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2024-05-07

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精选十篇)

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篇1

一、确立班级目标

班级初建时, 确立班级目标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要务。班主任应当根据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班级管理理论, 还要客观地对班级管理的新形势新情况加以分析, 制定相应的、适合本班实际的班级目标。要确立这样的目标, 班主任还要深入学生之中, 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 听取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可以说, 通过充分发扬民主, 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班级目标, 才能更好地适合本班学生, 在这其中班主任的作用就具有导向性。只有这样, 新建班级的目标才能较好地实现。

二、组建临时班委会

组建临时班委会是一件考验老师的工作, 也是学生关心的事情。一般来说, 一个新建的班级充满了未知因素, 如师生之间关系的不明确、学生与学生之间情况互不了解等。这时集体核心实际上还是一个未知数。班主任可采用任命的方式选拔班干部。这个工作需要班主任精心运作, 因为班干部要选好、选准, 对一个新建班级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能在建班之初选准班干部, 工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反之则很难开展工作。因此, 班主任在任命班干部时一定要慎重, 对于选择的标准一定要公开、公正、公平。班干部一定要选择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此外, 还应具备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有比较明确的是非观念;有较强的责任心, 能任劳任怨, 处处以身作则。

对新建的班级, 班主任选拔班干部时, 既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 又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家庭访问、向原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来选拔。当选准一个班干部后, 要征求他们的意见, 最后确定人选, 成立临时班委。“临时”, 顾名思义, 是暂时的, 但这样的班委工作时间不能太短, 我的经验是以6周左右为宜, 我把这个时期称为考察期。考察的方式可以通过会议、工作以及个别接触进行进一步了解, 也可以安排一些班级任务, 从能力上了解候选人。在临时班委工作期间, 由于学生工作还没有进入状态, 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班主任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两次班级集体活动, 增进学生间的了解, 让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冒出来, 给他们提供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在选举工作中, 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 选举会尽量开得正式、隆重, 以取得全体学生对班干部的认同度。正式班委会成立后, 就可以召开新的班委会成员会议, 对每个班委成员进行分工, 分配职责, 以便顺利地开展工作。

三、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国有国法, 班有班规。当班干部选出后, 要加紧制定出班级管理制度。因为班级管理制度既是一种管理手段, 又是一种教育力量。一个班级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师生才能分清是非, 规范行为。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 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 班级管理制度要合法合规, 符合教育方针的精神, 不能违背教育原理和教育原则; (2) 班级管理制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为班级成员指明行动方向; (3) 班级管理制度要集中师生的智慧, 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出来的规范; (4) 班级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持之以恒,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朝令夕改, 这样会降低班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贯彻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 是一个提高认识、统一行动的过程。为了很好地贯彻班级管理制度, 要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如我们可以利用班会、班级活动等方式对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讲解, 以便于学生记忆。还可以对好人好事进行表扬, 营造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环境, 使学生都能快乐地遵守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规范就会顺利实施。同时, 我们还要对落实班级管理制度的情况及时检查, 经常督促。如有违反, 按照明文规定处理。这样的处理要反复训练, 形成习惯。遵守制度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习惯, 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需要反复说理, 反复训练。训练要形成秩序,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逐步前进, 达到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雷建兰.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11) .

建立自主管理的班级组织 篇2

建立自主管理的班级组织

首先,组建班级干部队伍,建立班级管理委员会。这些班委成员是班级常务班干部,其中班长是核心。班长确定时要经过层层选拔,一旦确定后实行班委会班长负责制,班主任做好班长顾问,并在四个方面做好指导:班级组织建设指导、班级管理目标及责任指导、方法与建议指导、督评反馈指导。班主任要放权,放权时要抓主放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班主任不干涉。这样充分调动了班长为首的班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其次,班内设立值日班长,值日班长由小组长担任,组内成员担任相应的班干部,负责值日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再次,将班级日常事务详细分工,责任到每个学生。比如宿舍得卫生督察、班级的纪律检查、图书角的管理、班级的花卉管理、班级饮水机的管理、班级投影仪的管理、黑板报的宣传等等均责任到人,这样每个学生在班级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在负责的项目上权力等同班长。最后,组建班级督评小组,督评小组成员由各组副组长组成,负责督察班级工作,主要对班干部负责情况、各小组表现及班内每个成员表现进行督察评议,并给出相应评分。利用每周班会时间公布督察情况,作为班级成员管理工作反馈。班会就是班干部安排工作,督评小组公布督评结果,班级同学就自己负责的任务进行管理演讲的会议。班主任做好旁听,就个别问题进行订正或补充。

建立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宏观调控 自主管理 优化班风班貌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16-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通过自我教育而起作用,最后达到少教、不教的目的。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宏观调控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

1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

培养和用好班干部,让他们能积极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作为班主任,严谨细致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而且,我们也深知即使如此,效果也不一定明显。那么正确培养和使用班干部,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我认为班主任对待班干部应悉心指导,大胆使用,使其有压力、有动力、有战斗力。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1 精心选拔班干部

首先,选拔班干部应从素质、能力、知识三者综合考虑,广泛征求意见和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对选拔对象进行考察,发掘优秀学生担任班干部。当然也不能把优秀的学习成绩作为选拔班干部的唯一标准。其次,一个班集体中的班干部职位没必要设置太多,宁缺毋滥,因为太多的班干部容易拉帮结派、也会产生“贿选”的现象,这不利于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我们班主要就设置了班长,生活委员,团支部书记和各科的课代表。班长负责班上的全部事务,主要是班风的建设,生活委员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而班级的学风建设除了要团支书和各科的课代表努力之外,最主要要靠班主任亲自来抓。

1.2 大胆放手,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

班干部的人选确定之后,应该重视做好培养的工作。班主任要精心指导,做个好参谋,培养其领班、管班的能力。同时,班主任更应该充分地信任班干部,鼓励他们敢想敢干,敢抓敢管,班主任要做的只是该静观时且静观,该出手时才出手,但当班干部出现错误时,班主任不能太苛求,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但要注意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或做任何打击班干部威信的话或行为。班主任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班干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 做班干部的坚强后盾,正确地引导班级舆论

班主任要积极调动全班同学支持和配合班干部的工作,这是培养优秀班干部的最佳途径。如取得成绩时,在班上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在工作上“得罪”了同学,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时,通过班会课的公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班干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班干部愿管事、敢管事、会管事、管好事、能独立处事。有时班级难免出现一些不正之风,班主任在必要时一定要及时出面、该否定的就否定并及时给予批评和教育,维护班干部的地位和尊严,把舆论导向正确的一边。

2 整体优化班风班貌

2.1 发挥班干部和学生积极分子的作用

班干部和学生积极分子是班级的主导力量,是正确集体舆论的主要载体,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所以在班风建设中必须发挥好这部分学生的作用,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班主任周围,成为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其次,动员他们和后进生结对子。逐渐把后进生带入班级前进的主航道,加速优良班风的形成,也能促进后进生的成才。

2.2 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管理好班集体

要形成优秀的班集体,并不是靠几个干部和几个尖子生就可以的,还必须把全班学生调动起来。只有全班学生都养成良好行为规范,才有良好的班风。我在班里建立奖励制度,且奖励制度宽松,基本上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自觉地把自己融进集体之中。

2.3 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為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平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促进班风班貌整体发展。

2.4 注意集体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正确的集体舆论往往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大,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必须抓好集体舆论的培养和重视其导向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或班级现象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培育,使之汇聚成为集体舆论的主流,同时班主任又能敏锐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阴暗、消极面,及时给予抑制改造,做到扬善抑恶。只要班主任能够“勿以善小而漠之,勿以恶小而纵之”,就能逐渐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创造出从善如流的形势,培养起热爱集体、积极上进的班风。

3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颇大,影响面较广,所以必须把后进生的转化作为班级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后进生虽然在思想、纪律、学习等方面存在某些弱点和不足,但他们要比其他普通学生更有自尊,更渴望成才,更渴望得到师生关注,更希望成为一名好学生。这就是班主任做好后进生工作的基点,班主任要爱护和鼓励这种上进心,在班级工作中尊重他们,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们,要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薄弱点”,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准他们追求进步的“到位点”,深入实际,抓出实效。

关于建立班级学风管理机制的研究 篇4

一建立责任落实制

大学的学生干部群体比较多元化, 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干部群体, 有效的进行分工、协作, 使学风建设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学生干部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学院相关协会、志愿者服务队。我们要让这四个机构充分的发挥其领导、组织、协调、监督的作用。

一是, 班级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基本, 我们必须要把班级建设搞起来, 可由党支部和团总支学生会来负责, 党支部重点落实马列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 起到指导、监督、反馈的作用。团总支学生会重点落实班团活动, 让每月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 组织策划大型的文体活动, 调动整个学院班级的积极性。协会作为学院的专业社团, 重点应针对大三、四学生策划科技活动 (专业知识竞赛、机械设计大赛) , 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激励和宣传机制

通过建立激励和宣传机制, 激发大学生自觉发扬优良的学风以高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自觉克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紧密的结合起来。对学风表现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宣传, 可以在学院的学工网上展示先进的集体和个人, 也可让他们在全院范围内做巡回报告, 增强他们自身的自豪感和对周围的影响力, 努力使学生获得尊重、理解、认可, 满足其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把学风表现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 通过采取奖、助、减、免、补、贷等为主的物质激励, 满足学生物质需要。另外, 还可借助外来力量进行宣传, 以达到促进学风的作用。可以把我院已毕业的学生且在社会上有一定作为的学长们的照片 (附上其经历) 挂于学生寝室, 使学生们在无形中得到触动。

三建立约束机制

通过建立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每一位大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首先我院的四大干部群体要建立适合自己部门的规章制度,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其次各班级应建立班规 (学习、纪律、综合素质、奖惩等) 。对规章制度要严格的执行, 定期进行学籍处理, 该留级的留级, 该处分的处分, 该退学的退学, 决不姑息迁就, 真正把制度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此外,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环境氛围, 通过环境熏陶对大学生的学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 学风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融思政工作和教育教学于一体, 是德育和智育最紧密的结合点, 我们要在以往学风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进步, 努力创建优良学风, 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摘要:高校的学风是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优良学风是高校提升社会知名度的品牌, 是高校师生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标尺, 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与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就如何构建班级学风管理机制进行探讨, 对于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学风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祥印.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浅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0-16

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篇5

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 李琼琰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直接、最基础的实施者,也是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桥梁。班主作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还有育人。因此,班主任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凡事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下面我就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以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善于换位思考,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首先,要平等待人,处理问题要善于换位思考。平等待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只要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能够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学生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那么,师生关系大多是平等、融洽的。在日常管理中,发生一些打架事件时,一定要先心平气和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而不能因为学生与自己观点相冲突,就不分青红皂白,运用自己的权威否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否则,容易摧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式。其次,要具有服务意识。通常,班主任要求学生服从于他的指挥,而忽视了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师服务的对象。记得去年那个班,教室在楼顶,一到雨天,走廊上的积水都流进了教室,坐在后门附近的孩子脚下都是湿的,很不舒服,于是,我让学生想办法,大家齐动手挪动桌椅,将积水扫干净。老师是学生的公仆,学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因此,班主任要改变观念,视学生为主人,想学生之所想,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以生为本,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前带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入校时,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的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

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写作业,就不停地提醒他们纠正不好的写字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直,立正,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如课堂上我会要学生说说刚才那位学生说了什么,如答出来,我就表扬,你看某某听得多认真啊,如答不出来,就说明他没有专心听讲,这时我会说,你怎么不知道呢?一定是刚才走神了吧,可要认真听呀。同时,当有的学生答错了,别的同学帮助了他,我也会让他对帮助他的同学说声“谢谢”。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三、以生为本,加强一日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我根据我校小学生一日常规,利用晨会课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并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我还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通过家长会,请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按时起床睡觉,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要求孩子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会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等劳动习惯。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父母的辛苦,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在“三八”妇女节时,我班开展了自己动手做一张精美的贺卡给妈妈,和妈妈说一句心里话,当妈妈的小助手等活动,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同时,针对学生上进心强的特点,平时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种种有效的措施,激励的制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作用。

四、以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我觉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使他们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会在各方面得到提升。所以,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一方面,以比赛、竞争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用榜样法给孩子确立行动的准则。作为老师以身作则,每次进教室都先往地上看一看,捡一捡,整一整,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了好的氛围。有些学生自理能力差,课桌、书包里常常乱七八糟。于是,我每天进教室总是先打开窗,再把讲台整理得井井有条,一段时间下来,开窗、理桌居然成了我班学生的习惯。于是,我更规范自己的行为,纸屑入篓,走路靠右,说到做到,和他们一起扫地,一起劳动,慢慢地,大部分学生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

五、以生为本,善待学生的错误。

错误犹如真理,无处不在,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人是生物机体,一切生物机体都要犯错误,犯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只有不去尽最大的努力避免错误,才是不可原谅的。此外,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以生为本,如何正确对待学生错误呢?我想,首先心态要平和,认为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允许学生犯错误。比如,一天在课堂上,一位学生发现一只麻雀飞进教室,大声叫了起来,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站起来看那只小麻雀。那叫声打断了我的教学,使我很生气,但我马上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说:“你是不是也想休息一下呢?”那位学生听后脸红了,马上坐端正,认真听讲,其他同学也将注意力转到我身上继续听课。课后,我又找他谈话,告诉他课堂上应该尊重大家,不能影响别人的正常学习,他很认同。如果我当时严厉批评他,反而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第二,少批评多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积极因素,好的出发点和闪光点,而不能一味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丧失自信,产生消极心理和逆反情绪。例如,有几个男同学课堂作业字迹潦草,不认真书写,让我觉得奇怪,因为他们几个平时表现还不错。于是我找原因,才知道是因为他们觉得我偏心女生,每次给她们打优,优的次数都超过男生好几次了。他们不认真书写的行为无非是想让我重视他们,幸好我觉察,鼓励他们加油认真书写就能得优,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建立激励机制 优化班级管理 篇6

【关键词】初中 班级管理 激励机制

初中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身心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变化让很多家长和班主任教师都束手无策。其实,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动而活泼,好动爱思考,个性开始张扬,叛逆而追求自我,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认准了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激励机制,推行赏识教育,对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一、全面了解学生,为激励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要管理好学生,了解学生是基础。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学生进入初中过程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做一次全面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从学生本人做起,另一方面则可从学生家长出着手,但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多顾及学生的感受,不要因为了解情况而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多关心和照顾他们的想法。其次,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管理中最为复杂的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极大,很容易因为小事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在对学生心理了解的过程中,可采用匿名信、QQ、电子邮件、博客黑板报等方式,亦可采用心理辅导方式进行,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多方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准确把握其心理。

二、制度激励目标,为激励机制的发展树立方向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班主任要通过激励目标来对学生实施激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班级中有努力的方向,在激励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而在行为习惯上却表现突出,教师可帮助其制定出短期的学习目标,通过一段时间后看结果,利用结果来对学生实施激励。同时,要在过程中对学生的习惯进行激励。在激励方式上,不仅需要采用语言激励,还要注重结合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方式进行。在激励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要考虑整体和个体的关系,要通过班级的奋斗目标来激励学生个体,让学生个体逐渐向班级目标靠拢。这不仅需要良好的班风班纪为前提,还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班干部合理选用等多方面为辅助。

三、发挥榜样作用,为激励机制的推行增加动力

初中学生喜欢模仿,善于表现,抓住这一点,在推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重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来引导和激励学生。首先,要注重以教师的言行来给学生以引导,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不能做的就不要要求学生,班主任做得不好的要让学生多提出改进意见,要让学生和班主任成为相互监督的对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其次,要发挥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班级中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要多从学生身上找优点来给其他学生示范,如有的学生爱劳动,有的学生守时,有的学生体育较好等等,班主任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些优点,给予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这些学生做得更好,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四、分层激励表扬,为激励机制的巩固添加活力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客观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能一竿子对齐,而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用分层激励方式进行。当然,这里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评价的标准不一样,是否又会让学生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呢?为解决好这一矛盾,在激励机制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向学生说明分层的目的。通过分层后实施激励评价,如以学习评价为例,班主任教师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层,对三个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激励目标进行引导、评价。当下层学生达到该层的目标后,将其调到中层,而如果中层学生没有达到该层目标,同样会要被调到下层。在调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说明其中的缘由,并引导学生找出不足,以便学生能改进。

五、全面评价鼓励,为激励机制的完善全盘谋划

在评价过程中,虽然学习是评价的主要参数,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也就需要采用多个指标进行。在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中,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主要的参数,除此之外,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习惯,如卫生习惯、运动习惯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班主任要据此而制定出详细的评价指标,通过量化方式来对学生实施评价。当然,在激励评价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可采用学生委员会方式进行组织,即班主任提出大体框架后,由学生委员会组织讨论形成评价初稿,然后提交班主任,班主任再组织学生委员会进行讨论,试行后修改,最后定稿,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也才能让学生信服。

总之,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立足学生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身心变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来优化班级管理,从而全面推进班级建设,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篇7

一、运用“角色”心理, 唤起向上意识

角色本来是演艺界的术语, 不过从另一个意义上讲, 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在舞台, 每个人在不同时期, 不同环境下, 都在充当一种角色, 而这种角色的心理倾向, 对人的行为和习惯有强大的作用力, 久而久之, 这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所以, 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就及时鼓励、表扬,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人, 是有用的人, 从而把人性中极力趋向好角色的心理唤醒, 达到“人人扬长避短, 个个奋勇争先”的效应, 这就是一个成功教育者所发挥的高超的“导演”技能。他使自己的教育对象随时消除心理上的消极因素, 而不断唤醒积极因素,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班主任工作要有张有弛, 张弛有度

所谓“张”, 就是严谨治班, 按班规班纪严格要求, 赏罚分明, 给学生“加压”, 我称之为“他律”阶段。班主任老师要跟班观察, 强化训练, 紧密与其他科任教师联系, 多动腿、多动嘴。所谓“弛”, 就是教师隐居幕后, 表面“减压”, 实则“加压”, 观察学生各方面情况, 特别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在幕后为班干部出谋划策, 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 我称之为“自律”阶段。班级管理就是要在“张” (他律) 与“弛” (自律) 的节奏中不断向前推进, 从班主任为核心到学生为主体, 不断循环上升。这个节奏也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致, 最终达到的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是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同时把班主任从案牍劳形中解放了出来, 何乐而不为?

三、注重情感教育, 优化班级管理

教育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持之以衡, 导之以行”。管理要“优劣分清, 奖罚分明。”教育与管理孰轻孰重?两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若重管理而轻教育, 那会使管理显得机械和无力;若重教育而轻管理, 则会使人感到教育的无奈。管理是手段, 教育是目的。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围绕教育而开展并逐渐完善。

在班集体活动中, 学生的行为表现不同, 甚至相反:有的是积极向上的, 有的是消极落后的。因而班主任要细心观察, 认真了解, 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用责备的目光来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情理交融, 使学生处于欢乐自信的心态中,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潜力的开发。同时, 管理上要奖罚分明, 如班内设光荣栏和警诫栏, 不论是学习取得好成绩, 还是某项活动中名列前茅的学生, 全上光荣栏, 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而严重违纪、屡教不改的学生, 就要上警诫栏, 以示警告。当然, 警诫栏的使用频率要少, 上栏时间要短, 违纪学生若有为班争光的表现, 就及时表扬并撤出警诫栏。只要让本人受到教育, 大家引起注意也就达到目的了。因此, 只有真正做到奖罚分明, 才能优化班级管理。

四、发挥干部作用, 强化自我管理

班干部如何参与班组管理, 怎样做好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 快速成为处理好班务的骨干, 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首先, 要选择公正无私、好学上进的同学担任班干部, 还要专门制造一些机会, 逐渐放权, 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成为班级的带头人, 每个人都能独挡一面, 组织各种活动, 使班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其次,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作用, 实行班干部负责制, 各位班干部分工明确, 互相配合, 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制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 然后逐项落实到每个小组, 由小组再推广到每个学生, 层层下放, 认真落实, 不断完善。再次, 定期召开班会, 检查各项制度和纪律执行情况, 由班、团委成员向全体同学汇报工作, 总结工作得失, 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以便尽力弥补因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班级管理 篇8

中国古谚《管子》中有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人才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合格的,应该如何正确、合格、客观地评价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正确地评价?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与各位共勉。

2 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体系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建立多元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过程评价,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评价。改革过去只重视阶段考核,忽视过程考核;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重视校内考核,忽视社会评价。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与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1 导向功能

合理评价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就像高考是普通教育的指挥棒一样,只要考试形式和评价点相同,再怎么样的改革都起不到本质的改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合班级的评价体系,是班级管理和学生行为规范的指挥棒,其评价形式和内容越科学,就越能促进班级良性循环,班级管理的效果就越明显。

2.2 鉴别和选择功能

多元评价体系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家庭背景和学习基础、优点、缺点、特长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班主任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并可根据学生在能力上作出区分,从而为班级建设、班干部的选择提供依据,为选拔、分配、使用人才提供参考。

2.3 反馈功能

通过学生评价,能使班主任和学生知道学生日常行为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班主任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能及时地调节自己的工作重点,能使班主任了解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和班级管理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诊断出学生在学习日常行为中的问题与困难;可使班主任明确班级管理目标和实现程度,明确班级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为班级管理提供依据。学生获得反馈信息,能加深对自己行为状况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行为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2.4 咨询决策功能

科学的学生评价是班级管理工作决策的基础。只有对班级管理工作有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找出适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2.5 竞争功能

通过对比每位学生的评价结果,能引起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班主任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了解到教师、学生、本班优势和劣势,看到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总体中的相对地位,客观上能起到竞争的作用。

3 多元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3.1 多主体评价

在多元评价体系中,班主任不再是单一的评价者。学生将积极参与学生评价,依据师生共同制订的评价点和评价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检查每天、每周的表现,反思自己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以调整和改进学习。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将有利于互帮互学,学生从“被评价者”变为“评价的参与者”。

3.1.1 学生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在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中,班主任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

(2)学生间相互评价。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时候,不但会自己评价自己,还会评价别人。这时班主任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要把每个人的优点掌握一点点,自己将前进一大步。同时,时刻注意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氛围,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3.1.2 教师评价

(1)班主任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中班主任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成员,对学生的评价最真切,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专业的不同、性别的不同以及年龄的差异),进行评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2)任课教师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任课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学生在课上、课下,班主任在时、班主任不在时表现是不一样的,为了更客观、全面地评价一名学生,任课教师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

3.1.3 家长评价

在评价主体中,除了教师、学生外,家长也将作为评价者的新角色加入到评价体系中。通过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可以帮助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家长对班主任也会产生信任感,愿意跟班主任沟通,通过与家长沟通,很多家长、学生跟班主任的感情往往有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工作,他们也会积极配合与支持,更有利于班级的良性管理。

3.1.4 企业、行业专家或其他社会群体

在多元评价体系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还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或其他社会群体参与到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3.2 深入学生———评价客体的客观性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避免评价的随意性。见到什么、听到了什么,随口肯定或否定一通,不加分析、主观臆断,这样就会造成评价的失准、失误,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丧失评价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课堂表现、课余时间等观察了解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学生的最基本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来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本学期笔者带的2013高电(3)班的同学,由于这个班学生的全部是本地生,笔者根据北京本地学生特点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评价规则,首先让全班学生身体力行,同时,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对那些思想复杂、偏激、情绪不稳定、多变的学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利用与同学进行谈心,及时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3.3 坚持原则———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对于制定的评价标准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主观判断,有些班主任存在偏爱优等生、班干部,不信任差生等错误观念,对于班级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标准不同,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标准,处理结果不同,会招致学生的不服,有时可能会招致学生的反感,不再对班主任信任。俗话说“听其言,信其道”,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教育目的也才更容易达到。

特别是本学期对2013高电(3)班采用个人考核制度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其实,刚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的,笔者与班干部商定制订出班级考核表,对每一个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早操、课堂纪律、值日、作业等)都给出了明确的、适当的分值,每天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评分,第二天早操后由当天的值日组长宣读。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有些同学的扣分越来越多,效果开始显现了。

3.4 多角度评价———评价内容的广泛性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通常注意多方面去评价一个学生,不会仅仅看重考试成绩或者是分数,有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我约束力不强的,但在部分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笔者也会安排其担任班干部。有些学生做值日特别认真,乐于助人,这些都是学生评价的方面。而往往评价内容越广泛,可能评价的结果越客观,因而也越利于班级的管理。

3.5 多方法评价———评价的多样性

在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单纯的教师观察评价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学生评价越发显得重要了。例如,学生谈话或访谈、任课教师访谈、学生成长档案等都是有效的评价方法。

3.6 多时机评价———评价的全程性

以往的学生评价与日常行为往往是分离的。大多数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没有太大的关系,把评价看作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以后,对这一段时间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基本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评价主要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班级的管理,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班主任随时关注学生在每天、每周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评价。班主任在班会、课余时间要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4 结论

随着中职教育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促进班级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是笔者作为技校班主任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职业学校作为一个培养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班级则是学校管理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化和人才成长的摇篮。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于贯彻学校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且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班级管理一定会不断进步。我们也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我们的职业教育也才能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4).

如何建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篇9

一、在学生建立自我管理体系前, 必须打好三个基础

1. 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给自己准确定位, 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从初中到高中,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教育对象心理和生理的巨大反差, 初中的管理者, 在工作中更多的是掺杂父母的角色, 在管理上倡导民主, 实际上强制性命令性占了很大成分。但是进入高中, 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次阶段的学生, 他们有着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愿望。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冲动, 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同时, 也渴求得到民主和尊重。因而, 在此基础上, 作为管理者, 更多应该站在朋友的角度上,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念上自觉地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 只有这样, 尊重学生才不是一种形式, 也只有首先做到这一点, 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把渴求转化为内驱力, 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主动管理者的位置上去, 所建立的体系才不是沙滩瓦砾之上的大厦。

2. 营造良好的舆论风气, 催化学生大胆主动为班级

做事, 并自觉树立班为我荣, 我使班兴的强烈的班级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 教师要多融入学生群体, 善于发现有管理才能的学生, 并学会大胆放手, 充分肯定班委的作用和权力。

二、自我管理体系建立集体操作初探

1. 分块管理, 各司其职, 培养责任意识。此部分所有的班主任都能根据班级情况, 具体实施, 因而不再赘述。

2. 以团队为单位, 赏罚并行, 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是班级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很好策略。一切管理都离不开团队, 利用团队来加强个人约束,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责任意识和团队荣誉感。又能使团队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督促相互鼓励相互管理的作用。例如:在住校生的寝室管理上, 各寝室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 由各寝室室长全权负责寝室一切事务, 根据学校对寝室的常规考评, 评定寝室管理的优劣, 奖优罚劣, 出现问题的寝室要求整改并以操行量化形式进行处理, 除了当事人要承担主要责任外, 室长和寝室其他成员均要承担一定责任。反之, 寝室优秀, 所有成员都会得到奖励。通过这种措施, 不仅增强了寝室内部的凝聚力, 加大了各寝室之间的良性竞争, 而且从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3. 科学量化, 重在落实。

充分利用好学校每学期对学生的操行评定, 在强调学生修身的同时用操行量化体现出来, 比较优劣。这样, 既可以借助学校制度的权威性来促进班级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又可借助班级管理将学校制度落实。因而, 要建立一套容易操作又能落实的量化体系, 量化体系的关键在于明确责任, 分块执行, 公开公正, 既要能调动各班委工作的积极性, 又能便于操作和落实。例如:在学习小组上, 由各个学习组长全权负责本组的学习纪律常规管理, 落实量化考核, 直接对本大组的质检组长负责。他们拥有一定的操行考核量化权, 特别是对学习的完成任务情况和纪律情况, 以事实为依据, 统一标准, 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量化, 质检组长根据学习组长的工作管理情况和小组的日常表现, 每周评选出一到两个优秀小组进行表彰, 工作要接受班长团支书的监控, 每月都要进行自评和互评, 并形成文字公示。

三、体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 管理条例宜粗不宜细:

条例制定的目的, 是为了明确与落实。只明确而不能落实的条例算不得是好条例。好的条例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条例过细, 既不便于操作也显得很繁琐, 极难落到实处。

2. 执行不宜未讲而先罚:

在处理事件的时候, 一定要多想而后做, 如果突发事件是预先未预测到的或者是不明确的, 一定不要因冲动而给予惩戒, 管理体系实际上本身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逐一得到完善的。班委的管理能力也是在经历过程后才能慢慢提高的。有章依章。班主任要把握好掌控的分寸, 既不能放手不管, 也不能事事介入, 切不可因为个人情绪而在事先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而随意更改添加, 使得班委执行时缺少自信和章法。

3. 处理不宜重理而轻情:

我们往往在制度出来后, 会强调制度本身的权威, 强调理法的不容侵犯。而忽视了制度在执行本身所应该含有的情感。爱中有严厉, 但严厉中一定要有宽容, 制度管理条例的制定, 惩戒只是手段, 教育才是目的。情理相融往往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参与班集体事务的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 形成素养培养能力施展才华, 加强合作学会交流, 学会与人相处。这是自我管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愿与所有班级管理者共勉!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主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实行班级的学生自主管理, 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也是教育教学的成功体现。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自主管理体系, 也就成为班主任必须研究的课题。

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篇10

归属感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对某样事物、组织的从属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认为,“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归属感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个体或集体对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与之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同时,归属感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没有归属体验的儿童,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因此,考虑幼儿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为帮其形成良好健全的心理情绪与人格,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二、幼儿缺乏归属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不愿上学的媛媛

“我不去幼儿园,妈妈别走……”每日早晨,幼儿园门口总会上演这一出。已经入园两个月了,媛媛对这个“新家”仍不喜欢。

分析原因:媛媛缺乏归属感,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面对陌生的环境,她感到恐惧和不安,选择逃避以缓解自己的恐惧。

案例二:喜欢惹事的轩轩

轩轩常常把班上的女孩弄哭,然后表现出得意的样子。慢慢地,小朋友们一个个疏远了他,老师的批评也没起多大作用。

分析原因:轩轩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不被接纳和认可,缺乏价值感。为了引起小朋友的关注,他便想出这个办法。

案例三:不喜欢集体活动的俊俊

组织户外活动时,别人滑滑梯,俊俊只是站在一旁看。做操时也不愿意站到队伍中间,一个人来回走动,不停地说“回家”。

分析原因:俊俊由奶奶带大,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缺乏集体意识,来到新环境,自然难以融入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

案例四:不守规则的浩浩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耐心地给小朋友讲解、示范游戏规则,可浩×注意力不集中,完全不遵守游戏规则,让老师头疼。

分析原因:浩浩没有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家里就是想干嘛就干嘛,比较自我,完全不考虑别人的影响和感受。

三、班级管理中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的策略和方法

一个人如果没有可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如果幼儿的主张、能力、价值、贡献能够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同,与同伴、教师能够互相接纳并互相关心和帮助,那么幼儿对幼儿园、特别是对班集体就会有一种归属感。

(一)教师创设一个充满爱的班级环境

1.教师要创设一个温馨的可支持的环境,美丽、舒适、童趣,让孩子们接纳并爱上这个“家”。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满足幼儿的亲肤感;中、大班级则更多考虑环境的教育性,让环境教育感染每个孩子。

2.教师创设一个充满爱及人文关怀的环境。小班的教师对每个孩子做到经常拥抱、微笑、表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关爱的情感。中、大班的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了解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二)教师帮助幼儿建立集体意识

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参加,帮助幼儿萌发集体意识。对于小班的孩子,尝试以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来命名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萌发集体意识。对于中班的孩子,教师可以强调班集体概念,鼓励幼儿参与班级各项活动,在平行班或全园活动过程中能为自己的班级加油。对于大班的孩子,教师要强调集体荣誉,鼓励孩子们为班级增光。

(三)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对培养幼儿的班级归属感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幼儿情绪表现,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并逐步适应规则。教师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规则,可设置一些体验的活动。如引导幼儿帮助同伴、整理物品时,可要求每个值日生分享一天的活动感受,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怎样减轻值日生的负担,最后定下新规则。

(四)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幼儿参与班级的建设,如:环境创设、游戏规则、幼儿行为规范等。让幼儿参与幼儿园或班级里的重大事情的策划和讨论,给幼儿提供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以展示其独特的才能,并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体验到集体与自我的存在价值。

(五)教师密切家园联系,共建幼儿班级归属感

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的一分子,要爱这个家,并愿意为家付出。这份感情会逐渐延伸到爱班级、爱国家,愿意为班级、为幼儿园、为社会、为国家尽责付出。

培养幼儿的归属感,不仅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建立幼儿归属感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让幼儿在班级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归属感的问题,积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让幼儿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幼儿归属感概念及案例进行阐述,从培养幼儿的交流感、舒适感、安全感、认同感、幸福感等心理学角度,分享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幼儿归属感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班级管理,归属感,幼儿,案例,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归属感培养的教育建议[J].幼儿教育,2015(9).

[2]周立莉.幼儿归属感的培养研究[J].学前教育,2014(10).

[3]王慧颖.如何培养幼儿的归属感[J].江西教育,2014(10).

上一篇:电加工实训教学下一篇:动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