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2024-05-19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精选七篇)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篇1

一、对我国行政体系改革方向的启示

(一)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国明确改革的方向

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体上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不同的国体是可以采用相同的政体的, 西方行政体系改革成就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的共同产物, 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符合全球化竞争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模式, 无疑西方的改革给我国的行政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是不行的, 他们的改革都是立足于本国行政体系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而进行的, 所以其改革成果有很强的本土性, 如果完全用在中国改革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很明显, 我们要在立足本国实际国情和政府状况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 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体系改革道路来。

(二) 西方行政改革有助于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与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成了政府的事情, 这样我国的政府逐渐就变成了全能主义政府, 很多事情都是政府大包大揽, 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要理清政府的职责, 合理定位, 该管的管, 该放的放, 对于某些职责不明的要给出明确的规定, 让群众到政府办事感觉到真正的便捷, 全面提高行政效率。

二、对我国行政体系改革模式的启示

(一) 西方的行政体系改革强调围绕公众的切身利益制

定服务标准, 给公民自主选择的机会, 鼓励公民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

我国政府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所以我们也要打造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模式,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在这个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不谋而合。但是如何真正设计一种高效的为民服务的模式, 我们就需要向西方学习了。[2]政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指标向社会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治理国家, 政府的运转是在公民缴纳税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 所以政府要对公民负责, 为公民服务, 把公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自身工作的标准。

(二)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制定决策但不是具体实施

这就启示中国在改革中要做一个好舵手而不是事必躬亲, 集中精力于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执行的监督当中, 这样政府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但是做到这样有一个前提就是良好的监督体系的建立, 健全行政体系的内部监督, 给予审计和法制等监察部门更大的权利。同时健全行政体系外部监督, 尤其要加强公民的监督。

三、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加快政府行政改革步伐

提高党执政能力是行政改革的有力保障。在我国政府部门工作大多数人都是共产党员, 党员个人素质的提高, 人人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然会有更高效率的工作, 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各种要求, 这样又可以使党的执政意图得到充分的实现。

综上所述, 我国只有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提高每个党员的行政能力, 才能推动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才能建立起民主高效的行政体制。治理腐败, 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在我国, 政府公职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党员, 治理党员的腐败就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党内监督, 发挥纪检委的作用, 党应该赋予该部门更大的权力并且由中央直属, 独立于省级部门之外, 把它打造成廉正公署一类高效的监督机构。同时加强社会监督, 鼓励群众积极监督, 设立监督网络, 让人民可以畅所欲言, 可以和纪检部门直接沟通, 并设立公开电话和网络平台。

摘要: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 持续至今, 其中有很多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中国今天行政改革可以借鉴的。纵观西方国家的改革, 无论从其内容还是改革的形式都立足于本国实际, 这也给我国行政改革提出新的课题, 既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 同时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符合中国的国情。

关键词:西方国家,行政体系,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安岭.西方行政体制改革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J].理论视野, 2002 (5) :11.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篇2

形考任务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题目1

行政学的直接理论基础是()。

选择一项:

A.政治学

B.法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题目2

被认为是行政学开山鼻祖的是()。

选择一项:

A.B.C.D.题目3

()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

选择一项:

A.政府体制的改革

B.行政的适度集权化

C.法外调节

题目4

在“合理化—合法化组织”中,行使权威的基础是()。

选择一项:

A.先例

B.组织内部的规则

C.惯例

D.领导者个人的人格

题目5

在官僚制组织中,人员任用的根据不应是()。

选择一项:

A.学历

B.专业

C.能力

D.性别

题目6

泰勒认为,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的职责。

选择一项:

A.工人自己

B.管理者

C.政府

D.工会

题目7

法约尔指出()是培养管理能力的首要条件。

选择一项:

A.管理经验

B.管理教育

C.管理实践

D.管理天赋

题目8

()被誉为行政科学的奠基人。

选择一项:

A.威尔逊

B.怀特

C.沃尔多

D.法约尔

题目9

人们认为,如果说在美国只有一个人是行政管理的化身,那么这个人就是()。

选择一项:

A.古利克

B.杰佛逊

C.潘恩

D.威尔逊

题目10

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是指组织成员脱离了个人的立场而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客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

选择一项:

A.协作性

B.个人性

C.民主化

D.科学化

题目11

西蒙在行政行为研究上是以()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的。

选择一项:

A.计划

B.决策

C.组织

D.决定

题目12

在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出现之前,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

选择一项:

A.断续决策模式

B.理性决策模式

C.激进决策模式

D.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题目13

在《编制预算:预算过程的比较理论》一书中,他积极主张()。

选择一项:

A.经济理性

B.扣减工资

C.扣除奖金推进程序改革

D.修改宪法

题目14

麦格雷戈在下列哪部著作中,大胆地批评了他称之为“x理论”的人事管理传统理论?()

选择一项:

A.《企业的人性方面》

B.《行政学研究》

C.《政治与行政》

D.《行政学导论》

题目15

在沃尔多看来,强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理论是()。

选择一项:

A.传统组织理论

B.新传统组织理论

C.现代组织理论

D.后现代组织理论

题目16

下列属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的是()。

选择一项:

A.“互惠—重配”结构

B.“集市—有限市场”结构

C.“市场—企业”结构

D.“计划—政府”机构

题目17

1968年弗雷德里克森等一批年轻行政学者,在()召开会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行政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形成了关于新公共行政学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讨。

选择一项:

A.耶鲁大学

B.锡拉丘兹大学

C.哈佛大学

D.斯坦福大学

题目18

最早提出目标管理这一概念的是()。

选择一项:

A.泰勒

B.西蒙

C.厄威克

D.德鲁克

题目19

奎德认为执行分析主要考虑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选择一项:

A.人

B.环境

C.政治

D.组织

题目20

在布坎南看来,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选择一项:

A.制度创新

B.降低预算

C.公务员培训

D.议员选举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题目21

韦伯将不同类型的组织区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正式组织

B.合理化—合法化组织

C.神秘化组织

D.传统组织

题目22

法约尔创立一般管理理论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管理是一种可应用于一切机构的独立活动

B.管理是可以教授的C.一个人在某机构内的地位愈高,管理活动愈加重要

D.管理只需要靠经验的积累

题目23

下列属于怀特所指出的公务员晋升职务根据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领导综合判定后自由选择

B.具有职务晋升考试成绩

C.具有先进的工作资格

D.具有工作成绩或政绩

题目24

麦格雷戈提出参与式和协商式管理的实例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B.斯坎伦计划

C.通用电气公司

D.罗巴克公司

题目25

下列属于沃尔多对传统行政学批评内容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

B.传统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

C.政治—行政二分法

D.传统行政学家所谓的行政“科学”主要依靠“事实的堆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题目26

行政管理作为一种专门以社会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社会管理活动,如同其他社会管理一样,仅仅是近代的产物。

选择一项:

题目27

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选择一项:

题目28

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适用于针对广义的执行性机构,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府机构也都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

选择一项:

题目29

在韦伯看来,官僚制促使人追求理性、合理化,把管理作为一种手段,但最后在合理化中丧失了自我,管理变成了目的本身。

选择一项:

题目30

在泰勒看来,在差别计件工资制度之下,虽然企业管理当局的工资支付增加了,但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大于工人工资提高的幅度,所以这一做法对雇主还是有利的。()

选择一项:

题目31

在法约尔看来,当时缺乏管理教育的原因在于缺少管理经验。

()

选择一项:

题目32

怀特的行政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行政官员风纪——即他所谓“官纪”问题的研究上。()

选择一项:

题目33

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构建一门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既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

选择一项:

题目34

在巴纳德看来,组织是静态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基本不发生变化。

选择一项:

题目35

关于分权,西蒙特别强调组织决策要“适度”分权而不允许“绝对”分权,因为组织活动是集体的活动,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协调机制。

选择一项:

题目36

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选择一项:

题目37

维尔达夫斯基认为,预算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契约。

选择一项:

题目38

维尔达夫斯基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

选择一项:

题目39

麦格雷戈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了著名的Y理论。

选择一项:

题目40

沃尔多宣称效率本身不是价值,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

选择一项:

题目41

里格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行政等各个方面多少都有各自的范围,所以比较容易个别地抽离出来研究。

选择一项:

题目42

在新公共行政学看来,在行政组织中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有凝聚力、能够有效实现目

标的组织整体,并使其运行机制更有利于各种行政任务的完成。

选择一项:

题目43

在德鲁克看来,政府机构是“用经济活动所得的盈余来支付的服务性设施”,其管理的目的在于“出色的管制”。

选择一项:

题目44

政策分析是政策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应用性学科。()

选择一项:

题目45

布坎南认为,如果要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重新建立竞争结构。

选择一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你是以附件形式提交的答案,请在答题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46

简述新公共行政学动态、开放的组织观。

答:新公共行政学认为,行政组织中存在着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社会情感四种基本的运作过程:

(1)所谓分配过程是指新的公共行政必须关心分配形式,依据从公共行政项目中获得的效益来处理人的物质的和服务的分配问题,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是其最常用的方法。

(2)所谓整合过程是指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视为

在该层级中扮演的角色,其各自的任务通过权威层级联系在一起。

(3)所谓边际交换过程是指行政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及目标群体之间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

(4)所谓社会情感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情感训练的过程,它也可以被视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工具,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技术。

题目47

古德诺主张如何使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

答:(1)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

(2)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

(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解;

(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形考任务4

考核任务形式: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小论文题。

样题: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20分)

答:

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分析

政府信任又称政治信任,一般定义为:

在政府或者政治系统运转过程中,与公民的期待的结果或者信念。在最高层面,政府信任是指公民对国家的态度。由于政治信任的多层次性,因此其可能是对特定任职者的态度,也可能是对现存制度的态度。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政府和公众之间委托和代理的关系

公众客行政权委托政府同时希望维持相应的权利和利益,而政府代理公众行使行政权利并通过履行相应的职能获得相关利益、因此政府的信任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之上,一旦政府无法满足公众的企望就会出现信任危机,从而导致两者之间原有的和谐关系破架。甚至威胁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政府绩效视角,主要是通过对政府的表现进行评估。分析政府信任的原园即确定政府是否值得信任。个人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受到政府行政能力、经济总体政策执行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将公众不信任政府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公款浪费严重、政策执行错误等原因。

政府绩效是影响政府政治信任程度的关键所在。政府绩效主要的参考标准是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行政结果、行政效益、行政效能,以及对政府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的管理能力进行研究。政府的绩效是政府执政能力的表现。主要分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是三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政府信任程度对政府工作的顺利运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也是政治

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城市居民中。首先城市居民将政府看作是一个统的整体。城市居民对地方政府的评价相对较高。对中央政府评价相对较低。虽然城市居民对中央政府的评价略低,这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表明了城市居民对政府信任的理性。政府的绩效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信任程度。通过政府决策的透明性。保法治国的执行力度、共富差距的改善情况、社会治安的管理情况。都会对政府信任程度有所加分,因此对于地方政府两言,城市居民的信任程度需求明显对政府绩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等多种民生问题,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未能得至有效的解决。这样不仅产重削弱了政府的执政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到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要求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提升政府绩效,为国家转型提供必要的助力和保证。确保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参考文献:

现代西方行政改革趋势及启示 篇3

现代西方行政改革的趋势

1.行政组织从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向平行网络化发展。金字塔型的等级制是大烟囱时代政府行政体系的主要组织形式,它是与当时集中管理的大工业及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相适应的。而平行网络状的组织可以提供一种官僚主义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横向联系,这种组织的价值观在于效率、适应、创新,权力结构是分散的网络状,权力基础是知识,组织中虽有分工,但更重视相互依存和合作。

2. 行政行为从行政命令方式向以“顾客取向”的伙伴关系发展。“顾客取向”本是一种企业行为,就政府而言,“顾客取向”表明了政府的服务性质与传统的服务不同。传统的服务方式是由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提供服务、维持管制等,而新的服务方式是以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准则的,它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互相协商。平行结构使政府趋向于用蹉商、谈判、解释、说服的方式,致力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状态的构建与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平等协商成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

3. 行政权力从集权到分权。工业时代,中央集权式的管理被视为工业社会最先进的管理方式,行政集权在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利益的分化以及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行政管理中出现了集权危机,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都等待中心权力机构作出决定会降低效率、错过时机。放权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性的进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权力关系的变化,分权也成了一种目标取向。

4. 政府行政运营从“公营”向私营化发展。公营主要指由政府直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如道路、电讯、邮政等。而私营化能使政府在一个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世界面前,将重点放在具有战略意义和优先发展的项目上。私营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私有化。私营化进程反映出这样一个特点:行政管理注入了市场规则和企业管理经验,有的国家提出了“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行为”的口号,其目的就是减少政府的官僚主义,提高服务质量。

5. 行政管理涉及的范围从国内向国际化发展。当今世界政治发展变化的特点是国内政治国际化,国内政治的任何波动都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联,都有特定的国际背景,因而一国的政治主权的实现绝不再是传统封闭意义上的“独立”与“完整”的原始含义,而是越发具有国际色彩,单靠一国的政治权力来解决本国的政治问题常常是力所不及的,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市场国际化状态,使国家越来越不可能单独对经济事务作出决断并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的范围也越出了国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6.行政管理向信息化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已是大势所趋。西方国家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网络化政府被列为第一位,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启示与借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内在地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行政管理体制作为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两者的结合点,必须找到改革的突破口,以免重履以往机构改革“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职能转变不到位的旧路。国际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要求我国的行政体制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为我国

行政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切实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加强宏观功能,放开、搞活微观,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进行信息引导,加大监督力度,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在政企、政市、政社关系上,做到政企彻底分开,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独立运作的机制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加大政府审批和采购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服务性行政。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审批、许可的范围、程序和随意性的同时,规范行政审批权;创新政府采购方式,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二是将决策与执行分开,设立执行性机构,放松管制,以提高决策质量与执行效率。三是以预算、拨款、审计等财政体制的改革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有效约束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内在膨胀,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2.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西方行政改革的实践表明,并不是公共产品就非得由政府来供给,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也不一定由政府或政府指定的部门来生产,而应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于我国长期以来服务质量差、效率低下、群众不满的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铁路、公路、桥梁、电信、航空、邮政、电力、供水供气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行业,应该向市场开放,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外资企业进入这些领域,以形成公共服务领域的良性竞争,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3.借鉴企业管理的方法,强调绩效管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很大差别,但这并不妨碍把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重视市场需要和顾客需求及反馈、讲求投入产出等方法引入行政管理领域,而这恰恰也是西方行政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的行政管理也应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注重实际工作绩效,以提高行政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效率。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篇4

1 公众参与的主体方面

我国公众参与的主体需要扩大和明确。在我国, 也有相关的法律中规定了公众参与立法, 例如《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等。其中《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15条规定:“起草的规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有关机关、组织或者公民对其有重大意见分歧的, 应当向社会公布, 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起草单位也可以举行听证会。”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公众参与的主体可以是社会各界。但是这种范范而谈并不能实质上地帮助我国确立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从西方国家的行政立法程序来看, 参与行政立法程序的主体基本可以分为议会参与型、利害关系人参与型和政府法制审议机构参与型。利害关系人参与型又可分为两种:自认为与行政立法事项有利害关系的社会公众作为个人均可参与的普遍参与型和只限于有关团体或特定团体参与的特定主体参与型。例如美国、葡萄牙的公众动议权的行使属于前者, 而英国的委任立法的事前合意和法定咨询以及美国的正式立法听证属于后者。

从与西方国家的实践的对比来看, 我国参与行政立法的主体范围并不十分明确, 且我国的参与主体缺少利害关系人参与这一方面, 并不能最真实最确切地反映公众的意愿。所以说, 我国的公众参与的主体需要扩大和明确。

2 公众参与的进程方面

公众参与的进程十分广泛。从行政立法过程整体而言, 公众参与体现在行政立法程序的立项、起草、审查、公布及反馈监督各个阶段。西方国家在其前立法阶段, 如美国和葡萄牙登国都有公众行政立法动议权;在后立法阶段, 西方国家的公民基本上都享有立法监督权。

而在我国, 在立项准备阶段,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两个条例分别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内设机构或者其他机构认为需要制定部门规章”时, 应当向有关部门报请立项。从两个规定的内容来看, 在行政立法的立项准备阶段, 我国公众并没有参与的权利, 即公众立法动议权缺失, 这使得我国公众参与大打折扣。

在立法公开制度方面, 我国目前公开的情况, 基本上是行政立法主体有选择地对行政机关内部、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开部分行政法规、规章的送审稿、草案等。而立法项目、立法审议会议等重要的立法文档程序则并不公开。虽然目前, 有关行政立法的报道日渐增多, 但这些报道中普遍是报道举手表决、一致通过的场面居多, 而对具体的审议、讨论、辩论的过程报道偏少。立法的真正过程, 公众并不能参与其中。

在审查阶段, 虽然两个条例中都规定了通过听证会等方式来征求意见, 可是结果往往是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 利害关系人 (公众) 的意见吸收的较少。多数的审查是流于形式的。

综上几点, 我国行政立法在公众参与的进程方面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各种方式来公开, 更多地让公众参与进来, 但是实质上的进展是需要斟酌探讨的。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对比学习, 我觉得我国在进程方面应该向西方国家借鉴, 赋予公众行政立法的动议权。

3 公众参与的方式方面

从各国的行政立法实践来看, 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视多种多样的, 听证会、审议会、咨询会在各国的立法程序中都广泛地存在。特别是发达的西方国家, 美国、英国等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方式有较强的制度化倾向。如美国通过《咨询委员会法》规范咨询委员会的立法参与, 以保障公众立法参与权。

在我国, 也有相关的规定。例如《立法法》58条中规定行政机关在起草行政法规的过程中, 可以采取听证方式听取公众的意见。之后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19条第2款、第21条、第22条对特别重要或者说特别重大的行政法规送审稿可以或者应当召开听证或者座谈。《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首次比较详细地规定了行政立法程序中举行立法听证程序。

在这一方面, 我国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多种方式。但是, 我国虽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但是真正切实履行的少之又少。我国更没有像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咨询委员会作保障。上文中也提到, 目前我国行政立法公开的范围只是行政立法文本, 公众参与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局部、有选择的行政机关内部、社会团体与专家学者。所以, 对于我国而言, 各种公众参与的方式只是纸上谈兵, 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效果。我觉得我国应该学习西方国家, 将公众参与的方式制度化, 大众化;并完善保障法律, 使我国的公众参与方式途径不断扩大, 不断切合实际。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 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报刊、电子邮件等方式, 给公众提供更多发表意见的途径, 充分地调动公众的参与度, 使行政立法更加公开、透明, 更加民主。

4 公众参与的保障方面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 权利由应然向实然转化的关键在于完善的权利保障机制。西方国家在公众参与的保障方面十分完善。西方国家在公众参与保障上不但完善公众参与的立法, 赋予公众立法程序参与权的同时明确规定了行政立法主体有立法公开、说明理由等方面的程序义务;而且, 针对行政立法主体程序违法行为, 各国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为公众提供了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的救济途径。

就我国目前的公众立法参与权的行使而言, 最大的缺陷即保障机制的缺失。现行的法律制度虽规定行政立法机关负有“正确处理公众提出的意见”的义务, 但该义务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和责任机制, 容易导致公众对行政立法的参与丧失应有的效果。另外, 行政立法机关对于公民等提出的意见的处理结果并没有一定的反馈, 导致公众对其意见是否被采纳等一无所知。而司法保障对于公民来说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

作为我国现状, 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国家, 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立法和完善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我们可以修改《立法法》的相关规定, 增加行政立法公众动议权制度等, 制定《行政立法程序法》, 全面规定行政信息公开和听证制度等, 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 并通过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双管齐下对公众参与行政立法进行监督。

随着社会的反战和法制建设的深入,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在我国已经不在新鲜, 行政立法中已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 但是离我国真正的立法民主化仍有一段距离。通过与西方国家的比较, 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立法和法治实践都还有很多问题。我觉得我国应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 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 不断扩大和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 不断完善公众动议权制度, 积极扩充公众参与的途径,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保障机制, 使其更加制度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苏少霞.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2]朱芒.行政立法程序基本问题试析.[J]中国法学, 2000, (1) .

[3]刘婕.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应松年.四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127.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 (上册)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369.

[6]马怀德.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195.

[7]朱芒.功能视角中的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2 (1) :78-79.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篇5

西方国家公用事业经历了由私人部门市场供给为主到公共部门垄断供给为主, 再到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绝大部分气、水、电车、高速公路等设施和服务都是由私人部门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由于缺乏资本, 国家的补助也很少, 城市政府通过与私人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来解决公用事业产品供给问题。但不久人们发现以私人部门为主的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偏远地区设施缺乏、服务价格高、质量差、政治腐败等。同时小规模的私人供给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而且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到20世纪中期,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和地方政府承担起为社会提供公用事业产品的绝大部分责任, 普遍建立了国 (公) 有企业由政府供给公用事业产品。然而, 这一模式很快又暴露出了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和供给效率低下等新的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随着世界性的放松管制潮流的兴起, 为提高产品供给效率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以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对公用事业进行改革, 改变以往政府垄断供给公用事业产品的状况, 对公用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采取市场化的改革策略。

二、典型国家公用事业改革案例回顾

(一) 英国公用事业发展历程

1831年的霍乱席卷了英国431个城市、夺走了3万多条生命之后, 人们认识到瘟疫的蔓延与水源不洁有关, 因此饮水成为最早实现城市政府供给的项目。根据1835年《市政自治机关法》选举产生的市政府和市议会, 逐渐成为公用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到19世纪末, 供水、煤气、电力基本完全公营。此即所谓的“煤气与自来水的社会主义”, 费边社则称之为“市政社会主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酷时期, 国家的干预成功地使英国人渡过了难关, 因此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成为新的“传统”延续了下来。1945~1951年的工党政府对公用事业部门进行了国有化改造, 政府把大部分有关国计民生的公用企业收归国有。

在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后, 为消除滞涨、高失业率等顽症, 实施了以私有化促进市场竞争的产业经济政策, 作为政府原有功能的公用事业也同样实施了改革,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出售国有资产。先后对英国电讯、天然气、电力、自来水公司等垄断企业进行私有化, 到1997年英国保守党下台时, 英国铁路、煤炭和伦敦交通运输业也逐步私有化了。二是放松政府管制, 打破国家对产业垄断的格局, 取消新企业进入产业的行政限制与行业壁垒。三是通过特许投标、合同承包等多种形式鼓励私人部门提供可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 通过市场竞争减少垄断造成的消费弱选择和生产的弱竞争性。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 英国公用事业产品政府垄断供给的格局得以完全改变, 政府对公用事业产品的供给比例大幅减少;私人部门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由私人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公用事业产品大幅增加。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 英国实行改革后, 原来的国有企业效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 瑞典公交改革

瑞典的公用事业长期以来大部分是由国家垄断的。在20世纪80年代, 受英国经验的影响, 瑞典人开始逐步认识到公共资金的有限性, 同时也认识到公用事业行业的竞争能力不强, 效率低下。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缓解财政压力, 他们通过一系列法律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包括公共交通领域。瑞典对公交这一公用事业产品的正常供给, 是采用市场竞争中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协作伙伴关系来共同完成的。

瑞典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公共交通局, 为全国所有22个省内居民提供交通服务。交通局提供的公交服务面达到100%。交通局理事会是由各省的省长 (有时还有市长) 组成。公共交通的资金是由税收和出售的交通券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原则上由各省、市提供, 在某些情况下国家给予补贴。

对于公共交通的具体运营, 主要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开放竞争, 进行公共交通的绝大多数活动。将原有国家垄断经营的公交集团逐步分为诸多子公司, 这些子公司与私营企业在一定时间的准备后完全进入市场竞争, 在签订内容详尽的合同的基础上, 由企业进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具体操作。过去由国家垄断的公交行业今天已由私人企业经营, 但是国家财政将继续通过发放补贴手段来从社会经济方面对交通系统进行调控。

另外, 瑞典还十分注重引进国际资本, 1997年法国科耐克斯集团收购了当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客运领域中的第二大私人运营商兰热比斯交通公司。2000年该集团获得了斯德哥尔摩市地铁线路的运营合同, 并且在该地铁运营公司中占60%的股份。法国的克奥利集团, 在1999年也获得了进入瑞典公交运营市场资格, 参与铁路客运。克奥利集团还获得了公共汽车客运巨头比斯兰克公司 (Busslink) 60%的股份。

通过公交系统的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 瑞典公共交通有了惊人的变化。目前瑞典的公共交通价格已降低了20%, 同时服务质量也有了提高, 公交车的整点率不断提高, 安全性也不断改善, 乘客数量不断增加, 在高峰时间公共交通的市场占有率多达70%, 合同内容的完成率达到99%。

三、经验借鉴与思考

西方国家的公用事业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其中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一) 法制先行是基本原则

在英国公用事业几次转型中, 立法充当了体现公用事业在改制过程中的公正性的重要手段, 让公用事业的转型过程有法可依、有据可依。不仅是1949~1951年之间的国有化有大量的立法为依据, 就是19世纪中叶的公用事业试营过程, 也同样做到了依法办事。随着英国法律和法制的完善, 英国公用事业的转型工作越来越建立在健全的法律之上。如果说国有化之初, 工党政府尚是摸着石头过河, 匆匆地进行国有化的立法工作的话, 那么随后保守党私有化的众多举措, 则是在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广泛的调研、酝酿、准备而进行的立法。

(二) 有效监督是重要保障

由于公用事业其特有的公益性, 使得公用事业在转型过程中, 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 以保证其公益性得到体现。如果没有强有力、面面俱到和井然有序的监管, 大规模的私有化对消费者, 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而言, 可能就会是一场灾难。公用事业的改革进程中, 政府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等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来监督私营企业的运行情况, 从而保护公众利益, 实现公益要求。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认为虽然市场本身是中立的, 是商品分配的有效手段, 但完全放任市场是危险的, 应该对它进行监控和规范。可见, 西方国家公用事业的私有化并没有放弃政府职能而听凭市场利润动机的绝对支配。

(三) 政企分离是改革的关键

政企分离在公用事业改革中的关键作用表现为:在政企分离的体制下, 企业才能形成作为市场主体所需的经营机制;政府从公用事业的垄断供给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 从而提高了产品供给的效率。西方国家公用事业在实行政企分离的体制后,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根据政府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有关条款,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四) 良好沟通是必要条件

公用事业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卖方市场问题, 这是一个对外部因素依赖性很强的领域。因此, 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如果政府与公用事业公司只注重苛刻合同中的生产内容, 而忽视公共服务的内容, 那么双方将会把精力集中于市场内容上, 而较少地考虑提供公共服务问题, 则他们的对话会很有限。瑞典当局与企业双方很好地融合了市场内容与公共服务内容, 在这一合作与协调过程中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对话空间和对各种制约条件的理解。

(五) 存在不足和弊端值得深思

任何改革的进程都是利弊并存的, 西方国家公用事业在改制过程中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一是改革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英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 由于急于减轻自身的财务负担, 所以在定价时有时显得过于慷慨, 难免会损害国家和一般居民的利益, 也不可避免地使国有资产发生不同程度的流失。二是监管仍存疏漏。对私有化以后的公用事业, 政府已经设计了复杂的机构, 以争取实现其公益性目标, 但是仍然存在私人部门只注重盈利而忽视公共利益事件的发生, 公用事业的服务质量是否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仍然是有疑问的。三是将私人供给等同于有效供给。西方国家政府对公用事业产品通过私人供给的热情过高, 在制定改革方案时, 经常对竞争和管制政策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进行必要的考虑就急于把国有企业转变为私人企业, 部分纯公共产品公益性目标的实现存在障碍。实质上, 经济效率最终来自于竞争, 所有制以及供给部门的变换对提高公用事业供给效率并不起决定作用, 供给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针对产品属性所采取的促进竞争并改进管制的政策措施。

摘要:西方国家公用事业经历了由私人部门市场供给为主到公共部门垄断供给为主, 再到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改革过程中, 成果显著也历经波折, 其中不乏比较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存在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关键词:公用事业产品,经验借鉴,改革

参考文献

[1]陆伟芳.英国公用事业改制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探索与争鸣, 2005, (4) .

[2]王俊豪.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评析[J].环境经济, 2005, (7) .

[3]席恒.公与私, 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马庆钰.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J].新华文摘, 2005, (22) .

[5]卢洪友.公共商品供给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篇6

1. 从行政管理体制与其他体制的边界出发认识行政管理体制内涵

所谓行政体制, 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 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 它是上层建筑的范畴, 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种观点也强调了行政管理体制内部的配置情况, 不过从总体上看, 它从行政管理体制与其他体制之间的边界出发来界定行政管理体制, 本质上是从外部和否定性的角度来界定行政管理体制的。

2. 从行政管理体制自身的权力结构出发认识行政管理体制内涵

强调行政管理体制的各个构成要素, 如行政职能、组织构成、人事制度、运行机制等。行政体制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 它可以保证政府呈良性运行状态。一般而言, 行政管理体制包括行政职能结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组织结构、行政领导体制和行政运行体制等构成要素。典型的行政权力体制包括集权制和分权制, 典型的行政领导体制包括首长负责制和委员会负责制度。这一观点将行政管理体制看作是行政系统内部围绕权力划分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化和制度化的模式, 试图描述和揭示行政系统的主要特征。

3. 从公共行政的体系出发认识行政管理体制内涵

公共行政是否存在体系直接关系这一学科本身的成熟性, 关系到这一学科本身是否具有独特的特征。认识公共行政体系可以从体系的结构入手, 认为其包括三个方面: (1) 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行政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客观结构系统。 (2) 由行政权利、行政法律、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结构系统。 (3) 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系统。这一观点是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 行政管理体制也存在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这三种结构。

目前,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内涵的三种观点开始融合, 学者们既关注行政管理体制自身结构, 又关注行政管理体制的边界;前者是从内部角度出发研究行政管理体制, 后者是从外部角度出发研究行政管理体制, 这两者相辅相成。同样, 人们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即不仅强调政府自身的建设和改革, 而且也强调政府规模和权利范围的调整, 政府与社会、市场和公民个人的关系调整。行政管理改革是从最初的机构改革开始转向政府职能转变, 最后转向依法行政、公务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等方面。关于如何进行行政管理改革, 不同的理论提供了不同的政策建议, 因此,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二、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 在西方国家一般都称之为行政改革或政府改革, 较少使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而言, 有关行政管理改革, 存在以下四种理论。

1.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与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紧密相连。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和私营管理理论, 前者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公共管理强调效率, 不过也强调与其他价值的平衡, 主要批评新公共行政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换取公平的过程。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包括:公私的重新反思, 认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 但是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政府可以效仿私人部门;政府与行政二分法的重新反思, 政治使得管理更加复杂, 但是政治不能与行政分离;重塑政府, 奥斯本和盖斯勒提出此概念, 主要是平衡效率和其他方面的考虑;绩效测量, 主要是寻求使政府更有效率和责任;民营化, 主张更多利用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等。重塑政府代表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 系统地总结了美国各级政府的实践, 提出十条改革思路:从划桨到掌舵、从浪费到收益、从治疗到预防、从集权到分权、从政府到市场等。

2.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罗兹概括了公共行政学界关于治理的六种含义: (1) 作为最小国家管理活动的治理, 指的国家减少开支, 以减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2) 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 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 (3) 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 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4) 作为好的治理, 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 (5) 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 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与互动; (6) 作为组织网络的治理, 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的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其方法论被创始人布坎南称为个人主义、经济理性和交易政治。该理论对于政府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败问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公共决策的失误, 其主要原因包括公共决策的代理人的私人利益, 信息不完全, 选民的“短见效应”, 选民的“理性而无知”;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 其主要原因包括官僚机构缺乏竞争性压力, 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 缺乏监督信息等;政府的扩张, 这主要包括官僚自身的冲动, 政府职能导致扩张, 财政幻觉导致扩张等;政府的寻租活动, 这包括政府的主动设租, 企业主动寻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救治“政府失败论”的主要政策建议, 包括限制政府权利的增长;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 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进行宪制改革, 即进行宪法方面的变革, 通过基本规则约束行政;减少福利国家的浪费;在财政税收方面, 通过将宪制观点引入财政领域, 进行财政立宪, 税制选择, 平衡预算, 限制税收支出, 完善货币支出规则。

4. 多中心理论

多中心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观点持有者是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多中心学派。多中心理论认为存在集体消费单位和集体生产单位, 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消费单位, 并不一定直接进行生产。根据公共物品的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政府可以选择如下制度安排: (1) 经营自己的生产单位, 如一个城市拥有自己的消防或者警察机构。 (2) 与私人公司签约, 如一个城市与一个私人企业签约, 提供扫雪、街道维修或者交通灯保修服务。 (3) 确立服务的标准, 让每一个消费者选择私商并购买服务。 (4) 向家庭签发凭单, 允许他们从任何授权供给者购买服务, 如签发食品券、租用凭证或者教育凭证, 或者建立医疗补助项目。 (5) 与另外一个政府机构签约, 如一个城市政府从县政府那里购买税收估算和收集服务, 从特别卫生管区那里购买污水处理服务, 从邻近城市的学校董事会那里购买特别假期教育服务。 (6) 某些服务由自己生产, 其他服务则从管辖单位或者私人企业那里购买。

三、西方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西方体制改革兴起较早, 研究的内容广博, 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传统治理走向现代治理的过程。对于人类社会来说, 无限政府、人治政府、专制政府、集权政府和封闭政府, 都是传统治理的构件, 这些构件构成了传统治理的制度平台。与此相反, 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和开放政府, 构成了现代化的治理构件, 这些构件构成了现代治理的制度平台。行政体制改革就是从无限政府、人治政府、专制政府、集权政府和封闭政府走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和开放政府的过程。

第二,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转变观念和界定关系的过程。行政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进行观念改革, 从全能政府的观念向有限政府的观念转变, 从权力的观念向权利的观念转变等。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之上, 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转变观念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介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

第三,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政府再造的过程。政府过去自身存在的缺陷表现为: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改革的视角偏狭;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统;效率主义典范的局限。21世纪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包括: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从政企不分的政府管理到企政分开、放松管制;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从人治到法治。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既需要理论的指导, 也需要实践的探索, 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摘要:政府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发展, 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理论研究有密切关系。对于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我们应科学地评价和借鉴。

关键词:行政体制,体制改革,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 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第2版[M].谭功容, 刘霞,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炳香.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篇7

一、西方国家警方在反对恐怖活动中警务改革的新举措

西方国家警方针对反恐斗争新形势, 采取以下警务改革措施:

1. 警力配置要适应反恐斗争需要。

警力指警察队伍的综合战斗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包括编制、装备、训练、战术、策略、素质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综合所表现的综合能力。合理的警力配置能够实现警察的效能。20世纪中期以后, 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犯罪率下降,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警察的大量职能转向公共服务系统。

2. 改善警民关系是反恐斗争的重要一环。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国家警察装备不断现代化, 但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上升, 破案率逐渐下降。特别是恐怖活动并没有随警察装备现代化而停止活动。反过来是, 恐怖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愈来愈现代化。出路在哪儿?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 片面追求装备现代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警察必须从追逐装备现代化转向注重改善警民关系。西方国家针对反恐斗争需要改善警民关系主要措施有: (1) 重树社区警务观念。抑制恐怖活动关键在社区, 在公众, 而不是在警察。近年来发生恐怖袭击活动的实践证明, 恐怖分子就生活在民众中, 警方要利用民众的信息和觉悟, 震慑恐怖分子。警方必须同公众和社会建立最为密切的联系和接触, 警民合作, 创造良好的反恐环境和秩序。 (2) 改被动快速反应警务为主动警务。调查研究, 依靠公众, 吸引公众, 警民一体, 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反恐斗争预防是治本, 打击是治标。例如, 西方国家普及社区登记和户籍清查制度都是主动警务一种反应。 (3) 改革警察业绩评价机制。进入21世纪以后, 西方国家政府和社会评价警察工作业绩的方式有所改变, 改变单纯地以破案率作为衡量警察工作业绩质量的片面价值准则, 而把评价的重头放在警察预防恐怖活动的能力和为公众服务的实际能力上来。

3. 加强国际合作是反恐活动的重要措施。

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 21世纪的恐怖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 恐怖活动的不确定化, 如本·拉登虽被打死, 但基地组织袭击的对象主要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冷战结束以后, 某些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开始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要袭击目标。其二, 恐怖手段日益高科技化。其三, 恐怖主义触角的全球化。冷战结束以来, 国际恐怖主义运营网络已经深入全世界。某些恐怖主义组织在传统势力范围外组建新的分支机构, 以筹措资金、招兵买马或鼓动宣传, 配合总部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的活动;还有一些不同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联手经营, 共同发展, 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全球性恐怖主义组织。其四, 恐怖组织的扩散化。近年来极端宗教组织的恐怖活动进一步扩散,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一些反政府力量借助极端宗教思想进行恐怖暴力活动, 以达到政治目的, 并把恐怖活动扩散到本国政府的国际支持者身上。

恐怖主义最大特点是跨国性, 单靠一个国家, 很难彻底根除。在全球社会对恐怖主义危害的认识越来越真切, 越来越深刻的今天, 各国警方, 不分民族与宗教, 不分地域与国别, 不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充分认识恐怖势力的本质极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识破恐怖势力的各种假面具, 共同打击恐怖暴力活动, 不给恐怖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中国人民在反恐问题上的立场值得西方国家警方借鉴。中国政府一再重申: (1) 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危害无辜人民的生命、尊严和安全, 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2) 我国反对在反恐怖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出发, 无论恐怖主义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 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 坚决打击, 不能搞双重标准。 (3) 我国主张反恐怖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安理会的主导作用, 一切行动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4) 我国主张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恐怖主义活动的一大特点, 是它的跨国性。单靠一个国家, 很难彻底根除, 反恐怖必须要有世界各国的参与与合作。 (5) 我国主张反恐怖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应努力铲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既要考虑解决当前的问题, 也要着长远的根治方法, 找出问题的症结, 标本兼治, 方能最终战胜恐怖主义。 (6) 我国主张要把恐怖势力同正常的民族和宗教活动相区别。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 绝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 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相联系。

二、西方国家警方打击恐怖犯罪的新招法

西方国家警方把努力提高预防、侦破效能作为方向, 主要招法如下:

1. 培养优秀侦察人员。

针对恐怖犯罪技术性、智能性、专业性的特点, 鉴于警察专业知识和反恐经验的欠缺, 西方国家警方把培养侦查恐怖犯罪懂行的侦查员, 作为首要措施。培养方法是:收集恐怖活动的案例, 掌握预防、打击恐怖活动的方法;研究并制定侦查恐怖犯罪侦查要领;组织专业侦查官员国际会议, 交流经验;交换情报;力图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警方反恐网络。

2. 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

西方国家警方在中心城市建立“刑警信息数据中心”, 对刑事案件情报资料、档案集中管理, 扩充了处理犯罪情报装置;努力开发检索装置, 把包括未破案件在内的有关重要案件资料存储在计算机中。诸如:利用计算机图象识别技术、研制指纹自动识别装置。把从现场提取的指纹逐个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指纹比对, 使用这一装置, 使确认罪犯的数量大幅度提高。可以通过辨认指纹, 推断犯罪嫌疑人是谁, 通过DNA资料, 确认恐怖成员的国籍来源。

3. 应用多功能侦查手段对付恐怖分子。

反恐活动中应用多种侦查手段是重要措施, 为此, 西方国家警方采取以下应急手段。强化涉外刑事案件侦察体制;对易于遭受恐怖侵害的行业, 进行防范指导;加强边防检查, 防止国内嫌疑犯逃离出境, 不使国际惯犯出境或入境;健全空港、海港刑事案件迅速通报制度, 力争尽快投入警力予以侦破;密切注意和掌握黑社会暴力团人员出入国境情况;加强国际刑事机构的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警务改革的理性思考[J].公安研究, 2008, (10) .

[2]熊一新.国外、境外警察勤务改革对我国巡警工作的启示[N].人民公安报, 2002-12-02.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模式下一篇:公路养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