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生物教育

2024-05-09

五年制师范生物教育(精选六篇)

五年制师范生物教育 篇1

一、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

从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 笔者先后担任了四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其中一直担任英语系2008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者就以2008级2班的学生为例, 谈谈自己对于学生感恩品质的看法。

蔡某是一个从高中转入我班的男生, 刚进班级时我与同学都对他有很大的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他身上的陋习不断暴露出来。迟到、早退、矿课打架、上网等事情让我应接不暇。 他对于我们之间的谈话很是冷漠, 毫不关心同学、学校和家庭对他的所作所为的态度和反应。随着与其家长的沟通的深入, 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刚做完心脏手术不久, 为他的事情不停地奔跑在家和学校之间, 可该同学却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愧疚之情。

从蔡某身上, 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自私和冷漠。他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感恩心理, 让病弱的父亲为他操碎了心;他对学校让他在没书可念的情况下, 能够重返校园没有感因之心;他对老师更没有任何感恩心理, 让老师一次又一次为他犯下的错误善后。蔡某身上也折射出当代许多青少年的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目空一切, 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理。他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 只懂得索取, 不懂受惠, 不懂感恩;只懂被爱, 不懂得关爱他人。从他们身上, 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自私和冷漠。

同样在英语系2008级2班有这样一位女生。张某, 她学习非常认真, 成绩优异。不幸的是在2010年的6月份, 她的父亲酒后驾车发生了严重车祸, 头部受伤, 在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才脱离危险, 但丧失了劳动能力。在支付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后, 她的母亲再也无力支付她和弟弟的学费。于是她没有任何怨言地放弃了学业, 走上工作岗位, 承担起照顾父亲和年幼弟弟的责任。还有一位女同学徐某, 她家境贫困, 父亲早逝, 母亲丧失了劳动能力。学校给她免除了两年的学费, 班级的贫困生和助学金每次都有她的名字。她在班级里什么事情都做, 只要老师、同学需要她都没有任何怨言地帮助同学解决一切问题, 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菊姐”。

在今年的“5+2”专转本复习迎考过程中, 戴老师担任了我们班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有一段时间, 戴老师的身体不好, 嗓子发不出声音, 但一直坚持给同学们上课。于是同学们自发地买了咽喉片、水果等, 向戴老师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在2013年的迎新年晚会上, 他们手拉着手把我围在教室的中央大喊着“班主任, 我们爱你”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件件、一桩桩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无不反映了这群学生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

二、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要“注重实际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基于感恩, 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 培养健康的人格, 营造和谐的氛围。感恩教育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 :“乡赐之日 , 可人人别进, 问问其燥湿, 加以密意, 诱逾使言, 察其志趣, 令其感恩戴羲, 怀欲报之心。”《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一词解释为: “对别人所给弛的帮助表示感激。”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 , 所谓感恩, 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恩惠, 在内心深处产生的想要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的总和。而所谓的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 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感性的形式, 用青少年的实际感受体验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惠”, 以唯理性的形式, 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

四、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孔子曰:“仁者受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 才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而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则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更能为承担和完成义务而不断努力。感恩教育则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而有了感恩之心, 就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报家庭与社会, 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感恩不仅是感知恩德, 更是一种责任意识。

2.感恩是一种心态, 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鸦有反哺之义 , 羊知跪乳之恩”等名言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更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感恩, 就等于设置了做人的起点。思想教育应帮助青少年懂得做人的道理, 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3.感恩教 育 有 利 于 提 高 青 少 年的 人 文 素 质和 社会适 应 能 力。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是真善美的行为, 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高低。懂得感恩的 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 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一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因而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 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五、感恩教育方法与途径

感恩教育中, 识恩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现实生活中, 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情理交融, 感人心灵”,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使他们在知、情、意、行的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 最终回报社会。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优化感恩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具有导向、熏陶、激励和辐射的功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是日常生活。 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时, 我们会提倡学生给父母发一句感谢或表示祝福的话语, 或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等。在每年的感恩节时, 提醒学生为父母亲手织或买一件手套、围巾等小礼物以表示自己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也会经常提醒学生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 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怀之心。正是这些点滴小事, 养成了学生感谢父母之恩、祖国之恩及自然之恩的情怀。

2.教育者要率先垂范, 加强情感引导和交流。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 以及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戴老师正是因为她带病坚持上课的行为感动了学生, 让学生从内心感知了她的责任感和敬业感, 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 而作为班主任的我, 在五年的相处中, 让学生感受到了我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的关心与爱护, 赢得了学生的爱与信任。

3.以小型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体验恩情。

学校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的原则,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通过社团活动组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 让青少年体味到什么是“恩”, 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小小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转变, 体验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恩情, 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4.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教育者在具体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让青少年懂得感恩, 学会感恩, 如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背影》一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 体会作者的感恩之心, 从而由人及己, 引发他们的共鸣。在英语教学中, 利用“Thanks giving”一文, 让学生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让感恩教育渗透于他们的日常学习中, 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5.重视家庭教育,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永久性的作用, 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百善孝为先”, 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孝顺长辈, 有好吃的先给老人;长辈的生日时要记得送上祝福的话语或短信;长辈劳累时记得给他们捶捶肩或揉揉背;离家时要常打电话给父母长辈; 每逢佳节要记得给亲朋好友送上问候与祝福;获得别人的帮助时, 要记得说声“谢谢”。在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的熏陶中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少年的知恩、识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 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在当代一些青少年身上仍存在一些知恩不图报现象, 但我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 青少年定会将感恩意识化为实际行动, 从小事做起, 将感恩之心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摘要:青少年感恩教育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结合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 作者就学校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原则阐述了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开展感恩教育, 以及培养五年制师范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

[2]张长水, 李化树.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3]词源 (合订本) [Z].商务印书馆, 1997.

[4]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Z].商务印书馆, 1997.

[5]龚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 2006.

[6]朱会丛, 尹华.感恩教育的现代缺失与重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7.

[7]蔡丹丹等.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J].科技教育, 2009.

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策略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9-02

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中职与高职互通,是目前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而推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技能比较扎实,比较符合学前教育行业用人需求。与其他师范生相比,这个群体的师范生思想更具复杂性,他们很大部分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有偏颇,在心理方面也欠积极,无法继续就读高中而选择读中职学校。他们在选择读师范时,多受父母左右,非出自内心意愿,对未来职业认识不清楚,更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准备,师德意识模糊,更谈不上对职业道德理想有更高的追求。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一段时间来,各地频现幼师虐童案件,幼儿教师的师德上升到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师德水平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教育领域输送幼教师资的师范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然而,很多师范院校忽略职业道德培养,这是造成目前幼儿教师师德问题的原因之一。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着特殊性,要使这个群体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应从他们实际出发,全方位有效地落实师德教育。

一、师德教育与“三观”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师德观依赖于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4-16周岁之间,他们刚摆脱童年的稚嫩,开始步入人生、社会,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经常变换之中,品德观念尚未定型。所以,抓住青少年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化,对学生今后良好师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学生的“三观”培养与学生的师德紧密联系起来。五年制的前两年是关键的时间点,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方法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同时,加强师德教育,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师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是非判断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是在日常的“三观”教育中,要克服师德教育与日常学习相分离的现象,把师德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中。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对行为规范师范性的认识,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严格要求和养成,充分体现师范生以身立教、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要求。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帮助有困难的人等,培养师范生爱国、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等精神;在各种集体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等,并让学生明确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使师德教育直观化、具体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具有师范性的行为规范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是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照,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高尚的道德评判标准,并内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逐步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的正确职业态度。

二、师德实践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职业教育凸显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场所。相对来说,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幼儿园实训的机会比其他学段的要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受实训基地对他们的技能训练和师德的影响。见实习是师范生以教师的角色进入职业领域的开始,对于还未成年的五年制学生来说,实训基地是他们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他们对将来职业场景及“教师”这个角色扮演是非常期待和好奇的,因而会很用心去观察、感受实训基地的一切,并表现出该年龄善于模仿的特征,内化成自身的言行和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实训时期,学校及实习单位对师范生在师德方面的要求和规范往往会对他们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师德示范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实训教师作为最重要、最直观和最有权威的模范,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角色的体验、探索与思考,能够更好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因此,师德实践与技能实训结合起来对师范生良好的师德形成非常重要。

一是要把师德培养纳入见实习的内容。校园双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见实习方案,把学生的师德教育作为与教学技能培养一样重要的内容。同时,要制定具体内容体系,健全评价标准,将师德行为列入对实训学生的考核内容。

二是加强对见实习学生师德规范指导。“教育实践是师德教育固化、深化的重要过程。”而这一实践和技能实训一样都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要引导师范生在实训中践行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承担教师义务中去体味师德规范的内涵,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感受师德的规范。师范生在教师角色实践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对其以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至关重要。

三是遴选具有高尚的师德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师范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师德教育首先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训指导教师是学生开始体验幼儿教师这个角色的首个对象,实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来说影响深远。因此,要重视实训基地教师自身品德对师范生的影响,对实训指导教师的遴选不应仅仅强调教育教学技能,也要强调职业道德。

三、师德课程评价与学生实际操行相结合 师德教育课程是师范院校必修的课程,能使师范生对师德的概念、内涵及要求等从理论层面进行感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要加强师德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师范生的一般道德水平、掌握基本的师德规范方面得以提升。但是学习本身就具有隐藏性,道德的行为化才是道德养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年纪尚小,对理论认知较有难度的五年制师范生来说,应加强课程改革,把学生在课堂的理论与实际的行为结合起来,把刻板、没有生命的知识体系转化为生动的、实实在在的行为。而课程评价是检查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标尺,那么把师德课程的评价与学生现实行为的评价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则是开设课程之要旨。师范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要通过师德养成的过程评价,不断促进师范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因此,把课程评价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结合起来,无疑是师德课程建设的着力点。操行评定是对学生的思想及日常行为进行评定的一种形式,这些内容包含在师德的课程评价内容中,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师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以一种具体可感的效果来检查学生师德养成及加以有效地引导。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师德教育课程内容要与学前教育紧密结合。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理念,要求幼儿教师必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具体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最重要的方面和原则,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论支点。我们要充分依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对这个群体的师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规范、合作精神等维度进行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但又有侧重点,从要求的明确到落实及考核评价进行统筹规划。如第一学年重点放在学生的常规强化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第二学年重点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规范等,逐一对师德的内涵体现进行有效落实。在每一阶段的师德教育目标落实中,要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表现及效果进行记录、评价,使师德教育不仅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实践性。特别是,操行评定要重视从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入手,加以具体规范与引导。如:学习常规、生活常规、卫生常规、礼仪要求、与人合作要求等,把这些要求具体化,逐项进行考评,营造规范有序、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把学生在课堂习得的对师德理论的感知与现实中具体的行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道德行为规范中的作用。

四、师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师德教育首先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或者说是被动教育。五年制师范生入学年龄小,“三观”没有定性,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成年学生来说更大,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身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群体的成长特性,致力于建设师德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师范氛围”,大力建设师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

首先,构建以“师德”为精神内涵的校园精神,比如提炼出以“爱、责任”等为主题的校训、校歌、校风等,把师德内涵核心部分以校训、校歌等形式明确界定出来,给学生一个鲜明感知,并在反复吟唱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其次,加强师德的物质文化建设。“一切景语皆情语”,入学时还未成年的五年制学生,思维相对直观、感性,以直接的图案、情景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师范院校应该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师德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明确要求,树立标杆,与环境、楷模心神合一,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渐渐向高尚师德靠近。如在校园树立我国学前教育创始人张雪门、知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的塑像;建立师德教育文化长廊;张挂、镌刻教育名言等。

五年制师范生物教育 篇3

摘 要: 五年制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不能完全按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管理,而要根据学生特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特点,由社会、家庭、学校、班主任等共同协作,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 学前教育 学生管理

一、专业特点

五年制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年的全日制幼儿教师所需的技能训练和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主要的专业课程有美术、书法、乐理视唱、珠心算、声乐、钢琴、舞蹈、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手工、幼儿文学、弹唱、幼儿算数教法、歌曲创作、幼儿保健、幼儿语言教法等。毕业时学生学历为全日制大专学历,既可以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还可以通过专升本等方式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社会对幼师需求随之增加,学前教育师资缺口较大,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招生和就业形势良好。

二、学生现状

五年制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人数为每班30~50人。招收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左右。经过五年的全日制学习生活,学生年龄在十九、二十岁,这个年龄阶段被称为“青年初期”。学生入学时年龄小,正处于叛逆期,自我约束能力低,对人、事、物的辨别分析能力相对较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高中扩招,五年制师范学校的生源大多是经过筛选后失去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资格的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录取学生的中考分数在500~200分之间不等。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且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前景、发展方向及就业形式等不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专业课、基础课的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多数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存在“混文凭”的心理,教学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中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班级近半数学生家庭结构存在缺陷,有单亲家庭,有父母在外打工常年将子女托付给亲戚照顾,存在亲情缺失等现象。

另外,五年制师范学校目前采用的是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上与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有很大的区别。生活方式为全日制寄宿、封闭式管理,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学生要独自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日用品的采购,组织、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处理人际关系,还要适应于初中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为女生,甚至整个班级全部由女生组成,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比较困难,经常出现因想家请假,甚至退学等现象。

三、解决途径

1.多沟通

重视班主任工作,加强班级内的交流。班主任作为一个枢纽,构建起与学生,与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从生理、心理、家庭等多方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检查和交流,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学生情况定期反馈给家长和学校。通过教师、家长、学校三方面形成管理合力,共同管理好学生。

2.勤学习

从新生入学时起,鼓励新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如通过学生会及高年级学长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活动及学习方法。也可以通过各专业相关教师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就业形式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未来的五年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注重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努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造环境

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建设稳定、和谐的班级环境。培养良好的班风,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组织并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减轻教育管理的压力。

综上所述,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特点是年龄低、基础差、女生多、自我约束力低、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的宽松管理方式,需要班主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协调、配合和关注。学生的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根据学生特点、所学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者的自身素养,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守东.把握心理特点做好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大众文艺,2009(03):128-129.

[2]王宁擎.对五年制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途径的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1(28):235.

[3]於敏,王海波.高职五年制学生分阶段管理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2(90):159-160.

[4]周绍梅.高职幼师专业班级内冲突探析[J].青春岁月,2015(15):156.

[5]陈铋中.浅谈当前幼师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3):95-96.

[6]郭双华.浅谈五年制高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26.

[7]严苗,杨公科.浅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2011(33):231-232.

[8]何峻松.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1):61-64.

[9]李业媚.中等职业学校旅游女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文集,P41.

[10]徐新华.探讨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140.

五年制师范生物教育 篇4

长期以来, 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以大道理灌输或以更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强制管理,试图形成“管理威慑”,让学生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做法显然收效甚微。而近年来,五年制师范生生源素质下降,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文化成绩的下滑, 而且在遵守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学校教育管理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行不一;基础文明礼仪和道德素养缺失;学习目的性和职业性不够强;文明生活习惯缺乏、自理能力差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孤僻、自私、任性、我行我素、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遵纪守法意识较淡薄。

针对以上学生行为规范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只有真正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落实德育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合力,才能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律行为, 以期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对于“生态”,一词,辞海的解释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及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还是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看做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

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能动的生态系统。要切实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尤其要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层次得到提升。

三、实施五年制师范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路径

要彻底解决五年制师范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 必须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氛围, 形成师范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生态系统。

(一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实现“外行内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入手, 让学生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当做内在需要,从而自愿改变、纠正自身行为规范方面的诸多不足,使学生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自觉地践行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内化”。要实现“内化”,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的针对性。在确立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分析五年制师范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分析他们在专业知识素养和行为活动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发挥学校、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外行内化的情感基础。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性。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学科教学实践, 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形成强大的人文精神, 是提高师范生文明行为和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

3.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具体德育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需要,只有让学生将认知和践行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内化效果。

4.注重德育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在德育教育实践中 ,要注意运用情境创设,通过音乐、美术、故事、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学习,丰富学生的感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让学生学会调整自身言行,学会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现“知行合一”。高师德育除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外, 还要发挥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养成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 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经常组织寓教于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情感使他们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升华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和实习实践活动。见习和实习作为学生直接体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不但能够使师范生认识社会,还能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感受教师职业道德, 加深其对教师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实现师范生的道德内化,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完美转化。

(三 )营造优美校园环境 ,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无小事 ,处处皆育人,教师无小节,事事是楷模,这句话实质上涵盖深刻的生态思想。校园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人还是静态的校园环境,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在德育“内化”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运用自己的师表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修养,在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大爱情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德育养成教育,使学生见贤思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在特定校园环境中接受审美和艺术教育, 营造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并具有师范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绿色网络教育、社会调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等活动,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发挥其在校园育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的广播、报纸 、电视台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宣传优秀的道德文化,形成积极向上、富有师范气息的舆论导向,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有极高的认知;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场馆设施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永远积极、健康、向上。

4.打造积极向上的两室文化。切实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让高雅清洁的环境使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促进其高尚品格的形成。以优秀的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优秀、积极的人文文化和教师职业道德融入日常活动中。通过创建活动,每一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都上新的台阶,学生的行为规范更符合师范生的标准。

(四 )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联手 ,实现合力育人。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 使处于高师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都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和道德素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家长档案,学校德育教育部门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针对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特点,宣传和谐、健康、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学校还要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通过见习、实习活动养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五 )加强德育体系建设 ,实现制度育人。实现德育教育的“外行内化、 知行合一”, 是师范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保证这个目标实现,还要辅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完善学生德育操行考核评价体系, 而这些制度和评价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制度对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的外在约束作用及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将操行考核视作行为规范的内化要求时,学生行为才会真正规范。

四、结语

五年制师范生物教育 篇5

一、当前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现状

(一) 尚未促成学生培养听力练习的习惯。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 听力技能的形成少不了反复的训练, 在不断的练习和思考中形成能力, 因而很有反复练习的必要, 但很多学生因为对英语听力没有兴趣, 不会听, 也不敢说, 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听不懂”现象的存在。五年制的师范专科生比较于其他三年制的学生, 底子较为薄弱, 在学习主动性上要差很多, 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没有及时练习听力, 没有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以至于后期的学习愈发困难。

(二) 教师主观上不够重视。

如今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 可是升学考试制度还是没有让孩子们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五年制学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习薄弱的孩子一个重新获得学历的机会, 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往往不重视这方面教学。还有很多教师出于应付考试而对英语学习的重点进行了误导, 比如说, 主要侧重于单词和语法的背诵记忆, 这样, 学生都把时间花在了做题上面了。这样对听力指导较少, 而课后又没有做到多加练习, 很难具备听力能力。

二、专业听力教学策略的探究

(一) 加强听力基础素材的收集。

听力的过程是听音辨意的过程, 根据所听词串快速整合出文章含义, 所以, 学生词汇量丰不丰富对他们的听力反应能力有着极大影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单词、句型教学予以高度重视, 注重指导单词记忆技巧, 多背多听, 尽可能扩大单词储备。另外应该多熟悉一些经典名句, 固定短语读音, 听读时能快速理解文章表达意图, 这也是提高听力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五年制专科师范生来说, 基础相对薄弱些, 很难掌握太过于精深的语法结构, 一般注重实用性, 更为注重理解文意。

(二) 让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训练技巧。

听力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培养听力语感, 可以通过基础训练加以强化。考虑到五年制师范专科英语教育专业所面对的学生群体, 有必要进行听力技巧层面的训练, 从而会读会听。第一, 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大声读出来, 特别是阅读大量听力素材, 以摆脱“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先听朗诵带, 再示范朗读的方式进行,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第二, 进行分类策略训练, 比如相同音不同意的词、缩读形式的变化等等,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获取以及提高听力技能, 具有系统目标, 逐步一层层上升, 为进一步听力理解, 练习打好基础。另外, 听读磁带中会带有一些背景音乐之类的杂音, 或者是特定场合的说话习惯等等, 给信息捕捉带来困难, 学生需要通过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合理推算, 只有听得多了, 有了素材积累, 才能进行准确判断, 有效获取关键信息。

(三) 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中国式的表达模式一般是含蓄隐晦的, 讲求的言语之外的含义;而英语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直线思维, 往往侧重有利地阐述体现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和客观事实等中心思想。因此, 专职教师在具体的英语教育专业听力技能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学生帮助其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多阅读英文报刊、名著, 学会根据听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预测推理, 不是要听懂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 结合英语思维和句法结构, 进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实施这一策略时, 要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不能过难。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才会增强兴趣, 使这样的良性循环得以形成。

(四) “建立新型评价体系”[3]。

在五年制师范专科听力教学中, 科学教育评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侧重将“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4]结合起来。因为英语听力作为一种语言能力, 还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反思与总结, 明确自身进度, 合理改善。过去只注重结果的静态评价是不科学的, 容易压抑学生积极性, 实现动态评价过程才更为重要。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策略, 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听力学习过程中。把英语听力看作是完成一个个任务, 克服心理障碍。同时, 通过提问、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过来, 做到因材施教, 重点要将学生好的听力习惯培养起来, 注重技巧训练。通过对多读多听来丰富知识储备, 将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摘要:听力教学是五年制师范专科英语教育专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听”中学, 更重视信息的有效捕捉和语言的快速理解。但是, 目前部分专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不知道该怎么教。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专业听力课堂教学现状”[1], 其次着重听力怎样加强策略训练。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专科英语教育专业,听力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 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 1998, (4) :18-197.

[2]林琼.第二语言听力不成功的元认知研究[J].外语界, 2002, (2) :42.

[3]金林祥等主编.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249, 261-261.

五年制师范生物教育 篇6

1. 新型教育理念的全面确立

就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专业而言, 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钢琴教育人才的重要职责。改变原有的钢琴为高端教育的思想为平民化、大众型的艺术教育, 让钢琴作为一种简单音乐形式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做到对其“精英式”的教学予以辅助教育。这种教学理念的提出不仅正确界定了钢琴师范教学的综合发展模式, 同时也为钢琴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是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间接肯定。

2. 素质教育倡导下主体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

师范钢琴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人才, 同样也不是师范制度下教学形式的孤立实施, 而应充分考虑两方面的统一对立关系, 将其结合起来, 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钢琴教育家。因此, 我们在传统钢琴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刻变革。第一, 钢琴课程的教授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是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进行学科内的辅助教学。如, 钢琴韵律的培养、钢琴演奏技巧等课程的开设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师范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 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本身的整体性及钢琴学习的广泛性。第二, 很多师范院校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以“钢琴学习”为核心的学术探究活动, 让学生摆脱死学书、学死书的恶性模式, 以期让学生在互动式的交流中真正学到知识, 并做到在学业中的谦逊好学, 此亦为学生接触多元化的事物并开放眼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 在以往的师范钢琴教育中, 往往只注重弹奏技巧的学习, 而严重忽略了演奏中美学体现。作为美学教育中个人技巧的把握相对突出的学科, 钢琴专业的学习有必要做到技能的熟练掌握, 注重在演奏技术上的纯熟与精准, 但也要适当的把握技术练习的频率高低程度, 切忌让学生反感于一味枯燥的、缺乏激情的且无任何审美价值的练习, 从而适得其反让学生们渐渐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正如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以人为主体地位的确立, 而非教学内容的硬性灌输这一概念中对“人”这一执行者的肯定一样, 钢琴师范教育深层次的结合了演奏技能的内在体现及以钢琴为载体的艺术直观展现, 成功实现了我国高校师范钢琴教育的阶段性变革。

3. 钢琴教学方法等就业知识的成功渗透

高等师范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钢琴教育人才。因此, 近几年各大高校都针对“师范”这一思想的“示范意义”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 我国的整体发展已经成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这就更大限度的加深了对人才的强烈需求, 因而,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也就尤为重要了。

二、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近五年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 教育中西方文化意识流的过度泛滥

由于钢琴的起源地在西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西方文化的渗透。而素质教育的又重点强调我们要做到对钢琴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史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因此, 西方文化的逐步侵蚀必然会对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知识的传授, 而是在于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化内涵的灌输, 不断发掘人的潜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 完善其思想与文化理念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已经完全脱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不仅对学生思维的健全造成了一定的偏差, 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

2. 忽视了对人主观能动性及创新精神的挖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琴教育已经有了很大范围的扩展, 也在近五年迎来了其几十年来发展的高潮。钢琴教育也逐渐由人们不可企及的音乐产物逐渐发展为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可以说经过近五年的努力, 我国钢琴教育已由昔日的边缘化物质逐渐向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转化。在钢琴教育飞速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我们不能被教学的理论式探究蒙蔽了眼睛, 而忽视了真正的实践行为科学。教育的本质在于人, 而非教育本身。而钢琴教育的开展更是意在以钢琴为主要媒介完成对人行为及思维的整体培养。因而, 钢琴教育的本质与教育本身是不谋而合的, 即重点在于人生与生活广泛层面的素质教育。就这个角度而言, 我国现阶段高等师范钢琴教育的人文化教育理念的实施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亟待加强。

三、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改进的几点措施

1. 注重本土文化的导入

一方面, 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学习都要关注其背景的存在, 钢琴演奏的学习也不例外。钢琴文化教育的培养也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做到以我国本土文化为先导, 针对中西方文化严重冲击的部分予以思考, 并在文化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另一种考验。另一方面, 单纯的从钢琴创作背景层面进行本土文化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实现钢琴教育的中国化, 就有必要将代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改变为钢琴曲, 让学生从钢琴旋律中再次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底蕴。

2.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 要在学校本身能力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学生的数量, 坚决杜绝因为学校资源的缺失而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现象。同时笔者认为教育部也要起到相应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对于一些存在严重扩招行为的院校进行制止, 并予以严厉的惩罚。其次, 无论是从学习能力, 还是从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来看,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存在的。因此, 教师应通过调查问卷或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各方面学习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从而以此为依据因人而异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到知识, 进而对钢琴演奏产生浓烈的兴趣。

综上所述, 我们在看到我国高等师范钢琴教育在近五年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不断将其改进, 注重本土文化的导入、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 从而促进我国钢琴师范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物品交易下一篇:资金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