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2024-05-21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精选十篇)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篇1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 在高等数学知识体系上存在着重系统完整, 轻整体优化;重统一要求, 轻个性发展;重基础, 轻应用;重理论推导, 轻数值计算, 学科划分过细, 专业面过窄等尚未能全面扭转。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过多, 教学时数少, 有现代思维的教材少, 具有科学体系的高职教材尚未形成。高等数学教学与计算机教学脱节,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由于高职生源素质总体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等, 这些因素也给科学系统地构建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体系和后期实施带来了诸多困难。

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数学精品课建设应以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既考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及专业特点, 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学中应认真贯彻“掌握概念, 强化应用,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上。通过教学要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 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有意识、有目的、有重点地营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氛围, 启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

体系的科学构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根据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新观念、新目标, 在改革传统高等数学教育体系基础上, 为适应专门职业人才对高等数学教育的需求现状而开展的。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定位应放在内容整合课程内容体系、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配套的考试方法改革等方面。

1、整合课程内容体系。

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并要反映本学科领域地最新科技成果。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经典, 但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根据高职高专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结合高等数学的课程特点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现实, 通过研究与实践认识到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能力:一是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相应专业课知识的能力;二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三是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个新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这一新体系, 要体现传统内容的精练, 并对其进行重组和改造, 适当增添和溶入现代数学的特点。这样良好的体系就拓宽了高等数学与科学技术各领域的横向联系, 体现数学产生、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体现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人格心智得到极大发展的原则。

2、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通过对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高等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及较熟练的运算技能, 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基础课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 并为进一步的学习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在“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指导下, 强调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 淡化了理论证明和推导, 积极开展数学建模, 加强了对学生应用意识、兴趣、能力的培养, 使深奥的数学理论不再枯燥、抽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要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就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数学实验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促进本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应将教学大纲、教师教案、知识结构、电子课件、实验指导、数学应用、习题及答案、单元测验、专升本试题等资源上网, 并不断更新和持续深化。

4、配套的考试方法改革。

为切实有效地贯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者, 还需要改革考试方法与这配套。首先要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多项考核指标, 然后采用期末考试、平时测练、开卷考试、学习报告、数学试验报告和小论文作为考核内容和方式,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核方法已不单纯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途径, 是教学活动的延续, 是培养能力和素质的最后手段, 起着既把关又锤炼的作用。合理高效的考试方法, 对于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适应专科升入本科以后的学习, 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也是必经和非常重要的。

高等代数课程建设规划 篇2

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以高等代数为基础(或者说作为它的直接延伸)的专业课有近世代数、泛函分析、微分方程、高等几何、数值分析、离散数学、运筹学、线性规划及数学建模等。高等代数的教学进程对计算机、物理、电子等专业的线性代数的教学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高等代数的内容不仅是学习后继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而且较多地体现着数学中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和计算方法,高等代数的理论和方法是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基础。我系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基础数学教研室承担。现有主讲教师3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在前辈教师的言传身带下,全体教师形成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和治学严谨的作风。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优良、团结进取的任课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经费少,资料设备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们教学科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为了不断提高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把高等代数课程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全体教师将积极克服困难,主动地,争取系上、学院的大力支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形式,努力的促进教师学业水平、学历层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二至三年的课程建设,使担任高等代数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我们将积极利用系内、学院现有的图书资料和设备、并积极运用申请来的有限经费,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建好《高等代数》课程试题库;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高等代数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以及实际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多年来,我们在高等代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进行一些课堂讨论,布置作业、批改评讲,考试测评的传统模式,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些年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任课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尝试。我们将以课程建设为动力,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积极推广;在课程教学中,不但培养学生的严格逻辑推理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建设目标: 力争在3年内,将本课程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

重点建设内容为:

⑴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⑶逐步更新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增添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成人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篇3

摘 要:以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焊接冶金学》为例,结合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成果,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教学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对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成人高等教育《焊接冶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

课程内容又是课程结构的核心要素。目前《焊接冶金学》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的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采用和本科生相同的教材、缺乏与教材相配套的自学指导书,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安排的学时不够合理。由于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而成人学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相比,其学习心理、学习条件和学习目的等都有其自身特点,这样就会产生教材内容不能符合成人学习的实际需要,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成人学员已有知识分离、教材编写方式不便于成人自学、与成人的认知特点不相符等问题。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焊接冶金学》教材内容多年不变,没有把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论内容的发展及时地添加进去。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不够合理,不符合成人学员的有效学习。

此外,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不理想,有的学校认为成人多数已经参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在特色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可有可无,甚至舍弃了实践教学环节。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恰当,学员对《焊接冶金学》这门课的知识点的掌握效果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传统授课模式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在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普遍且有效的运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影响成人学员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法仍然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度,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队伍方面

近年來,随着高校的成人教育招生规模扩大,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任课教师授课普教化倾向严重,并没有针对成人学员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需要来进行指向性的教学。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源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多数是由从事普教工作的专任教师兼任,很少有人能满足“既有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又有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的“双师型”素质条件。此外,在成教精品课程建设中,多数高校对教学团队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也缺乏必要的考虑。在授课教师团队中,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年老教师知识结构较为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陈旧僵化;一些外聘的兼职教师因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巧,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

(四)学生方面

成人学员的年龄区间差异比较大,大多数学员都已经工作,这是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最根本的区别。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有限,只能以业余学习为主,学员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像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一样,在课后仍有精力来完成作业、复习课程内容。另外,由于成人学员多数已工作多年,因此对理论性太强的教学内容接受能力较差,教学效果欠佳。

二、成人高等教育《焊接冶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理念

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看,应改革课程重理论、轻工程应用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基础,学生以互助合作研究小组为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新能力,多层次、多规格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开阔视野,培养学员适应实际生产工作的能力。

由于焊接专业和工业生产实际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应该结合工程实际来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注重联系物理、化学、材料力学、金属学及热处理等课程相关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将基础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拓宽焊接专业的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要根据特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基于社会需求、学习者需求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适当减少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内容,不同程度地增加应用性的内容,要将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有机揉和在一起,注意学科交叉和知识更新,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能力。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在教学实际中,要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鉴于精品教材建设的难度,最好选用已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不能不顾质量地盲目组织编撰教材。课程内容应尽可能联系成人学习者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要有针对性,避免学用脱节、学非所用,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最大功效。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多年延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焊接冶金学》,这本教材的内容基础理论较强,适合用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本科生适用,但多年来新增的内容不多。由于国内开设焊接专业的院校较少,专业教材、辅助教材很少,这给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入当前最新的专业知识,及时补充科研成果,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依托传统经典理论,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当前的学术动态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2.实验课程内容设计

实验课程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适度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通过实验教学,强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训练,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首先,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大批实验设备需要更新,从而使得一些新知识、新技术能及时引入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放性服务、资源共享及仪器配套设施先进的实验室运行环境,配备能够满足当前实验教学水平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制定高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机制,以达到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及实验室效益的目的。

其次,要积极改革实验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从原有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向创新型研究实验发展。实验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制定方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多数高校在《焊接冶金学》这门课程中安排的实验为焊条的制作及焊条工艺性能分析,主要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搓制焊条,让学生了解焊条的常用配方和制作流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试验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设计,安排能够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的试验:焊条的制作;焊条工艺性能分析;焊缝金属中扩散氢含量的测定。

(三)教学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手段建设需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以适应成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时空的广阔性,从而实现教学课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优质教育资料的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在讲解焊接接头的各种显微组织、缺陷、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时,可以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协调,不仅可以发挥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自学、学会自学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自学过程的互动性,更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以及利用视觉、听觉及触觉三方面的反馈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促进成人有效学习,以及课程的学习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成人高等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學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和社会、技术、生活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课程的教学如果只采用脱离实际的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学员会觉得理论和实际脱节。因此,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陶冶法、发现法等。在当前的成人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根据成人的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座、模拟教学法及现场教学法等,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学的效果。部分授课内容由传统的课堂集中面授转为网络教学,运用现代网络科技提升学习效率,可以有效地解决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典型工作问题的研究分析和相互讨论,培养成人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充分实现课程应有的价值。

基于以上要求,在教学课程中可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比如,教师在讲解焊缝固态相变时,可以在课件中增加科研中拍的各种典型组织的金相照片,针对所举的例子逐步提出一些条件假设,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做会得出怎么样的结果,以加深对其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及其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焊条工艺性能分析试验中,学生用自己搓制的焊条进行焊接时发现裂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焊接裂纹的形成原因,提问学生、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见解,而后教师在给出分析的结论、提出如何防止焊接裂纹的一些措施。在教学中如此反复进行,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焊接专业课的兴趣。

(五)师资力量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考虑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提高整个教学队伍的教学研究水平,真正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所需要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以及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能够指导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针对成人教学师资短缺的现状,还可以采取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轮训和定期实践制度和外聘教师制度等,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的渠道。

三、思考与讨论

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几年来,通过课程教学团队不懈的努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授课视频尚没有上传的课程的网站上,部分网络学习资源还有待进一步补充。

由于焊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本课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接下来的课程建设中,要按照“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管理”的建设要求,不断完善本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袁鑫泉.高等学校教学理念的创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5).

[2]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海菊.案例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1).

[4]张敏.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2,(7).[5]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等天气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高等院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 极大地推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 (教高[2003]1号) , “五个一流”准确地表述了国家在政策上对“精品”内涵的界定,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所有类型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天气学是大气科学中最早创立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是应用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 研究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学科。高等天气学系统介绍近代天气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注重大气动力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揭示天气系统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 与天气学相比, 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高等天气学精品课程建设, 对于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校,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设置需要与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 “高等天气学”课程是在天气学课程的基础上, 面向气象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学生全面掌握近代天气学理论和学科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符合大学建设的宗旨。精品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 以建设优秀教材为基础, 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 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为依托,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精品课程应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 实施整体建设。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要牢固确立学校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把育人第一、质量第一放在核心位置, 以此策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及创新环境, 达到整体优化。我们的建设思路主要可以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1. 创建高质量的教材。

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 应兼备基础性与前瞻性这两个重要属性, 按照知识体系架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1], 在内容设置上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 处理好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由于高等天气学是天气学的延伸, 内容上有很大的继承性, 前者重理论, 更多地引入了涉及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如在基本理论中包含有大气半地转过程、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等, 都是大气动力学理论在天气学中的延伸, 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在天气学中无法回答的一些问题, 完善了天气学理论体系。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同时, 不过分强调内容的全面性, 如教材中没有涉及中尺度天气系统, 避免与天气学教材过多的重复。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设计、教学结果评价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区别于理论体系。因此, 在实施教学时, 主要以问题驱动为手段,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无解的问题给出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 避免“照本宣科”的诟病。教材基本理论部分, 公式推导多, 将这些理论分散到相应章节的实际运用中进行介绍, 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将知识点的引入作为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 不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 而充分体现知识发展的过程, 不是过早地将概念“固定化”, 而让其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季风的定义, 就是通过给出不同学者对季风的定义, 从中分析出共性及差异性,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实际上这是目前对于亚洲季风系统中对子系统分类上存在差异的一个很好的印证。类似的还有阻塞高压的定义等。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对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进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教材中各个章节引言部分注重介绍相关理论的研究过程, 有利于学生科学观的建立。 (3) 处理好理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气象学理论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 特别是一些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如锋面气旋理论、大气长波理论等) 都极大地推动了天气学学科的发展。教材内容在立足于理论体系传承的同时, 将学科前沿性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材, 体现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三者的统一, 密切基础理论与实际天气过程的联系。如大气锋生是高等天气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天气过程之一, 为了解释锋面的生消演变, 首先介绍了平衡锋生模式, 指出准地转风锋生理论的缺陷, 引入半地转风锋生理论, 指出非地转偏差对大气锋生的重要作用。其次引入适应锋生过程, 合理解释了海岸锋和阵风锋的锋生过程, 完善了理论体系, 针对性也非常强。另外, 考虑到锋面与高空急流的伴生关系, 在教材中引入了高空急流-锋系及次级环流系统, 充分体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使得天气系统更加系统化。又如大气低频变化和甚低频变化, 表现为大气中准周期变化, 对于认识与理解天气过程异常变化有着重要意义。需指出, 对教材不能过分依赖, 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参考书籍和相关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学生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

2. 改革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强化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者的统一, 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2]。2013年, 高等天气学被大学列入教改课程, 教学时数縮減为原来的三分之二, 同步修订了课程标准, 教学形式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的同时, 重点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 及时融入国内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基础。在以后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尝试其他一些教学方式, 最大程度优化课程体系。如采用专题指引方式, 即提出问题, 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引入课堂讨论;又如课题研究方式, 即结合课题提出假设, 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论证假设, 形成初步结论, 进行课堂演讲。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优势, 结合板书、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 通过互动式教学, 活跃课堂氛围。

3. 快速提高师资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 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 再好的教改方案也很难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生已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教师主要责任在于更好地引导, 特别是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 教师更要起到组织、引导、启发等作用, 教师除了对本课程内容烂熟于心以外, 还应具有将教材内容与科学问题有机结合的能力、具有将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具有敏锐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的状态和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具有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知识阐发观点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 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正如钱伟长院士所说:“不教课, 就不是教师, 不搞科研, 就不是好教师,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 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高等天气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科研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 对于课程内容、学科前沿和最新进展都非常熟悉, 但对于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在近些年才接触到, 对其的认知和经验也正在逐步积累和提高中。学院在2013年开展的“人人过关”和2014年开展的“人人提升”教学活动, 以及每年一次的“海天杯”教学竞赛活动等, 快速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极大地推进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蓬勃发展。

4. 建立新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带来成绩评价体系的变化, 评价体系应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思维和能力的创新[3]。课程考核起着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反馈和督促作用, 需要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 主动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高等天气学考试成绩为50%, 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和课堂研讨成绩各占20%,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为10%, 评价学生对课堂布置习题完成的情况, 避免“一考定成败”, 以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多重指标成绩评价方法, 从制度导向上引导学生更加注重项目研究, 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更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 回归教育本质。

四、体会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要把课程建设成“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 任重而道远。精品课程所聚起的优质教育资源, 应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 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创新国家渴求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呼唤创新环境, 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 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邹力, 吕梅, 朱益民, 姜勇强.高等天气学[M].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 2014.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篇5

内容导读: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介入探讨探讨的体验,提高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培养收集、浅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讨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也可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探讨性学习。如在《中学古文教与学》的选修

[摘 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中学的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必须“接轨”,这样才会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建设一支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队伍。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中学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0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119—02

[作者先容]曲鸿雁,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吉林 132013)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培养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些与之相应的基本语文素养。

一、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方面的构想

我们以为,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与革新教学论文落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大部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比如中文系传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置只有单一的36学时的教学法课程,它作为考试课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语文教学法的知识,根本不熟悉中学语文教学近况,就忙于设计教学内容。大部分是闭门造车,部分考研的学生甚至放弃课程试讲。学生在懵懵懂懂中,匆匆走上教育实习的讲台,结果不言而喻,致使学生的就业率极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等举措,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体现“全学程、精内容、重能力”的特点,服务于基础教育。以此为宗旨,为培养未来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具体设计如下:

二、与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接轨,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探讨基础教育的需要,积极革新教学论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策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探讨性学习,以培养出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性学习的教师;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使学生了解一线教育的近况和走势。

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性学习

追求教学民主化,变讲台为平台。师生联系是同等的“朋友 伙伴”的联系,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和交互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流和民主对话,把学习的课堂变成一个“生活的世界”。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负责,把探讨的过程、学习和内容、使用的策略全部记录下来,再和组内同学以及教师共同分享;尤其要交流学习策略和学习的新发现、新感受,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欢快和收获。探讨性学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介入探讨探讨的体验,提高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培养收集、浅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讨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也可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探讨性学习。如在《中学古文教与学》的选修课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对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中的文言文进行探讨性学习。具体做法是: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

小组完成一篇古文的教与学的设计。在课堂上由主讲同学向全体同学说明小组学习的内容,发现、探讨的不足以及学习感受。在36学时内完成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文言文的教学设计。

2.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熟悉基础教育的近况和进展走势

转变“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的陈规,主动与中小学建立和谐联系,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科研合作等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与进展的需要。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与进展提供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服务。在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联系,走共同进展之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探讨基础教育教学不足,搞好社会调查,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小论文,再次进行探讨性学习。同时以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设计一次有作用的教育活动案例。只有体验到基础教育的现实近况,才能培养出师范生适合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需要的各种素质。

3.夯实教师技能,进行准教师方式练习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我们面对的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其教学基本功大致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具体操纵步骤是:(1)请一位中学教师或学科教育学教师进行示范课,使学生获得感性熟悉;同时领着学生进行教育见习,深入中小学教学现场听课,并且配合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惑。(2)学生自己以中学课本中自选一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准备15分钟左右的讲授内容,在全体同学眼前做试讲,效仿教师范例,然后组织同学进行评课。(3)逐渐成熟之后,进入微格教学阶段。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做好录音录像工作。课程完毕,组织评议,指出优缺点和改善意见,学生根据评议反馈进行教案的修改。(4)由每一位教师指导5~6名同学再进行一次备课、讲课、听课、评课,循环提高。以篇章的教学设计到说课提纲等每个细节都由指导教师严格把关,反复听学生试讲,并且给予指导,给出成绩。(5)试讲成作业制作,将之作为就业应聘的依据。通过个别到全体的技能练习,使同学们形成合作性的探讨——备课——讲课——评课——改善的学习氛围。

基于以上浅析可见,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接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首先要探讨新课程标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要求,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

(责任编辑:海文)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精品课程建设 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随着高校精品课程的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和课程资源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高水平的精品课程的共享需求也越来越急切。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应该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也不应该仅仅侧重于对教学资源的建设,更应该把目标转移至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互动与应用中去。

1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明确了建设内容,可以为如何创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各高等职业院校自扩招以来,随着在校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师资力量欠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足等。这些矛盾的出现,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对于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促进和提升。

(2)高等职业院校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本校专业课程教学向更深层次的方向进行改革和发展,也推动了相关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的向前,从而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相同类别的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

(3)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推动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目标体系的促成有着重要作用。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激发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和教学信心。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讲,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为其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思维提供参考。

2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滞后。许多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对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积累和运用往往不够重视,并且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2)师资队伍不完善。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中坚力量的还是那些中青年教师,虽然许多教授级别的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更为资深,但是他们的年龄和精力对于精品课程教育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中青年教师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和强大的影响力。

(3)配套设施不完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不只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材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提升学生们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学校的教材必须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只有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理论才能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性作用。

(4)教学实训和实践比重失调。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比例上应该有所调整,少开设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多开设能够提升学生们实践技能的课程。对于学生们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有侧重地投入,实训教学的方式也应该向着多样化发展。另外,应该配备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去促进学生们的实训能力的培养。

3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21世纪代表这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建设无处不在,高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可以作为是一种信息化的建设。高校的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手段录制并且在高校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里分享,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在整个精品课程的制作过程,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推动着教学内容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2003年,国家组织对精品课程进行评审,对于那些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高校中,严格查处只建设不进行后期的维护与管理的高校。精品课程的日常化管理,必然大力推动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建设。

3.2 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优质课程和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精品”,必然有属于它的特色在其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有其的独特性融入在了课程之中。精品课程融入这名师的独到见解,运用着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别出心裁的教学教材。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精品课程的建设就是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一个职称、年龄、学历都比较合理,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而且教学质量高,效果佳的优秀团队从而带动其他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水平,从而加快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的教材在建设精品课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促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

3.3 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成立的比较晚,与正规的本科学院相比较,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但是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之间相互共享,充分地利用这些优质的资源,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将精品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的评审,要求整个制造过程以及内容要全部上传到网络上,包括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教案、录像以及参考文献和习题库,将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广大师生都能通过这些优质资源提高个人的能力水平。对于学生来说,精品课程的学习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学习并且与名师交流。而对于老师,可以与其他老师相互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提高。与此同时,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可以促进其它学科的进步。

3.4 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由于高等院校的建设时间晚,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扩大受益群体。所以,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贫乏之下,通过建设精品课程,达到花费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果的教学目的。而且,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各专业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可以通过建设的精品课程带动那些陈旧而且落后的课程,从而达到全面建设的效果。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发展,均衡各专业的不平衡发展。示范性和辐射性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精品课程的辐射性和示范性,达到职业教育先进发达地区带动影响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从而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篇7

自2003年国家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倡导建设精品课程以来, 全国涌现了几千种的精品课程。所谓的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开发精品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示范的目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网站进行。

目前, 全国已经建立起了各门类和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是校园网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各院校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网站。但精品课程建设的地位和现状究竟怎样?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调查了许多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 得出了以下结论。

二、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1. 网站的建设模式

网站分为静态网站和动态网站, 静态网站的稳定性比较好, 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 但是它的交互性比较弱, 而且不支持数据库, 页面的更新和维护比较复杂, 工作量比较大。而动态网站相对于静态网站, 在稳定性、交互性方面都比较强, 而且支持数据库, 网站的更新和维护简单、方便灵活, 但是动态网站不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目前, 越来越多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选择使用动态网站。目前精品网站的搭建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 另一种是建立独立的网站。精品课程网站如果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 那么要进入精品课程网站, 只要找到学校的主页、点击精品课程进入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建设比较简单, 对技术的要求低, 并且对课程的维护和管理进行分工, 平台方面由专门的主管部门进行维护和管理, 而内容则由教师来管理。依托学校教育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在规范化方面要求比较高, 开发效益也好, 使用起来比较简单, 易掌握。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个性化程度不高,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独立的精品网站建设对技术要求比较高, 建设过程复杂, 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自主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网站系统。这样开发效益就不高且操作比较复杂, 规范化程度也比较弱。但是因为网站是独立开发的, 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开发, 因此个性化方面是比较强的。

2. 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和模块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就是为了展示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而建立起来的, 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 进行交流。精品网站的建设应该遵守内容充实、服务与教学等原则, 这就要求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 首先, 必须要内容充实。其网站的模块应该包括“教学设计工具”、“课程设计模板”、“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授课视频”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内容, 这是网站必须具有的内容, 从这些内容可以展示精品课程的优秀之处。其次, 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主要是为教学服务, 这就要求网站必须介绍学科知识体系, 提供相关的习题和链接的模块, 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重点地突出学科的特点, 设置一些特色栏目。最后, 为了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且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网站要有交流协作模块, 比如:建立网上考试系统, 建立交流论坛、留言板等, 学生通过这些模块可以进行自我检测, 并且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及时的帮助。

已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应该包括两种功能:一种是对外的功能, 另一种是对内的功能。精品课程网站对外是向其他院校提供共享的一个课程资源网站, 对内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网络辅助教学或全程网络教学的教学网站。因此, 精品课程网站应该满足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所以要求精品课程网站能够运行, 在实际的教学中能确实地发挥作用。但是纵观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不难发现, 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并不如人意,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网站的建设质量不高

首先, 对网络课程建设缺乏应有的总体认识和规划。在建设网站上, 存在着页面的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的问题。这样建设起来的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 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而且这样的网站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 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 降低了系统的灵活性。

其次, 网站的内容组织繁琐。内容是精品课程网站的灵魂, 内容的好坏决定这个网站是否办得成功。但是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只是简单内容的堆砌, 单调而且枯燥, 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学习者的考虑比较少, 不能吸引学生和老师的参与。

2. 网站的建设存在盲目性

课程应该是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目的、主要的建设主题, 所有的建设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的。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首先, 技术的盲目性。许多的精品课程网站依托于学校的教学平台, 这些平台存在着“为了技术而技术的问题”, 往往平台的模块设计得非常好、功能非常多, 但是却缺少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 一些功能的设计不切实际, 结果只是技术上的实现, 但却没有去使用, 这就造成了网站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轨, 从而加大了网站推广的难度, 严重影响了使用效果。

其次, 盲目追求表面成绩。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很多学校评价精品课程和政绩的一个标准, 这就使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是虚幻的。为了完成任务, 或者为了某种需要而凭空“制造”了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这样“制造”出来的网站显然不会符合实际的要求, 往往起不到资源共享和示范的作用。

其三, 盲目崇拜高科技手段, 造成了资源浪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 很多学校把是否应用新技术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 导致在网站的建设中盲目加载高技术、新技术, 但是技术的应用却不充分,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却并没有达到建设要求, 从而陷入了技术的使用误区。

3. 网站的交互性不高

首先, 精品课程网站应该建设诸如答疑信箱、师生园地等互动交流空间, 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站建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因此建立交互性网站是精品课程网站的一个目标。为使精品课程网站具备网络教学的互动功能, 网站设计最常见的方式包括在线交流、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但是笔者调查发现, 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一交互功能的应用并不好。

其次,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趣味性, 寓教于乐。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 应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充分利用动画等形象的模式、手段,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让学生更有兴趣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知识, 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笔者调查发现,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并不具有这一功能, 网站的实现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枯燥。这样就起不到吸引学生参与的作用, 导致网站的利用率和访问率不高, 没有起到精品课程网站应该起的作用。

4. 网站的应用情况不好

调查发现,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问题。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只是响应号召仓促建立起来的, 质量不高且使用率不高。网站的使用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基本层面上, 而建设者和使用者以及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导致了网站内容更新周期长, 更新不迅速, 使网站的利用率比较低, 没有在使用者之间产生共鸣。

四、解决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问题的对策

1. 统一规划, 避免资源的浪费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思想, 这样网站才具有统一性。因此, 各个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之间应实现统一规划, 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沟通, 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从而实现课程和资源的共享、交流和提高, 实现建设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网站的作用。

2. 网站的建设要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

精品课程网站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 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建设一个作为一种象征的网站, 实现与教学无关的目的。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 要避免一些建设的误区, 在进行网站的建设时要与一线的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 而不能单纯地为了实现技术而使用技术。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与教师的需求建设的网站才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3.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学生应是这个工程最主要的受益者。因此, 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应着眼于最大幅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因此, 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 要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实现手段,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进行适当的诠释, 从而实现精品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 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了使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符合一定的要求, 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对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网站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对二者的评价和检查, 以促进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发展。

利用Game Maker制作教学游戏课件

☆尹永田1

国内外研究表明, 教学游戏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若将一定的学习知识或考核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置于教学游戏中, 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更能使其在游戏情境中获取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其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Game Maker为一款可视化游戏制作软件, 功能强大, 界面简洁, 容易上手, 备受学科教师的青睐。

一、Game Maker简介

Game Maker最新版本为Game Maker 7.0, 下载地址是http://www.gamemaker.nl/download.html。Game Maker能够将复杂的游戏功能置于简单的操作中, 制作者不用学习任何编程语言即可轻松制作教学游戏, 并能将作品方便地导入到其他多媒体课件中。该软件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直观、易用的可视化开发界面。Game Maker直观的可视化开发界面, 为教师设计和制作游戏型课件提供了方便。制作者只要设计出合适的学习情境, 利用简单

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的评价体系, 首先, 应该突出质量意识, 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使有限的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其次, 应该放眼观察世界教育和课程网站发展的总趋势, 把精品课程网站的发展放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审视, 使其能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其三, 评价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应可以用来指导网站的开发, 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其四, 评价体系应该与政策保持一致, 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不会偏离方向, 失去本意。

五、总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表明要推进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首先要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 其次要真正地围绕教学实际来进行, 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进而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苏清香2

的鼠标操作就能轻松制作多媒体教学游戏。

二是支持多媒体素材的合成和处理。Game Maker支持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 并能在游戏开发过程中对这些素材进行简单处理, 符合游戏设计的要求。

三是强大的交互控制功能。交互性是教学游戏最重要的功能特点之一, Game Maker不仅可以提供支持左、中、右键的鼠标交互行为, 还可根据游戏的操作特点, 采用自定义键盘的方式进行交互。

四是丰富的可扩展功能。Game Maker是一个模块化游戏集成操作平台, 它有许多外挂程序可供游戏功能的扩充, 能够体现课件制作中的积件思想。

此外, 利用Game Maker制作的游戏不仅可以在单机上运行, 还可以发布到校园网或Internet上, 供多用户共同参与。

二、Game Maker游戏的制作过程

教学游戏设计是游戏制作的前提, 它能规划游戏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毅.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不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

[2]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 .

[3]陈凌.高职院校旅游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证研究[J].时代教育, 2008, (7) .

[4]范德明.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7, (12) .

[5]张千友, 李思, 潘胜.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9) .

[6]段善利, 董震娟.精品课程应着力体现一个“活”字-关于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8) .

[7]曹亮.论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2) .

[8]刘志颖, 王洪斌, 曲朝阳.浅谈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7, (10) .

[9]贡福海, 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 .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篇8

1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动物生产学是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 确定动物生产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 统筹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任务, 将动物生产学课程建设成为校内同类课程的一流水平, 为培养动物生产领域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1.2 课程建设的目标

动物生产学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 课程整体水平居于动物科技学院同类课程的领先水平, 再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 课程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同类课程的领先水平。

2 改革教学内容, 适应社会需要

2.1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动物生产学包括养牛学、养猪学、养羊学、养禽学和养兔学5门课程。过去这5门课是各自独立的, 每门课程50学时, 且主要是针对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着“厚基础, 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也随着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即由过去的5门课合并为1大门课, 统称为动物生产学;更为关键的是, 授课学时由原来每门50学时, 压缩到每门36学时。这就给讲授动物生产学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即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如何把知识既要讲透彻, 又要讲全面。为此,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 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适当调整授课内容, 力争做到“抓住重点, 突出难点”。授课的重点放在家畜的生物学特性在生产中的应用、如何提高繁殖率、搞好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性能和如何预防疾病等章节;重点和难点的章节以板书为主, 讲解时放慢语速, 从原理上将重点和难点讲透、讲深、教会, 确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对非重点的章节, 把主要内容简略讲解, 然后让学生课后自学。再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 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 并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中讲解、答疑。

经过调整以后, 教学内容既全面, 又精炼, 从而使学生既能掌握全面的知识, 又学有所专, 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2 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补充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时代, 作为动物生产来说, 尽管有一些东西基本是经典的不变的管理手段或方法, 但这种不变仅仅是相对而言的, 尤其是现代化的畜牧生产, 更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措施来进行生产和管理,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益。作为教师, 不能总依靠过去传统的教学经验, 应随着时代的变化, 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吸取新的养分,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把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和成果传授给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生产一线的专业化人才。为此,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通过经常查阅新出版发行的纸质的或电子书刊以及经常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等途径, 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 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生产技术等, 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3.1 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更形象, 近年来,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自制了多媒体课件。如在讲解品种时, 若不借助于多媒体, 老师讲得再好, 学生头脑里也没有深刻的印象, 而且会把不同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混为一团, 难于理解和记忆。现在利用多媒体, 通过播放图片或录相, 使学生对不同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有一个直观的、形象的了解, 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借助教学挂图、电教片等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 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外,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还灵活地运用挂图、展示动物模型等。课堂上, 同学们可以一边听老师讲解, 一边对照图片、模型, 形象直观,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动物生产学课程组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 使学生有一种亲临生产实践之感。这些手段的运用, 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3 采取互动式教学

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若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人在滔滔不绝地讲, 气氛比较沉闷, 往往使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 有的看其他的读物, 有的睡觉, 有的交头接耳, 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及教学效果。现在除了老师讲授外,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还采取课堂提问、启发式、研究式和讨论等形式,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动物生产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同时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过分依赖教材、依赖老师课堂讲授的那些知识,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虽然掌握得比较扎实, 但若在实际生产中,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远达不到现代化畜牧生产的要求。

4.1 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主要是涉及到畜牧生产中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性较强的环节, 如饲料配方的设计、牛的外貌鉴定、猪的妊娠诊断、仔猪的剪耳号、雏鸡的雌雄鉴别和断喙技术、羊的断尾技术等。通过实验, 让学生回顾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 探讨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既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近年来,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在莱阳、烟台、即墨、胶州等地建立了多处校内外实习基地,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实习活动, 使同学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再通过参加实践活动, 熟悉、了解动物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 掌握了必要的操作方法。通过实习, 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产实践中, 以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 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5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保证教学效果

5.1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材合适与否,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往没有成人高等教育专用的教材, 为此动物生产学课程组按照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品牌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统一要求, 编写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教材“动物生产学”, 该教材的编写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综合考虑学习者特点、课程性质、教学模式等方面因素, 坚持针对性, 强化适用性, 突出应用性, 从内容阐述、教学方法、表现形式上进行了统筹安排。教材编写中注重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案例的应用, 有利于学生的拓展学习, 提高了教学效果。

5.2 教学网站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动物生产学”的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课件、习题、主要参考文献等大部分已上网并免费开放, “动物生产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已经初具规模, 今后要做到经常保持更新以满足动物生产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这样既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 学生的作业通过课程网站提交, 问题解答及讨论也通过课程网站进行, 教学互动效果明显。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不仅使学习和师生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 而且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5.3 各种图书资料的补充及更新

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动物科技学院资料室每年购买相关的参考书及核心期刊等进行补充更新。另外, 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也拥有与动物生产学课程相关的中、外文参考书及各种学术期刊数据库, 满足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6 加强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6.1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承担普通本专科生和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生产学”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承担了大量的与动物生产密切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形成了集课程教学任务与相关研究任务于一体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合二为一的教学科研组织, 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因此,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的许多科研成果和老师们的科研经历自然地进入了课堂和教材, 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应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如此, 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就得到了同步发展, 课程教学质量也随之不断提高, 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从而建成了高水平教学团队。

6.2 开展教研活动

教无定法, 每个人的授课方法和手段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但一些不足之处自身往往是难以发现的。动物生产学课程组不定期地组织老师们相互听课, 课后进行座谈讨论, 对讲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意见或建议, 或对授课经验进行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学习。这些措施的实施,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 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6.3 组织观摩教学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博学多才及个人魁力等方面。只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有力的保障。为此, 动物生产学课程组不定期地组织听“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的课, 进行观摩学习, 博取众家之长, 弥补自身不足, 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7 改革考试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等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初探 篇9

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能给予学习者提供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网络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围绕质量工程的目标, 建设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我校使用的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推动了学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环境的建立。该平台的结构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课程规划、资源准备、课程配置、教学组织和评价分析5个模块。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关键环节是网络课程的建设。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 鼓励教师全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促进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强化教学互动、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也有力的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创新。

2 网络课程的建设思路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对网络课程进行了积极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与尝试, 我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以:师生共建、调动学习、增强交流为建设思路。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实现媒体素材、题库、试卷库、讨论分析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方面的建设, 将网络课程建设和日常的教学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1) 树立师生共建网络课程的观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引导性、启发性以及网络课程的组织性, 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不再是单向传授的过程, 而是师生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

(2) 设计问题, 调动学习

现代教学方式提倡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利用学生成功解决问题带来的积极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公差概念, 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师就可以在网络课程中提出问题:假如让你加工一根40的轴能加工出来吗?有的学生说能, 有的说不能。具体问学生能或不能的原因。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在讨论交流中继续引导说如果考虑车床精度、技术工人的水平、测量工具等多方面的误差, 还能加工出来吗?学生这时会恍然大悟, 得出答案:不能。教师接着总结说:误差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可以用公差去控制。这样讲授学生就明白了公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引出公差、极限偏差等一系列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时互动交流, 学生就能主动的探索新知识,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提高。

(3) 发挥网络交互的特点, 增强师生互动

利用教学论坛、答疑讨论、虚拟实验等, 使学生感觉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习, 并处于讨论的氛围中, 交流更加人性化。其次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组织, 展开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如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的学习等) 。同时通过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教师还能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3 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以科研设计中尺寸精度设计满足国家标准化要求为牵引, 以促进技术管理人才全面发展为目标, 遵循“理论先导, 强化实践, 培养能力”的基本教学理念, 按照先理论后实践, 由基础到应用,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认识基本规律, 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开展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同时, 依据“岗位任职牵引, 突出现实需要, 理论联系实际, 系统完整配套”的原则进行建设。为了把实验与理论课程内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教研室独立开发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虚拟实验室, 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该网络课程主要有课程信息、教学资源、互动教学和教学评价4大方面:

(1) 课程信息。包括明确的课程基本情况说明、任课教师较详实的介绍。

(2) 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建设必须要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 主要包括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该网络教学平台全面、开放式地反映教学的各个环节, 能形成开放式、自定义、授权式可编辑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中网络教材主要包括教师上课用的教案和讲稿, 学生可以根据网络教材的内容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技巧等;电子教案形象生动、表述深入浅出, 充分反映课程内容;讲授教材采用三分屏软件制作, 将视频、音频和课件集成在一起, 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

(3) 教学互动。网络课程的教学互动较之传统的答疑、辅导等环节, 是在充分发挥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优势的前提下, 增强了师生的沟通渠道。例如, 通过发起课程专题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同时在讨论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学生投入和参与。

(4) 教学评价。评价是双向的既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与评价, 也包括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和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的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 鼓励学生提意见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4 网络课程的建设机制与流程

为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 学校推出了网络课程的评审细则, 以6大类指标 (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编排设计、课程反馈) , 20个主要观测点的评审标准, 建立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评审细则规定网络课程至少达到16个主要观测点合格及以上等级, 其中教学课件、教学材料、课程访问总数、答疑讨论、作业管理、导航编排、学生评教等7个主要观测点必须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 方能通过网络课程验收。

5 结束语

围绕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 根据现代的教育理念, 借助网络多媒体与信息技术, 进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网络课程建设, 旨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继环, 贾锦钰.关于构建军队网络大学课程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2) :33-34.

[2]柯和平, 等.基于网络课程的典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7) :44-47.

高等精品课程建设 篇10

1.《高等数学》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 1) 课程体系设计

建设《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其用数学的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过深入调研,结合我院教学具体情况,对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1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进行清晰的层次设计,具体划分如下:

2依据分层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将经典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融入数学建模以及数学实验的思想,编写出版了突出数学概念及理论的实际背景、增加数学方法应用的实际案例、融入信息技术内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立体化教材及自编辅助材料系列,形成了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知识技能体系.

( 2) 课程教材建设

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和办学定位,精心编写《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与《高等数学学习指导》. 此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我院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具有应用性、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

2引入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与实例,展示了大学数学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

3分层组织教材内容,既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满足部分学生深入学习的目的.

4结构完整、内容翔实、语言通俗易懂,既体现数学严谨性又适用于我院教学实际.

( 3) 教学方法革新

1启发式教学: 以问题为主导,注重介绍背景知识,穿插数学史,讲清逻辑关系,对新知识的引入和推导尽量讲清其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讲解和剖析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2探究式教学: 以过程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给出结论,更要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 不仅学习解题技巧,更要掌握解题规律;不仅理解书本知识,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演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包括让学生板演示范. 同时开展问答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多媒体教学: 教学团队开发研制了《高等数学》电子教案,积极探索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不断积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经验,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合理使用多媒体.

5网络教学: 积极开发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案例、习题、疑难解析等教学资源上网.不断建设完善网上教学辅助平台,实施交互式教学.

( 4) 教学模式探索与考核机制改革

1“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在自动化、应用物理等专业学生中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试验,通过开展过程教学、举办专题讨论会、开展周末数学讲坛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2加强动手与实践性环节: 在全校开设了线性代数试验课程,加深学生对线性代数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层、分级教学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筛选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水平,划分层次,实行分级教学.

4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判学生成绩: 对于平时成绩,通过课外作业,学生“小论文”,线性代数应用案例等形式综合评定; 对于期末成绩,实行教考分离,注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 高素质教学团队打造

我院《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精良、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该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首获校级教学团队. 全体成员长期从事线性代数的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及在过程中的应用有着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精英教学团队打造的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 1) “传”: 定期开展教研业务活动,展开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聘请高职称教师和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传经送宝,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 青年教师介绍自己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与老教师一起共同研讨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等问题,良好的教风得以传承,营造了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

( 2) “帮”: 学校、系部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设立教学奖、科研奖、指导竞赛奖,支持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承担了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形成了全员参与、以老带新、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

( 3) “带”: 实行了主讲教师负责制,主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承担主要角色,带领广大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建成了敢于承担的教学科研团队. 青年教师近两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

( 4) “导”: 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 为青年教师配备有经验的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对其学科方向、授课、科研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培养; 定期组织名师观摩课,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听课,交流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 5) “学”: 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支持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师资培训、会议交流、在职或定向攻读学位等形式,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业务水平.

( 6) “促”: 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案评比、讲课比赛; 成立以主任为组长,督导专家为副组长的教学质量检查小组,随堂听青年教师的课,并予以交流和指导; 学院出台相关文件,表彰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通过多措并举,督促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勤奋敬业,确保了教学质量.

总之,经过近三年来对《高等数学》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探索,在独立学院初步打造了一支具有“以教育创新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优质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学术研究为导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理念的精英教学团队. 期望以此为辐射,带动省内外各院校的教学改革尝试,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鼓励、引导、加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合作,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推动教师教学合作机制和协作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就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从资源建设和团队打造两方面加以分析.

上一篇:辅助电源装置下一篇:油井压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