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

2024-04-30

掌握方法(精选十篇)

掌握方法 篇1

一、反应类型的判断

1.根据概念判断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 (如常温、加热) 也能发生

解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放热,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发生, 反应开始时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也可能是吸热反应.答案为 (C) 、 (D) .

点拨:一般情况下, 需要持续加热或通电等条件才能持续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不需要条件或需要加热等条件, 但反应开始后, 则不需要条件即可持续进行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2.根据基本知识判断

例2以下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

(A) 生石灰加水制熟石灰

(B)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

(C)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 化石燃料的燃烧

解析:由已学知识知, (A) 、 (C) 、 (D) 都是放热反应, 只有 (B) 是吸热反应.答案为 (B) .

点拨:一般来说, 放热反应有:大多数化合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物质的燃烧、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等;吸热反应有:大多数分解反应、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炭与水及CO2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等.

3.根据键能变化判断

例3已知: (1) 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436 k J; (2) 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 J; (3) 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 J.则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的反应中 ( )

(A) ΔH>0

(B) ΔH<0

(C) ΔH=0

(D) 无法判断

解析:1 mol氢气完全燃烧时需要消耗0.5 mol氧气, 生成1 mol水蒸气, 1 mol水中含有2 mol H—O键.反应过程中共吸收能量436 k J+0.5×496 k J=684 k J, 共放出能量2×463 k J=926 k J>684 k J, 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ΔH<0.答案为 (B) .

点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断键需要吸收热量, 而成键需要放出热量.当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所吸收的总能量时, 该反应表现为放热反应, ΔH<0;当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所吸收的总能量时, 该反应表现为吸热反应, ΔH>0.

4.根据图象判断

例4图1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 (A) 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 为吸热反应. (B) 、 (D) 中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 为放热反应. (C) 中反应物的能量等于生成物的能量, 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这是不可能的.答案为 (A) .

点拨: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 反应放出能量, 为放热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 反应吸收能量, 为吸热反应.

5.根据反应条件或实验现象判断

例5为了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设计如图2所示装置.甲试管用于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前U型管里红墨水液面相平,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通过U型管里红墨水液面高度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试管里的反应: (1) (3) (4) 为放热反应, (2) 为吸热反应

(B) 甲试管里的反应: (1) (3) (4) 为吸热反应, (2) 为放热反应

(C) 放置较长时间后, 所有U型管里红墨水液柱左右相等

(D) 根据反应现象可知, (2) 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解析:U型管里左右红墨水液柱高低由左右管里大气压相对大小 (外界大气压恒定) 决定, 红墨水柱左低右高, 说明左管内大气压大于右管内大气压, 则可知反应放热;红墨水柱左高右低, 说明左管内大气压小于右管内大气压, 则可知反应吸热.故可知 (1) (3) (4) 为放热反应, (2) 为吸热反应, 则知 (2) 中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当化学反应完全, 放出热量一定时, 热量向空气传递, 管内温度逐渐恢复到常温, 此时红墨水液柱左右相等.答案为 (A) 、 (C) .

点拨:根据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类型时, 一定要认真观察反应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等, 并考虑反应现象发生的原因, 方能作出准确判断.

6.根据反应历程判断

例6在烃分子中去掉2个氢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 大约需117~125 k J·mol-1的热量, 但1, 3-环己二烯失去2个氢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 ΔH=-23.4 k J·mol-1, 以上事实表明 ()

(A) 1, 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B) 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是吸热反应

(C) 1, 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

(D) 苯比1, 3-环己二烯稳定

解析:由题可知:

因为苯的能量比环己二烯能量低, 故苯比环己二烯稳定, 故 (C) 错误;环己二烯加氢是放热过程, (A) 错误;苯加氢到环己烷由上式可知是放热过程, (B) 错误.答案为 (D) .

点拨:在化学反应中, 首先要搞清反应的原理, 然后计算出各步反应的热量变化, 最后确定出所考反应的热量变化, 即可确定反应类型.

二、反应热的计算

1.利用键能计算

例7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 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 J, 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 J, 则氢气中1 mo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

(A) 920 k J

(B) 557 k J

(C) 436 k J

(D) 188 k J

解析:1 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因此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 (g) +O2 (g) =2H2O (g) ΔH=-484 k J·mol-1

设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的热量为Q, 反应物中旧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为2Q+496 k J, 生成物中新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为463 k J×4=1852 k J.根据能量守恒得:2Q+496 k J-1852 k J=-484 k J, Q=436 k J.答案为 (C) .

点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反应热=反应前总键能-反应后总键能.

2.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8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4.5 g水蒸气放出60.45 k J的热量, 则反应:

2H2 (g) +O2 (g) =2H2O (g)

的ΔH为 ( )

(A) -483.6 k J·mol-1

(B) -241.8 k J·mol-1

(C) -120.6 k J·mol-1

(D) +241.8 k J·mol-1

解析:生成4.5 g水蒸气放出60.45 k J的热量,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

2H2 (g) +O2 (g) =2H2O (g)

可知.答案为 (A) .

点拨: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的量或质量的计算无异, 只要找准关系即可.

3.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例9已知:

2Zn (s) +O2 (g) =2ZnO (s) ΔH=-701.0 k J·mol-1

2Hg (l) +O2 (g) =2HgO (s) ΔH=-181.6 k J·mol-1

则反应

Zn (s) +Hg O (s) =Zn O (s) +Hg (l) 的ΔH为 ( )

(A) +519.4 k J·mol-1

(B) +259.7 k J·mol-1

(C) -259.7 k J·mol-1

(D) -519.4 k J·mol-1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得:第一式减去第二式后再除以2即可得到, 即, 答案为 (C) .

点拨:盖斯定律可用图3表示, 则

ΔH=ΔH1+ΔH2

4.根据图象计算

例10化学反应

N2 (g) +3H2 (g) =2NH3 (l) 的能量变化如图4所示, 则该反应的ΔH等于 ( )

(A) 2 (a-b-c) k J·mol-1

(B) 2 (b-a) k J·mol-1

(C) (b+c-a) k J·mol-1

(D) (a+b) k J·mol-1

解析:由图4得:

(2) NH3 (g) =N+3HΔH=+b k J·mol-1

(3) NH3 (l) =NH3 (g) ΔH=+c k J·mol-1

(1) 式- (2) 式- (3) 式得:

ΔH= (a-b-c) k J·mol-1

N2 (g) +3H2 (g) =2NH3 (l) ΔH=2 (a-b-c) k J·mol-1

答案为 (A) .

点拨:反应进行的历程用图象表示出来时, 要能够根据图象, 确定反应物断键和生成物成键时的键能变化, 从而计算出反应热.

三、反应热的比较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比较

例11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 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

(1) C (s) +O2 (g) =CO2 (g) ;ΔH1

(2) S (s) +O2 (g) =SO2 (g) ;ΔH3

S (g) +O2 (g) =SO2 (g) ;ΔH4

2H2 (g) +O2 (g) =2H2O (l) ;ΔH6

(4) Ca CO3 (s) =Ca O (s) +CO2 (g) ;ΔH7

Ca O (s) +H2O (l) =Ca (OH) 2 (s) ;ΔH8

(A) (1)

(B) (4)

(C) (2) (3) (4)

(D) (1) (2) (3)

解析:本题 (1) 从反应进行的程度考虑, 前者放出热量多; (2) 从物质的状态考虑, 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3) 从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考虑, 后者放出的热量多;且 (1) 、 (2) 、 (3) 都是放热反应, ΔH为负值, 即放出的热量越多, ΔH越小. (4) 中前一反应为吸热反应, 后一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ΔH前者大.答案为 (C) .

点拨:ΔH的大小判断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物质的聚集状态, 因为物质的状态不同, 物质本身的能量也有所不同, 通常是气体>液体>固体, 如等量的水蒸气的能量高于水的能量;二是物质的反应程度, 如同样的物质在完全燃烧时比不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要多;三是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 系数如果呈倍数关系, 则ΔH也呈相应的倍数关系;四是要看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的ΔH为正值, 而放热反应的ΔH为负值.

2.根据反应过程比较

例12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 (aq) +OH- (aq) =H2O (l) ;ΔH=-57.3 k J/mol, 向1 L 0.5 mol·L-1的Na 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 (1) 稀醋酸; (2) 浓H2SO4; (3) 稀硝酸, 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ΔH1、ΔH2、ΔH3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ΔH1>ΔH2>ΔH3

(B) ΔH1<ΔH3<ΔH2

(C) ΔH1=ΔH3>ΔH2

(D) ΔH1>ΔH3>ΔH2

解析:因为稀醋酸是弱电解质, 在电离时吸热, 浓H2SO4溶于水时放热.故中和时放出的热量Q (H2SO4) >Q (HNO3) >Q (HAc) , 又因放热反应中, ΔH为负值, 即ΔH=-Q, 故ΔH2<ΔH3<ΔH1.答案为 (D) .

掌握indesign的方法 篇2

为了使朋友们尽快掌握indesign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它的操作过程,做之前,先要说两句。乍一接触indesign,许多朋友会觉得很不熟悉,很不适应。尤其是它的操作理念与pagemaker有很大的不同。大家总是要下意识地把indesign和后者比较,当你对于 indesign还不能熟练掌握的时候,对于indesign的优势和强大功能也许并没有很深的体会,进而就会认为indesign还不如以前的 pagemaker。笔者在开始使用indesign的时候同样有这种错觉。

不过,当你踏踏实实的坐在电脑前,右边点一支烟,左边泡一杯茶,面前翻开说明书,用上一两天的时间,忘掉你曾经熟悉的 pagemaker,专心致志地研究indesign的每一项功能,并且仔细想想这些功能会给我的排版工作带来多大的方便,在电脑上反复试试。这样,你就会逐步地熟悉它喜欢它,就会在indesign的自由王国中遨游。最终,indesign必将会成为你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必将会伴随你制作出精美、出众、令旁人赞不绝口的好作品!

好了,废话少说。我们现在先做一个小册子。

通常分为四个步骤:建立版面;排版;调整和修改;输出。

一、建立版面:

1)选文件菜单—新建—文档。

2)在出现的对话框中进行设定:先决定基本页数。选中“主版文本框”以便于以后的文本框的统一。决定页面尺寸,装订方向。再决定出血数值。必要时可选定“可打印区域”数值。完成时选“页边距与分栏”。

注:如果你想在以后重复打开indesign的时候,文档自动出现你所希望的参数作为缺省参数设置,那么你需要在打开新文档之前:

a.选择菜单:版面-页边距与分栏,设置相应参数。

b.选择菜单:文件-文档设置,设置相应参数。

新文档设置

完成这些工作时,无论你何时打开新文档,程序都会将这些参数作为新文档的缺省值。

3)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版心尺寸、分栏数、文本排式和栏间距等。选“好”。

页边和分栏设置

4)制作主版页面。选择“页面”工具箱。 选择相应的主版页面。

主版设定

选择菜单:版面-自动页面编码。

在主版上设定页码的位置,字体等相关参数。

二、排版:

1)置入文本:

方法一:在工具栏中选择“文本工具”。按住“苹果+shift”键,鼠标点版心,使主版文本框应用于当前版面。

选择菜单:文件-置入。

文本置入选项

选中所需文本,并选中对话框左下角中的“显示输入选项”。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设定所需参数后,点“好”。将所需文本置入。(可根据需要选择“自动排文”)。

方法二:打开所需的文本文件,“全选”,“拷贝”,点中indesign页面,“粘贴”。

方法三:选中所需文本,拖拽到indesign页面上。

2)定义字符样式和段落样式:选“段落样式”工具箱。在出现的对话框中。依次选择各种项目并设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总体”一项中,你可以自行设定快捷键,提高工作效率。

选择段落样式

3)文字编辑:选择菜单:编辑-文本编辑器。

将定义好的段落样式分别置入到所需段落中。

4)置入图形:选择工具框中的“外框”工具。在所需置入图形的位置划出相应大小的图形框。 选择菜单:文件-置入。

选择所需图形置入。

5)图文排版:选择菜单:窗口-文字与表格-文字绕图。

文本绕图样式

根据需要选择文字绕图方式。

三、调整和修改:

1)文字调整:涉及全局的修改,应该在段落样式中调整。局部文字的修改,在字符样式中调整。现在,我们需要将段落内小标

题都改为“中等线”。步骤:选“文字样式”工具箱。将样式名称改为“文内标题”在“字体集”中选择“中等线体”,点“好”分别选择文内小标题,点字符样式中的“文内标题”。

2)段落样式调整:根据总体布局,分别调整和修改原定义的段落样式。选”段落样式“工具箱选”缩进与间距“在”首行缩进“中敲入7mm。点”好“。此时,段落前即自动缩进。

段落样式设定

3)图形调整:

选择需要修改的图形。选择菜单:物件。

根据需要,分别选择“阴影”、“羽化”、“渐变”、“边角效果”等。

字体效果

在调整图形时,需要调整图形内容的长宽比例等,使用工具栏中的“直接选取工具”。

4)版面顺序调整:打开“页面”工具箱。这时,可以看到所有页面的缩略图和页码。拖拽鼠标,将需要调整的页面放前或置后。

四、印前准备:

1)检查信息:选择菜单:文件-印前准备。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将你所做的全部内容给出了一个详尽的报告。制作者和输出菲林片的操作人员应仔细阅读和检查此报告。重点应检查:

输出报告

a.页面尺寸、出血、排版方向;

b.图片类型和链接状态;

c.颜色属性和专色;

d.检查字体种类、属性;

e.外部插件。

2)修改:在完成检查后,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和设置返回至原文件中修改。

3)打包:选择菜单:文件-打包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尽可能按照要求逐项填写。填写完毕后,点“好”。

填写打包信息

这时,出现一个新的对话框,根据你的需要,注意选择左下角命令框中的各项内容,点“好”。

这时,indesign将自动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将你在这个工作中所有相关的文本、图形和各类文件做成一个完整的备份置入。便于你归类保存,同时可以向输出中心提供。避免了以往经常出现的文件缺失的弊病。

打包存储选项

4)送至输出中心后,输出操作人员还应该重复上述工作,并且根据输出要求做出相应的参数设置。

掌握方法开发资源 篇3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爱探索,经过一年级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生本理念也指出:教学不是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识字方面,他们完全拥有主动识字的基础与能力。面对如此大的识字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发识字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切实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一、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能力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汉字的教学也不例外,老师在教识字的时候要重在识字方法的渗透。要使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必须“授之以渔”。

1.根据字理识字

由于汉字是由不同的汉字笔画和偏旁部首组构的方块字,在庞大的汉字系统中,既有很多的形近字又有很多的同音字,在教学中如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形成自我识字的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谁的本领大》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的生字中,有一个“受”字。在学时,学生说,这个字很像“爱”字。于是,我就顺着问:“哪里像?哪里不一样?”学生都能观察得很好。有一个学生说:“有了爱,就是朋友了,所以“爱”的下面是“友”字。”那么,“受”的下面为什么是“又”字呢?我在教学前,查过“受”的字理。于是对孩子解释,“受”,会意字。从爪,人冖,从又。会意为:下面一人的一只手(又)托着一个茶盘之类的盛物器具(冖),另一人正张开手爪(爫)接受。本义是接受。学生听了老师的解释,个个恍然大悟。

总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如同给那原本一个个呆呆板板的方块字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学生学习汉字就像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在聆听“一个生动的故事”,学生识记汉字变得轻松有趣了,这样识记的汉字不但正确率高而且持久。

2.自编小字典

我们都知道,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勤查字典是主动识字的一个有效办法。在学生的眼里,这位字典老师肚子里的知识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崇拜感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也来动手做一本小字典。要求学生将那些请教别人和通过查字典认识的字,按照音序法排列记录下来。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设定几个评比奖项,通过定期评比来保持学生的热情。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长,而且对陌生的字更是充满了热情。

3.用活生字表

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地方,其实这也是一个可利用的好素材。开学初就可以带着学生读一读所有的生字,此后,每个星期都可以举行一次读生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这样,几周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朗读所有的生字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识字库,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很新鲜,也乐此不疲。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孩子识字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老师可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识字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二、开发识字资源,扩宽渠道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所以,教师要尽量开发识字资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主动地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1.非语文课程的渗透

如果仅仅依靠语文课来识字,面肯定不广。所以,除了语文课程之外,还可以开发自己所上的非语文课程来进行识字的渗透。

品德与生活课。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字,如“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等,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大大被激发。

晨会课。每天早上的晨会课时间,我们可以采取词组或者出示文字内容来讲故事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比如,这个星期我们定的主题是爱国,那么每天认识四个有关爱国的词语,抽一天再讲一个有关爱国的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出示文字资料,在读的过程中也势必能认识一些字。

班队活动课。作为班主任,每周都有一次主题班会课,我们也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时间。每次的活动定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己搜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与方法。如举办“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等综合识字活动。学生在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综合识字活动中,掌握了识字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能力。

2.在校园中识字

校园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活动场所,从教室的文化布置,到走廊墙面上的国语经典,再到校园中的警示语、宣传栏,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如校风“远志、卓识、笃行”、国语经典“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等。这些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都是识字教学中可利用的极好资源。学生一边徜徉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母语教育,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在课外生活中识字,是一种重要的识字方法,它是课堂识字的巩固与补充。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使学生做到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走在街上,不少学生会注意观察街道两旁的店名,如“华联超市”、“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移动”等,就会问家长这些字怎么读;坐在电视前,电视上五花八门的广告,如“美好时光海苔”、“步步高点读机”等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听、读、认字的教材……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在识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识字兴趣的激发,教给学生多种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识字教学由枯燥变为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得积极、自主。久而久之,学生的识字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掌握方法,高效阅读 篇4

阅读教学应重视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出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读出对作品的感悟, 读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写作用意。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 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些都告诉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遵循“文路”、体悟“情路”去读课文, 才能与作者合拍, 与作者的交流、与教材编者的沟通就会感同身受。阅读, 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 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 品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时, 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做到了这些, 再来指导学生诵读。把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学生注意力的驱动、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阅读态度和方法的指导都贯穿在“诵读”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张扬学生的个性,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诵读、美读。告诉学生, 诵读之美, 重要的不是技巧, 而是情感, 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 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从而完成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

实践证明, 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 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表达技巧, 同时享受到语言的节奏美, 感觉到结构的匀称美, 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 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视形象思维

阅读教学要提高阅读效率, 就要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在文本描绘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 用语言和文字再次创造这个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会想象, 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 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 为感受理解奠定基础。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首先, 在熟读成诵中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画面, 关注景物特征,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整个画面给人以“凄凉”之感。接着, 为了让学生深入诗歌意境, 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画面着色, 调动学生展开联想, 身临其境, 进一步体会“凄凉”之感。最后, 关注“断肠人”,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身份、遭遇、此时此刻的感受以及心理活动, 让学生动手各抒己见, 完成对“断肠人”的感性塑造。相信通过“描画”“着色”“塑造”这三部曲, 学生会对本课学习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可以培养的,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通过不断的深化拓展, 学生能够感受到形象思维所带给他们的巨大的审美感受, 久而久之, 就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 真正“乐学”,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重视细节品味

“尊重细节就是真爱生命;生命的质量, 取决于对细节的尊重”因此我总是在酸涩中发现真谛, 在感动后有所领悟。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这样的描写:“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一描写细腻生动, 真实再现了送别亲人出征的凄惨场景。诗人抓住了送别瞬间的场面:“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续出现四个动词——“牵”“顿”“拦”“哭”, 把送行者那种不舍、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 表现的细腻入微。在诗人笔下, 道路上灰尘弥漫, 车马人流, 令人目眩;哭声遍野, 直冲云天, 震耳欲聋!这样的细节, 从视觉、听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让读者如见其人, 如听其声, 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社会悲剧, 令人怵目惊心。

四、重视拓展与创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 若没有这一点,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 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创新, 这样有助于扩充语文课堂的容量, 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提升, 不仅能让学生更扎实的理解文本,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 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 尝试续写和改写, 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语文活动为载体, 表演课本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重视体悟

衡量一节语文课深度的重要标尺——单纯就文本而文本的教学不会给学生留下生命的印记;而一味追求浮华热闹的课堂, 也是经不起斟酌推敲的课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一颗机灵敏感的心灵, 解读出教材的新意, 解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 带领着学生走进文本, 回归文本, 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出些思考题,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从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到领会作者思路,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教读《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 结合时代背景, 抓关键句, 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从语句特点等入手, 引导学生感知内容, 体悟感情。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正是作者与地下森林有类似的经历, 作者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地下森林, 赋予地下森林坚韧不拔的毅力, 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意志, 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高效学习方法 篇5

学生的思维要跟着老师走,这种思想固然没有错误,当然老师会给学生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和指导,但是往往学生在学习上变得很懒惰,老师讲到哪自己翻到哪,习惯性的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不行了就请家教。正确方法应该培养孩子们的能动意识,加强孩子们的注意力。

2、追根溯源寻找学习的主要方法

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有方法和模式的,学生们在学习当中死记硬背一些文言文、诗句、文章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但是往往对字句的理解力很差,通常主要的细节都被忽视了,那么在考试中作文上常常会出现错词错句。

3、发散思维有全身心的自主学习理念

掌握方法,轻松阅读 篇6

一、休闲,体用

休闲、体用是针对课外阅读的目的性提出的,严格讲并不是读书的方法,而是解决为什么要读书的疑惑。

在繁忙的工作、枯燥的学习之余,我们可能会随手拿起一本书,或者打开手机翻阅一下电子书,这都是课外阅读。很显然,这时候我们看书的目的就是休闲,是放松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大脑休息一下,让我们的心沉静。为什么能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阅读的目的性减弱了。我们没有压力,不必患得患失,不必担心是否看懂,是对是错。

可惜,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的,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工作学习。然而我们又必须休息,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将变得虚妄。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呢?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些有益的书。我们不需要如列宁一般,学文科累了就换一门理科再接着学,通过轮换左右大脑休息的方式抓紧时间学习,那样会搞垮身体。我们只需在阅读时稍稍带上一点目的性:体用。“学以致用”是古人追求的极致,也应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到大学毕业,约二十年的光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极少接触社会。这种学习、读书,分数考得再高,所上的学校名气再大,也不过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有什么用呢?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道理的。我们虽然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不能做到行万里路,但我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去体悟,去运用。课外阅读,读的不是杂书,不影响学习,课外阅读就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应用。

二、慢读,急悟

有不少学生沉迷于看课外书,几乎是手不释卷。其实不必这样,读书不要一味求快,不必急于了解后面的内容。应该适当地把阅读速度放慢一点,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尝试编排书后面的内容。在适合的时候再把书拿出来,将自己所想与作者所写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谁更合理,为什么?努力改进,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这样也能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时空,使我们的心不再幼稚,使我们不再迷信书本。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会有所感,会觉得自己像是灵光一闪,似有所悟,但再想弄清楚,却又很模糊。似远实近,似近实远。只隔着一层膜,难以一下子捅破。聪明的人会停下所有的一切,沉心静虑,细细参悟,必有所得。古今中外,因为抓住自己的灵感而成就不朽的人不在少数。如牛顿因为苹果的坠落而感悟了万有引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了佛陀,他们只是在无意识中抓住一次灵感而成就了自我。唐代的鬼才诗人李贺是第一个有意识开发自己灵感的人,他经常身佩锦囊,随时记下自己的灵感,成了著名的“诗鬼”。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捕捉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每一丝灵感,只要立即参悟,一个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也许会由此诞生。

三、明情,知理

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面对的只有老师、同学和书本。至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人情世故,统统是一无所知。然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熟悉我们将要与之共存一辈子的族群,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我们必须学会应有的生存之道。而课外阅读,就是我们仅有的所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常的有生命力的著作,就不应该仅仅具有休闲这一功能,它还应寄寓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细心剖析,做到明情,知理。

一个个抽象的笔画,构成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再经过奇妙的组合,就可以把这世上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物附着在一页页的纸张上,而阅读过程就是把这些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形象的场景。当然,这是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悟在里面的。作者的感悟需要作为旁观者的读者,用理性的大脑去辨析。我们应有看清一切表象后面实质的眼光,而不能被作者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了解事情的真伪、对错,看清事情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把它吸纳为自己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处事能力,也就基本实现了阅读的目的,丰富了生活体验。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阅读的目的是要完善自己。因此能够从书本情境中跳出来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把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也就是要学会“入世”。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而不是别人眼中的另类:“书呆子”——不通人情世故,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的人。

读书本应是轻松的事,只要我们带着获取知识的欲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实践所学知识的勇气,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学习也会变得趣味盎然。

掌握方法,学写“数学日记” 篇7

一、从“喜欢”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数学因其严谨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在自然科学中放射着耀眼夺目的光彩。数学百花园中,既有平淡无奇的小草,也有引人入胜的奇葩;数学教学中,既有百折不回的探寻,也有偶有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喜欢数学,是写好“数学日记”的关键。在日记过程中,教师不必在格式、方法上提过多的要求,只要学生把当时的真实场景记录下来就行。刚开始倡导“数学日记”,学生都感到很好奇,人人都想试试。时间一长,由于这种日记形式灵活、行文自由,学生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翻开学生的日记本,一个个醒目的题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喜怒哀乐:《我学会了写“数学日记”》《我们这样分糖果》《简便运算,我的方法最多》《我学会了测量“家”的大小》《我们 小组这样 学习“鸡兔 同笼”》……有的学生写教师课堂上的一个笑容、一个窘态、一份惊喜、一次表扬,有的写某学生的一次汇报、一次发现、一次批评、一道错题。学生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体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课改中的收获和喜悦。写“数学日记”,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写作的“好素材”。有一个学生在《我学会了写“数学日记”》中写道:“数学日记让我爱上了写日记,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课堂上每天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做错的地方,这些我都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日记里。这样的日记,连续几天都有事可写,而且督促我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总结得失。‘数学日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密友’。”

二、从“观察”入手,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写作是创造性劳动,写“数学日记”更不例外,喜欢观察、善于观察是写“数学日记”的一项基本素养。写“数学日记”不是记录课堂的全过程,作为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留心教学过程中最感人、最难忘、最精彩的瞬间,捕捉一人一景一个细节,教会学生学会取舍,截取其中某个片段去写。

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周长”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把学生分成组,带着他们来到操场,来到花园,先用目测的办法测量操场和花园的周长,让他们把相关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亲自用工具测量,算一算实际周长是多少,再和目测的数据进行比较。目测的时候,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不休。等到完成了测量,有的同学为自己的准确判断喜笑颜开,有的则为自己的判断失误扼腕叹息,还有一些同学在课间、中午再次来到这里,继续观察操场和花园的周长。下午放学时,我让学生自拟题目,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进日记里。第二天早上,发现学生日记本里的内容丰富极了,一个学生在《我的眼光真神奇》中这样写道:“今天老师带我们来到操场,要我们目测操场的周长。嗨,在我们组里,我是目测最准的一个,200米与205米,只差了5米。同学们都说我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老师也表扬了我……”还有一个学生在《我仍然是个“马大哈”》中写道:“这次测量操场的周长,我的目测结果还算准,差了不到5米。但实际测量后,在计算过程中出了大错,仔细检查,原来又犯了马虎的毛病,只加了操场的长和宽。你说,我这个‘马大哈’咋老是这么马虎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活动中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乐于思。有了活动中的体验,再加上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这样写出来的日记就会有血有肉。

三、从“训练”入手,解决“写得好”的问题

“数学日记”不同于一般日记,其“私密性”不是很强。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去阅读,针对日记的内容写上几句激励的话语,这对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我班上,每次发放日记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语都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把加有评语的日记给家长看,家长通过日记了解到孩子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非常高兴地在下面加注了意见。还有的学生在满意的日记下贴有漂亮而精美的图案,或者配上自己绘制的卡通画面,借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每个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年龄特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每个学生不仅乐于写、写得出而且写得好。

1.小组合作写日记。为了让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我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十个大组,每组六人,各组配有数学素质强、写作能力好的学生各一个,以强带弱、互相帮扶,带动全组学生写作。每天早上组内要轮流检查、互批互改。每周末日记上交教师批阅一次,下周一利用班队主题活动开展一次日记展评,每次评出一个优秀小组,每组评出一篇最佳日记。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写日记。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我带领学生观察了一盘鸡蛋、一堆苹果、一串葡萄,并引导让他们反复观察、体会、思考。当天的日记中,有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今天讲单位‘1’咋这么费劲?拿出一把香蕉多容易理解呀,不管五根六根,总是一把呀……”通过这个例子,我感到,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敏锐的,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探究和体验的机会,教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

3.拓展空间,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日记,让学生说真话掏真心,反映课堂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感受,允许他们有赞赏也有批评,往往可以使教师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2014年,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上了一节公开课,自我感觉蛮好。可是,在学生的眼里,这节课竟然出了大问题:这节课的小组展示远远不够,一部分同学是旁观者,小组的汇报只代表了一个人的意见……

这件事提醒我:数学课一定要上得实实在在,决不能作秀。学生良好的表现来自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严格要求,那些期望不经过扎实训练就想达到预期目的的做法是严重错误的。

掌握方法灵活解方程 篇8

例1 (2015·甘孜) 解分式方程:.

【 分析 】直接应用转化思想, 使其转化为整式方程进行求解;也可以先观察所给的方程, 不难发现方程左边两个分式的分母互为相反数, 不妨先考虑它们的分母, 通过变形化成相同的分母, 再进行整体加减运算, 然后解方程进行求解.

解:方法一:方程两边同乘 (x-3) , 得:

(2-x) -1=x-3,

解这个方程, 得:

x=2.

检验:当x=2时, x-3≠0.

所以, x=2是原方程的解.

方法二:原方程变为:,

合并, 得:,

方程两边同乘 (x-3) , 得:

1-x=x-3,

解这个方程, 得:

x=2,

检验:当x=2时, x-3≠0,

所以, x=2是原方程的解.

【 点悟】 本题方法二根据方程中分式的分母具有互为相反数的整体特征, 灵活将它们变形转化为相同的分母, 再进行整理、合并, 求得方程的解.

例2 (2015·南京) 解方程.

【 分析 】根据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可以直接在方程两边同时乘最简公分母, 使其转化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 也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变形, 灵活根据分式的相关性质确定方程的解

解:方法一:方程两边同乘x (x-3) , 得:

2x=3 (x-3) ,

解这个方程, 得:

x=9.

检验:当x=9时, x (x-3) ≠0.

所以, x=9是原方程的解.

方法二:原方程变形为

根据分式值相等的意义, 可得:

3 (x-3) =2x,

解这个方程, 得:

x=9.

检验:当x=9时, x (x-3) ≠0.

所以, x=9是原方程的解.

方法三:原方程变形为:

根据分式值为0的意义, 可得:

2x-3 (x-3) =0,

解这个方程, 得:

x=9.

检验:当x=9时, x (x-3) ≠0.

所以, x=9是原方程的解.

【 点悟】本题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分式方程, 上述解法能够根据方程的整体特征, 从不同的思考角度恰当地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分式方程, 并对所求得的方程解进行检验.

例3 (2015·菏泽) 解分式方程:.

【 分析】可以先对方程中分式的分母进行分解因式, 再使方程两边同时乘 (x+2) · (x-2) , 从而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还可以对其中的分式进行适当变形, 再解所得的方程.

解:方法一:原方程变为:

去分母得:2+x (x+2) =x2-4,

去括号, 得2+x2+2x=x2-4,

解得x=-3,

检验:当x=-3时, (x+2) (x-2) ≠0,

所以, x=-3是原方程的根.

方法二:原方程变形为

去分母得:2+2 (x+2) =0,

去括号, 得2+2x+4=0,

解得x=-3,

检验:当x=-3时, (x+2) (x-2) ≠0,

所以, x=-3是原方程的根.

掌握方法,写好采访手记 篇9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学习四·我的小笔头”:学做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后,我们有许多事情可做: 整理“采访记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

采访时间:2003.10.9

采访地点:马坊村村南蔬菜大棚旁

采访对象:张志刚叔叔

采访记录:

问:您喜欢读哪些书?

答:科技类的,尤其是蔬菜种植一类的。

…………

拓展思路

采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还能锻炼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不要把采访看得很神秘,其实采访就是“问”。比如, 你可以像张苗一样采访文化名人或市长、 县长等“大人物”,问他们一些“大问题”; 也可以采访校长,问他怎样管理一所学校; 还可以采访老师,问他怎样克服粗心的毛病;采访邻居家的学霸哥哥,问他有什么学习的秘诀;采访奶奶村子里的致富能人, 问他致富的方法。再不行,你就采访你的父母,问他们小时候都玩什 么游戏 …… 看,采访不神秘吧? 那就赶快行动吧!

习作提示

1. 采访前认真准备,先确定好采访对象,然后根据采访目的设计好采访的问题。 想了解什么,提问哪些内容,提前把自己想提问的问题写下来,这样采访时就重点突出,有条不紊。

2. 采访时要做好记录,问题已经拟好, 也可以随机加一些问题。对于被采访者回答的部分尽量用被采访者的原话,所以, 采访时的记录要快而准确。

3. 采访后整理成文,形成完整的采访手记。采访手记的格式如下:

(1)标题。要醒目、简练。

(2) 写清采访人、被采访人、采访地点、 采访时间等。

(3)采访过程记录。这是重点。采访内容需要详细写,要有重点。一般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对话都从采访者的角度来写, 不能出现“双引号”。

关注中考动向 掌握命题方法 篇10

本文以201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为例谈谈试题的命制要求。

一、试题的类型

(一) 学业水平评价

1. 形成性评价。

评价的方法以单元测验为主, 也可以是课堂练习、小测验等, 时间长短则视评价目标的多少而定。

2. 诊断性评价。

出于诊断目的的考试, 其试卷一般以单项内容为主, 有时采用多项内容, 很少是综合内容。

3. 终结性评价。

通常语文终结性测验目标应符合下列标准中的几条或一条:语文知识运用与表达;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二) 选拔性评价

升学考试属于选拔性测试。

二、命制试题的原则

让考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让考试评价成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催化剂、推进器, 是编制考试试卷的出发点和归宿, 应该成为编制考试试卷的总目标和总原则。

三、命制试题的流程

1.制定命题大纲, 确定命题立意和思路。

2.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 (能力) 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一般地, 表的纵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 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 或者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 在知识与能力共同确定的方格内是考题分数所占的比例。命题双向细目表具有三个要素:考查目标、考查内容以及考查目标与考查内容的比例。

3.搜集筛选命题材料。

(1) 来源于教材。江西省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第1、14、23小题 (古诗文积累) , 其内容全部来自教材, 第2、3小题的部分内容来源于教材。一般方法是将各种教材中的相同部分选出, 然后进行编题。 (2) 来源于优秀教辅资料、教学期刊、名家名文选。江西省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 都是从名家名篇中选出的;古诗是从唐代诗歌选中选出的;古文是从江西名人文选中选出的;积累与运用中的语段概括题是从青少年杂志中选出的。 (3) 来源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或教学反思。 (4) 来源于学生练习或实验。 (5) 来源于实际生活, 如综合性学习活动题。 (6) 选材注意事项。A.文言文部分。语段内容相对完整, 篇幅较短, 字数为150~300字, 有丰富的出题点, 有较典型的文言词语, 有完整的事件、人物、情感表达或观点表述, 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文化内涵, 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B.现代文部分。中考模拟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一般控制在1000~1500字, 内容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忧患意识与现代意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是科技类文章, 力避大量专业术语的出现, 可适当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

4.确定题型和试卷结构。

题型:以常规题型为主。创新题型一般不超过10%。新题型必须适合知识或能力考查的特点。

结构:试卷的结构一般由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组成。其中, 内容结构对试卷的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试卷结构要平稳, 分值分布要恰当。写作与表达是语文学科的考查重点, 应占70%以上的比重。如果考查内容 (即样本) 的代表性好, 效度就高, 反之则低。

5.根据试题大纲命制各个小题。

根据大纲要求搜集小题材料。根据小题内容确定该考点所在的能力层级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表达运用, 鉴赏评价) 。江西中考试题一般包括语文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写作这几个部分。

(1)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及其运用。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底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出题点包括拼音的正确运用与汉字的准确写法、词语的合理运用 (包括成语的规范使用) 、修改病句、语序的安排、语段的概括、句式的变换等, 分值为12分。

(2)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这部分内容分值为22分, 其中古诗文阅读为14分, 古诗文积累为8分。文言文阅读, 尽量选江西文人的作品或表现江西人的故事。古诗文积累, 将各种教版的古诗词曲作个统计, 然后把它分散在分册书里, 尽量让它朝代不重复、作者不重复, 诗词曲兼顾。

(3)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范围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全部来自课外, 难度逐年提升, 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去分析回答。这部分是整个试卷的一个难点, 选文要求文质兼美, 又适合学生阅读。2012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的两篇选文《槭树下的家》《感伤是一种情怀》, 其语言都非常优美。

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置要找准字词点、句段点、文意点、情感点、探究点、发散点。出题顺序是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着是细微的东西, 之后是读文后的感悟, 这样符合学生的阅读顺序和阅读习惯。题目的设置就按这个过程来。

201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槭树下的家》题目设置:

15.“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16.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

17.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

18.简要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6.分别给出各个小题的详尽答案或参考答案, 并对题目和答案本身进行分析解说。

尽量避免试题的答案排列形成规律, 导致考生猜题。答案设置要求:明确清楚, 避免产生歧义;要全面, 尽量多罗列要点, 有示例;便于操作, 不能与题目相违背;评价标准过高会导致试题难度提升。

201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槭树下的家》的答案与评分标准:

17.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 (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 (意同即可)

18.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亮晶晶的露珠, 突出了孩子笑声清脆和圆润。 (意思相同即可) (3分)

7.成卷后进行一定范围的测试, 根据测试情况修改试卷或答案。

在什么阶段才能够将试卷定稿?第一步试卷全部内容和文字基本审定无误;第二步寻找测试对象进行有效测试, 并分析比较“试卷”和“答题”之间的契合度;第三步根据答卷情况对试卷进行修正补充或者更换;第四步最终审定。

四、注意的要点

1.考查内容不能超出课标要求。

2.合理安排试卷梯度。

3.题目力避脱离学生实际, 刻意拔高;力避思想情感有问题的命题;力避脱离文本, 无问而答, 缺乏深度。

4.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和表述错误。

5.避免存在争议和不确切的问题。

上一篇:奇异值分解法下一篇:指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