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教学案例反思

2024-04-30

有感于教学案例反思(精选十篇)

有感于教学案例反思 篇1

反思之一:“郎”烟四起之后, 为何又大多销声匿迹?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我想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种心态, 即仍然摆脱不了急功近利和长官意志。在教育面临多种困境的今天, 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神话像一剂“强心针”, 的确让许多在黑暗中艰难前进的教育工作者突然眼前一亮, 以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许多所谓的学习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变了味, 这不是真正的学习, 而是历经诸多教育艰难意冷心灰之后仿佛又见希望的绝境逢生般的悸动。风起云涌的学习热潮与其说是行动上的跟风, 不如说是精神上的顶礼膜拜。

中国教育有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 喜欢打造特色, 然后推广特色, 再到后来, 原先的特色似乎也就不能再称其为特色了。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要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一旦离开其独特的生长环境, 就难免异化。正所谓:南橘北枳。所以, 学习杜郎口中学, 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和抄袭, 任何想要复制杜郎口中学教育神话的思维都不是理性的, 大概也经不起教育实践的考量。即便是马克思主义也要“本土化”才能造就中国革命的成功, 不是吗?

反思之二: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神话?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 杜郎口中学也像其他千千万万所农村初中学校一样, 办学条件简陋, 师资薄弱, 多年的办学面临的只是弃之可惜的鸡肋勉强支撑的局面。如果不是本着教育者的天地良心, 为满足一批又一批求知的学生而艰难维持的话, 杜郎口中学的命运大概在崔其升校长到任之前就不得不画上句号了。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否极之后才能泰来。正是由于杜郎口中学的发展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才会有发自肺腑的人心思变。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当然, 如果仅仅是只有这个内驱力, 无人领航, 把这些力量凝聚起来, 革故鼎新, 大概也不可能成就杜郎口中学后来居上的历史跳跃。幸运的是, 崔其升校长到来之后, 切准了杜郎口中学发展之脉:那就是索性不管升学率, 潜心搞课堂教学改革。在崔其升校长的带领下, 全校上下一气, 心无旁笃, 终于为杜郎口中学打通了“任督二脉”, 成功打造出了教育界的一段绝世传奇。

反思之三:要不要学习杜郎口中学?向杜郎口中学学习什么?

既然如此, 那究竟还要不要学习杜郎口中学?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课堂教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是教育发展历史性的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因此, 我们应该向杜郎口中学学习, 关键是应该学习什么?

浮于表面的学习势必徒劳无功, 注定失败。事实上,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也有许多值得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地方。那么究竟应该向杜郎口中学学习什么呢?第一, 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的育人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 这是我们从事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以人为本, 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也应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二, 持之以恒, 潜心课改的毅力和精神。记得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谈论教改时说过:“教育千万别来回折腾, 我们千万不要在模式上盲从, 在术语上翻新花样, 这不是真正的课改, 也有违课改的本来目的。”话语朴实诚挚, 又振聋发聩, 发人深省。

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 课堂教学从来都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一统天下的模式, 因此, 杜郎口中学模式也不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所以学习、交流、探索, 甚至质疑、争论也不会间断, 对于杜郎口中学现象有不同的声音, 这些不但无害, 而且有益, 它可以帮助其不断完善。比这一点还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学习之道在于获取真正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杜郎口中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其坚持课改的勇气和不断反思锐意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有感于情境教学 篇2

方兴小学孟芬

三月的春光洒在南通这座美丽的小城,也洒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我满怀着景仰和期待的心情走进通师二小。通师二小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名校,学校以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育为特色,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书香文化。此时恰逢学校举办母语文化节庆祝活动。

上午,我们观摩了学校的升旗仪式,整个仪式庄重而整齐有序。仪式结束后,我们来到了童话楼,走进童话楼,楼梯旁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或手工创意,或涂鸦作品,或学生习作,错落有致,充满童趣,两边配以电影胶卷的饰边,着实有一种童话般的感觉,真可谓是“童话楼”。

聆听副校长施建平先生对情境教育的解读。他指出情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指向孩子的一生、主张把孩子培养成立体的而非平面的人。在他讲述的教育故事里,无论是他引导的学生“赤脚走四方”、还是大主题活动——南瓜节,无论是“左手节”、还是“勇闯芦苇荡”,都让人无不感到情境教育一直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注重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他们在为孩子的童年留下一段若干年后能拾得起的记忆。

用心做教育,执着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同时又有着博大的教育情怀的李吉林老师让人感动。近耄耋之年的李老师精神矍铄,平易近人。讲座中,李老师朴实的语言,透着她对教育的热爱。她鼓励老师们不要把课题看得神秘,呼吁老师们应该有一颗赤诚之心,呼吁老师

们要保持孩子的灵性。李老师说:“儿童是至高无上的”。李老师还说:“顺其天性而育之”。

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注重孩子情感的培养,即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特别关注儿童的灵性培养,即创造性的培养。她提出:爱儿童所爱。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为了学生写出佳作《我是一棵蒲公英》,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蒲公英的美;她为了让学生写一篇有哲理的文章,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不惜踩着单车到处寻找,最终找到奶牛;她为了让学生写出日出的美,半夜三更独自起床到桥头选择观日出最佳位置,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日出的全过程。(但后来考虑到自己所带孩子为一年级孩子,年龄太小,故放弃。)

而这一个个小故事无不凝聚着一位教育人对孩子的爱。这些教育行为只有爱才可以承载。正如李老师所言:“教师对孩子应该有无与伦比的爱”。

有感于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实践;感受

通过第一次月考,我掌握了本班在年级的相对位置,以及每个学生的相对水平。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我记录了第一个月内的上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家庭作业等情况,为分层作准备。

针对差异,将学生分层:(1)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2)基础一般,学习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3)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适当搭配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

分层备课,写出分层教案,注明分层的具体要求。我将所有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选做题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针对第二层学生;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针对第三层学生。可使第一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其他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因而学生都有较高的积极性。

我采取“大班教学,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授课着眼于第二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第一、第三优差两头,有时安排第三层个别辅导第一层,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多讨论交流,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够得到”。

每个月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评一次,评议的上课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每周一我都会检查学生的课外练习册,我采取A、B、C、D四个等级制,即分别相当于90分以上、80-90分、60-80分、60分以下,结果对学生个人公布,这样一来,每个月有5次评价。将这5次评价通过下列方法进行月总评:若5次中有3次以上A等,但不得有D等,则这个月总评为A等;若5次中有2次以上A等,其余均为B等,则这个月总评仍为A等;其他等级情况类推。将总评的情况结合所分的三个层次,每个月进行一次层内学生的调整。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班数学成绩从第一次的第五名(共7个平行班),到后来一直保持在第二、三名之列,学生的热情也没有明显消退,特别是一些不太开口的学生,现在也能在课堂上发言。

对学生的分层应防止优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适当搭配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不能拿一个教案教到底,而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关心他們的进步和闪光点;也要求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增加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阶段复习课采取分组对抗游戏,分成红、蓝两队进行“战斗”,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前准备的问题当做“炮弹”来攻击对方,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

我也感受到了诸多的不足: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最后学期末评价时还是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论英雄。这对第一层的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有一定打击,因为他们总是体会不到最后胜利的喜悦。但是,不能否认分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02).

(作者单位 江西师大附中)

有感于教学案例反思 篇4

所谓问课,即教师主动征询同行、学生、家长以及自我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反思性教学形式。通过问课,教师可以深度反思课堂教学,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充分感受教学设计的变化,及时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教学的一些规律,最终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本文以中班绘本阅读教学《蚂蚁和西瓜》为例,浅谈问课对教师反思性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前问—精心研析,把握教材,完善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常常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和教师都很重视教学反思,尤其重视“课后反思”,比如上完教学活动要写反思,幼儿游戏后教师要写反思,主题活动完毕后写主题反思等。“课后问”作为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然而,教学活动是没有完美的,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许多“败笔”,正是这些败笔、遗憾,让孩子的学习存有缺失,所以我们不能老在课后反思,做些亡羊补牢之举,更应该在课前下工夫,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减少“遗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绘本《蚂蚁和西瓜》讲述的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几只蚂蚁发现了一块游客遗留的大西瓜,最后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搬回家的故事。围绕这个绘本故事,我这样问自己:

在调整、增设了目标的时候,为了检验孩子“能否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蚂蚁搬运西瓜的办法”及此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对孩子进行了微型实验,特别选取了能力有差异的三个孩子开展“搬豆”游戏,然后加以表述“我是把豆豆抱(背、托、驮、举、抬等不同动词)回家的”,来看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动词的掌握情况。实验告诉我,孩子能想出各种搬的办法,但动作丰富词汇较贫乏,能理解能表现但表达不完全清晰正确,尤其像举、驮、抬等书面语动词。如果引导幼儿在细致阅读中发现这些动作,并丰富相应的动词的话,是可以达成目标的,而且这样处理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另外,在绘本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通常采用以封面观察的方式进行,而本书的封面是全书的重点:一群搬运西瓜的蚂蚁,如果把封面早早出示,教学活动就失去趣味感和悬疑性,所以本教学改以观察环衬——一群奔跑的蚂蚁为导入,通过:“你看到了谁?蚂蚁们在干吗?它们奔跑着去干什么呢?”的悬疑引出故事,更具吸引力。

教材是沉睡的巨人,要使活动充满鲜活的生命力,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研析,创造性地处理。师者知在先,老师只有在课前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如何、怎样,不停地解答为什么,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才能上出精彩至致的教学活动。

二、课中问—灵活组织,迸发智慧,精彩教学细节

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课前问”的简单再现,更应该是作为教师所具有的全部素质的体现。面对经验、水平、性格、表现各异的孩子,活动中教师要会扪心自问,要会察言观色,关注孩子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还要随机应变,从而适时适地地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调节活动气氛,在不断地“问”的过程中做出判断与应急处理,以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课中问是及时调节课堂策略,提高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真实的体现。

绘本阅读教学《蚂蚁和西瓜》自我感觉课前问得比较通透,问得比较细致,不但目标具体可行,而且准备也很充分,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满怀信心。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时自认为巧妙的安排往往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不下去,有时精彩的设计会变成泡影,而且天真的孩子突发的状况时有发生,有时令你出乎意料,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干扰因素:

借助PPT理解故事之环节三:享受西瓜,分享剩余西瓜,感受西瓜带来的乐趣,目的是让幼儿感受西瓜给蚂蚁带来的满足感。打开PPT画面——被红红的西瓜瓤装满了蚂蚁洞穴:

师:瞧,不一会儿,整个蚂蚁王国就怎样了?

幼:哇!有好多的西瓜哦!孩子又手比划了一个圆。

幼:还有香蕉。(在一个洞的一角真的有一块香蕉,而且洞里除了西瓜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纷纷举手)

幼:我还看见了饼干、糖果、薯片。

幼:老师,那里有一个钟!

幼:老师我还发现了一袋米。(孩子好像在比谁发现得多!)

幼:还有宝贝,因为它在发光呢!

幼:蚂蚁吃食物的,不吃宝贝的。

幼:我知道,那是蚂蚁王国的国王用的,其他人都不能用的!(经验告诉我幼儿开始漫天想象了)

……

强烈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发现了洞穴里其他的东西的,他们激动了,兴奋了,同时跑题了离我的教学目的也越来越远了。

我赶紧补救:是呀,已经有那么多东西了,又来这么多的西瓜,洞穴里再也放不下了!那剩下的西瓜怎么办呢?切换到下一张PPT,重新拉回了幼儿沉浸在蚂蚁王国的思绪。

在二研的时候,这幅画以“蚂蚁们搬呀搬,瞧,一下子就把蚂蚁王国装得满满的!”一句话略过,没有多做停留,这样的意外没有再发生。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观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波斯纳对教学反思的论述道:“而他的教学将有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即使他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可见,反思的根本在于改变旧观念,以新理念指导行为,使内隐的个人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行为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

三、课后问—总结得失,善于请教,完善教学艺术

课后问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反思活动效果,反思出乎意料的创造性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课后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研究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所以课后进行修改、完善活动方案,想出更好的方法,经过多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

我以为活动中活用教材,让幼儿主动建构学习动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细节的处理以及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是教学的亮点、成功之处。当然活动不可能十全十美,自己看自己可能存在定式,为避免自以为是,课后问同事、同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良策。

“我觉得,选材很好!虽然这个绘本中图为主,字很少,但是仍然要挖掘绘本画面里的内涵,让幼儿大胆表述,多说、敢说,才更利于幼儿语言的表达。”

“我认为,这是绘本阅读,以阅读为主,教学中幼儿动的次数太多了!”

“提问重点突出,但在回应幼儿时教师重复幼儿的回答比较多!”

……

同行的真知灼见打动了我,问课除了问自己,更得问同行,在疑惑的时候不妨抛开不必要的自我面子问题,直言不讳,问问同行,大家在一起磨磨课,你一言我一语间常有灵光闪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及时调整、完善教学方案,活动才更有实效。

一次,看到特级教师应彩云写的关于“如何回应”的随笔,她说教师对孩子的回答要有效回应,比如孩子说“我看到很多很多树!”老师应该说:“啊!有很多很多树的地方叫树林!”那是帮助孩子提升经验,发展语言。是啊,这就是教学艺术!这就是自己上课与名师上课间的差距,如果我早点看到这篇文章,我想我就不会那么简单“重复幼儿的回答”了。

向自己问课,向同行问课,向名家学者问课,在课前问,在课中问,在课后问,把问课当做每天的作业,把问课养成自己平常的习惯,我相信,你的专业成长速度必定是迅速,你的专业成长之路必定是璀璨的。有位教师上课精彩之至,令听课者叹为观止,课后围住他询问:“课怎么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准备?”那位教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准备这节课,至于这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啊,最高境界是用一生用心去问课!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要我们从问课做起,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势必能破茧而出,成为一名心有灵犀的智慧教师,不断成长,迈向成功之路。

摘要: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很多,其中问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通过①课前问——精心研析,把握教材,完善教学设计;②课中问——灵活组织,迸发智慧,精彩教学细节;③课后问——总结得失,善于请教,完善教学艺术。在问自己、问同行、问专家中对自我的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有感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5

有感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杨春艳

新版课标中明确指出,五级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单词。由此我对英语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一、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拼读部分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2)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3)画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见解。(4)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堂上进行回答。

二、注重阅读技巧训练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我特别注重每一节阅读课的阅读技巧训练。引导学生注重对标题、插图的理解、把握,通过标题帮助理解猜测文章内容,比如A Bus Driver and somg Pasengers Saved an Old Man,学生根据标题、插图对文章内容做了很好的`猜测。

引导学生运用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等阅读技巧,快速抓住关键信息,从而培养他们越过生词障碍。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构词法及上下文猜测词意,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有些学过的单词会忘记,而学生的特点是有一个生词不认识就读不下去,我就鼓励他们猜测,此办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同时也学会了更多单词。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如,学习A Bus Driver and somg Pasengers Saved an Old Man时,引导学生Which word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topic?学生回答“save”,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之后,让学生说出每一段的内容,写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语篇,善于识别信号词first,secondly,third,then,after,before,next,last,afterward,finally;表示列举的有:and,also, in addition,for example;表示比较对比的有:although,however,but, otherwise,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表示因果关系的有:as a result,as,since,so,because,therefore,etc.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是基础,多读是关键。

(作者单位 吉林省双辽市服先镇中学)

有感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篇6

小学开设英语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小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也是大势所趋,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文化的建设,英语这门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它受到了社会、学校及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起点低,水平差,加上社会及家长不够重视,学习起来十分吃力,教师教起来也费劲,教学效果令人担忧,这是众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农村的英语教学能否赶上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呢?能否采用独特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呢?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我将粗浅的谈谈自己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够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者要抓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教材的游戏,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尽量使新授知识与游戏融为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句子“A:What do you like? B: I like…/I don?蒺t like….”我借助单词卡片和实物,与学生亲切的交流,并及时用上鼓励性的话语,如:well done、good、You are great、I think you are very good!从而建立一种轻松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因而培养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在教学中我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耐心引导学生认识对错,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放下心理压力,产生学习的愉悦感。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还注重教师本身特有的风采的展示,课堂上保持微笑,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敬可亲;每节课我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如用具体实物、图像、录像、投影机等电教声像设备创设有声有色的情景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时,师生互相用英语问好,或唱首歌Good morning to you;结束时我们用英语互相道别或唱出首歌Good?鄄bye歌。总之,要创设轻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轻松走进英语世界。日常生活中可以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交流,让学生的生活英语化,学以致用。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

1.利用实物、图片、词卡,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

在英语教学中,我尽量采用实物,如水果(西瓜、香蕉、橘子等)、服装(衬衫、裙子、毛衣、外套等)、身体部位;还有图片、单词卡片等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实物,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看、摸、尝等,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也非常形象直观,不用再向学生解释单词的意思,为整个英语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

再如,由于孩子们刚接触英语时十分好奇,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各种生活情景中。如:在学习询问方位的句子“Where is …?”时,我在教室里设置方位,并标上方位词:left、right、under、behind、in front of、next等等及地名park、 supermarket、zoo、store …让生自己尝试按路线走,亲自感知 left、right、 under、behind、in front of、next等方位词。学生亲身感知后再要求将所走的路线用英语表达出来,然后再进行情境表演“A:Where is the park? B:It?蒺s behind the supermarket.…然后变换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中不断重复使用所学的实物单词,枯燥乏味的句型也因为有了情景而变得生动活泼,其乐无穷,学生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借助歌谣、歌曲、节拍,调动学生的耳和口。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爱玩爱笑,在教学中如果能穿插一些歌曲及歌谣,学生会非常兴奋,并很容易记忆单词或句子的语音、语调及意思,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在平常教学中,我常利用编写的歌谣,进行教学。

三、巧设游戏,巩固教学

游戏教学通常用于对所学知识巩固及提高,帮助教师将单调乏味的复习巩固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是在设计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游戏涉及学生的面越宽越好,不要一两个人做,其他学生仅当观众,使一些平常不爱说话、不好动的学生得不到机会。要使学生参与和配合,游戏的形式多样化显得非常重要。游戏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学生也觉得没意思了。因此教师应不断收集游戏,设计、翻新游戏。

四、注重学习方法、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很重要,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更重要,英语学科更是这样。它不像我们的母语,面对这浩如烟海的词汇、短语及俚语等,我们成天学也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而每节课只有40分钟,加之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又不长,怎能学完、学好呢?因此,只有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教给学生单词的拼读方法、拼写规则等等。

我们常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我们教师也要学会“懒惰”,在学生有困惑时,不要草率的告诉学生就是怎么怎么样,该如何如何,我们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实在没有办法时,我们可以侧面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自悟”。我们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体验。

有感于“思想品德教学” 篇7

一、吃透教材

也许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很多同行都要笑我, 这谁不知道啊?是的我们都知道要吃透教材, 但我们又有几个教师能够真正地吃透教材呢?我觉得教材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而不同程度的研究, 教学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例如为上好《学会合理消费》这节课我读了三遍教材, 两遍教参, 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阅读, 再思考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能力进行研究, 最后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那么怎样来吃透教材呢?

首先, 要认真阅读教参和教材, 把握哪些是重点和难点。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很多有艺术性的资料。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插图漫画等等。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应在教学中多做创新, 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情感, 发展学生的个性, 才能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其次, 研究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我们和学生因为出生年代的不同, 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就有许多的不同, 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知道, 有的却根本不了解, 甚至有些东西他们根本就不在乎, 所以我们只有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

最后, 研究教学方法, 突破重点和难点。在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确定重点和难点并要找到恰当的方法来突破。哪些情况讨论, 哪些情况思考, 哪些情况老师给予铺垫, 我们教师都要认真思考, 周密布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明答题方法, 寻找最新的时事材料进行分析, 结合当年的中考形势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做到真正的有所收获, 不会白白地听一节课。

二、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条件

判断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成功, 课堂气氛尤为重要。课堂气氛是弥漫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不同的心态将影响课堂的氛围。你充满自信, 轻松地走进课堂, 学生也会进入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如果你紧张担心地走进课堂, 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给予太多地关注, 那你的紧张也一定会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课很多的时候都是在讲一些大道理, 课堂会出现气氛沉闷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我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一下, 如果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即使他讲得再好也没有学生插嘴的份儿, 那么这堂课还是失败的。何以见得呢?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则需要师生的互动。同时要真正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如果学生遇到难懂的理论, 我就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果某个学生回答问题突然卡壳时, 我提议让同学帮忙援助一下, 如果下午的课学生昏昏欲睡, 我就用幽默的语言让同学精神振奋。这些办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也会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智慧和才华, 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学生资源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选取了一些实际事例来进行教学。而这些事例一方面可以自己收集一些, 更多的是从学生中搜集。例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 还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思想品德课堂是生活的课堂, 它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进行, 最终为了指导学生生活, 所以接下来我会与时俱进, 在创新教学的基础上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知识、道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我将一如既往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做一个负责任的思想品德教师。

摘要: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 不断创新, 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注意力和兴趣。

有感于“乘法的认识”教学差异 篇8

一、教学过程及内容重视层次有差异

以前重点是强化基础训练,尤其是算式的写法,这点我深有体会。现在则在于感受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产生和实际应用发展过程。比如在教学中重点观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用乘法,用乘法的简明指出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

其实在《新课程标准》的带领下,让学生怎么样来感受乘法的实际意义,值得我们探讨。教材是两两摆6朵花,三三摆9个正方形,四四摆黑点,五五摆圆,让学生写出求和,开门见山的教学生把加法改写变成乘法,然后机械地强化练习,直到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这就形成一种机械的传统的强化跟踪式教育。而现在从外景入手,如课本所提示的场景,在游乐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游玩的人数越来越多时,用常用的简单加法计算比较费时费力了,显得极为麻烦,自然而然的,我们急需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让学生对我们今天的新课有了好奇的心理,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我们急用一种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麻烦的问题。通过相同的个数,教师要顺其自然地启发学生用相同数和它的个数做想法,用什么样符号连接起来能形成新的算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乘法。把问题和情境设计成人数的计算,老问题,新算法,形式显得新颖,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心理。这样就涉及到了乘法的发生及过程的发展,再结合按群数数相乘就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感受和理解会更为深刻。

二、学习重点内容的差异

以前重点解决加数与个数,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及改变方式让许多学生卡壳在这里,没办法理解。而现在在《新课程标准》的带领下,主要是让学生弄明白乘法的产生过程以及乘法的实际意义,通过按群数数的方法研究探讨,感悟乘法的实际意义,并为以后乘法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能很巧妙地绕开那个以前那些比较绕的问题,把乘法的学习重点和意义完全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通过解决问题。

在课改多年的今天,怎样让学生学习到重点的学习内容,更是值得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前的教材是让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下重点掌握乘法的算法,直接把学生从加法一下子提到乘法里面,让学生在里面混混沌沌的练习,结果既枯燥,内容又有难度,学生感觉很难学,因为学生始终没明白乘法是什么,干什么的,又该怎么用了。而在现在的课堂中,让学生首先明白乘法是什么,干什么的,在哪种情况下用乘法,这样就让他们明白了乘法的实际意义,也就对乘法的学习有了好的认识,进而更主动地学习了。

三、教学方法及环境的差异

以前的教学,就是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一个教师,另外加一群认真听课的孩子,构成了传统而且死板的样式化教育场景, 课堂气氛死板不说,学生参与度很少,是真正的填鸭式教育。

随着城乡教育差异的逐步缩小,以及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渐提高,现在的教学环境相比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就教学方法而言,教无定法,我一直推崇只要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就很好了,但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形式要活泼,训练要得当。优秀的教师及其他的好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应随着学生差异情况而定教法。

在教法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提倡的教学策略, 无论备课还是练习,都要用教材中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课本是那样的接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觉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乘法及其实际意义。还有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图实践时,必须要注意分析、判断,注意区分。这样,能让学生在辨别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的认识。

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加强与前面课程的联系,如按群数数的关系,在所带的问题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观地发现计数数的多样性、计算的多样性,能加深他们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能把枯燥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让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和更高的热情。

总之,本内容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分量,我们要深刻思考,随着课改的脚步,领会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学无定式,但内容始终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要在差异中求相同,要多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实际中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乘法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浓墨重彩的篇章,随着课改多年的进程,在《新课程标准》的带领下,让学生怎样来感受乘法的实际意义,值得教师探讨。当前,在新课标的带领下主要是让学生弄明白乘法的产生过程以及乘法的实际意义,通过按群数数的方法研究探讨,感悟乘法的实际意义,并为以后乘法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把乘法的学习重点和意义完全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通过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硬性要求。

有感于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篇9

1.充分体现多种媒体共存于一个课堂的特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在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的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 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教师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内容时, 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

3.利用好计算机多媒体的人机对话、界面友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功能, 可以使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控制学习的过程。而且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最终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 构建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 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 及时肯定或解答,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查找学习障碍, 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 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 具有友好的工作界面、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5.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并且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无论计算机多媒体多么好, 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绝不能以多媒体课件主导教学, 而是应让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 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时, 要加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杜绝由计算机多媒体代替的“机械式”教学。教师要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通过适当走动, 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语言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 活跃课堂气氛。

有感于教学案例反思 篇10

一、幽默能调节课堂气氛

幽默有多种功能, 最明显的就是能将平淡化为趣味, 将繁杂化为简洁, 将单薄化为丰富。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能让教师的课堂收到余味隽永的艺术效果。

例如,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 请一个学生进行朗读。这个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 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叫人越吃越爱吃……”学生读完后, 于老师扫视一遍教室, 一本正经地说:“小建同学最投入, 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 使劲咽了两次口水。”学生们先是一愣, 很快便回过味来, 全都“咯咯”地笑起来。“课文中描写的事物, 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 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 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 仿佛看到了杨梅果正在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 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拉子’。”学生们笑得更响了。

可见, 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使课堂变得轻松,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课堂活力, 不着痕迹地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重要的读书方法。

二、幽默能启迪学生思维

富有幽默的教学, 不仅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且能开启心智, 给人以艺术的灵气, 促进学生思维灵敏性, 使理性认识建立在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之上。

例如, 于老师在教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 让一位同学读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说的有气无力的话:“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 声音很大, 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幽默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 要么这个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 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同学再读时, 耷拉着脑袋, 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响起来。

教学幽默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 于老师把他的幽默融入课堂, 又深入浅出, 使语文变得简单。并且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 启迪了学生思维, 活跃了学习气氛, 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幽默能使课堂更为和谐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对于能否使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 最终归结到能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至关重要。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通常会以宽厚、温和的态度对待各种学生。

例如, 于老师在让同学读《翠鸟》第三自然段时, 发现小庆打了个哈欠, 还用胳膊碰了同位一下, 并在嘀咕什么。“小庆, ”于老师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请你去逮一只翠鸟来。”小庆慢腾腾地站起来, 茫然地看着老师。于老师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并加上一句:“请你不要推辞。”“到哪儿去逮啊?”小庆可怜巴巴地扫视着, 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神情迷惘。“大家都在读第三段, 谁知道, 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开口, 小庆自己说道:“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 洞口很小, 里面又很深, 谁上得去呀!”于老师哈哈大笑, 同学们也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上一篇:科学致富下一篇:颈源性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