为中心思维活动。因此, 整个思维过程, 是提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形象和典型意境, 是广告设计人才必备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以及个性的表现

研究能力是指探求未知、揭示事物性质和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广告运动中, 广告设计人才必须具有研究问题、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广告设计人才对广告主提出的问题缺乏研究、分析和优化的综合能力, 所确定的广告目标就很难准确无误。在上课期间发现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思维活动是不同的, 对于有些有个性特殊的学生, 学校、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 那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才成为科学家。”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精神上的愉快轻松的环境, 对于学生中标新立异者、偏离常规者, 超常者, 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甚至于非常奇怪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启发、开导、正确的指导、肯定, 让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得到发挥、发展, 在中国现代广告设计中经常提倡新颖的创意, 独特具有个性的广告创意设计作品, 色彩、文字、构成新颖、出奇制胜、与众不同、有个性特点, 创造力个性的培养。

2.4 培养学生表达和审美能力的表现

表达能力是指在拟定广告计划时, 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能力, 或在广告活动中, 运用广告文案、广告设计将广告创意有效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表达能力包含着说服能力、解释能力、辩论能力、文字写作能力, 以及动作语言、表演的感染力等。有些广告设计人员在广告创意中, 想像极为丰富, 但表达时, 就发生了困难, 这除了缺乏现代的技术因素外, 人的表达能力不强也是广告创新的一个障碍。设计师必须具有高人一等的审美能力, 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灵活的构思, 在综合审美能领先于他人。

2.5 培养学生新观念、新思想的表现

对于广告设计教育而论, 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综合素质, 观念要新, 思想要新, 掌握和了解21世纪广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最新的信息,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基础知识和设计工作能力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新思想、新观念的培养, 要加强与国外广告设计教育、广告行业的交流与沟通、学习。特别是反映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新学科的学习与了解, 使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体现一种科学性、创造性, 知识的综合性、先进性。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的转变, 学生与老师的主体指导性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 树立新的观念, 新的思想将会硕果累累。鲁迅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 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 日积月累, 从少到多, 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3 中国现代广告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电脑美术设计软件这个知识已被现代人所获得。软件功能同质化的趋向难以避免, 高科技产品以“高科技”为基础, 注重软件功能性的诉求, 追求简便、高效、灵敏, 几乎是所有软件的特点。那么计算机美术设计软件给中国广告设计带来了新的语言、新的表达方式, 成为创新设计的有力助手, 先进的辅助设计工具, 使创新广告设计从传统的手工劳动转向计算机操作, 电脑美术设计软件成为创新设计的有力助手, 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用它来实现广告创意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它使创意与设计的距离更接近了, 使复杂的手工设计创作活动更加简便、高效、灵敏, 使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去发现、去发明、去创作新的广告作品, 高精度、高效率、效果佳的广告作品出现。

综上所述, 要想成为真正的广告设计者, 能力的基础已经不是单单的会绘画、图案等原理和原则了, 无论是中国广告设计师还是外国广告设计师都应该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 而人才的培养是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国内外竞争力, 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和人才素质, 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涵, 华石等著名人名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3]吴小华.四川内江师范学院美术系《创新-现代广告设计教育探索》.

[4]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出版2000, 1.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梦的出处,感知中国梦的含义。理解“正能量”。

2、了解历史名人实现救国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实现中国梦的艰难和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历史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了解历史名人实现救国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实现中国梦的艰难和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你做过梦吗?都梦到了什么?

(2)听说过中国梦吗?你认为中国梦是怎样的?

2、学习《前言》。

(1)我们来念一首拍手歌,从中你一定能了解中国梦的含义。(2)分组边阅读每个节拍,边思考:什么叫中国梦?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3)分组交流,教师补充讲解要点:

是人民的梦——你、我、大家共同的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大事

中国梦 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强

陪伴我们成长的正能量(4)讨论:什么叫“正能量”?(5)齐读含义,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3、学习第一小节——救国梦

(1)教师读导语,过渡提示主题,板书:救国梦。(2)了解林则徐的禁烟救国梦。a.教师简介时代背景、和林则徐。

b.自读课本。了解历史事件: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c.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及其不平等性、对中国的危害。

d.完成思考题: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它?

(3)了解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梦。

a.教师简介时代背景和洋务派,了解他们的梦想、代表人物、口号、发展及运动的失败。b.观赏图片,谈谈感受。

c.完成思考题: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它?

d.教师总结,强调“自强、求富”的艰难。(4)了解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梦 a.教师简介维新派君主立宪的背景 b.学生自读课本了解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c.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中国共产党圆了“救国梦” a.教师介绍当时背景

b.自读课本,了解共产党救国的过程。

c.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它的成立标志着什么?

四、作业:阅读、或观看历史故事《开国大典》、《毛泽东的历史故事》。

第二节建国梦

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习了历史英雄如何救国,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实现救国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在中国共产党实现救国梦以后是怎么建国的? 二新课

1.介绍新中国的领导者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2.了解“十大元帅”。

交流:选择一位领袖,了解他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3.中国制造(1).教师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了,有了自己的土地,当时并没有自己制造的汽车,飞机等等,这就迫使必须要发展,要有自己的东西。

(2).让学生自读课本,了解“中国制造”。作业:回家通过网络了解中国制造

第三节富民梦

一、导入: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农民富起来了。

二、新授

1小岗村农民实现了“包干到户”,农民进城的政策,让农民工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随之更加丰富多彩。2小渔村变大城市。

3老百姓的生活衣食无忧。住房越来越好,出行越来越便捷了。

活动安排:举办一次服装展示活动,最好能体现出家庭几代人童年时期的着装风格。

讨论:与同学一起交流家乡交通条件的变化,并举例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

第四节强国梦

一、导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强国之路进入了快车道,“中国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随处可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综合实力也在逐步增强,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新课

1.“中国制造”行销全球

实践:和同学一起收集资料,查找世界各国人民喜欢的“中国制造”的物品。

2.奥运会展示国家实力

2008年8月8日晚间8时,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

3.文学方面的成就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航天航海科技让世界惊叹

航天航海科技事业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 篇6

关键词包豪斯包豪斯设计理念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A

沃尔特·格罗佩斯在1919年4月1日创立“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包豪斯的产生,代表了二十世纪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为工业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Bauhaus)的德语意思为“建造房屋”,是一所集绘画、雕刻、工艺、建筑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同时,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建立了自己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包豪斯体系。

包豪斯经过曲折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设计理念,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第二,设计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产品;第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法则进行。此“三点论”就是包豪斯设计理念的精神实质。从新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艺术设计教育主要经历了创立初期、普及期、成长期三个阶段。

(1)创立初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5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设计艺术的高等教育院校: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随后,在美术和综合艺术院校建立了一批中等工艺美术学校和工艺美术的技工学校,形成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2)普及期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是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普及阶段。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八十年代大约有近百所高校筹办或开办了工艺美术、装潢设计、室内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九十年代是开办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这类专业最多的时期。

(3)成长期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设计艺术专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大院校纷纷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事业也变得更为务实。

包豪斯设计理念的产生是在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设计探索风格的基础上产生的,探究这一理论的演变过程与其内在本质,对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设计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价值。

1 实践与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抛弃纯艺术和应用艺术分界观念,提倡艺术与工艺结合,使艺术的价值成为真正实用的东西。通过艺术的教育,为现代化的生产和消费培养设计者。

2 注重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教育体系,其课程设置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课程设置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要求和培养目标。

2.1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素质

相对于传统美术学院的教育,包豪斯更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素质的培养。在开设的古代大师作品分析课中,要求 “从古代大师之技法研究中,可对画面之构成、秩序、造型以及节奏感与材质感培养出敏锐之观察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视觉的表现规律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

2.2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通过基础课程启发学生对造型、色彩、结构的分析和表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

2.3 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统一”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以后,人们更加注重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将教学成果付诸应用。

3 设计理念创新建设的内容,必须注重实践性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更新的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教学信息脉络,以保

证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毕业之后,能沉着地面对市场竞争的选择。

4 以人为本,可持续设计原则的体现

当代中国设计教育问题众家谈 篇7

李沙/纪晓静(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1998年,为了改革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改变此前高等学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原国家教委(今教育部)颁布了1998年版本科专业目录。自从1999级本科招生开始,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设计、染织艺术、陶瓷艺术、服装设计等多个不同的设计专业均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艺术设计”这个文学(艺术类)目录下的二级学科。

以通识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基本教育模式,其积极意义不容置疑。特别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其主导思想即增强大学毕业生的适应性,培养“通才”。然而,艺术设计领域各方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专业性差异。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等等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若强行将其混为一谈,试图培养涵盖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以及展示设计的“通才”,是无从下手的。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极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在各高校设计教育的实践中,单一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实难将差异甚大的不同方向教学内容,诸如环艺、平面、服装、陶艺、新媒体等统一在同一个培养模式之下。由此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带来了困惑,甚至可以说,1998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带入茫然状态。在这个所谓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非但未得到提高,而且以艺术设计专业名义的毕业生严重缺乏社会适应性和专业针对性。因专业范围过于宽泛,在目前国际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毕业生更难找到相应的生存空间,这不能不说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悲哀。

因此,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建议,在强调人文素质等通识教育的同时,各院校应该充分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按不同专业方向分别制定特征明确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与此同时,我们建议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新对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进行审核,尽快将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升格为正式的二级学科,从而真正解决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根本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之忧思

丘星星(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发展需要配套的教材,而在高新技术不断升级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的标准,就应该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技术发展保持一致,这就需要负责教材编写的教师应该具备相关专业从业技术实践的知识与行业经验。以自我标榜的心态进行教材编写的方式,是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这种教材的主要病兆,是编写者为“学院”出身,缺乏实战中的动手能力,较少或完全不直接参与行业的实践过程,从没有过市场调查的经历,缺少第一手的田野资料。编写者缺失行业从业流程规范的体验,不了解硬件技术量化指标,缺乏创作意识,没有足够的能力将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体现在教材编写中。这尤其体现在技术等关键环节,使得“新编”教材常常是纸上谈兵,或是有“教”无“材”,不知所云,学生学而无用,毕业后面对行业紧缺岗位时力不从心,进而导致行业用人单位对设计教育产生种种不满。

与此同时,近十年艺术设计类教材可谓之形形色色,花样百出,品种有增无减。不少冠以“系列教材”的出版物,体例大相径庭,各单行本的图文品质与设计风格甚至可以相差几个时代,连教学方法的解说都有矛盾之处。更有甚者,很多设计专业教材编写也受到美术教育中的“名家”思潮的影响,有一些教材堂而皇之地将编者的尊姓大名冠之于标题之前,如“×××包装设计教程”。然而,一个成功的专业教程,至少需要若干届毕业生经过行业就业的检验,同时还应该是一个专业教学小组(团队),才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专业教程的全部价值。倘若教材的编写者不熟悉专业技术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那么,他又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呢?编者自己不具备解决专业教材问题的能力,又如何向学生实施“能力教育”?充其量,这类教材只能神侃“理想化”的“观念”,让学生脑子里装满“超现实”的各种观念,以及对就业岗位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

近十年,艺术设计类教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疾,为出版而编“教材”,完全违背了“教材”的真正意义。教材是可供学生之用的学习材料以及相关的各类技术性信息,这是一个浅显的定义。然而,不少教材绝非以学生为本,而是仅为出版而写,其驱动因素不外乎几种:为本学科升级评鉴的硬件指标而作;为个人晋升职称评定指标而作;更有甚者,为出版商牟取暴利而作。这些非出于职业热情而出炉的“教材”,直接的受害者仍是学生。

大凡有良知的教师,深知一部好教材,应该是对教学工作的长期关注的爱心体现,应从学生的视角,时刻关注社会需求,了解行业人才量化标准的可变因素,综合考虑各学年生源的素质共性(包括学生对行业发展认识反应程度)。同时每部教材的编写还应有行业专业技术人士参与,并及时注意相关期刊杂志对行业发展评论的热点问题,还有必要理解其他专业的思考方式,了解其与之相关专业的困难,针对行业发展需求,给出一套解决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对问题的有效方案。只有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教材,才可能实现“能力”教育的行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设计教育的地缘差异

汪燕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对于中国设计教育的批评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十年“大跃进”式的学科成长必然伴随各种质疑和责难。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设计教育开始了其尾随经济发展的急速扩张,90年代末开始重视质量工程和学科建设,以此来解决急速扩张而带来的问题。然而,在质量工程和学科建设还未真正见效之时,网络时代又全面到来,原本在大工业情态下还没健全起来的设计学科又遭遇了新的难题和困境。因此,短短的十年学科发展中,我们看到不断进行的改革和建设总是滞后在增容裂变的学科发展之后,疲惫不堪。

然而,无论设计的涵义如何变化,设计的服务对象永远是具体的城市和地域。因此全球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另一个关键词的思考:地缘性(Georelation)。而地缘的事实是最容易在设计教育中被忽视的部分,无论我们利用与否,承认与否,因地理和空间因素而形成的地缘区别是存在的事实,我们的行为必然会受到这个事实的影响、局限和恩惠。地缘的事实,也是造成了我们今天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不同的地域传统,不同的地方资本和地方政策,就会造就不一样的设计产业的样态。比如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对于北京和上海是设计产业的好机会,但对大多数中国西部城市的设计发展而言,其实隔靴搔痒,并无意义。再比如,一个在西部可以很好推行(包括做预算)的原创设计项目,在北京不一定会被官方的各种课题或奖项认可。就像设计的话语权力依然在西方而不在中国一样,中国的设计话语也永远在个别的城市而不在一般城镇,强势的话语总是会将自我的价值推行为一种普世的标准,就像我们曾经将包豪斯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一样,在今天的中国,北京的学院,深圳的公司,上海的市场,这些定语的背后中也彰示着中国设计的一种潜在权力。

十年的学科发展之路,在构建所谓“科学体系”的名目下,设计的地缘性和个性被共性严重消解。大家开设同样的课程,不考虑师资的事实,不考虑地缘的事实。不同的地缘首先带来的是独特的原创性,任何文化最根本的价值都在其独特的原创性。因此,地缘的差异其实也是形成我们多元原创力的前提,这种原创性是网络化和全球化都不能给予的,它深藏在个体和其生存的世界的复杂关系中。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地缘关系中,都有由人、地缘和行为建构出的独特的设计生态,设计教育应该首先面对各自不同的设计生态。

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8

艺术设计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学科之一, 是一门具有实用性, 艺术性, 合理性等特点。目前是在各大高校中开展, 目的是为我国艺术事业培养大量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在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开展艺术设计专业, 需要制定适合的教育形式。艺术设计学科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学科, 其学习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领域相结合。因此, 对于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有相应的教育原则、教育体系以及教育形式。

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文化、社会、经济、市场、科研等诸多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广, 能够针对不同方面的艺术设计进行具体的设计。具体来说, 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 是设计的物品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感。艺术设计具有服务性、科学性、合理性。服务性是艺术设计的宗旨而不是表达艺术形式, 是将艺术创作应用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或事物上, 促使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应用一种新的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艺术设计服务的最终对象是人类, 目的在于为人类获得各种更具价值的更有品位的生存方式。科学性是指艺术设计也是一门学科, 是以科学为依据具体展开的, 其应用需要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为主, 满足科学性的情况下, 进行具体的设计。合理性是指一个好的艺术是能够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依旧能够表达艺术感。为了使艺术设计不影响使用功能需要合理设计艺术作品, 并设计合理的实施方案, 并按照设计方案有步骤的进行。

二、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从狭义上来说, 艺术设计教育是通过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等相关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通过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训练, 促使学生具备创新素质、创新潜力以及艺术设计能力, 对教育、研究、文化等领域有所帮助。从广义上来说, 艺术设计教育是以技艺传统和设计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艺术设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促使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的工艺美学能够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 并传承下去。

当代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我国各高校中艺术设计教育以独立性学科体系为原则、以构筑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教学为体系以及多种形式并存于艺术设计教育形式。

1. 独立性学科体系原则

通过设计创作的成果非常多, 很多具有实用性的设计广泛的应用社会各个领域中。可以说, 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了我国在艺术设计方面能够有很高的水平, 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 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培养和训练, 促使学生具有艺术设计能力、创新素质、创新潜力。在我国各高校中开设艺术设计专业, 促使部分学生能够成为艺术设计人才, 为我国教育、文化、研究等领域发展做出贡献。在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是以独立性学科体系原则进行具体是开展, 主要是艺术设计有别于其他学科, 是作为一门横向型的交叉学科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共同支持, 才能够使艺术设计在教育中长期的实施下去。

2. 构筑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新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肩负着普及艺术教育和提高人类设计艺术文化素质的重任。在当代我国高校进行艺术设计教学, 制定一个适合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新体系非常重要。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规划, 促使艺术设计专业、有目的、有序的开展, 进而使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有很大的进步。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构建的新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育课程的设置、艺术活动设置、艺术设计思想的培养等,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由于不同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 在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时以学校教学特色为基础进行规划, 才能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发挥作用。

3. 多种形式并存的艺术设计教育形式

由于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设计, 使其更具文化感、艺术感。艺术设计应用的领域比较广泛, 如文化、教育、科研等, 因此, 进行艺术设计教育不能与其他学科一样, 以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进行, 会制约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新素质。以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形式并存的艺术设计, 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以及艺术熏陶, 提升学生艺术品位, 在进行艺术设计时能够大胆创作, 积极的开拓创新。多种形式并存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指采用小班制、单元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通过此种教育形式的推出, 每个教师需要教育的学生较少, 学生能够与教师零接触的时间较多, 在传授艺术设计知识更加详细和全面, 促进学生艺术设计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整体水平的提高, 人民素质的提升, 对于艺术类有更多的认识和新看法, 促使我国艺术类的学科有很大的发展。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受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促使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 进而为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输送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当代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逐渐成为重要的学科同时优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非常必要。对此, 本文提出以独立性学科体系为原则, 进行构筑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新体系和多种形式并存的艺术设计教育形式, 希望能够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有所帮助。

摘要:当代, 我国明确教育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断为我国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是各大高校的责任。在各大高校中有很多不同专业, 如计算机、医药研究、工程建设、艺术设计等, 为各个领域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本文将从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如何进行的。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此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2]]潘鲁生.见证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写在《设计艺术》创刊15周年之际[J].设计艺术, 2006 (4) .

[3]杭间, 曹小轉.设计, 另一种启蒙——改革开放30年设计述评[J].中国美术馆, 2009 (9) .

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迪 篇9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设计基础教学以西方美术的写实传统作为基础训练内容。随着国家的逐步开放,人们对当代西方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迫切希望改变陈旧的传统设计基础教育,尽快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同步前进,中国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也随之开展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把德国包豪斯基础教学中的“三大构成”移植到中国,用抽象的点、线、面、体训练替换写实的具象表现训练,在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三大构成”和“素描、色彩”俨然成为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标准配置。

绘画的表现方式源于文化思维,是对物象在合理范围内的再创造。传统设计教学的绘画训练采用了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观察方法——以静止的、固定的视点去观察客观物象。这种建立在西方近代客观、理性思维方法上的技法突出表现为在平面中塑造逼真的立体视觉形象,其目的偏重于观照对象的逻辑“真实”。

现代设计基础训练变具象再现为抽象表现,其形式美的判断标准一方面遵循西方传统形式美的法则,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商业刺激消费的理念,强调产品的更新换代,所以现代设计在形式上更强调创新和个性。因此,现代设计在基础教学中主张多方位观察事物,多角度地思考造型和空间。此观察方法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观念,即不以具象写实为绘画的根本目的,强调对物象的解析并通过表现主观意念而进行再创造,其突破性在于拓展了观察和思考的维度,激发了创造力。但是西方哲学强调分解、分析,拙于综合和协调的弊病也突出表现在其现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作品缺乏和谐的美感。

静观中国当代设计基础教学发展的过程,从传统设计基础教学到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我们清楚地看到近代西方艺术及设计发展的轨迹——从传统的物象再现到现代的情感表现,从具象写实到抽象表现。可以说中国的设计基础教育一直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体系为圭臬,忽视了自身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诚然,中国现代设计是立足于西方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一种认识架构,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想密不可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难以想象一种完全脱离自身传统的文化艺术体系。故而要建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就必须立足于自身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学思想和实践中寻找当代中国设计的资源。

目前,民族文化复兴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文化的复兴远比经济的发展更加复杂和艰难,更不能以“大跃进”的方式来完成。近年来,设计领域出现了大量以传统书法、水墨、民间图案为符号的设计作品,设计教育也把民族符号的运用作为中国设计发展的民族化出路,但是这种口号式的表达并非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些民族符号不过是代替几何图形的另一种形式表现,其思维模式依然是西方现代设计的套路,这种表达形式仅仅表达了一种意愿,并不能展现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现代设计教学的启示之一是全方位多视点的观察方法。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式是多视点、多视域的,它与现代设计基础教学提倡的观察方法虽然在视点的多元性、视域的变异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其本身是中国文化观的产物,其思考角度、表现方式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观察方式大有不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式对当今设计教育是一个难得的补充。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所倡导的把握宇宙全局、运动的观照法对中国画的观察方式和空间创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画突破画幅、笔墨和视觉的局限,借宇宙万物表现无穷的时间和空间,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物集于一幅画中,最终在画面中形成充满生命动感的布局。中国传统绘画把具体事物放在天地这个宏观环境下去考虑,而被表现的物象也一定存在于并表现为多维的状态。这更加接近客观的真实,更能焕发出丰富的主观情感体验。

设计师的设计思考是一种“造物”的思考,“物”必然存在于特定的时空环境,并与不断变化的时空发生关系。中国传统的观物法首先要体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正好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绘画片面强调主体特征的偏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意识。

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现代设计教学的启示之二是强调主体的参与式思考。“折高折远自有妙理”指的是观察方式的灵活性,“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的是表现方式的主动性,灵活性与主动性本质上是设计主体——人的参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记忆客观物象的一面,还有想象的一面,其中蕴含着主体的创造和主观的表现。中国绘画并不把客观真实作为最高标准,因为本质上任何客观都必须通过主观来认知。它更强调主观的积极参与,善于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进行取舍和综合。这种思维模式也是设计的思维模式。“造物”就是主观取材于客观的创造过程,设计基础教学培养这种主体参与式思维的目的在于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于对主动性的强调,设计的灵活性、独创性与丰富性也必将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现代设计教学的启示之三是强调意象的表现。中国画家认为意是画家主观的心意,象是客观的物象,意要通过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造型可以丰富设计造型语汇,意象造型体现了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观,设计的本土文化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因此,掌握意象造型对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为中国消费者进行设计的设计师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浅谈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的方向 篇10

1. 先有根, 再延枝

民族之心, 是根本。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谈向外延展设计追求。作为一个服装设计者, 先是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谈得上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体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的内涵。现如今有许多的现象是, 大家都喜欢运用具有中国风的民族元素来做服装设计, 并喜欢把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刺绣、脸谱、回纹等元素照搬在服装上, 这种表面化的运用是谈不上创新和美的。真正的运用是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精神内质, 再经过自己的理解与重新诠释之后得出来的。

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要抓根, 根在这里扎根与此, 就需要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它的精华和糟粕, 在此之上才能使它用服装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民族精神, 是内在的并非表面, 所以它需要用内质去体现我们要表达的民族设计理念, 我们表现出来的也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有了根, 我们就可以让外在的表现与多种事物相互关联去表现内在的民族情节与设计的民族韵, 来丰富我们的设计和完善本身的局限性。

2. 建立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丰富的设计资源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他们来说开阔的眼界和具备广阔的思维面的来源也就在于这丰富的设计资料。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制度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模式, 他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例如在图书馆建立完善的服装面料库, 这些服装面料集合了世界各国各时期的民族服装以及面料纹样, 学生想要了解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或者其使用的服装面料都可以使用电脑储藏系统把他们统统调出来, 进行了解、探讨和研究。如此丰富、庞大的资源系统是为学生提供良好设计灵感来源和系统学习服装设计途径良好渠道。

培养民族的意识和民族的自信心, 也都是通过这种资源的发散和自我体会而来的, 通过直接的观察、触摸和了解, 使得一切的深入探讨和兴趣的产生都有了更为互动和生动的感受。或许就是这直观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充满魅力和更具有怀揣民族文化的内涵。

3. 注重史论的教学

服装设计并非天马行空它有灵感来源有理论依据有思维发散。有造诣的服装设计师会对历史服装进行理解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服装史是设计者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做设计时的理论支撑。要做好中国的民族设计教育让学生对服装历史的了如指掌是准确把握服装未来趋势的关键, 正所谓:历史创造未来。

要把握好中国服装设计的民族内涵,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服装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过程。要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继承和更好的发扬光大, 重视史论的教学并通过好的方式来传授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4.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保持合作的关系, 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并实现其超前就业计划, 这对社会以及学生本身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把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引入良好轨道的重要途径。在服装企业方面, 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信任和实践指导的机会, 以长远眼光来培养他们。当大部分企业能够以培养学生迅速成长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时, 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运行机制将会进入良性循环。这样一来, 我国的服装行业要参入民族设计意识的民族自尊感就会无限增强, 服装这个行业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要建立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道路还需要走很长的时间, 但是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 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设计潮流我们理智地思考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服装设计的道路。拥有流淌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血液的中华民族需要让本民族的服装载满中国民族精神, 它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 体现设计之民族精神、做好自己的民族教育是中国服装设计要走的道路。

关键词:民族根,资源,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设计中的设计》. (日) 原研哉著.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11.

[2]《设计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5.1.

[4]《设计艺术学概论》余强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8.

[5]《中国设计艺术史》傅克辉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9.

[6]《中国服饰》2009.10总第22期/10月号.

上一篇:配送服务下一篇:中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