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22-07-08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重要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成功之源、胜利之源。本文讨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气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 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

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003年春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思考。

背景之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全面、深入的总结。

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因为,第一,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我们所说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和矛盾的现实要求。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人分配差距的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而要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改革发展进程步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建设。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科学发展观,还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实现科学发展。首先需要引导人们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要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落后面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读《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

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如何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最终在202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从而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正如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温家宝总理提出“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我个人认为温总理高度概括了我国当前的矛盾和任务:一个是生产力的不发达,要极大地发展生产力;另一个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要极大地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当前我国的国情和面向21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通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我们即要反对妄自菲薄、自甘落后,悲观失望,也要反对自满自负,而是要树立一个打持久战、努力不懈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观点。我们国家进入改革发展战略机遇期,遇到的社会经济问题非常复杂非常多,概括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要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要加速调整;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中国影响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统筹兼顾难度越来越大、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更多落实、思想和道德建设需要采取更多有效办法。

总之,从我国国情和当前改革发展新阶段新时期,我们面临巨大的机遇和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发展,是对我们的党执政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何实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提高我们的党驾驭全局、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矛盾的能力,这就需要科学发展的方法来处理解决。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实践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指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建国初期他预见性提出“ 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他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不已。他不仅反复阐明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而且初步设计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同时为寻找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根据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拨开迷雾,找准航向,以大气磅礴的胆识和勇气,站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土地上,重新规划了中国未来的宏伟蓝图,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理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创造性地解决了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瑰宝。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敏锐的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社会发展是“软”道理,经济增长是赚钱的,而社会发展是花钱的,不挣钱哪有钱花?但他们并没有认真考虑在环境、资源上的破坏,要花多少钱才能恢复。如果一个政府,只关注体现政绩的GDP增长,而把社会发展的难题留给下一任,很难保证这些难题不在某一天积累成危机而突然暴发。2003年非典病毒的肆力,我们的党在抗击中始终思考“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7月,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作出完整表述。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就这样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理论就应运而生。

三、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和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社会各种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发展的本质、动力、主题、条件、模式、价值、战略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关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经济增长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文明成果。十六大后胡锦涛总书记出访了50多个国家,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用广阔的世界眼光更加注意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他们实践的经验,从那里得到很多启发,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共同实践,再吸收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指导增加许多新鲜的东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认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生活质量、财富分配方面。2007年9月6日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上向全世界尊严宣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一天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中强调“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对外贸易稳步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同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物价上涨压力增加,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两位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上宣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的许多国家的认同和赞赏。

总之,新世纪中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加以解决,从建国以来对发展理论的认识过程来看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和延伸,科学发展观是吸收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战略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以家乡发展为例——阐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叙述了笔者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在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叙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笔者所查阅官方资料为基础展开叙述,另一部分则是以笔者的切身体会为基础进行叙述。其次,以阜阳市近几年来的各方面发展的情况,来阐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阜阳市;发展变化;发展问题;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意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次年,我的家乡阜阳市启动了“6611”工程,该工程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发展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6项基础工程、6个工业支柱、10大农产品基地和10个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实施一批规模大、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官方文件和资料显示,我的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在民生、工业转型、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骄人的成就。

首先是民生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民生投入保障有力。近年来,阜阳市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手里没有钱,老来惹人嫌”、“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曾经,这些乡土俚语,是不少基层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随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这些话正被人们逐渐淡忘。此外,近年来,老家县城通过做大医疗资源,大力发展现有医疗机构的诊治技术,吸引了全县100多万名参合农民中的九成在县内看病就医,提前实现“2015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90%左右”的目标,基本做到让百姓小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

(3)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阜阳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期盼出发,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了百姓幸福生活的“地基”。

(4)着眼长远造福群众。在民生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既注重当前,又顾及长远,近年来着眼长远实施了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等一批规划,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是工业转型方面,近年来,阜阳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此外,节能减排等词汇频繁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

最后,是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面,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相关工作考评方案,另外,还集中整治和防

1

治重金属污染。此外,新闻中多次出现治理环境、建设生态阜城、共建美好家园等与环保相关词汇。

以上是我从新闻和官方文件中找到的相关资料,主要是近几年来,家乡发展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阜阳人,对于这些我自己也有较为深刻的感受。

我所感受到的变化,是一分为二的,首先是好的方面:(1)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优化(2)农村医保(新农合)实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婴幼儿可以免费接种部分疫苗,本人在高中时曾在学校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之前没有此政策),小诊所医生的整合。(3)乡村公路公交站牌的设立(4)农村水泥路的修建。(5)农民得到了多项与农业相关的补贴。(6)“退耕还林”政策(7)占用耕地建房现象被相关部门禁止。(8)农村生活垃圾有了集中倾倒的中转站。(9)我的家乡属于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大量高污染企业搬迁至我们那里,前几年环境逐年变坏,近期已有所改善。

(1)至(5)点主要体现了家乡近几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在民生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6)至(9)点主要体现了政府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

其次是不好的方面:(1)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指定购买学习资料和购买书店现象较为普遍,缺乏优秀教师。并且,近一两年,教师搞副业现象严重,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教学质量很让人怀疑。与此同时,初、高中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2)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周边河流水质连年下降,河水富营养化严重。(3)污染企业在环境监管部门离开后,照样会排放处理不达标的污水。(4)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普遍。(5)由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造成大量劳动力外流,当地农产品单一化,且农药喷施量和喷施频率逐年提高。(6)电影下乡,政策制定者想法很好,实际收效不大。(7)贫富差距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从以上几点可以发现,我的家乡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个人觉得应该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2)农村环境治理措施不到位,村民环保意识不高。(3)虽然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但实际效果不大,尤其是对普通农民工来说。(4)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一问题较为明显,农村人茶余饭后的生活仍然集中变现为看电视剧、打麻将、打牌等娱乐方式。

家乡近几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骄人的,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挺多的,作为家乡的一份子,个人觉得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2)继续加强社会管理和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

(3)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提高重要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保证公民了解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政府的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4)加大发展本地教育事业的力度,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

(5)加强本地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2

提升家乡人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尤其是农村地区。

(6)继续加大家乡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

下面结合笔者家乡近几年的发展,说明一下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家乡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提出次年启动的“6611”工程,改变了以往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体现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点现实意义,即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认识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原则[1]。

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内涵,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仅仅等同于GDP增长;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GDP增长是第一要务,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包括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等,都可以牺牲。或者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所有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1]。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民生一词多次出现在家乡政府相关文件中,家乡民生建设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而且之前存在的较大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些体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两点现实意义,包括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1],具体阐释如下: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关于发展和发展观的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整体目标;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之路;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是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又一丰硕成果,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又一重要体现[1]。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特点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与我们已经达到的以“翻两番”为目标的“小康”不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换言之,我们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一切政策措施,必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1]。

我所查到的家乡政府资料显示,为了不让相关部门怠于节能减耗,家乡政府每年都给自己制定一个节能降耗的目标,并且努力完成目标,这有力地体现了提

3

出科学发展观的第四条重要意义,即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正确选择[1],具体阐释如下: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们人均占有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1]。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家乡政府积极推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几点体现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五点重要意义,即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1],具体阐释如下:

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进一步促进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1]。

综上所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五点:第一,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认识的进一步完善。第二,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第三,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第四,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正确选择。第五,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覃正爱.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及实践途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30(2):90-93

4

第五篇: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发展

“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及发展

序号:87

14金融

zjw

引言:两千多年前,中国就与西域各国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帮助别国,提出了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丝路”。

摘要:自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之后,各地都掀起了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储备的高潮。民生证券研究报告称,各省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关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从项目分布看,主要以“铁公基”为主,占到全部投资的68.8%,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极具经济利益,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计。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臶,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

(1)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时代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余威犹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个别大国损人不利己,设臵贸易壁垒,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

(3)中国背景

尽管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现在依然面临了许多严峻的问题。首先是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其次是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2014年全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同比增长9.5%,对外依存度高达59.6%,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石油资源储量丰富,若开发得当,可以大幅度缓解我国资源压力;再者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近年我国与日本、菲越等国关系紧张,美菲黄海军演,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不断修改和平宪法,对我国国防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和平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我国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1)中国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30多年以来,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建立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可见,对外开放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大计。

(2)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很多管理方式、经营理念都需要改进,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我们要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的伟大决策,就要先从内部着手,提高经济效率,形成良好的竞争新优势。

(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党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完成的。中国只有坚持永不称霸,才能与其他国家建立全面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大多都遭受过期略,只有我们手里带着“橄榄枝”,他们才敢、才会与我们握手,与我们合作。

四、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金融危机后,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正确认识自身情况,结合国际局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建设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中国有利于开发西部地区,更有利于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实现资源整合。

(2)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力量。“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这是一种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3)对世界影响造成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 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总书记提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本着睦邻友好、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国家间的新型关系。中国的这种态度,早在今年年5月的亚信峰会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机遇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纷纷谋求去大城市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可那里巨大竞争压力致使很多人成了蜗居的蚁族;然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以后,意味着原本比较贫穷的西部地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政府会投资建设西部地区,还会吸引很多公司投资,这将会增加当地就业岗位,提高其薪酬待遇。再加上当地教育比较落后,人才较少,更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吸引他们去为西部建设。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下一篇:宽容友善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