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了作文

2024-04-25

去哪儿了作文(共16篇)

篇1:去哪儿了作文

森林的傍晚静悄悄的,知了在树上欢乐地唱歌,小猫在远处发出“喵喵”的叫声。这时“呼呼呼”一阵风吹过,树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片树叶飞了起来!

树叶飘啊飘,飘到了小河边。这时一群蚂蚁想去河对岸运粮食,可是一条大河挡住了它们的去路,怎么办呢?一只大蚂蚁看见地上躺着一片树叶,大蚂蚁挥舞着手大声叫着:“快来看啊!快来看啊!河边有一片大树叶可以用来当船,我们快搬过来吧!”它们把树叶轻轻地搬到河面上,一只只蚂蚁排着队跳到了树叶上,它们滑着树叶小船,安全地到达了对岸。

树叶飘啊飘,飘到了鸟窝里。叶子看见鸟妈妈正在给小鸟换尿布呢。鸟妈妈一看,尿布怎么没有了?“哦!难道是用完了吗?”鸟妈妈抓抓脑袋说。树叶说:“我可以帮帮你哦。”鸟妈妈开心地说:“那太好了,谢谢你!”树叶想:帮助别人可真开心呀!

树叶又随着风飘啊飘,它又会飘到哪里去呢?

篇2:去哪儿了作文

信用不可逆转,同时间一样,失去了就再也不好挽回。

——题记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最起码的信任失去了重视。诚信这个词语离人们越来越遥远,也越来越廉价。

谈起诚信,让我忆起了前不久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一天,我去妈妈的服装店玩,由于现在是淡季,所以店里的客人很少。这时,进来一个中年妇女。40来岁的样子,个头不高,黑发中透出些许发白。她东看看,西看看,最后,只相中一条腰带,砍价后是六十元。这个中年妇女拿出一张一百元的,递给妈妈。妈妈把钱放在点钞机里一过,真币,便放进抽屉要找钱给她。没想到这个中年妇女再看看腰带,嫌这嫌那,又不买了,让妈妈把一百元还给她。妈妈无奈地把钱还给了她。这个中年妇女转身走到门口,又折回,自言自语:“买吧。”她重新把一百元递给妈妈,妈妈看都没看就把钱放进抽屉,找她四十元,再把腰带细心包好递给她。

过了一会儿,妈妈想让我去打包。她打开抽屉拿起那张百元大钞,立马感到有些不对劲,仔细一看,假的。妈妈怔住了,马上调监控:原来,这个中年妇女第一次拿真币给妈妈验证,第二次回头来买时,却偷梁换柱,换了一张假钞给妈妈。这样,妈妈白白损失了四十元和一条腰带。店里和周围的人听说此事,都为这个妇女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慨。妈妈还把监控给大家看了,免得大家再上她的当。

走在路上,回想着刚刚的场面,我不由得叹了口气:诚信究竟去了那儿了?这个充满美好色彩的词语,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一次,类似的事情不断地在生活舞台中上演。那个妇女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即使获得了金钱,那又如何?她失去了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诚信!

后来回到了家,听奶奶一讲,我才知道像这样的.骗子有很多,这都是骗子们惯用的伎俩。他们为了自己微小的利益,不惜失去诚信,以达到骗取他人金钱的目的。却从来都不会感到后悔,羞愧……

诚信永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再多的钱也买不回信任。我相信只要人人一起构建相互信任的心桥,诚信的阳光将会重新照耀在中国大地上。千万别让信任成为可望不可及的星辰,别让谎言蒙蔽了自己的心灵!

篇3:“名师”都去哪儿了

百度“名师”是这样说的:名望高的教师、培训师。指的是在教育培训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培训师等。其中对“名”的解释就是有声誉的, 大家都知道。按照这样的解释, 把现阶段那些带“名师”头衔的教师进行对照, 真正的可以担当“名师”称谓的又有几人呢?当然, 我们来用一种赏识的眼光和怀着美好的愿望, 希望名师越来越多, 希望更多的名师出现在我们的身旁。

这样一来可以是这样来理解:所谓名师, 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在教育教学上有较大影响力的, 由同行公认的教师或培训者。根据这样的标准, 我们就可以发现, 其实在自己的身边就有符合标准的教师。然而,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有相当多的市区, 已经被评选出来的学科名师并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或者说大家心目中的名师与当选的名师并不是同一个人。怎么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 我在想是不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活跃、言行自由, 越来越有个性, 越来越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为一项事业努力奋斗一生的毅力和信心。社会上的一些风气也难免影响到教育的阵地。而教育不是生产流水线, 它不能够急功近利, 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从一名教师炼就成为名师,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光凭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达成的。据了解, 有很多教师尤其是女教师的想法是:刚刚工作的几年还是努力, 一到结婚生子之后就把中心转移到家庭上;有一些是年龄一过40岁甚至35岁后, 工作的热情度就消失近半, 每天只想上好几节课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其他的工作, 能少做就少做, 不做最好, 根本没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这样一来, 在年轻时原本素质很好的, 通过不断努力有可能成为名师的一批教师就默默无闻了。

也有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尚在逐步提高之中, 相较其他行业存在着差距, 因此, 家庭条件稍好的教师, 过早地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只要每天完成了学校的工作就好。正因为如此, 现在的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与一二十年前无法进行比较, 那时是优中选优的学生, 才能读师范当教师。大专院校不把好“入口关”, 今后又怎么能培养出名师呢?

二是需求因素。

被同行所公认的学科教师, 他们的综合素质又是比较高的, 因此总是获得学校或教育部门领导的赏识, 很快在业务上做出成绩后, 就被提拔到了领导的岗位, 脱离教学的一线, 再想要在业务上有所建树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为什么这些原本的业务尖子又乐于放弃业务, 走上行政的岗位呢?其中又有各种原因, 但是有一条是最突出的是:担任了学校领导之后, 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很多事情比当教师时好办了。所以现在更多的是涌现出了一批“专家型校长”, 而不是名师。

三是评选因素。

有的地方评选名师的标准或程序上有漏洞, 评选出来的人并不能令同行信服, 因此, 也大大影响了那些原本有想法的教师的信心。所以现在业内有一句口号是“名师不名”。有的人心想, 评选出来的人的水平还不如某某老师, 可能还不如自己, 那么他自己就干脆放弃了。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口号呢?

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以前可以称得上名师的人, 首先是在工作单位能够得到同行、学生、家长等各方面认可的, 再推而广之, 得到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认可。原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哪所学校有这样一位好教师, 其他学校的教师就会纷纷上门求教。对照现在:想要成为名师或者有些名师的状况是:采取自我营销式。即所谓“酒香还怕巷子深”, 甚至酒还没有酿香, 就已经把“香气“吹嘘到巷子外面了。现在的通讯发达得很, 那些个性外向的、善于包装的个体, 就懂得把自己推出去。因此经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内不香, 先墙外香。可能有人会说:现代社会, 就是要有这样的自我营销的意识, 这是与时俱进。然而我要说的是:你要看自己从事的职业, 教师不等于房地产中介和公司的销售, 那些自我推销的模式还是要慎用。但是, 现实又是:往往这样一些人, 在短期内获得了不了解他们底细的那些人的认可, 甚至是个别领导的表扬, 他们获得了“成绩”或者“荣誉”, 有的还被人津津乐道, 好像真正成为了一名“名师”。这还不是个案。在了解他的区域范围内没有戏唱, 他就到陌生的地域去唱戏, 沽名钓誉的还不少。如果这种现象或这样的人形成了气候, 也难怪会有那句口号了。这应该引起教育主管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再者, 有借着“名师”的牌子, 欲达到自己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目的的。作“名师”变成了一种手段和途径, 又怎么能够名副其实呢?很多“名师”在之前并没有名气, 是给定了一个平台之后, 才逐渐使个人有了名气。这种“名师”往往能够找种种借口, 在工作时间做私人的事情, 本学校或者本来任教班级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 或者说已经没有把心思放在学校了。这样为难的是学校校长, 害的是学生。

篇4:创造力去哪儿了创造力去哪儿了

不能怪他没创意,实在是现在的电视剧就那么几种。要么是婆婆妈妈的婚恋家庭剧,要么是神一般的抗战剧。间或出现张纪中、于正改编的古装剧。

我家的电视机已经基本变成一个占地方的摆设。电视剧就那些,综艺节目也就那些。最早《超级女声》火的时候,各个台都搞女生唱歌节目。后来又一窝蜂去搞男生选秀。“跟风”几乎成了常态。《非诚勿扰》抢占收视制高点后,《我们约会吧》《转角遇到爱》等一批电视相亲节目应运而生,有着老牌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的上海也开始跟风,搞出了《百里挑一》《谁能百里挑一》。然后,《中国好声音》又带动了新一波歌曲选秀节目热潮。

去年《爸爸去哪儿》火到不看电视的年轻人也通通中毒,很快亲子真人野外秀风靡荧屏。青海卫视做《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搞《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有《人生第一次》、《我不是明星》、《星星知我心》,还有《我猜我宝贝》、《辣妈学院》、《爸爸请回答》、《宝贝看你的》据说超过20档。各大卫视咋这么没出息呐?

我也跟“中国蓝”的编导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她觉得追求收视率是跟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广告商的制约。广告客户多半也是不动脑筋只想搭便车的。“中国蓝”《人生第一次》插播的广告不是田亮父女就是林志颖父子,商家一样没啥新意,只爱跟风。

想想也挺悲哀的,无论是《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还是《爸爸去哪儿》,通通都是引进的国外版权。经常被我们轻视的韩国文化,在这方面却常常是灵感来源。这已经不能仅仅用“片面追求收视率”来解释了。到底什么样的节目能吸引到观众?除了复制国外已经成功的节目这条低风险之路,我们就没别的路可走了吗?

当然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我们的电视节目工作者没有创造力。在我看来,创造力低下几乎是当下所有行业的通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可哪个项目哪个赢家不是有美国硅谷制造的影子?最有活力的行业尚且如此,其他更不用说。

笔者最近开始接触餐饮业,发现也一样喜欢跟风,某种新食材进入了,大家都做,做法大同小异。媒体同质化也更加厉害,翻开同一个城市的日报,无论本城新闻还是国际大事,几乎都一样。新媒体也好不到哪儿去。

篇5:老师去哪儿了作文

就在朱老师出现的前几分钟,我们几乎全班都在发呆,我们都好像在思考着事情,而我,就在想着:为什么我们的数学老师换成了何老师,朱老师为什么不来给我们上课?应该不会是朱老师生病了,休年假了吧?……结果我越想越乱了,所以我就干脆不想了,就由它去吧。

正当我万分烦恼之时,朱老师救星般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样,我所有的难题都可以解开了。朱老师一开始就看着我们说:“同学们,我不能教你们了,因为明年朱老师的儿子要上大学了,那时候,你们上六年级了,所以我有点忙不过来。于是,我就去教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让何老师教你们,这样我就会轻松一点了,如果你们想我,就去一(3)班去看我吧。”当朱老师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想哭的感觉,朱老师走的时候,我发现她眼角闪动着泪花,朱老师走后,全班鸦雀无声。

老师去哪儿?老师去那儿!

篇6:爱心去哪儿了作文

做实验的材料有:装有水的盆子、一个透明袋子、一张白纸、黑色和红色的马克笔各一支。实验开始了,我先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爱心,再涂上红色,接着把画好的爱心放入透明的袋子里,并在袋子外面用黑色马克笔描一个爱心的边框,最后把袋子放入水中。红色的爱心果然消失了,再把它拿出来,红色的爱心又出现了。真像一个小人在水里,他憋着一口气,不能呼吸,在水中是白色的,游到水面上后,可以呼吸了,又变成红色的了。

实验终于成功了,我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它放在水中颜色会消失,妈妈说:“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光线从空气穿过水面时,光线的传播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所以光线就像弯腰一样迷惑了我们的眼睛,只要调整好角度,放入水中的物体就好像隐身了一样,所以爱心会消失。”

篇7:童年去哪儿了作文

直到现在我还肯定,童年时生活的那种境界与自由对于我而言无法估量,只知道那是一种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如今看来,童年是人生中美好的一瞬间。

它要留住,然而,现在它已经去了。

步入初中,似乎风华正茂在我们身上悄然离去,跟着它的还有自由。

如今,滔滔不绝的“作业大军”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向我们压来,语、数、英、科、思、品,分成六大派系,所向无敌,轻而易举的占领了自由空间。我们的脑海中只剩下学习,学习,再学习。童年便因此忘得“渣”都不剩了。

现在,有不少人试着去找回童年的生活,但最终得到的只是父母的白眼与童年毅然离去的灰色的背影……

童年,这个东西熟悉而又陌生,总能让我们勾起遥远却又基本忘却的记忆,但如今,只能在成长档案中寻找它了。

并非所有的人都进入了学习之门,仍有一部分人残存着童年的习惯与生活,这叫童心未泯,许多人也许认为它是贬义词,但最微不足道的往往却是最珍贵的。请给自己留些时间,回味一下童年的感觉。没错,童年中没有大志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它也属于一种天真与幸福。

我和他们一样,努力回忆着童年的一点一滴,但最终都是断断续续的。但时光又不能倒流,回忆也只好随它去了,收心学习虽然很重要,但学习也要有个度,让自己放松一下,去找寻童年远去的`足迹。

篇8:动作要领去哪儿了

“不得动作要领”,是学生不能理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是我们小学到大学的体育教师不能讲清、讲明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还是我们体育教学中普遍忽视了运动技术的动作要领?因此,我们就提出了“动作要领去哪儿了”的问题,也有了“不见的仅仅是动作要领吗?”和“如何找回动作要领?”的追问。

一、动作要领去哪儿了

日常教学中,动作要领不见的现象比较普遍,仅举以下三个例子:

(一)教案中动作要领不见了

笔者统计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的相关情况(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共收集20篇教案,其中描述动作要领的3篇,占15.0%。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共收集了37篇教案,其中有动作要领描述的有13篇,占35.1%。这是在告诉我们:教案中动作要领可有可无吗?答案是否定的,赵立、杨铁黎、冯霞等在《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一书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书中写道:“表格式教案的左边是教学内容,主要写学生学习什么或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在课的基本部分,教师应依次填写动作名称、动作要领、重点、难点、保护与帮助等”。

(二)课后上课教师说不清、道不全所授技术内容的动作要领

有时随堂听课后会问上课教师,让他说说上课技术动作内容的动作要领,大都会说出一个大概,但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讲不全动作要领的现象。

在一次初中8年级课时教学重点为过杆技术的跨越式跳高课后,笔者问该教师: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动作要领是什么?教师回答说:简单得很啊,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过杆就是了。笔者问:摆动腿和起跳腿具体动作是怎么样的?该教师稍停顿后说: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跨过去呀。

跨越式跳高摆动腿和起跳腿仅仅是依次摆过横杆就是了吗?

从表2中,不难看出,3至4年级过杆动作要求只是依次过杆即可,而在5至6年级和8年级过杆动作的要求不仅仅是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过杆,而且摆动腿需内转下压、起跳腿外旋上提。

(三)不同教师对同一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会有不同的解读

某地举行了水平一前滚翻成直腿坐同课异构活动。前滚翻与直腿坐之间,有的上课教师要求学生前滚翻接直腿坐之间保持直腿姿势,而有的上课教师要求学生前滚翻后先弯曲双腿再伸直成直腿坐。课后,大家对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开展了相应的讨论,双方之间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次争论说明对前滚翻成直腿坐动作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其根源在于没有去剖析前滚翻成直腿坐的动作要领。其实前滚翻与直腿坐间保持直腿是对人体在空中姿态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空中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的需要。因此,在阅读动作要领时,还得弄清楚该动作练习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发展学生怎样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避免为教技术而教技术的现象,才能使教学更具意义。

二、不见的仅仅是“动作要领”吗

动作要领不见的现象还有许多,然不见的仅仅是动作要领吗?不是,不见的还有:

(一)知识的认同和关注

毛振明等认为:“体育课在什么时候都要以教学为主,都要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1]。并在《体育教学论》一书中指出:“体育教学中传承的是操作性知识,大多以技术动作为主”[2]。张洪潭也认为:“体育课的主旨是知识传承,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且“运动技术也是一种知识,是具有操作形态或特性的那种知识”[3]。二位专家尽管用词不同,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体育教学主要传承的是作为操作性知识的运动技术。

“那么运动技术又该如何传习学练呢?”,“显然要在正确示范与充分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没有足够次数的本体感受的叠加,就不可能学会运动技术,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4]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运动技术的教与学,要在充分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操练,才能学会和掌握运动技术。也就是说,动作要领是运动技术学练中的基础。

那么,何谓动作要领?查阅文献发现给动作要领下定义的并不多,我们首先在相应词典中寻找了要领的定义,后根据要领的含义选择了与其含义相近的动作要领的定义。“要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年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描述的:是指体育和军事操作中某项动作的基本要求。李皿所下的动作要领定义与要领相近,他认为“动作要领是对人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其身体动作方式的合理性所做的基本要求与规定”。[4]

从李皿所下的动作要领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动作要领,是对运动技术所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与规定,也是运动技术最为基础的知识点。作为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做的动作能达到运动技术动作的基本要求与规定已经足够了。毕竟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如果仍按竞技运动技术来要求的话,那么,体育教学仍会步入呆板、僵硬的田地,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先前我们所列举的教学中忽略动作要领的现象,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老师普遍忽视运动技术的基本要求和规定,更缺乏对运动技术相关知识点的关注。

(二)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关注

1.教学设计中需关注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不但对动作过程作了基本要求与规定,同时告诉我们身体练习时的主要环节与动作顺序,这为我们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如蹲踞式跳远动作要领一般结合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来描述,而我们的蹲踞式跳远的单元教学正向程序设计顺序一般是先学习助跑和起跳结合技术,随后学习腾空和落地技术,最后是改进和提高蹲踞式跳远技术。即按蹲踞式跳远技术环节先后动作顺序来设计教学进程。

类似蹲踞式跳远进行单元设计的还有很多很多,象这类单元教学设计会降低老师设计单元的难度,与教师的动作思维接近,易被人们接受。

这类单元教学设计是传统的单元教学设计,如果我们能在此基础上,加入发展学生体能和技术运用的环节,那么,会更符合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如浙江省首届初中体育区域联盟活动中杭州江干区鱼跃前滚翻单元计划,从“以技术为载体,重在发展学生体能”的角度出发,将五个课时分成技术维度、体能维度和应用拓展维度组成的单元,而课时学练手段的选用基本上与鱼跃前滚翻这一运动技术有一定的关联。如发展学生体能练习的仰卧举腿练习,其设计意图是加强学生腰腹肌力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

2.不同的技术教学阶段中关注动作要领

运动技术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阶段、掌握阶段和提高阶段,不同的阶段关注动作要领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其它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动作结构、顺序,建立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技术动作全过程的动作概念。

掌握阶段。教师指导由一般指导转向个别指导,重视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纠正,启发学生根据动作要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完整技术的连续性和节奏感。这一阶段,建议运动技术学练过程中加入发展学生体能的练习,通过体能的练习来促进运动技术的学练。如浙江省首届初中体育区域联盟活动跨越式跳高中的侧向高抬腿练习,其目的在于通过侧向移动更有助于做出移髋的动作,这也是上课老师通过反复研读动作要领、自己反复试练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练习方法。同时,也可考虑加入运用这一维度,毕竟学生对运动技术有所掌握的前提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加以检验与提高。

提高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因此,需引导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对技术动作内在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

三、如何找回动作要领

(一)力行一件事:重塑技术教学,回归体育教学本质

之所以称之为课程,必定有知识含在其中。认知类课程包含着认知性知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体系来表现自身的存在。而体育课程主要的内容是作为操作性知识的运动技术,是以运动表象为关键的传承环节,需经大量的操练方能掌握知识。

课改前期“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忽略的就是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的运动技术,试图以迎合学生兴趣特点降低甚至忽略运动技术传承的必要途径来进行教学,其结果势必出现类似于立定跳远中动作始终不得要领的现象。

因此,我们认为运动技术教学乃是体育教学之本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作为运动技术基本要求与规定的动作要领始终贯穿于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回归体育教学本质,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

当然,我们并无重知识(技术)轻能力之偏见,我们需要价值的再认同。

(二)价值再认同:技术·体能·运用

张洪潭通过剖析增强体质和传习运动技术之间的矛盾基础上,援引“互补原理”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健身论”思想,“强调体育课以虽具体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质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的体育教学思想”[7]。

篇9:学长去哪儿了

高校就业率维持稳定

财经类大学稍逊一筹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2012年同期12个百分点。这数字似乎是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但是名校的数据显示,就业不难,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口径: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毕业生总人数。名校中就综合性大学而言,就业率基本达到95%以上。如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75%。理工类大学的就业率更令人惊艳,如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45%,2013年2月28日发布的《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8月31日,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制剂等7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27个学科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是100℅。相比之下,明显疲软的是财经类大学,如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其本科生毕业生就业93.52%,上海财经大学稍胜一筹为93.68%。

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留在本地

一线城市是热门

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在微博、微信平台流传很久了,但是看过众高校发布的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依旧是学生们的心头好。

在京地区高校,北京大学2013年签约的本科毕业生中有71.79%的人选择留京工作,9.47%的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仅有1.26%的毕业生选择前往上海工作。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地区为北京(53.7%)、广东(9.8%)和上海(6.9%),其毕业生到东部就业的比例为83.5%。

长三角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也多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在东部,占就业学生的92.63%。除上海外,就业最多地区分别为:江苏省(4.13%)、浙江省(3.39%)、广东省(3.15%)、北京市(2.77%)。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63.86%选择在浙江工作,其余地区为上海12.56%,广东6.75%,北京3.22%。

从数据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主要流向地区是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仍为毕业生就业热门地区。

留学比例持续走高

美、英、香港受青睐

在大学里,本科生尚未毕业就开始挑选心仪的境外大学作为毕业冲刺目标的现象很普遍。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54.4%,出国出境留学的比例为27.3%。北京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其中有28.89% 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

上海多所知名高校发布的报告显示,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三成的学生选择升学路,约有1/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深造。其中复旦大学近10年来,本科生、留学比例连年提升。2013年本科生留学的比例达到29.45%,几乎与国内考研的毕业生比例持平。同济大学2013届本科生留学比率为22.65%,相比2011届的16.76%以及2012届的20.24%有明显提升。

广东的中山大学同样是留学热。中山大学2013届留学学生比例达到14.10%,较2011年、2012年均有所增长。

在留学的选择中,首选美、英、香港。上海交通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在可跟踪到留学资料的1026 位学生里,57.39%学生选择美国高校,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78人)、英国(55 人)、新加坡(39 人)、法国(37 人)、德国(32人)等。同样复旦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的首选地区为美国、英国和香港,这三个地区的留学人数分别占到了留学总人数的49.16%、11.63%和8.75%。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留学首选目标地区为美国,占出国留学学生总人数71.8%,其次为英国、香港、德国、日本、加拿大。

据启德教育发布的《2013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有 7 成以上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近 5 年,回国学生有 80 万人,是前 30 年的 3 倍, 2013年是“史上最大回国潮”。与此同时,2013 年又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3 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归国年平均起薪达到 10.03 万元,与2012年的 10.5 万元相差不大。这说明,海归在求职就业方面的市场竞争力依旧凸显,史上最难就业年并未对他们产生明显冲击。

十年前,很多人都认为海归良好的外语能力是一大优势,但现在外语好已经不再是海归的专利。有外企的HR坦言,不少海归在面试中外语甚至不如很多本土毕业生。此外《2013 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具有 5 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年收入为 16.50 万元;具有 5 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年收入为 26.71 万元。以上数据说明,相关海外工作经验是增加海归回国就业年收入的砝码。由此可见,具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才是职场的“香饽饽”。

毕业生单位性质分析

企业单位占比最高

众多高校报告显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已就业的本科生大多在企业工作。北京大学选择就业的本科生中有45.47%在企业单位工作,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也同样以企业单位为主,比例达到62.7%,所有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达到43.8%,高校以及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24.5%,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2.0%。清华大学在报告中分析,从单位性质来看,工科和文学毕业生主要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比例分别为64.0%和63.7%;理科毕业生则选择在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44.2%。

篇10:童年去哪儿了作文

星期一到星期五,我们的时间安排得很满,整天都是在上课、做作业。就是那仅有的课间十分钟也玩不痛快,经常拖拖课,挤点时间订正作业,空闲时想玩点游戏,学校还不给玩这个,不给玩那个,说是安全第一。周末,老师一定会留一大堆作业,让我们花掉大部分的时间,再加上家长给报的辅导班,也没什么自由的时间,我还好,没上多少辅导班,有些同学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

我希望中的童年是无拘无束的, 全天只上四节课,而且没有家庭作业,下午安排课外活动,让我们尽情的游戏。周六周日也没有辅导班,我们可心随心所欲地去公园、去游乐场、电影院……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外出游玩、举办各种晚会。其实,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像现在一样好,因为那样我们的学习会更有兴趣,自己一定会主动的学习。现在有的同学即使上再多的辅导班,做再多的作业,成绩也不会怎么好的,因为兴趣最重要啊!

我们就像被关在笼中的鸟儿,我们渴望自由,渴望飞上蓝天。我希望我的童年是无拘无束的,我希望我能过一个金色、快乐的童年!

作文点评:

篇11: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从我小学一年级开始,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每天都要搞到很晚很晚,导致早上起不来。有一天,我答应妈妈,作业在学校完成,可是在学校,一中午50分钟的时间,磨磨蹭蹭的,这么长时间只写了一题。到了放学,我连一项作业都没有都没有完成。一直到回家,我在那边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连写作业这件事情都忘记了,一直拖到吃完晚饭才写作业,这时才发现作业特别多,就写得很快,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是,我都不听。妈妈拿我没办法,只能勉强让我写一点,我还是那么的拖拉。于是,那晚,我写作业就写到了十点半。

就这样,这个坏毛病一直拖到了三年级。

但是有一天,我还是像往常那样,不想写作业,到了第二天早上,作业还有一项没有完成。老师实在忍不住了,马上就请我家长到学校谈话,说我这三年来的坏习惯。妈妈听了后,对我失望至极,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要珍惜时间,不要让任何曾经对我满怀希望的人失望,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

所以,从三年级下学期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忘记往常的那件事,那是我家长第一次来学校和老师谈话,这件事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篇12: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回校前我们都在我们宿舍群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还没玩够,怎么就突然开学了哪?这次一走,充电线一拔,就要等到夏天才能回来了。离家前依依不舍的看着家里的一切,脚下最终还是迈上了回校的路程。坐在车沿途看着风景,就想起了我们过年时候给爷爷奶奶的惊喜、爸爸做的蛋糕有进步、自己也考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笔小报酬……想着想着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里。

踏下车的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次一定要认真的对待学习了,不能再向之前那样玩耍了,要把学习摆在首位。时间实在是过得太快了,这个月里我们还陪伴了舍友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也意味着她也进入了二十的年纪了。年龄上的成长势必会告诉我们:时间已不多了,请珍惜时间。

我的起点就不如别人,若自己再不努力拼搏,我这一辈子估计也就是那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但我想改变这个转态,趁我还年轻,把握住最大的时机和机会,拼劲全力去奔跑,看看自己到底是几斤几两,我要用实际情况证明我可以做到,我并不比任何人差,他们可以做到的,我也行。

篇13:郁达夫的棉衣去哪儿了

没多久, 徐志摩答应一帮文化界的朋友, 带郁达夫来与大家见面。 他见郁达夫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便特意买了一件棉袍送给他, 并嘱咐那天见朋友一定要穿得大方得体。 郁达夫满口答应了。

朋友们十分期待见到郁达夫, 还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以便与这位著名作家畅聊一晚。 可令大家失望的是, 徐志摩只身一人前来, 朋友们忙问, 为何郁达夫没来? 徐志摩哭笑不得, 说郁达夫正在宿舍里盖着被子睡大觉呢! 朋友们当时就来了气, 都指责郁达夫狂傲, 根本没把大家放在眼里, 便决定一起到郁达夫的宿舍讨个公道, 教训一下这个初来北京又不懂礼仪的家伙。

谁知, 徐志摩立即阻拦并解释。 原来, 那天正好周六, 郁达夫把自己的棉袍和鞋子全都借给了一位住在乡下、 回家没有棉衣御寒的学生。 他实在没有可以穿得出去的衣服, 所以, 他决定这一次不与大家见面了。

徐志摩这样一解释, 原本愤怒的一帮朋友立即对郁达夫的爱心伸出了大拇指, 并纷纷凑钱给郁达夫置办了一身冬季的衣服。 据说, 这身衣服在周六周日依然成了公共的衣服, 一些家庭条件差的乡下学生回家都会跑来向郁达夫借衣服。 郁达夫倒也乐意帮助这些学生, 从来没有埋怨过。

篇14:时间去哪儿了

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为何人生寂寞时长,快乐时短

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坐着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

人一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的高达八九十岁,也有的六七十岁就辞世了。这里取一个平均值——72岁,看看这72年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因此光睡觉时间要有24年。如果你6岁开始上学,60岁退休,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约18年。如果你每天吃一顿饭花半小时,一生中要在饭桌上度过5年。你一生花在等车和交通上的时间约6年,做家务(包括做饭)时间约6年。看电视已是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每天平均看2小时电视,人一生在电视机前时间约6年。上网和玩手机时间每天按2小时算,一生要花6年时间。这样算下来,我们一生中真的没有什么时间做其他事了。

篇15: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灰白的天空中回荡着这首让人心生感慨的歌,新春的鞭炮声,红红的新对联,压不住歌曲中怀恋的忧伤和无奈……我站在老家的村头,合着沁人心扉的旋律,找寻时间走过的脚印。

跟随父母在外地读书,每逢春节才回老家和老家亲人团聚几天。走在老家坚硬冰冷的水泥路上,看着水泥路缝隙中,艰难冒出脑袋的小草,大地是否还记的昔日泥路上湿软的泥浆?弄脏了路人的新布鞋,溅漫匆匆行走的脚踝……水泥路一里里砌过来,车轮一圈圈碾过来,早已掩盖了泥路上欢乐的脚窝。记忆中故乡的小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村口的老树没有了,树枝上摇曳的笑声静止了,树荫下摆放老奶奶针线筐的石桌不见了,围着大树追逐的孩童消匿了……离家多年,常在我梦中出现的场景隐藏了,一切换上了新场景。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搬到了城里居住,没搬走的几家,也都扒掉老屋,盖起了复式两层小楼,偶尔有几间还没来得急拆掉,留下来的衰败老屋,也在寒风中瑟缩,而无人问津,屋檐下慈祥的笑脸与守望没有了,只有满面冰霜的大铁锁把路人拒之门外。孩子们躲在家中,也在网络的世界中畅游,冷落了屋外的世界,没有了追逐,没有了欢笑,没有了余晖中的袅袅炊烟……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再找不到童年的景,以往的情……爷爷奶奶慈祥的面容只能在梦中出现了,偶有几个遛出家门的孩童,也已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来到村南曾经熟悉的池塘,竟也变得一片陌生。记忆中碧波荡漾的池水已是一片干涸,没有了昔日孩子们在水中的潜游慢俯,没有了大娘婶婶们的捣衣韵律,没有了成群鸭鹅的戏嬉,没有成群结队鱼儿的漫游……黑褐的塘底板结在一起,干裂的脸仰天长叹,布满了随风飘扬的白色垃圾……这几年,雨水少,上游的水库也很难溢流了,池塘断了水源,于是便慢慢干涸,村里的壮劳力,也都去外地务工,渐渐没人再打理这曾经为我们带来无限乐趣的水塘了。池塘周边的大树,也变成了一个个木然的树桩消失了,干裂的年轮也似乎为我的到来,激动地裂开干瘪的嘴,跟远远地几堆土坟相呼应,拂动我柔软的内心。爷爷奶奶你们在世界的另一边可安好?时间都去哪儿了,该对您说的话都还没有说,该做的事都还没有为您做。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尽管吹皱了妈妈的面庞,吹白了爸爸的黑发,却让我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蜕变成一个一米八高的小伙,时间让我满腹经纶,等待机会为我们的国家描绘新蓝图;时间尽管吹走了老家大树下的欢乐和农舍的砖砖瓦瓦,却锻造了祖国的钢筋铁骨,垒高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篇16: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时间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样,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不经意间,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幼儿变成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又有少年变成了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接着从青年人变成了懂得人情世故的中年;最后由中年人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年人。蓦然回首,我们不禁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时间都去哪了?

幼年时,时间从我们终日玩闹的嬉笑中流逝了。少年时,时间从朗朗的读声中消失了。中年时,时间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消逝了。老年时,时间在漫长的等待中逝去了。

我们总是在等待。在幼年是等待步入少年,少年时等待步入青年,青年时等待步入中年,中年时等待步入老年,老年是等待的只剩下了死亡。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也许曾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人、输,等到失去才知道后悔。不过,这也是个警醒,让我们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记得以前我家楼下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对我很好。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会陪着我,会为我送上可口的饭菜。甚至,我每次期末考试之后领分时,他们总是等着我回来,然后询问我的成绩。考的好时,他们会鼓励我;考得不是很好的时候,他们会激励我。可是,他们搬走了。从此以后,除了家人以外,没有人再对我翘首以盼了。我怨我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珍惜这段时光?

当然也不用现在自怨自艾,探问时间都去儿了!斯人早已从身边离去,徒留几间空房;所住的人变了,但是那几年的回忆依旧回荡在这房间里。

上一篇:中班语言《月亮下来吧》课后反思下一篇:逸仙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