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教法

2024-05-21

高中数学教学教法(精选十篇)

高中数学教学教法 篇1

1 使用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自由提出问题, 表示质疑后去探讨研究, 尝试解决问题, 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这种方式强调以教材中的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 以学生所学为基础, 深入逐步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必将冲击传统灌输教学模式, 适应教学改革发展, 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1.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师的启发下, 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去观察, 动脑, 积极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大家一起互动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并且对学生提出的多种解决途给予评价,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这种人人参与的氛围,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快乐地学习。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体现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自己针对问题和目标去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中, 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 领悟出探究问题的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探究的过程中更是对动手, 观察和交流总结的运用, 扩大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3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良好的品质。

探究式的教学不再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之内,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遇到问题自主性发挥表达, 和同学探讨, 自己总结, 自悟, 充分发挥个性。在处理问题时候能够进行合作, 体现出分享他人意见和参与精神, 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1.4 有利于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

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 不断完善求异思维, 激发学生不断改进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带着批判性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探究, 探究科学事务,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探究式教学的程序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改革过程中, 必须按照一定程序执行, 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 确定学习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时间有限, 我们要完成的内容固定, 所以每节课教师应该把握好当节课程的学习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高中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和调整, 分配好每节课程的内容。

第二, 设计情景, 选择问题

情景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制造一种模拟氛围, 让学生产生联想, 培养思维, 产生一种探索的过程, 主动探索问题答案。这就是相当让学生去认识世界,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客观事物, 如何设计环境, 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创设情景之后, 就要根据情景精心确定有关问题, 问题设置一定要能引导学生探索创新信息,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问题的创设,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增加新知识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

第三, 提出假设, 探究问题

确定问题之后, 要假设问题是正确或者错误, 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 让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方案和想法, 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 最好能够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 比如网络, 去查找已经有的结果, 而我们从中发现的和已有的有什么样的不同, 假设和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敢于挑战。探究问题时, 要学生尽量能够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选择形式, 注重细节, 利用观察实验等手段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第四, 反复论证, 得出最终结果

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自己所得到的最初结果进行反复论证, 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和协同讨论的精神, 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的思想, 以团队精神为基础, 也顺便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分歧, 解决分歧, 整合意见, 得到最终的结论。

第五, 对结果进行评判

当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让学生相互评判自己的结果, 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 给出一个建议性的评判,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自主, 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3 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与策略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 必须了解目前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 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才能让内容不至于偏离太远, 所以阐明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其次要精心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 适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联系生活与现实, 不要脱离现实太远。另外, 教师要发挥适时参与,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集体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观察各个组或者是成员个性, 还要适当组织集体讨论, 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彼此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适时参与讨论和协调,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也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好的引导能够让学生看到教师健康的人格魅力, 体验到尊重友爱的精神。最后, 要恰当的选择评判方式, 一个多元的, 开放的评判方式, 是探究式教学开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一改往日结果的评判, 而是过程中的评判, 要相互评判, 不能以一个结果就断定一个人, 一个组的学习情况。例如, 资料收集的健全与否, 讨论过程的口才和发挥, 实验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知识运用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的效率高低, 都是评判的内容。过程的评价和结果评价同样重要, 有利于整个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总之,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完善高中教学, 丰富课堂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 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发扬的教学模式。

摘要:当前高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只为应试, 盲目灌输的知识,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效率急剧下降。本文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教法进行探讨, 力求找出适合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法,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慧平.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年第24期.

[2]郝志军.论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育科学研究, 2005年第9期.

高中数学教学教法研究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法;探究

以前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學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发扬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教法以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倡导自主学习方式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自主学习方式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目标相联系。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更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 兴趣趋于稳定。由于观察的全面和趋向深刻,对演示的理解也较深刻,他们的抽象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正在提高,因而有利于从演示中结语、推导公式、运算习题。还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可按如下环节开展,即读——讲——测——练——评。读即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掌握教学基础知识。讲指教师用10分钟左右时间采取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精讲,但不是由教师唱”独角戏”。 测 教师要重视课后的形成性练习,让学生扎扎实实做一次。学生自学课文后,让学生采取小测的方式完成这些练习,规定时间完成,时间一到立即收上来。 练主要指课外练习。要注意份量适当,最好在40分钟可完成;要按时交,一般当天交,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评讲时要改变传统的评讲方式,采取”三轮批改法”:第一轮,学生互评。第二轮,教师改,教师只需将学生改错的地方指出来,做好记号,让学生用红笔改正。第三轮,教师再批。

当然,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

二、营造情境式教学氛围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与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当天所学内容、自己的听课情况及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回顾、反思。给学生在课后理清自己的思想、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创造了条件, 从而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后反思习惯。同时,教学中若能有针对 性地在每节课后再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本节课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其含义,挖掘本质,并且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则可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反思能力。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虽热衷于大量做题,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式、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 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完成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

四、善用现代教学手段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语言以及情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海瑞.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 2011.29期.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法浅谈 篇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 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 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 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 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 展示自己的才智, 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 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 就是时间太紧, 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 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者似乎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 上手易”, 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 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 这些点被称为“焦点”, 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花精力去进行浅显性的启发诱导,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而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 通过访谈, 集中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 能力在要害处增长, 弱点在隐蔽处暴露, 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 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二、趣浓情深, 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时, 由于解题的量很大, 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 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 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 保持解题的“好胃口”.

一道好的数学题, 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 也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或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 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 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情境, 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 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

三、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 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好坏和收益的多少.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 要做好以下几点.

1. 照顾一般, 突出重点

在讲评试卷时, 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 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 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 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 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 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 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 精心设计每道题的评讲思路, 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 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

2. 贵在方法, 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 思维是核心, 渗透科学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 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 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 不在于方法的罗列, 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 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3. 分类化归, 集中讲评

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 集中评讲;形异质同的题, 集中评讲;形似质异的题, 集中评讲.

参考文献

[1]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6) .

高中物理衔接与教材教法改革探析 篇4

提要: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的几大变化为切入点,同时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知识结构安排对比分析,运用现代课程理论揭示造成普遍认为高中物理难学的症结,探索了一些降低初、高中之间台阶的办法,特别对课程、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理课程 数学课程 知识衔接 教材教法

分类号:O4 O12 或G423.3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物理是高中最难学的一门课”也已经成为多年来师生们的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不好物理而放弃物理,进而放弃理科选择文科。但对几届学生的调查得知,这些反映高中物理不好学的同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初中其实很喜欢物理,并且成绩也不错。

为什么那么多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同学到高中后就掉队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真研读两个学段的教材,同时对比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情况,学习课程理论专著,终于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困难的原因探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台阶,并且跨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

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通常被理想化,高中则要复杂很多,比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

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如力的概念,光波,分子运动论等。

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则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等。

4,从状态到过程。初中物理更多地研究密度、熔点、沸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常量,而高中物理则要研究很多变量的规律,如变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初中以研究状态为主,高中则要更多地注重过程分析。

5,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6,从一维到多维。研究范围从直线扩展到了平面,从只有直线运动发展到曲线运动,数轴已经不够用,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讨论,甚至在分子运动论中要渗透三维空间的概念。

7,从定性到定量,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必要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8,从演绎到归纳。高中不再局限于演绎规律,出现了归纳统计规律,而且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应经验积累,好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数学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配合物理教学方面确实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9,从零散到系统。初中物理知识比较零散,高中开始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开始出现大量综合题,难度大幅度提升。而数学在初中就开始比较系统,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映初、高中数学存在明显的跨度。

10,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高中研究对象的线度向两方延伸,在高中万有引力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天体运动,还开始探讨分子运动理论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二)、学生方面也存在着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和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对照现行教材不难发现,高中生在第一学期就要面对前述中的七、八个台阶的跳跃,而仅仅经过2个月的发育,他们的思维和智力水平不可能相应发生那么快的发展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巨大转变。所以很多学生在接踵而至的一大堆变化面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应付,有的很快就被绊倒,进而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对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都是很大的遗憾。

(三),教师方面: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在教学中有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盲目拔高的现象。

毋庸质疑,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高考,而高考作为综合的选拔性考试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很多人都信奉“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的理念,所以很多老师追求一步到位,从高一开始就按照高考要求授课,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进行拔高,这样就人为地再次增加了前述台阶的高度。特别是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到上述台阶的存在,不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而是拿自 2 己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带着学生硬往上冲,这就难免不摔跤或者碰壁,使更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遭受挫折。

二、对改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析

很多学生放弃继续学习物理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非常不愿看到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失败和耻辱。同时,这种结果的出现对高中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非常不利;对于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更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探求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升入高中后继续爱学并能学好物理,让物理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对改进中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讨

作为对照,我们看到与物理最为密切的数学学科在课程改革后就不存在类似问题,虽然数学比较抽象和枯燥而物理更有趣、有用,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数学学科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比物理少很多。我们发现这并非因为数学教材删减了内容,相反还增加了不少,如视图、概率统计、算法初步、向量代数、极限和微积分等。同时知识点下移现象也很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视图和概率统计等。这些知识中有不少是物理学习中需要用到的内容,而这在旧的中学数学教学计划中是没有的。可见,数学学科的新课程设计不仅衔接良好,丰富完整了自身知识体系,还充分考虑了相关学科的需要,体现了其工具学科的特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材料中新内容太多或太少的效果都不好。新东西太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少,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同化起来难度就大,学起来自然吃力;如果已经熟悉的东西比例太高,缺少新鲜刺激,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兴奋,就会学起来索然无味,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高、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点基本上就分别倾向于前者和后者,因此应该分别对初高中教材做出调整。

根据物理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学各个学段的物理教材编写普遍采用了螺旋式结构,这种模式已经得到物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实践也证明这是物理教材所能采用的最好结构。但相对于数学等学科采用的直线式,前者内容选择组织的要求比后者要高很多,如果“螺距”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跨度太小,就会形成简单重复,使后续学习枯燥无味,跨度太大就会出现目前这种现象。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个初中段过多重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小学自然课程已经学过的东西,这一螺旋的“螺距”升的太低,甚至给学生造成了物理不过如此的误解。而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需要跨越的 台阶又太高,超出了大多数高一学生的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想法适当增加初中教学内容,并在高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不要盲目拔高,从而缩小二者之间的跨度,使其衔接得更好,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主要以我们本地现行教材为例做一简要论述,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1、适当增加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

可能为了义务教育阶段引导更多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教材越编越浅,不少知识点甚至是小学自然课或数学课的简单重复。对比数学教材,我们发现后者却开始把一些以前的大学才能学到的知识拿到中小学来讲授,如三视图、概率统计、向量代数、导数等,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对这些新知识产生很大的困惑,初、高中间的数学学习也没有出现像物理这样强大的反差,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不能像赞科夫那样片面追求“高速度、高难度”,但也不能走上另外一个极端。不能低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初中过于轻松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能造成他们思维的惰性,产生物理知识很简单,很容易学好的错觉,这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而多学习一些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接受的知识,则可以与高中衔接起来更容易,而且对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毕业走上社会也是很有好处的。从教学引导发展的角度也应该为初中生创造一定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适当增加初中物理内容并适当提高难度。所增加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提高的幅度需要提前调查研究,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下面仅举几例:

首先让学生在初中就更多地熟悉定量计算,可以降低甚至铺平这个初、高中的台阶。经过七、八年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数学知识铺垫,所以首先应该在初中物理中再多引入一些并不深奥的定量计算问题。比如胡克定律公式F=-kx、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等20多年前在七年级就学习的知识,完全可以作为现在九年级的教学内容。还有动能Ek=1/2mv、重力势能Ep=mgh、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如果能在初中就告诉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也为学生以后适应定量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运动学,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就已经非常熟悉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过多地简单重复实在没意思,因此不妨在初中引入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的概念,尤其在现行课本中运动学已经被安排在九年级,其智力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另外,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一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变速运动,从而减小初、高中教学内容从常量到变量这个台阶的坡度。另外,这里也可以引入变速运动速

2度的计算,但可以暂不涉及更复杂变速运动位移(路程)的计算,因为学生对平方可能还比较陌生。

如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编排,高中电学、热学等部分中的一些知识也是可以放在初中讲授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2、通过合理编排高中物理教材顺序,分散一部分难点

现代课程论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取,更重视对这些内容组织结构的研究。因为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次序组织教学,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课程”中的“程”字本身就有过程、程序之意。因此,应该结合物理学史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按照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先宏观再微观,先演绎后归纳的顺序来组织教材,而不能简单地只是按照力、热、电、磁、光、原的体系和顺序编写,毕竟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供教学使用的。

以前的高一物理教材很多先讲力学后讲运动学的安排就不如现在这种先学习运动学后学习力学更符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运动学是以现象的描述为主,相对比较形象直观,而力是人们对物体运动原因的进一步探索,其中有很多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

同理,运动的合成比力的合成也更容易理解,因此我建议在高中第一章末或者加速度之前安排一节“运动的合成”,以小船匀速渡河为例引入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力学部分再加以巩固提高,这样要比直接在力学部分集中讲解效果好得多。

另外,功和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比曲线运动要容易理解得多,完全可以提前讲述,再在讲解曲线运动的时候再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规律来进行总结和拓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安排。还有,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无论在现代科技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都非常广泛,这么重要的内容安排在选修修部分,对此很不理解。另外,从物理发展史的角度看,前人对动量的研究和掌握早于动能,说明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应该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作为必修内容放在动能之前讲授。

还有波动与电磁场相比,前者要更具体形象一些,后者则更抽象,因此在选修三系列当中也应该把二者的顺序颠倒过来更好。

三、改进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探索

对于目前教材客观存在的初高中知识梯度过高问题,学生显然是无法预知也难以应对的,而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教学。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和弥补:

一、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分别达到了什么水平,要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和引申,创造“近发展区”,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初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对学好初中知识有帮助的内容,如动能、重力势能公式。高中教师则不要在高一新授课就开始拔高。

二、如果可能,在服从上级教学进度大框架的前提下,以更多的学生易于接受为目标,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达到分散台阶,减缓坡度,降低梯度的目的。在这方面教研员应该更有作为。

三,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多做实验增加形象直观性,改善教学效果。四,重视学法指导,做好引领,减少学生的迷茫。

事实上,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很大,主要靠教师解决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的反差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员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作为上级指导部门制定一套更符合实际的物理课程标准,编写一套更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上策。应该看到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功,但是改革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本文可以把一线工作的经验反馈给有关专家,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在各方努力下编写出一套更好的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改进中学物理教学,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7,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8,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9,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10,王恒友《对一种新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索》.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6月

1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

1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8月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教法实践探究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 高中数学 ; 教学设计 ; 教学方法 ;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34-01

一谈起数学,大部分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枯燥无味。尤其是高中的数学具有抽象性,与小学数学的生活性相比,更显得索然无味。加之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又有些叛逆的、强烈的自尊心特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做到熟记于心,并且贯彻落实。首先加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仔细地分析授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第一,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以学生为本,成为学生的辅导者。

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谈到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影响了几十代人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是孩子王、是搬运工,是知识的储存器。

在新课标中,再次强调以学生为本,使得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学到符合自己能力层次的知识。老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现在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活动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和共同进步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第二,创设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一提起数学课,就感觉很无聊,学习的精神就会萎靡,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容易混淆的公式,一连串的数字符号,还有一些看着就很晕头的图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阅读法、演示法、参观法;另一类是综合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堂成功的高中数学课,通常是教师慎重地选用几种教学方法遵循科学性、创造性、灵活性原则有机的组合起来的,而不是随机地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简单拼凑,随意搭配。因此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出发,精心选取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增加数学课堂的文化性。

在《学记》上就有这样的论述,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班级管理上手段,也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的绝密武器。在一堂数学课上,倘若老师能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了。比如再讲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讲授电磁学、航天航空、物理学都要用到数学知识。熏陶学生的数学情感,开拓数学视野,提升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定理证明,用质疑探究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要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一个证明题进行例证的话,学生私下里就会觉得这个老师好厉害,因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上愿意和老师探讨数学问题,课下也愿意和老师交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敬而远之,不敢和老师亲近,不敢主动找老师交流数学习题,在和老师有不同意见时,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第四,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设计前的必要程序,倘若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课堂教学,也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在演戏。既不能起到对学生情感的共鸣,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看来,课前准备很重要。

首先,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研究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何衔接关系。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这此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了解多少,在这节课中能否与之前的知识有效的结合。最后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需要精讲,在什么地方需要着重提醒,在什么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试一试。最后,在解读新课标的同时,把教师的隐性知识包括在内,达到教师与学生完美的配合,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

第五,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辅导,发展他们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尤其是几何课,表现出很大的抽象性,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花些时间构建解题答案。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比如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采取普遍指导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難题,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解答。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适量地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题目,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探索。

归纳整理是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点。在高中阶段,三角函数、导数、排列组合、向量、圆锥曲线等都有其领域范围内的定理、公式及推理。同时,把数学学科知识与实际联系。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着重要提的是对差生的辅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老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挖苦、讽刺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课堂上的公开的负面的批评词汇,极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部分学生因此逃课、厌学,甚至记恨老师。

高中数学有效教法的成功实践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研究显示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思想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继初中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形成之后着重逻辑推导能力培养的过渡阶段. 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的教学中不要一成不变,要善于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这节课无疑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因此,怎样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而无法自拔便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高中数学的魅力不仅仅是概念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在数学问题解决时形成的个人独特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既要完成数学知识的传播,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成功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1. 发现引导模式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使学生建立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机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然后教师将知识导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并由教师总结且给出正确的数学内容,最终师生共同完成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体和部分的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多. 如,在三角函数系列学习中,教师要结合前后所学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等三角函数的特点进行引导,归纳出不同函数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2. 演绎推导模式

在高中教学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演绎推导原则使数学基本公式更加形象、更加深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知识结构进行演绎推导,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结构特点进行演绎推导,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来源和相应知识的体系脉络. 如,认识函数系列方面,教师可以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函数模型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绎推理,使学生深入了解函数内部特性原理.

二、教学方法的呈现模式

1. 数学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头脑已经积累的经验,让学生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密切的联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将数学学习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思考数学的生活事例同样能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如,在导数概念的引入时可设置变化率,通过气球膨胀率和高台跳水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进而抽象概括出导数的概念,进一步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高台跳水问题去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等问题.

2. 课堂主体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把课堂教给学生,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在愉快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诱思探究教学法,创设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例题、习题、 思考题,为学生搭设观察、思考、探究、交流、反思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探究问题, 通过师生对问题精辟的分析、规律的揭示,逐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以问题引导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了探究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体现了新课程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 数学活动

新课程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直接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则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选题板演等活动形式,这些形式应用得好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快乐学习,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教法问题 篇7

一、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对策开展解题教学,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就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 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题海战术进行解题教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 再统一讲解, 这种解题教法具有较强的单一性, 学生所掌握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做题, 往往只是一招一式的讲解, 而缺乏对实质性的图片和理论的提高, 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极重, 学生在书山题海中得不到解脱.

二是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即在解题过程中, 教师将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梳理, 并将这些问题的类型进行归纳, 再详尽地将每个类型的解题方法一一告诉学生, 因而在解题课中学生往往只能采取某种方法对号入座地解决相应的问题, 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是采取学案的方式进行解题教学, 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发学案, 往往学生只是一味地做题, 而教师则是在上课即将结束时将答案摆在学生面前, 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的解决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对当前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么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 应如何应对这些教法问题呢?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提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 一) 应对题海战术这一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目前题海战术应用普遍性带来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 在学生解题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始终以教会学生为目的, 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技巧, 作为教师应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 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其认真分析问题的特征, 从而在对待新问题时更加努力地去思考和分析, 从而将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有效地培养.

( 二) 应对对号入座式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当前教师对号入座式的解题教学导致学生往往只动手而缺乏思考的现状, 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应在整个问题链中, 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再到解决和反思这四个环节中, 不仅要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还要注重问题的提出和反思, 并分析数学结构,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思维方法, 加强学生思想方法分析, 以更好地确保教学方法的适宜性.

( 三) 应对学案式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学案式教法难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以及课堂知识点较多的现状, 笔者建议在解题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梳理, 从而对知识点进一步认识, 并站在数学方法的高度去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所在, 使其利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解题过程之中. 通过平时的作业批改或学生辅导, 教师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够, 解题课时可以回顾这些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变式设问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 培养学生准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像蜜蜂“采蜜式”地学习, 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 经过咀嚼消化, 使知识积少成多.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他们拨开重重迷雾,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寻得解题方法时, 便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 教师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 这种内在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 并做到释疑解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教法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 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的需要, 对当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存在的教法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大化的确保解题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帆.浅谈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如何巧用构造法[J].科技资讯, 2011 (12) :175.

[2]赵翠娥.探讨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成功 (教育) , 2012 (24) :44.

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探索 篇8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既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序的推进,力求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事实证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可以大大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尤其在新时期,探索更具创新意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的探索。

1. 着眼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课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大本营。因此,首先要树立“课堂至上”历史教学模式,要把高中历史课堂打造成学生喜爱、师生互动、历史知识传递的重要基地,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气氛,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课堂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实施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力争实现课堂教学的飞跃。例如,可以适度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将历史知识点和理论内容与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身临其境,寓情于景”,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总之,要以课堂为主要的基地,最大限度地释放历史课堂的能量,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掌控整个课堂,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教学的着力点,要把高中生的历史兴趣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首先,要设置情节丰富、内容饱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块,让广大学生体味到历史课堂的温度、气息和感觉,使之自觉地进入到历史的天地中。其次,要把握不同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拓展课堂教学的层次,提升课堂的深度,让所有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看到,把课堂变为学生们学习历史的“花园”和“私密空间”,是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育,也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2. 培育良好师生关系,深化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有教育理论表明,师生关系的好恶,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详细来说,当师生关系较为融洽、和谐的时候,教学的开展就会容易很多;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平淡、沉闷甚至僵化的时候,教学的进行必然遇到很多困难。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好感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好感度。所以,把师生关系的培育与维护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点,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要看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课本与课程,而是应该全面考量、综合落实。这其中,师生关系的培育就是重要的内容。尤其在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沟通作为课堂教学乃至课外教学的突破口与落脚点。要千方百计的塑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试想,当历史教师与学生处于亦师亦友、亲密无间的关系时,历史教学的开展“轻而易举”,学生们也必然可以更加热爱课堂、热爱历史课。因此,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附耳倾听的教学模式,打破师生间的隔阂与束缚,真正形成互动融通、师生共进的教学局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综合思维与应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遵循“传到授业解惑”的基本理念,主动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为他们解决历史学习中的疑难与困惑。

3. 注重课外的历史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也是现实的记忆。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物与过往,历史是有温度和人情味的,历史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历史的人性化策略,要让学生不仅学习课程要求的知识点,也要在生活中、课外感受历史氛围,体验历史过往,积累历史情结。要形成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教学模式,课内掌握历史知识点,课外要进行及时的温习、记忆和理解;课内要以课堂教学为侧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外则要丰富学生的历史观,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新认识。要让课外历史学习有益于课内学习,也要让课内学习反哺课外历史的创新性积累。总之,课外历史积累是历史教学的延伸,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法。

4. 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探索有助于学生成绩提高和素质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提高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比重;另一方面。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长期性的保持.时刻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创新性历史教学,既是课内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更新,更应该是课外历史思维的拓展与升华,也应该是师生“戮力同为,协调一致”的共同努力。当历史的教学和学习都成为有趣的事儿的时候,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便指日可待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历史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提升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全面考量、综合把握,即把握好师生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甚至包括课堂内部的关系等。本文以新时期高中历史创新性教学为主线,对如何运用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学法,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2]邓奇德.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甘肃教育,2011,03.

[3]何四英,胡蓉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2010,10.

[4]薛振产.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5]沈占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例谈[J].科技致富向导,2013.05.

初高中数学教法学法衔接探微 篇9

1.教法的差异分析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 基本上可以说是过关教育, 选拔功能处于次要地位, 所以知识难度不大, 考试要求较低, 加之内容较少 (知识点较高中三年比) , 教学时数也很充足, 教师可以支配足够的时间反复强调和训练, 学生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巩固和强化。只要学生能记住概念、公式, 考试就没有问题,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记忆、模仿和重复训练取得好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形成“重知识, 轻能力”、“重做题, 轻反思”的不良倾向,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影响了其探索发现意识的形成, 创新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根本没有被重视, 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当然也可想而知了。

进入高中实际是进入选拔教育阶段, 教学和考试内容大幅度增加, 教学要求也明显加深, 涉及的知识迁移范围更广, 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面对教育性质和教育功能的转变, 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手把手教学, 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品质的培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 高中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这一重任, 这就更决定了高中教师的教法“重知识, 更重能力”、“重做题, 更重反思”。这较初中教师的教法转变来得迅速, 没有过渡, 学生思想没有准备, 高中教师没有足够重视, 因此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2.学法的差异分析

初高中教法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的学法差异, 初中数学内容少、难度低、要求不严格 (忽略严格推理) , 考试要求不高, 因此课堂上教师很容易把知识、题型归纳全面。学生上课时只要注意听讲, 掌握常见的题型, 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习惯围着教师转,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能自主归纳总结解题的规律和经验, 不会自主分析思考, 更有甚者很多初中生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 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和总结, 学习依赖性很强。

进入高中, 教育的性质转变为选拔教育, 这种选拔不是选拔会考试的学生, 而是选拔具有高度学习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因此原来的学法显然不能适应, 切实可行的学法是: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勤于钻研、善于归纳、善于反思、善于应用。

二、对高中数学教法的建议

面对以上的分析, 面对实实在在的差异现实, 尽快寻找到弥合初高中教法差异, 使初中毕业生尽快并很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的做法, 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 对于刚接受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师,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1.尊重具体学情, 放缓教法过渡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参考当今先进的教学理念, 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特点, 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循序渐进地改变策略、方法, 在高中第一学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法过渡上, 且不可操之过急, 因为欲速则不达。

2.摸清学生实际情况, 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为了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首先, 教师要通过进行摸底测试来摸清学生的实际基础, 通过调研掌握他们的学法, 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次, 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的大纲和教材,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 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另外, 教师还要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 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 为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 调整教学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 具体建议如下。

(1) 疏通学生思想, 提高重视衔接意识

在摸清了具体学情之后, 做好思想动员, 既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 也是首要工作, 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高一数学对学好整个高中数学乃至大学数学的重要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紧迫感, 消除畏惧情绪, 树立能学好的信心。其次,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 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和学习经验, 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 做好衔接的知识准备

初高中数学是紧密联系的, 是前后连贯的,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续和提高, 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是螺旋上升的, 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 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 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为此,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的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恰当地进行铺垫, 以减缓学习坡度, 分解教学过程, 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 通过努力, 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比如, “函数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 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又如, 在立体几何中学习“空间等角定理”时, 可先复习平面几何中的“等角定理”, 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联系。每涉及新的概念、定理, 只要能和初中相关联都要结合起来讲, 以减缓坡度, 增强学生能学习好数学的信心。

(3)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 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 保证其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要求做到“心定”, 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瞪”, 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动”, 即适当做好笔记;“口竞”, 即随时争抢回答教师的提问, 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且会复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常查阅有关资料的习惯或向教师、同学请教的习惯, 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要独立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 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教师同学, 问, 也要在一翻思索、尝试之后才进行。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 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另外, 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 切不可空洞地谈道理, 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目的和学法交流。

(4) 挖掘数学的美,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通常情况下, 数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的, 面对高中数学,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内容的美学知识, 在课堂上多方面展现数学的美丽, 教学是艺术, 数学教师艺术地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呈现数学美, 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 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 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5) 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崇高的理想、长久的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动力。在崇高理想的支配下, 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更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 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能够最佳地接受新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 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引导诱发学生构建理想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 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 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 让学生学有所得, 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 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6) 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刚进入高中的孩子还处于孩童期, 他们很在乎自己的成绩得到发现, 得到肯定。高中教师常犯一个通病:常把学生过于成人化看待, 其实他们仍是孩子, 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扬、一个肯定赞赏的轻拍, 都能给孩子无限的动力。所以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 我们不要吝啬手中的玫瑰, 多送给孩子, 一定会换来满屋的余香。

三、对高中新生数学学法指导的建议

1.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习惯和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 不如授人渔。”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被动式的, 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 没有合适的学习目标, 不会周密计划, 统筹安排, 没有自主习惯。高中开始之初,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至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知道今天数学我要学什么, 晚上睡觉前回忆今天学了些什么。

建立纠错本, 完善错题档案。在数学学习中, 建立错题档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平时作业和各类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应及时记载纠错, 用不同颜色的笔作记号, 对产生错误的种类进行分类等。要养成每晚睡觉前翻一翻纠错本的习惯, 及时弄懂产生错误的原因, 避免以后的测试中再产生类似的错误。每一章节结束之后, 自觉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在教师的监督下, 学生之间可定期互相检查, 并形成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从高一年级开始, 可选择适当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帮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基本内容的归纳、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数学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 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拟提纲自学, 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 逐步借鉴“导学案”。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 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3.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进入高中, 就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 认真地重证、重解, 并适当加些批注, 特别是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后, 最好能指导学生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并指导学生做好书面解题后的反思总结, 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一做法交给学生完成。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解题, 因为努力求解的过程, 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4.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提出问题, 课本上的例题基本上都很经典, 在课堂上解决之后, 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变式。例如, 改变 (增加或减少) 条件, 变化结论;颠倒条件及结论;只给条件, 发散其结论;只给结论, 补全条件等。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 如某个代数中的结论有什么几何意义?某个数学问题有什么物理背景?某个几何问题的代数特征是什么?等等。

5.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涉及面很广, 对高中数学起步教学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习惯和方法、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 端正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信心, 激发求知欲望, 还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刻苦努力, 发愤图强, 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强化数学学习的意志品质, 努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 克服畏难情绪,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 使其能从数学学习中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意志, 对学生暂时的失利要予以鼓励, 不使学生丧失信心, 不断强化其数学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探究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法探究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照本宣科地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自然也是砥砺教师专业“锋芒”的“磨刀石”。基于此,现就高中数学的教材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有:

1.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他能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基础,更是他将来适应经济时代的必备心理素质,许多国家都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目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际问题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自信。

2.应当着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让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得到,罗森塔尔通过“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以增强其信心。另外,教师要能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一起寻找真谛,并且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以惊讶开始,学生问题的提出往往是由遇到解决问题的需要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发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理想环境。认识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识冲突的问题,与实际问题有联系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学生“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无法进展时,若潜下心来寻找问题的弱点并作为新问题的起点,攻击了弱点,就导致了创新的成功,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此,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多向学生提一些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一种很好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题,通过多种发散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多问、灵活、批判地思考问题,较快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和现实生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其次,要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在交流中,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数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创新教育,2009(03).

[2]同红勤,程建华.试论“有效备课”[J].江苏教育研究,2008(04).

上一篇:水稻灌溉与栽培管理下一篇:安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