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主语比较与翻译

2024-05-15

英汉主语比较与翻译(精选六篇)

英汉主语比较与翻译 篇1

一汉英主语比较及翻译方法

1.主语比较

汉语主语是谓语要陈述的对象,可以由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短语、主语短语、“的”短语等来充当。如:苹果吃完了;这么快就吃完了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无主句。如:要刮风了;要下雨了;上课了等。英语句子的主语是句子的话题,表示句子描述的是“谁”或“什么”。英语句子的主语必须由名词和相当于名词的词和短语来充当,如代词、数词、不定式、动名词、主语从句、名词化的形容词。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在谓语之前,They are playing computer games.有时位于复合谓语之间,Have you been to the Great Wall?有时还位于谓语的后面,There goes the bell.英语的主语功能很强大,它决定谓语的人称和数。如:Three years has passed.(表示度量、距离、金额、时间的复数名词,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它决定名词作表语的数,如:These are my students.它还决定反身代词的人称、性、数,如:He shaved himself with his own razor.英语的主语可分为七大类:(1)人物主语,She reads newspaper every day.(2)事物主语,The pen writes well.(3)工具主语,A brick broke the window.(4)地点主语,The box contains a lot of chalk.(5)时间主语,Today is Sunday.(6)事件主语,The quarrel made them enemies.(7) it主语,表示时间、距离或气候。It’s eight o’clock.It has beenraining all day.

2.主语英译

由于汉语主语的语法功能较弱,英语主语语法功能较强,汉译英时首先要寻找合适的主语。汉语英译时可以套用上述七类主语的其中之一。汉语重意念或主题,找主语时先理解全句的意思,然后找出话题,要么用英语的对等词,要么用补充主语等方式。例如:这个村子里的老年人老有所养,The aged are well provided for in the village.这段译文读起来很流畅,The version reads smoothly.此外,有时在寻找汉语主语时,只能找到谓语而找不到主语,这种句子称为无主句,无主句是汉语句子特殊的主语形式。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汉语的无主句在译成英语时,往往要补出主语或改变句型。在英译汉语无主句时可采用以下方式:(1)译成英语的祈使句,如:勿踏草坪,Keep off the Grass.禁止泊车,No Parking.(2)译成英语的被动结构,如:没有爱心就无法了解人生,Life can 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much charity.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干什么都不成。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3)用there be译出,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There i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剩下的时间不多了,There is very little time left.(4)用it译出,如: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It will cost much labor to succeed in anything.(5)增添适当的名词或代词,如: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If things are not properly handled, our labor will be totally lost.

二汉英谓语比较及翻译方法

1.谓语比较

谓语是说明主语的动作和状态。汉语的谓语独立性很强,不受主语的支配,它有完整的意义,可以独立成句。在进行句子结构分析时,人们常常先找主语、谓语、宾语,它们是句子的骨架。但由于汉语主语的句法功能很弱,构成也复杂多变,在分析句子语法成分时,先找出句子的谓语,因为谓语是汉语句子的核心,确定了谓语就抓住了句子的中心。英语句子的谓语很稳定,按语法规则,它一定要受主语的限定和支配。汉语谓语的成分比较复杂,充当谓语的词有名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动词短语变化多样,诸如动宾结构、双宾语结构、连动短语、兼语短语等。英语句子谓语比较简单,只能由动词或动词短语来充当。如果用系动词作谓语,需要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作补足语或表语。汉语主谓关系疏散,英语主谓关系密切。英语的主谓关系有三种:一是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主谓一致上;二是受动者与动作的关系,体现在语态上;三是主题与述题的关系,体现在系动词to be的使用上。

2.谓语英译

谓语英译时,要考虑搭配、惯用表达法、逻辑关系、时态、语态、语气等。词语间的搭配主要指语义搭配,要符合逻辑。如汉语的定语、状语、中心词的搭配,英语的动词与动词、动词与副词、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名词、形容词与介词等都要求搭配得当。如:动物的“叫”,主语不同需要译成不同的词。狗叫to bark、猫叫to mew、虎啸to growl;狼嚎to howl。“说”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译法,如:说他一顿,to teach him a lesson;说英语,to speak English;说谎,to tell a lie;胡说,to talk nonsense。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两种主要的汉语谓语结构英译的方式:

第一,汉语连动式的翻译。(1)对于谓语分别表示先后发生的动作,可采用V1+and V2表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用and连接译成并列谓语,有时还可用Doing or Done+Do表示将前一个谓语用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译出作状语,后一个把动词译成句子的谓语。如:她吃了饭就去上学了。She had her breakfast and went to school.(2)前一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前一动作用介短译出,后一动作译成谓语,或前一个动词用分词译出,后一动词译成谓语。如:她面带微笑睡着了。She fell asleep with a smile on her face.(3)前一个动词表示“有”或“无”,后一个动词表示具体动作,在英译时,通常将前一个动词译成谓语,后一个动词译成动词不定式作后置定语或译成介短。如:我国有权捍卫自己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Our country has right to defend its own inherent territories—Diaoyu Island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4)前后两个动作有因果关系,通常将后一动词译成谓语,前一个动作译成不定式短语作原因状语,或译为状语从句和介短。如:我们听了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深受鼓舞。We are all deeply inspired to hear Guo Mingyi’s model deeds.(5)重复一个动词,前面一个带宾语,后一个带补语,英译时,可将后面的一个动词译成副词,或将前面动词译成不定式,也可将前面的动词转译为介短。如:他做事很仔细。He does his work attentively.她受骗受怕了。She dreads to befooled again.

第二,汉语兼语式的翻译。兼语式是指一个汉语句子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接在一起,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兼作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汉语兼语结构相当于英语的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也就是复合宾语。兼语式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1)将兼语结构译成非谓语,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我们看见她进了电影院。We saw her entering the cinema.这个活使他筋疲力尽。The work left him exhausted.(2)将兼语结构译成名词,如:很多学生都选她当班长。Many students elected her our monitor.(3)将兼语结构译成形容词或名词,如: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好消息使全体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The good news that the Chinese writer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made the Chinese people proud of him.(4)将兼语结构译成介词短语,如:他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里He woke up and found himself in hospital.(5)将兼语结构译成定语或定语从句,如: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In the village there is a girl called Xiao Fang.(6)将兼语结构译成状语从句,如:老师表扬他乐于助人。The teacher praises her because shei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语和谓语上的差异需要我们在英译时理清逻辑关系,找出句子的基本框架也就是主谓结构,依据不同的句子结构、形式,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以便更有效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在涵义,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摘要:汉语主语较复杂, 英语主语相对简单、固定, 可分为七类:人物、事物、工具、地点、时间、事件、It。英译时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找出其中一种。汉语无主句是一种特殊的主语形式, 英译时要把主语补出来, 可译成祈使句、被动句、there be句和It形式句等。汉语谓语独立性强, 而英语的谓语要受主语的限制, 与时态、语态、语气、主补的关系很密切。英译时, 要用不同的谓语动词和不同的主语搭配, 连动式有五种译法, 而兼语式有六种。

关键词:主谓语,比较,翻译

参考文献

[1]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黄新渠.汉译英基本技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4]薄冰.实用英语语法详解[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篇2

【关键词】隐喻 关联理论 跨文化交际 隐喻的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修辞手法是所有语言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的手段之一。作为修辞方式之一的隐喻,以其简练、贴切、生动、含蓄的特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从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演说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语、谚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反映在隐喻上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交际失败是其必然。因此正确理解隐喻,恰当转达作者/说话人的意图则成了问题的关键。本文试图从语用学基础关联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取得翻译等效。

1 隐喻 英汉隐喻比较

1.1 关于隐喻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其定义就表现为不同的说法。余利三在他著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中说到:“隐喻是一种将以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备相似点,比喻中不使用喻词,有时甚至省略本体。”亚历士多德说:“隐语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韩礼德(1985)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出发,提出隐喻是将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用另一种语法形式表现出来”。有研究者在其研究中习惯用“暗喻”一词,使之与“明喻”相对应。

同明喻一样,隐喻也是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喻。区别在于: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说成是相似的,而隐喻则干脆把两者说成是一致的;明喻用“比喻词”,而隐喻中不用了。如,The news is as a dagger to his heart.(明喻) The news is a dagger to his heart..(隐喻) Joe fought like a lion.(明喻) Joe was a lion in the battle.(隐喻)。

由于它不直接提出本体与喻体相比,而是巧妙地通过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表面上看来不像比喻,实际上在暗中打了个比喻,而且往往是比明喻更近了一层的比喻,又被称为“压缩了的明喻”。其含义含蓄,需要根据上下文去领会。例如:J.T.Adams有句名言:Money is the lens in a camera. 为什么说金钱是一部照相机的镜头?很费解。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照相机的镜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不同面貌,金钱则能检验出一个人的不同品质,故之。

1.2 英汉隐喻比较

人类共有的许多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造就了不同文化在修辞手法也有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由于各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受其熏陶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其比喻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英汉语的隐喻的异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喻体相同,含义相同。

隐喻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英语和汉语的隐喻中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都以绵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玫瑰比喻甜蜜。不少成语和习语中的比喻简直是不谋而合的,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极相类似的形象,并且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如,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泼冷水,pour cold water over; 肉中刺,a thorn in the flesh.等。

2)喻体相同,含义不同。

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使做人的伴侣和爱物,所以英国人对狗一般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 top dog, dog tired, every dog has his day.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例如:狗腿子,狗杂种,狗胆包天,狗急跳墙。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 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作是光明的未来,“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还有这么一句话:像“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肥肉”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但英美仁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比作肥肉,比瘦肉不更好些?

3)喻体不同,含义相同。

中国人常常用“老鼠”比喻胆小,而操英语的本族人将chicken,rabbit 比作“懦夫、胆小鬼”。“猪”在汉语里表示“愚蠢、笨拙”之意,但在英语里,“猪”的形象则被goose 所替代。操英语的本族人谈到某人身强力壮,就会使用 horse来形容;而我们在这个话题下决不会用horse, 而用牛来比喻。“牛毛”在汉语里比喻非常多的意思,按照英语民族的联想习惯,他们到是把众多事物形容为我们极不熟悉的事物---blackberriy(蓝莓)。英语中的Lion 与lioness和汉语中的老虎、母老虎的联想意义是一致的。 汉语用“一箭双雕”,英语用“一石双鸟”。汉语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4)喻体空白,我有他无。

即所谓的文化上的空白。也就是说,有些说法或行为是一国所有,其他国家没有。中国有些说法外国没有:唱红脸、老油条、炒冷饭、瞎子吃汤圆、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三头六臂、对牛弹琴、班门弄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a green eye, Trojan horse, take French leave, a frog in the throat, a bee in one’s bonnet,black sheep等等。 再如:我们用“四面楚歌”来比喻处境孤立,而英语国人没有这个历史故事,也没有这个比喻。反之,英语里却有meet one’s Waterloo来形容遭到惨败,这样的比喻也不可能出现在汉语里,但汉语里有“走麦城”这一比喻。汉语里的更多例子:吃醋、破鞋、踢皮球、小广播、好好先生、红人等。

2 英汉隐喻翻译

2.1 关联理论

关于隐喻理解,Grice的认为是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让听话人从中推导出这样的隐含意义。而在会话含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由D.Sperber 和D.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描述了人们对话语的认知过程,它认为,话语本身和语境具有关联,这种关联是人们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论,从而对话语做出正确地反映。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自然语言,靠的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何)

交际者的话语总是提供关联性的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示意;而交际对象则总是选择关联度最大的假设,即从交际用者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作逻辑推理,从而推导交际者的意图。话语的暗含,如隐喻及言外之意,要靠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

交际中每一个人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都是有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很不相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互明”表现在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能“彼此心照”,对认知环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做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认知自然语言意味着理解自然语言;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又有助于我们有效地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

2.2 隐喻的翻译

英汉隐喻互译就是基于语用学话语理解的关联理论。译者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隐喻。

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直译法: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而是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释,喻意自明。如,毛泽东主席曾对一切帝国主义的形象比喻,说他们都是“纸老虎”。我们可直接将其译作paper tiger即可。一来可以保存老虎形象,二来一个“纸”paper则可以反映出帝国主义所表示出来的凶相只是吓唬人而已。采用直译法一般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引进的隐喻经过实践的考验,有些可以成为新的血液补充到汉语机体中去。在汉译英时,采用直译法,也可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的原来形象和色彩在一文中保留下来。

(2)借用法:英汉语都有丰富的隐喻。有的在内容的形式上都符合,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并且有相同的极相类似的形象或比喻。在翻译时采取借用法。有些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虽然设喻不同,但喻义是一致的,也可用借用法。

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 从语用学关联理论角度来看,a lioness 是指he 的妻子,而西方人往往用lion 或lioness 来形容处于主宰地位的人物。这样lioness 是作者用来形容一位在家中处于主宰地位、连丈夫也的顺从的主妇。这样的人物按照汉语的习惯,应该是“母老虎”。因此,a lioness at home 翻译应是:太太又是一个母老虎。(何,191)

(3)意译法:在直译和借用汉语成语都不当时,我们便只好牺牲原文隐喻的风格,配合上下文进行翻译,以便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隐喻的理解与话语的间接性有关。

例如:John is a lion 这句话可间接理解为John is very brave. 要理解话语的这种间接性,听话人必须要付出努力,当然要比单从字面上的John is very brave做直接努力多一分努力。从隐喻John is a lion那里获取语境效果的办法是努力寻找关联:有许多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勇敢,说话人要表达John 就像狮子那样勇敢。这样的语境效果时听话人付出努力经过推理思考换来的。译文:约翰勇如雄狮。

同样,“You Chicken!” 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操汉语的民族一般用chicken“鸡”谐音“妓”。但操英语的本族人将chicken 比作“懦夫、胆小鬼”,但因汉语里没有这种比喻,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对此感到困惑。 虽然汉语里用老鼠比喻胆小,但我们不能直接用替换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将其译成“你这只老鼠”。因为老鼠除了比喻胆小外,还比喻成小偷等,容易误解,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译文:“你这懦夫、胆小鬼!”

That guy’s got a Midas touch.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懂得Midas touch是什么。当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 touch值得是希腊国王Midas 的点金术(the Golden Touch),似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仍然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此句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的力气,就会像点物成金那样轻松赚钱。译文:那家伙会赚钱。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his nature.这句话的译文为:他的本性及残暴又狡猾。因为老虎在英语国家文化历史凶残的象征,猿则是狡猾的代表。

(4)直译加意译:这主要是针对含有较明显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的隐喻而言。比如下段里有关中国的财经报道:Last month, Prime Minister Zhu Rongji devoted a chunk of his annual report to Parliament to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promising to crack down on “beancurd projects,” 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5, 1999) 此例中的“beancurd projects”显然是指时见中文报端的新词语“豆腐渣工程”。所谓“豆腐渣”工程,只偷工减料建成的、质量低劣得犹如“豆腐渣”一般的建筑工程。英语中较为接近的对应词为“jellybuilt project”,虽然有了原语的基本意思,但原语中的形象色彩荡然无存了。而且,对读者来说,这一词语未必十分通俗常用。这种把“豆腐渣工程”大胆的译为“beancurd projects,” 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保形取义”的翻译方法,基本上做到了与原文的形象喻义相似,转换比较成功。

3 结语

只有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我们才敢于在翻译时不照原文的字面意义翻译,而直译出原文的用意;只有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我们才能保证原文与译文获得等效。(何自然,184)同时,只有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才能正确认知和理解隐喻,取得翻译等效。

参考文献

[1] 陈定安.(1998).英汉比较语翻译[J].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 何自然.(1988)语用学概论[J].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黄任.(1996)英语修辞与写作[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谓语比较与翻译 篇3

谓语之“谓”, 与“可谓”、“所谓”之“谓”意思相同, 言也, 说也。也就是要讲的话。但又不是随便要讲的话, 而是针对主语而言, 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所以即使独立比较英汉主语或谓语, 也只是为了把问题范围缩小, 说得更明白一点儿, 其实主谓是无法分开的;英语的主谓关系更紧密, 更讲究彼此之间的一致性, 就更是如此了。主语之“主”, 与“主持”、“主导”之“主”意思一样。主持人可能讲话也可能不讲话, 但必须由他来宣布活动的开始。但谓语一定要讲话, 因为这是实质性内容。笔者曾在《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1-2期上发表过《英汉主语比较与翻译》, 所以这次想就谓语比较作一些思考, 看看对翻译能起到什么提示作用。

2 英汉谓语充当成分差异与翻译

英语的谓语只能由动词充当, 称之为谓语动词。不作谓语的动词, 称之为非谓语动词, 计有3种:分词、动名词、不定式;或4种:现在分词 (-ing) , 过去分词 (-ed) , 不定式 (to do) , 动名词 (-ing) 。汉语的谓语不光动词可以充当, 名词、形容词、主谓结构也可以充当。例如:

(1) 他就喜欢什么也不做, 眯着眼, 刁着雪茄, 躺在那儿晒太阳。He enjoys doing nothing, just lying there in the sun, with eyes half closed and a cigar at the corner of the mouth.

(2) 她刀子嘴豆腐心。She is sharp-tongued but kind-hearted.

(3) 他坏透了。He is rotten to the core.

(4) 他身材修长, 目光炯炯有神。He is tall and thin, with bright shining eyes.

汉语的谓语用动词充当时, 还可细分为简单谓语、动补谓语、动宾谓语、动间宾直宾谓语、连动谓语、兼语式谓语等6种。前4种英语都有, 翻译时相互转换, 一般来说也不成问题。

(5) 她在笑。She is smiling.

(6) 她笑得好开心。She is smiling happily.

(7) 她笑我。She laughed at me. (虽然英汉都有动宾谓语, 但及物不及物情况不一定相同。这也是翻译时要注意的。)

(8) 她给我一顿好揍。She gave me a good beating.

汉语的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可以看作是省掉了判断动词“是”的句子, 因此英译时一般可用“主系表”句表达, 如 (1) , (2) , (3) , (4) ;或可作其它处理, 如 (4) 中“目光炯炯有神”, 既可译为 (is) bright-eyed, 也可译为with bright shining eyes, with eyes shining bright, 或 (who) has bright shining eyes.

英语动词有词形变化, 分谓语动词和非谓词动词;而汉语动词无词尾变化:过去、现在、将来, 单数、复数, 主动、被动, 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 都只用动词原形。这在英译汉时, 似乎“拣了个便宜”, 可作“简单化处理”, 难在理顺其中的时间先后等关系。 (林同济:1980) , 如 (1) 。汉译英时, 因为时时处处要顾及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的不同;非谓语动词与主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汉语的众多动词, 也不一定都转换为英语的动词 (不管是不是谓语动词) , 所以对于以“名词光秃秃 (无复数标记, 无冠词等) , 动词滑溜溜 (无词形变化) ” (王文明:2011) 的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讲, 汉译英一碰到动词就“复杂化”了, 与英译汉时遇到动词作“简单化处理”正好相反。这也是我们觉得汉译英比英译汉“难多了”的原因之一。

汉语的连动谓语和兼语式谓语句是英语中没有的, 也是极具汉语特点的句式, 能够充分体现汉语“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 (苏东坡语) 的“行云流水”风格。

(9) 我们不过饥食困眠, 担水劈柴,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We rise with the sun and retire at sunset, taking care of daily necessities like fetching water or splitting wood, eating when hungry and sleeping when tired.

(10) 叫他有空过来坐坐, 聊个天喝点酒钓钓鱼, 别把老伙计们给忘了。Tell him to come over whenever he is free, to have a chat or a drink or go fi shing together, and don’t forget about the old chaps.

(11) 我喜欢他老老实实。I like his honesty.

(12) 我鼓励他好好学习。I encouraged him to study hard. (冒国安:2004, 119-120)

汉语连动句的翻译, 难在看清各动词间关系, 找出一个主要动词作谓语, 其他动词则充分调动英语丰富的关系表达手段 (词形变化;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词等) , “找关系, 要明确 (时间先后, 主次, 因果, 等等) ;显关系, 要准确 (非谓语动词各形式, 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表动作, 等等) ”, 如 (9) , (10) 。不光动词之间关系, 其实汉语各部分停顿之间的关系, 要辨清都较难, 因为汉语的逻辑关系常是内隐的 (implicit) , 而非如英语是外显的 (explicit) 。要译成英语, 就常需要作由隐到显的转化。简单如“跑着来”, 都要分清谓语和方式:He came here《》running.“你来我走。”这一句, 看似并列, 其实可能是时间关系 (I’ll go when you arrive) , 可能是条件关系 (I’ll go if you’re here) 。

汉语的兼语式谓语句, 是说谓语中的“动名 (代) 动”三项中, 中项名词 (或代词) 既作前项动词的宾语, 又兼作后项动词的主语, 如 (11) 和 (12) , (10) 中的“叫他过来”也是。这类谓语如果 (常常) 前项动词含使役意义 (叫, 让, 请, 使等) , 常可译为英语的“动宾+宾语补足语”, 如 (10) 、 (12) ;如果是因果关系, 则可以处理成别的方式, 如 (11) , 既可译为I like his honesty, 也可译为I like him for his honesty, 或I like him, as he is honest.

3 英汉谓语复杂化途径差异与翻译

我们说英语谓语只有一种, 即动词谓语, 汉语谓语有4种, 除动词谓语外, 尚有名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和主谓谓语, 这是不是意味着英语的谓语就一定比汉语的谓语在结构上要简单, 在表意上要贫乏?当然不是。它们只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复杂化、丰富化途径而已。这在英语具体表现为“三态一气” (时态, 情态, 主被动语态, 虚拟语气) ;在汉语, 除前述种类较多外, 更具体表现为“动词突出”、“动词高频”应用。

“三态一气”使英语显得逻辑严密, 各种关系配合得恰切周详, 这要站在汉语的角度看, 真叫一个“不怕麻烦”;可是汉语在“三态一气”方面, 因为缺少动词词形变化, “一切从简”, 明白地用一两个字表达出来, 够矣:曾, 已, 将, 正, 以前, 原来, 今后 (时态) ;能, 可, 必, 或许, 恐怕 (情态) ;若, 假如, 要是 (虚拟语气) 。被动的使用频率也远不如英语高, 有时还直接以主动表被动 (所谓“当然被动句”, 如:鸡喂了没?信发了没?) 汉语各种关系甚至还可“以无表有”, 因为具体语境、词序, 各种关系自然就存在那儿了。因其“以简表繁”, 汉语句子有时“留白”较多, 即留给人思索埋补的心理空间较大。因此汉译英时, “三态一气”的各种零件, 一个不能少, “披挂整齐”才行;英译汉时, 这方面要“减形瘦身”, 才能符合汉语规范。

(13) (他) 常说家庭应该破坏, 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 一日也不拖延。 (鲁迅《孤独者》) While maintaining that the family system should be abolished, he would remit his salary to his grandmother the same day that he drew it.

(14) 他五岁时, 生了一场伤寒病, 变成了聋子。He became deaf at fi ve after an attack of typhoid fever. (林同济:1980)

(15) Objects tend to expand when they are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物体热胀冷缩。

汉语句子的“复杂化”不是表现在通过各种形态手段使句子变长, 关系变周密;恰恰相反, 它是通过突出动词、多用动词、集中动词 (反正汉语形态缺乏, 船小好掉头, 高度灵活, 何不多用?) 的方式增强汉语本即存在的很强动感。这站在汉语内部可不算什么“复杂化”, 站在翻译的角度可就“麻烦大了”:汉语动英语不一定能跟着动 (至少不能都用动词原形或谓语动词) 。解决的办法只有“增形态 (增补各种形式标记) , 显关系 (把各种动作间的关系摆在明处) 。”

(16) 你看不看, 不看我看, 你看坐下来看。Are you watching this?If not, I’ll watch.If you want to watch it, sit down, please.

(一个“历史悠久”的搞笑版译文是:You see no see?No see I see.You see sit down Please.) 这其实不是谓语本身变复杂了, 而是由于动词的高频、突出使用整个句子乃至句段在汉英翻译时处理起来变得棘手了。

4 英汉动作表达手段差异与翻译

要表达动作概念, 汉语自然是用动词。英语由于动词要时时注意谓语与非谓语动词、“三态一气”等形态方面的要求, 即使想动, 也动不起来。好在英语不求“以动表动”, 表示动作的手段不少, 除了谓语动词之外, 尚有7种手段, “名形介副非谓三” (名词短语, 形容词短语, 介词短语, 副词短语, 非谓语动词3种形式) 皆可用来表示动作。所以汉语动感强于英语, 而英语表示动作的手段则丰富多样。英译汉时, 理顺关系, 把英语里各种表动作的词全处理成动词即可;汉译英时, 汉语的动词则要分主次, 处理成英语的谓语动词或非谓语动词, 更可分化处理成其它表动作的成份 (名形介副) 。归纳为“转类译法”, 即:英译汉时, 英之“名形介副非谓三”转为汉语动词 (简化) ;汉译英时, 汉语动词常可转为英之“名形介副非谓三” (分化) 。

(17) Meal at 4 o’clock is a little early.4点钟吃饭早了点儿。 (meal→吃饭, 名转动)

(18) She was mad about them sitting there idle, without doing anything helpful.她生气的是, 他们坐在那儿闲呆着, 帮得上忙的事一点儿也不做。 (mad→生气, 形转动;sitting→坐, 现在分词转动;idle→闲呆, 形转动;without doing→不做, 介词短语转动;helpful→帮得上忙, 形转动)

(19) 左手一只鸡, 右手一只鸭, 身上背着个胖娃娃。小媳妇回娘家。Carrying a chicken/A chicken carried/With a chicken/A chicken in the left hand, a duck in the right, and a chubby-faced baby boy on the back, a young woman was on her way to her mother’s.

5 英汉主谓关系差异与翻译

英语的主谓关系, 较之汉语, 要紧密得多,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求人称、单复数等方面的一致;主语只能是名词性成分 (计有6种:名词、代词、数词、不定式、动名词、名词性从句) , 谓语只能是动词。二是一般来说, 英语的主谓靠得较近, 而且较前, 中间插入式成分不宜太多。而汉语主语是开放性的, 不要求词性 (名词性成分) 和句子成分 (主语) 之间的一致性, 主语和谓语之间也不要求严格的一致关系;谓语除动词可充当, 名词、形容词和主谓结构都可充当。因为主谓关系较松散, 汉语的主谓之间可插入很多成分, 主谓之间距离可能较远, 主要动词可能相当靠后。例如:

(20) I went to the suburb by car yesterday.我昨天坐车到郊外。

(21) He went harvesting in the country by car with the rest of the company.他就跟着大队人马坐车到乡间收麦去。

翻译时, 英译汉可先处理铺垫成分, 把主要动词留在后面, “画龙点晴”如 (20) 、 (21) ;汉译英时, 则可开门见山, 尽先搭起主谓框架, 再运用各类关系表达手段, 把有关部分严整地钩搭起来, 如 (20) 、 (21) , 先看中文再看英文。 (林同济:1980)

这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 即英语句尾开放, 句子扩展往后, 汉语句首开放, 句子扩展趋向往前。如:

(22) a他来过。He came.

(22) b他昨天来过。He came yesterday.

(22) c他昨天下午吃过晚饭来过。He came yesterday afternoon after supper.

(22) d他昨天下午吃过晚饭和他儿子一起来过。He came with his son yesterday afternoon after supper.

6 英汉动宾关系差异与翻译

英语的动宾关系比较简单, 宾语一般来说要么是动作的对象, (如love him) 要么是动作的结果 (如write a letter) 。当然也有一些独特的动宾搭配, 如 (1) bow one’s thanks/gratitude/respect (以鞠躬表示感谢/感激/敬意) , smile one’s agreement/approval/thanks/gratitude (以微笑表示同意/赞同/感谢/感激) , nod one’s consent/acceptance (点头表示同意/接受) ; (2) die a peaceful death (安详地去世) , think their own thought (独立思考) , smile a little smile (笑了笑) , sigh a deep sigh (深深地叹口气) , dream a beautiful dream (做了个美梦) 。这两类动宾搭配是汉语没有的, 前一类动宾搭配中动词在句中虽充当谓语, 但其作用相当于方式状语, 如He bowed his thanks.=He expressed his thanks by bowing.后一类动宾搭配中, 动词一般情况下为不及物动词, 只是带了同一语源的宾语才成为及物动词, 这种情况下的宾语为同源宾语。 (冒国安:2004:129-133)

汉语的动宾结构语义关系十分复杂, 已经远远超出“动宾”的范畴。例如: (1) 养伤, 养老, 打抱不平 (因“宾”而“动”) ; (2) 烤火, 晒太阳, 叫门, 挤车, 吃食堂, 骂街 (在“宾”的地方“动”) ; (3) 歇夏, 猫冬, 熬夜 (在“宾”的时间“动”) ; (4) 写毛笔, 瞪眼睛, 吃大碗 (用“宾”来“动”) ; (5) 跑票, 扫扫卫生, 读博士, 考研究生 (为“宾”而“动”) ; (6) 下楼, 恢复疲劳 (从“宾”中“动”) ; (7) 上山, 下乡, 下湖 (由“动”到“宾”) ; (8) 报关, 走亲戚 (向“宾”而“动”) ; (9) 打谱, 打节拍 (根据“宾”而“动”) ; (10) 走人, 歇脚, 回春 (使得“宾”“动”) ; (11) 下雨, 开花, 堵车, 拉肚子 (反“主”为“宾”) ; (12) 卖钱 (卖出物品而得钱) ;晒盐 (晒干净海水而得盐) (“动”它物而得“宾”) 。以上这12种语义关系都游离于“动作—受事”这一正常的动宾关系之外。 (申小龙, 2003:288-289)

英汉动宾关系的不同, 反映在翻译实践中, 正常的动宾关系都较好处理。英译汉时, 前举两种特殊的动宾搭配, 一类动词中带有方式含义, 须注意译出方式状语, 如 (23) ;一类有同源宾语的结构, 须另组动宾, 否则“不成话” (如“死一个死”, “梦一个梦”) , 如 (24) :

(23) He waved/kissed her goodbye.他向她挥手告别/和她吻别。

(24) He laughed a hearty laugh.他发出爽朗的笑声。 (或:他开怀大笑。)

汉译英时, 则需揣摩表面上的“动宾”的实际内涵, 并进行准确表达, 例如:

(25) 他白天挤车上下班, 晚上熬夜, 准备考研。He went to work by crowded bus in the daytime, and stayed up at night preparing for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26) 上了五天班, 周末本想恢复疲劳, 可是妻子老是拉着他走亲戚。After 5 days’work, he would have taken some good rest at weekends, but his wife always insisted they visit relatives together.

另外, 英语中有些动词需要接不定式作宾语, 有些则要求接动名词作宾语, 还有一些两者皆可, 但意义略有差别。汉语动词无词形变化, 汉译英时必须注意这种搭配。接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数量有限, 当惯用法记住就行, 如quit, give up, advocate, rist, enjoy, miss, mind, resist, delay, deny, resume, avoid等。

7 英汉及物情况差异与翻译

英汉语都有及物不及物情况, 但并不一致。有些动词从汉语的角度看来是不及物动词, 似乎要和介词连用才能接宾语, 但在英语里却是及物动词, 如ask (ask the way/direction/name;但ask for help/money) , pay (pay you/5yuan/cash/the tuition/the bill;但pay for the books/meal) , address (address the rally在群众大会上讲话;address all the mail to Mr.Zhang把所有邮件寄张先生收;What should I address him?我该称呼他什么?) , approach (approach manhood接近成年;approach him about an increase in salary与他就提高工资的事进行交涉;但Winter is approaching.冬天渐近) , benefi t (benefi t sb.对某人有益;但benefi t from/by sth.得益于……;自……获益) , challenge (challenge sb.to a duel向某人要求决斗;challenge sb’s right to do sth.对某人做某事的权利提出异议) , concern (Does this concern me?这个与我有关系吗?cncern oneself with/about, 忙于, 关心;be concerned about/for为……担忧/操心/烦恼) , dress (dress the wound包扎伤口;be dressing her doll为洋娃娃穿衣服;be dressed in white穿着白色的衣服) , serve (serve one’s country为国家服务;但serve in the army服役) , surviv (esurvive the earthquake从地震中幸存过来, survive her husband她丈夫比她先去世) , fi (tThis coat doesn’t fi t me, 这件上衣不合我身, fi t a new lock on the door门上装把新锁;fi t sb.for sth.使某人适于、胜任某事;make A fi t B使A与B相称;fi t sb/sth out/up装备, 但fi t in放进去;fi t A in with B使A与B相配合) , enter (enter a room;enter the Navy投效海军;enter this in the notebook把这一条记在笔记里;但enter into conversation with sb.与某人开始交谈;enter into particulars着手处理细节;enter into sb’s feelings同情某人的感受;enter into a contract缔结合同) , escape (escape punishment/being punished逃过惩罚;escape being seen不被人发现) , lack (lack wisdom缺乏智慧;What I lack in experience I make up in curiosity.我以求知欲弥补我经验的缺乏。但They lacked for nothing.他们什么也不缺。He’s lacking in= (He lacks) courage.他缺乏勇气) , match (match A with B;A can match B) , marry (marry sb;be married to/with sb) , join (join sb.和某人一起;join the army参军;但join in sth.参加某事) , play (play a joke/trick on sb, 开某人玩笑;play pirate假装海盗;play golf打高尔夫球;China plays England.中国队对英国队。play music演奏或放音乐;但play with fi re玩火;play with keeping house玩过家家) , consult (consult an expert/a dictionary请教专家/查词典;但consult with sb.与…商量) , greet (greet sb.with a smile微笑着打个招呼;greet one’s eyes/face/nose/ears映入眼帘/扑面而来/扑鼻而来/入耳) , salute (Salute the heroes!向英雄们致敬) , inhabit (Fish inhabit the sea.鱼儿生活在海中) , resemble (He resembled his father in character.他性格像他爸爸) , attend (attend the meeting到会, 但attend to what he is saying注意听他讲话) 等等。

另有一些英语不及物动词常易被误以为及物动词, 如:subscribe (for) 订阅;dispose (of) 扔掉, 处理;deal (with) 处理;adhere (to) 坚持;keep (to) 遵守, 遵照;refer (to) 查阅, 参照;rely (on) 依靠;break (out) 爆发;knock (at, on) 敲;discriminate (against) 歧视, 但discriminate vt.区分;interfere (with, in) 干扰, 干预;operate (on) 动手术, 但operate vt.操作;apologize (to sth) (for sth) 道歉;compete (with sb) (for sth) 竞争;complain (of, about) 抱怨, 投诉, 等等 (王文明, 1999:268-273) 。

这些受汉语母语影响, 常发生误会的英语及物与不及物的情况, 只能具体而论逐个解决。

因为翻译, 说到底, 就是以地道规范的目的语表达源语的意思。而搭配, 包括及物不及物的情况, 本身就是目的语规范地道的标志之一。

8 结语

本文从谓语涉及的6个方面进行了英汉之间较为细致的对比, 并希望从中获得翻译时的启示, 至少是提示。作者认为, 英汉谓语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这主要是指:一、英语动词有形态变化, 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形式, 而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二、因此, 英语动词讲主次及主谓一致, 汉语不太讲究这类问题, 但讲究时间先后, 并且强调动词集结、动词高频出现, 以凸现动感;三、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都比汉语要紧密, 汉语不仅主谓关系较松散, 动宾关系也宽泛得多, 有许多形式上是动宾逻辑上远疏离于动宾的表达;四、惯用法或搭配, 是一种语言与另一语言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动宾搭配 (如英语中接动名词作宾语的谓语动词;同源宾语结构;英汉及物情况差异等) 是其具体表现之一。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这些本质属性的深入理解, 并付诸翻译实践, 一定会对我们提高翻译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同济.从汉语词序看长句翻译[J].现代英语研究, 1980 (1) .

[2]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文明.英汉主语比较与翻译[J].武汉: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 (1-2) .

英汉翻译中的词序比较 篇4

【关键词】英汉翻译 词序比较

吕叔湘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一文中指出:“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所以说比较的方法无论对汉语研究、汉英对比研究,还是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都有着深刻的启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英汉翻译中的词序方面(定语、状语)通过列举实例进行比较。

一、定语

汉语中的定语总在被修饰的中心词前,英语则不一定,单词定语一般在中心词前,但短语定语大多数在中心词后,而定语从句则总在中心词后。例如:

a beautiful dress: 一件漂亮的连衣裙

a difficult problem: 一道难题

the president elect: 当选总统

the days to come: 未来的日子

anyone who has been to the place: 任何到过那个地方的人

an outstanding young American singer: 一位杰出的美国年轻歌手/一位年轻的美国杰出歌手/美国一位杰出的年轻歌手

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industrialized country: 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强国/一个强大的、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以上例子中,英语修饰语的词序不能改变,相对而言,汉语修饰语的词序比较灵活。英语定语中,如果一个中心词有单词(前置)和短语或从句(后置)同时修饰,译成汉语时原来后置的定语反而在前。例如:

the second important factor to be considered: 要考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the first man who stepped on this new continent: 踏上这个新大陆的第一个人

英语中一些由分词组成的短语和对应的汉语词序也不一样。例如:

ill-tempered: 脾气不好 well-conducted: 行为端正的

absent-minded: 心不在焉

broad-minded: 宽宏大量

另外,在时间和地点方面,英语由小到大,汉语则相反。例如:

52, Heishijiao Street, Dalian, China: 中国大连黑石礁街52号

20th, October, 2012 (October 20, 2012): 2012年10月20日

英语里说Mr. Smith, Chairman Mao, 称呼在前,姓名在后,汉语则相反,“史密斯先生”“毛主席”。提到人物时,一般人名在前,表示身份的同位语在后,汉语则相反。例如:

Wen Jiabao,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二、状语

英语中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在句中的位置相对灵活。两者同时存在时,一般地点状语在前,时间状语在后;汉语中的时间和地点状语则往往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而且通常时间状语在地点状语之前。例如:

He came yesterday: 他昨天来的。

We ate 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the new restaurant last Saturday: 上星期六我们在那家新餐馆尽情地吃了一顿。

英语中修饰动词的状语有时放在动词之前,有时甚至放在全句之首,但是多数情况下放在动词之后,尤其是短语状语;而汉语中修饰动词的状语一般都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例如:

We have successfully launched a dozen rockets.

我们成功地发射了十余枚火箭。

Did you come from San Francisco to Beijing by this plane? 你是坐这架飞机从旧金山到北京的吗?

Sincerely I offer you my apology.

我真心地向你道歉。

We don't eat with chopsticks.

我们不用筷子吃饭。

三、结语

英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词序差异,因此在学习英语和进行翻译工作时,要留意词序方面的异同,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提高英语的翻译及交际能力,防止英汉对应关系的过分强化,从而学到地道的英语及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吕叔湘.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重刊,1977.

英汉文化意象的差异比较与翻译 篇5

在翻译过程中, 特别是翻译两种处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时, 译者总要面对棘手的文化意象这一课题。因此, 要求译者在了解源语知识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文化意图。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此处所言的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在很大程度必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尤其要受到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制约。因此, 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特别是一些已被各民族所广泛接受的文化意象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关键, 也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之一。

2. 文化意象的含义

文化意象 (Culture Image) 是蕴涵文化意义的意象, 它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与文学性的“意象”概念不同的是, “文化意象”消解了“意象”原本所具有的诗意内涵,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说文学性的“意象”是指艺术典型的话, 那么“文化意象”强调的则是这个“典型”所象征的文化区别性。文化意象在文化传播中不但具有象征作用, 而且高度浓缩着文化内涵, 所以文化意象可以比其他形式更感性、更直观、更简洁地表达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内容。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两部分构成, 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 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 是信息意义的载体;而意象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是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 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 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文化意象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规律, 体现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

人们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但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迥异的人文环境, 所以各自的文化意象也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意象的正确理解译文是能否忠实于原文的关键。

3. 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 以及各个民族的早期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 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不同民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意象能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就从植物、动物、数字、自然现象及色彩来解释。

3.1 用植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但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种种共性。纵观两个民族的历史, 不难看出它们相互碰撞, 不断融合, 在撞击中, 寻求文化的契合点。植物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同样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映。如:rose/玫瑰, 在两大民族中, 它都象征着爱情。汉民族情歌《送你一只玫瑰花》和英国著名的诗人彭斯所写《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的差异性, 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又不尽相同。因此, 有些植物在一种文化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 却只有字面意义, 并无任何联想意义。如汉语言中的“竹”, 以“竹子”构成的成语俯拾即是:“雨后春笋”、“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竹子常用来比喻人正直的品格, 如诗人欧阳修的“竹矣君子德, 猗猗寒更绿”名句。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竹子 (banboo) ”只有指称意义, 没有赋予它任何文化色彩。

和“竹”一样, “松”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文化内涵。由于松树不畏严寒, 傲岸挺拔, 在汉语言中常用来象征刚直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所以历代文人自古就有不少咏松的诗句。如唐朝陈子昂的“百尺无寸枝, 一身自孤直”, 以及陈毅的名诗“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 待等雪化时”。在英美语言中, “松树 (pine tree) ”只是一种树木, 仅此而已。

同样, 英语中的“daffodil (黄水仙) ”在英美文化里, 常被用来象征“春天、欢乐”。如下列诗句: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The Daffodil

在上面这节诗中, “daffodil (黄水仙) ”象征欢乐, 表现诗人在孤寂时从这美好的景色中得到慰藉。而黄水仙在中国的汉文化中却无此象征意义, 有时甚至可以表示为人孤傲、自恋等含义。

3.2 用动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在动物上也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由于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互相尊重和互相吸收, 因此, 英汉语在利用语言表达意义、联想色彩等时, 有一些是大体相当的。如fox/狐狸, 两个民族都赋予它“狡猾”的联想意义;ass/驴象征着“愚蠢”;lamb/小羊, 讨人喜欢;wolf/狼, 凶残好杀;pig/猪, 贪吃;deer/鹿, 胆小温顺。

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

人类的共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就不尽相同, 相同的动物,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如汉民族语言中的龙、喜鹊、乌鸦、杜鹃, 英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狗等。

“龙”在汉民族的语言中象征着“皇权”, 代表高贵和神圣。在汉民族的古代传说中, “龙”能“兴云降雨”, 以“龙”的联想意义搭配了许多成语, 如“龙飞凤舞”、“龙盘虎踞”、“生龙活虎”等, 而在英美民族中“龙 (dragon) ”却是一个“凶残肆虐”的怪物。

再比如“狗”在英汉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汉文化中, 狗大都含有贬义, 如“走狗”、“丧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美文化中, “狗 (dog) ”总是含有褒义, 如“You are a lucky dog.”、“old dog”等习语。这反映出英美民族把狗视为人之良友。

“杜鹃”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是一个“啼血哀号”的愁苦形象, 历代文人墨客以它为物象, 创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佳作。如: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杜甫《子规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那堪江上坐, 苦听子规声———林散之《屈原故里》

然而“杜鹃 (Cuckoo) ”这一物象在英美民族文化里, 既有愁苦的意义, 又具有欢乐、愉快的意蕴, 如下列诗句:

O Blithe new-comer!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

O cuckoo!Shall I call thee bird,

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William Wordsworth, To the Cuckoo

在这首诗里, 华滋华斯将“杜鹃 (Cuckoo) ”喻为生机勃勃的春天, 诗人听到杜鹃鸟的啼声而无比欢乐和愉快。

The Cuckoo of a joyless June

Is calling out of doors.

The Cuckoo of a worse July

Is calling thro’s the dark.

———A.Tennyson, To My Brother’s Sonnets

在这首诗中, 丁尼生将杜鹃的叫声和农妇的忧伤相提并论, 可见杜鹃这一物象在英美文化里既有“愉快”的意蕴又有“愁苦”的含义。

英汉文化中都有蝙蝠这种意象, 在汉语文化里, 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但在英语文化中, 它并没有给人以好感, 相反, 它是一个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 与蝙蝠有关的大多带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瞎得像蝙蝠一样, 有眼无珠) , as crazy as a bat (疯得像蝙蝠) 等。

3.3 用数字来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时常借用某一数字来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是成功的数字, 是《易经》中代表天地人、日月星合一。此外, “三”与生命的“生”谐音, 因而“三”又是生命和吉祥的象征。再如: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在英美文化中, “七”最受人推崇, 认为是最完整、最幸福、最吉利的数字: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内完成的, 因而一周有七天之分;圣母马利亚有七件快乐和七件悲哀的事等。

3.4 用自然现象来表达文化意象

月亮、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月亮 (Moon) ”在英汉民族中都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景里, 有以月亮为景、抒情的精彩片断。朱丽叶对着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 舞台上的月亮, 暗示她和罗密欧的爱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 突然而短暂。在汉文化里, 常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喻为“花前月下”, 把婚姻美满喻为“花好月圆”, 月亮在汉民族文化里还具有独特的意义, 如思念之义: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西风, 在汉民族文化里, 常指深秋肃杀的寒风, 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如: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东风在汉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 常用来形容蓬勃的生机, 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言, 更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佳句。

而在西方却相反, 当西风吹起的时候, 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当东风吹起的时候, 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因此, 在英美文化里, 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下列诗句: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Shelley, Ode to The West Wind

诗人雪莱在《西风颂》这首诗中, 把西风比喻为力量, 能摧毁一切, 同时又吹醒了沉睡的大地, “west wind”代表了温暖和煦, 给世界带来新生。

3.5 用色彩来表达文化意象

中西方也会引用某一种色彩表达其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红色”表示吉祥、喜庆, “绿色”表示生机勃勃、万物焕发, “蓝色”表示沉着、祥和, “黄色”表示富贵、威严, “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而在英美民族中的“红色 (red) ”表示残暴、流血, “绿色 (green) ”表示嫉妒、没有经验, “蓝色 (blue) ”表示忧郁、黄色、下流, “黄色 (yellow) ”表示愉悦、欢庆。

4. 英汉文化意象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比较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在共同的意象上打上了深深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烙印。

4.1 因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 而英汉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英汉语言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造成同一意象在英汉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含义。例如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汉语说“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 但英美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 所以英语“as timid as a hare”译成汉语时要译为“胆小如鼠”, 而不应译为“胆小如兔”。

4.2 因不同宗教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国人多信基督教, 老百姓常见的建筑物是教堂 (church) , 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供耗子吃的食物, 教堂内的耗子经常挨饿, 所以英语里产生了这样一句习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相当于汉语里的“穷无立锥之地”。在中国, 佛教比较流行, 老百姓常见的建筑是寺庙 (temple) , 因此, 汉语中有不少借用寺庙、和尚、佛等作比喻的习语, 如“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上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许渊冲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例:“Jone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个句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容易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 还玩游戏。”但这是一句误译, 因为它没有译出英语句子的文化内涵, 因而也未能正确地传达此句句子的信息。原来, 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 旧教规定斋日 (星期天) 只许吃鱼, 新教推翻了旧教政府以后, 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 表示忠于新教, 而“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规则”, 于是“玩游戏”也转而取得了“遵守规则”的意思。故此句可译成:“约翰是可靠的, 他既忠诚又守规则。”

4.3 因不同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人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 反映在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 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 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也占有特殊的地位, 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 并且他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强者时, 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而英语则说“A good pilot is no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 (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见好舵手) 。

5. 英汉文化意象的翻译

5.1 保留法

在翻译过程中, 当一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和另一种语言中同一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相符时, 译者可以直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达到一致的交际效用。

5.2 注释法

当翻译源语中某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时借助注释法, 来帮助读者接受正确的信息。

5.3 替换法

有很多时候, 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乃至截然相反的, 这时原文的文化意象可以用译文的另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寓意的意象替代。

6. 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实现对等转换。满足文化信息等值传递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

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经验积累的产物和聪明智慧的结晶, 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它是丰富的, 也是生动的。在翻译时, 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真实再现源语中的文化意象, 使读者能同原作的读者在客观上产生同样的感受。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翻译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最好手段。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许渊冲.翻译和翻译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研究 篇6

1 颜色词的分类

颜色词主要分为基本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两类。基本颜色词本来就能够表达事物的色彩, 例如: 汉语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英语中的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实物颜色词指的是通过自然物体本来所具有的色彩来表示颜色的词, 如silver、gold、chestnut - brown ( 栗色) 、lead - gray ( 铅灰) 。本文主要研究英汉常用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2 颜色词的比较

2. 1 红色的汉英比较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 红色常常与喜庆的日子或者是庆祝活动联系在一起, 因为在日历中, 一般都用红色字体来标明这些日子, 所以red letter day被翻译为: 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在我国的文化中红色是人们崇尚的基本色, 它是吉祥和喜庆的象征,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如春节要挂大红灯笼、张贴红对联和红福字, 男女婚嫁时要张贴大红的喜字; 红色还有“革命”的重要象征意义, “革命”在汉语中是褒义的, 例如中国共产党最初建立的革命武装叫“红军”, 建立的革命政权叫“红色政权”。而在英语文化中, 红色除了表示喜庆外, 则是激进、暴力革命的象征, 如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 ( 激烈的政治运动) ; a red revolution ( 赤色革命) 。

2. 2 黑色的汉英比较

同红色一词的象征意义正相反, 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 黑色都具有苦难、悲痛和死亡等大致相同的意义。在汉语中把匪帮叫“黑帮”、把匪盗的行径叫作“黑道”、把匪盗说的语言叫作“黑话”。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对“黑”所具有的联想意义同汉语基本一致, 甚至“黑”上有完全对等的意义和形式, 例如: black market, black hand ( 黑手党) , 此外在英语中“黑”还具有“不吉利、非法的”等象征意义。

2. 3 白色的汉英比较

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在中国, 白色表现出的是枯竭而没有血色、没有生命, 是死亡和凶兆的象征。如自古以来人们把家属的死亡叫“白事”; 白色又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其又是落后、反动和腐朽的象征, 如把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叫作“白区”; 白色也是失败、愚蠢、无利可图的象征, 例如: 战争中为了表示投降要打白旗, 如果付出没有回报称之为白干、白忙活; 白色还象征奸邪、阴险, 如京剧中的奸诈角色一般都画白脸; 此外, 白色还是知识浅薄、没有取得功名的象征, 如把没知识、没文化愚蠢的人称为白痴。在英语文化中, 白色 ( white) 是最神圣的颜色, 它象征着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例如: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其头顶上悬着光环也是银白色的; 律师们在庭审时穿的白袍是正直光明的象征; 在婚礼上, 新娘穿的婚纱是白色的, 而且头上戴的也是白色的头纱, 这些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国的婚礼上新娘的穿着也是如此。

2. 4 黄色的汉英比较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权势和威严, 是中央政权、国土之义的象征, 是历来封建帝王专有的颜色, 如天子的龙袍叫黄袍、天子的仪仗叫黄钺、天子的诏书叫黄榜。同时, 中国人习惯把内容庸俗猥亵、情色的文学艺术作品贬称为黄色书刊、黄色音乐、黄色电影; 在英语中, “yellow” ( 黄色) 具有“胆小、背叛和邪恶”的含义, 例如: yellowdog ( 卑劣小人) 、yellow livered ( 懦夫) 、yellow union ( 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 一般是受资本家操纵的傀儡组织) 。

2. 5 绿色的汉英比较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绿色有着双重含义, 即具有“义侠”之意, 又具有“恶野”之意。由于人类在蛮荒的原始时代, 需要借助绿色来实现自我保护才能得以生存, 但是绿色也同样保护着人类的天敌。所以, 绿林中有正义的好汉, 也存在邪恶的绿林。同时, 绿色暗含着卑贱和非正统, 例如由于妻子情感的背叛, 被叫作给丈夫“戴绿帽子”。在英语中的“green” ( 绿色) 的内涵包括“金钱、妒忌、缺乏经验、新鲜”等。例如: 美元是绿色的, 因此在美国“green”是钱财、钱票的代称; “green - eyed” ( 嫉妒) 、“greenwound” ( 新伤) 、“green horn” ( 没有经验容易上当的人) 。

2. 6 蓝色的汉英比较

中国文化中蓝色几乎没有具体的象征意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其象征意义相比较而言要多一些。在西方, 蓝色是高贵、高远、深沉、严厉的象征。例如: blue blood ( 贵族血统) 、blue laws ( 严格的法规) 。同时, 蓝色也是猥亵、下流的象征, 例如: blue movie ( 色情电影) 、“blue revolution” ( 性解放) 等。

2. 7 紫色的汉英比较

在汉英语中, “紫”和“purple”的内涵中都有“高贵、显赫、帝王、华丽”的意思。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国君穿“紫衣”, 祥瑞降临称之为“紫气东来”, 明清时期皇帝居住在“紫禁城”里; 在英语中, 由于西方的帝王和主教也都身穿紫袍, 所以有“be raised to the purple” ( 升为红衣主教) , 另外, “marry into the purple”被翻译为“嫁到显贵人家”、“born in the purple” ( 生在帝王、贵族之家) 。

3 颜色词的翻译方法

3. 1 直译法

所谓的直译, 就是指在译文语言允许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把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保留下来, 尤其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和象征意, 以及民族、地方色彩等。但要注意的是, 直译不等于是硬译或者死译。主要是准确把握原文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共性, 从而能够使人具有相同的联想, 例如:red flag, red carpet, green tea等, 均可以通过直译法加以翻译。

3. 2 意译法

意译是指通过理解和消化原文所具有的深层意蕴, 在此基础上, 打破和重组原文的表层结构, 从而使译文表达得更加流畅自然。一是文化对等翻译法。如果原语言中使用的是基本颜色词, 而译语中表示同一颜色时却习惯于使用另一词, 那么在对这一颜色词进行翻译时, 就要尊重文化的差异, 例如: 红娘 ( go - between) 、black tea ( 红茶) 。二是功能对等翻译法。针对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色彩的词, 在将其翻译成译语后虽具有相同的意义, 但是不具有文化色彩。例如: black smith ( 铁匠) 、blackleg ( 骗子) 、a whitenight ( 不眠之夜) 等。

3. 3 颜色词增减法

增减颜色词主要是为了追求联想意义的相同, 在翻译原文时要依照目标语表达的一般习惯, 对于颜色词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减少。增加颜色词是指源语中没有颜色词出现, 但是译者为了表达出与源语相似或相同的艺术效果, 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适当增加一个或几个颜色词;减少颜色词是指对于有颜色词的源语, 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将颜色词隐去。举例说明: He didn’t try in vain. ( 他没有白干) 这里增加“白”这一颜色词; 红白喜事 ( weddings andfunerals) , 这里减去了“红白”两个颜色词。

色彩具有丰富性, 而且汉英颜色词也包含了多方面的非对应词义。同时, 一种颜色也不只是具有单一的象征意义, 而其象征意义往往是多层次的, 有的意义相同, 有的意义则完全相反。因此, 译者在翻译颜色词语的时候常常觉得十分的困惑,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推敲、慎重处理。总而言之, 除了颜色词由于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而可以进行直译外, 在翻译颜色词时较为普遍地使用意译法和颜色词增减法。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 其最终的翻译目的都是既要忠实于原文, 又要与译语的表达习惯相符, 这是一般公认的基本翻译原则。

摘要:人类的生活与色彩紧密相连, 英语的颜色词与汉语的颜色词相比, 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对比英汉重点颜色词的基础上, 介绍几种颜色词的翻译方法, 以期达到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英语颜色词的目的。

关键词:英汉颜色词,对比,翻译,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同忆.英汉辞海[K].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7.

[2]邓炎昌, 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夏少芳.漫谈英汉颜色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9, (2) :28-32.

上一篇:议事决策规则下一篇: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