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

2024-05-10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精选四篇)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 篇1

本期特刊出淮北、泸州、扬州等地生态城市建设相关情况, 以飨读者。编辑:春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内容, 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2009年6月5日, 作为世界环境日重要纪念活动之一, 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泸州·生态城市发展论坛”在泸州开幕, 生态城市建设又一次成为业内探讨的焦点,

生态城市建设三原则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化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 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 也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张元端表示, 建设生态城市, 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城市的发展与它的承载能力相匹配, 是“生态城市”能否顺利建成的前提。

城市的快速发展, 迫切要求有效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一是要通过城乡区域统一规划和统筹发展提高城市总体的综合承载能力。不仅仅是局限于城区市区, 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领域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二是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从传统的资本拉动型、资源消耗型、管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 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三是要科学地配置城市结构, 充分发挥城市这个巨大系统对它所承载的生产力的“放大”作用, 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其次, 要努力促进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生态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绿色建筑”, 做好资源能源的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同时, 要营造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生态循环顺畅的城市环境, 保护和发展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在内的“生物多样性”, 创造鸟语花香、生机蓬勃的“生态美”。

第三, 要努力追求“人工设施自然化”。目前在人居建设中, 大自然被“人工化”的现象非常严重。高楼大厦成为人造山峰;楼宇间的狭长地带成为人造峡谷, 往往形成风口;高楼围合下的小块平地成为人造盆地;水泥等硬质地面、路面成为人造土壤等等。“自然的人工化”造成了多种负面的生态后果:破坏了原生态, 生态结构缺陷, 生态失衡。例如, 小气候被改变, 水的自然循环系统被破坏, 植被丧失, 物种减少等等。因此, 要建设生态城市, 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解决大自然被“人工化”的问题。一定要从规划设计入手, 力求城市人工设施的“自然化”。包括高楼大厦的合理造型和布局, 室内通风采光的改善, 渗水路面、硬草坪等的采用, 用增加树木和水面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等等, 使人工设施最大限度地“自然化”, 保证生态城市的实现。

生态城市实现五个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实现哪些目标?著名规划设计专家、亚洲发展银行住宅规划师刘彦声提出, 生态城市最终建成应该实现五个目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 包括绿地的有效性与生物的多元化性;生态安全性, 包括环境的质量;生态健康性, 对于资源的再利用的效益与再利用的可能性;生态认同性, 这与教育有关系, 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同与认可;生态经济性, 包括资源再利用, 节约与再生。

在这些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是规划+科技+政策+教育的结合体, 才能够全面体现宣言的指标。而这个结合体又体现在六大方面:第一是绿化元素极大量和多元化;第二是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协调性;第三是道路格局的生态性;第四是社区生态的环境平台建设;第五是善用生态能源与重视再生能源;第六是环境管理, 缺一不可。

绿化的同时要注意多元性, 城市生态环境不一定是绿地, 生态多元性是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多元化的表现, 这是衡量生态城市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刘彦声认为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有盲点, 即生态城市应该是水域大量化, 在经济条件许可下进行大量化的设计规划建设人造水域, 在规划过程的同时要考虑经济效益, 水的质量, 水生物多元化的一些现状, 要不然弄巧成拙, 影响生态质量。

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协调性, 是进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 这在不同的出发点下有不同的布局。不同的发展概念会导致不同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果。

城市道路格局对生态城市的生态性影响非常大, 一个城市干道的格局, 城市里面的重宅区, 应该有不同特性的干道格局。不同的格局产生不同的生态性, 可以利用城市干道或者是生活区里面的主要干道形成沿街、沿路的景观带, 使城市的路网跟绿网结合在一起。当然每个城市的考虑不一样。

另外, 生态城市要考虑城市社区生态, 城市社区生态的建设可以从规划开始, 一个小小的组团, 能够促进整个邻里关系, 产生邻里的亲切感、认同感、凝聚力, 这就是健康的社区和环境平台, 有利于将来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和谐生态的建设应该从规划设计就开始考虑, 而不是建设一个城市之后然后去推行社区政策。

善用生态能源与重视再生能源, 也即常说的3R (节约能源、再利用能源、再循环能源) 。在考虑的过程中应该跟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配套, 远期目标可以按照全面生态城市建设, 建设的时候应该按照城市发展阶段经济承受能力, 逐步建设。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确保社会对生态认知认同, 要不然花很多金钱, 进行高科技的建设, 提供科技支撑都是不现实的。

环境管理牵扯到政策上的扶持、法律上的保障、行政上的实行、进行规章管理、依法进行监控、社会对生态环境重要性和生态生活方式的认知和认同。

生态建设是否雷声大雨点小, 现实吗?针对此, 刘彦声强调, 生态城市现实不现实的问题, 其实并不是否定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必须要建设, 在六大原则的框架里, 全面建设一个有效益和效率的生态城在科技上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应该务实地按照社会经济的能力, 生活方式的优化, 以渐进的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共存共荣的目标。

链接:

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城市生态修复宣言:

1、当今城市处于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超常消费和野蛮开发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和社会生态福祉问题三大挑战的漩涡中心;

2、传统工业文明以化石能源耗竭和废弃物制造为特征, 在国际化金融体系的支持下, 繁荣了城市, 削弱了自然, 扩大了城乡差距, 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资产, 如煤矿塌陷区新形成的湿地, 煤矸石、矿山铁路和井下空间及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3、要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 传统工业城市生产方式必须转变, 生态秩序必须修复, 历史文脉必须传承。要在城乡居民生活福祉持续改善的同时, 逐步修复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合理利用工业生态资产, 引导城市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化;

4、生态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有力工具, 需要基于生态学理念和系统科学方法的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 修复和建设一类自然生态亲和、经济生态高效、社会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5、城市生态修复包括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的修复 (净化、绿化、活化和美化) ;产业生态耦合关系的修整 (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协和与社会整合) ;以及社会生态体制文化的修养 (健康、文明、和谐、持续) ;

6、城市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取决于区域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工矿人工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特别是绿地 (肺) , 湿地 (肾) , 地表和建筑物表层 (皮) , 废弃物排泄的归属 (口) 以及城市人、物、信息流通渠道 (脉) 的生态健康状况;

7、城市社会生态网络取决于其物、事、人与环境间关系的协和。各国生态城市建设所创造的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生态卫生、可再生能源、生命周期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景观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技术和方法是调理这些生态关系、建设宜居、宜业、宜行、宜俭、宜久城市的有效抓手, 应在生态城市尺度上进行系统的改进、整合和推广。

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 篇2

摘要: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被采用,但这些研究多是静态评价,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计算赞皇县1975~的生态安全度,从时间序列、生态足迹构成和生态压力状况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序列上,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已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构成上,各土地类型供需结构不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压力状况上,28年间压力指数增幅为1.66,且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并针对生态安全状况,提出相应对策.作 者:刘欣 葛京凤 梁彦庆 作者单位:刘欣,葛京凤(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梁彦庆(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分院,河北石家庄,050043)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 篇3

然而由于各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划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城市发展的重点及其与生态系统的主要矛盾也各不相同。在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当前研究者大多围绕着研究样本特性、国家区域发展的趋向,提炼出特色的评价指标。这样的研究范式大大降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普适性,无法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一个共性的、国际化的衡量范畴及评价标准。

如何实现国际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横向比较,梳理全球城市生态安全的综合状况,树立全球“最佳生态安全城市”的标杆,并为城市提升自身生态安全状况、明晰生态安全的演化趋势提供纵向的目标导向,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及“全球城市生态安全排行榜”项目必须探索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建立一套全新的“城市特色凸显、安全味道十足,国际城市通用”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那么什么是城市生态安全?如何对这一概念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认知?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重点环节的认知,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反馈机制的整合。其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对“城市生态安全”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完整反映。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界定的两个核心目标为:梳理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并架构出指标体系的理论结构;界定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及外延,提供了鉴定并选择具体指标的理论依据。我认为可以从格局、过程两个角度进行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的界定:其一,生态安全的格局描述了生态安全系统内子系统的类型、空间分布及系统间的作用机制。我们将城市生态安全抽象为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及社会生态安全三个子系统,综合评价出城市居民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格局状态。其二,生态安全的过程描述了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度、系统演化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度、系统的风险性及恢复能力。城市生态安全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及保障能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冲击及压力;城市维护生态安全系统健康性、增强系统恢复力的反馈过程。

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当然还需完整覆盖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关键要素,体现出系统间的作用机制;又能够反映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相对性和发展特征,刻画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变趋势及发展方向。根据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的界定,可以从“经济安全子系统—社会安全子系统—自然生态安全子系统”三个关键组分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评价;并结合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动态过程,从“生态安全系统健康性评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冲击力识别”及“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维护能力提升”三个维度,辨析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化过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框架体系如图所示。

因此深入的了解城市生态安全的状况对维护城市的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它是正确决策的基础,而客观的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原则作为指导,应遵循:(1)坚持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的双向有效。项目中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既要反映界定城市生态安全概念中涉及的理念体系,也要能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目前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强调指标体系与研究目的整体性。由于生态安全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评价指标应是能真实反映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体。在选取具体指标的时候,必须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3)遵循指标框架的层次性。为了完整地描述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整体,需要将系统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几个层次。具体指标选取严格遵循层次结构,反映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框架体系,保证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系统性及完整性。(4)确保指标的可度量性及可获取性。为保证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用于全球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及比较。在具体指标选取时考虑了所选指标的可度量性,可比性及可获取性,提升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保证研究成果能得到广泛的使用。(5)避免具体指标的重叠性。具体指标选取时尽力降低指标间的相关性,避免对相应领域的重复测度,尽量减少评价结果的冗余值,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本文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大连理工大学生态安全研究所供稿)

城市生态安全承载力 篇4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四川凉山州

中图分类号: S181;F30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341-04

收稿日期:2013-10-10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2ZB127)。

作者简介:刘运伟(1982—),男,江西赣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yunweiliu@sina.com。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存在明显的供需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供方,人类社会系统是需方。自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世界人口、贫困、消费日益增加,资源、土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种种问题表明人类正远离可持续性,人类生存在更加危险的世界之中[1]。生态足迹是衡量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综合核算工具,是量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由加拿大经济学家Rees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2],Wackernagel等对其计算原理及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3]。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思路为:先计算一定区域的人口消费资源及其废物的数量,根据土地均衡因子转化成相应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即得该区域生态足迹。同时,计算区域内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等6种类型土地承载力,引入产量因子,将各类土地转换成可比面积,得到该区域生态承载力,然后比较生态足迹大于/小于生态承载力,区域分别表现为“生态赤字/盈余”,进而对地区可持续状态进行评价。

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是四川省3个民族地区之一,资源、能源十分丰富,各方面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后发优势明显,协调好其经济发展和生态持续间的关系,减缓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结合有关资料,对凉山州2004—2011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以此来定量表征凉山州近年来的生态承载能力,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揭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对凉山州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其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1研究区概况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理位置为100°15′~103°53′ E、26°03′~29°27′ N,是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带“金三角”的腹心区域,也是国家攀西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州地处川西南山地中亚熱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较大,四季不分明,旱、雨季分明和光、热、水资源丰富等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生物资源种类丰富,品种繁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高、质量优。同时,又因地处攀西古裂谷成矿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矿种达82种,有表内储量的达59种。钒钛磁铁矿储量为13.73亿t;富铁矿为4 985.8 万t,居全省第一;稀土矿保有储量为103 万t,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铜矿金属储量为135.17万t,占全省的69.1%;铅锌矿金属储量为346.98 万t,居全省第一;锡矿金属储量4 万t,居全省第一。境内河流纵横,水力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水电王国”。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全州共辖17个县(市、区),面积60 423 km2,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4个世居民族,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2011年,凉山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 000.1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9.45 ∶52.35 ∶28.20。凉山州是全国最为贫困、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4],存在土地后备资源质量不高、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耕作方式落后、高潜质土地开发整治利用不够、土地生态保护措施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区域可持续发展。

2研究方法

2.1土地资源承载力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2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5],主要包括3个常用的衡量指标[3,6-7]:(1)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口、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2],其表征人类生态需求,人类发展的生态负荷值往往与环境破坏度呈正比。(2)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8-10],其表征区域生态系统供给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3)生态赤字或盈余(ecological deficit or reserve,ED/ER)是指生物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ED/ER反映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11],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表现为生态赤字,相反则表现为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越大,区外依赖性越强,这种依赖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不同区域对于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12]。

nlc202309012240

生态足迹法计算基于以下事实:人类可确定自身消耗的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六大类:化石能源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2];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二者采用目前的通用值,均衡因子取值: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草地为0.5、水域为0.2、林地和化石燃料为1.1,产量因子取值:耕地和建筑用地为166、草地为0.91、水域为1.0。

3结果与分析

凉山州2004—2011年生态足迹计算由生物、能源资源消费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水果和木材等,后者包括煤、焦炭、天然气、燃料油、原油、汽油、柴油和电力等,将二者转化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利用《凉山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凉山州统计年鉴(2005—2012年)》中相关数据,得到凉山州2004—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数据及其构成要素(表1至表4)。

3.1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盈余/赤字的动态变化分析

由表1可知,凉山州2004—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波动增长,由2004年的0.381 66 hm2增至2011年的 0.451 26 hm2,总体增长0.069 60 hm2,年均增长2.42%,其中,2004—2005年增长0.003 90 hm2,增长1.02%;2005—2006年减少0.007 49 hm2,减少1.94%;2006—2010年增长0.097 72 hm2,人均生态足迹突增25.85%,年均增长5.92%,这一时期凉山州大力发展经济,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提高,消耗量大量增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矛盾加剧;2010—2011年降低0.024 53 hm2,减少5.16%,这说明凉山州在发展的同时认识到了环境问题,并对环境保护采取了有效措施。

凉山州2004—2011年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由2004年的1.045 22 hm2减至2011年的0.887 28 hm2,减少率为15.11%,年均减少2.31%,这反映出凉山州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土地规模减小、破碎严重,抵御自然气候事件能力差,承载力保蓄功能低下,系统保育力丧失,最终作用于生态承载力而增加生态足迹,呈现正反馈高碳熵增积累状态。

凉山州2004—2011年表现为生态盈余,但盈余量逐年剧减,由2004年的0.524 61 hm2减至2011年的0.329 55 hm2,减少率为37.18%,年均减少6.43%,这是生态足迹剧增、生态承载力剧减的后果,说明凉山州目前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凉山州2004—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的动态分析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对比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

(1)生态足迹逐年递增,由0.381 66 hm2增至 0.451 26 hm2,年均增长2.42%;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由 1.045 22 hm2 减至0.88728 hm2,年均减少2.11%;表现为生态盈余,但盈余逐年遞减,由0.524 61 hm2减少为 0.329 55 hm2,年均减少6.43%。盈余数据反映凉山州呈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生态足迹渐增、生态承载力渐减、盈余量锐减,说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2)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化石能源用地为主要足迹使用地,其次为耕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和林地;承载力逐年递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林地和耕地为主要生产性土地。反映城镇化和工业等飞速发展,人们需求结构变化,导致生境破坏,土地数量锐减;林地盈余最多,各类土地盈余量逐年剧减,草地和水域已经赤字,应对二者进行集约利用,提高产出效率。

(3)生态压力指数小于1,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趋势线迅速上升,说明凉山州近年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生境保护致使盈余量锐减、压力增大,同时,各项指标远低于其他地区,仍属土地利用和发展潜力大的可持续发展地区,但发展模式急需改进。

4.2建议

4.2.1控制人口增量,提高彝区人口素质人口数量的控制直接作用于社会需求的总量控制,利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利于生态足迹降低与生态保育力提高的发展。提高素质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区的土地生产力,增强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生境保护的意识,实现需求绿色化、消费低碳化、出行减量化、废弃物循环化等。

4.2.2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新能源凉山州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及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小对石化能源的依赖性,促进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3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重点发展以安宁河谷、二半山为重点的优质稻、苦荞麦、蔬菜、花卉、石榴、薯蓣、优质野生菌类驯化生产,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增加土地承载力。

4.2.4切实保护各类土地资源,确保可持续利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特别是安宁河谷的优质耕地要加强保护。山区要注意水源涵养,做好防止水土流失的工作。作为“中国水电第一州”,对水域的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评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1-65.

[2]Ree W 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nlc202309012240

[3]Wackernagel M,Rees W E,Testmale P.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4]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 典型山区居民生活水平评价及空间差异——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J]. 山地学报,2012,30(3):264-276.

[5]欧洋铭,白若男,朱国宇.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成因研究[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6):24-28.

[6]Rees W E,Wackernagel M. Monetary analysis:turning a blind eye on sustaina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9:47-52.

[7]Wackernagel M,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1):3-24.

[8]Cohen J E,Chen W. How many people can the earth support[J]. Population Research,1998,22(5):69-76.

[9]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10]Wackernagel M. Ecological economics forum:Why sustainability analyses must include biophysical assessments[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13-15.

[11]陳成忠,林振山,贾敦新.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6):68-72.

[12]方一平,陈国阶. 西昌市生态空间占用及其生态系统安全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3):212-217.

上一篇:林区森林资源下一篇:离合器执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