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标记物

2024-05-03

免疫学标记物(精选四篇)

免疫学标记物 篇1

关键词:食品检测,免疫,标记

0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全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及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免疫标记技术也在迅速更新和完善,在临床医学、食品安全检测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已经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各类免疫标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作以简要介绍。

1 免疫酶技术

免疫酶技术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USA),简称酶标法,被广泛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Eu SA法可检测食品中的病原菌沙门氏茵、大肠杆菌等,食品中的微量农药残留,以及酱油生产中能引起中毒的霉菌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超曲霉毒素等方面。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及绘制以氯霉素浓度为半对数坐标的标准曲线对牛肉和蜂蜜中氯霉素残留量进行测定,变异系数为3.1~8.6,重复性好,精确度高。有报道用酶联免疫吸附一酶标仪分析法和免疫亲和微柱一荧光仪分析法分别对粮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进行测定,对其检测条件和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比较发现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适宜大批量样品快速筛选,检出限为0.1ug/kg,可在广大基层实验室推广应用。

2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又称荧光抗体法(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FAT),是一种将结合有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罗丹明、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的荧光抗体作为分子探针与抗原进行反应,借以提高免疫反应灵敏度和适合显微镜观察的免疫标记技术。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显微示踪的精确性相结合,以有荧光素作为标记物,与已知抗体结合,但不影响其免疫学特性。然后将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作为标准试剂,用以检测和鉴定未知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呈现特异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存在部位。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操作方法简便且经济,适合在国内水源检测中推广使用。有报道首次将微菌落技术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微菌落免疫荧光技术(M-CIF)。M-CIF法敏感性和重复性好,用已知沙门氏菌浓度做最低检出限量实验,常规法检出限为10个/m L,而该法为5个/m L;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重复10次,阳性菌落均荧光明亮,颜色稳定,阴性菌落均荧光很弱。用M-CIF法对不同菌落进行特异性的荧光染色鉴别细菌,仅需5~6h,在食品有害微生物检测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3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一种把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反应与免疫测定结合后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兼具有发光分析的高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高度特异性。化学发光剂有荧光醇、光泽精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可对多种物质进行微量分析,灵敏度比ELISA高1000倍,且无毒、简便快速。发光免疫技术可用于激素类的检测和抗生素残留检测,同时也可用于肉毒素等微生物代谢物检测,可定量分析也可定性,且无放射性物质污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广泛前景,但由于其应用时间不长,在方法上仍需进一步探索。

4 放射免疫标定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查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高灵敏度免疫分析方法,此法具有高灵敏度(达10-9或10-12),可进行超微量分析,敏感性高等优点。本法常用的同位素有。3H,14C,125I和131I等。放射免疫分析法应用范围广泛,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可用来检测肉类药物残留,黄曲霉毒素等。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性活度低、毒性小、样品处理简单、灵敏度高,检出限高于液相色谱法,可达ng-pg级,可作为水产品中激素残留量的有效检测手段。同时本方法为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用药监控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方法。

5 胶体金免疫技术

采用电子致密物质(通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和铁蛋白)标记的抗体与其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借电镜检出这一标记复合物的技术称为免疫电镜技术。近年来逐渐发展到用胶体金(colloidal gold)作为非放射性示踪剂,即胶体金免疫技术。胶体金免疫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继三大标记技术(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后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目前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应用的主要是免疫层析法和快速免疫金渗滤法。胶体金是由氯金酸在还原剂作用下,聚合成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表面的包被过程,利用它在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的性质,与蛋白质分子或其他生物大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借静电吸引而形成牢固结合。由于胶体金标记蛋白质是一物理结合过程,结合牢固,很少引起蛋白质活性改变,所以试剂非常稳定,不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可在办公室、家中甚至野外进行检测,试验结果也可长期保存;还具有很强的动力学稳定性,可放置数年。以被列为I类潜在重要生物恐怖因子鼠疫杆菌作为诊断对象,建立了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鼠疫杆菌抗原用的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方法,其检测灵敏度达到1×105 cfu/m L,并对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明显非特异作用该法对出入境口岸的样品安全检测有重要意义。有文献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来检测沙门氏菌。该法制备的免疫层析条检测灵敏度为2.1×106cfu/m L,在沙门菌食物中毒菌量范围内。采用简易快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可有效快速地检测各种样品,满足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的需求,同时为制定我国食品过敏原标签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胶体金技术还可用于肉类、蛋类中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的检测。

6 结束语

癌症的“影子”——肿瘤标记物 篇2

医学专家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发现了一些与恶性肿瘤相关的物质,它们好像是癌症的“影子”,一旦发现它们,就能找到癌症的蛛丝马迹。科学家们将这些物质称为“肿瘤标记物”。肿瘤标记物是由肿瘤细胞分泌的,不同的肿瘤细胞能分泌不同的或相同的肿瘤标记物。它们虽然不能直接对癌症作出诊断,但是却能早期提示癌的存在。

目前,就消化道肿瘤来说,医学家已找到以下肿瘤标记物,并在临床上应用。

甲胎蛋白(简称AFP),是最早发现的肿瘤标记物之一,已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检查项目之一。

CA19-9(糖链抗原19-9),这是一种与胰腺癌、胆囊癌、结肠癌、胃癌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它在正常人体组织中含量很低,但80%的胰腺癌病人体内CA19-9有升高。如果同时检测癌胚抗原(CEA),90%的胰腺癌病人都会出现阳性结果。在慢性胰腺炎伴有胰头部肿大和胰头癌病人中,如单纯依靠B超和CT检查有时很难区别,这时CA19-9就发挥作用了,如果血中CA19-9高,就应高度怀疑胰腺癌,及早手术。此外, CA19-9在肿瘤的随访中也可发挥作用,如果手术后CA19-9水平较术前下降,表明手术效果好,如果CA19-9反弹升高,应该高度怀疑胰腺癌复发,提示病情恶化。一般地说,CA19-9的升高比B超、CT发现癌症复发要提早约半年,这样有利于对患者的治疗。

CA-50、CA125、CA724,这些也是消化道肿瘤的标记物。CA50在各种消化道肿瘤中都可升高,CA125在卵巢癌、乳腺癌、大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中升高,CA724主要是胃癌病人的血清中有升高。

子宫内膜癌肿瘤标记物的进展 篇3

1 血清肿瘤标志物

1.1 糖类抗原

近几年来, 糖类抗原是应用广泛、发展速度最快的肿瘤标志物, 主要为糖脂与糖蛋白, 糖类抗原的出现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带来了极大便捷。相关研究资料提出, 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或者发生肿瘤转移时, 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上升[2]。现阶段, CA125已经成为临床检测与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式。但是, 该标志物的特异性较低, 在诸多恶性肿瘤、良性妇科疾患者身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因此, 不能将CA125水平上升单独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指标, 其在评估子宫内膜癌发病以及病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人附睾蛋白4

近年来, 大量研究实验证实, 人附睾蛋白4对于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其预后有重要作用。在子宫内膜癌监测方面, 人附睾蛋白4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A125, 在其特异性上无明显差异。在将来医学发展中, 人附睾蛋白4将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以及个体化疗的重要指标。人附睾蛋白4表达水平是判断子宫内膜癌的独立性因素, 人附睾蛋白4水平与患者绝经、淋巴结阳性、深肌层浸润等有密切关系。对于出现子宫内膜病变患者, 若发现其人附睾蛋白4水平明显升高, 需警惕子宫内膜恶变的可能。相关研究资料证实, 人附睾蛋白4联合CA125能有效提升子宫内膜癌诊断概率[2]。

1.3 人类软骨糖蛋白-39

人类软骨糖蛋白-39在多种恶性肿瘤 (卵巢癌、乳腺癌、宫颈癌等) 患者血清中呈现高表达状态, 其可能在细胞的分裂、增值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关于人类软骨糖蛋白-39的研究比较少, 国外研究资料证实, 人类软骨糖蛋白-39与患者的肿瘤分期、年龄无相关性, 但是与预后结果成密切相关[3]。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肿, 人类软骨糖蛋白-39的水平明显上升, 其高免疫活性海域组织学分级、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若人类软骨糖蛋白-39阳性, 则提示患者预后效果不佳。人类软骨糖蛋白-39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有望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2 肿瘤基因标志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 现已发现部分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比如说, 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等。在正常水平下, 癌基因处在低水平或静止表达水平, 有机体一旦受到病毒、辐射或致癌物质刺激, 癌基因就会被激活, 进而导致细胞癌变。现阶段, 关于子宫内膜癌癌基因标志物的研究主要由cerb B-2、K-ras等。约有10%~3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K-ras基因突变, 而且多发于Ⅰ类子宫内膜癌患者身上[4]。cerb B-2能有效参与的细胞的生长、分化,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身上, cerb B-2的过度表达概率约在30%左右, 其水平直接影响到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转移与预后。抗癌基因主要是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 其具有抗癌功效。PTEN、P53、P16是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的抗癌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身上, 约有25%~83%患者发生PTEN基因突变。PTEN基因属于肿瘤抑制基因, 参与细胞循环调节, 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 其突变会引起细胞异常生长或转移。PTEN是子宫内膜样腺癌最重要的基因诱发因素, 其失活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常见于Ⅰ型子宫内膜癌。P53基因蛋白参与基因转录, DNA合成和修复, 积极参与细胞新陈代谢, 能有效促进细胞凋亡。相关研究资料证实, P53突变是Ⅰ期子宫内膜癌晚期与Ⅱ期子宫内膜癌早期的事件。P53基因突变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病程大多进展迅速、预后效果较差, 可以将P53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标志。P16也积极参与细胞新陈代谢, 有效抑制细胞分裂与增值。迄今为止, p16失活机制尚不明确, P16基因突变常常预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低生存率。P16也积极参与细胞新陈代谢, 有效抑制细胞分裂与增值。迄今为止, P16失活机制尚不明确, P16基因突变常常预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低生存率。

3 激素受体标志物

妇女体内有两种主要激素受体, 即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两种激素受体均属于依赖型转录因子, 在激活状态之后, 能与DNA靶点相互结合, 进一步调节基因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 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就是子宫内膜癌研究领域的焦点。通常情况下, 通过免疫组化法以及活性炭吸附法检测。相关研究资料证实, 雌激素受体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身上的表达约为32%~69%。大量临床实践证实, 在诊断子宫内膜癌疾病中, 雌激素受体亚型比值价值要高于单一亚型结果[5]。孕激素受体现已成为评估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结果提示,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水平、孕激素受体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学、肌层浸润有密切关系, 程度愈低, 肿瘤恶性程度愈高, 激素的治疗效果也越差[6]。存在雌激素受体, 说明肿瘤细胞对激素的调节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 其还会对激素刺激产生反应。因此, 存在雌激素受体, 提示内分泌治疗有效的基础。

有机体细胞膜上广泛分布着跨膜受体IR被活化之后, 会通过蛋白酶级联反应下传胰岛素信号, 进而激活相关底物发挥生物学效应。大量研究资料证实, 在肾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身上, 均存在IR的过度表达[7]。近年来, 人们逐渐发现IR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事件。在子宫内膜癌中, IR-A与IR-B呈现出共同表达状态, 而前者对于癌细胞肿瘤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医疗领域, 尚没有针对IR的有效抗肿瘤药物。选择性抑制IR-A的表达, 成为了未来医药界的主要研究方向。

4 WT-1与白细胞介素

相关研究资料证实, 在卵巢浆液性癌中WT-1的阳性率超过90%[8]。72%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内血管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中, 有不同程度的WT-1着色, 但还需要与核着色进行深入区分。

白细胞介素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学者广泛关注, 白细胞介素-8与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研究人员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身上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 提示白细胞介素-8明显上升, 且与血管密度紧密相关。学者也发现白细胞介素-8同时也是内膜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5 其他

国外研究人员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广泛研究, 发现了部分新的肿瘤标志物, 比如说, 线粒体DNA水平、SLP-2MRNA、S100等[9]。国外研究人员通过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身上的线粒体DNA含量, 发现线粒体DNA含量明显上升, 与此同时, 肿瘤细胞的不稳定性与线粒体DNA含量存在一定关系。比较于正常内膜组织, 子宫内膜癌患者SLP-2MRNA水平明显上升。上述诸项研究均处在实验阶段, 尚需大量临床实践证实。

参考文献

[1]魏鹏, 骆爱萍, 丁芳, 等.YKL-40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J].癌症进展, 2013, 11 (3) :212-216.

[2]韩守威, 何斌, 唐茜萍, 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胞浆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1) :12-15.

[3]Bartosch C, Manuel Lopes J, Oliva E.Endometrial carcinomas:a review emphasizing overlapping and distinctive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J].Adv Anat Pathol, 2011, 18 (6) :415-416.

[4]陈雅卿, 楼洪坤.甾体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 2002, 9 (5) :478-479.

[5]杨静华, 刘建辉, 孙志平, 等.血清骨桥蛋白和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上皮癌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 2007, 5 (11) :29:549-551.

[6]刘风华, 王沂峰, 王静, 等.细胞角蛋白、CA125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3) :612-615.

[7]刘玉环.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 (Ad-PTEN) 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 2004.

[8]周怀君.子宫内膜腺癌候选基因的筛选及其侵袭与转移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免疫学标记物 篇4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65-02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Barrows教授首创的一种以问题为教学基础,通过问题引导进行学习的方式,是当前国际广为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和纽带,是进一步学好后续其他课程的基础。为深入探索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实际效果,我们对10级、11级两年的高职护理学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尝试性地实施PBL式教学,并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希望能够对探讨PBL教学法提供一些理论及实验依据。

一、对象及方法

选择我校10级、11级两年的高职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因为PBL教学法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在综合考虑到学校场地及硬件条件等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施PBL教学,通过集中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过程采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小组集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讲授和总结的方式进行。

1.精心备课,确定问题。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确定章节,在内容选择上,选择内容较繁琐,但难度不高,通过自学可以顺利掌握的知识实验。比如在进行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已经学过的生理学中的血型鉴定均属同样原理,生理上讲述的ABO血型直接凝集反应的相应鉴定方式,以及相关的ABO血型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大部分学生通过生理课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如果该课程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不易调动。并且由此而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采用PBL教学法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由此产生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怡悦心情。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给学生设立了四个主要问题。一是明确凝集反应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二是回顾ABO血型相应分型原则和其遗传特点。三是通过间接凝集抑制实验了解和掌握检测早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方法。四是推理Rh血型不符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症相应发病机理。这样四个问题基本能够涵盖该部分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做了一定的拓展。在授课前我们把以上四个问题提前下发给了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了自由随机分组,每组4~8名学生,每个实验室分成4个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查询和自学。

2.查找资料,自学解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以上问题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认真阅读教材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学习资料,学习相应的新内容,完成自学、解疑、再学习的过程。

3.整理资料,小组讨论。组织各个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整理,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对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发言,本组成员可适当对其发言进行补充,并允许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

4.重点讲授,集中归纳。进入该环节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各个问题回答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并以问题为切入点,将教学内容讲清讲透,特别是对于那些学生认识较模糊的知识要特别进行精讲,确保学生各项知识掌握全面准确。

5.实验操作,现场指导。以上四个主要环节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根据前期学习情况,自行进行实验操作,对讨论中涉及到的问题或论点逐个进行求证,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法那种简单模仿性验证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相应引导作用。

二、结果

为检验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后,我们采取无记名调查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全部回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PBL教学法均比较认可和支持。具体评价统计如下表。

三、讨论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自身能力的发展过程。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不够明显。1968年Barrow提出PBL教学法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我国多所院校已经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PBL教学法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各种创新性、创造性的思索和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是PBL教学法的关键内容,实现了传统灌输教学向现代启发教学的转变和飞跃,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培养。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有以下三点主要優点。一是能够建立全新的高职教学平台,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二是能够使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框架,通过积极探究问题本质,实现对各项知识的深入全面掌握,为其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增强学习主动性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态度全面提升,对于学生的知识量的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高职教学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训,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Rhem J.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J].TheNa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Forum,1998,8(1):1.

[2]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林元藻.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1).

[3]彭荣.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的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4]苏丹.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01).

[5]周青.多方式组合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

上一篇:体育职业资格培训下一篇:漏电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