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项目组在分析广西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推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广西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三大特色,指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人才是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五年制幼专生心理挫折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摘 要:五年制幼专生是高校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具有易于产生心理挫折的条件。进入高校的五年制幼专生在机遇与身份特殊的前提下生活和學习,有着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感受和心理挫折问题,通过对五年制幼专生心理挫折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为培养未来健康的幼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专生;心理挫折;问题;研究

五年制幼专生是高校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具有易于产生心理挫折的条件。五年制幼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发展,更影响未来千千万万幼儿的培养和教育。为此,面向五年制幼专生进行了“心理挫折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探究有效方法以提升五年制幼专生抗心理挫折的能力。

一、对“五年制幼专生心理挫折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的研究过程

(一)研究课题

五年制幼专生心理挫折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对象

初中统招的高师五年制学前教育幼专生。

(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高师专业培养目标及五年制在校幼专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对“五年制专科生心理挫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研究方法

依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主要采取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假设措施,并进行调查对比验证,确定有效提升五年制幼专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方法。

(五)研究内容

根据前期掌握的资料,我们主要从课程设置、学习态度、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目的和理想、学校环境设施、学生人际关系和个体人格等方面对高师在校五年制幼专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进行研究。

(六)实施程序

1.2010年3月—2010年6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制订计划、确定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广泛了解情况。

2.2010年7月—2011年5月,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存在问题,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并实施,分析探讨措施效果。

3.2011年6月—2011年12月,修补前期研究工作不足,强化措施的实施,设计反馈调查,全面反馈研究结果,进行推广应用。

4.2012年I月—2012年5月,全面总结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二、提高五年制幼专生抗心理挫折能力的措施

(一)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目标和适度的期望值。调查表明,农村来的学生对学校的设施生活环境抱怨较少,因这方面产生心理挫折感的比例也小,但产生自卑感的较多;因女学生多,在打扮成风的群体中,她们觉得自己显得木讷,这些都是不能正视现实和自我的表现。因此,团委、学工部通过召开主题班团会,举办“读书周”、“读后感评比”、“温馨寝室”、“我爱我家”等活动,以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解决心理压力的能力,加强心理防御。第二,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甚至将其作为一种磨炼的土壤,一种机遇和财富[1]36。教育学生认识到挫折、曲折是正常的,面对问题要积极思考,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如自己动手改善寝室环境,多阅读与教学科目相关、课容量不足的书籍弥补不足。多理解别人,换位思考问题而缓解自身心理压力等等。

(二)创造条件,改变情境

个体在面临挫折时,如果能创设条件改变情境,则可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2]248。学生入校时,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现状、历史和面临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并有个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从学校的角度尽量、尽快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两年内重新粉刷装修了教学楼、办公楼、食堂;新装备了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新进了大量书籍,提高图书馆藏书量,满足学生学习及升学的需要。经过多方努力,办学条件切实得到改进。2012年新生入校对学校的环境这一项的调查中不满率大幅下降,老生看到这两年的学校变化,也以支持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调寝室、合并班级等举措,这反而有利于他们认识挫折和提高抗挫能力。

(三)学会合理宣泄内心的挫折感

人生活在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因此难免会遇到挫折。能勇敢面对并合理宣泄是办法之一[3]158-159。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受挫者自由地表达被压抑的情感,以求心理的平衡。当怒从心头起而无法控制时,寻找一个“替罪羊”——一张旧报纸用力撕碎,等情绪稳定后,再向好朋友诉说,求得理解和宽慰。还可以看漫画、幽默喜剧等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学校学工处和教务处可联合举办心理咨询讲座,提出心理问题,教学生学会自我调解紧张心理,只有自己学会调解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克服挫折,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是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每个人总会在各方面遇到一些挫折,对生活在集体中的大专生来说,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后盾。群体是每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这使我们有一种归属感,在那里找到认同,缓解和释放紧张和压力[4]26-27。幼专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境和习惯,如果本着宽容、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别人,那么自己也很容易被接受。每天有个愉快的心情,做起事情来才有精神。学校有关部门可举办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教学生如何交友,教教师学会用观察、班级日记、社会测量等方法了解班级群体,使他们之间更融洽、和谐,从而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心理挫折。

(五)改善课程开设情况

学校多方探讨五年制专科教育的经验和规律,听取学生意见,并与省统一要求相结合,重新调整课程开设情况,不断趋于合理化、专业化、科学化。使开设的课程针对五年制专科的专业特点及大专生水平要求。从教材的版本上让学生意识到这就是他们的教材,从内容、水平上觉得适合自己,对未来就业很有用,从而部分缓解因这方面而产生的不愉快。

(六)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心理咨詢工作

为解决学生心理困扰,使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工作,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由专人负责,长期开展。为全面掌握学生心态又建立了心理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个别谈话,排除受挫者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稳定其情绪,恢复其信心,使其正确面对挫折。

三、课题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结果对比

本研究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注重专业性和教育的阶段性,两年来,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欢迎和积极配合,学生的挫折感明显降低。我们从中任意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重新调查,反馈结果如下: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因学校课程设置不当造成的心理挫折比例明显下降,学校课程设置不断趋于合理,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逐渐符合学生工作和成长需要。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缓解了因此造成的心理压力。

3.教学设备的完善,有利辅助了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减少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挫折感比例逐渐降低。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五年制高师的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果五年制大专长期存在,国家应关注其教材的标准化,使其更有力地服务于幼专生的专业成长。未来幼教的主力军是他们,我们都希望幼儿之花盛开,首先幼专毕业生能盛开健康之花。

(二)高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有待提升和进一步重视

毕竟专业问题还需要专业技术来解决,高师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很多,需要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探究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五年制幼专生的生源素质标准有待提高

他们将负责我国基础之基础的幼教工作质量,自身素质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国家应确立和提高生源标准。

参考文献:

[1]薛宗梅.师范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调适[J].师范教育,2003,(5).

[2]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姚清如.心理健康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04.

[4]范茸.健康生活来自平衡[J].大众心理学,2011,(6).

(责任编辑:姚 丽)

作者:王玉荣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实践

[摘 要]项目组在分析广西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推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广西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三大特色,指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人才是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全科免费师范生;农村小学;童心;五年制

从2013年起,广西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按照“从县(市、区)招生、回县(市、区)就业”的原则,实行分片区委托培养,由玉林师范学院等7所院校进行全科培养、免费教育。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按照每生每年1万元的标准拨付培养经费,学生毕业后在乡镇(不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及以下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教育6年以上。

一、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广西农村教育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户籍人口3841万,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9.6%;农村常住人口2569万,占比52.9%[1]。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条件与水平,是衡量广西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能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

从师生比看,广西农村小学教师总数已趋于饱和,2011年广西农村师生比就已达到了1︰19.32,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1︰21的标准教职工与学生比[2],但师资结构却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科结构极不均衡。其中语文、数学两科教师占所有农村小学教师的比例高达94.7%,而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等科目专任教师总和仅占5.3%,缺口达66000多人。

第二,年龄结构极不均衡。在广西农村小学,师资老龄化是一大突出的问题。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与教师队伍流动常态化的双重影响下,“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象极为普遍。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的村小学及教学点,师资老龄化已是普遍现象。蒋梅芳[3]对13所广西农村小学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46~50岁左右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越是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老龄化越严重。郑容林[3]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广西农村小学师资年龄结构与城市名校相比,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结构,即30~40岁这一骨干年龄段的教师比例远小于城市名校。原因是虽然近年大批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大多分配到农村小学执教,但这部分教师在农村小学积累一定的经验后,有一部分通过公务员考试等途径离开了教师岗位,还有一部分则通过各种途径调往县城或城市小学。

與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失衡同时存在的是,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偏低,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教育技能、教育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大批教师缺少主动要求提升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职业倦怠。

(二)现行主流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广西农村师资现状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于20世纪中期,原则上中师培养小学教师,专科培养初中教师,本科培养高中教师。21世纪初,为提高小学教师学历,逐渐停止了中师招生,师范院校的层次结构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逐步过渡到两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到目前甚至逐渐转变为一级师范(高师本科)为主;此外,高师课程体系则一直沿袭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部分组成。事实证明,目前这种主流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与广西农村小学对师资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造成培养出来的准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体系结构单一的缺陷。在课程体系的三部分中,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政治理论、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为师范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学科教学需掌握的专业知识而设,主要为学科理论知识;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教育与非师专业教育的标志性区别,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实习四个部分。而这种“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的培养模式,却与广西农村小学语文和数学师资充足,其他科目师资紧缺的现状相矛盾。这种困局,唯“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全科师范教育能破。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显然使得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过于单一。如我校小学教育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分别为26.1%、41.3%、32.6%。其中专业课程中,几乎都是与语文、数学学科相关的内容,如现代汉语、数学史、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而与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等紧缺科目师资相关的内容则占比极少。汉语言文学、应用数学等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口径则更窄,如应用数学专业的专业课程,集中在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高等数学课程,以及少量的如数学教育方法研究、初等数学研究等中等数学教学类课程。

其次,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存在着实践能力不强的弱点。因为按惯例,教育实习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此举尽管可以简化教学管理,但同时也让学生缺少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不断提高过程。除非顶岗实习,实际上学生实习期间亲自上讲台授课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在所谓的好学校,校长、老师、家长都不会同意把一班的学生完全交给实习生,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当毕业生带着实践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弱点直接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在周围无优秀教师指导与学习的氛围中成长,对绝大部分毕业生而言,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局限,进而抑制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再次,出于对更高薪资待遇和更优越生活条件的追求,师范毕业生,特别是高学历优秀师范毕业生更倾向于到城市就业。丁宏美等[5]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历越高、年龄越低的农村小学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越低。现状是大部分优秀师范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城市中小学就业;而在农村特别是村级小学就业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把乡村教师工作作为考取公务员或城市学校教师的一个跳板,这导致了教师资源城乡分配极大的不均衡。据调查[6],全国部属六所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仅有2%左右的学生毕业后愿意选择在农村工作。优秀师范毕业生不考虑到农村小学任教,在农村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不满意、不安心工作,那么农村小学师资青黄不接、师资水平不升反降在所难免。

最后,现行培养模式,不利于师范生“准教师形象”的养成教育。“准教师形象”是师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认识、预期和塑造,既包括师范生的未来角色形象,还包括师范生的未来人格形象。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普遍化,师范生的学费也逐渐攀升,师范教育收费制与就业环境多元化的结果是师范生就业方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生对自身定位模糊不清,极少有师范生从进校开始就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因而无法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潜心形成与提升“像教师”这一重要的师范生素养,更勿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与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需要专心在政治思想素质、科学素质、管理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塑造与提升,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社会对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目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显然无法保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准教师形象”的养成环境。

(三)以全科教师为师资主体的包班制是小学教育的趋势

在多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包班制是一种普遍化的教学组织形式[7]。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国际接轨,采取了小班化和教师包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从2014 年秋季起,深圳市的小学便在多处试点低年级“包班制”的教学模式。这种 “包班制”教学模式是由一位或两位教师全面承担整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数学和美术学生同时学,学音乐的时候也可以认识汉字。与经济发达地区两三名教师包下整个班级所有课程,以达到让教师能更加充分的去了解孩子、培养孩子,并解决“分科制”局限性,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的目的不同,从很早之前,我国一些地处偏远、师资紧缺的农村、乡镇小学就开始实行“包班制”,但这种因师资紧缺不得已而为之的“包班制”,基本是由一位教师全面承担所在班级所有课程、所有事务。

受城镇化和计划生育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城市就读,因此留在乡村的学生人数正在逐步减少,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小规模学校,每班十几人甚至整个教学点一二十人的现象会成为一种常态;随着国家对撤点并校政策的调整,一些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得以保存或恢复,在这种历史潮流中存在的农村小学,更容易天然地形成小班化[8]。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小班化背景下,由全科教师实行“包班制”,不但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要,既能解决广西农村小学师资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又可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即在不大幅增加或不增加师资的前提下,讓学生接受到较为正规的阅读、写作、数学、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全科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均衡。

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特色分析

(一)免费师范生与全科师范生的有机融合

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农村贫困家庭。全科免费师范生教育秉承“从农村中来,回农村中去”的原则,集中解决了面向农村小学的全科师范生生源、农村小学师资、农村孩子就业的三大问题。实行免费师范生制度(还发放生活费),不但为贫困生上大学难这一全国性的难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供养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还能吸引一部分优质生源报考,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以我校为例,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中考成绩均在本地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上,从而使生源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既保证了农村小学全科师资这类订单式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又能有效缓解农村学子就业资源不丰富带给他们的就业迷茫感,使其安心学业,全心锤炼自己的各项教师技能,塑造“准教师形象”,为农村小学优秀师资培养工作保驾护航。免费师范生与全科师范生制度的有机融合,为玉林师范学院落实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五年制与三年制的有效结合

20世纪以来,以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的中师教育为我国乡村中小学培养了数百万基础教育工作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21世纪以来,为提高教师学历,中等师范学校基本被全部取消,师范教育全部以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执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体系。令人遗憾的是,中师培养的一些优势与特色也随之消失。例如中师教育的全科性这一优点在高等师范学生的培养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吸收;此外,相比于高中毕业生,较低年龄的初中毕业生更具 “童心”,而童心,恰恰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职业性格。

五年制全科师范生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实行五年制教育,毕业生获得大专学历。这一措施,很好地解决了提高教师学历与具备“童心”素养之间的矛盾。把自然之“童心”培养成教师性格之“童心”的前提条件,是被培养者首先具备自然之“童心”。这批通过笔试、面试筛选,具备“童心”的初中毕业生,在五年的高等师范全科教育过程中,通过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育与健康教育、形体舞蹈、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小学教育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舞蹈与创编等课程的全科学习与实践,以及“准教师形象”的塑造,逐渐生成作为自己职业性格特质的“童心”,同时拥有契合现阶段农村小学师资要求的较高全日制学历,以及全科教师技能。

此外,招收同样经过笔试、面试筛选,具备“童心”的高中毕业生,经过三年全科师范教育,获得专科学历的全科免费师范生教育,被作为五年制全科师范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存在。

三年制与五年制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充分综合中师教育与高师教育优点的基础上,兼顾吸收有志于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进行全科教师培养,为广西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提高夯实人才基础。

(三)人才培养体系特色分析

全科师范教育是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能力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与普通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强调专业性相比,全科性、小学教育导向是其特色。

以五年制全科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为例,虽然依旧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大模块构成,但其内部结构与内涵却和普通师范课程体系截然不同。专业教育模块划分为三个次级模块,每个次级模块均涵盖了小学阶段各个科目的内容。第一个次级模块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第二个次级模块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除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品德等各科的教学论外,还包括课标解读、写作基础、解题方法、形体舞蹈、声乐基础、钢琴基础等课程。第三个次级模块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中外文学经典导读、识字与拼音教学、儿童文学等课程构成的小学语文方向,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文化等课程构成的小学数学方向,儿童舞蹈与创编、合唱与指挥等课程构成的综合素养方向,这三大方向共有26门课程可供学生选修。教师教育模块则包括小学教育学、班主任工作、三笔字、普通话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学校管理艺术等17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最低237个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占31.6%),五年时间的全科师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足以将一名初中毕业生打磨成一位“来之能教、教之则优”的合格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总之,目前广西采取的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综合考虑了生源、培养、就业等实际情况,切实符合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充分吸取了中师教育与高师教育的优点。毕业生情况反馈信息表明,绝大部分毕业生达到了“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人才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https://sanwen8.cn/p/1a7yvP6.html[DB/OL].

[2] 莫运佳.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的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105-108.

[3] 蒋梅芳.广西百色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 郑容林.广西农村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5] 丁宏美,崔晓芬.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与对策[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1) :50-51.

[6] 付衛东,曹青林.高校师范类学生就业需求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基于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30所地方院校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182-188.

[7] 吴小庆.我国多科型小学教师课程方案研究 [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8] 丁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背景下乡村小学包班制的发展路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6(18) :53-55.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钟雪锋 黄立和 庞伟 谭伟红 管泽龙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及学校感恩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感恩教育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结合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作者就学校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原则阐述了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感恩教育,以及培养五年制师范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生 感恩品质 感恩教育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关于青少年感恩品质的缺失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应采取的多种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笔者就自己十年来的五年制高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关于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采用的教育方法与原则的认识。

一、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

从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笔者先后担任了四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其中一直担任英语系2008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者就以2008级2班的学生为例,谈谈自己对于学生感恩品质的看法。

蔡某是一个从高中转入我班的男生,刚进班级时我与同学都对他有很大的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身上的陋习不断暴露出来。迟到、早退、矿课打架、上网等事情让我应接不暇。他对于我们之间的谈话很是冷漠,毫不关心同学、学校和家庭对他的所作所为的态度和反应。随着与其家长的沟通的深入,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刚做完心脏手术不久,为他的事情不停地奔跑在家和学校之间,可该同学却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愧疚之情。

从蔡某身上,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自私和冷漠。他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感恩心理,让病弱的父亲为他操碎了心;他对学校让他在没书可念的情况下,能够重返校园没有感因之心;他对老师更没有任何感恩心理,让老师一次又一次为他犯下的错误善后。蔡某身上也折射出当代许多青少年的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理。他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只懂得索取,不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得关爱他人。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自私和冷漠。

同样在英语系2008级2班有这样一位女生。张某,她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优异。不幸的是在2010年的6月份,她的父亲酒后驾车发生了严重车祸,头部受伤,在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才脱离危险,但丧失了劳动能力。在支付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后,她的母亲再也无力支付她和弟弟的学费。于是她没有任何怨言地放弃了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起照顾父亲和年幼弟弟的责任。还有一位女同学徐某,她家境贫困,父亲早逝,母亲丧失了劳动能力。学校给她免除了两年的学费,班级的贫困生和助学金每次都有她的名字。她在班级里什么事情都做,只要老师、同学需要她都没有任何怨言地帮助同学解决一切问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菊姐”。

在今年的“5+2”专转本复习迎考过程中,戴老师担任了我们班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有一段时间,戴老师的身体不好,嗓子发不出声音,但一直坚持给同学们上课。于是同学们自发地买了咽喉片、水果等,向戴老师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在2013年的迎新年晚会上,他们手拉着手把我围在教室的中央大喊着“班主任,我们爱你”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件件、一桩桩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无不反映了这群学生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

二、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际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基于感恩,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培养健康的人格,营造和谐的氛围。感恩教育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乡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逾使言,察其志趣,令其感恩戴羲,怀欲报之心。”《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弛的帮助表示感激。”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恩惠,在内心深处产生的想要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的总和。而所谓的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感性的形式,用青少年的实际感受体验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惠”,以唯理性的形式,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

四、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孔子曰:“仁者受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而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则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更能为承担和完成义务而不断努力。感恩教育则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而有了感恩之心,就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报家庭与社会,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感恩不仅是感知恩德,更是一种责任意识。

2.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優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名言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更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感恩,就等于设置了做人的起点。思想教育应帮助青少年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高低。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一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五、感恩教育方法与途径

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现实生活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他们在知、情、意、行的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具有导向、熏陶、激励和辐射的功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是日常生活。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时,我们会提倡学生给父母发一句感谢或表示祝福的话语,或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等。在每年的感恩节时,提醒学生为父母亲手织或买一件手套、围巾等小礼物以表示自己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也会经常提醒学生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怀之心。正是这些点滴小事,养成了学生感谢父母之恩、祖国之恩及自然之恩的情怀。

2.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加强情感引导和交流。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戴老师正是因为她带病坚持上课的行为感动了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知了她的责任感和敬业感,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在五年的相处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我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的关心与爱护,赢得了学生的爱与信任。

3.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恩情。

学校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通过社团活动组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青少年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小小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转变,体验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恩情,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4.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教育者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让青少年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背影》一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恩之心,从而由人及己,引发他们的共鸣。在英语教学中,利用“Thanks giving”一文,让学生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让感恩教育渗透于他们的日常学习中,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5.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孝顺长辈,有好吃的先给老人;长辈的生日时要记得送上祝福的話语或短信;长辈劳累时记得给他们捶捶肩或揉揉背;离家时要常打电话给父母长辈;每逢佳节要记得给亲朋好友送上问候与祝福;获得别人的帮助时,要记得说声“谢谢”。在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的熏陶中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少年的知恩、识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在当代一些青少年身上仍存在一些知恩不图报现象,但我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青少年定会将感恩意识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2]张长水,李化树.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

[3]词源(合订本)[Z].商务印书馆,1997.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商务印书馆,1997.

[5]龚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2006.

[6]朱会丛,尹华.感恩教育的现代缺失与重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

[7]蔡丹丹等.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J].科技教育,2009.

[8]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刘春霞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论文下一篇:中国画审美与哲学内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