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技术防治鱼病

2024-05-04

中医药技术防治鱼病(精选七篇)

中医药技术防治鱼病 篇1

关键词:中医药,鱼病诊断,中医诊断,防治鱼病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的一大瑰宝, 对于世界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 中医药学科是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做斗争时, 通过无数次的积累, 在漫长的岁月里, 多次同大自然做斗争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的科学体系。在本文中, 祖国的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四气、五行、五味和八纲具有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至今仍然对我们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应用传统的中医药学原理对于鱼类进行诊治, 也有着一定的积极的疗效, 其原理是把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化学、生物化学以及中药制剂等相关的科学进行充分的融合, 并把他进一步地应用到鱼病的防治当中去, 实践证明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疗效。

1中医诊断方法中的四诊“望、闻、问、切”在鱼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在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中望指的是在对于鱼病的具体诊断当中, 不但要充分注意对于鱼群的活动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 尤其是要观察其独游的情况、鱼群的体色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观察鱼群有无红肿现象出现、有无红点症状出现、有无白膜症状出现、有无溃烂现象出现, 并且在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地观察其是否呈现出狂游的症状、对于鱼类是否露鳍、是否在池塘中表现出跳跃现象等等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不但如此, 还要查看养鱼池塘内的水质有无变坏现象、水色有无发霉变、生物种群中是否出现异常症状, 查看鱼饲料的质量和鱼类进行抢食的情况等等;所谓闻就是指要进一步地对水体气味进行闻、闻水塘内底质状况、养殖池塘内鱼的饵料有无气味或者气味有无异常等;所谓问就是指向池塘管理人员进行详细耐心的询问, 充分了解池塘中渔事管理情况如何, 以及对于鱼饵的投放情况、用药的使用情况、鱼类摄食的状况, 还要询问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天气异常情况, 并十分注意了解鱼群的活动情况, 在水中有无异常情况发生;所谓切就是指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通过专业人员对水质各项指标进行化验、把其中的病理进行镜检、在病理镜检后进一步进行剖检、并把其中的病菌细胞用培养液进行培养等措施, 然后进一步确诊鱼的病情发生, 为诊断治疗服务。

2中医诊断方法中的辨证施治分析研究

实践证明, 一切能够使鱼体正常功能破坏的因素, 无论是鱼体内自己生成的, 还是鱼体外遭到入侵的, 只要是能够引起疾病的因素, 都可以视作是病邪。 在鱼类发病的具体表现上主要为寒、湿、热、燥、虫等症状。不管哪一种疾病, 只要是发生在鱼的某个部位上, 能够表现出引起疾病的症状, 在我们中国传统中医学上就常常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这些语言来概括某些疾病的不同症状性质。这就被称之为八纲辩证。在中医学治疗上采用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补偏救弊, 促使机体内恢复动态平衡, 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3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中草药的四气和五味分析研究

所谓四气是指中药当中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寒与凉, 热与温只是在个别上表现出的性质相同, 但是程度要有所差异的。有些中草药的药物单独不发生寒热温凉作用, 在用法上表现出药性比较平和的症状, 这些我们把它称之为平性中草药。但与此相反也有表现出偏凉偏温性的中草药。各个药的表现症状不同, 其功能也不同, 寒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滋阴、抗菌、抗病毒等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功能, 显然这些是治疗鱼类热症的药物。而另一方面温热中草药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改善体内微循环、促进体内代解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些中草药是治疗寒症的药物。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这五种味道。但实践应用中的情况是有些中草药不产生明显的味感, 因此在五味中可以说是多一个淡味。一般归纳为“辛散、甘缓、苦坚、咸软、淡渗”等五味, 即辛味药有发散、行气的功效, 甘味药有缓和调节的功效, 酸味药有收敛的功效, 苦味药有泻火、燥湿的功效, 咸味药有润下、软坚的功效, 淡味药有利尿渗湿的功效。四气和五味是相互联系的, 在运用时除了掌握他们的共性外, 还工掌握每一种药的不同特性。

4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渔业农闲时节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篇2

【关键词】 农闲时节 鱼病防治

渔业的农闲时节主要是秋末至春初这一段时间,此时大部分水产养殖的商品鱼类都已捕捞上市,渔民朋友们很容易放松对水产养殖的日常管理和鱼病防治工作。这样会对来年水产养殖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防范,现将这一时段比较常见的鱼病防治措施简述如下,供养殖朋友参考。

一、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此病主要危害养殖鱼类鱼种、越冬期间的罗非鱼及金鱼,初冬至春末,水温15-25℃时易流行。发病症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似覆盖一层白膜于病灶表面。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上粘液增多,鳃小片充血,出血或坏死,鳃丝粘在一起,糜烂,影响呼吸;虫体寄生在眼部时,可使眼球混浊,发白;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停止摄食。防治办法:(1)越冬池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小瓜虫孢囊,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可减少此病的发生;(2)采用生姜辣椒合剂,每亩水深1m,用辣椒粉250g,生姜干片100g,煎煮成25kg药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2天;(3)亚甲蓝3ppm全池泼洒,每3天一次,连续3次;(4)福尔马林15-30ppm全池泼洒;(5)阿维菌素0.0-0.03ppm全池泼洒。

二、水霉病:又叫白毛病,此病为鱼卵和鱼苗、种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以晚冬和早春最为流行。当水霉的动孢子通过鱼体伤口侵入后,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丝,肉眼可见呈白色或灰白色的小块旧棉絮, 菌丝长的像沾着一个小棉球,病鱼焦燥不安、运动失常,最后衰竭而死。受害鱼卵呈辐射状浸在水中,似灰白色的小绒毛球,严重者易成批死亡。 防治办法:(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密养;(2)用6-7ppm孔雀石绿浸泡鱼卵2-10分钟,或全池泼洒;(3)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合剂(1∶1),使池水呈8ppm浓度;(4)制霉菌素按50-100mg/kg体重加入饲料中制成药饵,每天1次,连喂5天。

三、赤皮病:又称“擦皮瘟”、“赤皮瘟”,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以春末夏初为常见,但冬春严寒,鱼体皮肤冻伤后也易发此病,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尤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背鳍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发炎,鳍的未端腐烂,呈“蛀鳍”状,并伴水霉寄生。防治办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浓度为0.4-0.6ppm;(2)内服药:鱼复宁按每100kg鱼用药35g制成药饵,分6天投喂,首次投喂加倍;(3)鱼种放养前,可用500-600ppmPV碘浸洗鱼体20-30分钟;(4)外用杀菌灵0.4ppm全池泼洒。

四、竖鳞病:又称松球病、鳞立病,此病大多因水质恶化、鱼体受伤感染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引起。主要危害鲤、鲫、金鱼,常有两个流行期:一是鲤、鲫产卵期;二是鲤、鲫越冬期。主要症状是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向外张开而形成竖鳞,鳞囊内积有带血的渗出液。轻压渗出液喷出,鳞片亦随之脱落,脱鳞处可见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后期游泳迟缓、呼吸困难而死。防治办法:(1)产卵池应清整,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保持池水清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2)发病鱼池用三氯异氰尿酸0.3-0.5g/m3或二氯异氰尿酸0.2-0.3g/m3全池泼洒;(3)每公斤水中加入捣烂的大蒜100g或大蒜素2-3mg浸洗鱼体,连续数天后有效。(4)病情重时,可轻压破鳞囊的水肿泡,勿使鳞片脱落,用10%温盐水轻洗,再涂上碘酊,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15-20mg/kg体重,有良好效果。

五、车轮虫病:俗称“跑马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危害最大的是鱼苗和夏花鱼种,是养殖生产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由车轮虫大量寄生于皮肤或鳃部而引起。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有一层白翳附着,鱼体瘦黑,烦躁不安,成群沿池边狂游,或游动缓慢,身后常拖着一条白色的黏液带,或鳃组织腐烂,鳃骨外露,呼吸困难。防治办法:(1)鱼池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发酵的有机粪肥施肥培育鱼苗种可减少和预防该病的发生;(2)鱼种放养前用8ppm硫酸铜或2%食盐溶液药浴20-30分钟(具体时间视鱼体耐受力而定);(3)每667m3水体用15-20kg苦楝树枝叶沤水,每次7—10天能有效抑制车轮虫繁殖;(4)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浓度,治疗效果好。

六、斜管虫病:一般淡水鱼都感染此病,感染后引起严重死亡的主要是鲤鱼、草鱼、鲫鱼、白鲢、鳙鱼的苗种,在低温季节易流行是由鲤斜管虫侵袭引起。适宜鲤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5-18℃,最适宜繁殖水温为12-15℃,斜管虫主要侵袭鱼的鳃和皮肤,以其粘液为营养,当鱼被斜管虫寄生时,鳃和皮肤遭受破坏,大量分泌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黄白色或淡蓝色黏液层,同时组织被破坏,严重时导致鱼呼吸困难,鱼体瘦弱,体表发黑,游动迟钝,随即死亡。防治方法:(1)放养鱼种前发现该病原用硫酸铜(每吨水加药8克)浸洗30分钟;(2)苗种培育池塘发现该病时,全池泼洒硫酸铜(0.5ppm)与硫酸亚铁(0.2ppm)合剂,全池泼洒,使池中药物浓度为0.7ppm水体;(3)水温2—8℃时可以用硫酸铜与高锰酸钾(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中药物浓度为0.3—0.4ppm水体;(4)阿维菌素0.02—0.03ppm全池泼洒。

参考文献:

[1] 李义.《鱼病学讲义》,四川畜牧兽医学院 .

[2] 张金宗.《鱼类越冬期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增城市水产局.

[3] 陈锦富.《鱼病防治》(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秀雄(1972—),男,汉族,四川省安岳县岳城高级职业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淡水鱼类疾病防治。

鱼病防治技术的阐述 篇3

关键词:水产养殖,鱼病防治

由于水产养殖的特殊性, 决定了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治技术和方法上的独特性。只有树立了“以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新观念, 采取系统性的和各有侧重的预防措施, 运用科学全面和适宜的治疗方法, 才能积极地预防和治疗鱼病, 降低疾病死亡风险, 使渔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了解渔业生产的特殊性, 树立正确的疾病防治观念

由于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和用鳃呼吸的变温动物, 决定了水产养殖的特殊性和防治鱼病的独特性。一是因为生活在水中, 很难及时发现疾病的产生、发展, 发现时往往已经开始死亡;还由于鱼是变温动物, 很难及时发现并准确判断是过饱吃食还是天气突变等因素造成鱼病的原因。二是诊断疾病比较困难。活体难捞起, 捞起的多是不新鲜或已腐败的, 加之诊断疾病既需要表面观察, 解剖观测, 甚至是镜检病菌, 化验水质, 还需要了解环境变化, 投饵施肥等情况, 还有疾病种类繁多, 同时并发, 很难及时诊断。三是给药的困难和疗效不显著。病情严重的鱼已经停食, 不可能采取强制内服药物, 单一外用药物疗效较低, 水体越大, 难以用药;网箱泼洒, 挂袋挂篓受水体流动、交换影响, 药量不稳定, 维持时间短;小水体捞起浸泡消毒造成新创伤。四是疾病造成死亡时体形不完整, 有病灶, 多数已沉底腐败后上浮, 往往无销售和食用价值, 传染性疾病暴发很快, 迅速死亡给渔农造成很大损失。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鱼病防治观念, 提高防范意识、减少风险, 以防为主, 防重于治;无病早防, 有病早治;全过程预防, 全方位治疗, 才能降低疾病死亡风险, 使渔农增产增收。

二、掌握鱼病产生的各种因素, 采取全面系统的预防措施

1. 提高鱼类自身的抗病免疫能力

(1) 根据鱼类种与种之间抵御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害能力的不同, 通过杂交产生新品种, 选育久经考验存活下来的强壮个体作为亲鱼, 筛选生长快的个体作为养殖对象。

(2) 制作和注射、浸泡、口服疫苗。以注射效果为好。草鱼在水花阶段浸泡草鱼出血鱼病疫苗。7~10厘米注射以防“四大病”为主的多联体疫苗为好, 这是提高草鱼抗病能力和成活率的最有效途径。

(3) 减少鱼类应急反应。鱼类在运输和养殖中的缺氧、有害物质浸害、高低温刺激、饱饥反应等应急反应, 都会破坏和干扰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 降低免疫能力。主要对策是掌握好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装运密度, 减少和缩短缺氧浮头程度和时间, 转移水体时避免水温差过大。

2. 改善鱼类的生活生长环境, 铲除适宜有害病菌生长、蔓延、暴发的温床

一般来说, 有害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在水体环境中是存在的, 数量密度没达到一定程度, 鱼类是不会得病的;只有合适的“温床”产生以后, 才会迅速扩增, 导致疾病死亡。主要方法是:

(1) 改善水温状况。一般10~14℃适宜大多数病菌生长;水温变化较大, 还可以造成上下水体的对流, 带起有害物质, 降低水体质量, 这是春夏之交和白露前后鱼易得病的主要原因。方法是避免适宜病菌繁衍生长时操作创伤, 铲除过多的淤泥, 保持水体深度合适。

(2) 保证水体中充足的溶氧, 减少有害因素。养殖水体周围无高大物体, 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 及时排出老水和加注新水, 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呈弱碱性, 保持浮游生物种群合理。

(3) 科学投饵施肥。适定投饵, 少量多次, 不形成缺氧时吃食习性和过饱喂食。

(4) 防止水质混浊。泥沙等微小悬浮物质容易堵塞鱼类摄氧功能的鳃组织, 造成摄氧功能下降。生石灰、明矾等具有沉淀作用。

三、药物防治鱼病的方法

1. 防治鱼病应当谨记下列方面:

(1) 鳃组织是鱼体组织最薄弱的地方, 用药量应当以保护鳃、粘液、皮肤为原则, 不能盲目加大药量, 但也不能减小药量, 否则起不到防治作用。

(2) 注意药物的配伍使用, 防止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降低或提高药效;不使用禁用药物。

(3) 有鳞鱼和无鳞鱼用药不一样;性情急躁的与温顺的鱼用药不一样。无鳞鱼一般不用敌百虫、高锰酸钾和漂白粉;无鳞鱼和性急的鱼用药量较低。

(4) 高温强光一般不用药, 尤其是强氧化剂类;低温用药大, 高温较低。

(5) 杀虫药一般间隔3~7天才能重复使用。

2. 鱼病的防治方法

(1) 遭受创伤鱼体的预防方法。入池入箱放养前一般用杀菌药消毒, 入箱后第1、3、7、15天每天一次全箱泼洒 (鱼池中只用二次) , 易发病的春夏、白露季节加用二次杀小型寄生虫药物。

(2) 鱼病和鱼药根据种类、性质不同可分为细菌 (微生物) 类、寄生虫 (肉眼看不见的小型、大型) 类、病毒 (传染性) 类, 根据作用部位或区域不同可分为体外 (鳃、皮肤) 、肠道、组织 (肌肉、肝、脾、肾) 。但归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根据季节和放养密度不同, 4~11月每15~30天各用一次杀菌药和杀小型寄生虫药物对鱼体水域消毒, 主要吃食季节的6~9月份每半月用以防治肠炎为主的内服药物饵料, 一般每2~3个月使用一次杀灭大型寄生虫药物。

二是不同种类的疾病特征不一样, 细菌、病毒性疾病往往在高温季节易发生, 细菌病往往带有鱼体组织发白腐败现象;寄生虫类往往造成鱼体组织缺损, 肌体反应起胞囊或自身形成白色胞囊, 大型寄生虫肉眼可见或幼体时易形成体表点状出血, 肠炎明显呈肠道发红、肛门红肿外突、肛门口滞留粪便、流出黄色粘液、肚大浮肿等情况;细菌性传染性出血病既有不同种鱼类先后同时死亡和鱼体鳃部变色、头颚鳍基出血等状况, 出血病呈现出独特的鱼死亡和肌肉、肠道发红等特征。

三是鱼得病往往是多种病同时并发, 首先要判断主要是哪类疾病, 本着先治主要疾病 (先急后缓) 、外用内服同步、菌虫同杀、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其次是先杀菌, 保持鳃功能正常, 内服药饵保证肠道消化吸收正常, 调节肝、脾、肾、皮肤、粘液等组织。最后用加注新水调节p H值的办法改善病态。

四、治疗鱼病方法的改进

第一, 越是带病的鱼越要将其放到可以准确用药的容器之内严格消毒救治。

第二, 对于高锰酸钾、漂白粉等药效不稳定的鱼病防治, 可以采取一天内用2次消毒。

第三, 硫酸铜、硫酸亚铁与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不发生反应的药物, 只要不混在一起同时溶解, 可以紧接着先后泼洒消毒。

参考文献

两种疑似鱼病的防治技术 篇4

1 相同点

1.1 流行季节相同

这两种鱼病都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冬末初春季节 (3~5月) , 以2~4月发病最严重。

1.2 危害程度相同

鱼苗、成鱼均易患病;病情急、发病快、来势猛、传染迅速, 死亡率高。连片鱼塘发病率高达70%~80%;发病3~4 d即会造成大批死亡。

1.3 病症相似

病鱼在塘中的游动状态相似:环游, 游动迟钝, 严重时都漂浮于水面。两种鱼病的病鱼体表都似包裹着一层白色物质;鱼体皮肤、鳍条上都布满小白点;体表黏液多。

2 不同点

2.1 病因不同

卵甲藻病 (又称打粉病) 是由于水偏瘦、偏酸性 (pH 5.0~6.5) 、鱼池水浅、水温22~32℃时, 适合卵甲藻的生长, 致使卵甲藻大量繁殖, 鱼体瘦弱而又投喂不足时, 易发生病害。而小瓜虫病 (又叫“白点病”) 则是由于水温合适, 在15~25℃时, 虫体会大量繁殖。如果放养密度大, 鱼体质差, 会被大量寄生小瓜虫体破坏鱼的表皮, 造成体表溃疡, 以至细菌侵入引起组织发炎、坏死、鳞片容易脱落, 鳍条腐烂、裂开, 同时由于鳃静脉性充血, 使鳃的颜色变成暗红色, 部分的鳃组织呈贫血现象。小瓜虫还能侵袭鱼的眼角膜引起发炎。

2.2 病原不同

卵甲藻病的病原是嗜酸卵甲藻, 是一种寄生性单细胞藻类;而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

2.3 病症方面的不同

(1) 卵甲藻病:病鱼身上的白点不断增多, 并由鳍条逐渐蔓延到尾柄、身体两侧、头部、鳃内, 连接成片。最初, 病鱼在池中拥挤在一起并形成小群在水面转圈式环游;病情后期, 鱼体上的小白点堆积联结成片, 鱼身似包裹了一层“米粉”, 所以又称“打粉病”或白鳞病。此时, 病鱼呆滞于水面, 游动迟缓, 停止摄食, 最终死亡。

(2) 小瓜虫病:虫体大量寄生在鱼体上时, 肉眼可见病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瓣上, 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泡, 故又叫“白点病”。严重时, 鱼体上布满小白点, 似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 有时集群绕池游, 身体不断和其他物体磨擦, 或跳出水面, 不久就成批死亡。

2.4 防治方法不同

(1) 卵甲藻病的防治方法。

1) 预防:定期泼洒生石灰, 1~4月每周以20g/m3的浓度对水化浆趁热全池泼洒一次, 5~12月每10 d全池泼洒一次。

2) 治疗: (1) 将病鱼移入微碱性肥水塘;凡被病鱼污染的鱼池、工具、池水、其他敌害生物都能传播病原, 故要彻底消毒或曝晒。试验表明:在放过病鱼而经过冲洗的鱼池中, 放入健康的鱼种, 经过60 h便出现显著的症状。 (2) 泼洒生石灰:每天用25 g/m3的浓度对水化浆趁热全池泼洒一次, 杀灭卵甲藻, 并调节水质, 连泼3 d。 (3) 每667 m2池塘用新鲜枫树叶25~30 kg, 扎成每捆5 kg, 均匀地投入鱼塘中, 使枫叶全部沉入水中, 约7 d后鱼体上的白粉就会逐渐消失。注意泼洒药物时, 需闭水5~7 h, 以保持水体中药物浓度。

(2) 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

1) 预防。合理放养;由于小瓜虫的幼虫在水中经24 h找不到寄主就会死亡, 因此鱼池每年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入池前严格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最好充分干塘曝晒多日;或用生石灰150kg/667 m2施洒干塘, 对水化浆并趁热充分拌入淤泥中杀灭病原菌。鱼种放养时用3%~5%食盐水药浴5~10 min进行消毒。鱼池内放养数量太密的应稀放, 已发病的鱼池要用生石灰消毒。1~4月, 每15 d往鱼池中浸泡苦楝树的根、皮、枝叶和果实30~40 kg, 扎成小梱, 分别浸泡于鱼池四周, 隔天翻动一次, 浸泡3 d后捞出草渣, 连浸2次。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技术 篇5

鱼病按病原可划分为微生物病 (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引起的鱼病) 、寄生虫病 (原生动物、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鱼病) 和非寄生性鱼病 (水的理化因素、某些生物产生的毒素、营养不良引起的鱼病等) 3个类别。

微生物病又称为传染性鱼病, 是鱼病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类, 其所造成的损失约占鱼病损失的60%左右。微生物会引起鱼体细胞病变或死亡甚至崩溃、组织病变或坏死、腐烂, 出现发炎、充血、溃疡等症状。

寄生虫寄生在鱼体上, 可对鱼造成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使鱼易被微生物感染, 引起发炎、充血、溃疡等症状;夺取鱼体营养, 使鱼身体瘦弱, 抗病力降低, 生长发育受影响;压迫和阻塞鱼体器官, 使鱼体器官发育受阻或消化不良;对鱼体产生化学性刺激, 使鱼体焦躁不安或损害鱼体, 影响生长甚至发生组织病变。

2 诊断方法

2.1 常规诊断

调查日常饲养管理情况, 包括清塘方法, 养殖的种类、来源、密度, 苗种入池前是否经过消毒, 投饲、施肥的种类, 数量和质量等。调查有关的环境因素, 包括了解水源中有无污染源, 水质情况, 水温的变化情况, 养殖水域周围的农田施药情况, 养殖水域的大小、深浅、底质情况、有无敌害生物及有无水产动物某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 周围有无水产动物某种寄生虫的终末寄主等。

对患病机体进行解剖检查, 一般是先检查外部, 再检查内部;同时每个部位的检查, 都是先用肉眼检查, 然后再用显微镜检查。肉眼检查是观察各部位有无充血、发炎、溃烂、变色、粘液增多、粗糙、肿胀、小点、畸形及肉眼可见的大型病虫害等。显微镜检查是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加1滴清水, 然后将要检查的粘液、组织或病虫害放入水滴中, 盖上盖玻片, 先用低倍镜观察, 再用高倍镜观察。

通过免疫学诊断、病理学诊断, 或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等方法, 对细菌病及病毒病进行确诊。

对食物、水质、机体进行分析测定, 诊断中毒及营养不良等病。

2.2 寄生虫病的诊断

采用显微镜检查患病机体, 即可对鱼类寄生虫病作出诊断。但要鉴定寄生虫的种类时, 还需要进行寄生虫的染色、解剖、切片、培养及查明其生活史。

2.3 真菌病、细菌病和病毒病的诊断

真菌病一般采用显微镜检查患病机体, 即可作出诊断。但要鉴定真菌的种类时, 还需进行分离培养, 查明其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的情况。根据不同疾病采取免疫学诊断、病理学诊断、人工感染试验或对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等诊断细菌病和病毒病。

2.4 因环境不良、中毒和营养不良而引起疾病的诊断

根据调查访问和对患病机体的解剖检查, 初步怀疑是由环境不良或中毒引起的疾病, 需要及时对水质、底泥、饲料和患病机体进行分析测定;由某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中毒, 则需对该浮游生物进行鉴定。

3 防治技术

3.1 药物的选择

应严格按照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 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础, 以“3效”、“3小”为原则。所谓“3效”是指对鱼病的防治效果高效、速效和长效;“3小”是指药物的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用量小。

用于防治细菌、病毒性水产动物疾病和改善水域环境的泼洒用药有生石灰、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四烷基季胺盐络合碘等。

用于灭杀和控制寄生虫性原虫病的药物有氯化钠 (食盐) 、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敌百虫等。用于内服的药物有土霉素、喹酸、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喹酸。常用的中草药有大蒜、大蒜粉素、大黄、黄芩、黄檗、五倍子、穿心莲和苦参等, 可以用中草药浸液全池泼洒和拌饵内服。

3.2 用药注意事项

2种药物混合使用时, 应先分别用水溶解后再混合。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等都应在木桶或木盆中用水溶解。漂白粉、敌百虫等粉剂药物, 应先用少量水调成糨糊状, 再加水稀释, 以免结块被鱼误食。有些药物不能混用, 如漂白粉与生石灰、硫酸铜与生石灰、敌百虫与生石灰等。

施用药物的时间, 一般应安排在下午16时左右。清晨不宜泼药, 以免造成鱼类缺氧浮头;也不可在中午阳光直射时用药, 以免引起生产事故。

使用硫酸铜时应注意用量计算要准确, 用于溶解硫酸铜的水温度不能超过60℃, 否则会使硫酸铜失效, 而且硫酸铜不宜常用, 以免危害人体健康。

泼洒药液, 可用喷雾器, 也可用木瓢或勺子全池塘均匀泼洒, 切不可定点倾倒。不易溶解的药物要用水充分溶解后再泼洒, 以免留下颗粒使鱼类误食中毒。

夏季鱼病的防治 篇6

1 夏季鱼病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起

1.1 水方面

众所周知鱼类是生活在水里的, 是一种冷血动物, 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夏季天气炎热水温比较高, 鱼不能适应温度较高的水体导致鱼自身免疫力降低, 导致鱼病频繁发生;其次, 夏季高温的情况下, 水池中有机物含量的多少也会引起鱼病发生, 如果水池中有机物过多会引起水池中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从而需要消耗池中氧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 造成水池中环境恶化, 微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生长受到抑制, 易发鱼类疾病;最后, 水池中溶氧情况也是引起鱼病的一个方面, 水中氧气含量太低会直接导致鱼缺氧而死, 水中氧气含量太高又会引起鱼患气泡病。

1.2 人为因素

养殖密度不当是引起鱼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养殖密度过大超过水池饲养量, 导致鱼饵料不足不利于鱼正常生长, 鱼生长缓慢营养不良, 自身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疾病;管理不当也会引起鱼病频繁发生, 饵料投放不及时投放数量不够都会造成鱼时饱时饥, 不利于鱼生长, 特别在炎炎夏日更容易导致鱼病的发生。

1.3 生物和其他因素

病毒、真菌、细菌、寄生虫是大多数的鱼病发生的罪魁祸首, 同时各种鱼类天敌也能够导致鱼病发生, 如:水蛇、凶猛鱼类等;藻类也能引起鱼类中毒, 如:微囊藻, 三毛金藻, 裸甲藻等, 出现“铜锈水”“红水”, “油膜”等现象。藻类大量繁殖死亡, 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毒素, 引起鱼类神经系统失调, 兴奋性增加, 活动加剧, 痉挛, 最后死亡。

2 鱼类疾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坚持以防为主, 把“防病”放在第一位, 把“治病”放在第二位, 鱼生活在水中, 鱼的活动我们难以看到。而当我们观察到鱼患病表现出严重的症状时, 再设法治疗往往是事倍功半。养殖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预防:

2.1 调控水质及底质

在夏季持续高温下, 水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 上下层水体不对流, 下层处于缺氧状态, 缺氧分解的各种有害物质大量产生, 亚硝酸盐或氨氮含量增高, 发生各种疾病。因此水是养鱼成败的关键;而底质和水质是浑然一体的, 那怎样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呢?

(1) 改良水质:应根据“肥、活、嫩、爽”的要求及时调控好水质。一般可用25~30g/m3生石灰或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需杀灭虫害时, 还可用0.5g/m3, 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同时夏季水温高, 水质变化快鱼类排泄物增多, 极易造成池水污染, 具体加、换水应视池水的肥度、鱼群活动和池塘渗漏等情况灵活掌握, 通常情况下, 整个夏季鱼池应保持最高水位。当水源水质较差或注水不便时, 可使用活水宝、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底净宝等生物制剂, 以增加溶氧, 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抑制病菌生长改良水质增强免疫力, 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2) 维护池塘底质:小型池塘最好每年十池一次, 挖去淤泥, 并整修池岸堤埂。淤泥保持在20cm左右为宜。面积比较大的池塘收获以后要排干池水, 让池底日晒和冰冻池底, 这对改良底质有良好效果, 可以杀死许多害虫和鱼类寄生虫, 同时可以提高池塘肥力。同时每15~20d, 搅动池塘底泥1次, 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鱼池面积的1/3, 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佳, 闷热、气压低天气时不宜搅动。

2.2 根据水色施肥

在夏季应注意合理施肥。防止施肥不当而败坏水质。保持池水“肥、爽、活”的基础上根据水色掌握, 施肥后水的透明度达20~30cm为宜。, 5~6月以施有机肥为主, 一般7~10d施肥一次;7~9月份少施或停施有机肥, 改施化肥, 4~6d施肥一次。具体施肥量依池水肥度, 水质情况、天气情况等确定。一般将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cm左右, 水色为茶褐、绿褐、黄绿、油青色为佳。鲢鱼和鳙鱼每3~5d轻浮头一次, 为适度肥水。透明度过大, 水色过淡, 要加大施肥量;反之, 透明度过小, 水色过浓, 应减少或停止施肥。天气闷热或阴雨连绵时要少施或不施, 鱼吃食不旺和暴发鱼病时, 要少施或不施。一般依“少量多次”的原则施用。并要坚持巡塘制度, 及时掌握情况, 调整施肥量。

2.3 坚持“五定”原则

春季常见鱼病的防治 篇7

关键词:淡水养殖,常见鱼病,春季,防治

春季是鱼病的多发季节, 做好春季鱼病的防治, 为全年水产养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春季常见淡水鱼病主要有水霉病、赤皮病、竖鳞病、肠炎病等。现将春季几种疾病的症状、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1 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于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水霉菌引起的。水霉菌是条件致病菌, 广泛存在于水体中, 其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当水霉菌侵入鱼体后, 进行有性繁殖, 形成白色絮状丝状物, 水霉菌大量繁殖并附于殖鱼体体表时, 病鱼烦躁不安, 食欲减退, 活动不便, 体质下降, 最终病鱼因体质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 (1) 鱼塘放养前要用生石灰 (Ca O) 清塘消毒。 (2)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3) 苗种放养时必须用3%~5%食盐水或20mg/kg高锰酸钾浸洗消毒。 (4) 治疗时用食盐与小苏打合剂0.4~0.5mg/kg全塘泼洒;或亚甲基蓝1~3mg/kg全塘泼洒, 隔2d泼洒1次, 5d后再用0.2~0.3mg/kg海因类药物 (次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泼洒1次。

2 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于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广泛存在于水中, 当鱼体体表无伤时, 无法感染鱼类, 鱼体体表损伤后, 通过损伤部位感染鱼类致其发病。鱼体被感染后可引起体表充血发炎, 鳞片脱落, 鳍条间组织被破坏形成扫帚状蛀鳍。病情严重时, 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的地方往往有水霉寄生。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

防治方法: (1) 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 (2) 鱼种放养时先用5~10mg/kg漂白粉浸洗30min左右。 (3) 治疗时用漂白粉1mg/kg全池泼洒或漂白粉食物挂蒌, 同时投喂口服磺胺-6-甲氧嘧啶, 每50kg鱼第1天用药5g, 第2~7天用药2.5g, 拌饵或做成药饵投喂。

3 竖鳞病

病原体为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病鱼体表粗糙, 鳞片竖起像松球一样向外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 鳞囊内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 使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 就有液状物从鳞囊中喷射出来, 鳞片随之脱落;病鱼腹腔肿大有腹水, 有时鳍基部和皮肤表面还伴有充血, 眼球突出。病鱼游动迟钝, 呼吸困难, 如不及时治疗, 持续几天就会死亡。主要流行于每年的4~6月。

防治方法: (1) 鱼体受伤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而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防止受伤是有效地预防措施。 (2) 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或用2%食盐水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8~12min。 (3) 对发病鱼塘水体进行彻底消毒, 全塘泼洒0.2~0.3mg/kg聚维酮碘, 1次/d, 连续2~3d。 (4) 用磺胺间二甲氧嘧啶每1kg鱼每天给药100~200mg制成药饵投喂, 连续投喂5~7d。

4 肠炎病

病原体为肠形点状气单胞菌, 也为条件致病菌。当水质环境变化, 投喂变质饲料或不正常投饲时, 易引起此病。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 肛门红肿, 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肠道内无食物, 有淡黄色黏液, 内壁糜烂。多发生于4~6月, 1龄的草鱼易发生。

防治方法: (1) 改善水体环境, 保持水质良好。 (2) 加强饲料管理, 坚持“四定”投饲原则。 (3) 治疗时可用0.3mg/kg液氯每周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2‰~3‰大蒜素或氟苯尼考及2‰免疫多糖进行内服, 连续投喂7d左右。

5 钭管虫病

由钭管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引起, 病鱼分泌大量黏液, 皮肤和鳃部的表面呈苍白色, 严重时病鱼消瘦发黑, 漂游水面, 行动迟缓, 呼吸困难, 不久即死亡。春季温度在10~20℃时易流行。

防治方法: (1) 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或全塘泼洒0.7mg/kg硫酸铜进行消毒。 (2) 放鱼前, 用8g/m3硫酸铜溶液浸洗15~30min。 (3) 发病后,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5∶2) 合剂0.7g/m3全塘泼洒;或用2%食盐水浸洗病鱼20min左右;中药疗法可用苦楝树枝叶38~50g/m3煮水全塘泼洒。

6 小瓜虫病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病鱼的皮肤、鳍条或鳃瓣上, 肉眼可见布满白色点状包囊, 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 鳞片脱落, 鳍条裂开、腐烂。病鱼反应迟钝, 游动缓慢, 不时在异物上摩擦, 不久即死亡。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 适宜温度15~25℃之间。

防治方法: (1)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以杀灭小瓜虫孢囊及幼虫。 (2) 用福尔马林20~50mg/kg全塘泼洒。 (3) 用亚甲基蓝1~3mg/kg全塘泼洒, 每隔4d泼洒1次, 连用3次。 (4) 1m水深, 使用辣椒粉3.75kg/hm2、生姜干片7.5kg/hm2 (或鲜生姜150kg/hm2) , 剪成药水再加水225kg/hm2, 全塘泼洒, 1次/d, 连续泼洒2d, 以晴天中午效果最佳。

7 萎瘪病

该病主要是营养不良引起的。病鱼身体瘦弱, 肋骨显露, 头大尾小, 游动无力, 在天气晴朗中午, 常静止于水面晒太阳, 受惊时下沉缓慢, 此病轻则影响鱼种质量和产量, 重则引起大量鱼的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的鱼种塘。

防治方法: (1) 加强鱼塘的饲养管理, 冬季尽量缩短停食时间, 只要水温上升到8℃以上, 可继续投饵。投饵时以精料为主, 估计塘内鱼重, 以每100kg鱼, 日投3~5kg为宜。 (2) 在投饵时, 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保健剂, 以增强鱼体免疫力, 增加摄食强度。如水产专用Vc, 每100kg饲料添加100g, 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 春季及早投料, 早期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 保证鱼类营养需要。

8 车轮虫病

车轮虫大量寄生于鱼鳃、皮肤、鳍条而致病。病鱼体色发黑、鳃丝肿胀, 体表黏液分泌较多, 污浊, 鱼体消瘦, 烦躁不安, 狂游, 发病时间伴随仔鱼的整个培育过程;随鱼苗放养密度的增加, 病情趋于严重, 流行水温10~16℃。

上一篇:心理主义下一篇: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