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教学

2024-05-02

阅读理解教学(精选十篇)

阅读理解教学 篇1

一、方法入门, 推动学生善于阅读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 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 贵在得法, 方法不当, 等于没读。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 你就会少走弯路, 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 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1.注重文本, 形成语文阅读能力。文本就是经典范例,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特点来抓重点, 以读引篇的方法进行。反对脱离教材, 漫无边际的发言作风。当学生说道“怎么怎么样”的时候, 我坚持要他们说出究竟怎么样, 要达到“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 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多读课文, 读懂文本。如教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女孩死了, 嘴角却带着微笑?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同学们通过研读课文, 讨论明确, 这不是真的幸福, 而是小女孩只要活着就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说明当时社会穷人命运的悲惨, 社会的黑暗。

2.训练学生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句子, 或表示过渡, 或点明中心, 其对表情达意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让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性语句, 正确把握这些关键性语句的含义,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读《草原》时, 我们可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结尾部分, 使他们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多广阔, 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 让学生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到《草船借箭》, 可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了古诗, 可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学生就会乐意去读, 自觉去读, 真正保证阅读的广度, 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 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从阅读的目的而言

千教万学, 千阅万读, 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能正确理解、分析、解答试卷上的疑难问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为了提高阅读成绩, 增加考试分数。可是需要阅读积累的内容又实在太多、太广了, 简直让人有一种不着边际, 大海捞针的感觉。不过, 无论阅读的文章如何千变万化, 阅读的题型如何改头换面, 惟一不变是规律。因此, 我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成绩, 归根结底是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 摸索规律。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1.语数的答案不同。数学的答案1是1, 2是2, 多写也没用。而语文的答案是描述性的, 一定要多写, 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点。哪怕是带点字解释, 也要写两到三个。如“夜幕降临”的“临”, 我要求学生写上“来到、到达”。如果是理解句子的含义或回答问题, 那就更要把要点答全, 把握不准时, 宁可多写, 把相关的统统写上。

2.指导学生总结学法经验, 摸索规律技巧。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经验, 有技巧的, 关键是善不善于总结反思。于是, 我给学生分类整理了一整套解答各类阅读题的方法。如:分段及归纳段意、内容、中心的方法;开头、中间、结尾等句子的作用;如何找准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照应句等;修辞手法、写作手法, 表达方法的正确判断;缩句、扩句、改句的章法……这样经过整理传授和实践运用, 学生就好比有了公式, 有了法宝, 各种类型的题目拿到手, 都能迎刃而解了。

3.碰到无法套用公式, 沉着冷静。我要求学生按下面的步骤深入思考: (1) 多读, (2) 据问题找答案。把问题在文章的位置找出, 答案基本在此句的前面或后面。 (3) 以文章为本。出题人的依据也是文章, 所以答案要在文章中找。先划定大致范围, 再缩小范围, 如是长句, 用缩句的方法写出答案。 (4) 重视题目。因为很多题目都要涉及到中心, 这也是一个规律。围绕题目写一句完整话, 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中阅读理解教学案 篇2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提炼文章主旨。

(3),感知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4),完成课后问题,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难点)。三,教学过程:

(1),先看短文标题,然后联想与标题相关相联的问题。(时间不要太长)

师问: 看标题“ 我长大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1:长大了,就是不是小孩子了。

生2:长大了,就应该懂事了。

生3:长大了,就是我的个人长高了。

生4:长大了,就是我们的年龄增长了。

生5:长大了,就是成熟了,做事情有分寸了。、、、、、、、、、、、、、、、、、、、、、、、、、、、、、、、、、、、、、、师:同学们刚才都说出了各自的想法,很好,老师给你们点个赞。师:老师认为啊,一个人长大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个人在生理上长大了,就是个高了,身体发育完好了;另一面就是一个人在心里上成熟了,敢于担当了,敢于面对了,敢于负责了。

师:同学们,你们说老师说得对不对啊?

(2),看短文后面的题目,认真仔细看后面的每一个题目,然后用铅笔在短文相应的地方用①? ②? ③? ④? ⑤? ⑥?划出了,以便我们在阅读短文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将要回答的问题。

(3),阅读短文,我们一定要带着问题去阅读短文,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要盲目的去阅读,每次读到我们用①? ②? ③? ④? ⑤? ⑥?标出了的地方要仔细体味。

(4),读完短文后,我们要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一般来说记叙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做事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学生概括:

生1:文章讲述了“我”小时候盼望长大焦急心情。

生2:文章讲述了“我”长大的三个过程:一是,进入中学。二是,脸上长青春痘。三是,撞到老人,闯祸的过程。

生3:文章讲述了长大实际上敢于承担责任。、、、、、、、、、、、、、、、、、、、、、、、、、、、、、、、、、、、、、、、、师:同学们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全面。师:文章的主要内容,长大了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而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5),回答问题,积累答题技巧 1题:分析,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②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③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④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⑤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⑥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⑺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⑻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⑼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⑽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⑾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⑿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是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5.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阅读理解教学 篇3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微笑着面多生活》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感叹和热爱。

语文学习,并非只是学习课本,生活中处处生意盎然的情景都可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课外与语文有关的优秀读物中也有很多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文章,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如渗透着真善美的《情感读本》,教会我们面对生活的《心灵鸡汤》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人文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课文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杜绝生命安全的隐患。例如,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与生命相关的积极因素,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思考、拓展探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次生命历程的深刻教育。

1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作者本身就因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才奋发而起,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以震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成《离骚》,我们在学习他们的作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饱受的挫折和打击,学习他们流芳百世的作品。当学生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会有众多感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认识作者,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送东阳马升序》一课时,作者宋濂在劝勉马生时,用的是自己的现身说法。学习这一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内涵,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积极的精神,把这种正能量注入学生的血液中,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奋进的意识。

2个性解读,领悟生命意义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我们分析最透彻、解读最深刻的文章。课文含义很丰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世界和不同经历对文意进行发掘。

我们在阅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可以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求生的欲望。学生读完以后,不必先去分条分理地讲解课文,要给学生留出“震撼”反思的时间,厘清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坚持,乃至与死神作斗争,并获得最终胜利。这一切皆源于对生命的不放弃。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岛坚持生活28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重回“人类世界”。这些作品中透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对于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阅读时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即可,不必大讲特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震撼,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多种对话,思考生命价值

学生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透出来的生命主题,而有的学生却只能理解表层含义。所以,在阅读文章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温暖到学生的心灵。学生如果能够和文章的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共鸣,那么就可以把文章的内涵理解到位。当然,这个对话还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老师要适时点拨,稍作指点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此外,同龄人总有相同的看法和相似的观点,老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中学生已逐渐成熟,不尊重生命是因为意识不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仔细读来,就会感觉幸福像巧克力一样甜甜地萦绕于我们的身心。只要我们尊重生命,幸福就如自来水般源源不断,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的生命呢?学生只要能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呵护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4拓展阅读,建构生命信仰

教材中的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更多的歌颂生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脆弱,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选段,当船撞上冰山从中间折断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真是应了“沧海一粟”之说。在生命遇险的时候,金钱、权利都没有任何价值。当主人公杰克把生的希望让给露丝时,让我们明白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我们要树立更健康更伟大的生命信仰。

在课外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蕴涵着许多的生命营养,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等,老师要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深化生命教育还需要读写辅助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虽然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必需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是读的时候泪眼婆娑,感动至深,放下书本几天就会将之忘到九霄云外。所以,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是阅读感悟,还要有写在书面上的心得体会,这样更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对作品中生命教育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就会让学生拿出“心得体会本”,学课文的时候,也会给出学生反思的时间,把体会记录下来,哪怕是对几个句子的理解,也要写下来。拓展阅读的时候更要让学生多感悟、多体会,感受作品中透出来的积极因子,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读写结合,更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能力,提高个人素质,生命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阅读、阅读能力与阅读教学 篇4

为了了解小学生的实际阅读量及真实的阅读能力, 我们开展了小学生阅读量与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问卷、试卷的具体分析,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阅读量很大, 但阅读能力并不强, 一部分学生阅读量不大, 但阅读能力却非常强。

二、阅读与阅读能力不是一回事

阅读有真阅读与假阅读之分。有些儿童读物, 表面上看图文并茂, 实际上图多文少, 图大字小, 小学生只看图画不看文字, 看这种读物, 严格意义上讲不叫阅读。有些小学生虽然看文字但不去思考, 甚至有许多不认识的字都不去管, 这叫假阅读。只有当小学生沉下心来, 一字、一句、一段, 认认真真地看在眼里, 记在脑里, 印在心里的时候, 那才是真阅读。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天敏认为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及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义的理解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 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 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

一般说来, 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 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他知识积累一样, 阅读能力的养成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从“积累”的角度讲, 书读得越多, 阅读的能力就越强。从“培养”的角度讲, 真阅读的量越大, 阅读的能力就越强。

三、提高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事实的情况是, 现在的小学生眼球被三块屏幕所吸引:看电视、玩手机、打电脑, 课外几乎没有阅读的时间, 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更是少之又少。儿童阅读能力提高、国民阅读素质增强的任务, 历史地落到了学校, 落在了教师的头上, 落在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阅读教学要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放在重要的位置。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小学生来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 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上。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 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就是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 教师要在教室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教师要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 配备一定量的图书, 让学生动手就可以摸到图书;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图书阅览室, 让学生知道图书借阅的流程;教师要把新华书店、免费开放的图书城介绍给学生。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师生共读一本书, 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阅读、进阅览室阅读, 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首先要主动钻研文本, 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如:《小草和大树》为什么把勃朗特姐妹先比作“小草”, 后又比作“大树”呢?《船长》一课为什么说船长“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其次要有所感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启迪。如:《月亮湾》一课的中心词是“美丽”, 作者把家乡写得这么美丽, 要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桂花雨》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实际要告诉我们作者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再次, 要享受文本中优美的语言, 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积累。优美的句子,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要及时记录下来, 反复阅读直至背诵。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当今世界, 知识更新快, 信息传播渠道广泛, 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要加强课外阅读, 扩大阅读量, 拓宽知识面, 提高阅读能力。课外阅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推荐的读物, 在适合学生阅读的前提下, 范围要尽可能广, 类型要尽可能多,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课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我们曾经帮助学生制订了金币阅读计划, 深受学生欢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存折样式的阅读记录卡, 记录卡上设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量、所得金币、金币合计等栏目, 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家长或老师检查后, 在“存折”上记录下金币数量, 每阅读一千字计50 金币。一学期结束, 学生可以用获得的金币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参加的活动, 500 金币可以要求家长买一本书, 5000 金币可以要求家长陪玩三天或旅游一次。活动结束, 家长在“存折”上扣除相应的金币。教师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指导开展同伴互读、亲子助读。好朋友共读一本书, 相互交流读书体会;父母和孩子在临睡觉前, 共同读书半小时, 都是有效的课外真阅读。

阅读教学重在理解 篇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领域,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可现状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方面,阅读教学要在策略上调整,多让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后不断增强“文感”;在阅读内容上拓宽,让学生阅读涉及各种文体,熟知各种文体的特点;在阅读方法上进一步改进,帮助学生不断优化阅读的路径。比如要让学生沉入文本,努力与作者心电感应。思考和解答阅读题要按照正确路径,直接与出题者的思路接轨,用比较规范的答题样式和词语,提升正确率等等;另一方面,或者根本的方面是阅读教学的方向要转变,要改变只是为了“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答题得分而进行阅读教学这样一种很狭隘、很偏颇的教学行为,要在更广的层面、更高的视角去理解并实施阅读教学,真正使这种教学能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辨思,从而真正激发阅读的自觉,让学生真正读而有悟。学生有了这样阅读的功底和悟觉,然后再去做阅读题目,自然就能统揽全篇,居高临下、融会贯通,从而顺着作品的思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从容应答,自然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自然也就能答顺、答正,拿高分。

唤起阅读体验。文章总是生活的反映,学生则是生活的主人。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老师第一要务是引导学生到文章的“陌生”中找熟悉,找“似曾相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引他们走进作品,将作品中所写的内容与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进行碰撞、融合,产生阅读兴奋,进行阅读体验,渐渐的感知作品,与作品亲密相拥。于漪老师回忆她小时候读《水浒传》的情形,说读着读着“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的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这样一种阅读体验,一下子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能让读者自觉沉浸于作品之中,行所绘之境,悦所写之人,思考和回答问题也就能基于作品,答到点子上,就可以避免阅读理解上的隔靴瘙痒、不着边际。所以,阅读教学首当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如临其境”,在境中思,在境中悟,这样方能登堂入室。

由于时代、地域等的差异,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时还是难以“逼真”的。老师则需要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创设必要的条件,比如提供必要的文本材料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相关背景,还可以运用音乐、画面等做一些映衬和支撑。这样,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调动和激发。

激发阅读联想。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流程,学生阅读某篇作品也应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关键是我们老师要善于激发这种联想,要对学生的联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促使学生扩开思维,又保证这种联想的正确方向和相关视域。学生的联想一旦打开,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能更全面,更有广度,也才能更加中的。

有位老师举了个很好的例子: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给人的印象是处处逆来顺受,没骨气。但拓展联系《水浒传》写林冲的其他章节,就让人看到他的另一面:在五岳楼、白虎节堂、野猪林中,林冲为何一忍再忍?被诬陷罪毅然休妻,是要妻子另找一个好人家;野猪林不让鲁达打杀公人,是不想让兄弟落难;沧州拒绝“店小二”报答,是避免给这一家引来灾祸……前后贯通,左右勾连,一个立体的林冲站起来了:以情为先、刚柔相济,心里装满的只有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坚韧是他内心的支撑,伟大是他不俗的情怀。他是一个真正的伟丈夫,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有了这样的阅读联想,形成了这样的独立而辩证的认识,我们对林冲的评价就会比较全面。涉及到对林冲的形象分析,无论是具体的细节还是整体的形象,学生就会不只看表面现象,而会综合起来思考和评价,对人物的认识就会避免片面性,而能客观全面公正的进行分析。而学生一旦养成了这样一种阅读品质,形成了全面思考的辩证思维,他们的阅读水平就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回答问题就不会片面、残缺、浅显,而会客观、有力度和深度。

促使阅读比较。学生阅读,我们要让他们思路打开,在阅读某篇文章的时候,要善于将与本篇相关联的篇目、相关联的内容联系起来,时不时的拿来与本篇做比较,让比较贯穿阅读的始终。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能够打开阅读的思路,更能加深对本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准确率。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有的老师将《飞向太空的航程》拿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为什么?因为这两篇文章报道的对象不一样,行文和情感的表达上有各自的特点。对比着阅读,能让学生感觉到新闻表达既有多样性,又有差异性,他们对新闻文体的特点就有更全面的了解,对本文的个性也就有更到位的把握。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养成比较阅读的习惯。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两篇都是必修篇目,不管教学哪一篇,我们都可让学生将另一篇拿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对比中感受本篇在思想主题、艺术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文体方面的个性,加深对所学篇目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课堂教学时,阅读比较的视角一定要选好,因文而异。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老师设计的《边城》群文阅读课型,将沈从文的《边城》与鲁迅的《阿Q正传》、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组合成群,通过三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语言艺术以及三位作者对农民的不同态度的探究比较,把《边城》这首“美丽而忧伤的田园牧歌”赏析得剔透明了。我们说学生阅读最怕思路打不开,一旦打开了,他们就会让自己的思维更缜密,从而在比较中悟出最中的的答案。

引导阅读辨析。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引导学生去辨析作品题旨、手法等,使学生理解作品能更准确、更到位、更多元,也更有深度。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会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就因为他们不善于辨析,思维总是往一个牛角里钻,答案自然也就不能很大气、很全面。比如思考《丑小鸭》一文的主题时,学生容易思维定势,以“只要拼搏,身处逆境也能改变命运”作为最贴切的主旨理解,而不善于全视角思考:拼搏还涉及到正确的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外界条件的帮助、灵活机动的策略等等。引导学生去做一些辨析,会让他们养成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习惯,优化他们的阅读理解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分析问题就比较周全,答题也就容易难高分。宋代诗人赵师秀写过一首诗《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技法是什么?很多人说这首诗是“以动写静”,也有人提出是“以动写动”,到底如何理解,就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写的情境,结合诗人写作的背景去分析。如果学生能综合起来考虑,理解出作品完美的“动静相生”,那就比较全面了。

阅读辨析包括阅读批判。这种批判,可以从“高于作品”的视角,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肯定、阐发、拓宽、补充等;可以从“吹毛求疵”的角度,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反驳和匡正;更可以带着读者自己的品味进行更有高度和深度的解读,张扬读者的个性,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当然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批判”应该客观评价,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模棱两可。

刺激阅读换位。在让学生把文章读清楚弄明白后,要尽力引学生去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题旨,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样一些技法。在此基础上则要深入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后换位:假如我写这篇文章,我将怎样写?以我的阅读感悟,我怎样写可以写得更好?就像学画,先要临摹,把画家的匠心充分的悟透,然后创作,画出自己的角度,甚至超过原作。这样一种阅读换位,会让学生更深切地体悟作品的精妙,入理入微的把握作品;会让学生自觉的与作者比照,悟觉原作的高明和不同凡响,更好地与作者实现“心有灵犀”;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这样一种阅读换位是与作者的握手,会让学生更深切地喜欢作品,理解其作品来也就能因为有了与作者的共鸣而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更真切的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

左言洪老师执教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带着学生一读明了写什么,二读理清怎么写,三读知道为什么写,在此基础上,他让学生进行阅读换位:学习了本文,如果再让你写“说园”,你怎么写?这种训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想写成游记,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有的想写成写景散文,注意写景联想;有的想写成说明文,主要用作比较的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变成走近作者的过程,变成对课文加深理解的过程。训练后再让学生去理解文章,亲切感油然而生。

鼓励阅读观照。学生所读,都是相对的过去时,文章表现的思想、展示的文化、承载的知识、传达的信息有的已渐渐消寂,有的经过时代加工融入了现实的情境。阅读教学,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阅读观照。这里有两个维度:一是时代观照。要从继承的角度,理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蕴含的文化、承载的情感,并自觉地用这种思想、文化、情感去观照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所处的社会现实、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以当今的社会真实、意识形态去对照作品的内容,找出作品的现实意义,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履痕;二是自我观照。当代作家陈建功曾经说过:“我读屈原,感到自己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狭窄。”阅读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观照,把自己“放进去”,思索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所拥有的人生经验、所处的人生境界,让作品进入阅读者的精神世界,成为映照读者主体的一面镜子,那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是真阅读,是触及灵魂的阅读。这样阅读,会有真情、有真感悟,会借阅读重塑自身价值。

现代文阅读常常需要联系现实、联系自己来回答问题,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阅读观照水平。所以日常的阅读教学,要多引导学生把作品与现实、与自己联系起来,在观照中把握作品的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从而理解作品能更可感,更亲切。

铺就阅读路径。当不同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能不能真正走进去,取决于他能不能根据文本的体裁,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文体路径,让他们曲径通幽。郑桂华老师曾探讨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说:“如果找到几篇典型的文章,总结出这一类文章文体上所隐含着的共同特征,然后试着以这些特征为线索,去阅读理解这些文章,也许就能总结出这一类文章的普遍适用的方法,从而建立起阅读这类文体的‘图式’。”郑老师表述的就是要通过努力,形成学生文体阅读的路径。学生一旦走在正确的路径上,思考和回答问题就能不偏斜,就能提高准确率。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路径,同一种文体阅读路径也有变化。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去摸索探究,让学生具备“按图索骥”的本领。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你就得带学生去“散步”,悠悠的走进作品,慢慢的领略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四幅画面——霜、风、雨、雪,悟出作者的视角、情趣,以及艺术手法上的造诣;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你就要引学生去知世论人,了解金岳霖那个时代,了解西南联大,还要熟知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从文章看似“闲散”的叙述中找到内核,从对他人的描写中看到金岳霖的风采。学生阅读作品,找到了进入文章的路径,回答问题自然就会“直奔主题”了。

阅读理解教学 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优化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尤为明显。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考题,不难发现单纯考查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点的题目已经逐渐被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语言素养的题目所取代,高考阅读能力测试比重、分值、难度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而且是高考英语改革提出的要求。因此,要不断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既狠抓落实又引向深入。

一、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遵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除教材内容外,对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由教学大纲的20万字到课程标准七级目标的23万字,再到八级目标的30万字,直到九级目标的35万字至40万字,从中可以看出,未来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教学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越来越重。

(二)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要求的必然需要。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选材极其广泛,内容涵盖文史、哲学、科技、心理、新闻、广告等,文体多样、语言真实、贴近生活和时代,文化特征明显,思想内涵深刻,而且阅读量大,要求用不低于每分钟60字至70字的阅读速度,大约35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成2000字左右的5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的材料,不仅检测学生对材料的表层理解,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把握。

二、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措施

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优化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最优化。其次,教学目标要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于教学目标,不但教师要清楚,更要让学生知道。

以上两点在教学中表现在具体做法上,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课内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和试题材料的关系。这三块几乎构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全部,也是整个英语教学的主体。它们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但是必须让学生清楚这三块之间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原则上,对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有本质的不同。

1.教材课文是生词、语法、基本句型的重要载体,其语言知识丰富,蕴涵着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渗透着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课本教学基本上采用精读的教学模式,重视词块教学,课文中有标注勾画,注重朗诵、听写及结构分析,实现精读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2.课外阅读材料在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接触更生动鲜活的语言,提高对高考阅读材料的适应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多采用泛读的教学模式。

3.试题阅读材料既不具备课文的基础作用,又比不上课外阅读材料的生动鲜活,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一旦目标明确,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二)刚才对课文的精读已有涉及,这里主要说说课外阅读材料和泛读材料要做到精心选材和严格整合。选材是基础,是关键。一定要选那些更具时代感,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利于高考,语言更地道、更优美的材料。另外,整合是必要的,而且要严格,既要尽量配合或兼顾课文教学,对课文起到巩固、深化、延伸和拓展的作用,又要辅以听、说、读、写多种训练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泛读模式。

(三)阅读与听、说、写的关系。《教学大纲》指出:听和读是语言接受技能,说和写是语言生成技能,只有达到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才能有效地开展听、说、读、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水平。为此高中阶段应加强听读能力的培养,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文材料还是课外阅读材料,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诵、复述、仿写、归纳大意等能力。

(四)讲与练的关系。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所有阅读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又一集中体现。讲,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与练的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的关系。毕业年级面临高考,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同于高一和高二年级。在非毕业年级阶段,课文、课外阅读材料、试题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所占教学时数应大体均衡,三位一体。到了高三阶段,从试题材料到课外阅读材料再到课文所占教学时数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据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要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调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合作意识。三是艺术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四是适时、适当地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情商水平。

三、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除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帮助外,更能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优化英语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优化、继承与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广大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阅历,提高认识,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以便达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理解教学 篇7

一、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分析

首先,这套教材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真思考和对话实践中去学习本单元的单词、语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课文的内容都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实现交际与沟通的重要性。课文中所创设的语言情境也能让学生拉近与英语的距离,乐于使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

再次,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师生对话、互动活动,并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构英语思维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教材的设置安排:每单元以卡通漫画为开头点明本单元的要点,使学生处于趣味性强、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中,很快就激起了学习兴趣。接着进入课文导入学习中,带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课文的主体部分是阅读,这部分选择了与本单元的主题密切相关,并能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词汇、语法的文章,这些阅读材料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且内容丰富多样,体裁广泛,正好符合初中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年龄特点。

二、任务型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明确阅读任务,突出阅读重点

以下将以《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doctor”的教学案例来进行分析。

要进行任务型阅读理解教学,教师首先要选好任务阅读的重点与明确阅读的任务,这样才能通过阅读载体来突破阅读难关,具体步骤如下:

(1)利用8~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归纳出文章的大意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篇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2)围绕着“ORBIS”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整理和搜集出文章中与此内容有关联的信息,然后用红笔画出来,对针对此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思想情感;(3)选好了阅读的任务与难点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下的题目:What do people have problems visit the ORBIS plane?What do ORBIS doctor do?What does Dr Ma believe?(4)等学生完成此阅读理解的任务以后,他们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师可以以How to use ORBIS doctor?为题,进行适当的语言表达训练,以此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

2. 围绕阅读任务进行主动探究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投入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完成英语阅读练习,然而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这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到阅读的相关技巧,只是盲目的一个字一个词地去跟读,并没有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阅读任务进行主动的探究。

如,在8B Unit 6 A charity walk的“Reading A Oxfam Trail walker”教学的教学中,就“Support Oxfam Trail walker”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设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能够从文章中找出与“Oxfam Trail walker”相关的信息;(2)要求学生运用同伴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核心题目;(3)围绕“What can I learn from Oxfam Trail walker?”来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

3. 阅读任务的课外延伸设计

浅析“阅读理解”教学难点及对策 篇8

一、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教学现状: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基于母语阅读能力基础上的知识渗透,目标在于发挥学生自主思考与主观意识能力,是在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心理发展特点等要求下开展的教学形式。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基本表现方式是学生的阅读节奏与领悟全部以教师的步伐为基准,教学开展的流程按部就班,呆板无趣,使得新课改中活学活用的指标难以得到落实。

教学难点:当前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课堂上,困扰教师的教学难点在于阅读训练方式的肢解化以及分析过程的架空式,大大降低了语言文字应该展现的魅力与美感,在解读过程中,训练问题的堆积也使整个阅读过程缺乏了真正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方式的应用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价值,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更难达到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对策

第一,丰富阅读模式,实现多种模式作用下的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程序形式化或学生自主默读过程,教师必须保证每一次的阅读教学开展都能获取文学阅读的审美力并增加科学有效的互动回应,保持思考与质疑的阅读态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信息整合能力,培养出思维严谨、深刻的人才。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前,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提前为学生播放清华园荷塘的景象,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与视觉上的冲击,在感受情境的同时,先培养出对静雅、素淡荷塘景色的感受以及对宁静、超脱情感的体会,再在阅读过程中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引发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后续内容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再比如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阅读学习的任务,分别代表“我”、“祥林嫂”、“柳妈”和“鲁四老爷”,对文章记叙所属人物的情节重点阅读,这种带入角色阅读,创设情境的阅读方法能达到以下的效果:首先,便于学生更快地熟悉小说的内容与情节,其次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其他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阅读。

第二,突破文本限制,展开解放与创新的多种尝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流程,在这个流程执行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学效应与情感培养将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但前提在于学生本能地通过阅读做出回应与反馈,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有关知识点的渗透,并尽可能将其与实际生活贴进,预防出现过于固定走流程而产生的阅读枯燥与不容易理解的困境。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阅读教学课堂上各种综合效果的叠加,而是教师在注重学生语文基础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展开各种创新、解放与渗透的手段实現的,它确保学生在阅读综合效应的促进下提高阅读兴趣,形成自身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并在技巧上实现突破与进步。

在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我那时感觉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可我不懂的,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双倍的。”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的限制,对这句话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切身感受,或引用其他作家的表述;也可以通过情感电影、电视剧片段的播放让学生受到感动,并分别表达作者的体验与感受。这个过程是对学生阅读能力与情感的升华。只有展开正确的引导,解放思想,增强体验,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才会更加深刻,也只有让语言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形成阅读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才能成就效果。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篇9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 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阅读速度参差不齐, 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要想在高中三年里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并非一件易事。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反思, 笔者建议英语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 还要注意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优选阅读教学材料

利用信息技术教授英语, 在发音、个性化、可操作性等方面都要优于传统方法, 而要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采取合作式、讨论式、启发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高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许多专家和学者精心挑选、反复审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编排而得的。一般来说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应当充分利用。教师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每篇课文。这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以回答阅读前的两个问题, 教师也可以提两个较为简单的综合性问题, 然后让学生再细读课文以挖掘出文章的问题句和中心思想。如此坚持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定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 教师还要结合每单元的课文内容, 选择一定的阅读材料来辅助课文教学。当然, 所选阅读材料的面要广, 题材、体裁要多样化, 内容要丰富多采, 难度与课文相当或略高于课文, 并注意所选材料的趣味性、知识性、现实性和可读性。如《同步阅读》、《中学生英语阶梯读物》、《书虫》 (牛津英汉对照读物50种) 、《春天系列》和《新概念英语》等书中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也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英语背景知识。

二、培养和优化阅读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 高一阶段是初高中的衔接阶段, 由于知识面和词汇量的限制, 学生理解能力较差, 阅读速度较慢。这一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懂得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而不在于对个别单词的掌握上。要求他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要以单个的字词为单位, 而是以意群和句子为单位, 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读起来注意力必会集中在整段文字的连续意思、主题句及段落结构、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等方面, 而不是凝滞于一个个单词。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之和教师的讲解融为一体, 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 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学习、大胆实践,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力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收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授之以法, 注重策略指导和技巧点拨

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个“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这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受新知识时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 并达到受益终身的目的。教师在给学生以策略指导和技巧点拨时, 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1. 要有整体规划和阶段侧重

教师要有一个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划, 通过高中三年的教学, 逐步使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最终达到预期水平。可以把高一学年作为第一个阅读教学阶段。在此阶段适当降低学生的阅读速度以达到较高的理解准确度。当中可穿插一些词汇、语法和句法结构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也为进入下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在学生进入高二且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 教师要在扩大词汇量及知识面, 提高阅读要求的同时, 确保四分之三的阅读理解准确度。第三个阶段即高三阶段则要加大阅读量, 提高要求, 抓好阅读速度, 坚固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限时阅读, 以训练阅读质量及阅读速度的教学方式来带动高三大复习。

2. 要注意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高中英语的阅读理解部分要求考生要具备五项能力, 即: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理解某句、某段及具体细节的能力;理解文章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的能力;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猜测判断的能力。根据这几项要求,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抓好以下几个题型的训练: (1) 具体细节题。此类题型较简单, 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短文中, 细心的学生只须快速阅读便可及时找到。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试题要求再寻找答案, 这样可节省许多时间来对付其他问题。 (2) 词句理解题。此类题型的选项一般是对短文的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结构转换上的理解。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转折词的运用等。这类词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推测词义, 理解整句意思,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3) 判断推理题。阅读此类试题时, 要注意综观全文, 揉合信息, 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人物的目的和性格特征、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 并结合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细心判断, 反复推敲, 还要谨防被某些细节所迷惑而误入歧途。阅读文章时, 要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写作背景, 找出作者赞同什么, 反对什么等问题。通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达到更深刻理解原文的目的。 (4) 归纳综合题。做此类题时,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 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材料内容, 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 综合文章的标题、主旨大意、关键词、重点句等信息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解题能力。这样既强调了对语言结构的学习, 又强调了对语言功能的把握,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

四、重视情绪及情感因素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信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备条件。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 各学科任务繁重、压力大, 易产生厌烦情绪, 或对阅读能力的提高缺乏信心和毅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 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使课堂气氛健康、融洽、轻松、和谐, 达到情感交融, 让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 使阅读成为其乐趣,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 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在选材方面, 要尽量选用生动有趣,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 力求使学生体验到英语阅读的乐趣。其次, 在训练方式方面, 要力求多样化, 可以采用默读、朗读、精读、泛读、标读、检索读、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 以避免因形式单一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 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信心和毅力。信心和毅力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不习惯长时间、大量的阅读, 一遇到篇幅较大、生词较多的阅读材料便烦躁不安, 甚至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 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引导学生在遇到生词时, 不是退缩, 也不是盲目地查字典, 而是要学会充分利用构词法、上下文、上下句等信息来推断该词的意思。

五、注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语篇内涵的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话语的存在往往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中, 读者需要具备一些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我国的中学生几乎都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 他们对讲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历史背景、社会状况等情况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 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有关话语的理解。因此, 教师要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上下文的主要线索来重新构建文章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语篇内涵的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初探 篇10

阅读理解是检验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 每次考试中, 阅读理解题型都占有较大的比例, 约45%。我经过分析发现: (1) 试卷中阅读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既有记叙文、新闻报道、广告, 又有科普说明文; (2) 对阅读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3) 题目越来越难, 考生失分较多。

另外, 阅读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的高低。新版英语教材———牛津英语, 在农村已推行三年, 该教材的特点是词汇量大, 偏重于语言的实际应用。而农村学生的实际状况是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语言环境差,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的现象, 其结果不尽如人意。

我结合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 认为要解决以上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在于改变传统教育过于依赖教科书、狭隘理解教材的做法,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阅读教学, 探索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做到有的放矢,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时,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逐字逐句地阅读, 这既减慢了阅读的速度, 又使学生不

能准确地理解全文, 而只停留在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上, 最终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2. 小声朗读或在心里默读。

3. 过分重视细节, 而不通盘考虑。

4. 缺乏自信, 过分依赖字典。

5. 注意力容易分散。

针对上述特点, 我认为要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就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十个方面: (1) 多听:听录音磁带、英语广播; (2) 勤说:课内外师生间尽量用英语交谈; (3) 读:经常读简易英语读物; (4) 乐背; (5) 好写:多写单词, 多抄句子, 写英语周记, 办英语小报; (6) 多提问题; (7) 及时复习; (8) 多查字典; (9) 作业日清周结; (10) 培养讨论发言习惯。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性”的阅读习惯, 从全局把握中心, 做到通盘考虑。纠正用手指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读的不良习惯。

其次, 培养学生的短时、快速阅读能力。在分秒必争的考试中, 阅读速度至关重要, 但快速阅读不是一天练成的, 正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说的那样。因此, 建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 如在每一节早读课的前五分钟做一个强化快速阅读的训练, 每天给学生一篇不同的阅读素材, 让他们在5分钟里快速完成练习。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 可以提高词汇的复现率; (2) 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 (3) 教师可当堂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习惯, 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4) 利于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坚持长期训练下去, 我坚信一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 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会“觅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 直观教学。用实物、图片、教具, 让学生产生形象化的认识。 (2) 情景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导语设计, 投放趣味因子, 创设教学情境, 用音乐、表演等营造氛围,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英语信息。 (3) 多开展英语活动, 如:开英语晚会、讲英语幽默小故事、做英语游戏, 让他们知道, 即使玩游戏也得懂英文。 (4) 订简易报刊, 把英语课堂延伸课外, 让学生实现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的观念转变。

最后, 注意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型时的方法和技巧。我认为有两种方法切实可行: (1) 对于篇幅较短的文章, 宜先看文章, 再看题目; (2)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 宜先看题目, 带着问题看文章。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在阅读时, 可以使用三个小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1) 对于生词, 要联系上下文、上下句猜测, 也可用构词法。例如It’s incorrecet to talk in class.可从“correct”推测出“incorrecet”的意思, 从而消除一个生词的障碍。 (2) 对于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的句子, 要抓住核心词, 理解句子内部结构的关系, 不被许多修饰的成分干扰, 找到真正的主干, 才能准确明了地理解文章内容, 摸清作者意图。例如, 在牛津教材8A第6单元中, “Zha long is a nature reserve in HeilongJiang in north-east China.”抓住主干“Zha long is reserve.”即可。 (3) 为尽快把握文章大意, 需要迅速找到段落的主题句, 让学生学会研究段落的首句、尾句或段落中的总结句, 以便清楚、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上一篇:人物塑造下传统戏曲下一篇:发达国家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