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

2024-04-28

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通用9篇)

篇1: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

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十二五”(2011-2015年)】

个 人 培 训 学习五 年 规 划

舒 锋

2011年9月1日

“十二五”(2011-2015年)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规划

舒锋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人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十二五”期间普定县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及我校有关培训计划,为做好本阶段的培训学习,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结合本人实际,特拟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打造骨干、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强化培训理度,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化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任务

通过培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培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内容和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

三、培训学习形式

采取分科、分期、集中和自学的形式进行。

四、培训内容

师德教育、“四新”教育及其他内容

五、时间安排

1、师德培训

(1)培训内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学习,做到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的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培训方法: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撰写心得、师德演讲等形式开展教育。

(3)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职业素养,热爱教育事业。

(4)培训要求:拟定个人培训计划,五年间参加各级培训累计不少于100学时,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每人撰定师德学习论文或学习心得一篇(累计不少于4篇)。

2、新理念

(1)培训内容:培训以教材为主线,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主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子。

(2)培训方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教育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并进行总结与反思。

(3)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对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的确良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材观和质量观。实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4)培训要求:拟定个人培训计划,五年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时,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每学年撰写至少一则案例分析(五年不少于4则)。学校每学年要对新理念培训工作进行小结。

3、新课程

(1)培训内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托展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知识素养、学科知识水平、教教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培训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培训、集中培训,或利用业务学习实施培训学习。以“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等活动培训教材确定研究课题,以开展优秀教案、优秀案例、优秀课件等评比,切实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3)培训目标: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切实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4)培训要求:拟定培训达标计划,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五年中各级培训累计不少于80学时;听课、评课不少于60节次;上公开课、示范课、说课和评课不少于10次;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每学年不少于2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少于10件;每份课件要附有学校的评价考核表,并在电脑中进行备份;上公开课、示范课要有教案备查;听课、评课和说课要有记录。

4、新方法

(1)培训内容: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2)培训目标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性。

(3)培训要求:拟定培训达标计划,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五年中参加各级培训累计不少于60学时。

5、新技能

(1)培训内容: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教学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自己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提高自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率。

(2)培训方法:培训主要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集中自学自练和对个别自己的重点辅导。采取集中面授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模式,辅以个别辅导方式进行。

(3)培训目标: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室工程建设与运用”为契机,使自己接受新一轮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操作能力。

(4)培训要求:拟定个人培训达标计划。五年中,除完成新课程培训规定的多媒体课件任务外,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学生成绩统计等必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来完成,县级考核评估时要查阅电脑中的备份资料、现场考察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五年间参加各级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60学时。

学科培训按分别对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踪合实践课和其内容的学科培训。方式采取校本教研和专项培训的办法进行。做到时间、人员、地点、内容落实。

(二)专项培训

1、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校本培训120学时:其中师德培训{含法制教育}20学时,学科培训100学时)

3、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30学时)

4、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计划(50学时)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计划(20学时)

(三)学历提高培训

以在职为主、脱产为辅,到2015年,争取取得本科学历。

六、实施计划

(一)启动阶段:2011年9月至1月为启动阶段。制定各种计划和相关准备工作。

(二)全面推广阶段:2012年1月---2015年6月为全面实施阶段。认真实施各种培训计划,并认真总结阶段工作。

(三)根据上级相关安排进行集体培训或自学,具体进度见各培训计划的时间安排表。

总之,要周密制定计划,完善管理制度,找准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务求取得实际效果。

篇2: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

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首先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力和义务。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培训,使每个教师的全面素质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产生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使其中一部分教师通过培训脱颖而出,形成一批品德高尚,结构合理,教书育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素质精良,能适应我国新世纪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特制定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五年规划》

一、目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三年内培养一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又能综合相近学科知识结构,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校内师生中有声望的、能影响国光初级中学一代乃至几代学生的,在省、市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名牌教师。

二、理念——教师可持续性发展观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大学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只是自身发展的一个初步的基础,不是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全部内容,从事教师工作的持续发展过程,需要教师从教所取得的一定教育经验积累,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积累,必须要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指导机制,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带给教师一系列新的观念,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技术进步的新课题,需要教师系统地接受继续教育来满足。所以,有效地推进教师可持续发展进程,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继续教育。

三、原则——面向全体教师

全面反映现代化社会的科技,经济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趋向,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地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以校本培训为主,和国家、省、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四、培训的形式种类、内容

1、全员培训:

(1)主题一:备好课

学习专题:备课与师德行为、新教材与学科知识更新、学习论与教学设计、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教案反思与研究。

(2)主题二:上好课

学习专题:教学中的师德修养、教学论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微格训练、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课堂教学反思方法。

(3)主题三:评好课

学习专题:课堂教学评价与师德行为调整、课程论与课堂教学评价、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观课与议课案例研修。

(4)主题四:命好题

学习专题: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师德、教学评价论与学生发展性评价、作业与命题技术研究、作业与命题问题诊断、作业与命题案例评析。

(5)主题五:育好人

学习专题:德育工作与师德修养、教学中的德育途径与方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班主任工作问题诊断与解决、班主任案例研修。

面向全体教师,每学期按常规进行结合国内新的教育教学动态进行,着重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转变教育观念。时间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采取教师间同伴互助,听专家录像报告讲座,组织讨论等形式。

2、新任教师培训:强化新教师培训,使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及时得到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技巧。具体操作按学校《育英学校教学常规》执行。

3、职务培训:教师晋升职务前后的岗位培训,使教师明白自己岗位所需的素质结构,并懂得履行高一级职务的职责,任职条件和各项需求,此项培训安排在职务评聘过程与任职前后进行。采用听讲座、参观学习、自学、考试等形式。

4、骨干教师培训:学校通过民主评议、问卷调查推荐骨干教师,并积极支持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尽可能提供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所需的经费。校教研室为骨干教师建立业务水平与成果方面的档案,并让受训毕业的骨干教师开讲座,向全校教师传达培训心得、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学术交流的体会。

5、学历教育培训:学校支持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提高学历层次或第二学历培训,给予适当的培训补贴,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在职的专任教师提供提高学历层次的考前培训时间的支持。

6、信息技术培训;学校通过校本培训的形式,确保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达到安徽省对专任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规定,力争人人均达到中级水平,并能制作课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7、“走出去”与“请进来”培训:为拓展中青年优秀教师的视野,学校每年组织一批教师赴全国名校学习考察,学习名校的先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经验,尽快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学校每年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传经送宝,并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项课题或学术研讨。

五、时间保证

落实国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周期。中、高级职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5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初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5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新任教师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我校决定每位教师每学年继续教育集体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

六、经费保障

1.学校坚持执行国家规定:“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同意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学费、差旅费按上级有关规定支付,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可连续计算工龄、教龄。”

2.学校保证将尽力支付每一位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的费用。

七、登记及考核制度

按照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在下发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学校严格执行有关成绩考核办法和继续教育证书验证制度,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的必备条件。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表扬奖励,对继续教育成绩欠佳或在继续教育中弄虚作假的教师,学校要严肃处理。

八、说明

篇3: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

根据教育部7月4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3-2017年) , 高校思政教师将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考察、国外研修等方式, 得到培养与提升。

根据规划, 高校思政教师的培训计划将包含骨干教师研修项目, 其中国内研修将每年联合举办6期, 分别面向本专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 每期规模为100人;每年组织40名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 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外研修。此外, 还将开展示范培训和专项研修, 分别针对全国高校承担本专科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师授课需要和高职高专院校、中西部地区高校及各种类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需要, 建立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 推动骨干教师国内社会考察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 规划提出为教师开设攻读博士项目和博士后培训项目。同时,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设立相应课题;遴选中青年教师和拔尖教师予以资助, 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重视思政课建设, 规划还提出要每两年组织一次先进单位、教学团队评比, 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性教学展示活动。 (新华社)

篇4:家庭教育新五年规划印发

规划设置了10项目标任务,提出了9项保障措施,其中有不少新增内容和重点指标,如提出推进家庭教育立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家庭教育法规条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在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办好全国及省区市网上家长学校等。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强化了经费保障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

为配合规划实施,中国儿童中心已在3月开展了“智慧父母成长课堂”等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活动。

名言警句“唱进”校园瓦房店德育出新招

———“天涯有穷时,师恩无尽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召开的《警世贤文歌》实验启动仪式上,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改编成歌词,谱上曲子,成为中小学生传唱的歌曲。

该市从2011年开始《警世贤文歌》的创编工作,在搜集大量古代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依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德育纲目要求,按主题创编成歌词,再谱成歌曲,总计18首,内容涵盖了孝亲、尊师、诚信、爱国等18个方面。

大学排行榜是矮中取长自娱自乐

———日前,某网站大学排行榜正式出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杰出校友排行榜中的“亿万富豪”一栏。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高校的教学、科研等领域,正是重要弱项所在。如果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自欺欺人,最后只会离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远。

学生研发座位查询软件

———为了上自习而背着书包奔走于各大教学楼苦寻教室和空座位,是大学生们的一大烦恼。近日,天津大学的学生们可以不必为此发愁了。学生们只需在手机系统中安装“我爱上自习”软件,再晃动手机,页面上即可显示当时全校可供使用的自习室的列表,还可查询全校区200多个自习教室在整个学期18周内,每天从早到晚6节大课的使用情况。

软件的研发者是天津大学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张仁宇,他很喜欢到教室上自习,但由于不清楚教室的排课情况,不是经常找不到教室、座位,就是刚坐了一会儿,就有老师来上课了,很扫兴。于是,他运用所学知识,编了一个查询自习室的小程序,帮助同学们了解全校任何一间教室全天的使用情况。

高中要过返璞归真的教育生活

———当下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高中什么问题?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认为,高中教育要返璞归真,要回归教育的本源思考定位和发展问题,做真正意义上的高中教育,让师生过一种朴实、健康、日常的学校生活。

返璞归真的教育是避免精细化的教育,如果教育过于精细化、过于技术化,就会带来模式化背后的僵化;是注重内心真实体验的教育,很多老师的知识是丰富的,但是他并不知道学生缺的是内心真实的体验;是对传统会有一分留恋的教育,我们对传统的留恋,实际上包含着对未来教育趋向的一种忧思和选择;是顺从儿童天性的教育,要顺从儿童天性,尊重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教育,要从文化层面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返璞归真的教育要凸显自身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与经济等的功能是有差别的,当我们承载得太多教育之外的功能的时候,教育自身的特征就消失了,自身的尊严也就没有了。

返璞归真的教育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坚守核心立场,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篇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培训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省、市、县中小学教师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以教育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主要目标,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基本技能、提升教学应用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为重点,以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和互动参与为主要培训模式,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体性、培训目标的导向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结果的实效性,重点突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与技能,并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全面完成本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任务,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

二、培训目标

具体培训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作用;

2)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

4)掌握媒体的特点,了解各类媒体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 5)学会运用技术进行教学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完成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实施或展示、研讨教学;

2)掌握演示型教学媒体特点的方法,提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字编辑软件编制常用教学文档,运用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

4)能够使用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量规和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5)将所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开展基于本校或本地区的教学研究活动。

(3)情感与态度

1)消除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形成对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认同;

2)形成把教学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形成对资源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初步的选择、处理和加工能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了解技术对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使命感。

三、培训对象及安排

1、本校所有在编在岗的教师均应参加培训。

2.由指定教师进行培训,分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以集体培训为主。

四、培训方案设计

1、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培训指导纲要,教育技术

培训教程》为培训教材,依据成人特点任务驱动并强调活动、强调参与、强调应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2、校本培训分为预备培训及复习提高培训。

3、预备培训扫清信息技术基础障碍,以便于参加县上统一组织的培训,复习提高培训主要为活学活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4、本校微机室安排辅导教师为学习教师提供辅导、答疑和上机实践。

5、督促学员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考试,对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单独辅导。

五、培训课时及时间安排

篇6:中学教师十三五继续教育五年规划

XXX区第X中学

XXX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理论素养、教育教学理念,要符合更新的更新高的要求。本人特制定“十二五”继续教育五年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及时做好家校联系的工作,争取做一个社会、及家长都信任的好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于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健康的发展前景。

在工作中专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关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向同事学习,向行业中的楷模学习,多思考,常反思。做一个具备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型教师。

二、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敬业精神。

钻研教材,研究方法,了解学生,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究。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课堂实效性,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为了使自己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多层交、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科学、系统的驾驭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学习管理经验,学习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艺术,掌握心理学及生理学等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提升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以教育界众多的楷模为榜样,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师德,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出自己应当做的贡献,要能在工作中体现吃苦耐劳的作风,发扬艰苦朴素的风格,树立诚实守信的人格修养。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注重自身的修养,发挥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学会用心爱护学生,用民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肯定。另外,还要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让自己在学生眼中成为一个博学的好老师。

在这个五年中,我将会努力做到:

1、将“阅读”进行到底,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地扩大读的范围,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教学专业素养。

2、积极投身于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认真执行上级部门分配给我的所有工作。积极参与和做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

3、认真备课,写好教学反思,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因而经常写教学反思可以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

4、提高师德修养,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来感化每一个学生。

篇7: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转变观念,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服务,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精干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我校教师研训工作的总目标。通过对师资队伍研训,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把学校建成为名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的基地,区域幅射的中心,成为县内外基础教育界有重要影响的示范初中。

二、基本原则

样本研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于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研训活动。我校在开展校本研训中确定将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

2、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是”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杠标杆,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交流中的“问题解决”。

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为本,注意研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差异性原则。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的不同特点,因人制宜,分层研训。

5、协同性原则。实行校内教学、科研、培训的有机整合,对外与培训机构的良好合作。

三、校本研训的工作计划

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研训原则,确定校本研训的具体计划如下:

(一)、结合实际分层建组

1、学校依据教师的年龄特征和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小组,确定不同的研训内容,以满足参训者个体的自身的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将老师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青年教师,因其上岗不久,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侧重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研训。第二个层面是老年教师,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观念更新,即教学创新研训。第三个层面是骨干教师,他们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则指导其向教科研型发展,即教科研研训,以后将根据教师的发展情况逐步使一部分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过渡。

2、组建课堂教学评议小组。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确定被听课对象为:在本校第一轮教初三的老师;最近几年有望冲击高一级教学荣誉称号的教师;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的教师。听课评议的目的是:① 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情况,向学校校长反馈意见,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整改建议;②对被听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作出客观分析,公正评价,指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努力方面,并反馈给被听课教师本人。③参与学校教学实绩考核,教学评优活动。

(二)、分类指导促使提高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名师资源,针对各教研组进行讲座、示范、指导、解疑,主要工作有:

1、名师引导

骋请校内实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校本培训的师资力量。通过上示范课、论坛等形式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2、专家指导

学校根据教师素质状况,请各级教研室、高校教师来校讲课、听课评课,作专题讲座,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进行指导。

3、技艺交流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将学校教师带到兄弟学校去学习或请外校的名师来校讲课、听课评课、座谈,使教师开阔眼界,丰富经验,提高能力。

(三)、研训结合促进发展

1、以科研成果为研训内容。一方面把本校的教研成果,本校名师交流的各类经验及本校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教法编辑成册,转化为校本研训的次源。另一方面还注重引进外地的教学新信息、积极搜索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新动向、样报观念选定为校本研训内容,以此更新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形成教学特色。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优化课堂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近期和今后我校校本培训主要形式是课题带动:“教育课题化、课题工作化”。鼓励教师把工作中或课性改中的问题,通过课题的形式加以研究和探索,解决具体问题、形成理性认识和成果,反过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改进教师及教学行为,实现教师的发展。为促使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研之中,制定以“科研育师”为宗旨的教师发展战略,将教育科研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相结合,逐步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原动力的时间,实现造就一批名师的科研目标。

(四)、建立机制增强实效

1、强化领导责任,确保培训到位。

学校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一名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书记主抓教师继教工作。由教科处负责校本研训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保证校本研训时间、地点、人员和研训内容的落实。

2、加强宣传引导,解决思想认识。

学校通过召开校委会、教师大会,层层开展教师校本研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同时,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广播台、橱窗宣传等途径,充分吃透教育部的《中小学教师研训规定》和省、市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让教师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使教师的研训成为教师自发的,有目的的行为。

3、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研训制度

制定《教师校本研训有关规定》及校本研训管理办法,开展师德知识竞赛、优质课竞赛、制作课件比赛、课题论文比赛。同时,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四挂钩”即与考核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聘任挂钩,与绩效工资挂钩,每年召开一次研训工作总结表彰会,对校本研训成绩突出者给以奖励。

4、保障经费投入,增强研训的实效。

为了保证教师研训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加大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建起了多媒体创作室、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为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完善了研训设施,不断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对继续教育成绩突出的老师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进行奖励。

5、严格考评制度

篇8: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规划》指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链接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篇9:教师继续教育五年学习规划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效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县(市)域内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显著加强;教育资助制度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推进《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责任主体。省级政府制订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发展学前教育政策,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

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改造中小学闲置校舍和新建幼儿园相结合,重点加强乡镇和人口较集中的村幼儿园建设,边远山区和人口分散地区积极发展半日制、计时制、周末班、季节班、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建设、移交、管理机制。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时,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扶持和资助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和农村集体办园。

多种途徑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根据国家要求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实施幼儿教师、园长资格标准和准入(任)制度。切实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社会保险、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推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幼儿园,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公益性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专栏15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试点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专栏16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村幼儿园,配备教育教学和卫生保健设备设施。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能力。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各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规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多人一铺和校外住宿以及留守儿童较多地区寄宿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堂、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实验条件达标率。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新增优秀师资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等形式,推动各地明确县(市)域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对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市)予以表彰。国家和省级政府定期发布各地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栏17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改革试点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专栏18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县、国贫县、民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较多的县和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的中西部县。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落实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各级政府把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通过专项经费、补贴和购买服务等财政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各地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通过合作、参股、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实行联合办学。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规划。以地市州或主体功能区为单位,按照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公共服务需求,整合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规模适当、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网络。制订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活设施。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推动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各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扩大“医教结合”试点。积极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最终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推动出台和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接收残疾人就学的鼓励政策,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并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推动各地制订明显高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完善盲文、手语规范标准。完善盲文、聋哑、培智教科书政府采购和扶持政策。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督导检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专栏19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中西部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健全输入地政府负责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纳入各地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建立覆盖本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信息服务与监管网络。鼓励各地采取发放培训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在当地免费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动各地制订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快中西部留守儿童大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及必要的管理人员,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入学和健康成长。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制度。国家资助符合条件的退伍、转业军人免费接收职业教育。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探索由财政出资或由国家资助管理机构向中央银行统借统还,国家和省级资助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发放和回收助学贷款的办法。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国家代偿机制,逐步扩大代偿范围。

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中央财政予以奖励和支持。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到2015年基本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的环境和氛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

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开发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指标。强化学校质量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评价,完善质量内控机制,推动学校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中、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加强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托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

专栏20 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质量标准;成人和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标准;科研质量评价标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学前教育質量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学科门类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专栏21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订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幼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规划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修订中小幼德育规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爱军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方法。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开展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课程、教材、评估监测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学生会建设,积极发展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引导高校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在高等学校加强崇尚诚信、科学、创新、贡献的学术文化建设,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和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深化语文、数学和科学课程改革,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咨询制度和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制度,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特别是听说读写训练。探索普通高中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技术手段。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办好全国和地方、行业、学校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把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切实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和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上课的制度。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中心、计算中心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岗位实习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启动实施“十二五”教材修编规划。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改进方式方法,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估。

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音体美教师,配足器材设备,开好国家规定的音体美课程。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使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加强学生用眼卫生教育,改善教室采光条件,落实教室照明标准,完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责任制度,有效降低学生近视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加强校医和保健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学校饮用水、食堂、厕所等生活与卫生设施改造力度,加强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专栏2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用3年时间实施10大计划,33个子项目。

10大计划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计划。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计划。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校长能力建设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计划。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推进计划。

专栏2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试点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四)加強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开展优异学生培养方式试验。

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按照培养造就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的要求,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有效识别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好普通高中各种选修课,研究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大学先修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部分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的结合。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健全分类指导、自律为主、多元监控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和培养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与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认证机构,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加大对提高教育质量各环节的投入。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要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专栏24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支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中、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设立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岗位。

专栏25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逐步化解高等学校债务。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有效机制,到2015年,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与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区域教育发展,调整区域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各经济区建立教育联动合作平台,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与贡献能力。加大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实行财政全额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哈长等区域建设高水平大学群,支持成渝、西安、武汉、长沙等地区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地。支持沿海海洋高等学校建设和高等学校涉海专业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部边疆高等学校建设。

专栏26 教育扶贫工程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所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将新生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有效缓解自然环境承载压力,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开展区域、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加强片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面向生态保护区实施教育移民,提高连片特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鼓励教师在边远艰苦地区长期从教。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源,每年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加大现有国家教育发展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鼓励东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扩大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支持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和东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为全国教育现代化起引领示范作用。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优先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少数民族人口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双语地区学前两年教育基本覆盖。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在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就学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指导和协调各省市加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教育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在双语地区建立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衔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师资和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强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寄宿学校、双语普通高中建设,根据实际推进各民族学生合校和混班教学。开发双语教育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建设一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向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转变。通过增加编制、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对口支援、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并在绩效工资发放、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语教师岗位倾斜。建立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机制,完善与双语教学配套的升学考试、就业等政策措施。

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实际,推广“9+3”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在部分地区实行“二一分段”或“3+1”初中职业教育。联合文化、旅游等部门重点支持一批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招生规模,到2015年普通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达到8%。进一步完善内地民族班办学和管理体制,办好内地西藏、新疆班,提高民族预科班办学质量。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鼓励内地学校与民族学校开展“结对子”、“手拉手”活动。组织修订适合各学段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将基本的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将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活动纳入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院校和部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专栏27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落实中央要求,继续加大对西藏、新疆及四省藏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或新建普通高中学校。加大对边境地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制订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常住人口规划学校布局。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科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强新兴城市(区)和县镇的学校建设,引导学龄人口有序流动。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保留和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中小学校撤销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严禁强行撤并。

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布局。实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学校建设同步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同步规划。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延伸。探索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形成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發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育规划、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体制,探索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资源、环境、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布局学校,确定学校服务半径,防止学生因上学距离过远而失学。鼓励采取开通校车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就学的交通问题。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提高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效。鼓励和支持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到内地(大陆)合作办学、科研合作、互派教师授课、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及建立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地(大陆)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港澳台地区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办法,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推动岛内全面承认大陆高等教育学历。

促进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搭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珠三角与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教育交流合作基地。支持珠海横琴新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密切相互间的校际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

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我国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呈现新的格局,教育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双边、多边和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非盟、阿盟、美洲国家组织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教育合作。培养、选派高级别专家进入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完善涉外教育监管体系。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办学评估、财务监控、信息披露和学生投诉等机制。有计划地引进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研究制订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支持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

(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2015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6万人次,逐步扩大政府来华奖学金规模,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优秀学生。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大资助优秀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力度。逐步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办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论坛。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完善孔子学院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推动汉语国际地位提升。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向世界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服务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强化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变外贸方式急需人才的培养。紧密跟踪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投资、商品和人才同步“走出去”。加大对我国主要对外援助国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更好地支持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国际问题研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区域和国别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等学校对国家安全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加强高水平国际问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外语好、业务精、善于对外沟通并开展国际合作的专家学者。加强对非通用语人才和对发展中国家及中小国家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批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为国家外交战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強边境学校建设。优先支持边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教师,提高办学水平。支持地处边疆、海疆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外交、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作用,扩大招收相邻国家留学生规模,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建立对外学术交流基地。

积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有计划地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把培养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等受援国急需人才作为重点援助项目。鼓励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专栏28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支持、引导办好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实施大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出国留学资助计划,到2015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达到2.5万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逐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2015年达到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优化教师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根据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调控师范院校、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试点。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探索开展教师职业性向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录取乐教、适教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

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退出和奖励机制,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到农村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新增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4+1”、“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积极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改革试点。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探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年组织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完善国家教师表彰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国家制订基本评价标准,各地区制订具体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订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编制标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的编制管理办法。推动《教师资格条例》的修订工作,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和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办法。建立健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培训和退出等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适应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培训后仍然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以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不符合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人员依法调整出教师队伍。

专栏29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制订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推进《教师法》的修订工作,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推动地方采取到岗学费返还、补偿、代偿等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鎮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聘用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中青年创新团队,引进优秀外籍教师。继续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创新薪酬分配方式,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专栏30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的培训计划,五年内对全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义务教育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实施一轮全员培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制订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主要支持农村教师培训,到2015年对550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普遍开展一次培训。扩大音、体、美、外语、科学等学科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落实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订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业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加强教师专业实践。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落实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研修。

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使用和管理机制,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学校运行保障,提高学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支撑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教育强国的物质基础。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算教育资金的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调整的程序和办法。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逐步加以调整。

专栏31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探索高等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安排的衔接。坚持以规划引领投入、引领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提高教育投入的宏观效益。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宏观结构,通过科学安排增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制订并严格执行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安排教育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明确新增教育投入重点。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安排的教育建设项目对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取消县级配套资金。省级财政重点支持本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预算管理,提高学校经费管理水平。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对重大财务支出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稳步推行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经费监管,完善监督制度,对虚报数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教育经费审计制度,重点完善各级学校校长特别是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定期公开财务收支的细则,确保各级政府和学校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学校布局规划,完善“十二五”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并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规费的优惠政策。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基本化解中央部屬高等学校债务风险。统筹研究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通过中央财政予以奖补等措施,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化解学校债务风险。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

落实学校建设标准。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制定和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

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健全项目实施程序,做到程序公开透明,使所有教育项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地政府制订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有机结合。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完善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专栏32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提高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水平,为农村中小学75%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开发和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深刻变革。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堅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落实“三个优先”的情况、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情况,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的学校、联系责任和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布。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扩大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并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开展一轮面向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的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与媒体和社会沟通及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基本形成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树立和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分工。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规划、教育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的衔接。

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推动各地各高等学校指定专门的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发挥教育电视台、报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按照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形成横向和各类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与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

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的组织策划能力,组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工作。制订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普法教育。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的思路、举措、方案,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大对重大教育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支持媒体对教育事件的全面准确报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加强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建立高等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部省校三级联动研判制度。继续推进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建立学生食堂运行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上一篇:四导四主八环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高三必修五)下一篇:笨狐狸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