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工作策略

2024-05-01

初中德育工作策略(共8篇)

篇1:初中德育工作策略

初中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探讨论文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原则,从初中教育这个角度上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学生已逐渐告别儿童时期的稚气,逐渐变得成熟与独立。另一方面,学生开始渴望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但又略显急切与浮躁,这两大方面交织相融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叛逆期出现在初中阶段的原因,这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作为校长,应当带着全局思维去思考初中德育的开展策略。

一、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要想有效开展初中德育,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一方面是软环境。整个学校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这些看似无形的东西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与督促。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应当更柔性与温和,通过指引、提醒、劝诫等方式,而不是讽刺、责罚,甚至打骂。和谐的育人环境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教育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时,一切工作就会变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是硬环境。整个学校的校容校貌都应该有一股温和有序,如沐春风般的舒适感。比如校道上、楼梯间、课室外等,一些与德育有关的标语口号、名言警句、温馨提醒等,这些小标识不仅可以起到点缀校园环境的作用,而且也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营造很好的氛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除了日常的课业教学以外,学校可以根据德育的内容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将德育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比如,举办征文比赛。既可以是对德育书籍的一些读后感、读书报告、评论文章等,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可以是学生通过观察或了解所感悟的,领悟的德育心得等等,总之,就是鼓励学生以书面文字的方式来记录下自己对于德育的看法与收获。比如,推选德育先锋等等。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帮助弱者、自我修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总之,就是利用榜样力量的感染与影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比如,组织户外活动。通过安排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音乐厅、走入艺术展等方式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美、感受美、接触美的机会,以富有艺术气息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德育水平。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践行与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三、重视家长与学校的相互配合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家长与教师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重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相互配合。一方面,热情邀请家长加入到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工作之中。比如,学校提醒学生在放学回家后或周末等课余时间里要主动帮助父母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像拖地板、洗碗、打扫房间、浇花锄草等,教师应当及时把学校“布置”的这些作业告知家长,让家长一起参与到监督与帮助学生之中,特别是对于部分过于溺爱子女的家长,教师应当提醒家长配合,不要一味地承揽所有家务活,而是要给子女一个成长的机会与空间。另一方面,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及时交流,特别是当教师在学校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行为举动或者不振的精神状态或者错误的思想倾向时,就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好沟通,以“无缝对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校与学生家长的相互配合是避免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存在空白与缝隙的重要保障。

四、细化有章可循的德育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规则的指引与约束,德育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学校要制定并细化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德育制度。比如,在学生日常的行为操守中,是否能够做到帮助弱者而不是嘲笑弱者、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尊重师长而不是辱骂师长、遇到问题时及时疏导并请求帮助而不是畏畏缩缩,欲盖弥彰,在与其他同学及老师交流时,是否能够做到使用礼貌用语而不是随意爆粗口、讲粗话,在活动中是否注意礼貌谦让而不是粗鲁蛮横等等。学校应当将学生的日常守则悉数细化,一方面,这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管理工作效率,令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这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与自我规范的能力,令学生的自我修炼有章可循。有章可循的德育制度是帮助学校将所有德育工作落实到位的一种细化的、具体的指引与操守,其目的是让执行者与管控者都能够对“德育”二字的理解从口头落实到书面,从假想落实到行动。“灌溉德育之花培养栋梁之才”这是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精神要领,育人之本,德育为先,德育的工作开展是每一个学校的重中之重,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既要从宏观的角度,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来保障整个学校的德育氛围,又要从微观的角度,通过重视学生家长的相互配合与细化有章可循的德育制度来落实整个学校的德育开展,由此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与健康的心理。

篇2:初中德育工作策略

一、德育应融入各学科

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由于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渐渐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无论是历史课,还是英语课,都可以进行道德

二、德育奖惩制度

三、学生、老师、家长互通的德育

篇3:初中语文德育实施策略浅析

一、课程目标导航策略, 让语文德育在课堂中有地位

在当前追求学科属性、回归学科原点教改口号下, 许多语文教师并不太敢提及德育的话题, 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谈德育是不务正业, 会导致语文味的缺失。其实, 这种观念是有失偏颇的。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很多, 笔者认为,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2011年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列举出10个条目, 有5个条目涉及德育目标。其中, 第一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 德育其实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到课程目标去审视德育, 可以厘清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语文学科与德育的关系。语文学科与德育两者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 我们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的语文属性出发, 可以把德育看成是语文教学的“魂”, 将语文教学看成是德育的“体”,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缺位, 就必然导致语文教育“魂不附体”。二是德育目标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系。德育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过程, 更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审视人生、塑造人格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列为语文教学的目标, 那就是一种不完整的语文教学。因此, 我们通过课程目标导航策略, 充分认识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从而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

二、课堂文化濡染策略, 让语文德育在课堂中有成效

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文化的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持久的濡染作用, 实施课堂文化濡染策略, 让语文德育更有成效。那么, 如何构建具有德育功能的课堂文化, 笔者认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师源性的, 即语文教师的学识才干、涵养品德、教育智慧本身就是构成课堂文化的要件, 也是语文德育资源。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可以用自己的人格光芒照耀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例如,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文本中所写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为什么说是枯燥无味, 其深层含义是什么”进行个性化解读, 当教师用欣赏的眼光, 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 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时, 这样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渗透德育。教师在遵循学生个性化解读与坚持正确价值引领的同时, 从其行为本身, 让学生获得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德。

另一方面是班本性的。班本课堂文化除了班级物化的文化表征外, 还有制度文化、仪式文化、活动文化等,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当课堂中的每一位成员在语文学习、讨论中, 获得同伴的尊重, 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对话, 那么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培养民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品性和自律习惯。

三、教学内容渗透策略, 让语文德育在课堂中有载体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或讴歌主人公高尚的人格情操, 或讲述普通人积极奋进的故事, 解读伟人们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理, 富含德育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德育, 使德育在课堂中有载体。教师应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善于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时, 要抓住钱学森的经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在文本解读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晏子使楚》一文中, 通过对晏子人物形象的分析, 凸显晏子善于辞令, 不畏强权, 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师经过正确引导, 将德育渗透其中。三是通过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材中的作品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丰富的思想内涵, 还具有深远的情感意境。在教学中应从文本意境入手, 创设特定情境, 以达到情感渗透, 以情育德的目标。在教学《长征组歌》时, 可选择有关视频片段补充课文内容, 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篇4:开展初中德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策略

我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关于“品德”的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初中阶段是初中生发育成长的关键,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时期,初中生逐渐从心理上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力求摆脱外在束缚的转型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方面不同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心理十分敏感,对新奇的事物十分好奇,教师在德育方面要因人而异,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教育对德育不够重视,初中德育工作长期脱离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影响了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我国初中德育现状

1.在教育方式方面并没有彻底做到以人为本,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或者老师批评学生,也许站在大人的角度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为什么都是同一个老师讲课,有些学生学习好,有些学生学习差?难道仅仅是因为有些学生不努力才造成成绩的两极分化?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同样的老师授课方式,有些学生能接受,有些学生就适应不了。所以,不应该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去针对所有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

2.在教学内容上过于依赖课本,课本是一门课程的根基和蓝图,教师有了课本才有所依托,才能有的放矢,可见课本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一味地依靠课本来授课学生就根本不会有兴趣,完全就是照本宣科的方式,不加以讲解,学生就不知道课本中需要掌握的重点。

二、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

1.德育需要高素质的师资

高素质的师资与教师的教育水平、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密不可分的,高素质师资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教学思路的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热爱学习。教育要本着育人为本的原则,从单一的知识教育发展到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健康、快乐的心理环境下成长。教师应该平等地关爱每个学生,不能以某位学生成绩不理想就歧视,教师要在生活、学习上关心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这对于学生以后品德的建立是良好的基础。

2.三位一体的德育

三位一体的“三位”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对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形式,是对学生德育的重要支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学生主要面对的也是这三种环境,每个方面都是环环相扣的。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反馈,便于共同协商解决,社会应该给予学校和家庭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应该通过与社会的共同参与,提高学校的文明教育程度,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学校内应该实行德育,社会活动中重视德育,家庭教育中突出德育。从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个性,奋发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3.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德育气氛

(1)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整体面貌、管理方向、教学水平的客观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思想道德和日常生活,反映了学校对师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2)创建文明进取的校园精神,良好的校园风貌是校园的精神支撑点,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的作用,学校领导应该从各方面制定学校教育理念。在德育中,努力改善校园教育的德育环境;在德育中,应美化教育与学生活动场所,更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学生生活中开展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畅.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做好初中德育工作[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

[2]张建荣.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教育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刘必正.开展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三点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

篇5:初中德育工作策略

重庆市綦江区新盛中学“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来源

《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属我区2013年度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自选课题,于2013年7月经綦江区教科所组织教育科研专家评审立项,课题批文号为綦教科所【2013】23号。课题负责人由重庆市綦江区新盛中学校长周家朝同志担任。

二、研究实施与管理 ㈠成立课题组

2013年9月,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由学校校长周家朝同志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与规划,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确立通过考核确定主研人员的工作思路;成立学科研究小组,承担本学科课题的研究工作。

㈡明确研究职责

1.课题组负责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计划。各学科组根据总体实验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研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实验计划,并做好第一手材料的收集整理。

2.课题组制定主研人员考核办法,并就课题组织管理、资料管理、成果处理和经费筹集、奖励办法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3.课题组成员负责对实验班级的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负责对实验教师进行工作分工、检查、督促、总结。

㈢建立研究制度

课题组对研究工作提出了“五性”的要求。即:

1.科学性。即用科学理论指导研究,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自始自终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坚持培训后实验。

2.民主性。即无论研究人员职务、职称、学历高低,在研究中都有同样的发言权,地位都是平等的。课题组充分尊重实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协商、民主讨论,整个研究过程民主气氛要浓。

3.操作性。小班教学互动策略整合要切合班级学生实际,教师执行方法有效,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乐于学习。4.时代性。研究的内容、手段和研究的成果要体现时代要求,要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

5.实效性。无论是从理论到课堂实践的探索,都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㈣加强研究实施管理

1.搞好实验前测,根据前测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2013年9月,课题组对学生喜欢的课堂、学生喜欢的互动形式、教师的互动情况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互动课堂的想法,以期为课题实验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92.4%的学生100%的教师认同学校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96.5%的学生喜欢互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85%的学生100%的教师认同课前、课中、课后的“三环三动”,86.5%的学生100%的教师认同师生、生生、媒体、组间的“主体四动”,92%的学生90%的教师愿意开展以“天天向上”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互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全体教师赞成学校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喜欢互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数学生大部分教师愿意开展以“天天向上”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互动。因此,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是我们师生的共同需要,是迫在眉睫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2.抓好骨干培训。

为了使广大实验教师明确开展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抓住“区小班化教育研究启动仪式”在我校开展的契机,邀请区教科所赵所长作“小班化教育思考”的专题讲座,邀请区教科所专家曹红到校对全校教师进行互动课堂专题培训,邀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学科教研员对课堂互动教学进行指导,同时学校课改领导小组也多次进行互动理论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深化了课程理念,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和怎样进行互动教学的问题。

3.运用典型引路。

为了使学校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有引领课堂的范例,我们以学科组为单位确立学科样板课,让各学科组教师对互动课堂有了初步认识,并逐步在全校推广。

4.做好课例研修。

为了使本课题“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 2 明确分工,主要借助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平台,研究组成员分工负责学科组,按照教研计划、研究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活动,然后根据活动具体事例写出研究总结论文,归档成立教学案例。

5.做好竞赛激励。

为了推进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先后开展了以“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为主题的教学经验论文、教学优质课、学生体会文章的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课题的有效开展,提高了课题开展的实效性。

6.运用评价导向。

评价是杠杆,要推进课题研究,教育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年度绩效考核方案中专门设立了20分的参与类考核,把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作为产生主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依据。

7.做好总结提炼。

为了搞好课题研究,课题组要求学科组每月有一次主题研修,每周教师会有一人主题演讲,让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财富,以推进整个课题研究。学校还专门搭建了论文发表和评奖的平台,鼓励教师论文写作,现已有10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

三、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㈠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

㈡第二阶段:课题论证和立项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㈢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等。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汇报集。具体安排:2013年9月,撰写开题报告、设计“小班课堂互动教学案”;2013年10月,区小班教学启动仪式暨课题开题准备;2013年11月,区小班教学启动仪式暨课题开题,各学科子课题设计与规划;2013年12月,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体系构建;2014年1月,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经验论文评比活动;2014年2月,小班互动教学赛课活动;2014年3月,阶段性总结报告、成果评估,组建课题研究档案及汇报集。

㈣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总结小班化卓越课堂教学策略探索的成果,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四、研究成果(阶段成果、最终成果)㈠主要阶段性成果

⒈“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论证设计 ⒉“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⒊“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内容体系” ⒋“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方法途径” ⒌“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教学设计集 ⒍“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教学实录课例 ⒎“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论文集 ㈡最终研究成果

⒈“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⒉“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论文集 ⒊“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五、研究体会

㈠初步形成较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课题的指导下,探寻教学规律,形成了较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解决了小班化教学中的一些新问题,深化了农村课程实施改革,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㈡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增强了心智,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很好地转变了教师观念,改善了教师“因材施教、兼顾全体”的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㈣提高了我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

我校成功承办“綦江区小班化教育研究启动仪式暨点校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实现了课题研究在区内“有图像有声音”的目标。

作为本课题“社会互动”研究的载体——“天天向上”活动,教师与学生结对建家,有序开展家访、“到教师家里做客”、重大节日互发短信、社会实践等活动,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论文及赛课活动,多名教师论文获市县级一等奖、二等奖及国家级奖励,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学校办学影响不断扩大,收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关注。学校突出发展主题,狠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和争先发展,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六、经费决算

篇6: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工作报告

一、课题的启动

本课题于2013年9月15日申报汉中市级教科研立项课题,申报立项之前及立项过程中,学校已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研究,着手准备力量投入具体的研究,于2013年11月通过开题论证并正式启动。

二、课题的相关变动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研究人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动。由于我们的研究和学校的正常教学体制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有较大的变动,现在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为:

课题行政主持人:张志强 课 题 负 责 人:张琴 学术主持:

张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参与人:

张海慧: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教学功底深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成绩优异。

张丽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年,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杨 峰: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李 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张琴(课题负责人): 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张海慧、张丽娟、杨峰、李霞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整理资料。课题组成员的变动。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新鲜血液,使课题组更有活力。同时,我们也觉得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的,但这种繁重也意味着课题承担者能更多地从教学实践中收集各种类型的教学个案,有助于建模和解析。

三、学习及培训

本课题具有相对较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时间上跨度大,涉及到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了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必须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因此,课题组在本课题的准备和实际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课题承担者和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科研素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这些学习和培训主要有:

聘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马志明来我校进行题为《初中语文新教材解读》的学术报告。

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

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搜集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文章。如:《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以及新课程的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文章等。

2.调查研究法:编制初中文言文教学问卷,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3.语文实验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寻找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 有效途径。

五、课题的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整个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

1、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讨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3、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改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

1、各成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3、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条件,在校园网上建专题学习空间,增添学习资料、加强教研学习的力度以提供智力支持等。

4、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

2、学校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3、学校对全校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表彰先进,深化完善。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年级组、优秀班级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课堂教学模式。

五、研究成果与成效

1.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得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建立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先将课文重要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预习的问题,课堂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合作解决,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课文提出问题,或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我们不断开发各种文言文教学资源,使得文言文学习形式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了许多。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古诗文教学采用朗读比赛形式进行,文言文故事采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从敬畏到不害怕,再到喜爱,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古诗文朗读由以前的没有节奏感到会断句了,能带着感情去读文章了。

3.完成了《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4.编写了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编辑了针对初中学生文言阅读水平的文言文课外阅读材料及课外练习题。增加了学生文言文的阅 读数量,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5.撰写了有关的教学论文,杨峰老师撰写了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张丽娟撰写的《设疑促兴趣 成就提自信》,李霞老师撰写的《名著导读教学心得体会》、师国兴老师撰写的《古诗词意境摭谈》,张海慧撰写的《浅谈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张琴撰写的《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探究》。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课题在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由于学校以考试成绩考评教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老师们担心课题研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影响成绩。所以,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是很高。

2.由于经费等原因,本课题研究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够,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效。

在课题研究进行一段落后,我们要将较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班级、其他年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不断增强,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略阳县荣程中学《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探究》课题组

篇7:初中德育工作策略

摘要:体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承担着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担当起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和协作等多方面品德素养的职责。分析认为: 初中体育教学中透德育教育有以下策略1)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的结构进行德育教育;2)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3)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事件”;4)教师要善于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5)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6)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对学生的感染。

关键词 :体育;德育;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的结构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个方面。

1、开始部分的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例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吹哨集合,有些同学整队集合不迅速,表现的懒懒散散,漫不经心;有些同学说笑打闹;有的同学不穿运动鞋。以上各种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教育纠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入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考勤制度,渗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思想准备。

2、准备部分部分的德育教育

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应以严格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使学生思想身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动作准确、协调一致。例如:学生在练习基本体操,走和跑时,可以用榜样教育法,讲述解放军训练的情况,并让学生回想电视上见过的三军仪仗队、国旗班的军容军纪,使学生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集体主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用表扬激励法实事求是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立正气,为课的正常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

3、基本部分的德育教育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中心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过到的德育目的都要在这一部分体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基本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足、篮、排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跳跃、攀爬、技巧、体操器械动作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正面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存有胆怯、怕苦、害羞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仔细地去辅导帮助他们;用英雄人物和体坛名将的事迹鼓舞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这时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教育或批评,使学生明白是与非,改正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结束部分的德育教育

体育课结束部分是是一节课的尾声,在这里,课后小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批评纠正,以表扬鼓励为主,勉励学生,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另外,送还器 材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互相帮助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德育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等方面 的培养。一般来说,初中体育教材中田径、体操、球类等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教材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不同,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1、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度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如果一个没有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会失去同伴创造的机会,也难以有所作为。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2、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杜瓦尔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4、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没有纪律性违法违纪的人将会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三、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事件”

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宽敞的空间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错觉:“以为 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听老师的指令。”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意外” 现象。教学发现这些“意外”总是不断地出现在体育课堂上,如球类活动中的“争球与抢地盘”。体操类活动中和跑步运动中的“扭伤”,竞技类 比赛中的名次争夺,学生面对老师批评之后的 委屈或者不服等。它们都是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这些“意外”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学生不遵守体育课堂规范,不按照老师讲授的知识要领,不懂得某些体育活动的基本规范。因此,体育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现象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及时明确课堂规范,把课堂规范教学、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懂规范、明责任等德育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友爱、尊重规范等美好品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教师要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在组织教法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动作,通过同学间的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可以增强同学间互相帮助意识.增进友谊,培养情感;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在健美操等教学中,需有音乐设计的一种情境下,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就会既能达到学生身体锻炼,又会使学生陶冶情操教学的目的:在课堂小结中,评价和肯定一个学生时,会更加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这些种种都会使学生

个体进行内化,从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在体育游戏中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集体主义、同学友谊、自觉遵守纪律、勇敢、果断的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做击中目标(用球代替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又如,做头上胯下交叉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

五、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 誉 感 及 自觉学习、刻 苦 拼 搏 的 精 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教师赞扬他的长处之后,指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 慢 自然 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 罚 分 明”,其 意 不 仅 是 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 事 得 赏,这 不 仅 会 变 成 毫 无意 义,而 且 变 成“无 聊”的 代 名 词。过 重 严 厉 的 批 评,往 往 可 能 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1)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初中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对学生的感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具体的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七、结论

1、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体格,充实智力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培养感情智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善于利用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2、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的内涵,不失时机的加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3、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意外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4、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5、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6、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效仿。

八、参考文献

篇8:初中音乐课渗透德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 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教育正可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也说过“: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 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不但能益智, 而且能以美辅德, 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 感染学生, 震撼学生, 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紧扣教材, 升华情感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 诱导学生进入歌 (乐) 曲意境, 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 在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时, 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 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 再三强调的“前进”, 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 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 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 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 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因此, 作为初中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 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 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来感染学生, 使心灵美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音乐欣赏, 陶冶性情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的感知艺术。欣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 受到美的熏陶, 领悟音乐的真谛, 得到精神愉悦, 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一切有价值的音乐作品, 都凝聚着人类优秀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 也感触到作曲家深刻的思想, 使学生在听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 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我首先让学生聆听, 感受乐曲幽雅、宁静、温馨的意境, 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接着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绪, 民族器乐合奏的协调和音乐的动静、远近、景情的结合, 使学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获得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 用他们的语言和图画来描绘乐曲的丰富内涵, 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学生由衷地赞叹我国民乐的美妙, 严肃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宁静优雅的乐曲声中渗透到学生心里,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讲述故事, 渗透德育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 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因此, 适当地讲述一些音乐家的爱国事迹, 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 谢绝了法国音乐界殷勤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 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为民族呐喊, 为抗战怒吼, 并于1939 年3 月31 日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去听觉的情况下, 面对命运的不公毅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同学们被这些真实的故事所感动, 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伟大, 热爱祖国, 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 利用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较, 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 体现在什么地方,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 使德育渗透触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四、课外活动, 增强集体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课外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之中, 让学生切身体验团队合作精神, 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 所有的微小的力量才能聚集成一股大而有力的力量。

比如把全班组成一个合唱队, 教师通过分配声部让大家合作演唱完整的合唱歌曲, 在排练过程中也许有些同学有着不同的意见, 有些不喜欢自己的所在的声部, 有些同学又不喜欢站在最后排,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们知道只有相互体谅, 共同合作, 才能把这首歌曲唱好。为班集体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齐心协力实现和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让大家充分尝试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和建设形成团结力量的不易。通过这样的合作形式, 同学们懂得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在合唱中懂得热爱班集体, 懂得作为班集体一员的重要性以及能以班集体为荣的使命感。

总之, 音乐教育目标并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 培养出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 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 寓德育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参考文献

[1]梁奎.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年05期.

上一篇:交档案馆资料目录下一篇:观义中学野炊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