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实效性

2024-05-04

初中德育实效性(精选十篇)

初中德育实效性 篇1

微课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开展模式,它是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的。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行的提出研究课题,并小规模的进行课题研究。它的特点在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一线教师并不是开展的学术研究,因而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能够即刻纳入课题研究范围,极具操作性。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际践行,而微课题就是在实际践行中开展研究,一线教师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实际教学活动方式进行的,二者有着共同的开展方式和目的诉求,将二者组合研究,以“微课题”的模式进行德育教学,是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

一、德育教育中“微课堂”开展方式

1. 确定德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当下的德育是以“救火”的形式展开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示重视德育工作,会下达一些开展德育活动的文件,学校一旦接受到这些文件,就会展开突击式工作,一时间,德育教育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是一门专门应付检查的教育学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深刻,自然地淡化了德育的重要性。

将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微课题进行研究,就从学生到学校增加了对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视力度。就学校和教师而言,每年是有固定的课题需要完成的,一旦将德育中出现的问题确立为“微课题”的主题,它就不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教师会切实的去开展这一工作,已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任务。对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在持续开展,不再如之前那般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教师强调的重点学生会更加忠实的去执行。因为涉及到教师的研究,教师会注重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答方式的探究,不管是问题还是方法,都是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教师的这一表现会监督着学生,使得学生倍加关注,并且按要求进行。

2. 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学科知识那般有着明确的知识点以供学习和检测,学校教育不是工厂车床,将所有的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品“生产”的完全相同,既不可能完成,也更是不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规律的。

“微课题”虽然不是学术性课题研究,但是它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一线教师掌握着较为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是具有理论素养的研究群体。同时,一线教师不像专家学者一样,他们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详。由他们开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有声么不良表现,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从而针对这一表现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探究。开展教育的过程也不再如同教育学者和专家那般,提供多重方法以供参考,而是直接讲方法运用于实践,并跟踪观察,随时进行方法的分析和改进,找到达到实际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德育教育中微课堂的注意事项

1. 正确认识“微课题”在德育中的位置

以“微课题”的形式展开德育教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教学,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教师的重心依旧在于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德育教学,老师必须保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并且针对德育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从建立“微课题”的功利目标向准确认识转变,促进自我和学生对德育的重视。

2.“微课题”的持续进行

德育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微课题”的研究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表现中出现的问题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要能准确的认识到:德育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只有阶段没有终点的课题。它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因而,与学生相处的各个时刻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德育教学也在各个时刻开展着,不能完全地将德育教学分离出来。

3. 德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检测

德育教学教学目的难以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检测,因而,在建立德育“微课题”后,将这一检测在实践中开展,跟踪研究就是检测方式,并且,将跟踪研究中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明确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考察评价,从而让德育不在是抽象的。

三、结语

将德育教育建立成“微课题”的形式,学生作为被研究对出现,教师的研究以他们为基础,从而将他们的实践变成了主体,使得德育进行了说教到实践的转化,并且督促了学生将道德认知运用于道德实践,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我国的教育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进程中,重视德育的呼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一直以来,德育教育的效果一直令人担忧,与实际期望值相去甚远,教育部门下达指令督促德育教育进行,但是德育无法检测,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就德育的实际开展模式——微课题进行了研究,以帮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课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毕玉宣,李立飞.“微课题”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6,(01):5-6.

[2]周玉霞.普通高中学科备课组合作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探析论文 篇2

一、当前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中学德育教育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知识时的内容,是作为教师能力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国民整体道德素质不如以前,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德育要到不断提高。这是社会对于初中德育教育的要求。同时,学生德育教育同样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初中德育在内容上是指对学生品德形成有重要帮助的一切相关内容,都可以成为德育的内容,而德育的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格健全以及心理健康的人,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由此可见,探讨初中德育的实效性对于其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德育学校创建以来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育人,因此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

首先,在德育教育长期发展中,一些优秀的内容逐渐被传承下来,但是有些不适合当前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也同样被传承下来,比如对学生的不平等待遇、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崇拜权威等思想,这些传统思想在当前我社会中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

其次,德育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当然,对于学生的批评教育不能因此而不再去执行。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更为常见的教育方式是对学生的说教,采用语言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并逐步走上成长的正轨。然而,在长期的发展可以明显的见到,在前期德育教育中,说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在中后期德育发展阶段,说教已经不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逐渐改正,学生对于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应该逐步的转变方法与策略。另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是開展德育主题班会,围绕德育的某一主题展开。这样一种类似于讲座的教育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也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学生反而很反感这样的班会。可见,学生对于教师的德育教育已经陷入一个漩涡之中。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避免再适用明显的德育策略,寻找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长的方法,使学生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被教育,采用这样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而育人相对于教书而言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先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才有可能谈论学习的问题。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学生来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在主流价值观的熏陶中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而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同时,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更重要是人品,因此,必定要提高初中德育教育,为社会发展储备高质量的人才。

三、提高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德育的关键最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信任持久的关系,如果学生对于教师采用不理睬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德育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一直是以一种绝对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学生有一点不符合教师心理,教师就会责骂学生,甚至影响其对待学生今后的学习,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初中德育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无疑,这是非常有效果的。我在与学生相处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并且也要求学生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同学。在课间的的时候,如果有时间也会与学生一起做游戏,聊天,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需求,从而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德育教育要掌握有效的方法

当下的学生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的他们,有着更为敏感的心理,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学生心理状态,以此来“因材施教”,促使德育教育产生更为有效的效果。上文讲到,传统的说教以及以讲座为形式的德育方法并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需求一种更为无形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育。在长期与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学生有些问题是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的,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如果不及时的解决很有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障碍,比如爱情问题,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我与学生建立的良好关系,学生会非常的信任我,愿意将他们的心事与我分享。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哪些问题是学生共有的,我就会采用专题班会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说教,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沟通,将这些问题放大到全班,引起全班同学的重视。如果有些问题仅仅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我通常会采用一起散步、游戏等方式,在这些活动中渗透我的德育教育。总之,就是采用一些不明显的方式,在学生不会产生逆反情绪的前提下,进行德育,这样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三)端正态度,耐心最重要

德育,是教师最为头痛的内容,应为很难产生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根本无法耐心的进行教育。但是,笔者要说的是,无论学生是怎样的学生,只要还没有到最坏的程度就要有耐心的进行引导,而不是对学生大吼大叫,甚至于辱骂学生。教师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就是耐心。学生还是在不断学习的阶段,总会有犯错或者迷糊的时候,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初中德育实效性初探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文化内涵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初中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转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将会遇到许多阻碍,甚至误入歧途。因而,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和思考方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

一、德育在初中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

目前,德育理念的提出已得到社会、家长和学校的认可。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家长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的德育工作,教师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学生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在发生转变。因此,相关部门更应对初中德育工作加强管理,增强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让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初中教学中的德育策略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知识,研究教学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此外,教师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误入错误的道路。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其进行德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从而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就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其进行德育,而且,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尊心、逆反心理较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异常的行为举止,脾气也十分暴躁,如果控制不得当,校园暴力事件将会频繁发生。因而,教师在遇到以上情况时,要冷静处理,友善地对待学生,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批评,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犯的错误,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虚心接受教师对其进行的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自卑心理,并在日后的生活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关系。

(三)转变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据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使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德育无法深入到初中教学中。因此,初中教师要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只有学生对德育产生兴趣,才会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识。

(四)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并且,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才是最有力的说服者,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学生也不会心甘情愿接受教师对其的教育。

(五)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和专业素养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将重要的德育精神和理念灌输到教师的思想中,让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也能合理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例如:在新学期初,学校应制定关于德育的规章体系,加深对教师的监督与管理,让教师将德育实践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总之,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地将德育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和品德行为,并且,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和品德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

(作者单位:四川资阳市雁江一中

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篇4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学生正是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本文就初中德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搞好初中德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一支以学校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德育工作小组为指挥中心,以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体,全体学生参与的德育工作组织网络。

其次是提高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提高德育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美好灵魂的人是不可能的。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总是从教师的身上寻找自己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标准。因此,教师的思想境界、言谈举止、衣着仪表等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规范、为人师表是我们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不能把学生教育好。

三、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信任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在关心学生的同时,还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教师的信任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信任,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安慰,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增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在制订德育计划时,必须改变完全由教师制定的传统方法。如:邀请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参与德育计划的制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心热点,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师生共同确立德育主题,共同设计活动程序。可以进行学生设计制定的德育活动方案的评比,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教育活动方式,做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如:在课堂教育中,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和争辩,使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思想观点有机会和场合进行表达、交流和沟通,以达成共识,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地自我教育。

六、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市场经济全新的社会背景,使学校德育已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德育的开放性已成潮流,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学校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

七、加强家校联合

加强德育建设 提高德育实效性 篇5

南兴镇清坭小学蔡武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一、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江泽民同志更充分地指出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党给学校在新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任务。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

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将满腔的热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指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大德育观念的引导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学习中央八号文件有关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确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通过教师首任制的推行,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壁墙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三、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出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教师育人观念,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3、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搞好学校三风建设,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四、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部门,应该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

1、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同时,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①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它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②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德育实效性 篇6

我国的教育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进程中,重视德育的呼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一直以来,德育教育的效果一直令人担忧,与实际期望值相去甚远,教育部门下达指令督促德育教育进行,但是德育无法检测,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就德育的实际开展模式——微课题进行了研究,以帮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微课题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它的实效性直接体现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将教育中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品德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发扬,就真正地实现了德育的目的。

微课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开展模式,它是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的。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行的提出研究课题,并小规模的进行课题研究。它的特点在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一线教师并不是开展的学术研究,因而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能够即刻纳入课题研究范围,极具操作性。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际践行,而微课题就是在实际践行中开展研究,一线教师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实际教学活动方式进行的,二者有着共同的开展方式和目的诉求,将二者组合研究,以“微课题”的模式进行德育教学,是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

一、德育教育中“微课堂”开展方式

1.确定德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当下的德育是以“救火”的形式展开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示重视德育工作,会下达一些开展德育活动的文件,学校一旦接受到这些文件,就会展开突击式工作,一时间,德育教育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是一门专门应付检查的教育学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深刻,自然地淡化了德育的重要性。

将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微课题进行研究,就从学生到学校增加了对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视力度。就学校和教师而言,每年是有固定的课题需要完成的,一旦将德育中出现的问题确立为“微课题”的主题,它就不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教师会切实的去开展这一工作,已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任务。对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在持续开展,不再如之前那般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教师强调的重点学生会更加忠实的去执行。因为涉及到教师的研究,教师会注重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答方式的探究,不管是问题还是方法,都是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教师的这一表现会监督着学生,使得学生倍加关注,并且按要求进行。

2.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学科知识那般有着明确的知识点以供学习和检测,学校教育不是工厂车床,将所有的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品“生产”的完全相同,既不可能完成,也更是不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规律的。

“微课题”虽然不是学术性课题研究,但是它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一线教师掌握着较为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是具有理论素养的研究群体。同时,一线教师不像专家学者一样,他们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详。由他们开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有声么不良表现,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从而针对这一表现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探究。开展教育的过程也不再如同教育学者和专家那般,提供多重方法以供参考,而是直接讲方法运用于实践,并跟踪观察,随时进行方法的分析和改进,找到达到实际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德育教育中微课堂的注意事项

1.正确认识“微课题”在德育中的位置

以“微课题”的形式展开德育教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教学,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教师的重心依旧在于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德育教学,老师必须保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并且针对德育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从建立“微课题”的功利目标向准确认识转变,促进自我和学生对德育的重视。

2.“微课题”的持续进行

德育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微课题”的研究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表现中出现的问题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要能准确的认识到:德育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只有阶段没有终点的课题。它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因而,与学生相处的各个时刻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德育教学也在各个时刻开展着,不能完全地将德育教学分离出来。

3.德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检测

德育教学教学目的难以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检测,因而,在建立德育“微课题”后,将这一检测在实践中开展,跟踪研究就是检测方式,并且,将跟踪研究中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明确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考察评价,从而让德育不在是抽象的。

三、结语

将德育教育建立成“微课题”的形式,学生作为被研究对出现,教师的研究以他们为基础,从而将他们的实践变成了主体,使得德育进行了说教到实践的转化,并且督促了学生将道德认知运用于道德实践,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毕玉宣,李立飞.“微课题”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6,(01):5-6.

[2]周玉霞.普通高中学科备课组合作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初中德育实效性 篇7

一、知识学习上的指导实效性

指导, 就是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家重大的改革措施和国际动态, 以端正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方向, 及时吸收最新知识。在重视培养学生相应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同时, 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使之具有为经济建设努力奋斗的决心。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积极钻研、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为此, 在政治课教学中可结合现实开展专题讲座、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 使学生普遍有了紧迫感, 学习气氛空前浓厚。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 以较少的投入, 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 促进学生积极体验, 主动思考, 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努力创设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 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

二、思想品德的铸造实效性

铸造, 就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使学生在身心感受、体验、摄取中加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政治课教学应该把品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应首先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教师的劳动过程, 就是教师以自身的思想情感、信仰习惯和知识通过各种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过程。如果教师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为事业献身精神, 那么他的学生会在耳濡目染中, 又对教师品格的认同心理而促成自己道德的同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和长效性, 甚至可以影响其一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自身形象的设计和塑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真正成为学生的“师表”。

例如, 在八年级《文明交往礼为先》教学中, 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 一是在长途客车上, 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 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 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 对人不礼貌, 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 就会伤害他人, 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 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 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 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行为习惯的优化实效性

优化, 就是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 采取多种教育手段,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它是以人的内心修养为基础, 受思想认识支配的。道德认识外化为人的行为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由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中, 我们必须进行健康的引导, 以利于学生行为的优化。思想认识的正误直接左右着人的行为。学生对我国当前各方面的改革与变化十分敏感、十分关心。但是由于他们缺乏辨析能力, 思想判断不成熟, 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潮容易兼容并蓄, 不加分析地产生思想共鸣, 自以为时代精神被抓住了, 表现在行为上超越现实、急于求成、评论多于实际行动, 有的学生常常有盲目性、偏激性, 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观念、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 政治课应起到优化学生行为的作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待现实, 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 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支配行动, 实践上的创新, 先要思想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 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想犹如泉涌, 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四、健全身心发展的实效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在这种背景下,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会产生不安、焦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形成严重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就可能导致人的行为失常, 甚至带来严重后果。政治课教材本身就包含着健康心理教育的内容。我们应从落实思想政治课目的出发, 通过教学, 配合班主任, 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 解决问题, 用理智驾驭情感, 自己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使学生成为有一定自我教育能力和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专业人才。

初中德育实效性 篇8

1 关于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现状的分析

1.1 关于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观念问题的分析

目前来看, 很多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论教导方面, 这是一种比较硬性的教导, 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积极改善教导方式, 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式, 进行解决。

1.2 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不高

德育理论水平不高, 不能紧跟时代发展, 这是中学班主任普遍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由于匮乏深厚的德育理论做基础, 导致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问题, 一种是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从中学生身心实际特点出发, 没有深入研究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状态;二是德育工作匮乏针对性, 学生由于家庭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的背景、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致使其个性和心理特点各有不同。

1.3 班主任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当前诸多班主任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 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 往往习惯把过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学生成绩的优劣上, 对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却经常视而不见, 或者只是稍加引导, 并不真正重视, 仍然把自身单纯定位在“教书匠”的层面上, 而没有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育人职责, 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 这是班主任教育科研能力薄弱最典型、最显著的表现。

2 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应该采取的有力举措

2.1 教师要转变德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德育观念的转变, 真正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和开展德育工作, 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切实树立全新德育观, 努力学习最新德育理论知识, 丰富自身理论储备, 同时还要利用工作之余, 广泛涉猎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 这有助教师从更深层面去了解和把握中学生的心理, 进而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2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只有对学生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 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呢, 建议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一是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长的架子, 深入学生群体之中, 把自身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 尝试和学生做朋友,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耐心倾听学生内心的疑虑和困惑, 这样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 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对学生实施教育;二是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请家长辅助学校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孩子在家的表现和思想状况, 这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双方教育的不足, 还能更全面的了解孩子身心成长。

2.3 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古语有云, “其身正, 不令而从;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可见榜样的力量和作用,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切实认识到这一点, 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 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和情绪, 始终秉持温和、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身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 比如教师想帮助学生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 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之外, 教师更多的要以身作则, 看到教室和校园地面有垃圾, 随时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无意识的进行模仿和学习, 我相信这种方式远比教师进行反复的道德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也更有力量, 这就是教师“身教”的结果, 正如俗语所言, “身教重于言传”。

2.4 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德育工作

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最大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成长, 为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真心真意的看待每一个学生, 首先教师在日常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加强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决不可因为某一个学生成绩优异, 就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某一位学生成绩较差, 就对其不理不睬, 这种做法不但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情感, 还在无形中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给教师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障碍;其次教师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切忌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随意发号指令, 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正确的做法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多以商量的口吻和学生交谈,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于合理的部分, 教师要虚心采纳和接受, 勇敢作出自我批评;最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实施推心置腹的教诲, 这不但会让学生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同时有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 诉说困惑。

2.5 教师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能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能力的有效举措之一, 因此教师可巧用各种时机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新生入校的第一次班会, 教师可把它设计成演讲式主题班会, 请每位同学上讲台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过去、爱好、性格特征等, 这不但有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 还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 可谓一举多得, 又或者在中国传统节日“母亲节”的时候, 请同学们准备一束康乃馨, 写一篇感恩母亲的文章送给妈妈做礼物等, 这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有效举措。

结束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 中学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切实秉持尊重、爱护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加强对实践的探索和分析, 同时注意借鉴和学习前人好的方式、方法, 切实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塑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光文.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 .[1]韩光文.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 .

[2]刘晓华.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2]刘晓华.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

[3]陈勇.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3]陈勇.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

初中德育实效性 篇9

一、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和谐的班风体现在班级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彼此关系融洽, 班级团结力强等方面。在平常的工作中, 时常会遇到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因为一点小事纠纷而引发了激烈争吵, 甚至还动手打架, 这就是不和谐的表现, 如果班级里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那势必会影响同学们对班级团结的信心, 于是大家就分小帮派, 恶性循环之下, 班级氛围越来越不和谐。因此, 班主任一定要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 在班级里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 要及时地进行调解, 让双方学会相互理解、相互礼让, 避免摩擦激烈化。

积极向上的班风也是班级进行班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实中, 有些班级的班风有消极的倾向, 比如新学期开始某一个科目的学习难度偏大时, 同学们普遍对该科目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在私底下叫苦连天, 却不及时地派代表与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进行积极的沟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感觉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 失望、不自信情绪也越来越见长, 这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班级在该科目的考试上成绩普遍不理想。但是如果在课程开始时, 大家就及时地与老师作了沟通, 之后老师转变了授课方式, 顾及到学生们的学习进度, 那么整个班级在该科目上的考试成绩应该是另一种水平。所以说, 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二、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首先, 班主任应尽量参与到每一项日常管理当中, 比如早、晚自习的时候去教室里巡视一下, 看看有没有不专心上自习的同学; 班级大扫除的时候, 去看看教室里的卫生有没有做到干净整洁; 学生体检的时候, 一定亲临现场, 等等。

其次, 班级的日常管理应该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班干部包括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等。在每一项日常管理中, 都应该安排与该项管理有关的班委作自己的小助手, 对该项工作进行检查, 并在该项工作的进行中起带头作用。比如在班级进行大扫除的时候, 就一定要让劳动委员作好带头作用, 并在大扫除结束后做好卫生检查工作。

再次,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应该适当地进行小评比。

三、让整个班集体充满爱的氛围

1. 了解学生。平常要多通过聊天、谈心 ( 非谈话) 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方面的困难等,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

2. 关怀学生。在了解学生之后, 一定要对他们的困难等多加关怀, 比如学生在经济、物质、方面的困难, 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习困难等, 通过关怀让学生感觉到温暖。

3. 尊重学生。初中的学生已有部分开始了叛逆期, 且他们大多自尊心比较强, 所以班主任在日常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等, 充分尊重学生, 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4. 对学生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心理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思想行为等都在班主任的职责范围之内, 因此, 班主任一定要负责任, 好好地照顾、用心呵护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 而且身体健康, 性格乐观, 思想积极。

5. 对学生要宽容, 原谅学生的错误。正如前文所说, 初中的学生已有部分开始了叛逆期, 在叛逆期的时候, 大多脾气比较暴躁, 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 有时甚至还会与老师发生冲突。

四、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1. 运用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班、队会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载体, 也是宣传安全常识的有效组织形式,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方式, 加强安全教育, 对同学们进行多方面安全知识的宣传, 让其知道怎样做才能不会被伤害、做什么事是不安全的、怎样避免危险等等。

2. 运用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不能空洞说教, 班主任一般还兼任有某一学科的教学工作, 所以可以通过自己所教授的科目, 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和安全常识教育的内涵和源泉,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 运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现实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很多, 比如说交通事故、火灾等, 在进行安全教育时, 可通过口头讲述, 也可通过宣传片、纪录片等形式, 通过实例的讲述对同学们进行安全教育。

五、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

对初中学生的教育是由家长和学校共同进行的, 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双方进行沟通的机会有很多, 比如家长日常接送孩子上下学、家长会、班主任进行家访等时间。沟通的内容也有很多方面, 比如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情况等。

摘要: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班级里班风好坏、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与班主任所开展的德育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论述了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具体包括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抓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让整个班级充满爱的氛围, 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五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光恒.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科技信息, 2008, (28) .

[2]李刚.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9) .

初中德育实效性 篇10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的, 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把一件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化, 再将简单的事情变得规范化, 规范的事情变得程序化, 最后把已经规范的事情变得标准。精细化管理一般是用于企业的管理, 它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常规模式的管理方法, 而是把常规模式变得更深层次, 以“ 规范、缜密、深入、个性”为特征。 对于初中德育的精细化管理, 就是以最有效的教育模式来获得最大化的教育回报, 达到一个师生都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将德育工作的教育理念融入到精细化管理中来。 在初中的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做到规范化, 同时也要深入探究, 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个性。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模式, 能够抓住精细化管理的精髓的企业发展的都非常好。 同样教师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德育教学工作中来, 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初中的学生这个群体决定了教师一定要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在工作中。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都不完全成熟, 在社会上还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容易受到伤害。 德育精细化管理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 对自己的同学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比如学生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爱好等方面。 所以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初中德育工作中已经势在必行。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心都不成熟。 在思想上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处于成熟性和幼稚性相互矛盾的状态, 在行为上他们追求一些刺激性的行为, 在学习上是他们有了自主性。 但是当这些初中生在真正面临问题的时候, 他们又会变得没有办法。 针对学生的问题, 传统管理者们就会制定出一系列的、同一标准的规则来管理学生, 但是这样管理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们是单独的个体, 他们是不同的, 把学生们的创造性扼杀了。

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 学校为了减少风险, 就把学生们的德育活动大量的减少, 把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到了班主任的身上。这种德育工作过于单一, 没有认清德育工作的目标, 只是把学生们培养成听话的学生, 同时这种德育工作的效率过于低下, 没有起到有效的重要。

三、渗透精细化管理, 提高初中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德育工作是一个全面性的工作, 它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家长和学生的, 这些工作都是十分需要细节性的, 因此把精细化管理放在其中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效率。 要做到渗透精细化管理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 学校和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 要以学校为基础,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同时负责, 任课教师不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 要改正这种观点。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承担了培养学生德育的责任, 为学生未来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所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 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 学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责任, 要把德育工作融入课堂中, 让教师明白教书要教授知识, 更要教品德。 其次, 要实施德育的精细化管理, 就要制定规章制度。 精细化管理讲究地是细, 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 教师要明确细则, 认真负责地去执行, 不要把这些制度束之高阁, 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实行全面发展,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要多训练, 作好记录以便随时跟进学生们的心理状态。 同时要明确学校是以人为本的, 在进行德育管理中, 要注重人性化, 但也不能过度, 要人性化和权威化并行。 最后, 实施德育的精细化管理, 不是学校的事情也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而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的事情。 学校要多开展和德育有关的活动, 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也要开展家长学校培训, 向家长们介绍德育的重要性, 积极调动家长们的热情, 把学校德育教育和家庭德育教育结合。

四、结语

初中德育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 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所以德育教育要运用精细化管理, 把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 让同学们在德育培养的关键期, 树立起正确的德育意识, 为今后的道路打下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光元, 傅敏.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皖西学院学报, 2008, (04) .

上一篇:剧目创作下一篇:铁素体不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