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2024-05-10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精选十篇)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篇1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趋势

(1) 新旧阅读媒介共存。从“纸质阅读时代”到“电子阅读时代”, 新兴的数字化阅读媒介正在展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现有文化与知识的载体, 传统的纸质阅读媒介具备新兴数字阅读及其他阅读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传统纸质阅读的基础性地位目前还是不会动摇的。从阅读条件, 阅读成本, 阅读习惯, 地域覆盖范围等诸多因素判定, 传统阅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

(2) 阅读场所灵活多变。新兴的数字化阅读媒介的迅猛发展, 使得人们在选择阅读场所时变得更加多变。现在, 对于有阅读需求的人来说,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 阅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在家里, 还是在旅途中, 打开拥有电子阅读功能的移动终端上, 都可以实现阅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型阅读媒介的发展, 阅读场所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3) 阅读内容丰富多彩。在传统媒体时代, 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为专业书籍、文学作品等, 而在数字阅读时代中, 大学生首选则是休闲娱乐。其次才是时政新闻, 专业知识, 文学艺术等, 相对于传统的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阅读内容则变得更丰富多彩。

(4) 阅读深度由深变浅。在新媒体环境下, “浅层阅读”与“快速阅读”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习惯,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谓的“缩读”和“速读”。二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三是“轻松阅读”成为潮流。这样也使得大学生阅读的深度由深变浅。

二、大学生阅读行为数字化所存在的问题

(1) “浅阅读”占据主要地位。这一阅读形式具有快速性与碎片化特征。在新媒体时代, 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阅读, 快速阅读恰恰满足了人们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求。然而, 阅读大多数时候应该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的途径出现。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 带着功利性的阅读目的, 对其精神的发育、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塑造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2) 阅读内容良莠不齐, 阅读质量下滑。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有着明显区别, 二者阅读形式与内容皆不同。然而数字阅读的内容更显得鱼龙混杂。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 大量的网络垃圾资源泛滥成灾, 对于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 往往会处于猎奇或冲动心理会故意去找寻关于色情、暴力信息, 这种情况很容易诱发大学生犯罪行为。

(3) 阅读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 而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大部分欠缺自我保护和信息分辨的能力, 这样也就给一些网络黑客, 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学生, 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生的电脑都受过木马之类的病毒攻击,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受到过黑客的网络攻击。致使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窃取, 如银行账号、科研成果等等, 这样一来, 很容易学生带来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打击。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转变的对策

(1) 学生个体的对策。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 每一个读者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阅读环境。个体读者应该做到:第一, 更新阅读理念, 设定自我阅读目标。设定合理的阅读目标, 从而进一步细化, 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二, 提升自我阅读素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掌握数字化阅读技能基础上, 挑选出对自我有价值的素材进行阅读。第三, 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积累阅读的成果。努力进行兴趣性的阅读, 读出作品的精髓所在, 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的“二次消费”。

(2) 政府组织的对策。众所周知, 读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基础, 阅读与国民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媒体环境下, 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 将全民阅读提升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工程。通过设立国家阅读基金或者专项资金来扶持数字阅读。政府还应该努力消除阅读障碍以及阅读歧视, 最大化的推广“无障碍阅读”, 同时加强基础阅读服务设施的建设, 积极调动社会各资源, 加强协同, 努力调动国民阅读的积极性。

(3) 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旳对策。首先, 要建立图书馆网络阅读导航网站。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 大多数大学生很难找出符合自身需要阅读的内容。因此, 为了科学引导大学生实行网络深阅读, 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建立属于自身的网络阅读导航网站。网站首先要条目清晰, 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相关条目导航, 引导大学生深层次的网络阅读, 并非浅尝辄止。同时, 图书馆还应该建立高质量的专业数据库或专题信息导航网站, 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从而达到提升网络阅读质量的目的。再次, 还要实施多种网络安全措施, 通过技术手段最大化为学生消除网络安全隐患。最后, 社会各组织还应携手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真正做好引导工作。

四、结语

阅读行为数字化嬗变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 社会各界应该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阅读习惯, 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 选择优质的阅读内容, 将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相结合, 这样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 数字阅读盛行, 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对大学生阅读趋势的转变, 大学生阅读行为数字化所存在的问题剖析, 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转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行为,阅读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勇.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分析[J].大学教育, 2013 (1) :24-26.

[2]赵明霞.新兴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0 (2) :112-114.

[3]费庶.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书评工作的探索[J].河北科技图苑, 2012 (7) :44-45.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至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âi quâ níng dàn

襁褓掳去梦寐凤阙狞恶啖着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膏号啕氤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布置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

(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

(2)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比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学生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

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九、布置作业。抄写诗中最喜欢的一首。

点评:

本课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注重”。

首先,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其次,注重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品读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逐步加深,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受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第三,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设想闻一多先生的感受,改写诗歌以及搜集其它几首诗来阅读,都是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香港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人在满怀丧权辱国的悲愤中呼唤母亲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的感情。

2、通过背景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归”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看黑板,齐读课题——《七子之歌》。

2、初读课文,你们知道了谁对母亲唱着歌?唱的什么歌?(板书:赤子之歌)

二、品读诗歌,掌握学法。

1、朗读《澳门》,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梦寐不忘)

预设:

(1)学生谈到“太久了”,教师就应该巧妙地指导学法,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中的“襁褓”“妈港” 4 等词语,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前阅读的“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的资料,谈体会,感受每一个中国人的悲痛之情。(相机板书:悲副板书的全部内容)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个性化朗读体验。

(2)学生他谈到“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教师相机追问:“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请大家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CAI课件出示侵略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文字资料)学生交流阅读后的理解(侵略者掳去了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相机板书:愤)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过渡语: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诗人所写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句中的“依然”一词,和文中哪个词相对应?(梦寐不忘)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3)(放音乐)伴随着悠扬的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的种种感受来。

2、看板书,总结学习《澳门》的读书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自主朗读《香港》、《台湾》这两首诗,准备一会儿开展以同桌为单位的朗读竞赛。

朗读汇报,师生互动评价。评价中,教师相机板书:声声呼唤、战歌高唱

三、回顾历史,演唱表达情感。

过渡语:一次次期盼,一声声呼唤,六个孩子已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看大屏幕(CAI课件出示香港、澳门归来的历史瞬间),回首这段历史,你们的心情怎样?教师相机板书: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澳门回归前夕,作曲家李海鹰为《澳门》这首诗谱写了曲子,我们和着旋律,一起唱起来吧。(CAI课件播放《七子之歌》MTV)

四、面对现实,蕴藏激情。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我们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会实现,让我们在分享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静静地等待着吧!(CAI课件出示《乡愁》)全体轻声朗读。

板书设计:

梦寐不忘

七子之歌

声声呼唤

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悲愤)

战歌高唱

副板书:

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 品读感悟

联系背景资料

大学生手机APP阅读行为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APP阅读;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27-05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上网人群的比重达到88.9%[1]。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4月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首次超过了传统阅读率(58.0%) [2]。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手机阅读内容比较单薄,类型比较单一,浅俗化十分突出,在手机阅读菜单中,经典文化、文学作品难觅踪迹[3]。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闻资讯、打发无聊时间、应急查阅信息、利用移动环境中的“碎片时间”、查询与用户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4]。因此,有必要从大学生手机APP阅读的学习需求进行研究分析,以规范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的学习倾向,为手机资源开发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如果手机APP阅读已经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领域,那么他们经常阅读的手机APP学习软件或网站有哪些?他们对手机APP阅读的学习体验感受是什么?如果手机APP阅读还未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领域,那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希望看到的手机APP学习资源有哪些?

二、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1.问卷设计

研究者参阅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问卷调查内容,并结合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设计了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第二部分是手机阅读行为本身的调查,包括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阅读地点、内容花费、以及手机阅读相比计算机网络阅读的优势;第三部分是阅读的对象与内容,包括大学生经常使用的APP阅读软件、阅读的内容、比较喜欢的阅读内容的媒体形式;第四部分是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阅读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学习材料、手机阅读的内容需求设计了几个开放式问题。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为了操作的可行性和便利性,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在线填答的方式。根据方便抽样原则,重点选取了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四所院校。问卷调查于2015年11月实施,大学生通过问卷链接完成作答。总共发放21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196份,有效率为93.3%。收集的问卷数据经初步整理后,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

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如表1所示:

4.访谈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手机APP阅读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阅读需求,研究者利用QQ和面对面访谈,收集了相关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手机阅读的基本情况

(1)阅读方式

调查显示, 在手机阅读方式方面,有117名大学生(占59.7%)倾向于手机在线阅读,但也有79名大学生(占40.3%)采取下载后离线阅读。访谈表明,由于使用手机下载文档、视频、图片需要耗费的流量比较多,而且对网速的要求高。因此,大学生更偏向于手机在线阅读。

(2)阅读时间

调查发现,有75%的大学生每天用于手机阅读的时间为0-3小时,也有20.4%的大学生每天用于手机阅读时间为3-6小时,但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为6-9小时的学生人数比较少,只占4.6%。访谈表明,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手机阅读没有固定的时间,而且阅读时长会因阅读地点、阅读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增减。

通过独立T检验分析,如表2所示,发现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在手机阅读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43<0.05)。但从均值来看,如表3所示,男生每天用于手机阅读的平均时间(2.11小时)要高于女生每天阅读的平均时间(1.87小时)。

(3)阅读地点

通过均值分析,如表4所示,发现宿舍是大学生普遍认为的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的阅读地点。当大学生选择教室作为手机阅读的地点时,他们更偏向于自修时间,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在上课时进行手机阅读。由此可知,为了不影响课堂秩序与学习效果,大学生应规范自己的阅读行为,尽量选择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4)阅读费用

调查发现,在每月手机阅读内容的花费(如开通会员、下载文档等)方面,有64.3%的大学生每月的阅读费用为0-1元,而每月手机内容花费为1-5元、5-10元、10-15元、10-15元的大学生分别占16.3%、5.6%、3.6%、10.2%。由此可知,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愿意在手机阅读内容上花费,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免费的或资费较低的手机阅读内容。访谈表明,由于多数阅读软件、阅读资源是免费的,因此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上的花费比较少。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阅读费用产生于课程网站的学习。

(5)手机阅读相比计算机网络阅读的优势

通过均值分析,如表5所示,手机阅读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阅读不受时空局限、阅读速度快、软件界面美观简洁、下载资源方便这六个方面比计算机网络阅读更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大学生对手机体积小、携带方便这一观点的认同率最高。但是,大学生对于手机阅读资费低这一优势的看法,持不太同意观点的学生数明显增多。由此可知,阅读资费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重要因素。

2.手机阅读的对象与内容

(1)大学生手机APP阅读软件的使用情况

通过设置开放式问题“您经常使用的手机APP阅读软件是什么”进行调查,经研究者整理、汇总后,其结果如表6所示。

由上表可知,当前大学生使用的手机APP阅读软件种类多、内容丰富,但以新闻、小说阅读为主。研究者查阅了上述部分小说阅读客户端,发现这些软件在阅读界面、分类搜索、分享评论等方面各具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APP阅读软件中,涉及专业性的学习软件比较少。

(2)阅读内容及其媒体形式

通过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与手机阅读内容的均值分析,如表7所示,发现专业对大学生选择手机阅读内容的影响并不明显。社交媒体,例如QQ、微信,是当前大学生阅读频率最高的内容,其次是新闻、学习资源、小说、论坛贴吧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进行阅读时,存在“随意浏览,无固定内容”现象。由此可知,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阅读资源,降低“娱乐化”、“泛阅读”倾向。

通过不同性别大学生与阅读内容的媒体形式的均值分析,如表8所示,发现男、女生都倾向于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形式。但对于纯文字与视频形式的偏好程度,本研究中的男生更倾向于纯文字,而女生则更倾向于视频形式。由此可知,男、女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与阅读偏好也是影响选择承载手机阅读内容媒体形式的因素。

3.大学生应用手机学习的现状

(1)手机阅读是否涉及学习内容

调查显示,在使用手机进行阅读的196名在校大学生中,有116名大学生(占59.2%)阅读的内容已涉及学习领域,但也有80名大学生(占40.8%)的手机阅读内容并没有融入他们的学习领域。

研究者对未将手机阅读应用于学习的大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适合手机学习的软件或网站不多、手机屏幕小阅读不方便、没有手机学习阅读习惯这三个方面最能解释当前大学生不使用手机进行学习阅读的原因。此外,手机网速慢浏览耗时、学习方面的资源内容不够丰富、手机阅读资费高、学习内容更新提醒不到位等方面都是影响大学生不使用手机进行学习阅读的因素。

(2)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APP软件及相关体验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学习途径,本研究设置开放式问题“您经常使用的手机APP学习软件或学习网站是什么”进行调查,经研究者整理、归纳后,其结果如表9所示。

由上表可知,大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APP软件比较多,而获取文献资料的网站集中于知网、万维数据库和百度文库。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课程学习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课程网站海量的高质量视频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弥补了自身的知识空缺。

为了更加直观的反映当前大学生对手机APP阅读服务的态度,本研究设置开放式问题“举例说明手机阅读对学习有哪些帮助”进行调查,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手机阅读的学习体验。经研究者整理、汇总后,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手机携带方便、阅读便捷。由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场所灵活多变,但通过手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查找、阅读资料,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手机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本研究中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手机既可以浏览文字、图片,又可以观看高品质视频自主在线学习,从而满足了阅读者的多种需求,扩展了阅读者的知识面;资讯更新快,获取信息及时。通过刷新手机APP客户端界面,大学生可以快速获取最新资讯。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一些公众号,查阅其推送的最新消息内容。

虽然从研究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普遍认为手机阅读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打开了学习的广度。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提出,手机阅读缺乏学习的深度,特别是能够提供专业书籍的手机学习软件或学习网站不多。

(3)当前大学生对手机阅读资源的期望

为了更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手机阅读资源的期望,研究者设置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一是大学生最需要的手机APP阅读软件的类型或特点;二是大学生最需要的手机APP阅读资源的内容。经研究者对答案进行整理、归纳后发现,当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是:软件具有实用性、操作便捷性、专业性的特点;能够容纳大量题库和资料,资源内容丰富全面且可以免费下载、共享;软件支持不同资源格式的转换,支持离线学习;能对阅读内容进行编辑,例如做笔记、划线等功能。其中,大学生期望阅读的手机资源内容包括:专业书籍、专业知识、期刊文献、学术文章、生活技巧、考研辅导、英语口语、侦探小说、哲理文章、各类新闻、就业求职等。由此可知,当前大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比较广泛,缺乏对阅读资源的筛选,需加强引导他们的学习阅读倾向。

四、基于本研究的建议

手机使阅读、信息和生活方便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从数字阅读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何培养阅读情怀,形成更利于个人发展的阅读习惯,不仅关乎生活品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责任[5]。大学阶段是专业学习、研究训练的主要时期,经常深度阅读专业性、学术性的内容对大学生非常有必要[6]。因此,研究者认为,手机资源开发者应依据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手机阅读服务,指导大学生选择高质量的手机阅读内容。

1.培养良好的手机阅读学习习惯

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主要是以“休闲”为主。针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休闲”为主的现状,“堵”不是办法,我们当以“疏导”为主,引导大学生将手机阅读的重心逐步转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7]。为此,研究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定期举办手机阅读的学习交流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活动;二是手机APP客户端加强已有专业阅读平台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大学生知晓手机阅读的学习效用,并利用手机阅读的便捷性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大学生要自觉约束自己的阅读行为,合理分配阅读时间,使学习与娱乐兼顾,从而逐渐培养手机学习阅读习惯。

2.提供人性化与专业化的手机阅读服务

大学生之所以不倾向于利用手机阅读查阅学习资料,除了这些资料大多需要付费外,还因为各种文献资料格式复杂,阅读和下载都不方便[8]。因此,研究者认为,手机软件开发者应建设更加便捷的手机阅读服务平台,为不同格式的阅读资源转换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新闻、语言学习、专业知识、期刊文献、考试辅导、网络课程等资源内容,依然是大学生最需要的手机阅读内容。为此,研究者认为,在内容设置方面,手机资源提供者应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和专业知识。此外,也要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对手机阅读内容的付费意愿,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免费或低资费的资源内容,带给大学生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本研究所提出的大学生手机APP阅读是面向苏州地区部分高校开展的相关实践,要使研究结论更具代表性和适用性,还需扩大样本范围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特别是如何设计、开发满足当前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手机APP阅读软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

[3]叶蓉.湖北省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调研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63-65.

[4]许广奎,周春萍.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4):82-85.

[5]刘亚,蹇瑞卿.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3):97-101.

[6]毕秋敏,曾志勇,陈楠.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9-108.

[7]樊华.手机阅读动机与传统阅读动机比较研究——以大学生为例[J].江苏商论,2014,(9):26-28.

[8]方蕊.论我国手机阅读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新闻传播,2014,(14):104.

(编辑:郭桂真)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篇4

信息获取类应用一直是手机端的主流应用, 信息有“重信息”的新闻资讯, 也有“轻信息”的网络小说。毫无疑问, 手机阅读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的阅读习惯。而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已不单停留于知识的获取,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孕育、兴趣的激发或者生活的享受等。可以说, 我们正朝着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在迈进。因此, 研究网民的手机阅读行为, 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用户行为分析, 更是一种对新媒体文化、新媒体生活方式的探讨。

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就要研究网民的阅读行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手机阅读?他们的使用动机为何?他们通过手机阅读获得了何种满足感?满足感与最初的期望一致吗?

在这方面, 使用与满足作为一个经典的受众行为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模型。它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其基本模式被传播学者E·卡茨等人在1974年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过程。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模型, 分析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阅读时的动机和使用满足度等问题。具体来说,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阅读的动机有何差异、使用后是否得到了满足以及使用动机和满足度的关系等问题。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中的手机阅读是指人们利用手机终端浏览、阅读数字化的内容, 内容可能是重度的新闻资讯, 也可能是轻度的网络文学。

本研究设置如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 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有无人口统计学层面的差异?第二, 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满足度如何?有无人口统计学层面的差异?第三, 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动机对满足度有何影响?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这也是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模型的论文常用的方法。基于研究的可操作性, 研究将大学生网民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手机阅读的使用动机与满足度等问题。抽样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具体说来, 研究人员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区域随机发放问卷200份,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62份。问卷发放时间为2015年4月15日。在图书馆发放问卷基本可以保证男女比例、学科类别比例与学校整体情况基本平衡。

问卷设置的变量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手机阅读频度、强度;手机阅读动机;手机阅读满足度等。其中, 手机阅读动机与满足度的题项均采用5级里克特量表。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 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的频度、强度特点

(1) 手机阅读使用年限方面:样本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使用年限以3年以上为主, 占57.4%;有90%的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超过1年。

(2) 手机阅读日使用时长:样本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日使用时长基本在3小时以下, 占到92.6%;而1小时以内的大学生占到了全部的48.1%, 将近一半;日使用时长在3小时以上的只占7.4%。

(3) 手机阅读场合:样本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场合以寝室、睡前睡后为主, 75.3%的大学生会在睡前睡后使用手机阅读, 66%的大学生会选择寝室;走路时选择手机阅读的只占8.6%, 用餐地点为29%, 上课为31.5%, 公共交通占40.7%。

(4) 手机阅读内容:样本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内容以新闻资讯为主, 84.6%的大学生会利用手机阅读新闻资讯;小说也是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另一大内容, 38.9%的大学生会利用手机阅读小说;阅读漫画的只占3.1%, 图片只占25.3%

(二) 手机阅读行为的动机与满足度

(1) 研究问题1: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是什么?有无人口统计学层面的差异?

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 本研究采用了最大变异法 (Varimax) 来进行因子分析, 经过5次因子分析共萃取了五个因子, 这五个因子均可合理命名,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中一共有30个题项共同组成了使用动机的考察量表, 经过五次分析最终保留了解释度较高的22个题项, 并提取了5个共同因子, 这5个因子对总变量的累积解释度达到了63.382%, 已达到60%的标准, 表示萃取后保留的因素相当理想。

具体分析的话, 这5个因子的特征值依次分别为3.151、2.864、2.957、2.551和2.321, 其中因子1包含q5_1、q5_3、q5_4三项, 占总变量的14.322%;因子2包含q5_9、q5_10、q5_11、q5_12、q5_13、q5_14六项, 占总变量的13.472%;因子3包含q5_18、q5_19、q5_22、q5_28四项, 占总变量的13.443%;因子4包含q5_6、q5_7、q5_8、q5_16、q5_17五项, 占总变量的11.596%;因子5包含q5_23、q5_24、q5_25、q6_26四项, 占总变量的10.550%。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题项变量特性, 因子1命名为“使用便捷”, 因子2命名为“友好互动”, 因子3命名为“阅读体验”, 因子4命名为“知识娱乐”, 因子5命名为“个性呈现”。

此外,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是否存在人口统计学层面的差异, 本研究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t-test分析。

5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中, 仅性别变量和学历变量在“个性呈现”一项的统计量达到显著水平, 其他比较均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由此可见, 本研究所提炼的5个使用动机因子在人口统计学层面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符合一般的使用者需求。

(2) 研究问题2: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满足程度如何?有无人口统计学层面的差异?

由表2可知, 就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满足度量表而言, 其单题平均得分为3.1383, 介于选项3至4之间, 换成百分等级为 (3.1383-1) ÷ (5-1) =0.534575=53.4575%, 表示样本观察值平均赞成的百分比为53.4575%, 也意味着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满足程度表现为中等偏上水平。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满足程度是否存在人口统计学层面的差异, 本研究又进行了t-test分析。表3呈现了性别对满足程度的差异影响:

(n.s.p>.05)

从表3不同性别学生在手机阅读满足度的差异比较表中可以发现, 性别变量对于满意度并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除此之外, 本研究又分别从专业、学历、籍贯等变量出发对满意度进行检验分析发现, 各维度均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3) 研究问题3: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对使用满足度有何影响?

(n.s.p>.05***p<.001)

表4中显示的是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对使用满足度的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为了检验5个独立变量对因变量是否可以有意义地说明而进行了F-test, F的值为24.168, 显著性概率值p小于0.001, 表示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 在统计上是可以有意义地说明因变量的, 也就是说, 预测的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模型。

另外由表可知, “使用便捷”、“友好互动”、“阅读体验”、“知识娱乐”、“个性呈现”五个自变量与“满足度”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61, 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436, 表示五个自变量可解释“满足度”变量43.6%的变异量。五个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为正数, 表示五个自变量对“满意度”变量的影响均为正向。在回归模型中, 对“满意度”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因变量为“阅读体验”和“知识娱乐”, 而“使用便捷”、“友好互动”和“个性呈现”三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未达显著, 表示这三个因变量对使用满足度变量的变异解释甚小。

四、研究结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手机成了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手机阅读也随之发展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手机阅读为题进行了研究, 把使用手机阅读最多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和满足度等问题。各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论如下:

研究问题1中首先对30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 并最终得到了5个动机因子, 即“使用便捷”、“友好互动”、“阅读体验”、“知识娱乐”、“个性呈现”。为了考察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使用动机是否存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t-test分析, 结果显示仅“个性呈现”因子在性别变量和学历变量上出现了有意义的差异, 其他因子均未呈现有意义的差异。由此可以发现, 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具有普遍的互通性, 并不因性别、专业背景、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手机阅读的产品设计和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性格特质。一方面, 设计阅读产品的设计简单友好, 使用无障碍, 易于推广流行;另一方面, 大学生群体积极活跃,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与参与度较高, 具有独立的思维特征, 受固有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少。2013年7月在西班牙举行的KANTAR集团 (全球第二大研究咨询集团、央视索福瑞的外方母公司) 年度全球受众峰会上提出, 当下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具有四C特征 (Creation/Curation/Connection/Community) , 而不受传统的年龄、性别、城乡、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可称之为“C一代”。无疑,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大学生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研究问题2中考察了大学生在使用手机阅读时所产生的整体满足度以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手机阅读的满足度在中等偏上水平, 手机阅读产品还有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 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另外,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无显著差异也呼应了研究问题1中对使用动机变量的人口统计学维度无显著差异的结果, 证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行为具有普适的动机和接近的使用满足。

研究问题3中考察了手机阅读的使用动机对使用满足度的影响。五个独立变因中“阅读体验”和“知识娱乐”变量对因变量手机阅读使用的满足度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说明使用者较为重视手机阅读的阅读体验是否比一般阅读行为更好, 是否对其求知欲望和娱乐需求, 尤其是在零碎时间里的这类需求提供了较好的体验平台。手机阅读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者们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这两个层面的用户体验。相反, “使用便捷”、“友好互动”和“个性呈现”三个自变量对满足度产生的影响不是很大。

本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和满足度, 以及两个变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使用情况做了具体比较, 对于手机阅读产品的创新发展有一定帮助。当然本研究也存在相当大缺陷, 比如说样本抽取的不规范, 问卷设计存在的漏洞, 变因之间关系过于简单化等。但还是希望本研究对以后他人的研究能提供一定帮助。

摘要: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 以大学生网民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研究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与使用满足度问题。研究发现, 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有五种动机:使用便捷、友好互动、阅读体验、知识娱乐以及个性呈现, 且使用动机具有普遍互通性, 无人口统计学 (如性别、专业背景) 层面的差异;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满足度呈中等偏上水平, 产品仍有广阔提升空间, 使用满足度亦有普遍互通性;“阅读体验”与“知识娱乐”动机对使用满足度产生较大影响, 其他三个动机变量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手机阅读,数字阅读,使用动机,使用满足度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3]柯惠新, 等.传播统计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4]张丁煜.门户网站新闻使用比较研究——以中韩两国大学生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12.

[6]叶凤云.移动阅读国内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11) .

[7]董小菲, 王言浩.新路径:女校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今传媒, 2013 (2) .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篇5

作为一名教师,每每提笔成文,却倍感无从下手,语文能力的不足让我不能像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说的 “我手写我口” 那样简单。回想我们的语文教育,正如大师们所讲的一样,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前些日子和同事谈起这样一个话题:我们是不爱阅读吗,可能关键在于我们从小没有建立起阅读的能习惯,但凡有深度的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在我们的语言中枢里不能得到完全解码。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现在我自己也是为人父母了,孩子也一天天长大,面对孩子的教育和给孩子的教育,让我思考怎么去建立他的阅读行为习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想,唯有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质,以生为本,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学生的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以广泛的阅读代替繁重的作业,大量的文章弥补教本的不足,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摆正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

一、重视

生的阅

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二、培养

考的习

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三、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如:《曹船借箭》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神机妙算”一词,学生查字典会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能联系上文读一读,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而且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得以圆满完成。这样一来,“神机妙算”这个词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比学生查字典的效果好得多。

四、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如:《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必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还得受警察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五、努力

郁的读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走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红光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另外,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六、培

使

学生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可以利用工具书求得解答。工具书要装进书包,带进课堂。凡是在读书、读报或读其他课外读物时遇到了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都可以请教工具书,使之逐渐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七、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篇6

关键词:习惯;实效性;课外阅读交流

目前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近年来,我就培养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和习惯做了如下尝试。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中学生阅读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林黛玉小心多疑、寄人篱下的性格,了解了贾宝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经典话语。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尤其现在网络的兴盛,使得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上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读书氛围,走近经典美文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于是我校通过开展“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来提升读书氛围,在全体师生中掀起读书高潮。具体办法如下:

1.一条主线——熟读经典诗词、名著

要求:一个月一本名著。(根据名著内容而定)

2.必读书目——根据新教育文库的推荐书目

坚持写读书笔记,学期末举行读书笔记评比。

3.充分利用好阅览室,全部图书实行开放管理,学生可以自行在阅览室选书,或到学校阅览室办理借书

4.认真上好阅读课,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业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5.建立班级图书角

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不得少于50册,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6.每个学生都要拥有自己的读书剪贴本或读书笔记本

班级或学校开展相关的评比、展览活动,使阅读记录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拐杖。

7.学校定期做好学生读书活动的检查工作,保证学生有计划、有重点地读好每一本书,保证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8.学校将对各班的阅读标兵,给以必要的表彰

三.形式多样促读书,兴趣浓厚成习惯

1.建立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深入

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故事会或人物评论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每月开展“读书吉尼斯”评选。如,读名著之最、背诵古诗之最、背诵《三字经》之最、写阅读日记之最、即兴朗读最棒等项目。每月不同班级根据孩子“读书记录表”中的记录情况,评选出“阅读大王”“读书之星”等。每学年评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2.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3.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高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美文的良好习惯,这要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让经典美文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自觉行为!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篇7

一、瞄准典型句子,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不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行为,会削弱阅读的效益。相反,教师要从关键之处、重要之处或典型句子入手,追求一课一得,锻炼与提升学生感悟与表达能力。我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就锁定重点段落,即课文的第4、5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来感知樟树的“生命旺盛”和“品质高贵”。其中,在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时,我抓住了段落中一个典型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以读促悟,读悟结合。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引读”:我读前半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学生接读剩下的句子。接着,我仍然读前半句,只不过把其中的“一天”换成了“一年”,而学生也心领神会,做出了相应的更换。后来,“一年”又换成了“一百年”“一千年”。师生彼此配合默契,读得兴味盎然。最后,我画龙点睛式地启发思考:“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它的香气能够永久地保持,能够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审视上面教学片断,我认为这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创造性的阅读,它体现出反复、递进的特点,将樟树的可贵之处烙在了学生心中,他们对樟树的敬佩之情也伴随着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得以升华。

二、理清叙述脉络,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脉络是贯穿课文的一根红线,是作者行文的思路。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务必要理清这条思路,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条“学路”,以此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近教材,融入文本之中,进行有效的阅读、感知和思考。比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先引导学生从研究题目开始,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我”为什么事应该感到自豪?“我”原先感到自豪了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探求答案。通过初读,学生初步弄清了问题的答案。此时,我再引导学生来理清课文的思路,并尝试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第1、2自然段写小骆驼听了小红马对自己的评价很委屈,很自卑;第3、4两个自然段,写妈妈带小骆驼去沙漠旅行,让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脚掌等部位的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其思想发生了变化,不再自卑和委屈。这是对课文思路的概括。在讲解课文的重点段落即第3、4两个自然段时,还要引导学生概括出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即“陷不进沙子”“贮存养料”“挡住风沙”。关于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还要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红马只凭表面看到的,就随便嘲笑小骆驼是不对的;评价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只注重外表,更应该看到它有用的一面。总之,教师要将概括能力的训练融入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循序渐进,强化指导。

三、借助拓展阅读,促使解读走向深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是单纯写景状物的,但有一些课文是借物喻人的,如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等。同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拒虫”,也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超群的品质和精神。阅读此类课文,不能停留于肤浅的层面,而要解读得到位、深入。比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樟树的两个特点之后,水到渠成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樟树永远是蓬蓬勃勃的,它香气永存,让虫子害怕,所以宋庆龄跟樟树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宋庆龄这位伟人具有怎样的品质呢?她的人品、精神是否跟樟树有相似之处呢?请大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这位伟人的认识。在学生进行一番交流之后,我相机运用课件呈现美国记者安娜、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毛泽东等中外人士评价她的句子。通过阅读,学生领悟到了原来宋庆龄有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她跟樟树一样洋溢着生机,她的革命斗志让敌人害怕、恐惧,她的高贵典雅人格魅力让世俗敬仰。至此,借助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课文借物喻人写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学生对“人”与“树”之间相似之处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关注表达形式,学习借鉴写作方法

阅读教学既要培养理解能力,也要提升写作能力,二者应当协调发展,不可偏废。阅读是为写作打基础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需根植于阅读的肥沃土壤中。从时间上来划分,学生阅读不外乎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走“两个来回”,既要理解文本内容,又要欣赏表达形式,以借鉴表达方法,汲取构思技巧。小语教材中的课文,从叙述手法上看,有顺叙,有倒叙,有插叙;从语段之间或语段内部的关系上看,有“总—分—总”结构,有并列结构;从写法上看,有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如《钱学森》一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灰椋鸟》一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夹竹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5自然段时,先启发他们感知“香气拒虫”的特点,然后适时点拨:这一自然段还提到了石榴等别的树木。作者的用意何在?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交流,最后形成共识:这里运用了“比较”的写法,目的是想突出樟树的与众不同,让其可贵的品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我要求大家再次品读这一自然段,感悟樟树的可贵品质,体会写法之精妙。该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使其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与理,同时不要忘记让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借助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实践,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摘要:阅读教学不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行为,会削弱阅读的效益。相反,教师要从关键之处、重要之处或典型句子入手,追求一课一得,锻炼与提升学生感悟与表达能力。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篇8

目前,艺术类中职学生教学规划的主要目标仍是升学,缺乏科学的专业细分化教学模式指导,各个专业的语文教学仍是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让普教阶段文化课受挫的学生体会不到新鲜感和自我效能感,语文长期受到学生忽视。这其中,学生阅读的贫乏更是成为制约当前中职语文教育的瓶颈,而无数案例证明,良好的阅读行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对学生阅读行为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对中职学校学生阅读行为的研究缺少应有的重视,更缺少对艺术类中职学生阅读行为的研究尤其是专业细分式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就中职美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行为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职语文的专业细分化教学模式研究做出努力。

二、中职学生阅读行为普遍现状

大部分学生没有一贯的阅读行为,部分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其阅读行为也有待改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大部分学生多是为休闲娱乐,因此阅读对象也多是休闲娱乐杂志或漫画系列。从阅读方式来看,走马观花的印象式阅读是这些学生的主要方式,几乎没有学生对课外读物精研细读。从阅读环境看,随时随地进行电子书阅读是他们的主要习惯,经调研只有3%的同学有去书店阅读的习惯。

三、中职学生阅读贫乏的普遍性原因

(一)第一敏感期未得到有效开发

蒙台梭利提出人类最初的阅读敏感期是4.5~5.5岁,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锻炼后,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而许多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导致这一阅读敏感期未得到有效开发,没有形成最初却最有效的阅读心理需求。

(二)阅读启蒙期未得到良性引导

儿童进入小学低年级时伴随而来的是文字敏感爆发期,也是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行为的启蒙期。可该阶段,家庭和学校关注的重心是短期内显性的特长技能、考试成绩,课外阅读行为的培养及其长期化的隐性功能被忽视。

(三)功利化阅读的大环境败坏了阅读胃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原伦说“功利化阅读就是把书当做一种工具来读”,我们的中职学生在普教阶段就是被这种功利化阅读败坏了阅读胃口。“不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中学生作文杂志。”人类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不被珍视,学生被赞许读“作文选”模仿写作。这种功利性阅读,恰如放着珍馐美味不让发育期的孩子进食却拼命开处方药来补充所缺营养。

(四)视觉文化的时代环境冲击了阅读行为的养成

当下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形成了视觉文化的主流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对青少年群体阅读行为的养成产生了严重冲击。纸媒时代,人们靠阅读文字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等,自主阅读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锻炼了文字感知力和想象力,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的阅读欲望,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阅读行为。而视觉文化以影像为主的呈现特点,使人们接收信息的即时即抹煞了想象,长期图像信息接收方式逐步消解了文字感知力、想象力,导致文字阅读行为难以养成。

四、改善中职美术学生阅读行为的可行性分析

(一)作为阅读主体,美术专业的学生天然具备阅读所需的气质条件

个性安静或者具有安静一面的人,才有可能认真阅读并喜欢阅读这种静态行为方式,而阅读本身又会潜移默化强化阅读主体个性中安静的一面,使阅读行为的质量不断提升。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入校时的专业选择基本是自由自主,因此选择美术专业的学生,个性相对安静。而美术的大课时临摹、写生等专业训练特点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特质,因此美术学生天然能进行阅读的静态行为。

(二)作为阅读对象,文学作品是普适性的,而文学天然具备美术学生易于接受的美术性

自古以来,诗画不分家,文学和美术如孪生兄弟,关系密切。从创作主体来说,二者具有高度兼容性。如唐代诗人王维,诗画同工,被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词大家苏轼,开宋代豪放词派先河,绘画方面开辟了“湖州画派”,有《枯木竹石图》等传世。从艺术手法来说,美术和文学有诸多共通性,绘画中的构图和文学创作中的结构层次,绘画中的笔法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巧等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更有文学表现手法里的“白描”“渲染”“勾勒”等术语本身就是从绘画技法里直接借用。

(三)从二者关系来说,阅读行为的良莠与美术专业水平高低成正比

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美术鉴赏、创作能力的高低和能否打好专业基础。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而言,必须具有综合、判断、想象、联想的能力,并具有一定思想水平、认识水平,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量的阅读积淀获得。我国古代,自唐以后“文人画”创作逐渐盛行,并形成很高艺术造诣,强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绘画的相辅相成,“诗情画意”之说,正说明两者的天然关系。

五、改善中职美术学生阅读行为的措施探索

(一)探索专业嵌入式阅读行为模式

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积极架通与专业之间的桥梁,实现语文与专业教育的双赢,最终切实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首先,阅读选材可以尽量与专业沟通。“语文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使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活跃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更有利于中职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学与美术的天然互通性使美术学生的阅读选材有更大余地。古今中外能拿画笔的作家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清单,阅读这些大家的作品,不仅能得到文学上的熏陶同时能获得专业上的共鸣,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端正阅读目的、提升阅读品味都有积极意义。

其次,有针对性地在阅读方式上加以指导,鼓励学生适当使用绘图再现法进行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诗情画意”两相彰的方式,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专业素养有良好促进作用。

再次,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阅读。针对美术学生习惯了专业学习过程中自由、松散的位列方式和自主、自觉的练习方式等特点,在阅读环境的设置上,教师应尽量规避中规中矩的传统课堂模式,在可控范围内,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尝试设置背景音乐等方式,让学生能身心放松进入阅读。

(二)阅读去功利化,由兴趣着手,循序渐进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

教师在阅读引导过程中必须去功利化,先做到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再谈其它,学生培养起阅读兴趣后,才有可能在逐步的深化阅读中培养起其它能力。因此,所有阅读任务,皆不可在阅读行为的初期硬性要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探索阅读行为的无压力评价模式、创设无压力交流平台

当前的中职学生思维品质尚不成熟,虽然发散思维较好,但逻辑思维较差,缺乏将感性认识进行抽象、归纳上升到理性认知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方能形成。很多学生本身个性活跃,但面对老师提问或正式场合当众发言时变得“口拙”甚至金舌蔽口,很多情况下是为要在老师和众人面前“藏拙”。

由此,在阅读行为的评价和交流方面,应积极探索无压力方式。电子时代为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QQ、微博、微信等都深受中职学生喜爱,教师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精神和勇气,尝试利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交流、学习平台。这样的平台集开放性和隐私性于一体,是目前中职学生阅读行为评价、交流的有利载体。

(四)改革当前课时设置,给学生阅读以制度空间

目前,艺术类中职学校基本没有开设阅读课,学生的阅读多属于语文教师个体性的自发行为。这种制度上的边缘化,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支持。中职应该通过目前一些一线城市的中学语文教改借镜观形,加强对语文阅读课的重视,合理、科学安排课时,给语文阅读以制度空间和保障。

(五)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教材

陶行知曾提到“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什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而且,他还说语文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知识”,这样的教科书好比“没有维他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

我们现在艺术类中职语文教学仍然停留在只注重教科书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完成情况的传统管理阶段,还在日复一日给学生喂食“水煮白菜”,完全忽略了学生阅读外延的扩展。因此,在改善美术学生阅读行为方面,研发校本教材成为必需,如此,才能让阅读落到实处,才能让改善成为可能。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篇9

1. 阅读媒介和信息呈现方式的变化对阅读的影响

本章节主要介绍阅读媒介的演变, 使得信息由单一变得多元。阅读行为亦有所改变, 在数字化媒体盛行的今日, 屏幕阅读将是今后阅读的主流方式。

1.1 阅读媒介的演变

人类最初的传播媒体是实物。公元前2500年左右文字的出现, 龟甲、树皮、竹简、石板、莎草纸等逐渐被人类用作书写材料, 这些承载文字符号的传播媒介成为人们的阅读物。

从竹简到丝帛, 到后来印刷术的发明, 纸张这一媒体成为主要的文字承载对象。纸介出版物具有廉价、加工简便、容易携带等优点, 从手抄本到后来的印刷品, 阅读从原本极少数人垄断的状态开始, 逐渐得到推广。

真正对传统的阅读形成根本性挑战的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出现。进入信息时代后, 阅读不再只是“开卷有益”,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坐在电脑前或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1.2 信息呈现方式的变化

实物传播时代的阅读是单一而原始的, 在蔡伦的造纸术发明之前, 阅读并不便于信息的传播。

而在纸质媒介传播的时代, 纸介出版物的阅读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较为广泛, 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是一个充斥着海量信息的“无纸信息系统”。信息呈现的种类多样化, 在海量信息充斥的生活里了, 人们主动选择的阅读行为更为显著。

1.3 屏幕阅读将是今后阅读的主流方式

毋庸置疑, 纸张阅读虽然存在一定的市场份额, 但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今社会, 屏幕文本阅读必将是今后的主流趋势。

堪称美国报业标杆的《纽约时报》, 其印刷版发行量在过去几年明显下滑。截至2011年3月, 《纽约时报》工作日发行量平均为91.7万份, 比两年前减少11.7%。另一方面, 《纽约时报》在网络新闻方面占得先机, 月独立访问次数在3500万上下浮动。另外, 其数字订阅政策出台三周就争取到10万订阅者, 随后两个月里继续增长, 在6月底达到22.4万。

据美国尼尔森-诺曼集团 (Nielsen Norman Group) 的分析师贾科布·尼尔森于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 用户在iPad和Kindle等电子设备上阅读电子图书的时间已经超过阅读传统的印刷图书所花费的时间。

可见, 很多人在电脑、手机、PDA等媒介上阅读文本的数量, 已经超过了在书籍、报纸等纸质媒体上的。屏幕阅读的信息传播高效化和传播载体的多样化都是其今后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的重要原因。

2. 屏幕文本的阅读行为特点

比较屏幕文本较纸质文本, 发现其最显著的阅读有特点即是非线性阅读。这为屏幕文本的版面设计提供了前提。

2.1 纸张文本和屏幕文本的阅读行为比较

纸张阅读是一种线性阅读。印刷媒介中, 材料是在平面上一层一层积淀的, 按照某种逻辑结构渐进地呈现内容, 纸介出版物承载的信息都经过人为的加工、筛选或整理, 读者的阅读是线性的, 其思维虽具有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成分, 但依然被局限在作者或编者限定的范围内, 读者需要按照顺序一页一页的阅读。

屏幕阅读则是一种非线性阅读。“他们选择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习惯从一个标题迅速跳到另一个标题, 从一个网页马上跳到另一个网页, 甚至通过超链接从一本电子书的某一章节立刻跳到另一本电子书的某一段, 从精读转向泛读, 从静态转向动态, 从一元转向多元。”这种阅读方式读者在海量信息中拥有更多的选择阅读的权力, 可以说是一种更多互动式的阅读。

表面上看, 纸张阅读是一种“作者主权”的阅读模式, 代之而起的是屏幕阅读中“读者主权”的阅读模式。但是“读者主权”是建立在屏幕文本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 实际上, 设计师对屏幕文本的可控度大于读者。这又为设计师提出了新的命题:基于屏幕文本的阅读行为版面, 需要怎样的设计?

2.2 屏幕文本的阅读行为特点对版面设计的要求

首先, 海量信息化的媒介让读者增加了选择度, 那么文本的字体字号必须适应媒介的特质从而增加字体的识别度。屏幕媒介均是自发光媒介, 选择字体时必须考虑光对字体边缘的侵蚀性。

其次, 从非线性文本的阅读特点来看, 要求设计师对阅读流程有个较好的把控。而网格系统是纸质印刷种常用的系统化文本和图像的方法, 屏幕文本同样适用。

再次, 对于大信息量的屏幕文字, 其阅读速度相较于纸质文本较慢。屏幕文字的行长太长、行距太小即会让读者感到疲劳, 从而影响了阅读速率。

3. 屏幕文本版面设计的解决方案

本章节就屏幕版面设计中字体的选择、信息层级的梳理、文本段落的行长行距进行了一些归纳总结, 得出一些相关结论。

3.1 字体与字号选择

中文网页普遍使用12px和14px的字体。因为这个字体是系统对于浏览器特别优化过的字体。虽然12px-20px的宋体字都可以, 但是宋体12px是最普遍应用的, 似乎这也是设计师的基本常识。

这里讨论的屏幕文本界定为文本的正文, 基于屏幕阅读媒介是自发光的特殊性, 比如宋体字的比较粗细相差较大, 字体边缘较易被光侵蚀, 易导致识别性变差和阅读效率降低。然而, 类似黑体这些无装饰, 笔画粗细比较均匀的字体, 更适合在屏幕上显示。

3.2 信息层次的把握

标题、导航、链接以及阅读流程是影响互动式媒介阅读速率的重要因素。

不同于纸质媒介, 屏幕文本的标题一般没有换行的习惯。网页标题以20字为宜, 最好能包含尽可能多的新闻要素, 更像导语。报纸标题可长可短, 甚至可以浓缩为一个字, 网页标题则必须有一定长度且固定在一定范围内, 否则版面会显得极为不协调。而文本标题或者是关键字普遍使用黑体大于等于14px的字体较为清晰, 而黑体14px是优化过的字体。

导航条过多。一方面让首页显得过于沉重, 一方面会过分挤占了页面的位置, 减少页面的信息量。导航条越多, 单个导航效果越不明显。设计者需要在导航条的多少和单个导航效果好差之间做出总导航结果最大化的平衡。

同时, 设计师应该遵从文本阅读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的阅读流程规则, 在设计逻辑上理应考虑页面的转换、多种链接页面的合理性, 使得读者在阅读屏幕文字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做出选择。

3.3 文本行长、行距

合适的文本行长可以有效地解决大信息文本阅读的疲劳感, 让读者可以平顺舒畅的阅读, 也增加了阅读效率。

以电脑显示屏幕为例, 较于纸面阅读, 屏幕阅读的距离较远一些, 按照人体工程学的原理, 人的有效视觉角度大约在60°以内的辐射区里, 有效的阅读区域却更小一些, 集中在中间的30°辐射区域内, 我们一般离屏幕在一尺 (333mm) 左右的距离, 那么清晰视线范围大致宽度是178mm。在这个区域内, 如果是12磅 (pt) 的文字, 大致可以排40个。

根据相关文字实验研究, 在实际的文本阅读中, 相较40字一行, 35字一行更为轻松。另外, 行距可以通过在正文的字号基础上增加一定磅值得到行距, 以保持阅读时的易读性和可读性。

结语

本文在分析不同媒介对阅读行为产生的影响, 横向比较了纸张文本和屏幕文本的阅读行为方式, 基于屏幕文本的阅读行为, 总结了其版面设计种字体的选择, 信息层级以及版面阅读流程的重要性, 以及文本行长的研究。然而用于屏幕文本的版面设计研究正在一个起步的阶段, 其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都有待完善, 望各方指正。

摘要:在阅读媒介从纸张到屏幕转化的今天, 阅读行为从而有所改变, 由此对屏幕版面设计有了新的要求。本文梳理了不同媒介对阅读产生的影响, 对比纸张文本和屏幕文本从而得出屏幕文本的阅读行为特点, 从媒介特点, 信息层级, 阅读速率等方面, 对屏幕文本的版面设计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在字体、导航、标题、行长行距这些方面得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媒介,阅读行为,屏幕文本,版面设计,阅读速率

参考文献

[1]朱咫, 渝史雯.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现代情报, 2011, 31 (2) :26~29

学生阅读行为研究 篇10

(一) 早期阅读集体活动

《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 1998) 把早期阅读界定为“儿童一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有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 儿童识字后, 进入自己的阅读”。 (1) 周兢、余珍有 (2003) 认为, 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 (2) 黄娟娟 (2006) 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教育机构 (幼儿园、托儿所) 、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 (图书、图片、标志、文字、电视、录像、碟片、计算机多媒体等) , 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 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 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 (3) 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是根据某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时间内, 以集体的形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是指以集体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

(二)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当人们说出一串话语时, 就在完成的一种行为。它最先由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哲学教授奥斯汀于1955年在《论言语行为》中提出, 言语行为就是“说什么也就是做什么”———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他将言语行为划分出三个层次:言说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4) 而后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修正了奥斯汀的三分说, 将言语行为抽象划分为以下四种行为话语行为、命题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5)

(三) 教师的言语行为

施志毅、廖可珍 (1997)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行为做如下定义:教育是一种以教师行为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6) 唐松林 (2002) 对教师行为做了如下定义:教师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对其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 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直觉与信念。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总和。 (7) 林正范、徐丽华 (2006) 指出, 教师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 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师的教育概念、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状况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 (8) 《朗曼词典》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行为。具体到本研究内容, 可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幼儿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指导幼儿阅读的有声言语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1. 了解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特点和现状, 并发现其存在问题。

2. 针对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出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 研究对象

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上述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研究方法的梳理, 本研究力图吸收逻辑经验法和释义法的长处, 并使用观察法, 通过笔录、摄像手段记录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 选取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作为观察对象, 每个班观察2次, 每次30分钟。共用3个小时进行观察。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整理和呈现教师言语行为百分比, 并结合数学统计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 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进行反思。

在本研究中将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分为:组织行为、陈述行为、提问行为和反应行为。

组织行为: (1) 学习要求:教师在集体活动开始时对阅读内容的说明和活动结束时对学习内容的总结。 (2) 纪律要求:教师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或对全体幼儿纪律的强调或指出哪个小组、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 (3) 课堂常规: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问候语, 以及教师提醒幼儿的一些课堂常规行为。 (4) 其他行为:教师播放音乐或使用多媒体时的言语行为, 以及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时的言语行为。

陈述行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信息等直接针对学习内容的言语行为。

提问行为:教师提出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 包括一次性提出问题, 完全重复提问一个相同的问题或者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 还包括针对幼儿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提问。

反馈行为:包括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的肯定与否定, 重复幼儿的回答, 给回答问题的幼儿以提示或提示性建议, 总结幼儿的观点, 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现场观察了3位大班幼儿教师的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 由于笔者在观察时, 被录音的教师事先皆不知情, 没有做刻意的准备, 所以研究结果中的课堂言语行为的现状真实可信。

从表1可以看出, 6次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总次数是622次。其中教师组织行为的总次数是185次, 陈述行为的总次数是89次, 提问行为的次数是173次, 反馈行为的次数是175次。

(一) 教师各项言语行为占课堂言语行为的总数的百分比

从6次活动整体统计来看, 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行为占30%, 陈述行为占14%, 提问行为占28%, 反馈行为占28%。

(二) 教师的组织行为

从“教师组织行为比例”柱形图中可以看出, 在6次活动中教师提出学习要求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提出纪律要求的比例。

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经常会出现遗忘教师已经强调的学习要求。例如, 在《春天来了》活动中, 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要求为“小手要指着字宝宝”, 幼儿注意力分散之后, 教师需要多次重复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在《春天的颜色》活动中, 学习目标是:学习“蓝色”、“绿色”、“金黄色”等关于颜色的词语, 并能积极寻找春天的颜色。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就会经常提醒幼儿:“春天是……色的。”“小朋友们想一想春天还有其他的颜色吗?”笔者认为, 教师对学习要求的重复不仅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 灵活使用词汇的能力。仍以《春天的颜色》为例, 教师在不断地启发幼儿思考春天还有哪些颜色时, 有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在研究结果中, 不同教师对纪律要求的次数也不同, 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性格有关。严肃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往往在课堂上较守纪律, 小声说话和做小动作的幼儿较少。性格温和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在课堂上比较胆大, 违反纪律的现象常常会出现, 教师就会停下来维持纪律。

(三) 教师的陈述行为

在“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比例”饼状图中, 教师的陈述行为占14%。在上图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 6个活动中教师的陈述行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 无论是哪位教师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话缀和口误。笔者认为由于受方言的影响, 三位教师对“Ch”和“C”发音混淆, 例如误将“春”读为“Cun”。同时, 作者还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陈述语调平淡, 没有抑扬顿挫。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死板, 不易引起幼儿兴趣。例如在《春雨》活动中, 教师在向幼儿朗诵《春雨》这篇文章时, 语气平淡, 幼儿注意力很快就会分散, 课堂上的小动作也频频出现。但在《拦鹿追兔》活动中, 这位老师根据老虎、梅花鹿和小兔自身的特点, 用不同的语气给幼儿讲《拦鹿追兔》的故事, 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在做角色扮演游戏时, 幼儿也能模仿三位主人公说话的特点进行表演。

(四) 教师的提问行为

从“教师提问行为比例”柱状图中可以看出, 在6次活动中, 教师一次性提出问题的行为所占的比例最大。

同时在这6次活动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 每个教师提问的数量也会有一些差异。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 教师往往多采用集体提问的形式。集体提问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带动全班幼儿的积极性, 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当个别幼儿有注意力分散时或者是某个问题比较难于回答时, 教师就会采取单独提问的形式。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和针对幼儿的回答作进一步的提问, 这两种提问形式往往也是用于引起幼儿的注意。

在提问的内容方面, 作者在观察时发现, 教师比较倾向于提问与故事内容有关的问题, 而较少关注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例如在《七色花》活动中, 教师只让幼儿弄清楚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 理顺每件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节课下来, 幼儿只是记住了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飞哟飞哟, 小花瓣哟, 听我说呀, 照我做哟。”其实, 《七色花》的故事是要告诉幼儿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果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能够提问幼儿类似“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时, 通过幼儿的思考和老师的启发, 幼儿就会明白要帮助有困难的人的道理, 那么这次活动将能更好地体现它的教育目标。另外, 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之前让幼儿想象一下七色花是什么样子的, 都有什么颜色。这种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 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 教师的反馈行为

从“教师反馈行为比例”饼状图中可以看出, 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得比较少, 说明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

笔者在观察时发现, 教师往往较少关注幼儿的回答, 对幼儿回答的正确与否没有作出充分的肯定与否定。在对幼儿具有创意的回答时, 教师的肯定也只是简单的一句“很棒”, 评价较单调, 不易激发幼儿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提示行为占的比例较大, 教师往往急于纠正幼儿出现的言语错误, 中断幼儿的回答, 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小公鸡吹喇叭》活动中, 老师提问一个小朋友:“小公鸡怎样吹喇叭才算是学会了呢?”这个小朋友只回答:“声音要响亮。”老师回答:“还有声音要清脆, 声音要动听, 是不是?”幼儿回答:“是。”在这段对话中, 幼儿的回答并不完整, 老师应该给予幼儿提示, 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而不是急于将完整的答案告诉他。

在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时, 教师常常只是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 而未上升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高度。

四、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本研究得出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为:

1. 在教师的言语行为中, 组织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重, 其次是提问行为和反馈行为。教师的陈述行为较少。

2. 由于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 在教师的组织行为中, 较多的是对学习要求和纪律要求的强调。对学习和纪律要求的反复强调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也有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3. 在教师的陈述行为中, 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话缀和口误。部分教师的陈述语气比较平淡,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师的提问多采用一次性提问和集体提问的形式;在提问的内容方面, 教师常常囿于活动内容的范围, 而忽略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提问。

5. 在教师的反馈行为中, 对幼儿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 总结时也只是简单地重复幼儿的答案, 没有上升到品德教育的高度。在指导幼儿回答问题时, 很少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二) 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及结论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1. 尝试进行教学反思, 学会组织计划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2. 丰富教学手段, 运用各种教学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增强幼儿的积极性。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相结合。

3. 家庭、幼教机构和班级教师应对幼儿的纪律要求一致。

4. 幼儿教师要不断培养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言语习得兴趣, 也为幼儿的言语习得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5. 恰当地使用提问, 集体提问和单独提问相结合, 注意形式的灵活性, 适当增加单独提问的比例。

上一篇:校园网络改造与实现下一篇:中长期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