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方法:通过现状分析当前社区护理面临的问题及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的优势。结果:开展社区护理可促进综合医院的发展。结论:建立与完善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借助其优质医疗护理资源推动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促进全民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区护理学论文 篇1: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展望

【摘要】了解社区护理的内涵、社区护理的内容及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展望我国社区护理的前景。以便于进一步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关键词】社区护理;社区护士;现状;展望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为了适应“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要求,护理工作的职能必须不断地扩展,其服务范围必须跨出医院,迈向社区,进入家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趋势,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1]。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现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综述如下:

1 社区护理的内涵

社区护理发展到今天,由于各个国家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卫生服务体系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解释也各不相同。但在对社区护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表述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①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2],是利用护理和公共卫生的诸概念和技术,通过广泛的和连续的护理活动,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最终目的的科学和艺术;②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③社区护理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残障,促进个体、家庭和团体达到全民健康的最佳水平[3];④社区护理提供服务的特点是连续性、动态性和全科性的服务。

根据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结合我国城市卫生服务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内涵,即“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的目的,提供连续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护理专业服务”。

2 社区护理的内容[4]

2.1 家庭医疗的护理:随着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大量不需要特殊仪器和技术处理的疾病,均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服务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家庭病床符合社区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愿望,特别是可以满足慢性疾病的老年、体弱、行动不便、到医院就诊有困难的病人的需要。

2.2 预防保健护理:社区人群中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面对的健康问题比较多,社区护士可以为他们提供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护理服务。

2.3 康复护理:由于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对社区康复护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其目标是使他们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及职业等方面获得最大的潜能,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

2.4 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为了实现WHO的全球卫生目标,护理工作的切入点从关注个体人的疾病转入到关注个体人的整体及人群整体。健康教育开展迅速、深入且形式多样化,效果显著。通过对居住环境、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的干预性教育,达到预防疾病、控制感染、自我保健、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5 临终服务: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使病人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一,所涉及的社区护理工作范围可能不同,但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应以促进和维护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儿童、伤残人为重点。

3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3.1 社区护理顺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由疾病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护理范围及场所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向康复人群,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肺病和肿瘤等。这些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的增加,必将由社区和家庭来负担[5]。由于我国的卫生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调,80%投入在城市,只有20%投入在农村。在所有卫生资源中的80%投入到大医院,20%投入到基层医疗机构[6],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将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到居民的健康中去。健康需要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社区做起。

3.2 社区护理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我国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4.28%)成为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而且老年病人有病程长、康复慢的特点,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慢性病的护理,能很有效的解决老年人护理的难题。

3.3 医疗费用的增长:由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的增长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尤其是近两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出现了许多有病无钱医治的现象。根据有关的调查表明:通过社区护理可以降低居民每年的医疗费用。

3.4 社区护理是推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进行的有效保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医保水平在总体上不能过高,只能是“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如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可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成本最小化,是“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符合医疗保险的原则。

4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4.1 社区护理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和经费来源有限:在我国虽然卫生部近几年也很重视发展社区护理,但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从政策上,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全国仅上海、北京、天津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但也还不完善。有的城市2~3名护士做社区护理工作,但却没有专门的社区组织。从经费上,在我国的城市,多数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从而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农村,农民平均收入低,除了维持温饱,少有剩余。农民通常是小病不治,大病就医,不治之症就放弃治疗,所以也很少有人愿意付这笔费用。近年来,虽然正倡导医疗制度的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医院治疗和城镇居民,而且对社区护理还没有一个统一合格的收费标准,这些都影响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正确认识,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4.2 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生活质量不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尤其是在大城市更为突出。加之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那种“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念依然存在。

4.3 缺乏社区护理专门人才:社区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的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一直短缺,中国现有13亿人口,护士仅有124.5万人,缺乏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目前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区护士,使她们能够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技能及工作方式。《社区护士岗前培训大纲》为培养社区护理队伍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培训中逐渐形成一支专家队伍,拥有一系列的教材,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护理教育,促进社区护理的开展[7]。卫生部出台的《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的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的需要。

4.4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高: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然是医生的附属品,以协助医生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的理解,尤其是对护士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这也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4.5 缺乏相应的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

4.6 缺乏政府的有效的政策、财政及其它方面的支持。

5 展望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5.1 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有绝大部分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经济条件、医疗条件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环境不合理、需求多层次、多档次、范围宽及复合性优质、经济、便利的服务,而社区护理正好适应了广大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农村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应坚持以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前提,以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保健工作为主导,注意服务方式的连续性,服务关系的相对固定性,服务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价格的优惠性,使群众真正受益。在农村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8]。

5.2 社区护理教育体制将日趋完善:护理人员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健康转变;服务对象从患者服务向为群体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性新兴学科的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9]。政府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改革现行的护理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一方面对目前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以适应社区护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护理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将增加社区护理专业以系统地培训社区护理人员,专业设置中将注意硕士、本科生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的比例,培养不同层次的社区护理人员。全国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将进行统一的认证资格的考试。

5.3 社区护理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及计算机网络化发展:各地可协调有关部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根据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制定本地区的社区护理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的试点、建立社区护理中心和网络,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当地的大医院、及以社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卫生机构,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士、社区护理员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队伍。

5.4 社区护理专业化及角色的分工会越来越细: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范围会不断地扩大,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有普通的社区护士,还可以有单独开业的社区临床护理专家、家庭开业护士、社区保健护士、高级妇幼保健护士、社区治疗护士等。这些高级社区护士主要从事社区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实践、社区护理咨询、社区健康教育及护理研究等工作。

5.5 家庭及老年人的护理不断地发展、完善及提高。

5.6 坚持体制创新,实现多元化的社区护理务[10] :主体多元化的社区护理服务可打破过去的部门垄断,并可充分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本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拓宽筹资的渠道。通过相互的竞争,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改善服务功能、服务态度等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赢得居民的信任。同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按岗、按质、按量”分配,建立激励机制。

5.7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护理活动,有利于居民以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个人账户保门诊,社区统筹保住院”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参保居民的费用意识和节约意识。

5.8 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组织管理逐渐加强。

总之,我国的社区护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社区护理任重道远,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开展社区护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护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发展将有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早日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翠荣.家庭护理现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3,9(8):649-650.

[2]陈静敏,萧仔伶,苗遒芳,等.社区卫生护理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9,5-53.

[3]黄明珠,黄琏华,等.公共卫生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4,17-204.

[4]刘洪霞.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8):1413-1415.

[5]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

[6]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2.

[7]刘则杨,武巍.社区护理供给现状及社会护理教育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2,17(7):550.

[8]李俊伟.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1):879.

[9]方玉桂.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8,8(34):503-504.

[10]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51-553.

作者:王晓林

社区护理学论文 篇2:

关于建立与完善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的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方法:通过现状分析当前社区护理面临的问题及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的优势。结果:开展社区护理可促进综合医院的发展。结论:建立与完善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借助其优质医疗护理资源推动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促进全民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关键词】 社区护理; 服务; 资源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老年化社会的到来,社区护理模式的建立已成为当前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社区护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尚未建立统一的模式,各地的社区护理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到技术实力、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大部分是由医院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医院派出的社区护理人员负责提供社区护理服务[1],但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将探讨如何进一步建立与完善这种借助综合医院在医疗技术、人员、物资、培训等方面具有的优势资源,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模式,以推动社区护理的发展,满足全民健康保健及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现介绍如下。

1 现状分析

1.1 当前我国社区护理面临的问题

1.1.1 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施永兴等[2]对上海3所医院、10个社区的调查显示,每名社区护士服务的社区居民平均为15706人,陈萍等[3]调查了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比为1:1.87,每名护士服务6006人,与WHO提出的1:4的医护比例、每名公共卫生护士服务2600人的标准均有很大的差距。

1.1.2 社区护理人员资质不足 社区护理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素质[4]。国外的社区护理教育定位在较高层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历教育和注册制度体系,社区护士的学历普遍为本科和硕士以上[5]。美国2000年的社区护士中,硕士以上学历者达到了11.6%,远远高于医院7.6%的比例[1]。2003年,我国社区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占85%,大专占13%,本科仅占2%[6]。陈萍等[3]的调查也显示,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以大、中专为主,本科仅占1.32%,职称结构以初级为主,中、高级职称仅占3.29%。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资质严重不足。

1.1.3 社区护理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国家卫生部还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只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街道卫生机构承担,组织形式多样,没有明确的分工,缺乏法律保证[7],同时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8]。陈萍等[3]调查的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仅7所(占46.67%)配有护士长,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建立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护理基本处于自发的、无规范、无管理状态[4]。

1.1.4 社区护理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护理人员绩效评价难以量化,不能客观、准确地比较业绩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

1.1.5 社區护理开展支持力度不足,难度较大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不够,投入人力太少,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不足,除了医疗之外的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等经济效益很低或零经济效益的工作被放到了很次要的位置,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核而形式上开展了一些项目.实际数量和质量及效果并不尽人意。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仍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对其他职能的发挥还是不够重视[9]。

1.2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优势

1.2.1 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可为社区护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综合医院设备及技术力量均较完备,在开展社区护理时,在业务技术方面,可根据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或协助工作,也可以安排社区护士到相应科室进行业务技术的学习,掌握技术,从而保证使社区护理水平与综合医院保持一致。

1.2.2 综合医院的资源优势可为社区护理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资作为基础,包括消毒供应物资和一次性耗材等。社区护理单元场地有限,不可能建立消毒供应室或大量储存一次性耗材,而综合医院消毒供应设施完善,一次性耗材品种、数量充足,可为社区护理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1.2.3 综合医院的人才优势可为社区护理提供全面的专业团队 综合医院科室专业设置齐全,有优秀的医疗专家,也培养了大量的专科护士,在专业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社区护士在开展社区护理时,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护理问题,可向综合医院的专家进行咨询或请会诊,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同时也提高了社区护理的水平。

1.2.4 综合医院的人员优势可为社区护理提供充足的人力补充。有调查显示,90.1%的本专科护生首选综合性大医院就业,仅有18.2%的护生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0]。由此可见,由医院经过转岗培训的护士仍将是社区护士的主要来源。

1.2.5 综合医院的培训优势可为社区护理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社区护理重在实践,社区护士应是全科护士。综合医院可提供全科护士培训的场地、师资和丰富的经验。

2 结果

开展社区护理可为综合医院带来更多便利,从而促进综合医院的发展。

2.1 社区护理的开展可使医院的双向转诊更加便捷,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费用,促进患者恢复。张玉萍等[11]的调查表明,96.0%的手术患者出院时存在社区护理需求。而由于社区护理发展水平的滞后,使能够得到的社区护理服务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

2.2 社区护理的开展更贴近居民的生活,可在社区进行健康咨询、预约挂号等服务,使居民看病更加方便快捷。

2.3 社区护理的开展拉近了医务人员与居民的距离,使医护患沟通更加良好。

2.4 社区护理的开展可为居民和患者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服务,从而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开展。

2.5 社区护理的开展可使医院的岗位管理更加灵活。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护士可自愿申请到社区护理工作岗位,年轻、有时间和能力的护士可申请到社区兼职,从而使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应用。

3 讨论

3.1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模式需要政府重视并进行宏观调控。各级政府的重视是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深入落实的关键,政府及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利于规范和管理[4]。

3.2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模式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及监督。机构功能的定位不明确将影响社区护理的发展[9],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明确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及服务内容,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监督。

3.3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模式需要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到位。社区护理服务是公益事业,应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其顺利的运行。

3.4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模式需要建立社区居民评价体系。由于现阶段社区护理发展的不平衡,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应加大宣传的力度,并建立评价体系,鼓励居民接受社区护理,用评价促进社区护理的开展。

3.5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模式需要引导医院进行良性竞争。由于各个医院对社区护理的重视及投入不一,开展的效果也不同,引导医院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可促进医院对社区护理的重视和投入,加快社区护理的发展。

3.6 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模式建立与完善的关键点。

3.6.1 医院重视 综合医院均承担着全民健康促进的责任,医院领导应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上给予高度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发展的卫生服务形式,而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基本功能中的大部分工作可由社区护士独立完成,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2]。

3.6.2 护理部直接管理 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可作为一个个护理单元由护理部直接管理。实施中心护士长一护理小组长管理模式,社区护士参与管理、服从管理、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增强,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同时,护理部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护理质量得以保证[13]。

3.6.3 各部门相互协调 社区护理服务中心作为医院的一部分,各部门应根据需要提供充分的支持。

3.6.4 绩效考核提高积极性 社区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8]。要结合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从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等几个方面着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社区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研究,综合确定适宜的质量评价标准,合理配置社区护理人员,建立切实可行的社区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14],提高社区护士的职业认同感[15]。

3.6.5 加大教育及培训力度 现有的社区护士大多是从医院转入社区的,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与合格的社区护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16]。故應通过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社区护士的教育及培训。

依上所述,建立与完善以综合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模式是当前切实可行的社区护理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春玉,金胜姬. 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2] 施永兴,贺金仙.社区护理工作有效工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6-877.

[3] 陈萍,刘秀娜,罗羽,等.我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2):97-105.

[4] 李秀川,叶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8,8(5):27-29.

[5] 李晓惠,许四虎,贝冬莲.深圳市社区医护人员对全科医学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4):280-281.

[6] 包家明,曹梅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597-598.

[7] 余曼虹,徐珊.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61-62.

[8]肖爱军,焦守凤,周晨.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76-78.

[9]曾华.西宁市社区护理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杂志,2008,24(9):59-60.

[10]陆丽莉,陶肃君,郑婷婷,等.浙江省高校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66-68.

[11]张玉萍,黄素芳,李秀云.手术出院患者社区护理需求与实际利用状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7.

[12]黎仙群,潘桂琼,张雪茹,等.以护士为主导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开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1-2.

[13]蒋岩.我院护理部在社区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9(9):53-60.

[14] 袁力,焦红霞,焦庆萍.社区护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社区护理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28-31.

[15]杨雅娜,罗羽,刘秀娜,等.我国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2):25-29.

[16]索海英,杨瑞贞,李天民,等.山东省社区护理专业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35-437.

(收稿日期:2013-09-12) (本文编辑:陈丹云)

作者:何梅等

社区护理学论文 篇3: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对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开展范围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区护理;问题;对策

1 社区护理开展范围

1.1 社区护理对象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为优先服务的对象”,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最初提出以老、幼、妇、残为重点服务对象,现在改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社区护理也应以老、幼、妇、残及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但目前,只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是社区护理的重点服务对象,而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社区服务工作只开展了部分。

1.2 社区护理服务工作

研究显示,社区护理人员工作量负荷程度高,日常完成的操作项目多、责任重,但有效工时数低。家庭护理服务仅占工作量的15.42%,74.17%的时间是在社区服务站工作。也有研究显示,社区护士总服务时间占总有效工作时间的比例为60.4%,空闲时间为39.6%,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工作量不足。 

1.3 社区护理服务内容

调查显示,居民最希望社区护士开展的服务项目分别是:社区紧急救护、上门基础护理、老年慢性病护理及预防、口腔卫生宣教,而社区护士提供的是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已经开展的护理项目有健康指导、门诊(包括输液、肌肉注射)、家庭病床。

2 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卫生机构承担,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仅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从医院到护理部的领导往往存在重临床护理,轻社区护理;重疾病护理,轻保健及康复护理;重院内护理,轻家庭护理的现象。护理工作走出医院、面向社会的转轨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护理基本仍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质量评价缺乏明确统一、科学可行的标准。护理人员绩效难以量化,不能准确客观地比较业绩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护理法律法规,使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社区护理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而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社区护理所需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2.2 缺乏社区护理观念,工作服务范围局限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社区护理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的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缓解疼痛以及生活照顾等多项目服务。而我国社区护士开始大多从事传统的预防护理和家庭访问工作,主要为基础护理和健康咨询,较少进行潜在健康问题的干预。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许多社区护士开始涉及和参与一、二级医疗保健,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护理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紧迫感,工作范围局限在家庭访视,工作项目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送药、体检等,是以个案为中心的一级预防为主的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家庭护理工作也存在局限性。社区护士在家庭护理中的任务主要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同时,我国家庭护理服务项目少,服务范畴局限,缺少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服务模式单一。主要服务对象仅为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对于健康人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产妇和儿童的服务较为欠缺。

2.3 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科室封闭式临床护士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虽然社区护士同样担负着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研究等角色,但其职责在上述方面均有进一步的扩展。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担当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角色功能发挥较少。

2.4 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6.9%,尚有15.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在社区工作2年以内的占32.5%,3~5年的占48.9%。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比例应为2∶1或4∶1。而目前,我国社区护士和社区医生比为0.5∶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有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反观美国,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各层次护士总数约为300万,而全国人口只有2亿,护士与人口之比接近2∶100,有1/3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士文化教育层次高,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

2.5 社区人群保健意识不成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低,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较差。因此,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部分人群对护士的价值并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不能理解其促进人群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价值。

2.6 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

社区与医院相比最大的特点应是方便、经济、快捷,而方便快捷需要许多综合条件做保障。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护理设施老化,理应由政府投资的社区,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有了资金也多倾向于医疗,加之护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一些在医院已开展多年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殡馆式服务”、“专科优势服务”、“程序化健康教育”等,在社区开展仍举步维艰。社区护理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3 社区护理发展的对策

3.1 更新传统观念,正确认识社区护理

转变观念是做好社区护理的保证,社区护理人员应从思想上根本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把人看成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整体,从而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使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维护护理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化、个性化服务;服务对象由患者转向整个群体;服务形式转向预防型为主;服务流程转变为系统的整体化护理。

3.2 建立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增强社区护理的职

作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只停留在疾病的普查、预防接种等工作上,对社区居民健康的指导、促进作用也应加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社区护理还应该根据社区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建立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如成立社区护理中心和网络,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理员、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3.3 合理配置社区护理人员,加快社区护士的培训

社区护理中,护士承担着许多角色,如护理服务、教育、咨询、组织、合作、观察等,应从社区卫生发展的远景来配置社区护理人员。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社区的护理人员应是社区护理专业毕业或其它护理专业毕业后,再经社区护理培训,如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电子技术及有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科学知识的培训。

3.4 严格社区护理的管理

社区护理上作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尤其是从医院进入社区走进家庭提供医疗服务时,一方面因条件简陋操作难度大,另一方面,护士可能会因忙碌、疏忽等造成意外,所以,要特别加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不仅要求社区护士加强责任心,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还要制定相应的质量规范,包括医疗、护理、药品等的质量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

3.5 寻求政策上的支持

争取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待遇,在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及护理技术操作等项目上应有相应的法规、政策的保障,以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随着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逐渐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便宜的特点在医疗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如何让人们认可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则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应该利用医疗资源,不断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发展我们的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1] 李曼春,常亚萍,张晓琳.社区护理服务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0):635-637.

[2] 施永兴,贺金仙.社区护理工作有效工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念,2002,37(11):635-637.

[3] 廖碧霞,李燕妮.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学,2005,11(4):51-53.

[4] 章冬瑛,陈雪萍.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89(3):164-165.

[5] Emells, Ayahl, Jullies, et al. The Registered Nurse Popula-lion March 2000.USA[M].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ealth Resource and Service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of Nursing, 2002.

[6] 林菊英.社区护理(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 李曼春,常亚萍,张晓琳.社区护理服务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0):635.

作者:谢祖荣 杨胜文 方世英 王青萍

上一篇:传媒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梦想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