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2024-04-22

微生物实验操作规范(共6篇)

篇1:微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

简介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是基于很多原则,包括以下活动:无菌技术、培养基的控制、菌种的制备、仪器设备的管理、细致的记录和数据的评估、人员的培训。众所周知,微生物测定数据的可变性、可靠性和重现性是基于公认方法的使用和坚持良好的实验室操作规范。

微生物菌种的维护

生物样本是最灵敏(delicate)的,因为他们生存能力和特性是依赖于适当的处理和贮存。菌种的处理和贮存的标准是使用者的实验室制定的,采用减少污染的机会和减少生长特性变更。小心一致的处理贮存用菌种是微生物测试结果一致性的重要因素。按药典方法方法使用的菌种应该取自国家菌种保藏中心。可以包括冷冻的、冻干的、斜面培养的或是马上使用的形式。在质量控制测试使用前应进行菌种纯度的确定和菌种的鉴别。马上使用的菌种要求确定纯度、鉴别、接种体大小。鉴定的确认,对通常用的实验室菌种,理想的是进行基因水平的分析(如:使用合适的经过验证的探针进行DNA指纹,RNA基因排序,PCR光电导继电器)

菌种的制备和复壮应该参照供应商的说明书或采用己验证批准的方法。种子批技术被推荐用于贮备用菌种的保存。

从国家菌种保藏中心得到的初始菌种在合适的培养基被复壮、培养。部分的贮备菌种(第一次接种或是传代)是悬浮在抗冷冻培养基中,分装至小瓶中,在零下30°或更低的温度下冷冻,直到使用。如果冷冻在零下70°,或是冻干形式,菌种可以持续的保存。这些冷冻的贮存菌种可以每月或每周接种用作工作菌种。一旦打开,制备了工作悬浮液,不能再冷冻。不能用的部分应该丢弃,以减少繁殖能力损失带来的风险和贮存污染带来的风险。

工作用菌种的接种量应该记录,以防止过量接种增加表型变种。一代的定义是从具有繁殖能力的菌种接种微生物到一新鲜制备的具有促微生物生长能力

和培养基中。任何形式的接种都被当做是一次转移传代。

实验室仪器的维护

多数的仪器(培养箱、水浴、灭菌锅)必须遵从标准验证程序包括安装确认、操作确认和性能确认。另外还要求有定期的校验(通常每年一次)。新的设备,实验室关键的,应该根据QCU 批准的方案进行确认。

用于微生物实验室仪器(如:pH计和分光光度计)应按规定的进度表进行定期的校验和测试,以保证其性能。校验的频率和性能的确认是基于仪器的型号的不同和能产生实验室数据的设备的重要程度的不同。

实验室的布局和操作 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微生物样本的处理环境也是重要,因为环境也能引起也污染的可能。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应分成洁净区、无菌区和阳性室。如果可能,处理和培养灭菌产品的周围的环境区域应与阳性区完全分离。但是要将阳性和洁净区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那么有必要采取隔离和无菌操作来减少可能的意外污染。这些隔离包括:防护衣、清洁、消毒程序和仅用于洁净无菌的生物安全柜。对于活的菌种引起的溢出和灾祸的程序应放在现场,所有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上述方法的培训。

部分样品会出现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进一步分析来确定污染源。当发现有菌生长,样品应从洁净区立即转入阳性区。接种,着色、菌种鉴定或其它的调查操作应在实验室的阳性室操作。如果可能,发现有菌落生长的样品在实验室的洁净区是不能被打开的。小心隔离污染的样品和原料将减少假阳性结果。

正在进行取样操作活动的人员不能进入阳性室或在阳性室操作处理除非特别小心,包括穿防护服和手套,退出后仔细清净手。理想状态,受权人员进行样品取样操作时,特别是无菌过程的,不能在阳性操作室附近工作。同样,所有微生物样品都应采用无菌取样技术,包括非无菌样品的取样。如果可能,在规定的完全无菌的条件的取样区域进行操作。

要重点考虑的是样品的污染,它能导致假阳性的出现,除非在过程中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取样间应设计好,这要原料和辅料的取样就可以在受控条件下进行,包括无菌衣和无菌取样设备。对于公用系统的取样,如水系统,在完全无菌的条件下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当样品未采用无菌技术取样时应有记录,其可靠性不可避免的下降。

环境监测的取样方法要求对取样的设备(负载或未负载)进行最小化的无菌处理。如果可能,在对取样环境进行取样时,取样的设备应同时配备培养基。

实验室中所有的测试,对关键的测试操作,如:最终剂型的无菌测试,散装产品,生物产品用菌种培养,或是生物产品用细胞培养都应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隔离技术也是可以采用的,无菌的微生物测试。己在显示,隔离技术比人为的洁净区域具有更低的环境污染水平,因此,更能减少假阳性结果的产生。隔离系统的验证是重要的,既能保证环境的完整又能防止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假阴性的结果是由化学消毒物质带入。

实验室记录的维护

合适的数据记录和研究对成功的微生物实验室是重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按照SOP规定操作,SOP应是书面化的,并能反映测试的实际操作是如何进行的,实验室笔记本应能提供所有详细的记录,并保证记录的完整。实验室书写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日期;

测试物料

微生物测试人员名称

操作程序记录测试偏差 参数的记管理员,的号码 的结果

录(使用的设备,使用微生物菌种,培养基的批号)第二个复核人签名

每一台关键仪器的使用都应在台帐上记录,所有都应根据SOP的要求记录在校正进度表和维护记录上。日志和其它记录形式对实验室记录本起到支持和帮助。设备的温度(水浴,培养箱,灭菌锅)应有记录并可以追踪。

己签发的SOP及其版本应有清楚的记录。数据的改变应用单钱划去并签上日期和缩写。初始的数据不应抹去或复盖。

测试结果应包括初始记数,允许复核者根据最终结果重新计算。数据的分析方法在SOP中应详细描述。

所有的实验室记录应存档避免遗失,现场中应有正式的记录保存和查阅程序。

检验结果的解释

微生物试验结果难以解释,因为下列原因:

微生物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又存在于通常的环境污染,由人类支配的很多类型的特殊的有机物。

实验室分析人员在样品分析和操作中可能引入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可能不是均匀的分布在样品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析结果存在相当大的可变性。

因此,从预期结果中获得的微小的不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微生物分析的这些特性,实验分析应非常小心以避免外来的污染,正如本章前面讨论的。同样重要的,从主要微生物观察考虑,结果必须要解释。不仅包括假定污染的种类,而且包括药物成分、辅料或测试环境中存在的有机物。另外,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也应该考虑。

当出现的结果与药典正文或其它建立的质量标准不一致时,就应该进行调查。没有满足标准要求的微生物污染,通常有两个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室的错误或是实验环境产生无效的结果,也可能是产品有一定污染或其它形式的污染使得超出规定的标准或限度。另外一种情况,实验室操作,在多数情况下,应立即通报。

应该对围绕结果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所有实验条件和因应充分考虑,包括数据的漂移,与建立的限度和标准比较。重要的是根据结果的可变性知道观察的统计意义。

实验室环境,对现场取样的保护装置,测试条件下物料的历史数据,物料的种类,特别注意物料中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在调查中应被考虑。另外,与实验员进行讨论,分析中的实际操作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来决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决定采取和措施。如果可以确定得到不一致结果的明确原因,那么应该采取纠正措施,并记录问题所在。跟踪正式批准和执行的纠正措施,并进行仔细的检查。

如果分析结果是无效的,基于一个可指出的错误,必须记录。实验室应该有证实测试(再测试)的SOP规定,如果必要,再取样。关于再取样,法规和药典没有给出分析结果调查的操作

篇2:微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无菌操作流程,减少及避免发生染菌现象出现。

2.使用范围

无菌室及洁净区的操作。

3.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3.1 环境要清洁,在每次无菌操作结束后都需要对环境进行清理、清洗;且避免操作前进行清扫。

3.2 做好个人卫生,进入无菌室前需修剪指甲、洗手,穿好无菌服,帽子需遮住所有头发,口罩遮住口鼻。

3.3 在无菌操作时,不可讲话,打喷嚏,对怀疑染菌的无菌物品,不可使用。

4.内容

4.1.1准备: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备齐用物(如: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斜面、平皿、摇瓶、75%酒精棉、无菌水等);核对无菌用品,接种菌种的种类、型号。

4.1.2 所有实验使用的物品都需要进行消毒、灭杀;进入洁净区前需要经传递窗进行紫外表面消毒30min以上;

4.1.3 开始实验前需要打开超净台的紫外灯,消毒半个小时以上;超净台避免放入过多的物品(一般只放入当次的实验所有的物品),所使用的试剂和耗材都需事先进行灭菌(灭菌日期超过4天的需重新消毒)。

4.1.4 进入洁净区前关闭紫外灯,并打开风机,等待半个小时以上,使臭氧尽量排放干净。4.1.5 除去手腕等部位的饰品,穿好无菌服,戴好头套、口罩,做到“三不漏”:不暴漏头发,不暴漏口鼻,不暴漏躯干皮肤和衣物。4.1.6双手要进行清洗、消毒。

4.1.7要经风淋室风淋30秒后再进入洁净室。4.1.8在局部百级区域操作要戴一次性无菌手套。4.1.9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超过4人/间)并尽量减少人员走动。4.1.10 所有要放入超净工作台的物品都需进过消毒液喷洒擦拭消毒。

4.1.11无菌物品若取离超净台则视为已污染,不得放回再用;无菌液体在取离超净台前必须密封其开口;密封的无菌液体容器在放入超净台后,对其开口前须对开口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烤。

4.1.12在拆开任何一次性无菌使用耗材的包装时都要在超净台内完成,并须同时保证与细菌直接接触的使用端/面不得与超净台内的任何物品发生触碰。4.1.13工作台面上的用品要放置有序、布局合理,一般说酒精灯(当工作不需要时也可不用)在中间,右手使用的物品在右侧,左手使用的物品在左侧。工作时忌忙乱而要有序。4.1.14 开始操作前先用医用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4.1.15点燃洁净工作台内的酒精灯,在打开/关闭试剂瓶口、试管口时应将瓶口或者试管口过火;接种针、接种环在使用前或在与台面发生碰触后应经过火焰的灼烧;接种针/接种环过火操作方法为:使其头部到身部反正面在火焰上各烤燎通红;烧过的器械要冷却后才能使用,以免对细菌造成损伤。

4.1.16操作前试管(或摇瓶)口需要在火焰上方反转镣铐两周。4.1.17操作时左手拿试管(或摇瓶),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操作接种针(接种环),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夹住瓶塞,取下瓶塞,瓶塞再反转镣铐两周后开始操作。4.1.18在超净台内,尽量避免瓶口长时间敞开直立。

4.1.19盖封瓶口时,应将瓶口和瓶盖内面各自在火焰上燎烤两周再盖上瓶盖。

4.1.20实验用胶塞、橡皮乳头等橡胶和塑料用品在过火焰时也不能时间过长,以免烧焦产生有毒气体,危害培养的细胞。4.2 无菌液体标准转移程序:

4.2.1无菌液体的转移须在超净台进行,转移过程要尽量保持密闭,必须用移液管或移液器来完成操作;

4.2.2 移液管上方口应塞入棉絮(脱脂棉),用牛皮纸包好进行消毒灭杀;

4.2.3无菌液体瓶再封口时,须将瓶口和瓶盖分别燎烤2周后再封盖;封盖后须贴上相应的标签;

4.2.4在使用移液管转移液体时,应保证移液管尖端距移液器边缘1cm以上;在使用移液管时,每次液体吸入量不应超过移液管的警示标记,更不能触及移液管上方的防尘棉絮;在使用移液管移出废液时,移液管尖端应距废液缸5cm以上;在将细胞悬液转移至培养瓶中时,移液管尖端应距培养瓶0.5cm以上;

4.2.5放置吸管时管口应向下倾斜,以防液体倒流入橡皮乳头内而引起污染或者损坏电动移液枪;

4.2.6向离心管、细胞冻存管、培养瓶、培养皿内添加液态物质时,所加入的量不应超过管上所标示的最大量;

4.2.7实验人员在操作时,应保证开口离心管或开口试剂的上方为不可逾越区;严格禁止采用双臂交叉的方式来拿取尚在开口状态的离心管或试剂瓶;在面向操作台工作时勿大声讲话或咳嗽,以免喷出的唾沫把细菌带入工作台面发生污染;

4.2.8在使用细胞刮刀时,手握部位应尽量远离培养瓶口,以防污染;

4.2.9如果在转移任何液态物质的过程中出现滴漏,则应立即使用消毒液浸泡的棉球或纱布擦净;

4.2.10使用完毕的实验耗材应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完毕,避免堆积在超净台内或层流罩上,以防污染;

篇3:微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教学内容, 我校微生物学实验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过去一直将微生物学实验视作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教学手段而被长期忽视, 忽视实验教学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实验教学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知识覆盖面较小, 不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要求, 不利于多学科专业知识交叉与渗透。

实验教材, 缺乏对实验背景知识及相关领域内的发展介绍。学生做实验时, 只能是“照方抓药”, 缺乏兴趣, 不重视实验课, 实验课前不预习, 实验过程中敷衍了事, 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所有这些, 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极为被动, 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课前由实验员将实验所需的器皿、试剂、培养基等一切准备就绪, 摆在实验台上。课上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统一的方法和有限的仪器设备进行依样画葫芦重复操作, 造成学生依赖思想严重, 不预习, 不思考, 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势必学习兴趣不高, 不会思考, 遇到生产实际问题不会解决。

二、关联实验设计

近年来, 我们对实验教材大胆改革, 以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技术为主题, 进行了自编和整合, 对于无菌技术, 我们按照“树立无菌观念—无菌器材准备—执行无菌操作分离微生物—比较与识别三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无菌操作纯化微生物—渗透育人教育”的设计思路, 将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与纯化3个独立实验变为关联综合实验进行教学, 挖掘无菌技术的潜在性、基础性和内在知识的联系性。看似简单的三个实验变成关联综合实验之后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每个学生乐于独立发现、解决问题, 乐于进取和开拓。

1. 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院各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来确定教学目标, 实施探究性学习, 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水平, 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 由“学会”变为“会学”,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从“一知半解”到“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及抗生素等的作用、原理, 理解无菌技术的概念、意义, 进一步培养、树立无菌观念。结合实验操作程序、结果,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不同实验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

2.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理解正常菌群、三大类菌落形态、无菌技术的概念及意义。

3. 教学难点

规范正确的无菌技术操作过程, 培养、树立无菌观念。

4. 教学方法

整个实验贯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 采用当场演示、现场纠错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但掌握专业知识, 而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材施教, 寓教于乐。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

三、无菌操作技术关联实验实施情况

1. 教学资源

预先做好的实验结果、多媒体课件、自编实验讲义;

器材: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干热灭菌锅、培养箱、天平、电炉等;培养皿、锥形瓶、涂布棒、镊子、橡皮筋、标签纸、标记笔、酒精灯、报纸、玻棒、培养基分装器、PH试纸 (PH5.5~9.0) 等。

2. 实验地点

普通实验室、微生物无菌实验室。所有需要无菌操作环节在微生物无菌实验室, 无菌环境中按关联实验设计思路严格进行操作。

3. 引入实验内容

以一具体实验为例,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给定时间内准备实验需要的器材,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简单的一个实验实际上并不容易, 让他们明白经历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 (从准备实验到拿到可用的实验结果) 不仅仅就课上的时间, 前后至少需要4天, 有的甚至需要的时间更长。花30分钟的时间引入实验内容, 将预先做好的实验结果在讲课过程予以展示, 自然过渡到实验内容上。

4. 实验实施结果

改革成效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原有保姆式教学模式, 实验课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自编成组, 按当天实验需要的器材清单领用。此项举措相当有效, 往年由教师计算好实验用量, 分配到“户”进行灭菌, 实验过程器材不够或器材没有灭菌等现象不可能发生。由于教师的包办, 学生无法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改革之后, “大锅饭”的局面被打破, 为了顺利完成实验,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好发挥。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气氛相当热烈, 顿时实验室的学习氛围浓厚。

改革成效二:提高对教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的要求, 扩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空间。作为微生物基础实验课程, 介于该课程实验技术的特殊性 (大部分实验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 使用的大部分器材需要提前进行灭菌) , 学生初次接触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比往年多, 因此开展关联综合实验对指导教师而言也是一大挑战。实验课上要求教师展示提前做好的实验结果, 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比较, 以此为标准进行实验, 因此教师需提前做预实验。实验期间, 教师需实时深入“基层”, 了解“民情”, 用理论知识给他们以及时的引导, 改正操作上的错误, 避免走弯路, 保证实验课程能顺利完成。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 而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改革成效三:无菌操作技术落实到人。往年一个实验3个学时, 时间短, 无菌超净工作台有限, 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操作, 只好放普通实验台上模拟无菌操作, 污染率极高, 因此无法判断培养结果是学生无菌操作不当还是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无菌的重要性。关联综合实验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 3个实验共9学时时间相当充裕, 安排一天时间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轮流上无菌超净工作台操作, 教师当场提问、当场纠错, 为了少犯错, 学生主动学习相关资料, 这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要求每组做一对照实验, 即仍放普通实验台上模拟无菌操作, 培养结果与无菌超净工作台操作结果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广泛分布, 使学生真正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树立无菌观念, 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及实验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丽红.浅谈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l7) :256-257.

[2]李学梅.对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实验室科学.2006 (2) :16-

[3]李维国, 常立民, 张晓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上接第244页

为了在教学课时意的教学效果, 将习插进课堂中。通常在点后插入一两道典后, 插入综合应用题, 并在每节课后布二次上课提问, 然解。耗时不多, 却

实验在电力拖动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改的重点。目前, 我合性的实验, 并和课课, 对培养学生的实用。近几年来, 学校的实验室设备, 购买子与电力传动综合试实验内容从原来的直在的交、直流调速系大大增强, 并为开放

为了锻炼学生解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种大赛, 将所学的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竞和本科毕业设计的过MATLAB和C语言动控制系统课程相关仿真, 取得了不错的

4结语

在近几年来的电教学实践过程中, 围容、改进教学方法和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理解和掌握电力拖动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趣, 激发学生的自我高工程能力的电气工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伯时主编.电力统.北京:北京机械[2]洪乃刚主编.电力制系统的MATLAB仿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顾军, 男, 1 9 7 8年士, 讲师, 现在安徽息工程学院任教, 主电子与电力传动。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 农业院校微生物学实验屏弃传统教学模式, 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把所培养的人才从知识型转向智能型,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技能, 从而为社会服务。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介绍无菌操作技术关联实验的教学改革成效。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无菌技术,关联实验

参考文献

[1]高丽红.浅谈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l7) :256-257.

[2]李学梅.对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实验室科学.2006 (2) :16-17.

篇4:微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关键词: 课堂实验教学    生物光学显微镜使用    不规范操作    正确做法

正确使用生物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微观世界的细胞、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辨别。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保护显微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1]。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使用显微镜时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甚至错误做法,现结合其他一些文献[2]-[5],总结如下并加以纠正。

1.取送显微镜时,一只手提着显微镜镜臂。正确的做法是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显微镜“长明灯”,基本从上课到结束显微镜光源一直处于亮灯状态。正确的做法是在实验中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显微镜光源无需预热,使用前开启,停用3分钟,即可关闭光源,以延长光源灯泡的使用寿命,节约电能。

3.转换物镜头时借助物镜镜头转动镜头转换器。正确的做法是用食指和拇指捏着转换器的旋转盘转换物镜,以防损坏物镜头的机械精度。转换放大倍数时先降低载物台,转换镜头,再重新调节显微镜寻找视野物象。正确的做法是直接转换物镜头,稍微调节细螺旋即可找到物象,因为精密的显微镜具有较好齐焦精度,即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头,其焦点大致在一个水平面上。

4.用手指擦拭透镜。正确的做法是用擦镜纸朝一个方向擦拭,不让手指触到透镜,以防划伤玻璃镜头。

5.调焦时过多使用细螺旋。正确的做法是先用粗调节螺旋找到大致的焦点范围,看到模糊的物象,再用细调节螺旋调节出清晰的物像。细调节螺旋的机械装置更精密,经常使用,加速磨损,造成“滑丝”。大范围地调节载物台高度使用细调节螺旋时,好比从北京到上海,人家坐动车,你还在骑自行车。人家车票固然贵些,但你骑坏一辆车,而且效率低。

6.未注意镜头与玻片间距离压碎载玻片。正确的做法是遵循载物台高度调节“先上后下”的原则,避免当载物台上升到一定程度,载玻片与镜头“亲密接触”,甚至超过了物镜头的弹性范围,最先“受伤”的只能是载玻片。对于珍贵的标本片,损坏带来的损失可能非常大,因此尤其要重视这一点。

7.与人交流镜下内容时改变显微镜方向或挪动显微镜。正确的做法是显微镜不动,人围绕显微镜动,因为显微镜移动后可能需要重新对焦。显微镜的目镜头可以转动方向,但只能正面朝向自己或转动180度后的另一面,且要拧紧固定螺丝,以防脱落摔坏。

8.表述镜下内容时,视野不变,按钟表面定位于某个位置。正确的做法是把镜下目标调至视野中央,即在圆心位置。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不同观察者指向目标一致,而且在更换放大倍数观察时,目标不便(需要显微镜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9.油镜头用油过多,涂层一大片而且很厚。正确的做法是加香柏油适当即可,油镜头浸入其中,随视野移动,有黏滞性的香柏油被镜头带动。既可节约用油,又便于观察完毕后擦拭。

10.光线强度不当。光线过暗或过于强烈,均不利于观察。低倍镜观察时,正确的做法是适当降低视野亮度,不至于长时间造成眼疲劳,而且视野亮度过高,物象的层次感不强。使用油镜观察时,因有镜头井口率较小,应抬高聚光器,开打光栅,提高亮度。

11.降低视野亮度时直接调低底座光源强度。正确的做法是可以要缩小光圈和下调聚光镜的方法降低视野亮度,直接调低底座光源强度会使白色光源变得昏黄失去“自然光”属性。

12.香柏油污染非油镜头。正确的做法是按“先低倍后高倍”的原则,用了油镜头不应该再转回非油镜头。

13.非油镜头用二甲苯擦拭。正确的做法是非油镜头只能用乙醚乙醇清洁液擦拭。由于不同镜头的材质不同,二甲苯会损坏非油镜头。即使油镜头,也应减少二甲苯的使用。清洁液最好使用乙醚乙醇混合液,尽量避免使用二甲苯,注意安全性。

14.擦拭油镜头大把使用擦镜纸。正确的做法是用一两张小块擦镜纸黏附在香柏油上,滴加数滴清洁液,沿玻片表面拖动,再反过来压在玻片上拖走擦镜纸即可。如不清洁,可重复操作。

15.视野不清洁总找物镜头的原因。正确的做法是先判断污染源再清洁。物镜、目镜和载玻片都有可能造成视野不清:(1)移动载玻片、异物不动,说明污物不在载玻片上,反之则是标本片不清洁;(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后,仍可观察到,说明污物不在物镜上,只存在于目镜上;(3)如果转动目镜头,污物也随之转动,则说明在目镜头上。

16.实验完毕后直接将显微镜断电走人甚至电源未关。正确的做法是关闭电源,拔下插头,绕起电源线,检查镜头是否清洁,呈“八”字叉开,载物台降至最低,让显微镜“休息“,盖好防尘罩。

参考文献:

[1]方安宁,严家来.显微镜使用中节约教学资源的体会[J].考试周刊,2008,18:219-220.

[2]王芳.生物显微镜常见故障的排除及维护保养[J].实验室科学,2007,2:171-172.

[3]翦卫星.高职院校教学用显微镜集约化管理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2-73.

[4]程静华,李平,容哲.形态实验教学中显微镜存在的问题及处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121-122.

[5]曾顺良.学生在显微镜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5:118-119.

篇5:PCR实验检测标准操作规范

一、PCR 实验室的设置及管理

1.目的:建立实验室的合理设置和科学管理,防止实验污染,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分子诊断室的设置、工作流程和日常管理等。3.负责人: 4.细则:

4.1流感实验室为急传所的专业实验室,从事临床标本的基因扩增检测及相关科研工作等。4.2 本实验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定性)PCR 技术作为病毒基因诊断的主要手段,实验室分为三个区:试剂准备区(第一区)、标本处理区(第二区)、扩增分析区(第三区)。每一工作区配备专用的设备、仪器、辅助设施、耗材、清洁用品、办公用品、专用工作服,并有明显的区分标识。标本的接收则在检验科标本接收处进行。

4.3 各工作区专用的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工作服、实验耗材和清洁用具等,不可混用。4.4 各工作区配置、功能和内务管理见各相关SOP 文件。

4.5 严格遵守从“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理区→扩增分析区”的单一流向制度,不得逆向进入前一工作区。

4.6 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进修、实习或其他科室人员因科研活动需要,进入实验区域(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理区、扩增分析区)需首先熟悉本程序的各项规定并严格遵守执行,在本实验室人员监督指导下进行。4.7 实验完毕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二、PCR 实验室工作制度

1.目的 :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防止交叉污染,防止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2.适用范围:所有本实验室人员。3.负责人: 4.细则: 4.1 本实验室进行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及相关实验工作,不得进行其它实验操作。4.2 各区的用品不得混用。

4.3 在各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4.4 试剂准备区只能进行试剂的贮存及配制等相关操作(见相关SOP 文件)。

4.5 标本处理区只能进行临床标本的保存,核酸提取、保存及其加入至扩增反应管和测定RNA 时cDNA 的合成(见相关SOP 文件)。

4.6 扩增分析区只能进行DNA 或cDNA 的扩增、实时荧光PCR 扩增产物的分析(见相关SOP 文件)。

4.7 进行实验时严格执行本实验室的各项操作规程,及时做好各种操作记录,力求准确、可靠。实验完毕,做好清洁、整理及分析统计等工作。

4.8 室内仪器由专人负责,未经许可,不得随意使用或挪用;爱护使用仪器,定期进行保养与维修。

4.9 爱护科室财产,注意安全;离开实验室前应关好门窗,检查水、电等。

三、PCR 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

1.目的:保证实验室日常内务管理及清洁工作顺利进行。2.适用范围:实验室相关人员及相关清洁工人。3.负责人: 4.细则:

4.1 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4.2 各区的用品不得混用。

4.3 实验人员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

4.4 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单一流向的规定,禁止逆向走动。

4.5 所有仪器(如PCR 扩增仪)须有专人负责,并有使用维护记录;实验人员必须熟悉仪器性能后方允许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6 所有试剂进购、配制、质检、使用均要有记录,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带出本实验室。4.7 每天了解仪器运转情况及试剂使用情况,确保仪器整洁安全,试剂合格使用。4.8 各区的各种清洁消毒均应有记录,工作衣消毒时注意各区应分开进行处理。4.9 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整洁,严禁在室内抽烟、吃零食,非实验操作人员应尽量少入。4.10下班前检查门、窗、水、电,节假日应指定人员负责检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四、PCR 实验室人员的配置及管理

1.目的:保证实验室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具备开展该类实验能力的实验人员。2.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人员配置、管理、培训及考核。3.负责人: 4.细则: 4.1 人员要求

4.1.1 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为医学检验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专科以上学历。

4.1.2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参加卫生部或省临检中心举办的PCR 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4.1.3 对于新进入本室的人员,如尚未取得PCR 技术培训合格证,应在实验室有培训合格证的上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工作,实验报告由有资格人员出具,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上岗培训合格证。4.2 人员配置

4.2.1 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4.2.2 各级技术人员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4.3 人员培训及考核

4.3.1 实验室负责人或负责人指定人员参加每年卫生部PCR 室间质评总结会。

4.3.2 实验室工作人员每1~2 年至少参加1 次PCR 技术的省级或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议。

4.3.3 安排未取得上岗培训合格证的工作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内参加技术培训。

4.3.4 科室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内部实验人员学习、更新核酸扩增方面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学习水平。特别是在标本接收区采血、接收标本的人员,需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核酸扩增技术,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知识的培训。一些科室的送检标本由该科室的人员送到标本接收区,对这些临床医护人员也要定期进行有关核酸扩增技术,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知识的培训。

4.3.5 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进行考核一次,考核内容: a)日常工作质量 b)室内质控测评 c)室间质控测评 d)在抱怨处理中的表现

4.3.6 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严格奖惩制度,有下列表现者可受奖: a)工作质量高, 质控测评成绩优秀者

b)有科研能力,并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发表 c)有独创性工作成果,经鉴定认可者 d)受到有关部门或群众嘉奖者 有下列情况者将受到惩处: a)工作质量问题较多,质控测评成绩不合格; b)不遵守规章制度并造成一定影响; c)不求上进。

4.3.7 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奖惩方法分精神及物质两类,经实验室上报及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4.3.8 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建立业绩档案,实行能进能出制度,不断吸收高质量人员,加强培训和提高,对于不适合本室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离。4.4 人员管理

4.4.1 实验室建立所有工作人员的技术档案,包括:学历、任职资格、发表论文、研究成果、培训等相关材料复印件。

4.4.2 技术档案分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文本档案每年更新1 次,电子档案随时更新。

五、PCR 实验室清洁程序

1.目的: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防止污染。

2.适用范围:适于实验室工作环境、实验台面、工作服、移液器等的清洁消毒工作。3.负责人: 操作人: 4.细则:

4.1 实验室地面必须平整、干净,通道要利于通行,没有无用的物品阻碍。

4.2 合理规划实验室内物品,做到摆放整齐、有序,无用的或使用效率低的物品放置到储存处,常用的物品要容易寻找到。

4.3 抽屉、柜子、文件类物品要作好标记,以方便识别。4.4 实验结束后用2%戊二醛对台面进行清洁,并用移动紫外灯进行消毒。

4.5 每天对使用过的移液器用75%酒精进行擦拭。每周1 次对移液器咀进行75%酒精浸泡15 分钟左右,若使用过程中发生污染应随时浸泡处理。

4.6 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标本或试剂外溅,应立即用2%戊二醛滴上,滤纸盖上半小时,然后用酒精擦洗,并用移动紫外灯消毒。

4.7 每天实验前开启各区的通风系统,各区实验结束后,分别打开传递窗紫外灯、移动紫外灯(对实验台面消毒)、天花板紫外灯消毒实验室,每次开启 30~60 分钟。4.8 待紫外灯消毒时间足够后,依次关闭各区紫外灯并记录。

4.9 依次清洁三个区的实验台面和地面,各区清洁消毒工具均专用,不可混用,注意按照单一方向流程的原则来进行清洁。4.10 处理好各区废弃物。

4.11 每周将工作服洗涤消毒,不同实验区的工作服隔开洗涤。

六、PCR 标本唯一标识编号规则

1.目的:保证标本编号的唯一性,也是准确发放报告的基础。

2.适用范围:使用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实验室所开展的病毒以及基因检测项目: 3.负责人: 操作人: 4.程序:

4.1 按检测日期分类标记

根据标本送检的日期,每天的标本对应标记一种唯一的代号。4.2 按检测类型分类标记

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每种检测项目对应标记一种唯一的代号。4.3 按验单接收顺序编号

在同种检测类型的验单中,按验单顺序编号。4.4 特殊标本的编号

如有特殊情况,应在标记前面增加特异字母区别开。4.5 编号步骤 a)对当天送来的标本,根据编号的基本原则编号,每个样本的每个检测项目对应一个唯一的编号。

b)用笔在每张检验申请单和对应的样品管上作好相同的标记。

c)做好标本的接收记录,每个样本的记录都应包括以下信息:接收时间、医院、科室、送检医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标本类别、标本状态、送标本者、接收人、检验单号、标本唯一统编号等。

d)处理好样品、点样后,将反应管放入扩增仪上开始扩增。

f)扩增得到结果后,先在统计簿上填入结果,作好记录,再一一把实验结果填入相应申请单。

g)发放检验报告单。

七、PCR 基因扩增实验室的要求

1.目的:规定在各区内所进行的工作及其操作。2.适用范围:所有在本区内进行的工作。3.负责人: 操作人: 4.程序:

一、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设计

(一)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区域设计原则。原则上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应当设置以下区域: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这4个区域在物理空间上必须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各区域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使用中,应当始终处于完全的分隔状态,不能有空气的直接相通。根据使用仪器的功能,区域可适当合并。例如使用实时荧光PCR仪,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可合并;采用样本处理、核酸提取及扩增检测为一体的自动化分析仪,则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可合并。各区的功能是:

1.试剂储存和准备区:贮存试剂的制备、试剂的分装和扩增反应混合液的准备,以及离心管、吸头等消耗品的贮存和准备。

2.标本制备区:核酸(RNA、DNA)提取、贮存及其加入至扩增反应管。对于涉及临床样本的操作,应符合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防护设备、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的要求。

3.扩增区:cDNA合成、DNA扩增及检测。

4.扩增产物分析区:扩增片段的进一步分析测定,如杂交、酶切电泳、变性高效液相分析、测序等。

(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空气流向。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空气流向可按照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进行,防止扩增产物顺空气气流进入扩增前的区域。可按照从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方向空气压力递减的方式进行。可通过安装排风扇、负压排风装置或其他可行的方式实现。

(三)工作区域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1.试剂储存和准备区。

(1)2~8℃和-20℃以下冰箱。

(2)混匀器。

(3)微量加样器(覆盖0.2-1000µl)。

(4)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5)消耗品:一次性手套、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

(6)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套)。

(7)专用办公用品。

2.标本制备区。

(1)2-8℃冰箱、-20℃或-80℃冰箱。

(2)高速离心机。

(3)混匀器。

(4)水浴箱或加热模块。

(5)微量加样器(覆盖0.2-1000µl)。

(6)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7)生物安全柜。

(8)消耗品:一次性手套、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芯)。

(9)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套)。

(10)专用办公用品。

(11)如需处理大分子DNA,应当具有超声波水浴仪。

3.扩增区。

(1)核酸扩增仪。

(2)微量加样器(覆盖0.2-1000µl),(视情况定)。

(3)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4)消耗品:一次性手套、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芯)。

(5)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6)专用办公用品。

4.扩增产物分析区。

视检验方法不同而定,基本配置如下:

(1)微量加样器(覆盖0.2-1000µl)。

(2)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

(3)消耗品:一次性手套、加样器吸头(带滤芯)。

(4)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5)专用办公用品。

上述各区域仪器设备配备为基本配备,实验室应当根据自己使用的扩增检测技术或试剂的特点,对仪器设备进行必要的增减。

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基本原则

(一)进入各工作区域应当严格按照单一方向进行,即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 扩增产物分析区。

(二)各工作区域必须有明确的标记,不同工作区域内的设备、物品不得混用。

(三)不同的工作区域使用不同的工作服(例如不同的颜色)。工作人员离开各工作区域时,不得将工作服带出。

(四)实验室的清洁应当按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的方向进行。不同的实验区域应当有其各自的清洁用具以防止交叉污染。

(五)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工作区的实验台表面应当可耐受诸如次氯酸钠的化学物质的消毒清洁作用。实验台表面的紫外照射应当方便有效。由于紫外照射的距离和能量对去污染的效果非常关键,因此可使用可移动紫外灯(254nm波长),在工作完成后调至实验台上60~90cm内照射。由于扩增产物仅几百或几十碱基对(bp),对紫外线损伤不敏感,因此紫外照射扩增片段必须延长照射时间,最好是照射过夜。

(六)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制度或安全标准操作程序,所有操作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三、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各区域工作注意事项

(一)试剂储存和准备区。贮存试剂和用于标本制备的消耗品等材料应当直接运送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不能经过扩增检测区,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品及质控品不应当保存在该区,应当保存在标本处理区。

(二)标本制备区。由于在样本混合、核酸纯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气溶胶所致的污染,可通过在本区内设立正压条件,避免从邻近区进入本区的气溶胶污染。为避免样本间的交叉污染,加入待测核酸后,必须盖好含反应混合液的反应管。对具有潜在传染危险性的材料,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开盖,并有明确的样本处理和灭活程序。

(三)扩增区。为避免气溶胶所致的污染,应当尽量减少在本区内的走动。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经过检测的反应管不得在此区域打开。

(四)扩增产物分析区。核酸扩增后产物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如膜上或微孔板或芯片上探针杂交方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或非放射性核素标记)、直接或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uthern转移、核酸测序方法、质谱分析等。本区是最主要的扩增产物污染来源,因此必须注意避免通过本区的物品及工作服将扩增产物带出。在使用PCR-ELISA方法检测扩增产物时,必须使用洗板机洗板,废液必须收集至1 mol/L HCl中,并且不能在实验室内倾倒,而应当至远离PCR实验室的地方弃掉。用过的吸头也必须放至1 mol/L HCl中浸泡后再放到垃圾袋中按程序处理,如焚烧。

由于本区有可能会用到某些可致基因突变和有毒物质如溴化乙锭、丙烯酰胺、甲醛或放射性核素等,故应当注意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

八、PCR 废弃物的处理程序

1.目的:保证实验室、实验人员和外部环境的安全。

2.适用范围: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NaOH、EDTA、乙醇、生理盐水等)、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3.负责人: 操作人: 4.细则:

4.1 科室职责应对本室工作人员讲明本程序在预防交叉、实验室污染及切断传播途径中的重 要性,并要求严格执行。

4.2 实验室所有垃圾,装入专用污物袋内,各区备有:生活垃圾袋(黑色)及生物污染垃圾 袋(黄色)。使用过的一次性消耗品(如试管、吸头、离心管、等),先放入10%次氯酸钠溶 液中浸泡2~4 小时后,再放入黄色垃圾袋内,使用过的手套、鞋套等直接放入黄色垃圾袋 内集中处理。

4.3 夹取标本的工具,如钳、镊、接种环、吸管等,用后均应消毒清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重新灭菌,金属工具可烧灼灭菌或消毒液浸泡;玻璃制品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4.4 一次性塑料痰盂,用2%戊二醛液浸泡2~4小时后,放入黄色垃圾袋内集中处理。4.5 废弃标本如血、尿、胸水、腹水、脑脊液、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液等用10%的84 液浸泡2~4小时后,集中处理。

4.6 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使用的纸质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废纸,放入污物袋里 处理;对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煮沸15 分钟或加入1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4 小时,消毒液每日更换,消毒后用洗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采样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4.7 废弃标本及其容器装入黄色垃圾袋内、封闭,污物处理中心处理。

九、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1、目的:保证扩增及结果分析的标准化、规范化。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室使用的普通离心机。3.负责人: 操作人:

4、标准程序:

4.2.8 发放报告:及时登记检测结果记录,发放临床报告。

4.3 实验结果无效的判断标准:出现下述四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当次实验结果不可 发,查找原因,重做实验。4.3.1 阴性对照出现扩增。4.3.2 阳性对照无扩增。

4.3.3 大批甚至所有的标本都扩增了。4.3.4 室内质控血清检测结果出现失控情况,实验失控的具体标准详见室内质控标准操作程 序。

4.4 实验结果有效的判断标准:达到下列要求后,当次实验有效,可以发放结果。4.4.1 阴性对照没有扩增,阳性对照扩增。

4.4.2 阳性标准品梯度曲线平滑均匀,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三个参数的数值均在范围内。4.4.3 室内质控血清检测结果处于在控状态,具体标准详见

十、临床标本的保存操作程序

1.目的:临床标本正确保存,以便必要时复查。2.适用范围:分子诊断室的所有临床检测标本。3.负责人: 操作人: 4.程序:

4.1 处理前的标本保存

a)全血标本可4℃下短期(24h 内)保存,长期保存则需分离出血清(血浆),保存于-20℃下。

b)咽拭子、痰或胸腹水、脑脊液、脓液标本短保存于-70℃下。4.2 报告发出后的标本保存:

a)提取的核酸标本当天检测可置4℃保存,如当天不检测应置-20℃保存。报告发出后第二天丢弃。

b)原始血清/血浆样本在报告发出后放入低温冰箱-20℃保存1 个星期,以备复查。超过1 个星期保存期的标本由室负责人酌情处理,一般按生物传染性物品统一处理。

c)血清/血浆标本放置低温冰箱保存时须有记录,按编号顺序存放,并由专人负责管理。4.3 特殊标本的处理:

对暂不检测的项目和规定时间外收到的零散样本,要随时登记和交班,以免漏检,遗失和延误检验。对特殊样本或特殊病人的样本,实行“首接”负责制,所谓特殊样本是指难于采集的样本,以及特殊病人的样本一律实行“首接”负责制,无论那位工作人员,一旦收到样本后,均须负其责任,不得以任何借口推托,及时和正确保管和转送样本到有关实验室或有关人员,同时作交班记录和双签名。

十一、临床标本的采集、运送、接收程序

1.目的:规范临床待检标本的正确采集、送检和处理。2.适用范围:分子诊断室的所有临床检测标本。3.负责人: 操作人: 4.程序: 4.1 标本的采集

4.1.1 标本由临床各科室接受过临床基因扩增检测有关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知识培训的医护人员采集并送至实验室。4.1.2 标本采集要求

a)血液标本:用2ml 真空采集管或1.5ml 高压灭菌离心管采集血液标本,血标本采集后在2 小时内送达实验室。离心(检验单与标本一道)后用一次性吸管吸取血清或血浆加入经消毒的1.5ml 的离心管中,编号。

b)痰标本:用带盖的无菌一次性塑料瓶收集清晨第一口痰标本送检。(对于无痰或少痰的患者,可用45℃加温的100g/L NaCl 水溶液雾化吸入或改变体位以使痰液易于咳出;对于小儿可以轻压胸骨柄上方以诱导咳痰,用消毒棉拭子刺激喉部引起咳嗽反射,用棉拭子采集标本。)标本在室温下保存不能超过24 小时。4.2 标本的运送

标本采集后,密闭、标(贴)姓名,应尽可能快的送至检测实验室,如运送时间需2 小时以上,必须用冰盒送至实验室。4.5 接收

4.5.1 严格对各类样本的查对和双签制度,对病房各样本及时进行验收,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一律退回,并有书面记录。

十二、PCR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1.目的:预防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污染。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室所有工作人员。3.负责人: 操作人: 4.细则: 4.1 实验人员在实施生物防护措施时,应严格遵守各项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起强烈的生物防护意识。

4.2 每天更换废液缸的2%戊二醛溶液,并保证2%戊二醛溶液用量为废液缸内总液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配置消毒液时,正确量取足量的消毒剂(用量杯,保证浓度),水的用量也要正确,缸体密封性良好。

4.3 实验台面日常清洁时使用75%的酒精擦拭。

4.4 每区每次实验后紫外灯照射30~60 分钟,如有需要可延长照射时间。

4.5 所有来自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标本均应视作传染源,因此在标本的采集、运输过程中,标本容器应完好无泄漏。

4.6 处理标本时应穿工作服、戴手套,以免沾上皮肤。如手或其它部位的皮肤沾上血液或体液标本以及试剂,应立即冲洗干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另外消毒:手接触有传染性的微生物,水龙头、水池肥皂可能被污染,工作服可能被大量细菌污染。消毒剂可用“84”消毒液。4.7 在实验过程中,病人标本(血液、体液)或试剂不慎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清水洗。4.8 实验过程中在使用针具等锐器时,尽量小心防止受伤。若被锐器刺破时,应立即脱下手套,尽量挤压伤处,使血流出,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必要时进行预防补救措施。4.9 在实验过程中病人标本(血液、体液)外漏时,应立即用2%戊二醛滴上,滤纸或纱布盖上半小时,然后用酒精擦洗,并用紫外灯消毒。

4.10 实验完毕离开时,应脱下所有该实验区个人防护装备。4.11 实验完毕后应对实验室进行紫外消毒。

4.12 遇有意外事故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当事人应立即注射相关疫苗或进行预防性治疗,并进行医学观察,严重者应报告技术负责人。

十三、PCR 实验室化学试剂配制程序

1.目的:保证实验中用到的各种溶液符合实验要求。

2.适用范围: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实验室常用溶液:4%NaOH 溶液、75%酒精、消毒剂(三氯异氰尿酸或 二氯异氰尿酸钠)、2%戊二醛溶液等。3.负责人: 操作人: 4.程序: 4.4 化学试剂的配制:

4.4.1 用具:干燥洁净的250ml 量桶一只,1000ml 量桶一只,1000ml 烧杯一只,三角烧瓶两只,天平一架,100ml 塑料试剂瓶、2000ml 广口瓶各一只。4.4.2 配制步骤:

4.4.2.1 配制4%NaOH 溶液: a)用天平称取4 克分析纯的NaOH 固体,置于一只三角烧瓶中。

b)用250ml 量桶准确取100ml 水,缓缓注入盛放NaOH 固体的三角烧瓶中。c)摇荡三角烧瓶使NaOH 固体充分溶解。

d)然后缓缓倾倒入100ml 塑料试剂瓶中密封保存备用。4.4.2.2 配制消毒剂: a)一般桌面、器具和地面的消毒只要使有效氯达到500mg/L,即可达到消毒作用。

b)消毒剂为粉状(20 克/袋),如配制一升的消毒剂溶液,则取500g,倒入烧杯中,缓缓加入1000ml水充分溶解,备用。

c)如需加大消毒力度,则有效氯浓度加大。4.4.2.3 配制2%戊二醛溶液: a)准确量取戊二醛原液20ml 倒入1000ml 烧杯中。

b)量取980ml 水,缓缓倒入1000ml 烧杯中,混匀,加至2000ml 广口瓶中备用。注意事项:每份配制好的溶液保质期为14 天

十四、PCR 应急处理程序

1.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试剂盒发生质量问题时,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时,应正确采取应急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

2.适用范围:适用于满足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实验室检测需要并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误差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盒。3.负责人: 4.细则: 4.1 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均有责任熟悉各种仪器和相关设备的性能、要求、维护和保养、常见故障的排除、尤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4.2 工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均有责任有意识地注意以求及时发现并报告仪器设备和试剂盒的异常情况。

4.3 作为应急处理,潜在着一定的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不确定因素。室负责人负责在第一时间检查核实应急措施的有效性。4.4 仪器设备故障

4.4.1 室负责人接到异常情况报警后,立即现场确认异常情况的性质:观察有误、误操作、偶发现象或确属不能立即排除的故障。

4.4.2 用红牌故障标志标示故障仪器,以防被错误使用。

4.4.3 有满足要求的替用设备的,启用替用设备(准用仪器)。借用其他部门仪器设备时,及时联系借用并核实该设备的使用状态。替用、借用或备用设备的使用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必须同时满足实验室管理措施(特别是防污染)的要求。

4.4.4 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与供应方会同解决。根据双方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供应方。供应方技术支持人员将在规定的时间内随身携带备用设备到达现场。

4.4.5 仪器维修后,必须经验收合格并供需双方签字,调试实验通过后才能重新启用。取下红色故障标示(暂停使用),换上蓝色正常标示(正常使用)。4.4.6 科室主任须检查并随时跟踪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4.4.7 对未能及时排除故障时,必须及时上报科室,在科主任批准下,应积极联系附近的其他已得到卫生部临检中心认证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检验,以满足病人和临床或科研需求。

4.5 试剂盒质量发生问题,经核实后,及时通知供货商迅速更换另一批次试剂,使用前需先作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6 仪器设备故障或试剂质量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预期将会影响到检测报告的及时发出,可将标本送至其它已得到卫生部临检中心认证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检。4.7 影响到检测报告发出的情况,应在应急处理记录表作记录。

十五、试剂的质检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保证每批用于临床实验的试剂的质量良好,符合要求。2.适用范围:各种用于临床实验的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3.负责人: 操作人: 4.程序:

4.1 收到试剂后,目测试剂是否处在冻存状态。

4.2 核对试剂品种和数量并检查包装:外包装(厂名厂址、、批准文号、批号和有效期等);内包装(试剂瓶完整性、试剂配备品种完整性、使用说明书有否等)。4.3 及时将试剂转入-20℃冰箱保存。将上述检测核对情况在记录本上登记。

4.4 最迟在前批次试剂存量尚可维持常规实验一周时,按如下要求对新批号试剂进行效验实验。

4.5 效验实验:

4.5.1 要求设置: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室内质控各一,阳性标准品梯度(104、105、106、108)。

4.5.2 出现如下情况中任何一种的,判断为试剂不合格,不能用于临床检测: a)空白对照出现扩增。如扩增曲线CT 值大于25,需重复实验确证试剂污染。

b)阳性对照和阳性标准品均未检出,或阳性对照未检出而阳性标准品检出率大幅下降,表示试剂失效或检测灵敏度大幅下降。

4.5.3 阳性对照未检出,阳性标准品检测正常,提示样品提取液可能存在问题。重复新旧提取液阳性对照实验,确定提取液失效问题。更换提取液后该批试剂方可使用。

4.5.4 空白对照无扩增,阴性对照有扩增,排除其他污染可能性后,提取液存在污染可能。单独用提取液点样上机,出现扩增,需更换提取液后方可使用该批试剂。

4.5.5 阳性对照检出,阳性标准品未检出或扩增曲线明显系统性CT 值偏大5 个循环以上。提示阳性标准品存在问题。更换阳性标准品后该批试剂方可投入使用。

4.5.6 空白对照、阴性对照无扩增,阳性对照正常检出,阳性标准品导出的标准曲线之斜率(-2.9~-3.9)、截距(26~34)、相关性(﹤-0.99)均在使用范围内,表明该批试剂良好,可以投入临床使用。4.6 将实验结果归入记录。

十六、离心机操作维护程序

1.目的:保证离心机的正常使用。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室使用的普通离心机。3.负责人: 操作人: 4.性能参数:见说明书。5.程序:

5.1 离心机应放置在水平坚固的地板或平台上,并力求使仪器处于水平位置以免离心时造成仪器振荡。

5.2 打开电源开关,将预先平衡好的样品对称放置于转头的样品架上,关闭机盖。5.3 旋动定时旋钮设定离心时间,缓慢旋转转速调节旋钮使仪器转速达到预定要求。5.4 离心完毕后,将转速调节旋钮调回零位,关闭电源开关。

5.5 待离心机完全停止转动时打开机盖,取出离心样品,再次关闭机盖结束离心。5.6 离心室的清洁:为了避免样本等残留物的污染,应经常对离心机外壳和离心室进行清洁处理。对离心室清洁,应先打开离心机盖,拨掉电源线,用专用设备将离心机转子旋下,再用中性去污剂(70%的异丙醇/水混合物或乙醇去污染)清洁离心室;离心室内的橡胶密封圈经去污剂处理后,用水冲洗,再用甘油润滑。

5.7 转子的清洁:转子会被样本残留物污染,也可能会被某些化学试剂腐蚀,因此应对转子每月进行清洁维护。每月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洁转子一次,并在仪器维护记录本上作好记录,以延长转子的寿命。6.仪器维护

(1)为确保安全和离心效果,仪器必须放置在坚固水平的台面上,塑料盖门上不得放置任何物品,样品必须对称放置,并在开机前确保已拧紧螺母。

(2)应经常检查转头及试验用的离心管是否有裂纹,老化等现象,如有须及时更换.(3)试验完毕后,需将仪器擦拭干净,以防腐蚀.(4)如样品比重超过1.2g/cm3,最高转速n 按下式计算:n=nmax*√--1.2/样吕比重.(5)当电机碳刷长度小于6mm 时,必须及时更换.(6)在离心机未停稳时不得开盖.(7)仪器必须有可靠接地.(8)实验结束后,请关闭后面的电源开关,拨掉电源插头时,请不要忘了打开后面的电源开关.(9)该仪器在日常使用中请注意符合“5.6,5.7”要求。(10)严格按照仪器的开关机程序关机。7.期间核查

(1)本仪器不需要特别的周期间隔。

(2)校准物均为与ICSH 之标准相符合的校准物,测定值偏差均不超过其规定值。

十七、冰箱操作维护规程

1.目的:对冰箱进行适当的维护,以确保冰箱的正常使用。2.适用范围:本实验室使用的各种品牌、型号的冰箱。3.负责人: 操作人: 4.性能参数:见说明书。5.程序:

4.1 开、关机:冰箱按说明书要求放好后,插上电源线,冷藏室温度开关置于4℃,冷冻室温度开关置于-20℃,2 小时后用温度计确认。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后即可使用。4.2 外冰箱应放置于水平地面并留有一定的散热空间。外接电源电压必须匹配,并要求有良好的接地线。

4.3 冰箱内禁止存放与本实验室无关的物品。

4.4 放入冰箱内的所有试剂、样品、质控品等必须密封保存。

4.5 保持冰箱出水口通畅;非自动除霜冰箱应在每月底除霜;月底清洁冰箱,清洁时切断电源,用软布蘸水擦拭冰箱内外,必要时可用中性洗涤剂。4.6 每日观察冰箱内温度并记录于冰箱的质控图上。

4.7 若温度超出规定范围,调节温控使其回到正常范围,并进行记录。

4.8 若温控调节无效,报请设备科维修,修理后须验收合格并签字后方能正常使用。6.仪器维护

(1)使用注意。该仪器在日常使用中请注意符合“4.注意事项”要求

(2)废液瓶满要及时倒掉废液,切勿强行扯动红黄两根管来打开瓶盖,检查废液瓶是否漏气,防止低真空出现。

(3)当出现堵孔时,按自动冲洗键冲洗管道。(4)严格按照仪器的关机程序关机。7.期间核查

(1 冰箱不需要特别的周期间隔。

(2)校准物均为与ICSH 之标准相符合的校准物,测定值偏差均不超过其规定值。

十八、生物安全柜操作维护规程

1.目的: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

2.适用范围:本SOP 适用于本实验室使用的生物安全柜。3.负责人: 操作人: 4.性能参数:见说明书。5.程序:

5.1 新安装或长期未使用的生物安全柜,使用前必须用超净真空吸尘器或不产生纤维的物品认真进行清洁工作。

5.2 接通电源,使用前应提前15~30 分钟同时开启紫外灯和风机组工作。

5.3 当需要调节风机风速时,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板上的风速调节钮进行调节。风机、照明均由指示灯指示其工作状态。

5.4 工作台面上禁止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以保持工作区的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5.5 禁止在工作台面上记录书写,工作时应尽量避免作明显扰动气流的动作;禁止在预过滤进风口部位放置物品,以免挡住进风口造成进风量减少,降低净化能力。

5.6 使用结束后,用消毒液清理工作台面后打开紫外灯,15~30 分钟后关闭紫外灯,关闭生物安全柜电源。每次使用生物安全柜后,均需对其进行清洁。

5.7 根据环境洁净程度,定期将预过滤器中的滤料拆下清洗,一般间隔时间为3~6 个月。5.8 定期(一般每半年1 次)计测工作区风速,如发现不符合技术参数要求,则可调大风机供电电压。当风机组电压调到最大时,工作区风速仍达不到0.3m/s,则必须更换高效空气过滤器(由厂家或院仪器维修人员进行)。

4.9 有相应的维护记录,长期不使用的生物安全柜拨下电源插头。6.仪器维护

(1)使用注意。该仪器在日常使用中请注意符合“4.注意事项”要求(2)废液瓶满要及时倒掉废液,切勿强行扯动红黄两根管来打开瓶盖,检查废液瓶是否漏气,防止低真空出现。

(3)当出现堵孔时,按自动冲洗键冲洗管道。(4)严格按照仪器的关机程序关机。7.期间核查

(1)PE-5700 基因扩增仪的定标不需要特别的周期间隔,本实验室PE-5700 基因扩增仪执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指定校准。

(2)校准物均为与ICSH 之标准相符合的校准物,测定值偏差均不超过其规定值。

十九、移液器操作维护规程

1.目的:确保移液的精确性,正确使用移液器。2.适用范围:本实验室使用的可调式移液器。3.负责人: 操作人: 4.程序: 4.1 移液器的使用

4.1.1 转动旋钮设定移液量,设定的移液量不可超出该移液器规定的范围。4.1.2 装上配套的Tip。4.1.3 前进移液法

a)将按钮压至第一停点位置;

b)将移液管管嘴浸入液面下2~3mm 深处,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吸入液体。待移入管嘴吸满液体后,将管嘴撤出液面,擦掉管嘴外侧的所有液滴。

c)轻轻压下操作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放出液体。约1 秒钟后,继续将操作按钮向下压至第二停点位置。待管嘴液体放干净后,将管嘴贴在容器瓶壁上防止形成液滴滴入瓶中,撤出管嘴。

d)松开按钮使之回到起点位置。需要时,可更换管嘴继续移液操作。4.1.4 倒退移液法:适用于高粘度液体及/或易起泡沫液体的移液。a)将操作按钮向下压至第二停点位置。

b)将移液管管嘴浸入试剂瓶液面下2~3mm 深处,然后慢慢松开钮吸入液体。待移入管嘴吸满液体后,将管嘴撤出液面,擦掉管嘴外侧的所有液滴。c)轻轻压下操作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放出液体。

d)遗留在管嘴时的液体或者随管嘴一起扔掉,或者放回原来的容器中。4.1.5 重复操作法:重复操作移液法可以快速、简便地重复转移同体积的同种液体。a)将操作按钮向下压至第二停点位置。

b)将移液管管嘴浸入液面下2~3mm 深处,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吸入液体。待移入管嘴吸满液体后,将管嘴贴在容器瓶壁上防止形成液滴滴入瓶中。

c)轻轻压下操作按钮至第一停点位置,放出液体。待放完所需体积液体后,把按钮停在第一停点位置,不包括在移液量之内的少量液体仍留在管嘴内,管嘴外的液滴则需包括在移液量之内。

d)将管嘴浸入试剂液面下不远处,然后慢慢松开按钮使管嘴重新吸入液体。(3)e)重复步序c)和d)继续移液操作,就可重复转移相同体积液体。4.2 移液器的维护

每天对使用过的移液器用75%酒精进行擦拭。每周1 次对移液器咀进行75%酒精浸泡15 分钟左右,若使用过程中发生污染应随时浸泡处理。4.3 移液器的校准

为确保移液器加样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正确使用移液器,需定期(一年)对移液器进行校准 4.3.1 校准环境和用具要求室温:20~25℃,测定中波动范围不大于±0.5℃。

电子天平:放置于无尘和震动影响的台面上,房间尽可能有空调。称量时,为保证天平内的湿度(相对湿度60~90%),天平内应放置一装有10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小烧杯:5~10mL 体积。测定液体:温度为20~25℃的去气双蒸水。选定校准体积: a)拟校准体积;

b)移液器标定体积的中间体积。

c)最小可调体积(不小于拟定体积的10%)。如为固定体积移液器,则只有一种校准体积。4.3.2 校准步骤

a)将移液器调至拟校准体积,选择合适的吸头; b)调节好天平;

c)来回吸吹蒸馏水3 次,以使吸头湿润,用纱布拭干吸头;

d)垂直握住移液器,将吸头浸入液面2~3mm,缓慢(1~3 秒)一致地吸取蒸馏水 e)将吸头离开液面,靠在管壁,去掉吸头外部的液体;

f)将移液器以30℃角放入称量烧杯中,缓慢一致地将移液器压至第一档,等待1~3 秒,再压至第二档,使吸头里的液体完全排出; g)记录称量值; h)擦干吸头外面; i)按上步骤称量10 次; j)取10 次测量值的均值作为最后移液器吸取的蒸馏水重量,按表1 所列蒸馏水Z 因子计算体积;

k)按校准结果调节移液器。4.3.3 比较校准法

利用经计量局校准并颁发校准报告之同型号移液器,在移液器量程范围的高低两个档各选择一个校准点

(4)用电子天平称量结果与已校准移液器称量结果进行比较,完成校准。

参考文件: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的通知 2.卫生部检验中心《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工作导则》 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篇6: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tiger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人员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安全管理及设备安全。

三、职责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四、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0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并且同时打开超净台进行吹风。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放入.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尽量不要使用明火。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上一篇:呵护心灵成长的好书下一篇:热菜说课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