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城市中的艺术

2024-05-14

艺术城市中的艺术(精选十篇)

艺术城市中的艺术 篇1

项目时间:2005年4月—2010年10月

建筑面积:52,945.54平方米

总用地面积:10,657.44平方米

摄影:Patrick Bingham-Hall

Location:Zubir Said Drive,Singapore

Project Date:April 2005-Oct 2010

Gross Floor Area:52,945.54 sq.m.

Total Site Area:10,657.44 sq.m.

Photos:Patrick Bingham-Hall

该项目是一个专业高中视觉表演艺术学校。学校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紧邻艺术娱乐区域,与一个专业表演艺术馆紧密结合。学校的设计是一种新的范式,一个大型、密集、贯通城市的项目,尽管建筑具有较深的进深,其良好的建筑策略实现了校园内极佳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设计师通过独特的设计方法打造出了两个视觉上相连的水平面,从而在下面形成交流空间(名为“Backdrop”),在上面形成安全空间(名为“Blank Canvas”)。这样的建筑策略一方面解决了公共与广泛艺术之间的多孔性和沟通障碍,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Backdrop是一个平台,它包含有音乐厅、表演厅、黑盒子剧场和其它一些非正式的小型表演空间。开阔表演空间内自然的通风是通过建筑外观的切口而实现,这样的设计还可以使公众从外部看到建筑内部举行的活动。此外还有一个种上树木的露天剧场,非常受欢迎,其背景的建筑空间如同一个雕塑,是这个城市的有趣景观环境要素。

Blank Canvas是一个安全学校区域,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灵活的空间。安全空间这一名称形象化地强调了项目设计的开放性和对教育意义的关注,并非只是对建筑结构的描述。三个长方体结构恰到好处地接入不同的体量,从视觉上将其他的流通空间与底部的公共场所相联系。该区域的环境非常简单、实用、明亮,而且通风良好,在很大程度上也将灵活性与可持续性完美地演绎出来。建筑外墙的绿色植物起到了环境过滤器的作用,阻隔眩光和灰尘,保持室内凉爽,同时声学天花板也可以吸收附近的交通噪音。

新加坡艺术高中的设计如同一个风车,它将新加坡的轻风有效地引入建筑内外的聚会和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不同体量之间的过道设计将建筑的舒适度和互动性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为不同规模的聚会营造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和休闲空间。尽管新加坡地处热带,常年气温变化不大,空气湿度高,但持续不断的轻风,推动了这种设计的成功,营造了一个极其舒适的环境。屋顶是一个悬空的大型休闲花园,同时包含有一个400米的跑道。

小剧场

小剧场是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多变的“黑盒子”,是一个实验性的空间,可根据不同的艺术节目用作摆放有座椅的演出空间或工作室。小剧场通过“箱中箱”的结构组成,在其外围进行了隔离设置,这样可以将结构振动和演出声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内饰上,周围护栏采用了一种亚光黑色的触感材料相分隔,与黑色钢材的渲染融合,形成了剧场的护墙,散发出一种原始美感。

表演厅

表演厅的设计采用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上下两层的设置可容纳423名观众,座位区运用了紧凑的马蹄形设计。一个双螺旋楼梯沿两侧整齐地蜿蜒上升,将舞台与台塔、照明设施以及所有座位区相连,技术人员、演员以及观众创造出一个适宜的空间。表演厅四周是分层的弧形钢丝网闭合板组成的墙面,集合威尼斯红的内饰,结合富有特色的座位设置,在这种充满活力的色调中,营造了焕发无限活力的空间。

音乐厅

音乐厅采用了类似于“箱中箱”的结构设计,乐池座位及四周的楼台座位可容纳560名观众。厅内的设置为古典音乐及合唱团的演出提供了极佳的声学效果,设计师通过最低程度的内部装饰实现这一壮观的氛围空间。音乐厅乐池以上的墙面用经过精密处理的米黄色预制混凝土板装饰,极富节奏感,而乐池四周倾斜的深色白橡木装饰,形成了一个从舞台到座位区的八字形结构,整体装饰经过巧妙处理,为演奏提供了极好的声学效果。

This project is a specialist high school for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The school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Singapore's Civic district,at the gateway to the Arts and Entertainment district.The school combines a high-density,inner-city school with a professional performing arts venue.The design is a new paradigm,a large,dense,perforated urban object that achieves natural light and ventilation to all areas,despite its deep dimensions.

The design strategy creates two visually connected horizontal strata,a space for public communication below,and a space for safe,controlled interaction above.The two parts are called the Backdrop and the Blank Canvas.This strategy solves the twin objectives of porosity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and wider arts community on the one hand,and a secure and safe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The Backdrop is the podium that contains a concert hall,drama theatre,black box theatre and several small informal performing spaces.Against this backdrop,the school communicates with the public realm.The high volume,naturallyventilated informal spaces i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spaces are designed around an urban short-cut,thereby allowing the public to see the activities of the school.A civic amphitheatre has been created under conserved trees,and is very popular.Architecturally,the Backdrop is designed as a faceted sculptural space,which frames the surrounding city views in new and interesting ways.

The Blank Canvas is the secured school area,and is a simple,flexible space.The metaphor suggests the open possibilities and focus on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rather than the architectural frame.Three long rectangular blocks have a secured point of access yet are visually connected from all the circulation spaces,to the public areas below.This environment is simple,practical,bright,airy and is designed for maximum flex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Classrooms,studios and circulation are all naturally ventilated,with dynamic visual and physical links between blocks.The green facades are environmental filters,cutting out glare and dust,keeping the rooms cool,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oustic ceilings,absorb traffic noise.

The School of the Arts is a"Machine for Wind",designed to channel and intensify Singapore's very light breezes through shaded,sheltered gathering and social spaces to provide a delightful and saf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in the inner city.The breezeways in-between the blocks are designed for maximum comfort and interaction,providing spaces for different sized groups to interact and relax.The wind-directing design has proven to be successful and extremely comfortable,with constant cooling breezes despite Singapore's low air movement,high humidity outdoor environment.The rooftop is designed as a large recreation park in the sky and incorporates a 400m running track.Studio Theatre

A multiform"black-box"with a 200 person retractable seating unit,the Studio Theatre is an experimental space that may serve as either a seated venue or flat floor studio depending on artistic requirements.Built using a box-in-box construction,the enclosure of the Studio Theatre is carefully isolated to minimise transmission of structural borne vibration and air borne noise.The interiors adopt a textured material palette of matt black off-form concrete walls with highlights of blackened steel along the balustrades,exuding a sense of raw aesthetics that incites the imagination and evokes creative self-expression.

Drama Theatre

Featuring a traditional proscenium stage with full-height fly tower and motorised forestage elevator,the Drama Theatre is an intimate space with a 423 audience capacity over two tiers of seating in a compact horseshoe arrangement.A pair of spiral staircases tucked neatly along the sides connects the stage with the fly tower,lighting bridges and all levels of seating,providing convenient internal access for technicians,performers and audience alike.Encompassed by layered curved walls of steel mesh enclosed panels,the Venetian red interiors of the Drama Theatre is further animated by the randomly pixelated shades of the fabric seats,radiating a lively atmosphere amidst vibrant hues.

Music Auditorium

涂鸦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篇2

尊敬的局领导:

为了更好地美化和提升无棣城区环境,提高无棣城区面貌,更好的为创建“蔷薇花都”打造亮点工程,做出无棣特色,打造城市名片,挖掘宣传无棣历史古韵,更好的服务无棣打造“山海古邑〃儒风无棣”文化历史强县的工作目标,建议在幸福河沿河风光带河堤采用表现无棣历史的大型壁画结合抽象蔷薇花图案点缀,并且在城区公路路面加入街头涂鸦艺术元素,以达到宣传无棣,突出特色,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蔷薇花都”的目的。

一、幸福河沿河风光带提升改造的建议

幸福河贯串我县新老城区,是我县的主要饮水、灌溉、泄洪河道,如果改造合理,更能成为我县最具特色的景观长廊。幸福河两岸河堤衬砌已久,并且河堤两岸在建设时雨污管道、热力管道复杂,工程改造难度大,硬件改造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而且见效较慢,另外河道两岸多为居民区,大型的工程改造将严重影响沿河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

为达到投资少,工程规模小,效果明显并且见效快的目的,结合外地先进城市的经验和我县实际,建议在幸福河两岸河堤绘制或者拼接表现无棣历史的大型壁画,南起教育局,北至瑞泰美景。壁画表达内容为从夏朝大禹治水,无棣有人居住以来到现在的历史及文化名人故事,画面采用仿古画形式,并在其间加入抽象的蔷薇花图案,同时对幸福河上各桥梁加装简易的蔷薇花图案的铁艺造型。在河道两岸绘制的这巨幅壁画不但能展现我县“山海古邑〃儒风无棣”的历史文化氛围,更能直观的把无棣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的“蔷薇花都”结合起来,形成现代与历史的交融,达到打造无棣历史文化长廊,美化提升幸福河沿河风光带的目的。沿河一游纵览无棣历史,河边小憩便知蔷薇花都,幸福河沿河景观带改造提升之后定能成为我县的又一大亮点。

二、在城区道路上加入街头涂鸦的艺术元素

街头涂鸦是一门现代感十足的艺术,而无棣又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生机勃勃的新兴城市,“蔷薇花都”的打造如果能把涂鸦艺术应用进去,不但能有效提升现代感、设计感,而且还能更加的突出主题。

据调查,目前国内在城市建设方面应用涂鸦艺术的还较少,并且规模小,最多就是建设几条涂鸦街等,如果我县在实施“蔷薇花都”工作中大量加入这种年轻化的元素,就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蔷薇花都”。

涂鸦艺术在创建“蔷薇花都“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

分,一是路面部分。在道路边角或交汇处,绘制俏皮可爱的蔷薇花图案,与蔷薇主题雕塑或节点遥相呼应,相辅相成。在路面绘制与蔷薇有关联的各类主题图案或人物风景图案、蔷薇花瓣等,使人们走在无棣县城里能感受到一步一景,不管是抬头望去,还是低头沉思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蔷薇花的海洋里。二是墙体部分。在沿街墙体或者沿街楼的外立面,与藤蔓蔷薇结合,采用墙绘涂鸦与蔷薇实体虚实结合的方法,用灵动的方式表达蔷薇花的主体,使立体绿化增加通透性的同时更显得有层次。

把涂鸦艺术应用于创建“蔷薇花都”中,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见效最快,蔷薇花从栽植到开花还要半年的时间,而采用涂鸦的形式不但能先行体现蔷薇花都的理念,并且在蔷薇花成型后与蔷薇花实体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另外涂鸦艺术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蔷薇花虽然花期长,但是也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不是花期,这个时候没有蔷薇花如何表现我们的蔷薇花都呢?这个时候这些永不凋零的涂鸦的蔷薇花就起到了主体作用,在非蔷薇花花期的时候也能体现我县“蔷薇花都”的主题,保证广大市民一年四季都在蔷薇花的怀抱中。

当否,请领导批示

申请人:孟大伟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青花装饰艺术 篇3

关键词:公共艺术;青花;装饰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青花瓷以它独特的装饰形式在众多装饰艺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陶瓷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在万紫千红的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经历数百年的变迁倍受全世界的赞赏,它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陶瓷史和民族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长足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的建设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青花装饰艺术融入其中,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使人民生活的城市空间更加的趣味化和多元化。

一、艺术表现形式丰富

青花瓷是以含钴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在瓷器的半成品坯体上进行彩绘装饰,然后再罩上一层青白釉入窑经高温(约1300摄氏度)烧成瓷,才呈现蓝色纹饰的釉下彩绘瓷器,它的釉质晶莹清亮,白中泛青,给人以清洁雅致之感,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色彩,这是青花瓷装饰艺术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民族文化和时代的发展青花瓷装饰也不仅局限于传统器皿上的装饰,逐渐走向其他公共艺术空间。首先,传统青花绘画装饰的运用,如城市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青花瓷装饰艺术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当时既要考虑公共空间周边环境的建设,又要考虑作为陶瓷装饰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被世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市公共空间中就有青花瓷装饰艺术的存在,在北京奥运会中各场景和个角落中都有青花瓷绘画装饰的艺术表现,场地出入口处及周边城市建设都有青花瓷图案的绘画装饰形式,又如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建筑设计(图1),地铁入口处、乘坐电梯时墙面上纹饰的装饰及地铁内部的立柱装饰都是以青花瓷元素进行的彩绘装饰形式表现,采用传统青花绘画形式使蓝白相间的色彩得到呼应,给匆忙的乘坐地铁的乘客带来了片刻的放松,整个乘车空间的青花装饰也为奥运期间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风采;其次,青花立体形态的变化也可以运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如奥运花坛中典雅别致的奥运瓷瓶(图2)和奥运瓷盘(图3)的展现,是青花装饰造型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它以瓷瓶和瓷盘的形态加以镂空的形式表达展示在城市公共空间之中,这些青花装饰手法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使整个奥运周边的公共设施建设仿佛瞬间变成了富有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空间,让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使城市周边建设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次,以青花陶艺壁画形式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如坐落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园内的国际陶艺中心的青花陶艺壁画,它是由不同形态的青花瓷板组成,根据墙体的位置错落有致的组合在陶土墙面上,青花瓷的光滑洁白与淳朴浑厚的陶土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上日光灯的照射,整个青花装饰的陶艺墙体屹立在公共空间中大气而优雅,亲和而时尚,在整个环境中与公共艺术空间融合的恰到好处,青花瓷装饰在城市空间中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之更加成为城市建设及公共艺术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体现地域民族内涵

青花瓷装饰具有民族历史的传承性,它是以时代的发展和集体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它代表着一个区域、一方水土、一个民族的共同审美,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息脉相传,无论什么样的瓷器展现在我们面前它首先体现的就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色彩,不同的地域承载的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区域范畴,更多的是不同地域城市文化内涵的差别,青花瓷装饰更好的表达了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首先要通过了解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把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特征表现在它的外在造型装饰和纹饰装饰上,进而进一步洞察它将要表达的民族文化的审美特性,例如,作为陶瓷发源地之一的景德镇,走在景德镇的大街上目光会被马路两边的青花瓷灯柱(图4)所吸引,这是在其他城市看不到的壯观景象,这些青花瓷柱是通过陶瓷工匠们手工制作手工绘制后一节一节拼接起来的,最终形成灯柱的形式屹立在城市之中,青花瓷装饰是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景德镇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景德镇的民族文化传承贡献了力量,同样作为公共艺术空间中的一种表达,青花装饰内容也会体现不同城市民族内涵。例如,在景德镇瓷装饰纹饰方面,青花装饰中双喜罐及麒麟送子等纹饰绘制,都带有强烈的民族象征性,双喜罐常用于新人婚礼,寓意新人幸福美满,麒麟送子则注重传统家庭子嗣的延续,多子多福的寓意,也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人们喜于把这些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器皿置放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让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感受瓷器带来的民族文化内涵,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可置疑的是任何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由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新内涵,青花瓷装饰依附于民间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将它运用在城市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有民民族化和人性化,使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民众情感紧密相连。

三、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陶器自从产生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它完全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中,青花瓷作为使用器皿的的普遍存在,使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实用功能,当时所生产的大量青花瓷碗、青花盘等食用器皿是大家随处可见、家喻户晓的日常生活用品,但一旦把它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又给青花瓷装饰注入了另外的一层含义。如位于天津赤峰道的瓷房子(图5),它原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法式建筑,荒废多年后被改造成为一座瓷器组成的艺术空间,房子墙面镶满青花瓷盘、瓷板,走廊廊顶及走廊廊柱(图6)也都是由青花瓷盘瓷片装饰而成,整座房子是被瓷器包裹着的存在,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所在,也是人们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组成的一部分,这座瓷房子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存在融入使原来具有的实用意义的青花装饰器皿转换成了具有审美意味的公共空间艺术品,使人们日常生活的中的必需品在功能上得到展现的同时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而使青花装饰以一种新的形式介入到人们大众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之中。又如,公园、广场、园林中随处可见的青花瓷桌凳(图7),它具有桌椅的实用性,放置在公园、广场、园林等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中,给散步休闲的人们提供休憩之地,让人们休闲娱乐休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青花装饰艺术带来的别样精致,青花装饰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使实用功能性和审美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青花装饰艺术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它是中国人的发明与创造,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以多样的艺术形式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使得人们在钢筋水泥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得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青花装饰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青花瓷装饰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表现已经成为一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进步的方向,也是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的追求。因为有了城市公共空间,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和谐,因为有了青花装饰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上注入青花装饰艺术的血液,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从而营造城市空间与青花装饰艺术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莉.汤洪泉.青花瓷知识三十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2004.

[2]王跃.青花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3]陈昌蔚.中国陶瓷.台北光复书局,1980

[4]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5]张玉山.世界当代公共环境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6]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初探城市空间中的涂鸦艺术 篇4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景观,涂鸦艺术

涂鸦艺术一直以“草根”艺术的形象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当中,但大多出现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如校园围墙上、社区楼道间、废弃的工厂车间中。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类,涂鸦艺术充分体现出了开放型、互动参与性、地域文化性和经济效应性四个基本属性。在城市公共环境中,涂鸦艺术无疑是面对大众开放的,同时也作为创作者与市民之间一种互动形式,它是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优秀的涂鸦艺术作品不仅能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塑造城市美好形象,也能为城市旅游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涂鸦”艺术的起源

在中国“涂鸦”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诗人卢仝的《添丁诗》中的一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首诗是描写卢仝的儿子添丁常常乱涂乱画,把卢仝的书卷弄得凌乱不堪,表现出卢仝的无奈和小儿的顽皮,“涂鸦”一词便从此诗中流传开来。后来,“涂鸦”一词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对自己作品的谦称,也避免观者严苛的审视评价作品,如“信手涂鸦”、“涂鸦之作”等。

而“涂鸦艺术”真正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当时的参与者大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拉丁裔或黑人青年,他们把这种随意喷绘、涂抹的艺术形式当做展现自我存在、呼唤关注、发泄情绪、反抗社会歧视的一种方式和武器,当时类似这种反文化的地域性社会行为还有饶舌音乐、街头篮球、街舞等。从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一批以此为生的涂鸦爱好者,他们通过创作来展现个性与自我,而这些颜色艳丽、形象夸张的涂鸦艺术作品装点了杂乱破败、狭窄晦暗的社区街道,形成了一道颇具魅力的城市特色景观。到了90年代以后,涂鸦艺术开始被更多的人认可并接受,这种街头艺术形式开始延伸到世界各地,主题与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如今的涂鸦艺术常常通过一些丰富而有趣的主题和图案装点着城市环境,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独具创意性的涂鸦艺术已从单纯的作为一种反叛情绪的发泄方式转变为一种城市特色景观形式出现在现代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

二、涂鸦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最初涂鸦艺术进入中国时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它的存在被认为是自私且没有公德心的行为,是对整洁而美好的城市环境的破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个性解放和表达自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涂鸦艺术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同时城市建设者们也在不断的扩充这一街头艺术在城市中的生存空间,从而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许多发达城市会单独规划出一块特定区域给艺术者进行涂鸦创作,这些区域大多是在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或艺术院校周围,区域面积较大,创作的内容和空间宽松而自由。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是创作者自行发掘出来的,如破旧的区民楼墙面、城市街道的地面、待拆迁区的围墙等,在这些区域的涂鸦作品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保留时间不长,大多是创作者情绪发泄的产物。

在中国,涂鸦艺术的参与者大多为热爱艺术、个性张扬的年轻人,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与认识、对社会的关心、对情感与情绪的排遣与发泄。涂鸦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存在不仅展现了国家年经一代的创作活力与艺术激情,也是对城市景观环境与城市艺术文化的丰富与创新。

三、涂鸦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存在价值

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涂鸦艺术还属于新生事物,是年轻人表达个性、追求时尚前卫的方式,大众对此类街头艺术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会认为是一种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城市环境的行为。因此,目前在我国涂鸦艺术的发展还处于从城市角落到中心广场、从小众艺术到服务大众的过渡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街头涂鸦艺术对城市景观建设的存在价值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涂鸦艺术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区别于城市广场中的大型雕塑、喷泉,涂鸦艺术不受拘束地创作表现形式让人更为随意、亲切,也更能代表年轻一代的娱乐精神,那些夸张的图像、多变的符号、艳丽的色彩更像是一场图画游戏,这种“玩法”解放了人们的心灵,也释放了人们的天性。其次,涂鸦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涂鸦艺术的盛行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于主流价值观,涂鸦所倡导的“反叛精神”,促使年轻人更加勇于求新求变,勇于尝试。涂鸦艺术创作往往不受政治、社会、文化的束缚,在创作中人们表达最真实的自我,以求获得更多改变。这种创作方式会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具活力和突破性。此外,涂鸦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光彩夺目的涂鸦作品不仅是创作者的宣传广告,也是城市的旅游名片。现如今涂鸦艺术也逐渐被引入到商品包装、服装设计、广告宣传当中,未来随着涂鸦艺术被更多人所接纳,其商业价值也将更多地被发掘利用。

涂鸦艺术与城市环境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矛盾,即街头涂鸦强调宣扬个性、展现自我,而城市公共环境讲求干净清洁、整齐划一。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则是将二者有序的结合,后期加强管理与监督。涂鸦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城市建设在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秉持着兼容并蓄的原则,给予这些街头文化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那些热爱涂鸦艺术、富有创作激情的年轻人保留一片自由表现的天地。但街头涂鸦也应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遵守城市环境建设规划的相关规则,切勿随心所欲、信手涂鸦。城市建设者应规划出相应的“涂鸦区”,既方便日后的组织管理,也能使其成为城市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展现出城市艺术与文化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尤洋.涂鸦与城市景观[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已经推动我们步入城市型社会。城市正在无节制地扩张着。当这股洪流渐渐缓慢下来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我们建设的一切——方正耸立的高楼、相仿的城市环境、围圈起来的小区当一个饥饿的人有饭吃的时候会无比满足,当食物充足的时候则开始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是一样的,当功能被满足之后美化便成为新的需求。

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 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首先明确一点,公共设施艺术化绝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但公共设施却包括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而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

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寓意深刻。城雕前100双脚印揭示了大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眼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还可以让自己与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参与其中。在和平广场正门对面有几个杂货亭。与常规的售货亭不同的是这几个售货亭被设计成彩蛋的样式,旁边摆放着几条长凳,既满足了坐人的功能又可以装点环境,当然同样也可以作为约会的地标。

公共艺术是属于城市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动。这其中,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点或构筑物已成了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们是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而这种文化视觉构筑物随着时光的推移,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进行重新设计。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为例:垃圾桶仅仅满足功能很简单,如果想美化它则需从造型和材质上做文章。罗马街头的垃圾桶模仿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去设计,材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西班牙公园中的垃圾桶,采用现代材料制造,外围有绿色植物缠绕,既有现代感又与环境自然融合。则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打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

艺术城市中的艺术 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自然;人文

0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城市中的任何活动都是通过交通来实现,道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设施,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是两者重要方面共同影响着现代城市道路景观。随着社会的进步,道路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交通功能,道路景观已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规划主要是遵循城市整体划区规划的职能、性质而定,在满足美学的同时,又必须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创造出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空间。

1网状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道路景观并非像广场、公园等以面或是点状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空间中,道路景观主要是沿城市交通的走向以网状形态出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它如同城市的血脉渗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也见证历史在城市留下的痕迹。道路景观主要表现为围合性弱、視域相对宽广、动态景观等特点。

2城市道路与道路绿化的关系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道路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生态环境急需治理和维护的时代里,城市道路与道路景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道路建设避免不了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道路景观则是在原有自然景象之上对不完美的景象加以补充,形成的更好的视觉感受。如果道路景观只是通过单纯的硬质景观,或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来体现,都将失去了道路景观的美感所在,所以一定是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真正的体现出道路景观的美感所在。由此可见,道路景观是由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两个部分组成。合理的道路景观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可减少视觉疲劳,使用者可感受到舒适,从而避免车祸的发生。总之,城市道路与道路景观之间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3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体现

3.1生态环境改善

城市道路景观给城市提供了物质保障,维护了城市空间的生态平衡,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场所。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美的视觉感受,多样的自然物种、丰富的色彩搭配、高低错落的层次、时节变化带来的不同美的视觉感受都给市民的生活和喧闹的城市带来了自然的和谐和美的享受。

3.2城市特色的体现

道路景观是城市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最先接触到的便是城市的道路系统,而道路景观又是依附于道路首先引入人们的眼帘,留下了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道路不仅仅反映城市风貌,也能承载城市文化;不仅能体现城市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也能展现城市历史,是城市的灵魂。城市道路空间是市民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体现地区习俗和居民生活面貌的主要场所。道路景观设计应该与当地人文特色相结合,把人文景观融入自然景观,如反应城市特色和城市历史的文化广场,主题雕塑、特色设施等等来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4道路景观的视觉感受

道路景观主要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构成。合理的道路景观不仅可以减少人们行车的疲劳,指引方向,更是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体现城市特色的视觉走廊。城市道路有别于高速公路和国道,除了有道路、绿化还包括了人行道、道路两侧的建筑以及道路设施,这些基本元素就构成了城市道路景观,所有的构成元素的设计方案都会影响道路景观的视觉效果。让使用者在原本乏味的旅途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保障行车安全,体验美的视觉感受。城市道路景观有别于其他的景观形式,首先是满足交通功能,交通功能是道路最主要的功能;其次是满足观赏性。应该从美学角度出发,在保证使用者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道路景观空间的观赏性,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道路景观的使用者不仅有游玩的人也有高速行使车辆中人,所以在做道路绿化时不能单纯考虑步行中的使用者而做得太细致,做得太细致反而效果不理想,而应该相应的放大景观设计时的尺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观赏速度的问题,根据运行速度的变化适当的调整景观比例。道路景观设计要整洁有序、植物配置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并赋予节奏感。

5规划原则

5.1以人为本

人是城市道路的直接参与者和感受者,而城市道路景观是为了给城市居住人群提供更好的设施环境。由于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不同,对于道路景观的感受也有很大区别。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或者是机动车辆等,出行方式在速度上又有区别,所以应该结合各个不同速度及不同的观赏角度制定出一套相对完美的道路景观方案,给不同的人群提供最大服务。

5.2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传统的道路设计主要注重道路交通的功能性;现代的道路设计不仅仅需要满足功能性,随着人们物质资源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充实,越来越多的需要感官、生态环境上的满足。设计思想和设计目标的不一样,所得出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而这关键在于是否将生态理念、人性化理念、美学理念、文化理念注入设计中。在设计中我们不仅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仅完善和强化自然景观,还要体现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

5.3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

城市道路生态也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恢复和创造城市生态环境,通过自然景观柔滑道路硬质线条,为市民提供自然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并推动经济发展。将道路的功能性与观赏性相统一来整体规划道路景观,对于不同性质的城市道路应该采取不同的景观规划,建筑、绿地、道路节点都应该与之相协调,竟可能的体现不同的城市特色,让城市道路表现形式丰富起来。

6结语

城市道路景观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美的。道路景观设计学科面广,而以后要吸收和接纳更多更好的内容来完善道路景观,不仅是加强自然和人文因素,更要注重景观的美学价值,相信在多方努力的情况下,道路景观会给城市市民提供更多的便利,更好为城市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小佳.道路景观设计元素的探析[J].交通科技,2008(2).

[2]陈飞,王政梅.城市道路景观要素浅析[J].山西建筑,2009,12(1).

民间艺术在城市公园中的表达 篇7

民间艺术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方面[2]。

鉴于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它作为城市特色重要的体现方面,本文认为将民间艺术融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一定必要性及现实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城市公园绿地的设计题材、手法,增强公园的体验性功能,为民间艺术的恰当表达做出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城市公园所体现的城市特色的内容,为城市文脉的延续发挥积极作用。

1 民间艺术在公园绿地中表达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间艺术应用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例集中表现为民俗主题公园,因此它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文化挖掘不到位

民间艺术在公园中的运用应注重对其所处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挖掘,景点的开发要力求做到“神似”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似”。 在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盲目裁切民间艺术元素,不考虑周边环境和时代需求,不加分析地将其简单的安插于现代公园中的现象,不符合人们对现代景观的审美需要。

1.2 表现民间艺术的设计手法雷同

民间艺术题材丰富广泛,同一题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去体会、表现。目前城市公园对民间艺术的表现,存在设计手法单一、雷同,创意缺乏个性的现象。如为表达民间传说典故,大多会选择雕塑,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

1.3 参与性不够

民间艺术是一种活的文化艺术。而我国目前的许多民俗主题公园以观光型、博物馆式展览为主导地位,让人们参与的活动较少,即便安排民俗活动,也不外乎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等,因此重游率低。

1.4 设计建造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数民俗主题公园表现为设计不到位,施工不精致,技术利用少等几个方面。

2 民间艺术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表达的元素

民间艺术涉及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间戏曲等艺术形式,从中笔者根据其表现形态概括提炼出两类元素,用于公园景观表现的素材。

2.1 民间艺术中的“物”

民间艺术中的“物”指民间艺术中可以用于公园景观营造的物质实体类元素,包括民间艺术各门类中的民间艺术品实物及其所采用造型、施色、用材的方式手法以及所涉及的民间题材。在公园绿地中可以经过一定手法的改造作为构成景观的要素。

2.2 民间艺术中的“事”

民间艺术中的“事”主要指民间风俗、民间文学、民间戏曲表演等民间艺术中事件性元素,表现为非物质形态。它是民间艺术重要的题材或载体,非常具有表现性和感染力。

3 民间艺术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表达思路

所谓“表达”就是通过某种恰当的方式将设计思维过程或最终成果的信息传达出来。包含两方面内容:1)将民间艺术中的各种元素作为景观设计的元素,经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和施工创造,赋予园林空间特定的内涵。2)现代公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思想、造型、用色等多方面精髓,促进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完善。此外“表达”是有层次的,是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设计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城市公园中通过总体规划、布局,对民间艺术的表达区域、深度做出一定控制的基础上,在详细设计的层面上,借助于设计语言、手法的转换,在一定的理性规范内进行无尽的感性创意表达,使民间艺术得以点示。本文归纳为两种思路:展示与演绎。

3.1 展示传统

展示是指对民间艺术传统题材、造型、色彩保留原有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结合公园中的景观设施进行展示。

3.1.1 对民间艺术“物”的展示

1)对民间艺术品的直接运用。

民间艺术品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符号,在人们的认知上存在着直接的优势。结合公园景观中对民间艺术品进行展示,直接运用它的造型、色彩和材质,对丰富现代公园景观内涵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2)对民间吉祥图案的吸取。

民间艺术品除了自身的造型外,其表面布满装饰图案。在现代公园景观中,我们采用借引的手法将民间吉祥图案用于园林建筑、景墙立面、铺装纹样等方面,丰富了景观造型,展示了传统图案并赋予园林空间特定的内涵。

3.1.2 对民间艺术“事”的展示

1)民间风俗场景的再现与复原。

在城市公园中根据需要可设置相应场地、设施,为这类活动提供展示的场所,可以增添公园特定空间的生活气息,形成特殊的风景线。

2)民间风俗的艺术化加工。

对于民间风俗活动、民间曲艺表演、工艺展示等项目除了对它原有风貌的再现,还可以运用现代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后形成表达其特色场景、演出方式等内容的景观小品,一般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现。

3.2 现代演绎

现代演绎是民间艺术在城市公园中表达的核心思路,旨在将这种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3.2.1 对民间艺术“物”的演绎

1)对民间艺术品新功能的开发。对民间艺术品采用“转化”的手法,开发这些艺术品的新功能,将它们的原型借鉴到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施的造型设计中,使之融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公园景观设计中,我们赋予木雕艺术品新的功能,经过一定程度的简化、抽象与公园中的休憩、景观设施相结合,成为具有民俗特色的坐凳、廊架等,这样既保留了它原有造型的装饰美,又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得以延续。2)对民间色彩的沿用与重组。民间色彩以五行色为主,在现代城市公园中,我们可以通过把握民间用色的搭配规律进行模仿沿用或是重新搭配,根据色彩上的组合特点,用涂饰、壁画、织物、嵌瓷等现代的、不同于原有的技术手段在现代公园景观中予以表现,同时这也是营造民间艺术传统意境的重要方式。3)民间材质的选用与创新。民间艺术大多采用当地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天然材料,采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公园景观设计时,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民间用材的方式,选用民间材质演绎新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现代材料诠释传统意境。

3.2.2 对民间艺术“事”的演绎

1)体验传统民间生活。

在公园中体验传统民间生活,不能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还应有“做农家事”。在特定区域设置民间生产生活的器具,并有民间艺人、工匠参与指导,让游人有机会操作、参与。还可以通过公园中的活动策划,让人们通过实际接触到民间生活的琐碎细节,增强民间市井生活的切身感受。比如在公园中的某个区域内设置民间的钱庄、当铺、茶馆、药铺等,并结合婚嫁、诞儿、满月等风俗事件,让民间生活在现代上演,满足人们猎奇、审美、求知等多种体验。

2)“活化”民间典故。

对于民间典故、传说以及戏曲中的故事,除了设置雕塑、壁刻将其形象化之外,还可以让故事中的人物“活”在现代公园中。比如将浙江绍兴鲁镇社戏中的人物,让他们走出舞台,根据戏中的角色在景区中担任相应的职责。

4 结语

现代城市公园在体现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文化建设中,不应忽视对民俗民间艺术的挖掘,在规划设计中,需要采用恰当的途径、思路及手法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李慕南,张林,李丽丽.民间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

公共艺术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篇8

一、城市雕塑的公共艺术特征

作为一种相对于“架上雕塑”的“城市雕塑”,它的公共艺术形态的特征是种天性,公共特性也是城市雕塑最重要的特征。

从空间本质上来说,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公共艺术特征来自于公共空间的固有属性。公共空间是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人们不用缴费或购票进入,或进入者不会因背景受到歧视,在公共空间的人和物都是平等的,都持有一种敞开的态度。在当代社会中,由于城市有效公共空间资源的不断减少,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实际上只是公共环境建设的配套设施而已。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城市雕塑的公共特性体现在作品蕴含和传递给公共领域的各项观念与意图。首先,城市雕塑是针对社会的公共特质;其次,城市雕塑整体规划的出发点是大众,不是强调个人审美,而是从公共空间特性的受益点出发;第三,城市雕塑题材所涉及的通常是所在公共领域相关的风俗或事件。

所以,公共特性是城市雕塑步入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有属性,城市雕塑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把大尺寸的雕塑安置在公共空间里,而是应该着重考虑雕塑与公共空间,雕塑与相应环境,雕塑与人之间的多种联系。这样也决定了城市雕塑的设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城市雕塑是为公众反映和表达其当代社会的、物质的、历史的、政治的需求而创作。

二、城市雕塑的创作要素与公共空间的联系

在特定公共空间的制约下,城市雕塑的创作需要对多个细节有所考量。如雕塑的尺寸与空间大小的相互制约;材料质感、颜色与光线的选择;整体结构,形态,比例的选择,从整体到细节的来回推敲与确定。最后要显示既能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同类型空间相呼应,又能适应当代文化与审美的要求,不断创造舒适、和谐的公共空间。

(1)城市雕塑的尺寸与公共空间相协调。城市雕塑的尺寸是雕塑与公共空间和谐共生的核心要素,这两方面体现出城市雕塑的公共特性。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环境的空间容量是设计城市雕塑造型的首要指标。根据视觉经验来说,人欣赏城市雕塑的最佳视距为雕塑整体高度的2至3倍之间。处于2倍视距时,雕塑主题占视域中占主要位置,环境空间次之;3倍视距时则相反。因此在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设计中要注重考虑这一点。

(2)城市雕塑的质感与公共空间属性。传统雕塑的材料单一以金属和石料为主,当代科技发展促进了雕塑材料的多样化,丰富的复合材料形成的质感和机理成为城市雕塑的标志之一。不同雕塑表面机理的处理,给人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现在涌现出木质、陶瓷、玻璃钢、有机玻璃、灯光、活动、水景及冰雪、沙制成的临时雕塑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功能与氛围契合。

(3)彩色的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气质。色彩单一也是传统雕塑的特点之一,但是单一材料和色彩的城市雕塑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当代审美的需要。色彩已不是雕塑的附属品,而是城市雕塑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现代雕塑家能利用色彩带来的感官冲击,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如美国活动雕塑家考尔德创作的活动雕塑,运用红、黄、蓝等颜色的雕塑点缀了单调沉闷的城市空间;杰夫·昆斯的《气球狗》《悬挂的心》更是大胆运用了鲜亮的纯色,在绿草蓝天的衬托下显得异常明媚。

还要考虑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对于有明确主侧面的城市雕塑,如纪念性城市雕塑、浮雕等,在总体设计中优先考虑光线的时间、角度和场地空间,人流路线等关系。

三、结语

协调美化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关系,依旧是未来公共艺术空间拓展要重视的问题。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催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雕塑的形式与空间布局问题,还需要运用城市雕塑材料、机理、色彩等要素进一步考虑城市雕塑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公共艺术空间影响当代人的审美。

摘要:用“架上雕塑”的思想与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城市雕塑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雕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城市雕塑建设作为一种表达公众艺术追求、反映市民文化意识的公共性事件,通常是多方决策,其操作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制度和组织机构来提供保障。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城市雕塑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唐尧.形而上下:关于现代、后现代雕塑的哲学与诗性陈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艺术城市中的艺术 篇9

1. 性别符号,性别的觉醒

在法语里,太阳被定义为雄性,阳刚充满力量;月亮属雌性的,柔和敏感。不仅仅只是大自然的神物被以男女定义,欧洲很多国家的电影中,人们“she”or“her”来形同跑车、私家飞机、游艇。因此,大胆的假想是,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是有生命的,即便是静止,他(她))们至少也是有一个性别的。世间万物,由艺术家创造的作品一定也是“遗传”着艺术家本人的性格以及创作当下的历史背景,其作品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是具有人物身份的,作为建筑的城市艺术,首先是被拟人化的,由此可以研究它的性别趋向。

文章从女性化的建筑,雄性化的建筑,以及中性的建筑艺术,研究它们的性别趋向和内在心理,挖掘隐性的基因——建筑的性别性格和人物气质,是本研究的核心价值。

2. 从雄性膜拜的历史到雄性气息的建筑文化

翻开人类社会雄性膜拜的历史,除去母系社会的短暂时间,父权制作为一种控制欲为主的意识形态存在于各个时代中。雄健的体魄,所向无敌的力量和控制欲,作为原始的人类社会从属和控制之间的基石,这种父系权利的根深蒂固也造就了很多艺术文化的某种人物关系特质。雄性膜拜在性别的历史上就是一场形态和官能性的本能表达。柱状,高耸,硬朗直挺,语义符号“l”,既是男性的象征,又是畅快舒展的硬朗城市线条。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统计的世界最高建筑,超高层建筑与巨型高层建筑(Ultra High-rise Building),从纽约帝国大厦到高雄85大楼。无不一一地推举这人们对于一个建筑物带给整个城市的硬朗的雄性气息。超高层楼宇不仅仅只是形态上有着柱状语义,在世界多个大城市著名的高层建筑功能都集中着金融权贵,政治威严。

表面形态上看,中东有哈利法塔,纽约贸易中心,麦加A-Bait塔,国内的上海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都是近些年最体现对雄性崇拜的城市建筑符号了,不断攀升的不仅是高度,更是人们发自内心对于雄性这一性别体质的追随和依赖。

普雷斯科特曾说:“超高层建筑物开始矗立于城市成为一种孤立的存在,在艺术领域和人文发展历程上,可以从外观形式上被看作是人们视觉世界中具有未定义其价格的一根独立石柱。”

雄性建筑的体外精神风貌,是庭院、宫殿和教堂

中国古建筑是用对称结构来诠释他所表征的权势的权衡体,江南的一些城市结构中,园林是最早作为皇家元素的成分彰显着地位。东方的宫殿,古老狂躁气息的罗马城中国梵蒂冈,也都由巨大的内外四方殿构成。殿这样一种支撑形式的对称结构作为建筑设计家族中的古老先祖,不仅仅是支撑国家运作的精神支柱,也主宰者一个国家的血泪发展史。

在古印度,对雄性的崇拜被很高调地建立在城市的众多艺术品中,那应该算是比较坦白的比较早期的宣扬性别的建筑了。

3. 女性味道的建筑文化,最早直指人类向往生物界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源自生育。同样,作为人性崇拜的一种,它必然也是也是对繁殖这一过程的仰视,从对性别的考虑,这种崇高的敬意就是母性崇拜。

中国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欧洲原始女性古物,这些女体典故共同点是忽略女性脸部细节,强调刻画肥美丰满的身躯,尤其突出描写的是硕大圆满的胸,因怀孕而隆起的腹,丰润的臀。母性崇拜,代表语义符号“O”“V”“U”。V形态,在所有的艺术品和社会认知中,是一种锲合,一种盛放,一种杯状物,它的象征语义有多重,但有一种最古老的,是和母性有关。

关于“O”“U”是一种母亲崇拜的遗迹存留。人类多少都有依赖母体的情愫,甚至男性的恋母情结,母体,抑或是代表着的“家”,永远都是最温暖安全的回归港。这不是什么心理异状,而更加表现出它的神圣,因为这就是“生命之门”。

4. 自我角色——女性身份的城市环境艺术

建筑中的女性特质的自我倾诉,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关乎女性气质的建筑,并不仅仅只是表达着自身的女人味,更重要的是在发出一个声音:在男权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感,甚至是相对雄性地位更为重要的使命感。

4.1 回归母体的银橄榄,桂离宫和伊势神宫的生生不息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银橄榄,象征着人类初始的畅游母体。

外观造型两头尖,中端扩开圆弧形态的阔大拱形,外墙壁半透光银灰,特别的是建筑的天庭仿佛裂开了,划开一条深缝,产生更为深邃的凹陷下去的缝隙,光线由此漏进。形态角度来说这形态很像植物体那些初生幼苗张开的两片子叶,细长的裂缝但也是有深浅和宽窄。

如果结合考虑外形和内在功用,暖水池更像是暗示着生命的本能和源起。设计师坐实了自己的期待:他期望自己的设计能以不同的表情来适应不同的人,叙述不同的故事。

象征着人体功能的新陈代谢是很多房子都具备的生理特质。

在日本有桂离宫(かつらりきゅう)传达出一种共生的哲学。这些有能力产生新的生命力的建筑外壁自然也生生不息地能够自我新陈代谢吸收水分,木无法以实体的状态存活无数年,但宫却得以延续她的生命。新陈代谢拉缓了宫的衰老。延续着两宫的生命。

4.2 成熟的战女——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最初作为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由和平女神守护,现如今已经是德意志的象征。黑袍战女亲眼目睹里了柏林从分裂到合并,如今作为一个混合体不仅因为这座经历了20年统一整合后的城市仍然被沉重的心墙分割。

门上的自由女神跨越了人们认知中对一个建筑艺术的界定,她从危难时刻到战败中的流亡再等到胜利的凯旋,在大起大伏的社会变迁中守护着城,作为德国的国家标志,她坚韧地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分裂对抗,和时间较量。

4.3 优雅贵妇——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

在西班牙这样一个阳刚气十足的国度,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形态扭转而又堆堆叠叠相互依靠的模样散发出来一种贵妇气息。

硬朗表面,材质钛金属,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仿佛难以拿捏的性格,宣扬着不退缩的勇敢和平等的人类哲学。随着光入射角的改变,建筑的每个面都会产生石破天惊的光影。戏剧化地显示了这个建筑的场所感受是:主张明确,光怪陆离表情丰富。作为一个空间艺术,非常形体化诠释着这种女性自我解放般的行动力。1997年建成后,一夜间让毕尔巴鄂成为欧洲家喻户晓之城。

远观欣赏,就是几个骄奢权贵圈子里的少妇在纸醉金迷中的吉光片羽。复杂表情象征着一种女性破繁冗传统的观念。“乐于表现”和“企图表现”是一个女人本能的心理特质,她们渴望自身被了解关注,冲破教条展现新我,以此协调自己的内心。弗洛伊德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观察到一些精神问题的患者都与性压抑有关,因而形成其泛性论学说。女人在被压抑的父权制中,非常容易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和复杂的欲望。推远了看,有种过程的美。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曾对她由衷叹服:“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烧。”这是自由城市的诗篇。

4.4 云中牧女铁娘子——埃菲尔铁塔

作为巴黎人的傲骨,埃菲尔铁塔,她扮演的是一个睿智的新女性角色,她从问世之初就充满了争议性。

塔的构造与天地上通下合,曼妙而上的身躯有一种感性在里面。在细节方面,埃菲尔除了有着富有变化的苗条和简练之美,还充满冷静和理智。设计者大胆运用材和混凝土,使土木建筑从“土”“木”中解脱。这既是内心的,也是可触摸的这座建筑的灵魂。

在塔的一层有很多半圆形态的顶子,细部能看到多个圆弧装饰。除了最显著的外框架四根铁柱外,其余内部框架及支柱全都由十分纤细的钢材构筑,纤细的会令人怀疑这蕾丝针织般的胸衣真的能够站立不倒吗?纤细的铁骨结构使得整个钢构建筑物更加坚强又女人味十足。

她的出现剥夺了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和那个有着雄性气质的凯旋门的被关注。脱颖而出变为近代工业革命的象征。强势的她再后来更是被爱称“铁娘子”

铁塔的设计者说:“已经把我淹没了,好像我的一生,只是建造了她。”可以肯定的是,他说的是,她。

5. 雌雄艺术的相互关系

在一些有性别的建筑之间,如同人类社会一样,也有雌雄之间相互的微妙关系。这是社会制度与人性内在的禁忌——雌雄的紧密相连。

5.1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Tor Vergata大学

这是位于罗马市中心以东,名为Tor Vergata的大学。

这座阴柔的建筑,外结构犹如女性胸腺,从几乎裸露的透光表面延伸到皮肤底层,释放出勇敢和坦诚。扁平椭圆分左右两叶,巨大的柔性钢架结构像是母亲隆起的曲线。被透视般的注视,像是男人从幼年深埋的恋母情结,这是属于满足男性偷窥欲的建筑。遥望建筑本身,俄狄浦斯情结的呼之欲出,也表达了一男性对于母体的依恋。

5.2 观看者和被看者——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楼

米开朗基罗曾经想要盖出比佛罗伦萨教堂更巨大的穹顶,那象征着女体的杯状的穹顶,教堂正面有镶金的圣母怀抱圣婴像。她拥有着女性雍容尔雅的气质,精致妩媚。

乔托钟楼是在百花大教堂身旁的一个约有13.7米见方、84米高的柱状建筑,如此高的钟楼,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实属罕见。一座威严传统的高塔,颜色和圣母百花相似。教堂和钟楼以一种难以融合但又遥遥相望的城市中的符号化哲学。观看和被观看是一种人类才有的性别迷恋,城市艺术的和谐,更是展现了这一场美学建构的深度。

文艺复兴的两个建筑,寂静欢喜,默然相爱。

5.3 性的屈从和主动——神奇舞衣,灰姑娘童话

这是捷克布拉格尼德兰大厦醒目的异形态的圆形塔楼。感觉到奇特怪异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复杂、扭曲、不规则和鼓吹欲望的旋律主题声音。欲望会带来一种两性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理由。双塔造型一虚一实,实体的柱状象征这一位绅士,弧线掐腰的部分象征着旋转起舞的女士,雄性实心墙,另一个雌性的呢,束腰柔滑玻璃外墙,造成了视觉上华丽的形式和怪异的敏感性。

相互搂拥,建筑面向伏尔塔瓦河,像是池边忽略了众人眼光翩翩起舞的男女。

5.4 雄性建筑里的V形

一个很小众的建筑。位于德国科隆近郊的Mechernich的田野中的克劳斯弟兄田中教堂,被称为女性的包豪斯。

这是一座用硬度混凝土浇筑出来的建筑。最特别的是那个V形的极度锐角的三角形细门。光线通过这个开口射入教堂,入口的深V形被极度地压低,入门时需要小心翼翼地侧身颔首。柱状空间里的女性之门,像是通往上帝之路。

6. 中性化的场所精神——建筑的零度

某些建筑会带给我们一种完全的洁净、明朗、幽深的空旷感,这源自它的颜色和极简的线条。这种色彩和形态感受近乎的零度建筑表达出的空间内涵,很像是中性化的。

作为从早期对比繁复或者过度修饰化的建筑艺术,纯白裸露是一种尺度上的颠覆。从伊夫·克莱因和他的虚无裸露空间到妹岛和世中性气质的房屋再到蓬皮杜,抒发出城市艺术的走向——回归自然本体的强大精神,这种中性特质意在内部隐秘空间的外向化,是一种和伊东丰雄全然不同的理念,表现在空间的内在表达——极端裸露。

妹岛和世的设计中,玻璃代表暧昧不清,清水混凝土结构代表性感,像巴特所定义的文学艺术的“零度”——冷冰冰的纯粹的机械外表。同类型的蓬皮杜空间更是重新定义了了无装饰无功能,反而被真正地赋予了功能的意义。

艺术界还有那场被称为“空虚展览”的展,它从基础的裸露虚无计划开始。中性化的“空白”,包含着很多意义。关系到结构的性质,它是沉默,是平衡,也是难以言喻和赤裸的思想呈现。

7. 结语

雌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建筑和城市艺术理性的外观下,可以洞察到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存在于生灵涂炭中,也存在于所有的生命所创造的城市艺术中,传达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无论对于雄性心理的崇尚,还是对于雌性生殖能力的迷恋,以及一些相对先锋派中性艺术观念的崭露头角,性别的界定最终感召着人们站在更为人类心理学的角度重新梳理对建筑艺术的认知。

如果对艺术有计划地加入情感和性格,那它们就都是具有生命的,隐性的研究,突出的就是性别。

性别,性趋向,性情,性格,所有的城市艺术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性别趋向。之所以艺术给每个欣赏她(他)的人不同的情感和领悟,也许就是源于她(他)们本身的本性吧。

我们不可能走进画里,也不能走进文字,更不可能走进雕塑。但我们的阅读和表达以及对风格的区别却能并且我们推向另一种空间设想。

先是空间,然后是外貌。最后深究到的,就是人性本能。

参考文献

[1]顾铮.《城市表情》.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7月

[2]弗洛伊德.刘烨.《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3]卡洛琳·冯·艾克.《视觉的探讨》.【英】

[4]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精神分析与图像》【英】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5]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6]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于潼.《建筑之梦》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

[7]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篇10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和艺术设计相互依存的产物, 在美学及设计学等社会学的基础上, 虚拟现实技术从尖端前沿科技向数字领域发展, 并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广泛应用。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发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并广泛在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中应用, 形成了多学科相结合发展的新型学科。美国于1998年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 我国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各国已充分意识到了计算机数字虚拟技术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纷纷围绕此技术的应用发展展开了研究, 并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 城市规划设计随着计算机发展已开始向数字化、智慧城市、城市艺术化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数字媒体实验室, 以“文理渗透、学科交叉, 技术与艺术融合, 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 积极研究应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 力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同时, 我国不同的城市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智能济南”等, 并制定了实施目标及发展方案, 发展自己的特色实践;在数字影视技术领域的优势延伸到文化传播、文化艺术产品创造中去, 并创造设计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如水晶石公司将影视与动画相结合再现了“三维数字故宫”、“世博会三维动画清明上河图”等。

二、城市规划设计计算机表现

城市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规划设计的变迁经历了:语言交流、形状文字表现、图形到媒介的表现、图纸等媒介到数字媒体的表现。表现形式越来越来丰富、效果也越来越完善。

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技术的发展应用, 影响了设计师思考方式的改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之初就被规划设计领域所关注。在城市规划工程设计领域中,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是计算机软件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应用, 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借助它对工程设计进行计算、分析、设计优化方案、绘制各种工程图等。一方面计算机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创作提供了新的技术与艺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设计方式和设计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生了变化;计算机设计还为城市规划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和系统设计的方式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向一体化设计的发展, 更多的城市规划设计正在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创意和设计中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城市规划设计化结合, 更方便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国际化。设计师通过便捷的网络工具, 将城市规划方案引入互联网, 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进行交流和方案讨论, 从而开创真正的社会参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数字化时代。从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来看, 城市规划设计将走向全球化交流及发展的道路。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方法

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主要是根据数字媒体的可参与性、交互性、真实性、可复制性、可编辑性、集成性综合性, 结合城市规划项目的具体设计理念和技术指标, 结合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美学原则进行构思设计。主要采用Auto CAD、3D max、Adobe After Effects、Adobe Premiere等软件动画先进技术,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设计需要, 随时体现不同时期的效果。3D max等软件具有虚拟的真实可视性, 表现形式丰富, 符合城市规划设计发展需求, 也是城市规划艺术的实现载体, 突出了城市规划设计表现数字艺术化的意义。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实现

数字媒体艺术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有着重要的艺术设计作用。将此应用到实际规划设计中去, 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思想, 直观形象展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及城市艺术魅力。

1. 规划模型的创建与管理

(1) 规划模型数据转换与整理

规划模型创建前期首先要做基本资料整理:经过对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总体设计的理解等环节, 对设计出的总平面图、立面图等, 经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完善, 并完成相关规划设计的先关图纸设计, 形成平面的规划数据。经过对平面规划设计的整理论证, 根据数字媒体制作的需要对相关设计文件进行精简整理, 整理出场景建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将精简整理完成的数据进行Auto CAD文件到3ds max界面的数据转换。根据规划设计中的山体地形、建筑物及相关配套设计要求创建方体代替建筑物等, 方体代替物数据量小、容易操作, 能节省计算机资源、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以简单的方体代替物方式确立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道路公共设施、项目与周边片区之间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观察整个项目规划关系及空间效果, 有利于设置数字场景的镜头、合理调整规划空间关系。

(2) 精细规划模型的创建

精细模型相对实际的建筑单体来说, 是将实际建筑单体的每个部件及其每个细节都在模型中表现出来, 使模型的精细度更加精致接近现实。精细模型面数较多、数据量较大, 精细度增大设计制作的工作量也就随之增大。精细模型主要应用于镜头特写及场景的近距离表现。精细模型是将以规划设计中的单体为基础进行建模设计, 像门窗框件、建筑装饰造型等都要通过建立模型来表现。最终完成精细模型的建立, 精细模型表现逼真, 特点突出, 有利于规划场景、实体建筑物的完整表现, 增强规划设计的艺术感。

(3) 简化规划模型的创建

简化规划模型是相对精细规划模型来讲的。对模型进行精简的前提是在不对模型形体进行严重的破坏, 尽量减少模型的面数及数据量。相对精细规划模型而言简化模型的面数少数据量小, 节约计算机运算量提高计算速度。简化规划模型在提高机器计算的同时, 根据视觉原理的“近实远虚”, 简化模型更适合做场景的配景模型、远景模型及大场景鸟瞰模型, 减少了用软件设计“近实远虚”效果的工作量。

(4) 模型的分层分类管理

在规划模型创建初期, 首先对场景中的物体个数及面数进行了考虑, 避免数据量过大对场景制作产生的影响。对场景模型做好系统分类, 使用分层来对场景模型进行管理, 提高对场景模型的操作使用。例如:将规划场景中的模型物全部显示, 选择已命名整理好的“建筑配套”层, 通过分层管理选择命令, 在场景中所有的“建筑配套”部分都将被选择, 可以通过当前选择隐藏去暂时不需要操作的模型, 使用强大的管理功能来为整个项目服务, 如图1所示。

在大型的规划设计类时采用分层场景的创建方式, 更便于对场景区域模型的选择以及场景模型参数修改, 也方便了不同场景精细模型和简化模型的更换使用。精细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合理使用, 可以更充分展现城市设计的特性及城市文化内涵, 达到城市设计、城市色彩、地理文化、建设材料、自然环境、道路路网及城市空间的完美结合。

2. 场景布置及环境设计

(1) 摄像机场景布置

根据方体代替物中设定好的摄像机镜头, 按照摄像机场景及运动路径的需要, 对场景进行简模或精模的合理布置。为了更加准确地确认摄像机的正确性, 增强镜头设计的美感, 方便观察场景近景效果, 将需要表现区域较远的部分先隐藏或者以Box的方式显示, 提高显示的计算速度, 自由的显示并确认摄像机的路径及场景效果, 如图2所示。

经过场景的设计安排, 虚拟空间也需要模拟灯光进行灯光设计、调节场景的不同气氛, 根据环境需要进行主光源、辅助光源、补光源以及灯光颜色、亮度、位置等方面的设置。

(2) 环境天空场景创建

场景天空创建不可缺少, 也非常重要, 天空的创建一般采用球形创建法, 在场景顶视图中创建一个半圆球形 (通常称之为球天) , 并结合场景进行球天大小调整设置, 赋予球天真实的天空环境贴图或环境视频贴图, 经过为球天添加UVW Mapping修改器, 调节其贴图坐标的大小, 使球天营造出不同气候变化下的真实效果, 如图3所示。

(3) 天际交界线的处理方法

天际线直接影响到场景效果的空间关系, 精细的天际线处理将提高场景的进深空间, 增强视觉空间立体感, 表现场景形象更加逼真, 通常使用添加贴图法和添加雾效法两种方法进行表现。

贴图法, 主要是为场景添加一个城市或山水自然远景配景贴图来遮挡天际线, 贴图可以使用Photoshop软件工具根据场景需要进行制作。

添加雾效法制作出的效果比较逼真, 为了达到更逼真的渲染效果, 通常使用贴图法与创建雾效法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贴图法与雾效法的优势, 将场景做得更加逼真。

(4) 场景植物的设计创建

为使环境场景更加真实, 根据不同的时期创建不同的树木及花草以渲染场景气氛, 种植树木要根据场景的需要情况具体分析, 此场景主要使用模型树代理和Planes工具辅助两种方法相结合, 靠近镜头的场景部分使用模型树代理的方法, 体现树的细节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性;离场景镜头远的场景部分不需要太突出细节使用Planes工具, 有利于更好地处理远近场景, 增强场景空间进深感, 也可以优化计算机计算及显示速度, 增强场景艺术效果。

1) 创建代理树

使用模型来布置的场景渲染出的效果比使用贴图渲染出的效果更为真实, 但模型植物面数多、数据量大。所以场景中很少布置实体模型植物, 很多情况下还是使用传统贴图方法进行表现。Vray中的代理功能解决了这一弊端, Vray物体代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一个面数很多的物体转换成零个面的物体, 充分节省系统的渲染资源。将面数超多的模型做成代理文件, 有效地解决了在场景制作中不能使用面数较多模型文件的问题。

2) Planes创建树

主场景以代理模型的形式布置设计完成, 主场景周边区域, 也就是在镜头表现中起配景作用的区域, 主要采用Planes工具手动创建树木。并通过Planes物体的子层级对场景中树木的宽和高设置, 调节树木的随机大小, 材质分配等。最终创建出的树木大小不一样, 错落有致, 并有机与主场景区代理模型结合, 充分体现场景的环境色彩气氛及虚实关系, 创建出自然优美环境。

3. 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

(1) 渲染生成规划设计序列图像

根据光子图渲染并可保存调用的功能, 利用隔帧渲染的方法, 为动画渲染生成隔帧光子, 渲染可直接调用光子渲染出图, 省去每帧序列都需要光子计算的步骤, 节约渲染时间。提高电脑的计算运行速度, 增强了工作效率, 最终渲染输出完整序列。

(2) 规划设计序列图像的后期校色及特效处理

影视设计中欧洲和亚洲所采用的制式不同, 分为N制式和P制式, 本文使用P制式进行设置。利用After Effects的渲染通道、基本校色、整体润色、蒙版使用、特效处理、渲染设置、文字及标志片头特效设计等强大的功能。根据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对素材进行编辑。主要经过校色调整, 调节为预想的色彩效果;添加锐化特效滤镜, 使图像更具清晰;通过色彩平衡特效滤镜对场景文件进行色彩平衡调整。添加相关光效及图层效果, 比如云雾效果的合并调整等, 最终完成场景效果整体调整, 如图4所示。

(3) 规划设计序列图像非线编辑

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 根据设计各个环节对项目进行设计, 设置不同场景的镜头, 以最美的视角进行取景, 展示项目未来的美好愿景, 达到设计最佳化。非线编辑是对制作中渲染出的镜头文件进行编辑处理、输出的过程。此项目采用Adobe Premiere Pro软件, 将导入素材进行编辑, 根据场景脚本进行素材排列, 确定场景的先后顺序。通过实时预览对所需视频时间长短进行剪辑, 并对场景镜头的切换进行转场设置, 经过转场特效的设置实现两段视频的过渡, 不同的视频结合不同的声音特效增加转场特效实现不同的视觉、听觉效果, 使视频效果更加精彩、内容更加丰富。视情况加入字幕, 对项目进行最终成品输出, 全方位对项目进行展示, 如图5所示。

五、结语

现阶段在中国, 城市规划设计随着计算机发展已开始向数字化发展, 贯穿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审批等各个环节, 城市规划设计扩展到了整个计算机电子空间领域。数字媒体艺术技术涵盖了许多前沿学科的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 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规划设计数字化过程的发展前沿。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实现涉及了艺术内涵、三维空间、人机交互、沉浸等核心虚拟技术。城市规划设计的本身发展就是人文地理三维空间的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更适合城市规划三维空间的表现形式, 可以实现对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建筑、道路市政配套、交通组织等进行分析、设计, 使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为城市规划设计师提供了互动与协同以及设计灵感的再创造。与传统的平面设计只能在平面中观察相比, 三维空间能使观者进入虚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漫步、交互, 给人一种直观体验真实环境的感受, 为城市规划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郑宏.城市规划本来就需要艺术设计[Z], 2012.

[2]刘祥编著.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建筑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4]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5]姚勇等著.红色风暴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7]林华.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三步走下一篇: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