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2024-05-06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精选四篇)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篇1

一、题目要问

课文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有的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有的能引起读者的共感, 我们可以抓住题目这些特点作为阅读的切入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如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 教师可先提出质疑方向:题目是什么意思?主要写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学, 提出问题。结果,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天堂是什么意思?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2.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和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3.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用引号而后一个不用?

如果一开始从题目入手来引出问题, 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整学生的心态, 学生再理解课文就有了头绪, 也为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句要问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总起句、总述句、中心句和过渡句等, 它们是关于文章的思想、篇章, 语言的句子, 是文章所写事情的高度概括, 对文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可以这样设问:1.劳苦和简朴在文中分别指什么?2.总理生活简朴和工作劳苦分别讲了那些事?3.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说明总理生活简朴、哪些语句最能说明总理工作劳苦?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结尾含蓄深刻, 文有余味。这就需要提个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思考琢磨, 最后使学生理解到, 这是一个普通的鱼钩, 由于空气的氧化, 长满了红锈, 这也是一个不普通的鱼钩, 因为老班长用它挽救了三个病员的生命, 也因此牺牲了老班长自己, 这鱼钩象征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 舍己为人的精神, 所以说, 它闪烁着灿烂金色的光芒。

在这个地方给学生提出问题, 会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让学生想一想, 议一议, 对理解文章内容, 训练学生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三、重点段要问

重点段是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提示文章中心的段落, 它是一篇作品高度集中的表现, 是文章的“心脏”, 从重点段设置问题, 引起思考, 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有深度、有力度。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第七自然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围绕本单元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训练重点可以这样质疑:1.心“绷得紧紧的”是什么意思?2.我为什么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3.除了盼望出现奇迹,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4.“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里用什么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5.课文写的是邱少云, 为什么却把“我”的内心活动写得这么具体呢? (文中用的是第一人称——“我”, “我”当时无法和邱少云交谈, 更无法了解邱少云的内心, 把“我”的内心写具体, 是从侧面反映出邱少云危难的处境) 。

这5个问题, 旗帜鲜明地突出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巨大意志, 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高大形象, 荡起了学生情感上的涟漪, 唤起了学生心灵的真爱, 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 化无形为有形, 化悲痛为力量。

四、课文叙述前后的矛盾要问

一篇课文当中, 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突出主人翁的高贵品质, 往往采用前后“矛盾”的句子来叙述。

在《穷人》这篇文章中, 前后“矛盾”的句子竟达十几处, 是“矛盾”式课型的充分体现, 但是越“矛盾”越体现价值, 下面仅举一例来分析:“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 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教师布置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去读、去议、去感。最后共同认识到这矛盾的背后有共同的东西, 就是桑娜有一颗善良的心, 桑娜作为母亲, 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 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有七个孩子的家庭主妇, 她要为今后一家九口人的生活担忧;所以她忐忑不安, 这句话是对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充分表现出她的真情实感, 充分地把桑娜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的表现出来。《我的战友邱少云》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不敢朝他那儿看, 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但是我忍不住不看, 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我不敢朝他那儿看”和“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是相互矛盾的, 也正是这种矛盾, 才把人物极度痛苦又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篇课文中, 如有这种表达方式, 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 这种前后矛盾的句子, 是祖国语言文字高度艺术性的表现, 我们就要从这点出发, 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再去探究融铸于文章内容之中的思想, 从而达到语感思维的训练。

五、课文的结尾要问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一种言已尽而意未止的悬念, 这时, 教师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穷人》的结尾, 写了桑娜和渔夫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就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而桑娜一家以后怎样生活呢?西蒙的两个孩子命运将会怎样?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又如《凡卡》的结尾, 写凡卡寄信后, 怀着甜蜜的希望, 做了一个美梦。那梦的内容会是什么呢?凡卡醒来后, 命运又将是怎样?在课文的结尾提问题, 是学生的思维在原有的知识上自由驰骋, 开拓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的灵性得以舒展。

固定资产减值引起新会计问题的思考 篇2

摘要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正日益受到人们质疑;同时,企业面临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企业规避风险的内在动力和投资者追求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外部力量催生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广泛运用。企业要合理使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必须拥有优秀的会计师、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目标条件可收回金额影响

,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将减值会计应用到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为配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DD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企业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发现固定资产发生诸如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或经济性贬值等有形或无形损耗时,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对我国传统会计观念造成很大冲击,它将引发许多新会计问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与目标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

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正日益受到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质疑。因此,近年,无论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在努力围绕会计目标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修订会计要素的概念、确认与计量的标准,这些举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因为从一个盈利企业来看,其持有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顺应了国际潮流,采纳了这个最能体现资产本质特征的定义。该定义的采用,为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上推广使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如果说会计信息需求者追求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是催生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外部力量,那末,企业规避风险就是刺激资产减值会计使用的内在动力。现代企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经营,企业对现实或潜在的风险采取激进抑或保守的态度,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西方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总结出的稳健原则(我国称其为谨慎原则)精辟地阐明了企业应采取的态度。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资产账面历史成本高于其未来经济利益,会计就不应坚持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值,否则会导致虚计资产价值,虚计帐面利润的严重后果,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而误导投资者。因此,当资产出现账面价值高于其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将其差额计入损失,使期末资产按较低的现行价值计量,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所在。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

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应当服从于财务会计的目标,即“决策有用”。当企业面临现实或潜在的风险时,通过资产减值这个通道,预警和消化风险,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最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不过,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利用资产减值这个会计方法并非能处理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但是,没有资产减值会计,企业也就缺失了一个化解风险的有效方法,所以资产减值会计的意义在于此。

二、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关键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判断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过去,我国行业会计制度是以税法为导向,柔性不足,刚性有余,企业不必也无法进行职业判断。现今,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已经相互分离,会计制度以投资者为导向,较之过去,已有相当柔性空间,会计职业判断贯穿其中。职业判断是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创新,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篇3

一、情境设置“生活化”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让学生们喜闻乐见,有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如在学生们刚认识减法后,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情境:小猴子说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减法,特地跑来祝贺。电脑出示“活泼可爱的小猴”,看一看,数一数,共有多少只小猴?(16只),你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全班同学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来完成。

要求:1.先把这些小猴子任意分成两组。

2.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小朋友提的问题和算式。

3.提问题时,尽量把话说完整。

学生分组提问题,然后逐组汇报、补充。

(1)一共有16只猴子,站着的有8只,蹲下的有几只?16-8=8(只)

(2)一共有16只猴子,左边的有6只,右边有多少只?16-6=10(只)

(3)一共有16只猴子,大猴子2只,小猴子有多少只?16-2=14(只)

(4)一共有16只猴子,树上有9只,树下的有多少只?16-9=7(只)

(5)一共有16只猴子,眯着眼睛的有5只,睁开眼的有几只?16-5=11(只)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生自由地将小猴子分成两组。根据左右方位、大小、姿势、神态的不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二、信息捕捉“数学化”

一幅图给人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你可以关注周边色彩搭配、形状大小,也可以关注周边事物的动态展开丰富联想,或关注图中人物所从事的活动。教师如不及时引导,那学生搜集的信息就会偏离我们数学教学轨道。因此,搜集信息必须强调“数学化”,可加上你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样学生回答比较靠谱。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数学语言规范,比如教学长度单位,学生会说我身高一米三五,我们应强调是一百三十五厘米;说时间不说几点,而强调几时;说数据时,说完整,如“26”学生们爱说成“二六”,而强调是“二十六”,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数学气息与氛围。

三、提问氛围“情感化”

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提问的基础。尊重爱护学生,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观点或意见;以平等态度对待每一位提问学生,如轻轻摸一下他的头,伸出大拇指鼓励一下,还要用信任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要敢于肯定他的勇气,然后再引导,尤其是基础差、胆小的学生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他们要提问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害怕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讥笑,应对他们的表现持宽容、鼓励、欢迎的态度。

四、处理提问“机智化”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想象是无穷的,有时我们也很难预测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随时“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万个为什么”,教师个人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十分重要。如进行“统计”教学时,让学生们观察教室后面的红花榜,并提出数学问题。经过认真观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共统计了多少同学?谁的红花最多?谁的红花最少?谁和谁同样多?……当提到谁的红花最多时,他们都给这样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当在寻找谁的红花最少時,终于发现了我们班一位姓孙的同学一朵红花也没有,当时就有调皮学生喊起来:“孙××一朵红花也没有,孙××一朵红花也没有”,这位孙同学一下子羞红了脸,眼泪在眼眶打转。我马上意识到这位同学的自尊已受到伤害,立刻让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这红花代表什么?他们说是成绩,是进步。我顺势说,这些红花代表的是我们平时的精彩表现,但它也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孙××,他的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你们能说一说吗?“他平时按时交作业”“上学不迟到”“团结同学”……“老师今天就他的这些优点奖励他一朵红花,希望他继续努力,争取得到更多的红花。”全班同学马上给他以热烈的掌声,齐声高喊:“孙××加油!孙××加油!”

最后,要让学生们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必须先让学生弄懂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学生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到解决的。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篇4

题目已知函数f(x)=lnx,g(x)=ex,其中e=2.71828…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若函数(x)=f(x)-x+1x-1,求(x)的单调区间;

(2)若x≥0,g(x)≥kf(x+1)+1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原解(1)略;(2)由g(x)≥kf(x+1)+1(x≥0)恒成立得ex≥kln(x+1)+1在x≥0时恒成立,即kln(x+1)≤ex-1在x≥0时恒成立,因为ln(x+1)≥0,ex-1≥0,若k≤0,则kln(x+1)≤ex-1在x≥0时恒成立;若k>0,由ln(x+1)≤x得kln(x+1)≤kx,由kx≤ex-1知当x=0时,对于任意正实数k都成立,当x>0时,不等式k≤ex-1x,令h(x)=ex-1x(x>0),h′(x)=xex-(ex-1)x2=ex(x-1)+1x2,当x∈(0,1)时,h′(x)<0,当x∈(1,+∞)时,h′(x)>0,所以h(x)有极小值也是最小值为h(1)=e-1,所以当0

综上,若x≥0,g(x)≥kf(x+1)+1恒成立的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e-1].

题目的上述原解法,既不完全同于高考参考解法(不分离出参数k,分类讨论,即设h(x)=kln(x+1)-(ex-1)(x≥0),先由h′(x)=kx+1-ex观察出符合条件的k的范围,再否定不合条件的k的范围),也不全同于异于高考参考解法的分离参数法,即由ex≥kln(x+1)+1解出k≤ex-1ln(x+1),求k(x)=ex-1ln(x+1)(x>0)的值域,而是两种方法混合之,解法是没有问题的,但结果是错误的.

问题出在时下一个比较流行的错误命题(k≤f(x)恒成立k≤f(x)min)上,根据这

错误命题,解决k≤f(x)恒成立就必须求得f(x)min,原解法的问题就出在求h(x)=ex-1x

的最小值上,即由h′(x)=xex-(ex-1)x2=ex(x-1)+1x2,当x∈(0,1)时,h′(x)<0,当x∈(1,+∞)时,h′(x)>0,h(x)min=h(1)=e-1,这是错误命题下观察不细致误,事实上,当x∈(0,+∞)时,h′(x)>0恒成立,h′(1)=1≠0,即h(x)=ex-1x(x>0)的最小值不是h(1)=e-1,h(x)=ex-1x(x>0)根本就没有最小值,要正确解出,还得根据正确命题(k≤f(x)恒成立求f(x)的值域得最佳不等式)求函数h(x)=ex-1x(x>0)的值域,还必须用函数的极限,特别是洛比达法则求极限,这样,题目(2)的解法可修正为下面的正确解法1.

解法1(2)由g(x)≥kf(x+1)+1(x≥0)恒成立得ex≥kln(x+1)+1在x≥0时恒成立,即kln(x+1)≤ex-1在x≥0时恒成立,因为ln(x+1)≥0,ex-1≥0,若k≤0,则kln(x+1)≤ex-1在x≥0时恒成立;若k>0,由ln(x+1)≤x得kln(x+1)≤kx,由kx≤ex-1知当x=0时,对于任意正实数k都成立,当x>0时,不等式k≤ex-1x,令h(x)=ex-1x(x>0),h′(x)=xex-(ex-1)x2=ex(x-1)+1x2,令r(x)=ex(x-1)+1(x≥0),

r′(x)=exx≥0,r(x)的增区间为(0,+∞),又r(0)=0,所以r(x)≥0,从而h′(x)>0,h(x)的增区间为(0,+∞),limx→0+h(x)=limx→0+ex-1x=limx→0+ex1=1,limx→+∞ex-1x→+∞,即h(x)的值域为(1,+∞),值域用不等式表示就是1

综上,若x≥0,g(x)≥kf(x+1)+1恒成立的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1].

题目(2)正确解法1,既要分类讨论,又要分离参数,还要放缩不等式,那就不如单用分类讨论或单用分离参数,即下面的几种解法.

解法2g(x)≥kf(x+1)+1为kln(x+1)+1≤ex,解出k≤ex-1ln(x+1),令k(x)=

ex-1ln(x+1)(x>0),经过多次求导(由于过程较繁,求导过程略,题目原解答就是考虑到多次求导麻烦,才通过放缩不等式kln(x+1)≤kx≤ex-1转化为求导较简单的h(x)=ex-1x)可知k(x)增区间为(0,+∞),limx→0+ex-1ln(x+1)=limx→0+ex1x+1=1,k(x)值域为(1,+∞),用不等式表示就是最佳不等式1

解法3g(x)≥kf(x+1)+1为ex≥kln(x+1)+1,由g′(0)=[kf(0+1)+1]′得k=1(从图象上看,不等式两端的两个函数在x=0处的切线都是直线y=x,左端函数图象全在直线y=x上方,右端函数图象全在直线y=x下方),先证明ln(x+1)+1≤ex对x≥0恒成立,令h(x)=ln(x+1)+1-ex(x≥0),h′(x)=1x+1-ex≤0,h(x)减区间为(0,+∞),h(x)max=h(0)=0,h(x)=ln(x+1)+1-ex≤0,即ln(x+1)≤ex-1,两端同除以ln(x+1)得最佳不等式1

解法4g(x)≥kf(x+1)+1为ex≥kln(x+1)+1,即kln(x+1)+1-ex≤0,令

h(x)=kln(x+1)+1-ex(x≥0),h′(x)=kx+1-ex,当k≤1时,h′(x)≤0,h(x)减区间为(0,+∞),h(x)max=h(0)=0,所以h(x)=kln(x+1)+1-ex≤0,即kln(x+1)≤ex-1恒成立;当k>1时,举反例证明h(x)=kln(x+1)+1-ex≤0不成立(过程略,可参看高考解法),所以k≤1.

一般地,分类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分离变量(能分离的话)也必能解决,分离变量后就是求不含参的函数值域问题,但一般要用函数的单调性,导数与极限,现时教科书不讲函数极限,在许多问题中致使通法不通,最终还是用极限,如limx→∞kx=0,limx→+∞qx=0(0

参考文献

[1]熊福州,张正威.不是通法失效,而是通法没教通[J].中学数学研究,2015(5)

上一篇:职业病防护下一篇:消费观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