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2024-04-23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共8篇)

篇1: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桃源县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末桃源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年产茶叶万担,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其中大叶茶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担。目前,桃源县的茶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强龙头、拓市场的方向迈进,正成为桃源县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一、主要优势

1、品牌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大叶茶市场的不断拓展,野茶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进一步实施,野茶王系列产品——

古洞春、腾琼等名牌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特别是高中档名优茶供不应求,每到鲜叶采摘旺季,外地商贩纷纷前来抢购鲜叶。

2、名优茶基地逐年扩大。随着茶叶特别是大叶茶价格的逐年上升,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全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4000亩,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7000亩,六年时间新扩茶园3000亩,形成子以茶庵铺、太平铺为核心的成片大叶茶生产基地。

3、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效果显著。为提高茶叶的综合效益,解决低档绿茶效益不高的问题,3月,桃源县茶叶产业协会通过招商,成功引进一家茶多酚加工龙头企业,计划投资3000万元,年可加工茶多酚500吨,第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11月份已投入生产,第一条生产线完工后可年产茶多酚150吨,实现产值14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桃源县茶农增收30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桃源茶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茶叶资源相对不足。据调查,目前,桃源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7000亩左右,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须大力拓展茶园面积,否则,品牌优势无法保证。

2、茶叶市场管理混乱。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几家名牌茶叶加工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加之茶叶市场管理不严,存在包装杂、价格乱,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据调查,仅桃源几家超市就有7家企业打的《野茶王》品牌,严重影响了正宗《野茶王》的声誉。

3、资金短缺,名茶鲜叶资源大量流失。今年几家鲜叶加工企业由于自身自有资金不足,加上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手续繁琐,时效性差等,导致收购资金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鲜叶的收购,外地客商高价抢购鲜叶,致使优质大叶茶资源流失在三成以上。

4、茶叶管理体制不顺,关系不融洽。县茶叶集团自九十年代中后期成立以来,虽然为桃源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其性质属国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与各茶叶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离心离德,没有很好地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甚至影响到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品牌管理。建议学浙江武义经验,打造“野茶王”桃源县公共品牌,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办公室,代表政府维护行业管理,进行品牌打造,加大打假力度,净化品牌茶叶市场,办公室要有质检、工商、农业等职能单位人员参加,不仅要挂名,而且要办事。

2、整合品牌资源,改组茶叶集团。将桃花源茶叶集团采取两种方法重组。一

是将茶叶集团品牌、证、章、条码等无形资产整体移交给品牌管理办公室,由财政出资申办《野茶王》标志,然后由使用该品牌的企业出资重组茶叶集团,建成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做到包装、品牌、质量标准、商标、条码统一,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二是将茶叶集团整体拍卖或转让有实力的企业,实行民营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全省“做大做强湖南茶叶产业”的指示精神,省农办已将桃源县列入五大产茶重点县之一,并希望以后有茶叶博览会之类的茶叶专题会议桃源县应组团参加,因此建议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古洞春”、“腾琼”等企业法人参加,由企业出产品,政府资助参展费,借东风宣传、推价桃源县“野茶王”品牌,扩大桃源县茶叶知名度。

4、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议大叶茶科研所和古洞春、腾琼、高上等茶叶生产企业,扩大优质茶种植面积,集中育苗

100亩,为扩大良种茶园提供茶苗,力争三年新扩万亩茶园。

联系地址: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颜忠明

联系电话:*** 邮编:415700

篇2: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一、XX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11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一)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二)茶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二、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三、北仑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的建议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

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4、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目前茶园经营规模小, 栽培机械推广难的状况, 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改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促进栽培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篇3: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高寒山区,茶叶,应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县是一个山区县域, 茶叶的种植条件非常优越, 那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政府一系列的惠农的政策支持下, 尤其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大力驱动下, 金秀县的茶叶产量、生产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测土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测土, 通过化学的方法测定土壤元素的含量、构成;接着是配方, 经过分析土壤的成分, 按照茶叶生长需要的元素开出配方、按方配肥;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施肥, 具体是指茶农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采用现代的方法施用配方肥料[1,2]。

1 金秀县高寒山区茶叶施肥的现状

金秀县高寒山区的茶叶大多数位于高寒的山区, 由于茶农科学意识与素质普遍比较低, 学习意识不强, 在茶叶的种植上十分粗放, 尤其是在施肥方面, 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和问题。

第一, 金秀县茶农对肥料的配比不科学, 能够有效利用的部分十分低。首先, 茶农对有机肥、无机肥的认识非常不科学, 大部分种植者过于重视化肥, 而忽略了有机肥。有机肥的施用量过少, 不仅会影响茶树对无机肥的充分吸收, 甚至会导致土壤板结等后果, 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茶叶的品质。其次, 金秀县茶叶种植者对无机肥的配置也非常不合理, 施肥过程中, 不够重视磷、钾肥的作用, 尤其是钾肥, 施加量不能满足茶叶生长的需求, 很大一部分种植者使用的氮肥明显过多。由于肥料的比例不够科学, 肥料的利用率非常低, 造成严重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第二, 肥料施用方法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合理不但会导致茶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变弱, 还会使茶树结果变多、发芽减少、茶叶质量降低, 甚至会造成土壤地下水、空气污染, 损害长远的利益[3]。错误的施用方式也可能使作物形成一些有害物质, 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第三, 重采少管严重。有的农民一年不给茶园施肥, 使茶树营养不足, 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减少, 只能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

要使金秀县茶叶产业健康的发展, 就要彻底改变这一情况, 必须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改变农民传统的施肥观念, 学会科学的施肥方法。测土配方施肥可以从观念上改变“粪大水勤, 不用问人”的盲目施肥做法, 在施肥方式上, 由撒施、表施转为深施和定点施, 减少化肥使用的盲目性, 提高科学性和产量。

2 测土配方施肥法在金秀县茶园的发展现状

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是建立在土壤测试和肥料试验基础上的施肥方法,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茶树需要的肥料、土壤供肥的机理, 现场试验, 进而确定施加肥料种类、数量、比例的配方。满足茶叶生产必要的元素的科学供给,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提高产量和提高茶叶质量, 增加肥料的吸收, 防止污染环境。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是为了协调茶树需肥与茶农供肥的矛盾。有针对性、精确地补充茶树所需的各种元素, 通俗来说, 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添什么、需要多少施加多少, 实现各种元素的平衡供应[4]。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 达到提高年度茶叶的生产量, 改善茶叶的品质质量, 提高金秀县茶产品在整个茶叶市场上的竞争力, 进而达到提高金秀县山区农民收入水平、脱贫的目的。

金秀县当地农业部门通过分析金秀县高寒山区的土壤的理化性质, 提出适应于当地的施肥配方:茶农要少施化肥, 保护土壤, 防止其过度酸化;要多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百分含量;根据土壤基本状况的试验结果, 再结合当地茶树种类的营养特征, 形成配方复合肥, 配方比例为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比例为17∶3∶12;茶农要注意施用微量元素的肥料, 如追肥时适当补充硫酸钾镁肥[5]。

茶叶种植对金秀县高寒山区的茶农的生活非常重要, 是当地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长期以来, 茶园对化肥的施用非常不科学, 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严重失调。许多茶区为了提高产量过度施用氮肥, 对肥料的投入非常高, 直接影响了茶叶种植者的净收入。因此在茶园推广测土施肥, 改变以往的施肥配方方式, 对金秀县的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国务院农业部门推广的五大技术之一, 组织推广好测土配方施肥法, 对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推广, 教授农民使用科学的施肥技术, 降低施肥的成本、提高施肥的质量、减少肥料对土地的破坏, 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是造福广大农民、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项目, 基层政府要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为出发点, 制定相关惠农政策, 从地方财政中拿出专项资金来支持该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议漫, 王刚, 李建勇, 等.测土配方施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6 (5) :41-42.

[2]田润泉, 吕闰强.配方施肥对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茶鲜叶产量品质的影响[J].茶叶学报, 2016 (3) :149-152.

[3]王安洪, 罗芝洋, 张万里, 等.测土配方施肥茶叶肥效矫正试验初探[J].农技服务, 2014 (2) :55-56.

[4]陈虎.宁洱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篇4:孟连县茶叶生产管理技术

关键词:孟连县;茶叶生产;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58

1 新茶园建设

1.1 园地选择

选择具有交通、能源(电源)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基本条件的灌木林地、荒地开垦茶园。坡地坡度不能大于20度,海拔在800~1600米之间,土层深1米以上,土壤显酸性,pH值在4.5~5.5之间。园地周围要求无污染源,特别是园地周围的水源,水库水质无污染源。茶园应远离城镇、工厂,自然环境优美。

1.2 茶园规划设计要求

根据茶树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和农业生产整体布局要求,选好土地后,进行园地整体规划。厂址一般选择在园地的中心地带,便于生产加工。选好厂址后,根据开垦规模,相应对生活区进行统一规划,做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同时,为了茶园管理、运输方便,应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规格的道路。

1.3 茶园蓄、排水系统

1.3.1 修建蓄水池 于茶园内较高的低凹处建蓄水池供旱季生产使用。蓄水池的配建可以根据茶园的分布、大小来配建,一般100~200亩可以建1~2蓄水池,用于补充生产用水的不足。

1.3.2排水沟 排水系统可以起到流水敞通、保护茶园梯面受断流洪水冲坏的作用。可以结合茶园内的干道和支道的养护,于干支道内侧开挖排水沟;保留地势较低的自然山水沟,排出茶园内多余的水分。

1.4 生态茶园的规划设计

茶园规划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茶园的生态环境,把水头林、山顶戴帽林、风景林规划出来,并作出标记便于保留;植树造林,建设生态茶园在干道、支道两旁种植与茶树无相同病虫害的林木、果木。隔15米留下一带茶梯用于种植水东瓜树、香樟树、果木等林木。

1.5 茶园梯田的开垦

清园工作要把地上树木、杂草清理干净,大石块理顺,然后挖除树桩,整平土坎、土坑;开挖种植沟用水准仪测量后定桩,沿水平线开垦种植沟,种植沟深不低于50厘米,口宽不低于80厘米,底宽不低于60厘米,从山脚向上开垦,第一沟挖出后,把上一沟的表土12厘米连同枯枝落叶回入一沟,依次向上开垦;整理梯田通过开沟、回表土、填新土、整平,形成种植梯面。梯面要求宽1.7~2米,里低外高,倾斜度为5度。

1.6 选用良种

茶树良种对于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增强茶树的抗逆性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建立丰产优质茶园的基础。孟连县近年来发展的良种主要是云抗10号、矮丰、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

2 生产茶园规范管理技术

2.1 茶园施肥技术

按“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进行肥料的选用,禁止使用工业垃圾、城市垃圾、硝态氮肥。根部施肥为追肥和基肥、追肥一年可分两次使用,春茶结束施一次,可用尿素10公斤或磷酸铵10公斤配合微生物肥30公斤,于夏茶收获前30天施下。夏茶结束再按上述肥料种类和施用量再施一次,作为全年的追肥。基肥以农家肥、绿肥、油枯为主,可适当加入固氮菌肥料等,全年的基肥可以分两次进行,8月底施一次,油枯100公斤、绿肥300公斤、堆沤肥100公斤;11月底施一次,腐熟人粪尿300公斤、堆沤肥200公斤、绿肥100公斤。施有机氮及无机氮的比例为1∶1最适宜,大约厩肥1000公斤加尿素20公斤,严格按比例准则进行。

2.2 茶园耕锄技术

孟连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茶园内杂草生长旺盛,耕锄工作要结合施肥工作进行。每年进行2~3次浅耕除草,一次中耕除草。将杂草作为绿肥压埋处理,保持茶园土壤疏松,无杂草危害,促进土壤熟化。

2.3 茶叶采摘技术

根据所制茶类对鲜叶的要求进行采摘。茶叶鲜叶采取要及时,制作名优茶的鲜叶须提前采摘,否则易放老在树上造成浪费。鲜叶采下后,勿用塑料袋或口袋盛装,不得紧压,以防止发热变质。

2.4 茶树修剪技术

茶树修剪的目的是复壮树冠,提高芽叶品质,扩大有效采摘面,适当控制茶树高度。修剪的轻重要看茶园生长状况而定,正常进行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茶园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茶树高度掌握在70厘米以下。生长势较弱,丛面出现枯枝,结节枝的茶树,可以进行深修剪。修剪的形状:幼年茶园或一般的茶园,可按平面式、倒弧形修剪。茶园管理操作困难的茶园要向立体化修剪发展。“厂”字形修剪能有效扩大采摘面积。

2.5 冬季茶园管理技术作业

茶叶冬管作业是关系一年茶叶生产成败的工作,包括:中耕除草、施基肥、修剪、打一次杀虫剂,打一次杀菌剂。中耕深度25厘米以上,沿茶树滴水线开沟25厘米深施基肥,施肥里外轮换,杂草压埋进施肥沟里面。中耕土壤要求打碎,直径不超过10厘米。打杀虫剂及杀菌剂要求周到、彻底。

2.6 茶树病虫害防治

要体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应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经济有效地把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防治标准之下。

化学防治茶树病虫害应抓住几个重要环节:一是结合冬管工作,用生产绿色食品农药准则规定的刹虫剂、杀菌剂消灭园内的病源、虫源降低越冬虫菌基数,避免病虫害大量发生;二是做好病虫害发生情况监测、调查工作、提供病虫害防治最佳时机;三是于春茶结束后狠治小绿叶蝉及其它病虫害;四是生产季节用其它方法无法控制的病情、虫情,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篇5:对茶叶生产营销的简单调查

对新昌茶叶生产营销的简单调查

——以安顶茶场为例 世界茶叶市场现状:茶、咖啡、可乐并称三大“无酒精饮料”。当今,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新昌茶叶发展状况: 新昌已有1500余年的产茶历史,是“贡茶”的故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新昌县研制开发名茶获得成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4年,“大佛龙井”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殊荣。新昌县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道之源。六朝高僧支遁、唐代诗人李白、茶圣陆羽、茶僧皎然,当代茶圣吴觉农等为新昌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近年来,新昌县积极打造“大佛龙井”品牌,以茶为媒,连续成功举办多届茶叶盛会,大力弘扬茶文化,从而极大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茶业已成为新昌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大佛龙井”也成为新昌的一张金名片。

以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开业及新昌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为标志,连续15年来,政府持之以恒地高扛“大佛龙井”品牌之旗,制定产业振兴政策,举办各项茶事活动,宣传推广品牌,收到了很好成效。大佛龙井两次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目前新昌全县已拥有茶园面积11.65万亩,2009年茶叶产量5700吨,产值4.916亿元,新昌茶业链总产值超过10亿,全县三分之一的农业产值源于茶叶生产,农民人均收入中18%源于茶叶收入,全县共有18万人从事茶叶及相关产业。在“201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大佛龙井品牌以20.38亿元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4月21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又授予新昌“中国茶文化之乡”,授予大佛龙井“中华文化名茶”等两项殊荣。

新昌中国茶市是全中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地,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茶商。新昌的茶市已经形成了向周围县市辐射的集散功能,2009年中国茶市总面积已达10多万平方米,2009年中国茶市交易量达到9016吨,交易额12.69亿元,交易量和金额超过当地茶叶生产总量和总值的一倍以上。新昌茶叶市场的集散功能显而易见。大佛龙井的品牌效应以及中国茶市超强的交易集散功能,除了吸引当地茶农及周边县市茶农投售外,还吸引了各地茶商入驻。在许多销售绿茶、龙井茶的商户中,都把新昌视作为“洞天福地”,中国茶市外来经营户入驻达100多家,可见新昌茶叶市场的发展之快。

实习所在单位介绍:实习所在的新昌回山镇安顶茶场属于乡镇中小企

业,其所有权属于镇集体,由政府出面招标承包。安顶山茶场 位于海拔800米的安顶山上,于1963年建成,现有茶园面积800多亩。2003年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是已成熟的老茶园,气候条件理想,且已被认定为有机转换产品生产基地。茶场主打春季早茶绿茶,也经营夏秋茶和少量珠茶。

通过对实习所在的茶厂和周边地区茶叶生产的调查,我们发现新昌茶叶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新昌地处东南丘陵边缘,地势不平坦,导致采茶无法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又因为绿茶本身精致需要,多为人工采摘,而用工价格逐年提高,这导致了茶叶生产成本提高。而实习所在的安顶茶场更实在海拔800的高山上,交通更为不便,公路无法直接通达茶场,因此,大批量的茶叶需要售出时,只能另雇人工搬运到山下,这对茶叶销售造成了极大不便,也增加了成本。交通通达性的保证尤为重要,尽早通车才是出路。

2、茶叶生产中的质量监管难以到位,以新昌回山镇为例,共有茶园1万多亩,年产达410多吨,而像安顶茶场一样上规模的茶叶基地不过五指之数,更多的是周边农村的散户,同样拥有茶地,进行各自茶叶生产,这直接导致了茶叶生产缺乏管理,比如采摘茶叶大小无法统一,炒制水平同样有高低之分,还有手工和机器制茶,都由经销商收购集中,致使各类茶叶混在一起,质量良莠不齐。另外,农药含量同样无法保证,尤其是夏秋茶,茶叶受病虫害影响较大,大多农户都会喷洒农药进行护理,但其药量,时间间隔都由个人随意安排,质检不过关的事件也曾有发生过,从而影响了当地茶叶的整体形象。建议当地政府或相关机构,能够请专业人士进行安排,统一调配农药的使用。

3、由于绿茶的工艺精致要求,在很多环节上无法大规模机械操作,雇人用工方面是一个问题。不过随着科学发展和市场需求推动,加工用的制茶机已在当地发展起来,这大大降低了制茶的人工成本,但问题是许多茶机的生产质量无法保证,多由一些个人私自装配而成,茶机市场较为混乱,轻者影响茶叶质量,重者还会造成电路短路发生火灾或跳闸事故,影响人生安全和生产安全。而且茶几式样繁多,多为刚刚推出的样式,好坏很难难分辨,只能依据已使用用户的口碑稍加选择。

4、市场对茶叶样式要求年年不同,茶农无法及时跟上市场节奏,导致好茶低价,生产与市场脱节。例如,茶树品种问题,树龄达几十年的老茶树面临淘汰,由于茶树属于多年生灌木,因此,将茶地翻新更种,人工消耗大,而用于翻地的拖拉机等机器有无法在丘陵地带进行作业,十分困难。同时种植哪一种新茶种也需要及时了解市场要求变化,相关机构因做好这方面的介绍,企业本身也要及时关注市场信息。

在茶叶的销售方面,同样有许多问题存在。

茶叶企业在基本完成了产品制作的准备工作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销

售。目前中国的茶叶销售渠道已经逐步呈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外,茶叶零售店,连锁店,茶艺馆、超市卖场和高档会所等都渐渐在茶叶销售渠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这种茶叶渠道不断多元化的趋势下,作为一个小型茶企业,在有限的资金和时空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产品销售的渠道非常重要,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我所在的安顶茶场作为一个典型的小规模茶叶企业,其营销状况是方式途径多样化,但略显混乱,没有统一规划。其茶叶销售,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在新昌县中国茶市挂牌销售,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但其所用品牌——大佛龙井属于公用品牌,同一市场中用的都是大佛龙井,只有少数有自己的品牌,名气也不大,因此无法突出自己高山茶的特点。

2、部分茶叶同周边散户一样,直接将茶叶卖给前来乡镇收购的经销商。但这容易被收购方压价,同时不利于茶场产品自身的品牌构建。

3、将部分茶叶留给一些单位和个人,自己进行包装,利用口口相传建立小范围口碑。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得出结论,茶场没有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也没有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完全依靠口碑,这必然导致产品销售的不稳定,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更曾出现过被一些外地经销商欺骗的事件,这从侧面说明了茶叶市场的监管存在问题,个人经销商过多,混乱难以管理。而鉴于茶厂的小规模,创建自己的品牌确实不切实际。较为稳妥的方式是进行老客户管理,与信得过的经销商合作的同时,积极寻找一些具有稳定需求的单位企业,利用口碑建立长期供应关系,保证产品不出现积压,或因过时而导致价格下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问题是中国茶叶市场普遍存在的:

一:名茶泛滥,画地为牢。

茶行业发展的困境,茶在中国大多被列为农产品,这样的定位自然而然给茶行业带了一个紧箍咒。一方面,中国茶叶的种类太多,每个种类都拥有庞大的子品类体系,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分取一小块蛋糕的局面。茶叶市场竞争力较大,品种繁多。目前茶叶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提出的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这种方法已被业界广泛应用。此外,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可把茶叶分成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大茶类。各种茶类都有属于自己的市场需求和份额。而且有些都是些名茶,社会影响大,新品牌想要迅速崛起难度较大。

在不少产茶区,常常是一地一名茶甚至是一地数名茶。而当地政府和企业处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差异化的考虑,会将主要精力花在推广本地名茶上。但各地都这样做的弊端是,很容易画地为牢甚至是盲目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大家都希望将自己的蛋糕做大,但实际上很难有哪一家能将蛋糕真正做大。以浙江为例,武义主推武阳春雨,诸暨主推绿剑茶,开化则推开化龙顶;杭州西

湖区主推西湖龙井,新昌推大佛龙井,富阳则主推鹳山龙井,最近还有消息报道说与杭州市区一江之隔的萧山因不甘于自己区域的龙井被统称为“浙江龙井”而准备另起炉灶主推“板西湖龙井”!我们不难理解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初衷,但对于市场而言,这类做法的实际效果未必最佳。

二:标准缺位,良莠难辨。

中国茶叶不是没有标准。但在交易与定价中,相关标准很难发生作用,形成实际上的标准缺位。拿名优茶来说,基本都有各自的感观品质标准,但这些定性而不是定量、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的文字要真正发挥作用,谈何容易!比如,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在购买茶叶时去按照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的动作去进行鉴别?又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分清楚用来评价不同级别绿茶滋味的“鲜醇”、“清爽”、“醇厚”、“浓醇”与“醇和”?

标准的缺位,使得茶叶营销时的“水”变得浑浊不堪,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这就给一些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以次充好、名为“正确引导”实为胡懵瞎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给茶叶行业抹黑,同时也抑止了消费者需求。

三:品牌弱小,信任缺失。

有名品而无名牌,这是对目前中国茶业说得较多的一句话,也成了许多茶界人士的心病。西湖龙井天下闻名,但有多少消费者能说出某个牌子?某个茶类的知名度,如果非要套用“品牌”这个词,那最多也只能说是一个特定地域所有产品的知名度。而作为品牌而言,最根本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而这个特定地域产品,常常是有众多分散且操守不一的企业在经营,因而难免会出现“劣币”或者“搭便车”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信任关系的建立,从而阻碍品牌的建立。以新昌大佛龙井为例,数十个不同商家销售的产品可能是数百个样,可能多数价格公道,但也不能排除有些价格虚高,且经过经销商转手,茶价同样会上升;可能多数质量优良,但也不能排除有些质量平平甚至欠佳。此时,消费者就无法将信心建立在“新昌大佛龙井”这六个字上面,无法仅仅根据“这六个字来完成自己的购买决策。

就本人的理解而言,中国茶业目前尚处于品牌意识的觉醒阶段。即便要说中国茶业有品牌,那也还是处于非常弱小的阶段。这一局面,是中国茶业目前的软肋。但如果换个角度,未尝不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存在的巨大机会。谁能真正理解品牌并大力度建设品牌,谁就有可能在未来中国茶业赢得有利地位。

四:盲目引导,舍本逐末。

盲目求早。最近几年来早春茶越来越早,春节刚过就有商家开始叫卖新茶了,而一些名优茶的采摘期也不断提前。商家求新、求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盲目求早,就未必合适了。有些早春茶,实质上是大棚茶。不到正常开采时节就开采,容易影响产品品质、降低产量和甚至影响茶树生长。盲目求早,实

质上是部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误导。

比如所在安顶茶场,由于地处海拔较高,早茶的采摘时间会比山脚下及其他地方迟一些。而周边散户则为了增加收入,在本地茶叶还未生产之前就买了更早的温州等地的青叶(指刚采摘下来未经加工的茶叶)进行加工炒制,这让茶场吃亏了不少,因为绿茶春茶市场求早的特点,往往追求第一批,价格会比一周后高半百,单单收购价就在600每千克左右。对此,茶叶市场更应做好监管,诚信生产,不要本末倒置。

五:批发市场,一拥而上。

批发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

流通方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曾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批发市场集聚众多商家,通常商品种类较为齐全,便于次一级市场的经销商选择,因而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有非常广泛的覆盖面。但由于批发市场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同时也由于各地大卖场和便利超市等终端的发展,很多行业批发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小并走向衰落。茶叶批发市场则成了一个另外,甚至出现一拥而上的现象。

六:过度包装,大而无当。或者包装过于简单

目前国内茶叶(尤其是名优茶)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品在销售,因而这部分茶叶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买的不喝,喝的不买”,购买者出于体面的考虑会普遍注重包装,买茶人因此而降低了对包装成本的敏感性。相对于自己买茶自己喝而言,买茶人在这个时候主要看重的不是实惠和性价比,而是面子和拿得出手。

由于目前社会公众——无论是买茶叶送礼的人还是接受茶叶作为礼品的人,普遍缺乏鉴别各种茶叶及其品质的知识,单从差异不大的茶叶外形不容易分辨出你送的茶叶质量是好还是坏、价格是高还是低,于是包装的档次间接成为送礼人和收礼人判别茶叶质量的重要标志。精明的商家们所迎合的正是这一心理。有些商家为追求高额利润甚至暴利,不惜过度利用消费者以茶叶包装作为质量和价格指示器这一情况,以低价茶叶甚至是冒牌茶叶(比如以非原产地茶叶充当原产地茶叶)配富丽堂皇的包装狠狠加价,痛宰消费者。

要解决茶叶过度包装问题,除了监管机构通过立法等形式控制过度包装现象外,茶叶生产厂家或商家应承担重要责任。作为茶叶生产厂家或商家,首先需要诚信经营,其次是正确引导消费观念,再就是提高产品包装设计与制作水平——包装的档次和品味不是非要用昂贵的木料或者锡器之类才能体现,很多国外企业产品包装虽然用的是纸质材料,但因为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工艺,照样甚至更好的体现出档次和品味。

七:乱借文化,灌迷魂汤。

茶文化是什么?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是个难以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同时也不是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去回答的问题。不过,笔者想说的是,茶文化不是庸俗,茶文化不是虚无,茶文化不是炒作,茶文化更不是造假。借助文化促进营销不是问题,但乱借文化来灌迷魂汤就是问题了。

茶文化可以大雅,亦可大俗,但这里的“俗”是指通俗而非庸俗。“琴棋书画诗酒茶”,大概说的是文人雅士以茶为媒谈玄论道,探求精神世界以修身养性,传承美德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承载艺术追求以提升生活品位。“柴米油盐酱醋茶”,大概说的是百姓众生与茶的息息相关,迎宾待客、风俗民情、饮食养生、歌舞礼仪、婚礼祭祀等常常离不开茶或者能看到茶的影响。茶以其大雅与大俗联结精神世界与物质层面,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如果仅仅注重场面上的热闹、动作上的花哨、载体上的攀比、器具上的奢华、内涵上的虚无和形式上的炒作,那实质上是将茶文化庸俗化了,不值得提倡。更有甚者,有些商家生编硬造一些故事或者从古书堆里翻出个“老字号”,或者将某些产品神秘化和夸张化,以文化之名行胡说八道之实,则是更应杜绝的。

八:拼价格,两败俱伤。

价格战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武器,但中国企业总体而言动用这一武器的频率还是高了些,或许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使然。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一定要谨慎。死拼价格,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很多行业的很多企业已留下太多教训,而茶叶行业目前仍不时在重复这种往往让人感觉窒息的一幕。价格不是不可以降,但降价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应建立在因规模经济或技术创新而来的成本降低之上,而不应建立在同质化基础上一降再降。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利润空间,这就需要企业在营销时超越价格竞争,进入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争阶段。

通过调查,我们主要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茶叶属于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更应注意绿色、有机、健康,从采摘,加工炒制到贮存包装都应科学管理。避免农药残留问题,保证绿色有机健康。

生产茶叶的小型企业,要积极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即使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也要经营自己产品形象,努力与一些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避免受茶叶市场价格或需求变动影响。

加强对消费者正确引导,让大众真正认识茶叶,让顾客明白为何某类茶叶价格会高一些,而不是只有业界了解,常人只能依据包装来判断,这容易造成顾客对产品的不信任或过分依赖包装而忽视茶叶本身质量等问题。

篇6:对全处茶叶生产情况的调查

办公室

日照市人民政府岚山办事处2001年9月18日

关于对全处茶叶生产情况的调查

近期,工委、办事处办公室先后到碑廓镇东山云青茶厂、处林业局就茶叶生产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当前全处茶叶生产的基本情况

全处现有茶园面积1.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6800亩,年产鲜叶160万公斤,年产干茶32万公斤;现有茶厂4家,分别是山东雪青茶场、碑廓镇东山云青茶厂、虎山镇梭罗树茶厂和安东工贸集团四月天茶厂,年加工能力40万公斤。

全处所产鲜叶中,有60%的鲜叶为本地4家茶厂收购加工,有30%的鲜叶流向东港、胶南等外地,另有10%的鲜叶为茶农自己加工。除夏季一个月因雨水过多、鲜叶质量较低,出现 1

阶段性卖难外,总体上没有出现鲜叶卖难问题,除个别茶厂外不存在鲜叶款兑付困难。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处投产茶园、茶叶产量较去年增加,价格较去年有大幅下降,但目前仍保持产销平衡,不存在产销矛盾。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问题。据了解今年日照茶在外销售形势普遍不如去年,分析有以下原因:一是因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使我国茶叶出口受阻;二是国内社会集团购买力有所下降;三是茶叶供应量增加,市场竞争较去年加剧;四是日照茶太杂太乱,有的是低质日照茶使用高档通用包装,冒充高档茶,有的以南方茶冒充日照茶,损害了日照茶的形象;五是企业开拓市场能力不足,我处大部分茶厂都处于发展初期,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虽有市场开拓意识,但受资金、生产、管理等方面制约,市场开拓能力弱。

(二)产品开发问题。茶叶品种单一,市场定位不准。日照茶总体上均以雪青为主,而其它扁型、针型、芽型等茶开发不够。从市场销售情况看,目前日照茶的高档茶、低档茶销售较好,中档茶销售较差。

(三)生产技术问题。一是茶园管理技术有较大欠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使用化肥、农药过多,致使茶叶的原料品质大大下降。二是茶叶加工技术急需提高。目前我处的茶叶原料相当于南方1-2级,但加工技术仅相当于南方7-8级水平,现有茶厂基本上无专门技术力量、无特色品牌。

(四)服务问题。全处没有专门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随着已规划茶园开发任务的完成,乡镇茶叶办公室功能存在弱化倾向,对茶叶生产的管理、指导力度不够。

三、建议

(一)继续加大茶叶生产的管理力度。目前,在我处茶叶生产作为一个产业尚未发育成熟、没有龙头企业的情况下,政府仍要发挥主导作用,重点要外抓市场开拓、内抓技术推广。

(二)强化产业链建设。一是继续抓好现有四家龙头企业培育。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对茶叶加工企业予以扶持,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要搞好产品布局规划,引导企业科学定位,搞好产品开发,避免雷同。二是强化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重点抓巩固、提高,抓茶园管理,提高效益。三是加强龙头与基地的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茶叶

基地,加强技术指导,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三)加大茶叶市场开拓力度。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我处对茶叶生产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如东港等地,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载体,与海滨旅游、茶文化相结合,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二是选好市场定位。据了解,目前我省的茶叶产量还不足消费量的1/10,市场空间很大。当前,应以省内济南、潍坊、淄博、泰安等大中城市为主攻方向,重点开拓。

(四)加强茶叶生产的技术推广。一是尽快组建茶叶技术推广专职机构,健全网络。建议在林业局内设立茶叶站;强化乡镇茶叶办公室功能,配备得力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切实搞好经常化、专业化技术指导。二是继续举办全处炒茶能手比武大赛,以此培训炒茶专业人才,建立炒茶技术人才队伍。三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抓紧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尽快建立有机茶叶生产基地。

篇7: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

含山县长山茶场陆传正

摘 要:通过分析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含山县茶叶生产现状发展

一、概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北岸,皖中东部,南临长江,西倚巢湖。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较好的水、肥、气、热等条件,适宜茶叶的种植和生长。茶叶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也是含山县优势农产品之一,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21000多亩,干茶产量21000多担,主要存在于国有茶场和乡镇茶场。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的饮品之一。我县主要以昭关翠须和长香思两个绿茶品牌(均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颁发)面对市场销售,占据本县及周边市、县的90%茶叶销售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和信赖。本县成立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发展成为今天规模相当的绿茶区。

二、含山县茶叶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改革不断深化,茶叶生产在流通体制、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含山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1)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三位一体,以国有含山县长山茶场

为依托,将乡镇茶场和茶农组织自由结合,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协会,减少了行业内讧和扯皮现象。(2)采取财政项目资金、农行小额贷款扶助茶叶行业内外开辟新茶园,改造老茶园。自2008年以来,全县共开辟新品种茶园2870多亩,品种为龙井43号、中茶108和舒茶早等,早熟、抗寒性能好,干茶品质高。改造老茶园18000多亩。(3)改变税收制度,采取税费返还政策,鼓励和促进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待业上深度发展。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调动了国有茶场和茶农在茶叶生产中的积极性,茶叶产量突破1100吨,茶农生产名优茶,收入由2000年的2150元/亩增加到2010年的4800元亩,增长223.3%。

但是,近几年来,茶叶生产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茶叶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大,单产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超级大国茶园比重大,90%茶园为1970年左右建设的,茶园管理粗放,茶叶施肥量不足,只采春茶和夏茶头,浪费大量的资源,有的茶农开了新茶园,荒了老茶园。

2、茶农的销售地域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市、县,很少组织联合到大中城市去推销产品,广告投入费用很少,市场宣传力度尚待加大。虽然本县及周边市、县的茶叶市场占有率高,但产量大于销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严重阻碍茶叶行业的良性发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正确分

析和看待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不断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清醒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满足现状。一是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生产需要流通,流通依赖于生产,生产与流通是相辅相成,只有加强茶园的管理,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流通搞活才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样流通搞活了又可促进生产的积极性,切不可顾此失彼。二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销售的关系,一个产品的好与坏,只有尝试过才知道,没尝试过的人就不知道,这样就需要一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从了解到认知,从一口渴就想到泡一壶我们的产品,从心底留下铬印。三是正确处理好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市场需要开发,要紧随市场发展的方向。目前,在茶叶的国际、国内市场,茶叶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促进含山茶叶市场开拓和经济发展,茶叶产品在生产管理、加工过程中必须按标准实施,确保有优质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和市场,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了,产品才有加工的空间,才能真正起到“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积极作用。含山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紧临主销区的产茶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含山名优茶的品质档次、市场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茶叶目前正处在紧俏畅销的状况,特别是无公害、有机茶叶的开发生产更是适应了保健需求,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有机茶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主导饮品。

三、茶叶生产的发展

1、发展名优茶。

从某种意义上讲,名优茶特别是名茶,它是广大茶叶科技人员辛苦研制的结晶,可以说,每一种名茶都有精湛独特的采摘技艺。现在大宗茶滞销、名优茶紧销,茶叶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现各茶场和茶农已经重视名优茶的开发研制工作,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并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初见成效。

发展名优茶可以带动采摘和加工技术的革新,改变茶叶的品级结构;发展名优茶可以促进实用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茶园的基本素质;名优茶开发可以掀起良种热,加大茶树良种的繁育推广进程;名成茶开发可以推动包装、贮藏技术的发展,提高茶叶的消费价值。相反,后者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前者的发展,相互发展。

2、发展茶园机械化。

产茶区的一大优势是机械化生产程度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茶劳动力日益短缺,加上粗老茶的大量采摘,人员工资投入大,茶园的深耕、施肥、修剪人员工作进度慢,走茶园机械化是含山县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机采一是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机采比手采每亩增鲜叶37.5公斤,机采鲜叶制成的干茶,一般要比手采的提高1-2等级);二是提高劳动工效,降低采茶成本(机采每公斤鲜叶采工工资平均比手采降低1.2-2.4元,提高工作效率20-25倍);三是减少虫口基数,减轻病虫危害。

3、发展早熟“三高”生态有机茶。

篇8:浦北县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 浦北县茶叶现状分析

1.1 浦北县自然概况

浦北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冬短夏长, 气候温润, 山高水清, 土地肥沃等特点, 加之境内属丘陵山区, 山峦起伏, 云雾缭绕, 森林覆盖率高, 阳光直射少, 境内有不少纵横交错的河流, 空气湿度大, 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呈中性偏酸, 适宜茶树生长, 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其光、热、水资源丰富, 空气湿度大, 昼夜温差大, 叶片生育好, 持嫩性强, 营养物资积累多, 制成的茶叶味醇香高, 是优质的茶叶产区。全县有宜茶土地资源面积约13万hm2。

1.2 浦北县茶叶生产现状

浦北县现有茶园总面积384 hm2, 其中投产茶园274 hm2。茶园主要分布在官垌、六硍、平睦、寨圩、福旺、三合、龙门等镇, 主要种植品种有福云6号、龙井长叶、乌牛早、安吉白茶、台湾金萱、龙井43号、苦丁茶等。在投产茶园中, 良种茶84hm2, 占30.8%;高产茶园78 hm2, 仅占投产量的28.3%, 而中低茶园面积过大, 致使全县茶叶产量单产较低, 茶园整体效益低下, 即中低产园667 m2产量10~15 kg, 产值仅为1200~1800元。全县有一定规模的茶场5个, 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 有茶叶加工厂 (作坊) 5个。全县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人员有600人以上。

1.3 管理现状

浦北县茶叶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在建园上, 解放初期茶叶产业处于恢复性生产, 茶树栽培实行“稀大兜”模式, 667 m2茶丛1000余株, 且管理粗放、效益较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开发茶效益, 实行合理密植、正负栽培, 667 m2茶丛8000~10000株, 取得了见效快, 短期内效益增长的效果。但由于重采轻管, 粗采滥制, 从而导致茶树未老先衰, “正负密植”技术未得到推广。此后, 到20世纪90年代实行了双行合理密植, 667 m2茶丛6000株左右, 其规格为150 cm×40 cm×30 cm, 基本达到了“一年建、两年管、三年投产、五年高产”的现代建园模式;从品种引进上, 1980年底以前, 不论好坏, 采用地方普通品种播种建园。到20世纪90年代初, 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

在加工方式上,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采用手工制茶, 从90年代开始, 推广应用茶机械, 从而把手工制作变为机械制作。从茶叶产值效益看, 茶叶生产效益由20世纪70年代667 m2产值9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 高的可达8000~10000元, 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纵向比, 浦北县茶叶产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 茶叶作为浦北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 同国内外茶叶先进地区相比较, 浦北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4点:一是茶园老化、规模小、零散, 产出水平低。浦北茶园大部分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于当时受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的制约, 茶园建设标准不高, 且零星分布, 尚未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现有茶园仅378 hm2, 分布在18个镇, 再加上茶叶管理粗放, 重采轻管、粗采滥制的现象严重, 影响了茶叶的产出效益。二是茶叶加工质量不一致。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 (作坊) 5个, 机械设备15台 (套) , 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加工水平低, 加上这些设备绝大部分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设备,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茶叶加工的需求, 这导致了茶叶加工质量参差不齐。三是缺少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目前全县在职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也没有, 只有到了生产旺季才在外聘请1~2个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来对我们的茶农进行技术培训, 这现状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技术需要。四是资金短缺, 阻碍茶叶规模化生产。茶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设投入大的朝阳产业, 但受地方财力限制, 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示范等方面做得不够, 茶业专项资金投入少, 茶园和厂房设备改造升级难度大, 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2 茶叶生产发展对策

2.1 茶树种植扩大化、良种化

在抚育改造现有茶叶基地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扩大茶树种植面积, 一手抓发展, 扩大基地生产规模;一手抓改造, 提升茶树良种覆盖率。在茶园建设上要选择立地和地质条件较好, 土壤pH值不超过6.5的缓坡地种植, 不占用基本农田, 不毁林种茶, 实行宜林则林, 宜茶则茶, 因地制宜, 茶林、茶果间混的生态立体种植, 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 夯实茶叶发生基础。

良种是茶园发展的基础。浦北茶园大部分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 性状不一、品种不优、纯度不高。因此必须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 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茶叶产品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主攻方向, 兼顾发展红茶、青茶及其他特种茶。对外引进优良品种必须先试验, 后引进推广;外引茶种要象其他农作物种子一样, 选派专业技术人员, 深入引种地区精选培育性状优良、适宜浦北地区发展种植的优良品种。

2.2 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 主攻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 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的关注, 茶叶消费逐步趋向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此, 茶园栽培管理上必须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茶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 从而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因此, 必须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从生产源头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 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 建立生态茶园, 达到全县茶叶无害化生产。在病虫害防治上, 必须进行综合防治, 注重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或生物农药。从生产实用角度看, 目前应用技术较成熟, 操作方便, 防效较突出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杀虫灯、色板、昆虫性信息素等, 简称植保“三诱”技术。茶园采用植保“三诱”技术诱杀害虫, 与化学农药相比, 具有绿色环保、减少用药次数、有利于保护环境等特点, 且对茶树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由于生物农药对茶叶和环境不会构成污染, 对人、畜的毒性也很低, 不会构成残毒, 因而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叶的适用农药, 在当前生产绿色食品茶叶上, 鱼藤酮和苦参碱这2种生物农药的使用值得推广。

在肥料投入上, 充分发挥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 合理配制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 (1∶1∶1或6∶1∶3) , 推广应用茶叶专用配方BB肥和茶叶松土剂、茶叶抗旱保水剂等。在茶叶采摘上, 推广机械采茶,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采摘效率。

2.3 茶叶加工标准化

以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载体, 改善茶叶生产环境, 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从田间肥培管理技术改进, 保证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从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改进, 保证茶叶产品品质稳定, 从推广生态有机技术的应用、研发应用保水剂、改良剂、松土剂等, 加强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 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 改善和提高茶叶的传统品质 (色、香、味、形) , 确保茶叶优质安全。

2.4 促进茶叶科技进步的对策与措施

浦北县茶叶科技进步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很多, 但最突出的有3个方面:一是科技兴茶观念淡薄。很多地方缺乏科技兴茶观念, 全县大部分茶农主要运用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生产, 茶叶生产水平不高;二是茶叶科技队伍力量薄弱。全县在职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也没有, 目前负责茶叶生产的技术人员是在农业部门兼职的, 由于受其他工作的影响, 精力不能全部放在茶叶科技工作上, 致使茶叶技术推广难;三是科技培训力度不够。首先是茶叶科研成果不被农民所接受, 使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是茶叶劳动力素质低下、观念陈旧、传统耕作习惯根深蒂固, 新技术不能被接受, 严重阻碍了科技兴茶的发展。

上一篇:环境工程下一篇:她还是老样子6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