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权配置

2024-05-03

职权配置(精选三篇)

职权配置 篇1

1法院在外部职权优化配置方面, 其职权级别应与同级行政机关职权级别相当或相等

法院现有的职权级别, 从最高法院、省高院、中级法院到基层法院的四级法院, 在实践中其级别只相当于行政机关的省部级、厅局级、处级、科级职级;例外的是每一级的法院院长实行高一级别的配置。虽然法院院长高配了, 但法院在这种职权配置中, 其权限及权威自然是无法与同级行政机关相比拟的, 因为其职级和职权要比同级行政机关低, 造成了地方法院从属于地方行政机关的局面。法院的职权之所以必须要与同级行政机关相当或相等, 主要是由于法院不仅肩负着规范、调整私权法律关系的职能, 同时又负有规范、监督公权的法定职责, 如果法院的职权低下, 就难于起到对公权的规范、监督等裁判之作用。同时, 因为法院职权及级别低下, 尤其是基层法院的职权、级别较低, 造成许多法官不愿意留在基层法院工作, 偏远的基层法院无法吸引优秀的法律人才等事例非常明显。可见, 法院在外部职权配置方面, 其职权级别应与同级政府职权级别相当或相等是有宪法依据并为法治社会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2地方法院院长应由同级地方党委的一名常委担任

目前我国每一级的法院院长相对于党委、政府相同一级别负责人来讲, 其政治待遇、行政级别和法律地位仍是较低的, 如在领导干部按职位的排名序列中, 法院院长每每都是排在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之后。地方法院院长这种职位、级别排列, 给人的感觉始终是法院的权限、级别都是低于地方党委、政府的, 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也素来是这样认为的。提高法院职权后, 这种情形是否能改变呢?既然地方法院要了解地方的社情民意, 做到既要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 又要依法配合地方党委、政府作好司法稳定等工作, 那么,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层中, 没有一名法院领导参与是难于办到的, 尤其是在倡导法治的今天法院院长这种角色更为明显与突出。由于地方法院院长不可能兼任政府决策层官员, 故地方法院院长就只能兼任地方党委的决策官员。从理论上来讲, 地方法院院长兼任地方党委常委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司法要求及实际是相适应的, 具有重大的法治与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提高法院的权威, 有利于法院独立公正司法。

法院因其院长的政治地位、职权级别的提高而拥有了对地方更多的发言权;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等会因法院院长的地位提高而更加尊重法院。

(2) 有利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法院更多、更详细地了解和支持。

法院院长成为常委后, 将使地方党委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司法权行使的特点、规律及专业特征, 从而有力地支持、协助法院的工作。

(3) 法院院长兼任地方党委常委, 也起到改变执政党形象的作用。

由于法院院长系法律专业人才, 其进入党委决策层后, 将在法律知识、法律程序、法律适用等司法专业及规律方面给予地方党委及常委会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从而更加有利于法院的公正执法;地方党委也会因法院院长的加入而在制订决策、方针等方面更能做到依法、守法, 从而达到尊法、崇法的导向效应。

3法院在内部职权优化配置方面, 应像医院使用医生、学校使用教师一样, 确立法官的核心地位, 使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

法院内部职权的优化配置, 是通过法院内设机构尤其是业务庭及合议庭优化组合并通过选用法官来实现的。在这一职权配置方面, 业务庭是平台和基础, 专业化合议庭是前沿阵地, 而法官的选用是核心。为此法院应根据法官的专业特长、专业素养、业务水准、知识结构和审判经验等, 按照法院的审判特点、案件类型, 将法官分为刑事型、民事型、商事型、知识产权型、行政型等业务型审理法官, 就像医院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医生, 学校分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教师一样, 充分重视业务庭与法官的专业化特点关系及内在联系;同时在合议庭组合方面, 注意各个法官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审判经验等, 优化合议庭的专业结构, 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学有所用。而法院的执行工作和行政管理尽量由非法官人员去做。笔者认为, 只有当我们按照本文第一项改革方案即法院在外部职权优化配置方面达到目标或比这一方案更优的目标达到之后, 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之基础与前提才能有牢靠的保证和巩固。要使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 就必须真正确立起法官的中心或核心地位, 明确法官在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4上、下级法院之间, 应摒除行政化管理, 真正回归到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虽然上、下级法院之间按法律规定是属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变相的行政化管理, 如案件请示汇报制度、上级法院法官到下级法院任职等, 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下级法院作为一个独立审判机关之地位与功能。如果不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职权关系, 则法院的职权优化配置也会成为空话。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从宪法及法院组织法规定来讲只能是审判监督与被审判监督的关系, 要真正落实宪法、法院组织法这些规定, 就必须做到:一是杜绝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的案件请示、汇报和检查等制度, 并禁止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下达任何的指示、指令。二是实行上级法院业务庭的法官从下级法院业务庭优秀法官中选用的做法, 如法官的任职年限、专业专长、审判业绩、个人表现、社会评价等等来综合考核录取, 从而优化上级法院法官的队伍结构, 增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力量与监督权威。三是实行本级法院院长尽可能由本级法院产生的选拔做法, 减少或避免下级法院院长由上级法院院长直接委派的方法。法官的流向只能是由下而上, 而不能由上而下。因为由上而下只能会造成上、下级法院的服从与受制, 并不利于优秀法官的培育和司法公正的弘扬。四是法院的执行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可由上一级法院统一或协调安排, 因为执行工作不属于独立性的审理工作, 另外, 执行的权威有时还要靠其他力量的支持。

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涉及到法院与党委、政府的关系, 上、下级法院的关系, 法院内设机构与法官的选用关系及司法公正、司法权威等诸多问题。这些关系既是司法权公正行使的基本特征, 也是司法权内部运作的规律性体现。要维护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权威, 改善法院及法官的形象, 就应依司法权运行的规律性来配置法院的权限、级别, 设立业务庭和合议庭, 科学地选用法官。

摘要:法院职权配置系指法院的权限、级别、业务机构按照宪法与法律的规定设立, 并依法律规定行使、运作的统称。法院职权配置包括外部职权如何设定及内部职权如何运作两方面的内容。优化法院职权配置就是如何按照宪法与法律的规定, 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地配置法院权限、级别, 设立符合审判规律与特点的业务庭和专业化合议庭, 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用法官, 以达到提高法官专业水平, 促进司法公正及司法权威提高之目的。当前, 司法权威不足, 司法公信力低下, 法院及法官的形象不佳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不争的事实。就如何改革法院职权配置问题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法院,法院职权,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蒋惠岭著.法院体制改革中的理论难点及其出路[J].人民司法, 2004, (5) .

[2]米健著.法治国家与法官国家[N].人民法院报, 2003-1-31 (3) .

[3]徐光明, 姚建忠著.专业化合议庭建设有利于司法职权的优化配置[N].人民法院报, 2008-12-10 (5) .

[4]熊先觉著.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5) :1.

职权配置 篇2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依法治国”理念正在由一种理想状态化成全民意识,“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不再是单纯的口号,这要求我们应当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法治社会相关制度基础。作为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权在保障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发展上显示出重要价值。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检察权、合理配臵检察权,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检察权配臵运行模式,既是当前检察改革的一项重点课题,又会影响着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这一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考量检察权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当前检察职权配臵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立法疏漏并进行分析,进而探寻优化检察职权配臵的若干方面,以为司法改革助微薄之力。

一、厘清权力的内容——优化检察权配置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从立法上确定了检察机关的性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规定了五项检察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条也规定,“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概括起来,我国检察权的构成基本可以划分为 三大类:公诉权、侦查权和刑事司法监督权。其中,公诉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代表国家提起公诉、追究犯罪的专有权力,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侦查权是对公务人员实施的一种刑事强制监督,它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刑事司法监督权则是通过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刑罚执行监督来保证案件审判质量,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形式。这三项权能都是检察权的合理延伸,属于检察权的一种行使方式,检察机关所从事的一切职务活动都被统一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上来,公诉权、侦查权、刑事司法监督权都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对检察权的表述,所谓检察权,就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由我国检察机关独立行使的法律监督权,它以查处特定犯罪、维护国家利益为使命,以国家名义行使公诉权,并对诉讼过程进行全面的法律监督。

二、找准法律的定位——优化检察权配置的应然 由于检察机关在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检察权的内容、性质和形式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差异性,使得检察权成为司法改革讨论中的热点和焦点,因此,明确检察权的法律定位对于检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显得尤为关键。关于检察权法律定位的各种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司法权说、行政权说、行政司法双性说和独立国家权力说,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司法权说和行政权说。研究当代中国的检察2 权,不能脱离我国的检察制度发展史,也不能脱离当前的政治经济条件,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念和文化。在我国,检察权就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即法律监督权。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

首先,从检察权的配臵来看,检察权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无论是在检察机关的构架上,还是在检察官的管理上,都区别一般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即使是把检察权视为司法权的西方国家也认为检察权不同于完整意义上的司法权。检察权在本质上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一府两院”,按照“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原则分别行使某一项或几项国家权力,使检察权真正成为隶属国家最高权力下的一项独立权力。

其次,从检察权的内涵上来看,检察权本身具有法律监督的性质。检察机关的核心任务就是运用国家权力对遵守和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发生的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检察,或者要求有关机关依法纠正,或者提请有关机关依法惩处。与审判权的被动性相比,检察权具有主动追诉的特点;与单纯的侦查权相比,检察权又具有提请追诉的目的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检察权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具有其他国家权力无法替代的作用,即监督一切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

再次,从检察权的要旨来看,检察权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 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独立设臵一个检察机关,既不是与行政机关分享行政权,也不是与审判机关分享审判权,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通过行使检察权来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切实执行法律,并监督全体公民和组织严格遵守法律,以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因此,检察权在性质上是法律监督权,而宪法和法律把检察机关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也是十分准确恰当的。

对检察权定位进行理性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检察权是国家权力的派生权,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检察权不是国家管理权的简单细化和分解,而是为了强化国家法治和民主建设,由最高权力机关授权产生的制衡权,其主要职能是现代文明国家用以制约、制衡司法权,打击、铲除国家管理权力运行中腐败现象的手段。宪法关于检察机关地位的定性是准确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如果仅仅定位为国家公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机关,会使一部分重要的国家法律监督权失去权威和适当的承担者,导致国家权力运行的缺位和失衡。因此,检察改革的方向应是强化法律监督,而不是削弱甚至取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机关据以行使法律监督职责的各项检察权能是法律监督权的外延,新形势下检察权功能的发挥不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继续充实和完善。

三、现状反思——优化检察权配置的必然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4 特别强调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臵,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比十七大报告与十六大报告,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十七大报告把十六大报告中“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臵、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改为“优化司法职权配臵”。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词的变化,语词表述的变化表明执政党对于司法事业的认识更加深刻,简洁的话语背后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政治意含。十七大报告分别从宏观层面的体制革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观层面的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臵,微观层面的行为调整---规范司法行为入手提出具体改革方略。我们可以看出,优化司法职权配臵在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融贯体制与行为的功用。可以说,司法职权配臵的科学、合理与否,是检验司法体制改革是否深化的重要尺度,是司法行为能否得以依法、有序实施的前提条件,关涉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真正建立。

我国检察机关的检察权配臵基本上涵盖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内容,形成了一个分工比较明确、上下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自2002年的机构改革以来,各级人民检察院以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能为依据,一般设立了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职务犯罪预防、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检察机构。这些业务部门的设立,从 总体上讲,与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是基本相适应的,较好的发挥了维护国家法律统一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和作用。当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行政化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优化改革。目前,在我国,法官、检察官(包括警察)都被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其进出、考核、晋升、待遇与其他公务员的管理几乎一样(除了任职资格要求更加严格之外)。司法机关用人,要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规定由人事管理部门统一招录,司法机关没有自行招录司法人员的权力;司法机关的工资标准要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规定的行政等级标准确定,司法机关没有自己的工资序列、无权决定司法人员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司法机关内设机构的设臵和职位控制只能由有关行政机关决定而不能由司法机关或其上级决定;司法人员的职务职级晋升更要由有关人事管理部门进行考核和决定;甚至连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的法官、检察官等级也要按照行政级别来评定。

这种处处受制于行政机关的状况,导致司法机关的内部管理不得不跟随行政机关的指挥棒转,不得不按照国家公务员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司法人员进行管理。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司法机关原本就存在的行政化观念和管理模式,使优化司法职权配臵的构想更难以实现。

二是检察权能划分不周密,权限规定不完善,缺乏整体规6 划性。在各业务部门检察权配臵问题上,专项权能的集中与分散表现出极端性。一方面出现了各项检察权能交叉重叠的现象,甚至多个职能部门可以行使同一项权能,严重影响了检察权的统一性。就侦查权而言,渎职侵权案件和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权集中在渎职侵权部门和反贪部门,而其他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权还分散于监所检察、民行检察等部门。再如侦查监督权,涉及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等内设部门,造成“大家都管,大家又都管不了”的状况。另一方面出现了部分领域检察权因规定不明确致使行使不到位的现象,如在刑事案件诉讼中,国有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检察权如何行使?涉及到民事赔偿内容,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查,又如何进行?再如对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民事案件,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诉,但是如何提起公诉,由公诉部门行使,还是由民事行政部门行使?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法律监督手段,但是现行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检察建议的适用程序及其法律效力问题都需要立法解决。再如,纠正违法意见缺乏强制约束力和执行力,实践中被监督机关藐视或无视检察机关的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检察机关在具体行使检察权能时往往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检察权的运行效果。

三是检察权的独立裁量权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主要问题 存在于:⑴非制度化、非程序性的不当干涉,影响检察机关正确行使职权。非法律因素的直接介入和个别重要人物的指令有时可能左右办案,某些指令会从政治层面直接传达到具体的检察实践活动之中,使检察机关难以依照法定程序办案,这表明独立的检察裁量权并未完全确立起来。(2)检察权地方化问题。检察长独立行使检察裁量权的职责与服从地方权力机关的指示之间的关系时常存在冲突。在我国,检察权存在着严重的地方化问题,而且法律所规定的上下一体制度也从未真正实行过。检察官的提升与任免基本由地方控制,那么当危及地方利益的因素存在时,如果检察机关的决定和地方权力主导意见相左,就必然会被否决或者冒很大的风险。(3)检察权受制于行政权问题。我国目前检察权受制行政权的现象还较严重,诸如核定人员编制、财政拨付经费、人员准入一般性标准等不是由立法机关管限而是由政府控制。

四、充实完善——优化检察权配置的实现

在检察权的合理定位下,与法律监督相匹配的检察职权也应当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即按照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增加具有权力监督性质的权能,缩减与法律监督性质不协调的职能。同时,增加对检察权的必要限制,使法律监督职能的行使处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使其与行政权、审判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检察权的合理科学配臵应当立足我国国情和具体运作需要进行考量安臵,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检察改8 革的深入进行。

(一)优化检察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检察权的科学配臵就是要使检察权的配臵符合司法活动的一般规律,符合检察工作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检察权配臵,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检察一体化原则。检察一体化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通行的检察机关司法活动原则,即:检察官在执法活动中,在法律意义上,被视为同一的资格主体,产生的检察权行为被视为具有整体性的行为,包括对外和对内行使检察权的独立。对外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指业务一体化,上命下从,在检察官相对独立的同时,作为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在检察权的配臵上,形成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细化地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程序,真正实现检察裁量权的独立运作,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2、分工协作原则。分工协作原则要求检察机关各部门和部门成员要依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分工开展检察监督工作;不能互相混淆,互相包办,更不能超越职权行使检察权。根据《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划分各部门的检察职能,尤其在职权运行过程中的交叉重合领域,要强调协调与配合,以充分发挥检察权的各项权能。

(二)优化检察权配置的具体措施

1、在制度和管理上完善检察权的配臵,强化检察权在检察机关内部的独立。第一,要改革检察机关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淡化检察官职务行政化色彩,提升其业务属性和司法职能,明确区分检察官的行政级别与检察官等级,并把检察官等级作为区别检察官的基本标准。在人员管理上,对检察机关内部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分为检察业务人员、司法警察、和检察行政人员三类,分别按照《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公务员管理条例》进行管理。第二,强化检察官办案独立。处(科)室负责人不得随意干涉检察官办案,也不得随意更换案件的承办检察官,严格按照《检察官法》中的等级管理规定扮演有关案件处理的其他角色,如案件质量监督人、案件协调人等。同时,进一步确立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明确检察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检察权的内部独立性得到确认和保障。第三,重视检察人才培养,锻造优秀的检察队伍。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检察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司法考试和培训制度;其次,要健全相应的检察官惩戒制度,规范检察执法行为;最后,完善检察官保障机制,通过考评机制和工资福利的改革,把检察人员的注意力从关注行政级别的晋升上引导到关注司法岗位职责的履行上来,努力营造使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有办案能力的人员脱颖而出的软环境,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的基础上实现检察职权的优化配臵和高效运作。

2、加强对检察权运行的监督与保障,保证检察权的独立10 正确行使。在具体行使检察职权时,检察官作为一个职业主体独立行使检察权,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宪法规定的“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不得干涉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原则,进一步用法律形式明确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领导、干预国家事务的形式。国家权力机关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一般应限于工作监督,在两者权力关系的配臵上应更多考虑对检察权独立地位的保护,而不是实现检察权在人大监督下的相对独立。现代法治社会,更应注重人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检察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也同样要受到人民权利的制约。这种制约形式,一是通过宪法和法律分配公民以广泛的实体权利,建立与健全同权力结构相平衡的权利体系;二是通过赋予当事人以广泛的诉讼权利,救济权利,以抵抗、制止检察权的滥用和对权利的侵犯;三是通过社会权利的行使,如社会舆论对检察权的行使进行监督。从权利监督、制约的视角,应当说我国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中,因“权力本位”的国家观念,对犯罪的重打击、轻人权保障价值观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在诉讼中公民权利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功能并未充分彰显。通过完善程序性的权利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机制。目前,我国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通过设臵人民监督员强化对检察工作的外部监督,让民众参与监督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3、完善公诉引导侦查制度,强化刑事公诉权,确保打击 合力。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一致性,共同承担着控诉犯罪的职能,但在当前司法实践中,侦查权未能有力地支撑公诉权,公诉权对侦查行为的控制力度也不够,难以形成指控犯罪、证实犯罪、打击犯罪的合力。为此,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能应该向侦查职能合理延伸,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围绕批捕、起诉标准,引导公安机关确立正确的侦查方向,准确、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提高侦查效率,同时及时预防、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使侦查、批捕、起诉工作相互协调。当然,由于司法资源的有限,引导侦查的对象是必须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对于一般的案件,公诉部门可以通过常规性监督保证案件的质量,而对于一些重特案件,应该给予充实的侦查意见和引导。若能将侦查环节收集、固定证据的优势和公诉环节把握证据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提高司法活动的经济效益。另外,公诉权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健全不起诉制度,明确相对不起诉的范围,逐步确立暂缓起诉制度。既要明确起诉和不起诉的界限,又要适当扩大起诉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体现检察人性化、维护社会和谐的根本精神。

4、完善检察监督手段,加强立法约束保障。第一,要明确民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增加民行法律监督的方式、拓宽民行法律监督的范围、完善民行法律监督的程序。对于目前民事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空白,立法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民12 事执行活动的监督职权,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民事执行中的司法腐败,而且有助于克服“执行难”的问题,使检察监督职权充分落实,以发挥监督实效。第二,强化检察建议和检察机关纠正违法意见的法律效力,树立法律监督的权威。对于人民检察院依法提出的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意见书,有关机关无正当理由不采纳、不执行的,可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三,将现行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申诉检察三个机构予以整合,除继续履行上述机构的职能外,应增加从公诉部门分离出来的诉讼监督职能和内部执法监督职能,以行成对外(公安、法院)和对内(检察执法)同时并举的全方位诉讼监督。

检察职权乃检察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检察职权的配臵需要慎思明察,合理安排,不断优化。各级检察机关在检察制度改革中应当站到主动地位,主动推动各方面的变革,为此需要检察机关加大对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学习和研究力度,加大对检察权优化的研究力度,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边研究边试验。只有大胆主动创新,才能融汇入国家提倡推动的自主创新的大潮之中,才能保持检察机关与时俱进的鲜活力量。只要我们朝着“司法公正、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迈进,通过公正司法,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与正义,这不仅仅是我们进行检察制度改革的初衷,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兴良.《法治的使命》.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2]李文健.《刑事诉讼效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3]孙谦.《检察论丛》(第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4]吴丹红.《欧盟检察制度发展趋势及其启示》.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2期(上),第13页。

[5]叶青、黄一超.《中国检察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张穹.《关于检察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检察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论我国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篇3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法院职权;优化配置

一、当前我国法院职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1.法院职权地方化现象严重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我国必须奉行统一的司法权,地方人民法院作为最贴近老百姓的基层审判机关,其审判活动人民群众影响很大。但是我国地方法院财政主要由地方政府拨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法院审判受制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对审判活动的干预已严重影响司法的公正和正常实施,不但极大挑战国家司法权威,更使广大人民民众受害匪浅。进而频频出现冤假错案,这种地方不良风气的盛行,使得法律权威大打折扣,因此法院职权去地方化迫在眉睫。

2.法院职权行政化现象盛行

我们知道,法院之间以及法院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并非不分家的,而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相互监督关系。这就决定各机关内部以及各机关之间不可能是相互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各机关各系统内部并非传统意义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隶属关系,而是监督和案件审判中的指导和领导关系。尽管法院的设置基本和行政区划是基本对应的,但这只是方便管理和领导审判事务的产物,故法院系统内部以行政机关那种批复和指示等方式是将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以职权的形式实现的渎职行为,严重的法院职权行政化在弱化司法权独立的同时,滋生了司法腐败,使得人审代替司法审判。

3.审判权与法院行政管理权的混同

审判权与法院行政管理权是两类性质不同的权力,审判权是司法权,而法院的行政管理权却具有行政权的性质,两类权力的行使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规律。若将两者混为一谈,极易出现未审先决的局面,进而解决司法权受到行政权束缚而难以独立行使的问题。

综上所述,建立法院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中央高层推动将使司法改革和法院职权优化配置进程加倍。适逢反腐,因着重规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现代法院管理和审判体制,建立审判和行政管理相区别的内部组织势在必行,这是优化法院职权配置必须做的。

二、法院职权优化配置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腾飞阶段,各种矛盾、问题日益集中显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法院工作的地位、作用、影响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因此进一步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优化法院职权配置,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严格、正确的执行和实施。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今后我国法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案件的专门机构,不仅自身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保证公正司法;建设公正、高、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优化法院职权配置,确保法院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才能保证司法独立、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要严守公平、正义这两条司法的生命线。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如今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短期内仍难以得到扭转,不稳定的因素任然存在,因此法律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类型和手段日趋增加,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全面巩固和深化阶段,健全和强有力地法律可为我国经济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3.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的法制意识、权利观念逐渐增强,诸多矛盾纠纷在私力救济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法律手段成为调节纠纷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的权益保障与法院职权的行使密切相关。社会公众要求对法律的期望以及对权利、特别是人权保障的渴求,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享有知情权、表达权,而且要求享有参与权、监督权。当前,公众日益的诉求和法院职权行使的缺位之间的矛盾已变得日益尖锐,这些问题,是对人民法院办案能力的考验。所以优化人民法院职权配置,完善司法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三、法院职权优化配置的措施

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为了确保我国司法制度公正、高效、权威,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主旨,坚持国情和司法规律结合,是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优化法院职权配置不是简单把司法权分配到各级法院,更不是对具体的司法制度的改动,而是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依法对我国现在的司法体制的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1.法院职权去地方化

优化人民法院职权的配置首先应该做到去地方化,实现人民法院的审判权独立,不受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干预。因此在法院组织管理体系上应该进一步细化,打破以往只按行政区划设立法院,更进一步应该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和专门法院,形成各种形式的法院分工管理、各司其职的法院组织管理体系新格局。推动实行省级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了跨省之间的民商事案件和省级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行政案件能得到公正处理,应该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例如设立巡回法庭。巡回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是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级,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法院,也和传统的巡回审判不同。破除司法权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方便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降低诉讼成本;也利于降低上访率,节约司法资源进而提高法院判决执行力。在减少人为因素对司法活动干预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冤假错案的出现。

2.法院管理去行政化

(1)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避免行政审批和指示的干预。司法权的独立性并非上下级的领导和指示关系,而是建立在法律授权基础上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避免个人行为替代职务行为,真正意义的做到不办金钱案、人情案、门第案以及徇私枉法,切实做到不权力寻租。

(2)改革审判委员会的职权,推行主审法官负责制。打破传统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审判分离的尴尬局面,充分行使人民赋予法院的审判权利裁判。同时院长、庭长也必须参加到审判来,提高业务能力,对案件的审理做出更加合理的裁判。

3.健全法院的监督机制

(1)严格贯彻落实法院系统内部人员干涉案件的记录和责任倒追制度。对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的人员进行通报和追责,并加大处罚力度。不允许任何党政机关、个人凌驾法律之上,对于干预司法公正实施行为的存在,不姑息,不纵容。

(2)规范法官及其辅助人员工作,建立法官办案入网,增强相应监督机关监督细则;明确法院办案工作流程,规范法官、辅助人员办案登记;明确所有的法官在工作上的权限划分,严格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恣意行使和范围任意扩大。同时也要严格把审判质量和司法工作人员履职机制和惩戒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4.实行审判和执行分离

优化法院职权的配置,解决执行难的问题,需要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执行难是法院司法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怎么样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这是优化法院职权配置的重点。法院的执行权分为两种,一种是执行裁决权,另一种是执行实施权。而执行实施权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执行权,所以,上下级之间应该是一种领导和服从的关系。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既可以充分发挥执行实施权作为行政权的优势,形成上下统一的执行体制,又可以避免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分离而影响执行效率、损害司法公信。

参考文献:

[1]张园园.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J].现代商贸工业,2011(1)

[2]杨力.中国法院职权优化配置研究[J].东方法学,2013(4)

[3]何帆.论上下级法院的职权配置——以四级法院职能定位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2(8)

[4]杨帆.非诉行政执行的司法职权优化配置[J].法律博览(中刊),2013(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创建和谐班级问题下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