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

2024-05-03

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精选十篇)

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 篇1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

为了建立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调研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分四个阶段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

1) 质量管理体系规划阶段:指的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围绕企业的质量战略来制订本企业的质量规划;

2)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阶段:指的是将第一个阶段中制订的计划进行具体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 应遵循标准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原则;

3) 质量管理体系评价阶段:初步拟订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后, 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实施情况, 定期展开自我诊断, 分析企业产品的质量动态, 对已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结和评价;

4)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阶段:指的是对第三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 使质量管理工作日趋完善。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划

要想让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同时, 为了保证与企业总体战略的统一, 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服从整个企业的质量战略管理。一般来说, 主要从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五个方面来对企业的质量活动进行分析, 此外, 还要注意结合生产规模、员工素质、客户要求、行业标准、当地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问题。

1) 人员。人是生产产品, 创造生产价值的关键因素。而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员工队伍, 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 也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的基本条件。

2) 设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企业的生产光靠人工是远远不够的, 设备运转装填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 特别是对于流程化的制造企业, 任何环节上的设备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最终的产品不合格。

3) 材料。材料是制造企业生产活动的基础, 主要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各种器材等等, 它们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最终的产品质量。因此, 必须建立有效的原材料质量控制程序, 从源头上对产品的进行保障。

4) 方法。高素质的员工, 良好的设备和原料, 还无法对产品质量提供全面的保障。在生产过程中, 还应注意实施规范化的方法。方法是规范员工工作流程的指南, 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中小制造企业而言, 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等工具都是非常有用的管理工具。

5) 环境。企业的生产活动必然是在一个环境中进行的, 外部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比如一些生产设备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 若外部环境不符合要求, 则会导致产品质量变差甚至不合格。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贯彻打好基础;

2) 严格执行制订好的各种规范, 并定期进行实施情况检查;

3) 对内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4) 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

5) 进行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6) 进行质量管理评审;

7) 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质量管理体系评价与审核

经过具体实施后, 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应对实施情况展开评价, 不断改善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

1) 生产过程是否被识别, 当前的规定是否适当?

2) 职责是否已分配?

3) 相关的质量管理文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4) 过程是否能有效地实现所要求的结果?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可以确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标准相符合的程度, 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提供了契机。主要分为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内部审核;第二种为企业的顾客进行审核;第三是独立组织进行审核, 这类组织通常是经普遍认可的, 并可以根据最终的审核结果提供相关的认证和注册。

五、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主要包括企业结构改进、过程改进、程序改进、过程改进资源改进等方面。可使用的方法有:“软”系统工程法、“硬”系统工程法和业务流程再造法 (BRP法) 等等。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 中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持续提升我国中小加工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 是保证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因此, 研究如何建立和实施中小加工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加工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善浪, 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SCHN IEDERJANSM J, QING CAO, JOHN R.OLSON.Consumerpercep-tions of product quality:made in china[J].QualityManagement Journal, 2004.

[3]罗国英, 林修齐.质量管理体系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面粉加工企业成本管理探讨的论文 篇2

摘 要:面粉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随着食品企业的迅猛发展,面粉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而主要原料小麦价格的不断增长,使面粉加工的成本也与日俱增,如何降低面粉加工成本,成为制约面粉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面粉企业的调查,从成本管理思路、经营方式、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面粉;显性成本;物流;会计核算

德州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大型的面粉生产基地之一,德州荣膺全国“粮油食品城”和“吨粮市”称号。目前,全市现有面粉加工企业110余家,年加工生产能力500多万吨,年产量200多万吨,在全省位列第一,居全国前列。在当前,小麦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使面粉加工企业成本不断上扬,面粉出厂价也在紧随上涨,因此,面粉企业效益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产量上,而成本的多少更是关键因素,通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创造经济效益显得更为重要。

1 树立成本管理新思路,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面粉加工企业在面临原料、人员和动力等众多基础成本上升的状况下,加工成本的有效控制日益成为面粉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面粉加工中往往对显性成本即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消耗等有明确的控制需求,而不为人们所重视的隐性成本往往被忽视。从小麦到加工成面粉,一般要经过收购、运输、储藏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降低成本的环节,应当成为成本管理的新重点。在收购阶段,收购时机的选择和收购人员业务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小麦的收获季节性特别强,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造成收割时机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大型或小型面粉厂,对收购小麦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收购,才能收购到质优价廉的小麦,为降低收购成本创造条件。收购人员要充分了解原材料的市场行情,收购人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谈判,当一般的商业手段使原料的.价格降到一定程度,若要想继续降低其价格的话,那我们就必须从行情、生产成本分析入手。通过充分掌握原料行情、生产成本、以及分析影响原料价格的相关因素,才能发现影响收购成本的机会。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在报价时,往往都是将价格透明的部分报得很低,而把不是很透明的部分报得很高,这样可以掩饰其获取高额利润。如果说我们对其产品的原料行情不清楚,我们就没有办法判断其报价是否合理,因而不能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收购人员是否有熟练地业务素质,严重影响着收购成本,如果收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很熟练,对小麦国家标准规定的等级、指标了如指掌,能根据水分、容重、杂质等情况,对小麦等级质量作出准确判断,给出合理的收购价格。这样,也不会浪费收购成本。

2 改变经营方式,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在小麦收购到加工成面粉的过程中,运输和仓储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运输和仓储费用在成本中也要占到相当比例,如何降低这一部分费用呢?在当前物流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实行物流外包不失为一种节约成本的好办法,面粉加工企业可以把运输和仓储业务每年以一定的费用外包给物流公司,这项工作有物流公司来做,对面粉加工企业而言,节省了在运输和仓储方面的人员费用开支,运途中因水分的减少及破损等因素引起的损耗、运输途中粮食作物的品质保管费用、仓储保管费用。物流服务公司拥有专门的人员和运输设施、仓库和搬运机械,按照面粉加工厂的要求对原料和成品进行运输、保管,面粉加工场将财务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在原料和成品数量上没有损失,质量上有保证,从这一点来讲降低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3 准确进行会计核算,合理确定成本

面粉加工有其特殊性,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面粉品种越来越多,笔者对德州市的部分面粉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面粉品种多达二三十种,在面粉加工企业里,原料的供应、管理涉及很多的工作程序,要经过很多的部门和人员,准确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产品加工费用能否合理分摊,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尤为重要。在几十种面粉加工成本核算上,每一种产品的原料、人工耗费等信息必须准确,否则,成本核算会失真,而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的真实生产耗费,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往往是不论技术工艺水平如何,只要产量大,产品成本就偏高,而生产量小的产品成本却偏低,形成不同产品成本的严重失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成本分摊不合理造成的,笔者在对某面粉厂生产成本调查发现,该面粉厂3月份共生产了1500吨面粉,其中,特制一等粉1180吨、饺子粉276吨、其他用途的面粉分别是10吨、13吨、16吨、15吨,而在费用分摊时,人工原料平均分配,电费只是算的加工数量多的那两种面粉里,其他面粉则没有分摊费用,这就是为什么产量越高数量愈大而成本越高,相反,生产量越小的品种往

往成本越低。所以,在费用分摊上,无论是产量大小,都要分摊相应的费用,不能因为生产数量少品种少或不经常生产而不分摊费用或少摊费用,造成品种之间成本的失衡,而不能准确其出厂价格。因此,能否选择科学的分配成本方式,合理分摊相应的成本对生产成本有很大的影响。产成品之间的成本分配,可以根据相应的价格百分比、数量比例或是所耗工时的比例来进一步准确分摊。这样不同产品成本的合理分摊不仅可以降低产成品的成本,反映出真实的生产成本水平,还可以使企业掌握产品的真实利润,为面粉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面粉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量和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而成本的高低是制约价格的主要因素,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面粉加工企业需要不断完善成本管理新思路,通过降低成本创造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敏:面粉厂减低成本的途径[j]粮食与饲料工业专刊,,(8)

[2]葛家澍,耿金玲企业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4-36

[3]马龙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eb/ol]中国,,(9).

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 篇3

关键词: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策略

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采掘、初加工等,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当地特色资源和特产资源的加工利用是众多中小企业经营的重点方向。

1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1.1 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或特产资源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创业时大多会结合本地独特色资源或者特产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从事资源种植或采掘、简单初加工等经营环节,从而开展企业经营活动。

1.2 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较迅捷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依托本地特色或特产资源,企业经营需要的要素不是很高,几个人就可以创办一个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等要求也较低,因此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决策也较迅捷。

1.3 企业经营范围集中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受限于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等因素,企业经营范围较集中,一般以当地的线下市场为主,部分企业的创业者因具备一定现代电子商务的认识和能力,也积极开发农村电商等在线平台。

1.4 经营管理者素质整体相对较低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创业跟地域有些关系,较多的创业者是当地人员,接受的企业管理的培训和历练还不是很好,经营管理者素质相对较低。

2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2.1 营销观偏重销售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体量小,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如何没有足够的销售额,企业很难支撑,所以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营销观会偏重于销售,营销战略体系上会相对缺失,甚至会忽略企业营销伦理建设。

2.2 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经营者素质特点,对营销的专业能力掌握也相对较弱,对营销的调研开展、产品经营策略、渠道开发与建设、价格制定及促销管理等领域认识和掌握也有限,在企业得到一定发展后的营销活动开展更是缺乏认知,企业整体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3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现状及问题

3.1 认识营销风险不系统 大多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都意识到市场营销的风险,会来自于如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如企业内部等微观环境。跟资源型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有关,受到经营观念及经营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对营销风险的认识还不是很系统,主要体现在本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来源、营销风险的类型及其主要表现等方面。

3.2 普遍缺失定位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依托本地独特特产或特色资源,总是以贴上“地方特色”标签为自己的经营定位,如桂林众多中小企业将罗汉果定为“东方神果”,根据营销理论,这还没有真正形成营销定位,真正的营销定位是应更多站在消费者角度来思考的,而不能片面的站在经营者角度。

3.3 相对淡看产品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特产或特色资源及其简单初加工,在产品组合上相对较简单,即在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长度和粘合度上变现不是很突出,相对淡看产品风险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上,很多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投入不大,对未来产品的考虑较少。

3.4 面临较大渠道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规模不大、市场集中在当地区域的特点,经营渠道集中在本地,即使有部分企业将线上平台作为主要渠道,也是以自己经营淘宝店或者天猫店为主。尤其是特色产品,一旦出现产量激增或者当地旅游人数大幅下降,会因为没有更多的渠道导致产品的滞销。

4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

4.1 组织建设——完善营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风险管理必须要有组织架构上的保证,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亦是如此。风险管理相对来说更是处在企业宏观管理层面,因此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组织级别要比较高,如风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原则上来说最好是企业的老板担任最好,日常管理由企业营销副总担任,其他成员必须是各部门负责人。

4.2 经营决策——建立营销风险管理决策流程 营销风险管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决策流程可以按照这四个阶段进行。如当企业的营销风险产生以后,不是急着去救火,更需要静下心,识别其风险类型及成因,衡量风险后果,形成风险处理措施,最后对风险处理效果进行有效评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出现营销风险时很容易犯头痛治头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的营销风险经营决策程序开展。

4.3 过程监控——设计营销风险评价指标 过程监控是营销风险管理的关键,做好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必须加强过程监控,能设计出适合企业特点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管理能力不是很强,要设计系统和完善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不是很现实的,结合其特点,较适合的做法是设计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要简单易管理,以常见的几个重要营销指标如销售合同履约率、赊销比率、供货合同履约率、价格下降幅度等作为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即KPI,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得到很好的过程监控。

5 小结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经济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很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需要。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如果能在营销风险管理上得到很好的经营,将会让企业自身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更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潘兵.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月:8-9.

[3]罗志明,李超.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0月下:20.

浅谈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 篇4

食品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其质量安全尤为重要。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而且伴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 经济贸易自由化的逐步扩宽, 也已成为促进经济建设、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阶梯。然而, 我国的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一直令国人担忧, 由之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到近两年的“地沟油”、可燃面条、瘦肉精事件和染色馒头等食品问题, 究其根源, 是很多食品加工企业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为降低成本而忽视食品质量的保证, 致使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最终将给食品加工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 食品加工企业只有抓住消费者, 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站稳市场, 而只有控制好食品的质量, 才能吸引消费者, 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忠诚度提高, 使自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要保证食品满足顾客的质量要求, 就需要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食品加工企业为求利润而不得不考虑质量成本的削减, 通过有效地减少质量成本造成的损失, 会为其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二、质量成本的构成分析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不同于产品的制造成本, 而是一种与满意的质量有关的成本, 质量成本的构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 质量成本分为两个部分: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达到和保证规定的质量水平所耗费的那些费用。其内容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保障成本、外部保障成本四个部分。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按用户有关提供客观证据的要求而作的演示和证明所发生的费用。由于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比较稳定, 对总的质量成本影响不大, 所以下面着重对运行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其一, 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等所需的费用, 包括:质量工作费、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产品评审费、质量改进措施费、工资及附加费。

其二, 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是指评定产品是否具有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需的费用, 包括:检测试验费用、工资及附加费用、办公费、检测设备折旧费。

其三, 内部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交货前由于产品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包括:废品损失、返工损失、停工损失、复检费用、质量故障分析处理费、产量损失、质量降级损失。

其四, 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交货后由于产品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包括: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诉讼费用、产品降价损失。它同内部故障成本的区别在于不合格品是在发运给顾客后才发现的。

据国外统计资料分析, 运行质量成本的4个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通常是, 预防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0.5%—5%;鉴定成本占10%—50%, 内部故障成本占25%—40%;外部故障成本占20%—40%。

三、寻求最佳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特性曲线分析法

质量成本管理是过程, 成本控制是目的。众所周知, 产品质量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就像电视机的功能并非越多越好一样, 产品质量水平越高, 对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及检测严格程度的要求也越高, 这会带来质量成本的增加, 因此, 产品的价格也随着增加。寻找一个消费者和企业都能接受的最佳质量成本, 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从图2中可以看出, 运行质量成本的构成对质量水平的影响很大。在100%不合格的极端情况下, 此时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几乎为零, 说明企业完全放弃了对质量的控制, 后果是内外故障成本极大, 企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随着对质量管理的投入逐渐加大, 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逐渐增加, 质量合格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内外部故障成本明显下降。但是当产品质量合格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以后,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 则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将会急剧增加, 而故障成本的降低率却十分微小。从质量成本总额曲线可以发现存在质量成本的极值点M, M点对应着产品质量合格水平点P, 这是合理平衡点, 是我们要寻求的最佳质量成本。

四、我国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缺陷

我国多数食品加工企业都将质量成本管理仅仅看做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在日常的工作中, 更多地表现为应付或是不重视质量成本管理, 只是为了企业顺利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和审查。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缺少质量成本管理的体制。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 资金实力不够雄厚, 片面的追求销售额、追求利润, 对质量的保证程度要求不高, 没有严格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和控制措施也不健全。

其二, 管理者对质量成本的忽视。企业管理阶层经济观念淡薄, 质量成本意识不强。管理者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或者是缺乏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研究, 忽视了其实施的条件, 照搬书本。致使食品加工企业要么只注重生产能力, 走高消耗、低效率的生产发展道路, 内外部故障成本剧增;要么盲目追求高标准的质量水平, 为达目的, 不惜斥巨资购买昂贵的设备、材料, 忽视了质量成本的控制, 结果导致成本增加, 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其三, 员工没有现代质量管理的观念和知识。在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所以产品质量是企业每个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集中反映。但是由于食品加工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费用很有限, 使得员工的质量管理观念和知识不够。另外, 企业对员工生产的产品质量控制没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员工生产的产品不管质量如何, 与其关系不大, 对发生了质量事故没有追究责任和原因, 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也没有相应的奖励, 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其四, 缺乏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检测设备。我国食品加工企业资本实力不强, 在采购先进的生产工艺、机器设备和检测设备等方面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在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上投入少, 在质量评审、进货检验、工序检验和成品检验等环节上出现很多问题, 造成返工返修率增高, 不合格品率也增高, 质量成本总额居高不下, 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利润。

五、我国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食品加工加工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上存在的缺陷问题, 要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质量成本管理体制和方法, 才能摆脱落后的局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去着手:

其一, 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制度。质量成本管理与食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从最近的食品事件中可以得知企业的内外部故障成本很大, 用于缺陷预防的投入占产品成本的比例很小, 这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通过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设立质检部门, 对出厂产品严格把关, 同时, 由质检部门或会计部门对企业质量成本进行核算, 将质量收入与损失划入财务报表的会计科目, 用此来考核质量管理经济性的综合性指标。

其二, 加强管理者对管理成本的重视通过让管理者从社会上发生的食品事故案例中看到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加强对质量成本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 发挥管理者的领导作用, 大力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的贯彻落实, 同时, 也应把质量成本作为考核管理者业绩的一个指标。

其三, 加强员工的质量管理成本意识。在质量成本控制中, 应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的奖励制度,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成为职工自觉自愿的行动, 从而降低企业内外部故障成本, 有了高素质、忠诚和稳定的员工队伍, 才能降低质量成本, 使企业健康发展。

其四, 建立质量责任制。食品加工企业内部要规定各个部门、各成员在质量成本控制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 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管理有标准。一旦发现问题, 可以找到责任人, 查找原因何在, 便于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有效措施, 防止再次发生。

六、结论

质量成本的高低是衡量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把尺子。质量成本管理有助于指导食品加工企业结合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预防成本, 并加强其他质量成本管理从而达到质量改进、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通过对质量成本的管理, 对改进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观念, 为消费者提供满意合格的产品, 保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免受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代兵:《试谈我国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成本》, 《中国商贸》2010年第29期。[1]田代兵:《试谈我国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成本》, 《中国商贸》2010年第29期。

[2]邓卫东:《质量成本及其有效控制》,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3第19期。[2]邓卫东:《质量成本及其有效控制》,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3第19期。

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 篇5

[ 2006-12-14 16:11:00 | By: Riky ]

一、原材料的核算

1.企业应在“原材料”科目下设置“进料加工”明细科目,并应在摘要栏中记录原材料从什么手册项下进口(注明手册号)。

2.在仓库管理上,对加工贸易项下进口料件应单独存放、建立专门出入库帐册、专料专用。不能和以其他方式购入的原材料混同登记、混用混放、调换顶替。仓库帐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进口料件的进出情况。

3.原材料的减少反映要准确,应清楚表明材料的去向。防止原材料不按实际领用数进行登记核算,出现整批进整批出现象。

二、产成品的核算

1.进料加工业务,企业应在“产成品”科目下设置“进料加工”明细科目,反映以进料加工方式生产成品的情况。

2.加工贸易项下加工的成品在仓库管理上应单独存放,建立专门帐册,与其他方式生产的成品分别记录核算,不能混同登记、存放。仓库帐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产成品的增、减情况。

3.产成品的发出反映要求准确,应清楚地表明产成品的去向。

三、保税货物的使用保管

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料件应专门用于加工出口产品。经营单位和加工生产企业对进口的料件应做到专料专用、专料专放、专料专帐,不能与其他料件混用混放、调换顶替。

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最优化管理探讨 篇6

【关键词】制造加工企业;企业成本;最优化管理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程加快,全球经济化已经成为主流经济的发展趋势,制造加工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发展和生存的压力,但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是制造加工企业主要面临因竞争而导致的库存、应收账款、生产成本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如何对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有效成本管理,自然成为制造加工企业解决问题的关键。现如今,信息技术较为发达,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不可缺少的技术资源,所以在此条件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从而进行企业成本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造加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程,全球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制造加工企业在迎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发展和生存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命题。制造加工企业要在当今经济大背景下生存和发展,其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自然要与时俱进,成本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的经济技术手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找出并解决,让制造加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做得更好。

(一)企业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核心主要是节省生产材料和节约开支,因此对原料采购的低廉价格、供应方利润压榨以及低廉劳动力的使用就显得过分强调,往往忽略企业在设计成本、市场成本以及员工积极性、竞争者实力等方面的因素,只是将企业成本管理作为单纯降低成本费用和控制支出的手段,而不是追求支出和收益相对的低成本管理。

(二)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狭隘

企业要适应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这种狭隘的成本管理观念不仅会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推动缓慢,还会造成企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高效配置。因此,狭隘的成本管理观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三)企业成本管理责任模糊

部分企业因为没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以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就没有在部门间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执行人对自身职责范围也是模糊不清。若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各部分责任无法清晰明确,很容易造成直接生产成本或是产品制造费用失控。在管理服务阶段,由于企业对招待费、差旅费等管理费用的归口管理不妥当,造成部门间责任相互推卸,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从而导致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

(四)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现代化计算机的出现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方便。计算机运行速度较快,而且带有储存功能,能高效处理信息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但目前还是有部分企业管理决策者因为对这方面认识不足或是因为在此方面的初次花销成本过大,在企业日常成本管理过程中仍采用传统手工方法。而传统手工方法只能进行简单的账目核算,运算速度也不高,所以很难适应现代化成本管理的要求。

二、制造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最优化管理对策

制造加工企业成本管理进行最优化管理,不仅能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准确的经济管理,而且还能提高经济运算速率以及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将应收账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提高

制造加工企业实行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因为订单信息在企业内部市场链节中分解为由专门人员负责其履行的子定单信息,所以应收账款子定单在会计部门就会有专门人员负责,也就是有专人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当任务直接分配至具体工作人员时,就要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设置任务完成的有效激励机制,让应收账款回收任务的完成有保障,因此这种与员工利益与应收账款任务直接联动的管理方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和收款速提高。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的现象发生。还有就是,部分制造加工企业完全有能力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的极致,即杜绝应收账款。当制造加工企业成功树立企业形象,将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和信誉建立,就能在实现销售的同时将货款收回。杜绝应收账款的存在,企业自然就不会在应收账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这些问题上受到困扰,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一些较为优秀的制造加工企业还可以达到企业经营的最高水平,即负营运成本。企业可以在取得定单的同时取得货款,也就是取得预收货款。利用预收账款来购买原料,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二)引进适时生产系统,从企业内部将生产成本降至最低

适时生产系统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例如定单)为源点,从后向前逐渐推移到全面安排生产任务,通常是上一步生产什么、生产量多少、质量要求以及具体交货时间只能根据下一环节提出的明确要求来决定,对于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只有当某一环节明确需要时,企业才予以采购。适时生产制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存货可以尽可能减少,甚至实现“零存货”。这就需要企业生产材料以及供应的外购零件可以及时按照需要到达生产现场,直接投入生产,将原材料、外购零件的库存储备成本预算抹去。适时生产系统通常是从存货管理和制造过程两方面来实现成本降低这一目标的,而成本的控制就要从三方面入手考虑:首先,企业要采取更小和更频繁的订货方式,并和供应商保持良好亲密的合作关系,能实现在刚好需要和使用材料或物品前及时交货的采购方式;其次,用于生产的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的检查时间应力求降至为零,所以采购成本或是来自上一道工序的半成品就是百分之百合格,这样自然能够消除检查时间,从而节约成本;最后,因为库存储备通常需要的时间和场地也会增加成本,所以尽可能消除库存,若是有库存也要最大程度消除货物的在库时间和等待时间。

(三)通过作业消除将成本降低

按照作业对顾客价值的贡献,作业又可以分为增值作用和非增值作用两种。增值作用主要是指那些非常有必要保留在企业的作用,例如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强制执行的作用;非增值作用则是不必要的作业,换句话说就是企业中除绝对必须保留的作用以外的所有其他作业。若要使企业成本降低,光从某一方面单独入手自然是效果不够明显或是做无用功,因此从各方面协调共同商讨措施,对企业成本的降低非常有效。作用消除就是要将非增值作业消除,对于消减成本、提高成本效益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常最有效的成本消减途径就是将作业完全取消。企业作业按照企业执行效率的高低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低效作业和高效作业两种,低效作业是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将其作业效率提高。改善低效作业(包括低效的增值作业和暂时不能消除的低效非增值作业),提高低效作业效率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成本效益。通常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即作业减低和作业分享。作业减低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改善方式将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和时间降低;作业分享是通过利用规模经济将作业的效率增进。通常通过作业来选择降低成本的方式,在具体做法上,不同企业自然也会因为企业策略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作业。企业在进行作业选择时要结合企业发展中所有策略所产生的作用,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选择能将成本最优化的作业。例如,通过采用电子商务策略销售部分产品较之传统人员推销策略,更加节约销售成本、增加销售量等等。

(四)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成本信息化管理

制造加工企业因为具有的生产环境问题,导致对信息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信息化产业已经是当今社会主流这一认识上存在不足,对企业成本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老办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快,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庞大的成本数据处理,很容易导致成本核算数据不精确、核算速率不高的现象发生。所以企业要有效控制成本、降低成本,首先就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来管理企业的资产和产品。可以在企业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制定出最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案。另外,使用计算机往往能更加高效、准确地优化管理企业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成本最低、风险最低、管理方式最合理地优化管理目标。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企业在迎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制造加工企业自然也不例外。成本最优化管理随着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企业支出和收入进行最佳匹配,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十分重要的目标。企业要想在当今如此激烈的现代化竞争市场中生存发展,首先就要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计划,配合适时生产方式、高效作业方法以及企业账款高效率回收等有效方法,从多方面控制企业成本,从而使制造加工企业成本达到最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玲.论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最优化管理[J].财经界,2014,(32).

[2]邱洁瑜.热加工企业成本管控的实践与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4,33(9).

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 篇7

叉车不同于固定的机械设备, 它的工作环境、工作状况都处于一个随时变化的过程中, 行驶中的安全取决于驾驶员的即时操作, 叉车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复杂, 因此叉车的操作对驾驶员提出了比工厂内其他操作人员更高的技能要求, 而且叉车必须严抓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 要把制度落在实处不能挂在墙上, 从而才能管得好, 无事故。

机械型企业中叉车事故主要可能的原因有:

1) 叉车的行驶速度过快。工厂内路通道往往比较狭窄, 车多, 人多, 很多情况下是人车混流, 转弯也多, 按照《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操作规程》要求, 机动车辆在工厂内行驶的速度, 在支线和厂房内路为5km/h, 主干道为10~15km/h, 可是很多时候叉车司机为了赶时间, 提前完成班产量, 往往超过规定时速, 遇到前面有紧急情况时, 刹车不急, 引起事故。也有时因转弯处的视线盲区, 无法及时观察到行人, 造成了伤人事故。

2) 超规定装载。在装载货物时, 求快图省贪方便, 往往超高、超宽、超重装载运输, 在运送庞大物品时, 无人指挥引导;运送超高易倒物品时不捆扎牢固, 这些情况造成了视线不良, 遇紧急情况货物易发生倾翻砸伤人。

3) 无证上岗。叉车属特种设备, 叉车司机必须经特种设备培训部门培训合格后, 才准许上岗作业。但有些单位往往让一些没有经过培训教育和考试取证, 认为会开汽车就会开叉车的人员, 只经过几天简单的熟悉, 就让上车作业, 由于叉车通过后轮转向与一般车辆不同, 车辆自重又大, 人员驾驶过程中, 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4) 车辆带病作业, 维保不及时。由于生产忙、任务重或怕麻烦、省费用, 不注意车辆的检验, 叉车为特种设备, 国家要求必须每年检验一次。又驾驶员工作责任心又不强, 或缺乏维修保养技术, 叉车发生了前后灯碰破不亮、刹车不灵、方向盘失控、嗽叭不响、轮胎打滑、齿轮箱漏油、水箱缺水等情况时, 也不管不顾, 只想完成生产任务, 极易引发事故。在现实中就发现很多光头轮胎, 造成侧滑, 还有叉车货叉因疲劳破坏断裂而造成的事故。

针对叉车的车速过快和转变死角问题我公司做出了两项小的改进, 很好的解决了这两个大问题。

对于车速过快, 我公司的汽修专业人员对油门踏板进行了改造, 经反复测试后, 在踏板的下方焊接了一个限位装置, 在不影响行驶安全的前提下, 使得司机在踩油门的过程中无法一次踩底, 把车速控制在5km/h左右, 避免了叉车因车速过快而引起的伤人事件。

对于车辆在车间转弯处视线死角的问题, 我公司请专业人员在车间内部T字口和十字口, 每个转弯方向加装了人体红外感应测头, 并且加装了联动人行指示灯, 在每次叉车到达路口时, 如果路口有人, 人行指示灯就不停闪烁红光, 对叉车司机进行警示, 司机获得警示后, 停车等待, 直至行人走过后, 方出入路口中, 避免因视线盲区而造成的车辆伤人事故。

要管好叉车还必须做好叉车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建立建全岗位责任制, 安全操作规程, 日常维护保养制度, 安全培训制度等。对于叉车驾驶提出5点要求必须做到。

1) 驾驶员的资格要求:

叉车驾驶人员必须经特种设备专业培训机构培训并取得叉车驾驶操作证后方能上岗, 无证人员严禁驾驶叉车。必须做到专人专车, 并登记备案, 没有安全管理部门的, 叉车司机不准擅自出借叉车。

2) 驾驶前做好检查

检查转向灯、刹车、喇叭、前灯、和反观镜是否完好;叉子是否弯曲、损坏及裂纹产生。

检查燃料系统所有管道、接头是否有泄露, 检查燃料油、发动机油、齿轮油、波箱油、液压油及水箱水位、电池水是否足够。不足时应按标准要求或标准线增添后方可使用。

3) 驾驶中的安全要求

(1) 叉车启动时, 注意观察周围是否有其它车辆、行人或障碍物;转弯时要看倒后镜及观察左右侧的情况, 要亮指示灯, 慢行并响喇叭;倒车时应先看倒后镜及回头观察情况, 无障碍物方能行驶。车辆与道路边缘应保持一定距离, 以策安全。叉车载有物料, 在下斜坡时, 应倒车行驶并控制好车速。上下斜坡时应慢速行驶, 下斜坡时严禁空档滑行。 (2) 行驶时货叉应距地面200-300mm, 在行进中不允许升高或降低货物, 不得急刹车和高速转弯。 (3) 遵守限速规定, 车速不得超过5km/h;严禁高速行车, 以保证安全。 (4) 在十字路口或其它视线盲区, 请减速慢行, 并鸣喇叭;在潮湿、不平的地面行驶及转弯时, 请减速;避免急转弯, 避免在不牢固的物体表面行驶。 (5) 运输途中停车时, 一定要把手刹掣拉起并挂空档才能离开叉车。 (6) 不得在车间或危险品仓库内擅自接驳蓄电池等叉车电路, 以免产生火花。

4) 装卸规定

(1) 叉车装运的货物不能太高, 以免挡住驾驶员的视线, 导致事故的发生;除短距离移位外, 不得同时运输两板的货物。 (2) 叉起货物时, 货叉要先仰后提升, 下降时, 应先下降后倾斜。 (3) 不要运送松散的货物以免翻倒, 运送前应将其固定牢固;提升物品要用卡板, 不易稳定之物件, 如高度大的设备、空桶、易滑动之缸体或物件必须绑上绳索, 绑紧后方可提升。 (4) 停车时, 不要将货叉悬空。禁止叉物悬空时司机离开叉车。 (5) 卸下的货物定要井然有序地堆放在无碍通行的地点, 货物或叉车都不得停放在通道口。

5) 停放要求

作业完毕将叉车停放在指定的位置, 货叉平放地面并对车辆进行必要的检查整理清洁;停放后将方向杆放在中央位置, 拉好手刹车。

另外, 叉车作为特种设备, 必须每年经地方特种设备检测院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验不合格的车辆严禁继续使用。

加工型企业的质量管理 篇8

食品加工企业是吉林省经济中非常具有活力和发展后劲的经济力量。近年来, 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 已经成为县区经济的“主角”, 在推动县区经济发展、安置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弱点也暴露得很明显, 与全国和其他省份相比较差距逐渐扩大, 已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在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提升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1 食品加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 (TQM) 是费根堡姆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概念, 强调组织全员再全过程中以满足顾客要求, 围绕质量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体系。主要指一个组织追求以满足顾客的质量要求为核心, 建立达到顾客满意、本组织利益及社会收益三者统一的管理模式[1]。

食品加工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全员的参与, 改进流程、产品、服务和公司文化, 生产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 实现客户满意, 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和长期成功。具体对研制、销售、服务等一整套工作实行质量保证。食品质量大致分品质和安全两大方面:品质包括产品的色泽、香味、质地、状态、营养、包装和说明等要素;安全包括微生物、残留药品、重金属、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和异物等。两大方面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食品安全毫无疑问就是质量问题。食品加工企业急需通过全面质量管理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2 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2.1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食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百姓日常生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食品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当前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企业已经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保证质量、提升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2.2 有助于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 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和浪费, 减少原材料, 动力和工时的消耗, 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用比较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食品尽快占有市场, 易于销售, 从而缩短库存时间, 加速资金周转, 同时, 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全面质量管理式提高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食品工业产品能否占有市场,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基本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状况。质量管理式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初点、也是最基本点,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构成, 并决定着企业是否得到可持续发展。

3 食品加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

3.1 树立顾客满意理念

TQM的核心思想是“顾客至上”。它强调为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 管理必须一开始就要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 最终使顾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顾客的满意已成为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1987年美国商务部设立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 把顾客满意置于重要的地位。Lawrence等建议, 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很大时, 企业应强调对顾客的关注, 也就是顾客至上的反映。对于食品行业, 顾客至上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不能让顾客至上这一主旨在企业深入人心, 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将会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2 提高企业食品生产技术研发能力

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是质量安全的关键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加工技术与加工工艺:如分离、干燥、发酵、清洗、杀菌、腌制、熏制、烘烤等, 均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产技术与工艺的不断改进与升级,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有着显著效果。国际研究表明, 农产品加工的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l%以下难以生存, 占l%~2%可勉强维持生存, 达到3%以上才具有竞争力。

3.3 建立PDCA循环

根据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模型, 建立4个循环反复的步骤:一是以部门为单位, 建立P (Plan) 周、月、年工作计划及人员安排, 报上一级审批;二是计划报上级主管审批后实施 (Do) , 实施过程遇到与计划冲突, 应分析改进;三是对实施效果以月为周期进行检讨 (Check) , 期间遇到内审、管理评审、外部检查 (如检验检疫部门年度考核) 可以合并进行;四是根据各种对管理评价进行改进和优化 (Act) , 此过程通常采用自下而上进行, 原因是越往上需要修订越少, 如果先修改上级的必然牵涉下级修改, 会导致工作量大。

3.4 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顾客的要求, 组建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质量安全管理职能, 实现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 手册主要包括目标、策划、资源管理、提前方案建立、危害分析、产品实现、分析与改进等方面。

赋予企业所有员工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实现质量安全目标做出贡献, 提出全员参与要求, 提高为实现质量目标主动性, 提倡预防为主的工作方法。建立质量安全小组, 企业的相关主要领导作为负责人, 小组成员为质量相关部门的员工, 特别要包括各部门质量安全控制的操作人员, 引进外部专家参与不定期审查和改进。

3.5 完善质量管理的相关记录

质量管理记录对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十分重要, 是戴明循环各个环节工作体现。一可以证实质量管理有效性;二可以实现追溯, 是产品可以溯源;三可以实现质量管理有效改进。记录至少要包括监控记录、纠偏行动记录、验证活动记录、质量安全控制记录、顾客反馈记录、危害分析记录等。记录应进行妥善保管, 并不断根据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完善。

总之, 全面质量管理是食品加工企业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 企业要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必须推行和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71.

[2]张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企业管理, 2009 (1) :32-33.

[3]杨合民.浅议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J].内江科技, 2010 (3) :12.

浅论服装加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篇9

一、服装加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重点在表面分析和行政管理上,在一些容易被抓住和容易被“看见”的成本与费用上,如原材料价格降低、办公经费等,面对那些不易被抓住和不易被“看见”的成本降低,企业则很少考虑,如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

(二)企业的成本管理多为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操心的事,职工只是为完成成本控制目标而工作、缺乏主动性,是“自上而下”的成本管理。

(三)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任务型、控制型”的,从管理层到职工都在为完成目标成本而努力。不注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培养全面多能的企业员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

(四)企业的机器设备老化与陈旧是普遍现象,有些企业却采用不提或少提折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使得产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更新改造资金投入少,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机器设备耗能多,生产效率低,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五)存货周转慢,占用资金多,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加强成本管理的途径及方法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对于各类企业来说,成本管理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各类企业又有自身的特点,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如何加强服装加工企业成本管理?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企业要改变以往成本管理理念,变“减少支出、降低成本”为“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企业领导应对成本管理体制有着必要的认识和重视,把成本管理体制落到实处。在企业中必须要由有胜任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是发挥成本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从事成本管理的人员除了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树立良好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和效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等手段约束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员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

(二)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一般的服装加工企业对生产过程的管控还停留在对任务单与生产计划制订的粗放式管理阶段,没有充分做到对每道工段、工序的细致化管理,使企业管理层无法明确地掌握生产现场的具体生产状况。加强成本管理,要提高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向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注重树立每一位员工自身的成本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从自身做起,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主动寻找降低成本的方式与方法,包括最细小的如物品摆放方式动作分析等,为降低企业成本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自下而上”自主进行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提质降耗、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快设备更新改造,

提高生产效率。为了保持企业较高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技术水平,要舍得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利用增值税改制政策的契机,淘汰企业陈旧落后的设备,采购高效服装加工机器,减少人工成本,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减少能耗,改进产品质量,减少残次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将科技进步落实到产品创新和产品转型的工作上,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提高设备和员工的劳动效率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四)加快资金周转,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企业应加强对存货控制管理,在采购环节,采购部门应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采购,处理好呆滞积压物资,并尽量减少材料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的损耗;生产部门应组织均衡生产,压缩生产周期,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废品率等;销售部门应积极寻找客户,落实销售,以使销售收入尽快收回企业,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减少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上的资金占压,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关于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 篇10

一、粮食加工企业的成本构成

粮食加工企业成本是指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支出,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粮食购进成本、粮食加工成本、粮食储存成本和粮食销售成本, 具体包括粮食购进价格、运费、人工工资、水电费、包装费、加工设备设施折旧费、材料费、广告费、促销费用等。

二、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粮食加工企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政府承担人, 财政补贴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管理上的行业特性和计划性突出。健全财会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成本管理, 有利于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风险抵抗水平。政策计划性强是粮食加工企业管理的鲜明特点, 而加强粮食加工企业的成本, 一方面有利于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严格贯彻执行财经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 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组织工作。

粮食加工企业的政策计划性主要表现在:存在完成指标的计划性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加强成本管理则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加强成本管理, 也能帮助粮食加工企业合理控制对工作人员分工, 促使企业员工严格按照规定开展业务、积极完成工作, 在保证企业生产安全运行的同时, 通过严格的成本管理, 科学、合理的安排粮食加工出入库管理, 高效运用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效益, 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加强成本管理也是粮食加工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需求。粮食加工企业虽然存在政策计划性, 但同样需要按照现代企业要求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来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财务成本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财产安全, 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有更大的经营成果。

三、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粮食加工企业属于传统行业, 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粮食加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落后的现象在目前我过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中都存在, 主要在于成本管理的范围、目标、方法等方面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其根本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企业的内部, 甚至只包括了生产过程, 而忽视了粮食供应、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发生的流通性费用等。

其次, 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 执行力度不强。粮食加工企业属于传统企业, 并存在行业特殊性, 在管理观念上较为落后, 在制订成本管理制度时依然沿用传统管理方法, 不重视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没有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投资成本收益分析及评价体系构建以及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 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以及会计管理的要求。制度执行力度不强, 也有部分原因在于有些制度只是形式存在、不存在应用的约束力。

再次, 企业成本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不够独立。粮食加工企业在组建成本管理机构的过程中, 机构设置不科学, 缺乏必要的、足够的内部控制监督, 独立性不强。很大比例的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往往设置在财务部门, 无法独立组织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足, 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对财务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独立的监督控制作用。

第三, 企业的整体风险应对防范意识不高。粮食加工企业受政府政策引导较多, 计划指令性管理鲜明, 无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缺乏完全识别、分析、防范及应对成本管理中所存在风险的意识, 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库存粮食管理风险、财产安全保护风险, 以及财务管理风险方面意识不足, 尤其是对风险的分析、应对缺乏防范措施。

最后, 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高, 缺乏创新思维。由于财务管理的自身特点, 成本管理人员往往墨守成规, 缺乏对成本管理中的新法规、新思想、新方法的充分认识, 在专业素养和实际业务能力方面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有效分析、预测和控制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创新意识不足, 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第一, 对生产成本要素以外的其他可控因素给予应有的重视。很大部分的粮食加工企业只注重可以以货币计量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不重视一些在成本中很重要但不明显的其他因素。比如在粮食加工企业的收购环节, 从当年度对农作物生产考察到组织人员收购、基于水分和质量因素选择收购时机、合理确定发运货时机、选择发运方法、衡量不同运输方式下运费的高低、不同包装方法会造成的损耗、运输途中粮食质量保管等诸多方面, 都是在收购和发运阶段显著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 如此多的成本因素能否得到重视以及是否派专人负责这些方面的管理监督, 对生产前期成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不重视以上这些农产品收购、发运过程中的关键成本影响因素而造成的粮食入库后成本增加, 无法与当年市场行情相衔接的例子屡见不鲜, 这同时也说明了成本管理存在从事后监督转化为事前预测的必要性。

第二, 改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精确计量成本。在粮食加工过程中, 如果把同一种粮食加工后添加不同的配料并分成容积重量标准不一的规格包装, 那么每天的工作量肯定会因为加工精度不同或配料添加不同以及包装规格的大小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区别。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不同产品生产成本的所有信息, 其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往往使生产量大、技术工艺程度不复杂的产品成本较高, 而生产量小、技术工艺程度较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 导致不同产品成本的存在严重失真;另外随同产出的副产品往往通常会被忽略或是不进行成本分摊或少量分摊。是否能够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分配方法, 科学分摊相关成本对于生产成本影响很大。在实际工作中, 很大粮食生产企业因为会计技术处理技巧性不足或是由于专业人才缺乏而不能采用精准分步、分类的成本核算方法, 比如在副产品与产成品之间的成本分摊, 就可以根据相应的价格权重或是工时比重来进一步准确分配。这样的成本核算方法能够提高不同产品成本的分摊科学性, 从而降低产成品的成本, 反映出真实的生产成本水平, 并使粮食生产企业重视副产品的合理利用或销售, 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 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降低因库存积压而增加的成本并解决因此造成的不能准确进行成本核算的问题。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存在资金周转紧张问题, 很大程度是因为库存积压过多而造成的。大量的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及产成品库存积压, 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也增大了产品储存成本, 并且大量的存货积压也会造成企业无法准确核算产品成本。对于这种问题, 粮食生产企业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 以科学先进的“销——产———供”的经营模式代替传统的“供———产———销”经营模式。即企业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起点, 以销售需求为导向来安排生产任务。现代先进的生产模式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存货方面的资金占用成本以及储存成本, 并能避免因产品生产完工状态过多而导致的成本核算不准确, 而且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也能更为协调地运行, 从而取得更高效益。

第四, 加强全员成本控制, 协调部门间的合作。反映成本高低并分析原因的机构是财务部门, 但这并不意味着控制成本只在于财务人员;相反, 加强企业全部员工的成本控制才是成本管理的重点所在。财务人员的核算结果要与管理工作实现较好的衔接, 这样企业才能准确的找到节约成本点, 而财务部门出具的成本分析报告是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由于采购、生产、保管以及销售活动涉及到职能部门的很多工作环节, 因此粮食生产要将成本控制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位职工, 因为每位职工的工作质量都与成本控制有所关联。也可以说, 成本控制是资金管理的基础, 加强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点所在。

第五, 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现代企业管理对成本报告有了更高的要求。从成本分析的特点角度看, 成本报告属于内部管理报告, 用途在于将成本信息反馈给企业管理者, 给管理高层的决策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参考。传统的成本管理报告只披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信息, 而现代企业管理则要求要将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成本信息都反映出来, 这样就能提高管理者对产品成本各个环节与阶段的重视程度, 全面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 把企业管理与成本控制紧密结合并做到行之有效。粮食生产企业必须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对于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来说, 不仅要懂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还要懂经营管理, 特别是要熟悉企业生产技术, 学会运用成本最优理论和方法, 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 学会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业务信息处理。

总之, 在粮食加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之中, 成本管理十分重要, 是会计工作科学化、高效化的重要组成, 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和生存。

参考文献

[1]王新香.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01期.

[2]王志振.邯郸市粮油精深加工已形成规模[J].中国商办工业.2002年03期.

[3]金峰州.浅议降低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的方法[J].《黑龙江粮食》.2013年01期.

[4]李迪, 吴敏良.粮食加工企业成本控制途径与对策探讨[J].《会计师》.2011年01期.

上一篇:互联网用户价值剖析下一篇: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