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都去哪儿了

2024-05-01

效益都去哪儿了(精选十篇)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1

百度“名师”是这样说的:名望高的教师、培训师。指的是在教育培训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培训师等。其中对“名”的解释就是有声誉的, 大家都知道。按照这样的解释, 把现阶段那些带“名师”头衔的教师进行对照, 真正的可以担当“名师”称谓的又有几人呢?当然, 我们来用一种赏识的眼光和怀着美好的愿望, 希望名师越来越多, 希望更多的名师出现在我们的身旁。

这样一来可以是这样来理解:所谓名师, 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在教育教学上有较大影响力的, 由同行公认的教师或培训者。根据这样的标准, 我们就可以发现, 其实在自己的身边就有符合标准的教师。然而,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有相当多的市区, 已经被评选出来的学科名师并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或者说大家心目中的名师与当选的名师并不是同一个人。怎么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 我在想是不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活跃、言行自由, 越来越有个性, 越来越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为一项事业努力奋斗一生的毅力和信心。社会上的一些风气也难免影响到教育的阵地。而教育不是生产流水线, 它不能够急功近利, 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从一名教师炼就成为名师,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光凭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达成的。据了解, 有很多教师尤其是女教师的想法是:刚刚工作的几年还是努力, 一到结婚生子之后就把中心转移到家庭上;有一些是年龄一过40岁甚至35岁后, 工作的热情度就消失近半, 每天只想上好几节课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其他的工作, 能少做就少做, 不做最好, 根本没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这样一来, 在年轻时原本素质很好的, 通过不断努力有可能成为名师的一批教师就默默无闻了。

也有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尚在逐步提高之中, 相较其他行业存在着差距, 因此, 家庭条件稍好的教师, 过早地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只要每天完成了学校的工作就好。正因为如此, 现在的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与一二十年前无法进行比较, 那时是优中选优的学生, 才能读师范当教师。大专院校不把好“入口关”, 今后又怎么能培养出名师呢?

二是需求因素。

被同行所公认的学科教师, 他们的综合素质又是比较高的, 因此总是获得学校或教育部门领导的赏识, 很快在业务上做出成绩后, 就被提拔到了领导的岗位, 脱离教学的一线, 再想要在业务上有所建树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为什么这些原本的业务尖子又乐于放弃业务, 走上行政的岗位呢?其中又有各种原因, 但是有一条是最突出的是:担任了学校领导之后, 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很多事情比当教师时好办了。所以现在更多的是涌现出了一批“专家型校长”, 而不是名师。

三是评选因素。

有的地方评选名师的标准或程序上有漏洞, 评选出来的人并不能令同行信服, 因此, 也大大影响了那些原本有想法的教师的信心。所以现在业内有一句口号是“名师不名”。有的人心想, 评选出来的人的水平还不如某某老师, 可能还不如自己, 那么他自己就干脆放弃了。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口号呢?

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以前可以称得上名师的人, 首先是在工作单位能够得到同行、学生、家长等各方面认可的, 再推而广之, 得到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认可。原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哪所学校有这样一位好教师, 其他学校的教师就会纷纷上门求教。对照现在:想要成为名师或者有些名师的状况是:采取自我营销式。即所谓“酒香还怕巷子深”, 甚至酒还没有酿香, 就已经把“香气“吹嘘到巷子外面了。现在的通讯发达得很, 那些个性外向的、善于包装的个体, 就懂得把自己推出去。因此经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内不香, 先墙外香。可能有人会说:现代社会, 就是要有这样的自我营销的意识, 这是与时俱进。然而我要说的是:你要看自己从事的职业, 教师不等于房地产中介和公司的销售, 那些自我推销的模式还是要慎用。但是, 现实又是:往往这样一些人, 在短期内获得了不了解他们底细的那些人的认可, 甚至是个别领导的表扬, 他们获得了“成绩”或者“荣誉”, 有的还被人津津乐道, 好像真正成为了一名“名师”。这还不是个案。在了解他的区域范围内没有戏唱, 他就到陌生的地域去唱戏, 沽名钓誉的还不少。如果这种现象或这样的人形成了气候, 也难怪会有那句口号了。这应该引起教育主管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再者, 有借着“名师”的牌子, 欲达到自己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目的的。作“名师”变成了一种手段和途径, 又怎么能够名副其实呢?很多“名师”在之前并没有名气, 是给定了一个平台之后, 才逐渐使个人有了名气。这种“名师”往往能够找种种借口, 在工作时间做私人的事情, 本学校或者本来任教班级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 或者说已经没有把心思放在学校了。这样为难的是学校校长, 害的是学生。

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2

音乐的旋律是如此的让人陶醉,一段烛光可照耀昔日过往;浮云遮眼,看不见的容颜,理不清的思路,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何寻不到了……?站在十字街头,忘了曾经的那街角,那棵白杨,只有寂寞一人,唯有孤独的思绪在空中俳徊。

上学的路上,两旁不见了的向日葵,白杨树的叶子何时又落光了?不禁想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呢?少了的一切,又去哪儿了,可否回来?望不见的太阳,留不住的青春,雨后的彩虹可否更美?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何留下的愁绪仍在心中俳徊。

电视机前的父母,什么时候脸上增添这么多皱纹,传来的叹息声为何令我难过?过了一年又一年,他们周而复始的付出,而我也成长了不少,我也有些许明白父母的不易。

时间都去哪儿了?早晨叶子上的露珠在微风拂过的瞬间滚动着,好像不知道下一秒就要进入大地,也许这就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为什么要计较过去的事而踌躇不前呢?为什么要为未知的将来一筹莫展呢?为什么偏偏就忽略了当下?不,我一定要让这一秒活的更精彩。

钱都去哪儿了 篇3

怀疑有人隐匿母亲的财产

大姐赵安秀离婚后一个人拉扯着儿子,后来大家商量好,母亲就由大姐来照顾,他们母子也就和母亲一起住。现如今母亲去世了,母亲的财产中似乎少了30万,而这30万元谁都说不清去了哪里。对于老二和老三的追问,赵安秀反复解释,说她根本不知道这笔钱去了哪里,但是老二媳妇一直不依不饶,她认为赵安秀一直和老母亲住在一起,这笔钱一定是赵安秀偷偷隐匿起来了。不然,他们孤儿寡母怎么可能日子越过越好呢。而且,他们还听说,就在前一段日子,赵安秀的儿子周磊刚买了车,恐怕就是用的那30万元。

为了一探究竟,老二媳妇又拉着老三赵安惠专门跑到周磊单位。在周磊单位的停车场,她们看到周磊上了一辆非常豪华的轿车。这一下老二媳妇更觉得大姐有问题了,于是一气之下就拉开车门跟着上了周磊的那辆轿车。周磊见到突然出现的二舅妈感到非常意外,他告诉舅妈自己还在上班,请她赶紧下车。谁承想,这二舅妈认定了这辆车就是周磊新买的,所以下车的时候用力推开车门,结果车门撞到了旁边停着的车上。就在这时候,周磊公司的经理急火火地跑来质问周磊,问他为什么这么久还不给客户把车开过去。原来这辆车根本不是周磊买的,而是周磊单位客户的车,这下车被碰坏了,害周磊赔钱挨批不算,那边大姐赵安秀也为这件事给气病了。

洗脱怀疑就要查明真相

赵安惠和白刚两口子知道大姐病了,到家里来看望她。言谈话语中,赵安秀就埋怨妹妹赵安惠,两姐妹从小一起长大,赵安惠不可能不了解这个做姐姐的,怎么会和弟媳一样质疑她藏匿了母亲的财产呢。在一边的白刚也说,大姐赵安秀一直对他们一家特别照顾,5月份赵安惠出差的那段时间,孩子还是大姐接到家里帮着照看的,所以说大姐的为人没的说,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赵安惠面露尴尬,只说这都是二嫂的主意。

周磊和母亲赵安秀说,既然这件事大家有所怀疑,那么不妨查清楚这笔钱的去向,也好彻底给大家一个交代,也可以避免误会加深。赵安秀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就答应和儿子一起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赵安秀和周磊走访了母亲生前的朋友以及在家里打扫卫生的家政服务员,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然而,多方了解之后,也没能找到什么太有价值的信息。不过家政服务员告诉他们,老太太去世前,老家的亲戚柱子曾经来过,会不会问题就出在柱子身上?母子二人决定找到柱子再说。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柱子果然有问题。当柱子见到他们母子的时候,转身就想跑。周磊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了柱子,吓得柱子以为自己做的事情败露,于是把他去看老太太时候从桌子上偷走金手镯的事情全都说了,他也是没办法才这么做的,卖掉镯子以后,他就回老家了,而且在火车站还遇到了赵安惠。突然听到柱子在火车站遇到赵安惠,赵安秀和周磊马上意识到赵安崽在说假话,因为她之前说出差是在5月,6月初她应该还在外地,怎么会出现在火车站呢?看来这里面有文章。

小姨才是问题的关键

赵安秀和周磊商量了一个引蛇出涮的计策,于是就把老二两口子、老三两口子都叫到了家里。当着所有人的而,赵安秀对大家说,母亲那30万元是被取走了,可是周磊在银行工作的同学调取了取钱当天银行的监控录像,发现取钱的不是母亲本人,而是别人冒用了母亲的身份取走了钱。此话说完,赵安秀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妹妹赵安惠。此时,赵安惠心里有事自然就表现出来,她感到事情已经瞒不住,于是就只好和盘托出。她告诉大家这笔钱是她偷偷取出来的,因为年轻的时候她和别人有个私生女,这个女儿因为心脏病要做手术,所以她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偷偷从母亲那里偷出来存折和身份证,并取出了钱。

赵安惠的话刚说完,她老公白刚就急了,他说原来自己的妻子还有个私生女,而且这件事这么多年一直瞒着他,这一次还贼嘁捉贼,把这30万元赖在大姐赵安秀身上,这是人品问题,说罢他甩下“离婚”两个字转身离开了。这边两口子闹离婚,那边来了老二媳妇站起来要让赵安惠把钱还回来,如果不能还,就先给写张欠条。

听完了事情的经过,周磊阻止了舅妈让小姨写欠条的举动。周磊告诉大家,姥姥在临终前曾经嘱托了他一件事情。当时姥姥拿出一张照片,说是让周磊去看看照片中的女孩,并让他帮忙照看,如果这个女孩有什么需要,要尽可能帮助她,同时姥姥留给了照片中女孩一封信。照片中的女孩就是小姨的私生女,而姥姥其实早就知道赵安惠有个私生女,只是担心影响她的家庭而一直没有挑明。所以这笔钱的去向姥姥也是知道的,赵安崽并不是偷走了钱,而是姥姥默许了她使用这笔钱。

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4

去年在收看旅游卫视的《侣行》节目时, 一个画面让我热泪盈眶。在战火不断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旅行者张昕宇和梁红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穿着防弹衣、背着枪, 就在那个到处充斥着死亡味道的地方, 旅行者将我们的视野引入了当地的电视台。当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中国人时, 非常热情地将他们带到资料室, 仔细而准确地在架子上抽出一盘著有1996年的录音带。令人惊奇的是, 随着这盘带子的滚动, 我们听到了“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节奏轻快, 字字铿锵。是当年智慧的索马里人用当地民乐伴奏、中文演唱录制而成的。我无法想象任凭外面硝烟弥漫, 这些档案如何智慧地被妥善保管, 我庆幸历经近20年的光阴, 它们没有随战火灰飞烟灭。一时间,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不知道是因旅行者在异乡听到中国红歌而激动, 还是对战争中的索马里人为国守史而敬仰。我说不清档案给今人的现实意义, 我只觉得没有了这些, 一个民族就像没有了根, 没有历史当镜子, 一个民族便没有了魂。

继承档案, 是一份不朽的执着

去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我接触到了档案管理。通过两次培训, 我认识了这样几个人:一个是非计算机专业, 却设计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一个是软件的技术指导, 也是我们的培训老师。这些人的手机号码对外公开, 以便及时解答各单位的档案问题。维护专门档案QQ群, 方便各地、各单位资源共享。精心制作课件, 增加培训课时, 免费为全市档案员进行培训, 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当我们不了解档案管理软件注册时, 有人在群里教大家如何安装使用, 不厌其烦。当我们抱怨软件“不听话”的时候, 有人在电话里为大家答疑解惑, 心平气和。当我们享受着软件带来的便利时, 有人正埋在办公室里研究软件的进一步更新, 义无反顾。我很疑惑为什么档案指导科的朱老师总能准确地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 后来才知道, 我提的疑问也是其他单位常遇到的问题, 即使重复回答成千上万遍, 朱老师的语气也永远那么暖心。我相信, 他们和档案之间是有爱的, 就像雷局长自己说的那样, 他视开发的软件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孔子删定六书, 司马挥毫记史, 我发现:他们和古圣先贤做的是同样的事情。纵使朝代变迁, 也会有一代又一代档案人, 在用行动诠释文明国家的不朽。默默地、默默地忍受孤独, 无视冷眼, 默默地承担不理解和不支持, 我不知道他们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 我只知道岁月的心情就是一种期待。

管理档案, 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进入软件系统, 一字一字地录入, 一个一个地归档, 每一次链接成功都像小孩子得到糖果一样喜悦。半年的时间, 我由一窍不通到熟而生巧。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 不仅熟悉了教育机关历年的业务工作, 心智也得到了磨练。

我发现从远古人民的结绳, 到青铜铭文的铸就, 档案总是以各种灵活而美好的形式呈献给今人, 俯察兽骨, 便能探索半坡踪迹;仰视龙门, 便能揣测北魏政权。我们无法计数档案的数量, 因为它是中华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 不会停息。我们也无法计量档案的重量, 因为它是五千年灿烂文化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 庄严厚重。我无法流利地背出档案的定义, 我只知道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种坚持。

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5

可那次寒假的事情,使我从一个浪费时间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爱惜时间的小男孩。

放假的前几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些作业,并制做了一张合理的作业安排表,可我并没有按作业安排表来做。第一天,我为自已找了一个借口,今天离假期结束还早呢,而且作业又不多,我还是明天做吧。可到了第二天,我又为自已辩解,这个足球赛十分难得,我作为主力队员怎么可以不去呢,所以作业我还是明天做吧。但是到了第三天,我又想:学习多苦啊,我不如再放松一下吧,作业还是明天做吧…….就这样,日复一日,半个寒假都过了,寒假作业我一个字都没写。

今天,父亲因为有事,请我帮忙整理杂乱的书柜,我点头同意了。在书堆里,我找到了一本关于上个寒假的日记本。我翻开来看了看,发现了里面的一件事。

当时,我因不断认为时间很多,就把作业拖了又拖。直到假期结束的前几天,我才开始猛补,可还是没能补完。开学后,到了学校,老师发现我还没有做完寒假作业,十分生气,让我做了两份寒假作业,我感到十分惭愧,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浪费时间。可我现在竟然……..我的脸通红通红的,赶快把书整理好了,去写作业了。

“家风”都去哪儿了 篇6

如果拿“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去问颜之推,他会答:“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朱柏庐和颜之推是古代流传甚广的《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的作者。

今年春节,央视拿着“你家的家风是什么”满大街去问,一开始很多人不知道在问什么。播了两天,一再解释,人们总算能答上了,不外乎爸爸妈妈教我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接着“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老公挣钱老婆花”也出来。就是问到前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也说“我更熟悉的一个词是‘家教’”。

央视到处去问“家风”,其实“家风”已经不在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不过是搅浆糊的说法。“家风”者,专指世家大族的门风与传统。宗法社会,家风鼓励宗族子弟向善好学,在成就自身同时光耀门第,进而影响他人及社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并不是家家皆有家风。

“家风”绝不是“爸爸妈妈教我怎么做人”——这是“家教”。家风是长时段积累而成。且看《颜氏家训》中,便列数了从春秋秦汉魏晋直至齐梁,颜氏一族出了哪些名人,做过何种事迹。

不同的门第,家风迥然有异。颜之推在《集训风操篇》里说,“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有的门阀贵儒学,其子弟皆习经传,有的门阀贵玄学,其弟子便擅黄老。我们在一些古籍里看到称某人“颇见家风”,意思是在这些专业领域很有成就。当然,家风也不全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学问。颜之推举过好多现在看起来很搞笑的家风。比如并州有一家人,爱作打油诗,还有一家人,爱吃羊肉。这都是家风,只是不那么摆得上台面而已。随着士族地位之升降、政治社会之演进,家风也会随之变化。

而最近一百年来,西风东渐,世风浇漓,总之家门口风很大,家风就给吹走了。先是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儒教,宗族家法均以糟粕之名为人所厌弃。文革之中,政治深入到家庭之中,连家庭关系都被破坏,遑论家风。再往后则是计划生育,多是独生子女、三口之家,连物理意义上的大家族都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时再谈家风,那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所以央视此次抛出的“家风是什么”,不过是一场跑题的讨论。真正的问题,不外乎两个:今天该如何看待传统的家风?人们为什么会热情洋溢地参与这跑题的讨论?

家风已然不存,便让它去吧,这不失为承认现实的豁达态度,但未免有些凉薄。且看那《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中的内容,对比电视镜头中那些质朴至粗陋、戏谑而轻浮的回答,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历史学家余英时说儒学比作“游魂”——儒学所依托的一整套社会结构已经变了——但并不是说儒学就此消亡,余英时还特意澄清:“任何人对‘游魂’一词的古典用法具有常识的了解,大概都能知道‘魂’是能从‘体’游离出来。把现代儒学比喻为‘游魂’首先便是承认了它可以离开传统的历史情境而独立存在。” 不管怎么说,家庭虽然有变化,但毕竟并未消亡,在传统文化中,家風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是最有可能继承的那一部分。

而人们之所以积极参与,除了央视的巨大影响力之外,更在于话题本身涉及到了家庭。正如我们此前说过的,在中国,家庭经历了被摧毁再重建的过程,家庭价值观慢慢被重新发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传统的东西虽然有用,但已经不够用——道德操守那部分依然很好,但以父权夫权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已然不合时宜;而新的东西要如何融入到家庭之中,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家庭作为一个教化的单位,该如何体现多元自由平等的社会主流价值?

家风虽然不在了,但家庭需要回归。这场热热闹闹的讨论,跑题并不重要,我们把它扳回来就是。只要热闹完了,能让人思考家庭的价值和家教的重要,便善莫大焉。

教师的时间究竟都去哪儿了 篇7

1.“应试教育”罪魁祸首。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是指违背教育发展规律, 脱离社会发展需要, 背离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当下, 人们都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 但应试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用成绩来评定教师, 对于所教学生分数较高的教师, 学校不仅会给予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而且还把它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评先评优”的“资本”、晋级晋升的“砝码”, 而对于所教学生分数较低的教师则是横眉冷对。教师们为了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干瘪分数, 都以百倍的精力, 忘我的精神, 扎扎实实地在应试教育的大船上疲劳地划行着、苦干着, 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分数所覆盖, 所吞蚀, 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了满书本地找分数上。你看, 中午自己不休息也不让学生休息的老师, 肯定是为了分数 ;晚上把学生留在学校恶补的老师, 肯定是为了分数 ;留下一大堆作业让学生做到半夜也做不完的老师, 肯定还是为了分数。当下, 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声誉、地位、价值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 甚至是唯一指标。不去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教师什么时候都不能轻松、安宁。

2.“班主任工作”无边无际。的确, 班主任是教师群体中最累的。班主任工作着实千头万绪, 复杂多样, 工作内容无边无际, 工作时间没有限制, 可谓是“无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代表。不仅要管理班级, 处理好班级大小事务, 包括安排班级日常琐事、处理纠纷、监督安全、督促值日、组织活动、接待家长等, 而且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一大堆学校安排的非教学任务, 如若再摊上那么几个“难缠鬼”, 遇上几个不配合的家长, 再加上缺乏工作技巧和智慧, 班主任更会感到焦头烂额、内外交困、力不从心。现在的学生真是难管理, 管轻了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不疼不痒, 管重了学生容易逆反、抵制, 甚至敌对, 还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和学校领导的批评。许多班主任总感觉自己整天忙忙碌碌, 不停地“救火”, 真可谓是“日理万机”, 口干舌燥, 身心疲惫, 很多时候感到时间不够用, 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 滋生满腹的抱怨和委屈。作为班主任, 要做到脑勤、手勤、腿勤、口勤, 这是必要的。但“勤”要有度, 要科学, 要简约, 要高效, 要“又好又快”。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有一种失败叫瞎忙。”一些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事无巨细, 凡事包办, 万事替代, 该由学生完成的事情, 自己总要插手 ;该由学生想出的办法, 自己总去替想, 天天守在教室里, 亲自处理纪律、卫生、出勤、作业等日常事务, 这不仅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压抑学生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 还使自己处于马不停蹄、席不暇暖的奔波中。俗话说 :“懒娘带出勤快崽”。同样的道理, “懒师带出勤快生”, “勤老师带不出勤学生”。的确, 我们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班主任, 他们整天风风火火地忙得团团转, 却还是问题频出, 麻烦不断, 原因就在于缺乏管理技巧。教是为了不教, 管是为了不管。所以“会偷懒的班主任是睿智的班主任”、“智慧的班主任不嫌累”这确实有道理。班主任不妨“懒”一些, 以自己的“懒”换来学生的“勤”;不妨学会“大智若愚”些, 以自己的“愚”换来学生的“智”;不妨尝试“无为而治”, 以自己的“不为”换来学生的“有为”。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事务的管理者, 使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

3.“工作负担”难以承受。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教师是一份清闲的工作, 一天两节课, 还有双休、假期等诸多休息日。然而, 事实上呢? 最近在网上流传的《致教师》这样写道 :“外人看来稳定不累, 心中苦闷谁能体会, 有点文化成天开会, 加班加点吃苦受累, 假期培训亲人难会, 号称奉献自我陶醉, 早出晚归心都操碎, 其中艰辛自己品味, 再说多了都是眼泪!”尽管有些夸张, 却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教师的生活。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八小时工作制”。且不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命题阅卷、编制讲义、设计课件、监考、辅导、教研、培训等常规工作需要大量时间。家访、接待家长、处理学生偶发事件、座谈会等等, 哪一项工作都能把你的时间耗费掉一大部分。读书笔记、政治学习笔记、业务活动记录、作业批改记录、试卷分析、教师全员培训笔记、党员学习心得体会、家访记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记录、收费记录、差生转化记录、优生辅导记录、个性档案、家长会方案、工作总结、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记录、法制教育讲座记录、品德养成与实践活动记录……使教师应接不暇, 劳神费力。可以说, 教师是永远毕不了业的老学生! 教师的时间究竟有多少? 再加上成绩的重压、考核的逼迫、职评的纠结, 教师在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下, 整天处于劳心与劳力之中, 套用一句俗语就是 :我拿青春赌明天。事实上, 教师已经没有了“赌明天”的资本, 因为教师们早已输光了明天, 早就开始未老先衰了, 只是在痛苦中挣扎而已。“减负”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也一直是教师们的期盼, 有关部门也一再颁布红头文件, 但效果如何呢? 眼下, 一些学校要求所谓的副科老师6 :30之前到校上30分钟的早读课, 语文、英语教师7 :00之前到校, 接着上第二节早读课。有的学校规定, 班主任早上6:10前、中午1:10前必须到班级“蹲班”, 值班领导检查, 并把班主任的“到位”早晚和次数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这是“减负”吗? 这是“解压”吗? 你说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班主任不妨“懒”一些, 以自己的“懒”换来学生的“勤”;不妨学会“大智若愚”些, 以自己的“愚”换来学生的“智”;不妨尝试“无为而治”, 以自己的“不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4.“文山会海”火上浇油。当下, 一些领导热衷于开会, 会议一场接着一场, 传达一个接着一个, 总结一份接着一份, 大会、小会接二连三, 误认为, 若不开会, 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 就不能显摆自己的官位, 误认为开会就是工作, 工作就是开会。于是, 沉湎于用会议贯彻会议, 用讲话贯彻讲话, 用传达文件落实文件, 许多会议没有实质性内容, 没有实际作用, 装腔作势, 空话连篇, 套话不断, 颠三倒四, 内容重复, 磕磕巴巴, 假大空, 空对空, “无实事求是之意, 有哗众取宠之心”, 只不过是“扎扎实实走形式, 认认真真走过场”罢了。如若做一下调查, 你会发现有90%以上的老师会认为, 学校至少一半的会议是没有意义的, 纯粹是在浪费工作时间, 老师们被各种会议所困扰, 很大一部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会议中。对于法定的会议和重要活动的动员会、报告会、总结会, 还是坚决支持要开的, 并且要开好, 开出成效来, 达到预期目的。问题是, 当下会议过多过滥, 几近成灾, 真可谓会摞会、会挤会、会连会、会套会, 这已成为学校生活中的一大顽症。许多老师谈及学校的大小会议, 无不叫苦连天, 怨声载道, 只不过是穷于应付罢了。教师们陷入“文山会海”中, 哪有时间静下心来思教学、议教学、抓教学, 同时“文山会海”也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的工作作风, 影响了工作效率。频繁开会, 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使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会场中, 令人咋舌。不刹住无明确目的、无实质任务的会, 不制止住例行公事、不解决问题的会, 不打消鹦鹉学舌、照本宣科的会, 不去除虚张声势, 形式大于内容的会, 教师们就不会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育教学。“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凡在小范围内传达布置可以解决问题的, 就不召开全校老师参会 ;凡能合并开的会议, 就不要单独召开 ;凡能现场办公能解决的事, 就不要另外召开会议 ;凡能电话通知的, 就不要把老师们集中起来开会。少开会、开短会, 是教师们的强烈呼声和节约时间的良方。

5.“检查评比”过度频繁。检查也好, 验收也罢, 作为了解情况、督促落实、帮助改进、促进工作的一种手段, 是有其合理成分的, 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方式之一。问题是, 时下, 不知何因, 学校和教师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 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种种评估验收, 可谓是, 一周一大查, 两天一小查。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活动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浪费, 除了重复劳动浪费的精力、时间之外, 还浪费了大量的电费、纸张、笔墨。而且, 泛滥的检查、达标和评比也成为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温床”。对于学校来说, 有些检查项目, 学校平时根本就没贯彻落实, 检查临近时, 领导们就让老师们“帮忙”补材料, 做假造假, 教师们只有加班加点, 闭门造车, 违心服从。有时, 还要按照学校意旨, 布置学生说谎、作假, 以此来“忽悠”检查团们。这使老师们苦不堪言, 顿生愤懑, 而又无可奈何。对教师来说, 许多来自省市级的检查评比已使老师们“雾里看花”, 不堪重负, 而来自县、校级的检查评比更是“多如牛毛”, 使老师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面对各种繁杂、平庸的事, 想不应付都难, 使教师们既“累”, 又“烦”, 更“痛”。对于很多检查, 主要是查看书面材料, 为了过关, 领导和教师们不得不无数次地来补材料, 来说谎造假, 而把师生们的呼声当成“耳边风”, 检查轰轰烈烈, 却虚晃一枪, 浮光掠影。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假材料, 也听之任之, 任由表面上的花团簇锦, 掩盖矛盾的存在, 拖延问题的解决。有时, 一些检查表面如火如荼, 实则一地鸡毛 ;看似动作不少, 实际效果了了 ;检查者乐在其中, 教师们苦在其前, 痛在其后。虽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却害得教师们诚惶诚恐, 牺牲大量宝贵时间造假材料, 做假“台账”。教师的时间就是被这些虚假的检查堂而皇之地侵蚀和侵占了。只留下追问时间去哪儿的遗憾和悔恨。此风不煞, 贻害无穷。

考试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更不是教育的全部, “解惑”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宗旨。

6.“考试评估”接连不断。考试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督促教和学的一种途径, 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组织考试, 无可厚非, 从古到今, 概莫能外。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 否则, 就会适得其反。当今,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考试、检测、竞赛名目繁多, 令人眼花缭乱, 令师生手足无措, 心生厌倦之感。有期中考、期末考、同步考、单元考、阶段考、月考、周考、抽查考、调研考 ;有“七科联赛”、“智力竞赛”;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拟考……三天一大考、两天一中考、每天一小考, 真可谓“考试才是硬道理”。每次考试, 教师都要加班分卷、阅卷, 输分, 作试卷分析。每一次考试, 至少要开6次会议。考试前, 年级组要开动员会或考务工作会, 年级组开过后, 学校要开全体教师会, 进考场前, 还要重复开监考注意事项会, 考试后, 年级组要开质量分析会, 学校要开成绩通报会, 对成绩不理想的备课组还要开“检查会”。开得老师焦虑烦躁, 开得老师心神不定, 难以忍受。老师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找题目、出试卷、改试卷、判分数、排名次、作分析、写“检查”上, 考试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更不是教育的全部, “解惑”才是教育的出发点, 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宗旨。频繁的考试不知浪费、挥霍了老师多少时间? 再者, 由考试给师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重, 紧张、担心、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随之而生, 厌教、厌学现象随之而起。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及所有学校管理者, 都应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 摒弃虚名, 远离虚荣, 拒绝低俗的从众心理和行为, 不要过多地迷恋于考试, 不要过多地占用师生的时间, 要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 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花在考试测验上, 把心思过多地用在如何去“称”学生上, 应当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 设计教法, 研究学生, 追求教育的智慧和艺术, 让师生有兴趣地教和学, 有尊严地从事教育生活。

7.“教研活动”有量无质。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是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最好平台。教育科研是教学工作的继续, 没有教育科研, 教育教学工作只能是被动的、盲目的、不知其所以然的。因而, 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也十分重视教学研究。但教研活动要讲究效益, 既要有量, 更要有质,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当下, 许多学校都定期举行一周1~2次的业务活动, 雷打不动, 任何教师都不得缺席, 学校有专人负责点名, 缺席者要被通报批评, 可谓严格而正规。然而, 教研活动会上又做些什么呢? 教研组长读篇文章, 有时只读大小标题, 让老师们做好记录, 以应付学校检查, 要不就是作无关痛痒地评评课, 传达一下有关会议精神,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东拉西扯”式的“集体备课”。在教研活动时, 一些教师根本没有把精力、注意力放在活动上, 看报纸、杂志者有之 ;聊天说笑者有之 ;接打手机者有之 ;上网聊天者有之 ;打瞌睡、睡大觉者有之……这些不良行为使教研活动名存实亡, 只不过是做个样子, 走走过场罢了, 这使宝贵的时间又浪费在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上。

8.“课题研究”泛滥成灾。教师职业化要求教师必须思考教育, 研究教育, 积极主动地从事课题研究, 这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研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 但进行课题研究绝不是想当然的行为。然而, 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人人要有课题, 好像没有课题就不能显示学校的档次和声誉, 就不能凸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一时间, 申报课题成了一种时髦和硬性任务。然而, 一些教师对怎样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作用到底是什么不明确, 只是为了“跟风”, 或是迫于领导压力, 或是为了职评需要等不得已而为之, 只是搞搞形式, 做做样子, 没有真正树立强烈的课题研究意识, 没有把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境遇结合起来, 没有真正去思考, 去研究, 到头来, 只能在网上下载资料, 填补自己的材料, 材料一大摞, 结果无收获。但为了能结题而准备如此之多的材料要耗损其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畸形、变质的课题研究, 背离了课题研究的初衷和方向。只有形式而无内容, 只有“结果”而无过程的课题研究虚掷了教师们的精力与时间。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8

所谓“假语”现象, 简单讲是指虚假的语言, 我们把在品德课堂教学的交流过程中师生表现出来的语言的虚假现象统称为“假语现象”, 包括书面语 (品德教材) 、口头语 (包括无厘头语言) 以及体态语等。《品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前, 教师应通过聊天等方式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他人开展交流、对话和讨论, 分享经验和感受。在师生的语言对话与交流中, 双方都是主体, 它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 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交流。可为何频出“假语”呢?现笔者就结合本次课堂评比活动及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假语”现象, 对其产生的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粗浅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失真导致“假语”

世界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利维坦》一书中认为, 人类“最高贵和最有益处的发明是语言”, “没有语言, 人类之中就不会有国家、社会、契约或和平存在, 就像狮子、熊和狼之中没有这一切一样”。每个国家作为学校授课的基本方式的课堂教学, 同样也不能缺少语言的交流, 品德课堂也不能例外。无论是思维撞击出的火花, 或是感情之间的交流, 抑或是知识间的链接, 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才是最基本的形式。但信息来源一旦失真, 无论语言多么优美, 最终都不会达到语言交流的理想效果。品德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来源无非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次课堂教学评比中的一个例子。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多彩的课余学习》时, 有个四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讨论的内容:根据表格中安排的时间段, 填入相应的课余活动安排。 (表格如下)

(1) 睡觉 (2) 做作业 (3) 看电视 (4) 吃晚饭 (5) 踢球 (6) 看书

孩子们看似讨论得很热烈, 甚至教师叫停了还叽叽喳喳, 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制止”该项活动了。在学生汇报时, 有意“引导”学生说出“放学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踢球’”, 然后依次是做作业, 吃晚饭, 看书, 看电视和睡觉。最后教师问:“这个安排表你们同意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同意”。课后, 我问了边上一组同学:“为什么你们组四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有个孩子说:“放学后这段时间我都在等车和坐车, 一回家就做作业, 根本没有球踢。”“那后来怎么都说同意老师的方案呢?”“习惯了。”“我们老师说要好好配合上课的老师, 表现好的小朋友有奖励。”

教师提供的是不切学生实际的信息源:踢球。暂不说其他, 农村的孩子有场地踢球吗?可学生的回答却“令人满意”, 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 有小狗, 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 就让它各自用上帝给它的声音。”品德课堂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表达出真实的心声,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实效, 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学生被某些原因所左右, 有的学生说了, 但却不一定是他的真心话;有的不愿说, 也不愿参与某些教学活动, 但却要为了“应付”或者说是为了迎合教师乃至公开课的需要而表演, 他们往往会说出一些比较漂亮的或比较吸人眼球的答案, 使得教师产生错觉, 以为学生已经真正获得了感悟。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传达出准确的信息, 教师当然也就无法接收到准确的信息了, 师生间的这种“假语”现象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 不光是学生会出现“假语”, 教师、品德教材也会产生伪信息。教师为了课堂 (尤其是公开课) 的“顺畅”, 出现“假语”现象和学生“交流”的例子很常见。如这次课堂评比中, 有位上一年级下《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家》的教师, 在感受“教室温暖”的环节中, 说:“当别人忘记带饭盒时, 我们要把饭盒借给他。”致使“听话”的孩子也说:“下雨了, 当同学没有带伞时, 我要把雨伞借给他。”这切合实际吗?此时教师不但没有抓住教育契机, 反而来了个夸张的拥抱, 还说:“噢!你真是个好孩子!”当教师让同学们观看班级师生互帮互助的图片后, 问道:“这又是班里的哪个小朋友在主动帮助辅导同学作业呢?”有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轻轻地说:“是老师拍照时叫他这么做的。”教师当然没有“听见”了, 这种虚假的动作所产生的语言, 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对话了。教师们只重视了语言交流中对话的形式, 而忽略了语言交流的实质;只关注了语言交流能否出彩, 而轻视了交流的意义。另外, 我们的品德教材在改编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污染”, 这些都会导致“假语“现象的产生。

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导致“假语”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是指只强调了传播者单方面的思想、利益, 而忽视传播对象对信息的需求和兴趣, 致使信息无法完全“拷贝”到位。对于品德课堂来讲, 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由于知识、心理或年龄等“代沟”, 无法使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产生“无缝对接”。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同样是《多彩的课余学习》这课, 在四人小组讨论“课余作息安排”后的汇报环节中, 有个孩子说:“我不同意同桌把‘踢球’安排在放学后, 因为我们应该‘先苦后甜’, 要先做作业再玩。”教师听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做家庭作业和踢球同样是课余生活, 我们不可以说‘先苦后甜’。”试问现今有几个教师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有几个孩子认为做家庭作业很甜?连家长都说“累”啊!有多少孩子在放学后可以自由自在地踢球、玩耍、看电视呢!据笔者调查, 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被批准”看电视的孩子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孩子可爱地、诚实地说出了真话, 可这么精彩的教育契机就被教师给“彻底删除”了。

由此可以看出, 相同的信息源会因为受众的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 产生不一样的接受效果, 从而导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或受阻。反映在品德课堂教学中, 经常是学生摸不透或听不明白教师的提问;或者是学生的回答还没有说完就被教师打断或妄加评价, 以绝对的权威压倒“捣蛋”的学生, 学生满腔的委屈只能往肚里咽了;抑或是教师“忘词”, 而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空话”来延续交流, 由此可见, 缺少真实思想感受的交流, 不但不会让师生双方产生快感和乐趣, 还会成为空谈。

而另一位教师在一年级上《我爱秋天》一课中, 却让师生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位发挥出了语言沟通的魅力。在四人小组品尝完秋天的水果后, 教师问:“孩子们, 现在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这时, 一个嘴角还流着橘子汁的男孩子, 笑眯眯地说:“秋天是一个香甜的季节。”“孩子, 你把‘香甜’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你对秋天的感受, 真令老师佩服, 老师把你的感受写在黑板上。”我校学生家中几乎都种橘子, 对于孩子们来说, 橘子已经吃得很多甚至都吃厌了, 可这个橘子, 相信是这个孩子有史以来吃到的最甜的一个橘子, 也是最好吃的水果了。而课后教师说, 她其实是想让学生说出“秋天是一个快乐的季节, 想不到孩子的感受反其道而行”。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课堂中师生交流的错位, 有时反而是撮合着最好的教育契机和最佳的教育生长点。一个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的品德教师, 就像一个交通警察, 会通过掌握儿童的心理, 调整自身的教学语言和角色定位, 变被动为主动, 因势利导, 疏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阻碍, 从而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三、信息交流环境中语言的失范导致“假语”

对于师生语言交流而言, 交流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 二是师生所处的制度环境。古人之“时位之移人也”, 就说明了环境对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教学语言亦是如此。从众多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 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语言离规范还有很远的距离。

如今的时代, 是一个电子产品的时代。网络的盛行, 网络语言的流行, 我们发现, 像“美眉”“霉女”等网络流行语, 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交流的语言之中。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中,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同样出现了这些无厘头的语言, 孩子们好像都热衷于“不好好说话了”。如在《中秋节》这节课的结尾环节中, 教师要求孩子们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写祝福语时, 就有孩子这样写道:“妈妈, 看到你那么辛苦地赚钱, 我都泪奔了。”还有个孩子说:“我以后要多赚点钱, 让我们家成为土豪。”“祝童鞋们中秋节快乐。”本来是多么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祝福, 可一旦“摊上这事儿”, 那种真诚反而变成了嬉笑, 心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正能量的传递已被大打折扣。而笔者在平时课堂中也发现这类网络语的泛滥:“我觉得自己是个屌丝, 和俺滴童鞋相比相差太远了。”“打败你的不是天真, 而是无鞋。”“如果太阳不出来, 我就不去上学了, 如果太阳出来了, 我就继续睡觉”……是什么导致孩子们语言的“变性”?只要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不难发现, 那些粗鄙的词汇正是夹杂在嬉笑怒骂的段子里, 通过大人以网络或短信的方式传递给了孩子们。还有那熊大、熊二、灰太狼等永不停歇的恶搞类儿童动画片, 这些庸俗的文化能不“卷”了孩子们的舌头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曾说过:“儒家的文化……对于秩序的维持和对等级的尊敬是核心的价值。”受几千年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走进每一所学校, 都能拿出厚厚的一本制度, “制度上墙”“制度管理”等, 对学校管理确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一些针对学生的各种课堂教学制度和社会行政体制都相差无几了。笔者曾见某校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坐如钟”, 双手交叉, 放于后背腰际位置。这个要求, 试想教师自己能做到吗?但教师却要求孩子们用这种坐姿的听课代替本来是感官并用的上课。类似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 学生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已被依附人格、趋同心理所掩盖了, 我们教师有同感, “为什么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 课堂举手发言的人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这种沉闷的氛围所笼罩吧, 在这样的环境中, 要追求师生间语言交流的平等与真实, 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9

关键词:电视购物,商业模式,创新

全球规模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如今也要为生计犯愁, 沃尔玛财务和物流副总裁杰里·穆雷对其他高管说, 公司2013年2月份的销售表现是一场“彻底的灾难”。

为这糟糕的销售数据, 你肯定能找出一大箩筐细枝末节的原因, 但是, 他们最终无法掩盖一个巨大的事实———零售业正在发生变革, 电子商务已经悄然改变了零售市场。

2013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销售额 (B2C) 预计1.298万亿元, 比2012年1万亿美元的销售额预计增长18.3%。在电子商务的第二大国中国, 电子商务市场仍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仅“双十一”一天, 天猫350.19亿元的销售额就让百货商场们足够被动和受挫。

与电子商务一同颠覆人们传统购物观念的, 还有近几年越来越火爆的电视购物。2012年, 中国电视购物市场销售总额600亿元人民币, 成为零售行业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中国, 电视购物行业几经起伏, 告别早期的野蛮生长之后, 电视购物的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变。2006年3月17日, 湖南“快乐购”正式开播, 以家庭电视购物模式为代表的创新业态胜出并占据市场主流。而随着东方购、好享购、家有购物的崛起兴盛, 中国电视购物行业已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2012年, 上海东方购物销售额近80亿, 创造了国内电视购物行业的若干个第一。

市场扩容, 全国化扩张, 各家购物频道如此铺天盖地地侵袭而来, 看中的无非是市场这块蛋糕。专家预测, 中国在未来五年间的电视购物规模会达到3000亿到5000亿元, 将会出现某个电视台单一产值达到1000亿元。目标很美好, 要实现这一目标, 电视购物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赢得消费者的认知

2011年, 中国网络购物销售额7800亿;2012年, 网络购物销售额11315亿。网络购物的风生水起源于消费者的认可, 反之电视购物, 它的消费群到底在哪里?即便占有一个频道, 全天连番滚动播出, 然而我们仍然没听说, 身边有谁是看着电视买东西的。所以赢得消费者的认知, 并接受这种销售方式, 是电视购物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而实际上,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电视购物的核心资源就是“电视”, 电视媒体本身所具备的公信力、品牌号召力是电视购物的天然优势。同时, 电视传播的广泛性也为电视购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频道之间联合互动;电视和网络有机融合;线上线下大频次宣传, 实施大媒体联动战略, 共同为电视购物造势。

二、提高对电视购物受众群体的粘着力

多媒体时代, 受众分流不可避免。作为电视购物的载体, 电视受众的规模决定了电视购物消费者的比例。电视购物要想把蛋糕做大, 必须对电视受众群体以及消费习惯进行研究, 并生产适合的产品供其选择。

三、电视购物产品创新是关键

在中国, 电视购物产品研发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 遮上台标, 五花八门的产品品牌、大同小异的主持人口播, 根本不知道是哪家电视购物频道的节目。电视购物要谋求质的跃升, 产品创新是关键。而在提供新产品的同时, 谁的价格更占优势, 谁的优势也就越明显。

四、消费者购物风险的消解

非实体通路遇到的最大瓶颈在于消费者没有办法直接触摸商品, 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愿意采纳电视购物的消费者比例。开办实体体验店, 既能让消费者对产品有直观的感受, 又能扩大电视购物的影响力, 解决消费者的购物风险。电视购物直接感知市场, 有助于其良性发展。而不论市场如何竞争, 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购物体验是起码的底线。

五、与电商的互动融合

电视购物最大的威胁是网络购物。网络购物有电视购物所没有的特点, 消费者可以快速比价, 可以有比较多的决策时间, 可以有比较充足的信息参考。美国IQVC电视购物网站是美国最大盈利最好的综合性购物网站。韩国的电视购物网络销售, 已占到总销售业绩的30%以上。

湖南“快乐购”已提出全面进军电子商务。“快乐购”的各种通路中, 电视购物作为优势长期领跑, 但是电视购物落地难、容量小、覆盖人群单一以及政策制约限制了快乐购发展的想象空间。而多种经营模式的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优势的互补, 则提升了电视购物的发展速度。

六、用品质和服务打动消费者

电视购物只有两个环节直接接触顾客:物流和客服。抓好这两个环节, 就成功了一半。零售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服务, 电视购物亦然。电视购物要想良性健康发展, 必须有完备的售后保障体系和消费者维权体系。良好的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才能形成口碑传播的效应, 才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才能够最终实现销售额的提升与行业规模的成长。

效益都去哪儿了 篇10

2016年春节后第一周,嘟嘟美甲被58到家收购。这家2014年6月成立的公司一度自称做到“上门美甲行业第一”,并在一年半的短暂生命里拿到两笔融资,共计上千万美元。而这样一家公司在卖掉的时候据称只有200万元人民币。虽然收购方称实际价格远超出,但并不愿意公布实际价格。

总之一年多时间里,嘟嘟美甲烧掉几千万元人民币总少不了。而这样的一个数字,放在近期热门的互联网创业生意里已经不太吓人。

“我们在美国是处在盈利状态的,但在中国一年却亏损了10亿美元。”Uber的CEO卡兰尼说。

见多了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在一两年内消失的故事,大多数人对这些自己一辈也未必能赚到的数字也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钱都是怎么烧掉的?

嘟嘟美甲的钱大多变成了各类折扣

晓露是成都的一位美甲师,在2014年12月在嘟嘟美甲上接单之前,她自己开了一家美甲店。

“做美甲店是件特别辛苦的事,家人觉得太辛苦,不太支持我继续做下去,想让我去新疆和老公结束异地。”晓露说。

加入嘟嘟美甲其实并不是晓露的第一选择,但由于一位在嘟嘟美甲做文职工作的朋友推荐,本来准备去新疆发展的晓露又决定留在成都。

“那时候没几个月就要过年了,心想到新疆待不了多久就又要回四川过春节,干脆就在嘟嘟做几个月再说。”晓露回忆起刚刚加入美甲平台的那几个月,印象最深的还是收入。

“公司刚成立的那两三个月,多的时候一天能拿到2000多元,一天做满3单、5单都有奖励,我最多的一天能做20多单。每天差不多七八点出门,一天下来连饭都没时间吃,晚上十一二点到家后才喝点水吃点东西。”

嘟嘟平台上最便宜的服务是80元一单,即使只做基础的手部护理,也需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如果是做更精细的美甲款式,价格也随之不同。

而像晓露一样的美甲师想要多少活就能接多少,靠的是嘟嘟给用户开出的各式低价折扣:转发微博就送100元优惠劵,新用户首次下单只需39元,优惠劵1元做基础美甲,原价119元的法式美甲也只需要支付19元就可以体验……

无论用户花的是39元,还是1元,用户支付金额和实际定价之间的差价,都是由平台补贴给手艺人。

收入最高的一个月里,晓露到手的收入4万多元。同期仅成都一个城市的嘟嘟美甲师一度达到两三百人。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能持续多久,优惠下降随之到来的是用户快速流失。

“到了后面补贴、奖励就变少了,隔两三月减一点,去年六月份我离开的时候就没什么了,(成都的)美甲师也只剩几十个了。”晓露说道。又过了半年,嘟嘟卖给了58到家。

在互联网上门服务工作的手艺人,大多有着相似的故事。在上门按摩平台宜生到家工作的周师傅说,补贴最高的2015年夏天,他一个月也能赚2万多元。

宜生到家一度向用户提供了首单9.9元的体验活动。周技师表示,当时一天能接到八九个订单。现在活动结束了以后,每天的订单量已经回落到了5单左右。

而大部分服务项目的标价都在百元以上,其中的差价就是由宜生补贴给技师们。

在扣除交给平台的抽成之后,一天下来周技师就能赚到700多块钱。而在之前7年时间里,他在门店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不过八九千元。

在另外一些公司,补贴烧在了用户看不到的地方

每到饭点,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卖小哥开始奔波在写字楼、小区和餐厅之间。

今天每单外卖的配送费都不便宜,北京平日一单少的要七八元,最高的时候可以到30元。每天饭点,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小哥每天饭点拿着手机从美团众包、达达配送之类的平台接单。

一位外卖小哥说,他会同时使用多个众包配送平台,“最多时一个月能挣1.5万元,就是挺累。”

没多少人愿意为了省几步路,每天多花二三十块吃顿饭。所以这些钱大多由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这样的平台承担。

同样一家餐厅,如果通过外卖平台点餐,可能会比堂食还便宜几块。这背后没什么神奇的技术,就是有人帮你埋了单。

同样默默帮你付钱的还有Uber。除非是第一次注册的用户,否则这家公司几乎不给任何优惠券。

但为了乘客能够叫到低价专车,Uber交到司机手上的钱远远超过了乘客所支付的金额。

在Uber补贴力度最大的2015年,北京一个司机如果一周能拉满70单,不管实际交易额有多少,都能获得7000元保底收入。这种保底补贴维持了差不多3个月。

一位周姓车主说,他是2015年5月经朋友介绍来做人民优步司机的,一个月的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而他还只是一名兼职司机,当时他身边的几名同事却选择了辞职买车,专门跑人民优步。

除了保底补贴。在用车高峰时段,U-ber为了鼓励更多的司机上线,还会额外给出最高曾达到3倍的补贴———这还不算上乘客给出的溢价费用。

另外,接单量大的司机,平台也会根据情况有额外的奖励———如果接满105单,还能再获得1400元行程补贴。

所以,创业公司们到底烧了多少钱?

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像Uber一样公开自己的烧钱速度。但我们能从他们的融资消息里一窥一二。

如果不是缺钱,创业公司其实并不愿意进行频繁的融资。因为融资意味着放弃股份,这不仅会影响到创始团队对于公司的控制权,也会影响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购之后创始团队能获得的回报。

在竞争激烈的生活服务领域,各家公司最新一轮融资之前,所拿到的大部分钱都被烧掉了。

这样算的话,饿了么成立5年来,至少花了12亿美元。

饿了么融资历史

2011.3 A轮,数百万美元

2013.1B轮,数百万美元

2013.11C轮,2500万美元

2014.5D轮,8000万美元

2015.1E轮,3.5亿美元

2015.8F轮,6.3亿美元

滴滴出行战略投资,金额不限

2015.12F轮,阿里巴巴投资12.5亿美元,获得27.7%股权

数额最高的是Uber的竞争对手滴滴出行。在最新一轮融资前,滴滴出行以及合并前的滴滴和快的打车,总计拿了47亿美元。

滴滴出行融资历史

2012.7滴滴打车天使轮融资数百万人民币

2012.12快的打车天使轮融资数百万人民币

2012.12滴滴打车A轮融资300万美元

2013.4快的打车A轮融资400万美元;滴滴打车B轮融资1500万美元

2013.10快的打车A轮追加融资400万美元

2014.1滴滴打车C轮融资1亿美元

2014.4快的打车B轮融资数千万美元

2014.10快的打车C轮融资超过1亿美元

2014.12滴滴打车D轮融资7亿美元

2015.1快的打车D轮融资6亿美元

2015.2滴滴快的合并

2015.5滴滴快的E轮融资1.42亿美元

2015.7滴滴快的F轮融资30亿美元

2016.2更名为滴滴出行的滴滴快的F轮融资10亿美元

美团、点评融资历史

烧钱时间最长的两家公司是去年合并为“新美大”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在最新一轮融资前,两家公司已经花了29亿美元。

2006年1月大众点评A轮融资200万美元

2007年5月大众点评B轮融资2500万美元

2010年9月美团A轮融资1200万美元

2011年4月大众点评C轮融资1亿美元

2011年7月美团B轮融资5000万美元

2012年8月大众点评D轮融资6400万美元

2014年2月大众点评E轮获得腾讯超过1亿美元投资

2014年5月美团C轮融资3亿美元

2014年12月美团D轮融资7亿美元

2015年4月大众点评F轮融资8.5亿美元

2016年1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首次融资,金额为33亿美元

给用户和服务者的补贴,也不是这些创业公司巨大开销的全部。广告和应用推广的花销同样是烧钱的大头

2015年9到11月,赶集网旗下的瓜子二手车,宣称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投了2亿元广告。另一家优信二手车在好声音决赛里则为了60秒广告付出了3000万元,随后又以1.8亿拿下了《奔跑吧兄弟3》的爱奇艺网络独播冠名权。为了争夺用户的目光,人人车则花重金请来了明星黄渤来做代言人。

同时,应用商店推广位的价格也水涨船高。2014年魅族应用中心的首屏大图广告位还是6000元/天,如今同样的位置,价格已经翻了9倍,达到55000元/天。

而360应用商店也差不多,同样的广告位报价也已从2014年每个工作日14000元,涨到了如今的55000元/天。

烧到最后,为的是垄断

不管是像嘟嘟那样给折扣券,还是像Uber那样补贴司机。本质上都是用更低的价格吸引用户,同时用更高的价格吸引手艺人。

如果公司自己想赚到钱,只能取其一。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打车、外卖、团购之类的生意,前几大公司都还只能靠倒贴钱同时满足两方。

烧钱参与者所看重的也都很简单,如果竞争对手撑不下去,它们便能垄断市场。到这时候,盈利就有希望了。

在美国市场,Uber已经做到了这样。它也曾经靠低价补贴抢市场,虽然从未到中国这样的力度。甩开对手后,Uber便开始从司机那儿抽更多钱。今天Uber在美国市场已经盈利。

如果烧钱大战看不到头,公司和投资人就会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并购。当处在行业第一、第二地位的两家公司融为一家,互相烧钱也就没必要了。市场份额排在后面的公司也很难与合并后的新巨头竞争:这个市场就被完全拿下了。

不过即便能够走向垄断,烧钱也是有代价的———烧得越多,创始团队、投资者在上市后能够拿到的回报就越少。

过去的一年里,许多企业的合并都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完成的。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58和赶集、携程和去哪儿、蘑菇街和美丽说……

但烧钱还是停不下来

本来通过合并,然后朝着Uber美国的方向前进,也许就能实现创业公司们想要的最终结果了。

但2015年的合并结束后,市场的竞争并没有结束,因为百度、Uber来了。

在美团和点评合并后,百度发言人郭怡广就评论道:“合并仅能说明美团和点评将百度糯米视为严峻的威胁。补贴会因此降低或结束吗?他们得先打败百度才行。”

2015年中的百度糯米“会员+”O2O战略发布会上,李彦宏就在台上宣布称:“昨天看了一下,百度的账面上还有500多亿现金,我们先拿200亿元,把糯米做好。”

李彦宏也确实花了不少钱。百度一年就亏了差不多41.9亿元。除了百度自己的钱,他们还会通过外部融资来为补贴提供资金支持。它的子公司百度外卖在2015年融资2.5亿美元,不到半年的时间又在寻求5亿美元的新融资。

而滴滴出行的主要竞争对手Uber中国则在一月完成了B轮融资,总共20亿美元。

烧钱大战一时还不会结束。

今天,你可能每天早上叫着8块钱的专车上班、中午吃着15块送上门的午饭、周末花39块就能做个上门美甲。

上一篇:激光粒度仪下一篇:混流式水轮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