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文化分析

2024-05-25

清真寺文化分析(精选七篇)

清真寺文化分析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呈现

一、活动背景

湖北省松滋市洈水镇有一座独特的建筑———清真古寺,它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2015年9月20日,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开斋节活动。第二天,班上回族学生刘菁文就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开斋节的盛况,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问什么叫开斋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只有回族人才过开斋节?有的学生问清真古寺和回族有什么联系?……看到同学们对这一话题兴趣盎然,教师便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决定走进清真古寺去探寻不一样的回族文化,于是“走进清真古寺,探寻回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

评析:活动主题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就值得我们去探究。这种同学间的交流,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稍纵即逝,教师抓住这个生成性教学契机,既满足了学生的欲望,又使他们乐于实践,主动探究。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清真古寺的建筑特色及其意义;了解回族的宗教活动、服饰特色和历史典故;

2. 了解回族饮食的特色,学做回族菜肴,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创造的喜悦;

3. 学会撰写总结报告,能将活动成果通过新颖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示,感受同学间协作交流的乐趣;

4. 探寻回族文化丰富的内涵,感受回汉文化的异同,从而形成保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评析: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预设和高水平的弹性化设计,才能让课堂教学精彩生成。

三、活动过程

“走进清真古寺,探寻回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制定计划。

在开题课上,教师播放9月20日清真古寺举行开斋节的视频,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罗宇轩同学说:“我想知道清真古寺的屋顶上为什么有月亮和星星”;黄玉立同学说:“我想知道回族人的饮食习惯和汉族人有哪些不同”;黃杨谦同学说:“我想知道西斋回民经常开展哪些活动”,等等。经过一起讨论、梳理,大家最后确定对“清真古寺建筑特色、回族服饰、宗教活动、饮食特色、历史典故”进行研究。

子课题确立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立了5个小组,即:建筑特色组、回族服饰组、宗教活动组、回族饮食组和历史典故组。小组成立之后,各组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组内分工,制定了小组活动方案。

评析: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筛选、梳理,最后确立了5个子课题,这是非预设而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指导促进了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加强了研究的可实施性,使研究有目的、有方向、有深度。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根据方案设计,各小组迅速展开了活动。回族服饰组的同学采访回族社区的马主任,了解回族服饰的特点;历史典故组的同学查找有关西斋清真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宗教活动组的同学在洗小净,准备去参加礼拜;建筑特色组的同学们分工明确,有的在清真寺内拍摄照片,有的查找这些特色建筑的含义;回族饮食组的同学不仅跟金大爷学做腐汁牛肉,还学做油香和拉面,各小组的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作为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要时刻关注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以便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活动中期交流会上,回族饮食组的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回族人吃牛肉,却对猪和猪肉特别地忌讳呢?民族服饰组的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民族服饰呢?宗教活动组的同学们提出:我们西斋的地名和回族的开斋节有没有关系呢?……这些问题,是孩子们认真思考的结果。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商议,根据需要,再访清真寺。

评析: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把学生从学校带入社会,给他们一个真实、开放的课堂,生成性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通过参观、调查、访问、实践等方式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带着问题去探索,会获得更深的体验。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展示交流。

通过前段时间的活动,每个小组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了避免让成果交流会变成费时而又低效的“资料播报”,教师指导学生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资料去粗取精,利用概括主要内容、填写采访记录表、填写信息采集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加工提炼。

第二步:学会撰写总结报告,通过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一篇篇优秀的总结报告脱颖而出。如黄雅洁同学的报告中不仅写出了本次活动的收获,还进行了反思总结。

第三步:掌握一定的成果发布的策略:高质量的成果交流会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滋有味的。教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如何选择新颖、恰当的形式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付志翔同学说:“各个小组选择的形式不能都是手抄报,要根据本组的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尽量避免雷同。”伍诗颖同学说:“小组长的汇报发言很重要,除了表达的条理要清楚,还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张李宏同学说:“要用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师生总结出了有关成果发布的策略。各个小组在班级交流会上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建筑特色组的同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回民服饰组的同学采用表演回族舞蹈“花儿与少年”和绘画两种方式进行展示。历史典故组的故事大王付志翔同学在讲回族《唐瓶壶》故事。回族饮食组的同学们带来了回族美食,组长张李宏同学的广告词“大家看这是西斋回民的特色菜———腐汁牛肉,色香味美,营养丰富,提高记忆力,真是不吃不知道,大家快来尝一尝吧。”冉小树同学带来了回族小吃油香饼正在现场叫卖:“五种味道,六种粮食,好吃又大补,要吃就吃油香饼”。宗教活动组的同学采取手抄报和召开小记者会的方式。

在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也提出了在活动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有小组提出:“我镇回族人口本来就少,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在逐步汉族化,回文化是否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小组提出:“我们洈水是一个旅游大镇,如果把清真古寺重新修缮,并入洈水旅游的大网,对提高我们洈水的知名度是不是有很大的作用?”笔者鼓励他们不回避,不放弃,继续开展探究和实践,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度体验。

评析:生成性教学要根据课堂教学及时做出机智性的调整,以使教学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通过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表演、讲故事、做美食广告、召开小记者会、手抄报和绘画等新颖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使整个展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四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

为了使此次活动的收益最大化,我们组织了评价反思。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自我评价。黄田瑞同学在日记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网上的许多信息不一定准确,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一定要亲自去调查,认真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似乎意犹未尽,想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笔者对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并期待他们将来能够编辑出自己的《各民族文化集》。

评析: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采用多元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从而不断进步。

四、活动反思

1. 活动主题的产生要立足兴趣、着眼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像传统的学科课程那样有教材作为依托,它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点,开发出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

2. 活动实施要凸显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让学生如拨云见日,受益无穷。参与本次活动的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基于参与本次活动的是本校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两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基础,教师把指导的重难点确定为成果发布的策略上,大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3. 活动过程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清真寺文化分析 篇2

关键词:洪水泉;清真寺;文化;独特性;价值

清真寺汇聚着诸多伊斯兰教文化的精髓,在呈现着伊斯兰教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体现着伊斯兰文明包容、和谐、修善等思想;并在连接和推动各地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地的诸多清真寺对于研究当地伊斯兰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洪水泉清真寺是位于青海省东部河湟地区核心地带的一座古代清真寺,内部建筑所呈现的装饰艺术的多元丰富体现了当地穆斯林在于其他民族融合过程中所历经的诸多经历,蕴含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但又不失伊斯兰文化的主旨。该寺曾经在本地区具有独特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青海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们仔细研究寺内建筑所依附的各类载体,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性除了具有装饰的艺术价值外,也可以体会在科学技术、民俗构成、社会政治等方面具有的特殊价值。

1 文化的独特性

此寺地处我国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和陆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平安县,该地区一度成为这几条古道上的重要要驿站,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储存库。可以说洪水泉清真寺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也是世界走进整个中国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产物;但该寺并不是简单的受东、西方艺术文化交融的影响,历史上平安地区曾有西戎、羌、氐、匈奴、鮮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个古代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成了汉族、蒙古族、藏族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汇点,铸就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该寺是在坚守自己固有的传统基础上,经过碰撞冲突,吸收交融,而铸就了夸越东、西时空;包容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清真寺艺术,客观上忠实呈现了当地伊斯兰艺术的发展,成为当时青海东部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具体代表,由于其聚集的场所功能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清真寺整体建筑、布局依照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建造、典型汉式园林布局,与我国早期清真寺建筑、布局形式有显著不同,是对我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完美借鉴的结果,寺中“通天柱”“天落伞”“二鬼挑担”以及梁柱、枋、门框、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是典型的汉式构造,也是在文化交流中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有力证据;彩绘、砖雕、木雕等装饰大多采用卷草和吉祥图案为内容的纹饰,尤其砖雕是该寺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内容广泛,涉及宗教教义、社会生活、当地民俗以及其他民族思想对其影响等各个方面,“凤尾挑梁”“龙凤呈祥”老鼠偷葡萄”“麒麟伴苍松”等题材的砖雕均有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反映;从木雕上“暗八仙”“梅兰竹菊”“榴开百子”等图案,可见释道文化在这座伊斯兰宗教建筑中的融汇;寺内装饰的“吉祥八宝”“莲花瓣纹”“蝙蝠纹”“万字不断头”等图案,以及大殿殿脊正中竖立的三只彩塑琉璃砖雕宝瓶都是藏传佛教中常出现的图案样式,使整个寺院显得巍然丽,这些元素的出现足可以证明本地穆斯林和藏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寺中频繁出现的几何纹、植物纹和阿拉伯文字纹等则是在阿拉伯装饰的基本元素。以上这些足以证明此清真寺建筑艺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特点及内在文化的多样性。

2 文化的价值

洪水泉清真寺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当地穆斯林人民自强不息的发展中与其他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缩影;是一部当地穆斯林文化形成、巩固、发展的盛衰史;也是青海这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青海文化史的见证;更是陆路丝绸之路南道兴衰及我国古代对外开放、东西文明友好进程中的交流史。因此该寺的历史、文化独特、厚重、精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2.1 交流价值

陆路丝绸之路是两千年前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唯一的陆上交通要道,然“青海道”是这条路上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自古就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南道”,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东、西方文明通过这条古道碰撞、交流、融合。伊斯兰文化同样也经过这里在我国迅速发展,不但丰富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也影响了青海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许多东方文化通过此地传播到西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了西方一些地区的文化发展。所以该寺内在具有的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形成的,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交流价值。

2.2 融合价值

历史上,该寺所在的地区及周边地区聚居着多个民族,使本地区逐渐出现各民族与各种宗教文化和谐共存,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成长,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圈”,这必定成为影响该寺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成就了该寺艺术文化对其他民族宗教文化的吸收、借鉴,因此呈现出各种艺术风格,如有典型的阿拉伯艺术风格、明显的藏传佛教艺术和中原艺术风格和独特的青海河湟民间民族艺术风格,这种对外来艺术文化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为洪水泉清真寺的艺术注入了生机,并为其文化增添了生命力。这让洪水泉清真寺的诸多艺术文化中存留了许多兄弟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

2.3 宗教历史价值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据《甘宁青史略》记载,伊斯兰教于唐天宝年由西域传入;在以后的每一时期,伊斯兰教都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同青海地区的儒家、道教、佛教等交会发展,成为当地流传的主要宗教之一;并逐步形成伊斯兰教中将儒家修身养性、释道清新修炼、超脱尘世等内容紧急联系的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在此过程中,伊斯兰教不光受其他宗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当地其他宗教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宗教与审美结合的特性,对青海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多种宗教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下该寺作为青海东部河湟谷地重要的清真寺,受宗教教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青海地域性伊斯兰特色,成为宗教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宗教价值。

2.4 艺术价值

艺术是伴随人类文化而生,也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髓最好的体现。洪水泉清真寺不同于传统阿拉伯式的清真寺,整体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寺院内部建筑、木雕、砖雕、彩绘、书法等等,具有强烈的东方审美意蕴;从这些艺术载体的题材、型制等方面,可以看出该寺在受当地少数民族艺术影响下,形成的独特审美意识;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从而给人带来持久的艺术美丽和美的享受。[1]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惨遭破坏的情况下,该寺内在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当时那个时代,还是现在这个时期,亦或是对后世而言,都应该是宗教艺术创作的典范,更是西北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2.5 道德教化价值

不同時代和不同宗教所秉承的道德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在伊斯兰教中将“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作为基本教义的两大类相提并论,[2]五典者,即夫妻互敬、兄弟互爱、父慈子孝、忠于君主、朋友忠信五大人伦规范。这些就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与道德行为的善恶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了道德要素成为宗教教义、教规的重要尺标,要求每个穆斯林若想实现理想境界,就必须先使个人的道德尽量完备。从该寺内部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装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初建该寺时,设计者将道德教化功能完美的与寺院建筑相结合的诸多装饰题材都具有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和教化功能,而这种象征性的诠释。基于对伊斯兰教义的透彻了解和对全体穆斯林思想行为的引领,也使得洪水泉清真寺在历史中默默地担负着自己独特的道德教化价值。

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与哲学、道德、艺术、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我国伊斯兰艺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融会穆斯林固有艺术文化的发展过程。因此,洪水泉清真寺作为我国传统清真寺中具有明显地域性代表的一座寺院,正如林耀华先生所说:“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作出来的一切财富,”[3]那么,洪水泉清真寺文化也是留给我们的,价值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使我们研究广大青海穆斯林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构成、风俗习惯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张育英.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9(1).

[2]刘智.天方典礼[M].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372.

[4]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5]张碧波,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6]秦惠彬.伊斯兰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清真寺文化分析 篇3

一、清真茶食文化与镇江

(一) 镇江清真茶食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 长江下游南岸, 东西与常州、南京相接, 北与扬州一江之隔。古时为吴楚文化交汇之处, 有“吴头楚尾”之称。隋唐开凿的京杭大运河, 便在镇江与长江交汇, 因此镇江是漕运的重要咽喉, 镇江历来为各族人民频繁往来的枢纽之处。在浩浩荡荡的各民族迁徙大军中, 清真饮食的主要制作民族回族, 也来到镇江。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 文宗四年 (1333年) 镇江户口中, 回族人口已有374人, 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镇江回民有9205人 (夏容光, 1992) 。聚居地带为城外清真寺街、杨家门、爸爸巷、山巷、大巷、牌湾、牛皮坡、留余巷、新河街及得胜街附近, 城里清真寺巷、剪子巷、大爸爸巷、小爸爸巷、千秋桥街、马家巷、中街、南门大街及南门外大街苗家巷一带, 以童、谈、马、杨、金五姓为多。在镇江历史上, 回民繁衍生息的历史是悠久的。

前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于镇江邻近的南京做了调查, 在统计的近三万回族居民中, 从事饮食行业的有9824人。在所统计的行业中, 除了饭店、茶馆、牛肉店等行业外, 还包括茶食这一行业, 其从业人员有395人 (郑勉之, 1985) 。可见茶食在迁居到江南的回民饮食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镇江, 茶食不仅仅是回族民众爱吃的食品, 其他非回族的人群也很钟爱, 而这是茶食业在镇江遍布的原因之一。根据镇江市志记载, 民国元年 (1912年) 前, 镇江即有景阳斋、大同、春生和等茶食店。20年代起日渐发展, 西门大街和五条街为茶食业集中地段。到30年代初, 茶食业有53家, 较大者雇佣工人20至40人。新中国成立初, 茶食业共有78家, 较有特色的有爵禄、春生和、春生阳、老天禄、大同、采芝斋、稻香村等。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有62家, 职工343人。按地区划分6个中心店集中生产, 销售则在各门市部进行。1965年, 茶食糕点年产量1243吨, 产值110.5万元。

(二) 镇江清真茶食文化

“回民两把刀, 一把卖牛肉, 一把卖切糕”。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回族人民的饮食习惯, 喜食牛肉, 以及以切糕为代表的茶食。回族人吃牛羊肉, 饮茶吃茶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其宗教信仰。回族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其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主张食佳美, 所谓佳美, 就是清洁、可口的意思 (杜倩平, 1999) 。古兰经第5章第90节又规定:“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崇像、求签, 只是一种秽行, 只是恶魔行为, 故当远离, 以便你们成功, 恶魔惟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相互仇视, 预防耽误其他工作。”所以, 穆斯林的主要饮料就是茶。穆斯林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设宴 (勉卫忠, 2011) 。其饮用的茶种类繁多, 主要有盖碗茶、罐罐茶、油面茶, 而香茶、烤茶、擂茶也是其众多品种中的一些。

镇江清真茶食文化的兴起与伊斯兰教在镇江的传播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伊斯兰教因为其宗教教义崇尚“清净无染”, 因而在其信众的饮食文化上, 便具有清真的特点。清真一词, 最早见于刘义庆《世说新语》“有清真寡欲, 万物不能移也” (张宝申, 2007) 。回族学者王岱舆和马注等在译伊斯兰教教义时提出:“盖教本清则净, 本真则正, 清净则无垢不污, 真正则不偏不倚。”“纯洁无杂谓之清, 真诚不二谓之真。” (杜倩平, 1999) 随后, “清真”一词为社会所广泛使用, 清真菜也成了回族人菜肴的统称。人们把凡是按照伊斯兰教习俗制作的各种食品都冠以“清真”二字。镇江的清真茶食文化, 在数百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 形成其独特的风貌。以“三京茶食”为代表, 具有镇江地方特色的清真茶食成为地区人民所普遍接受的食品。至今在镇江, 人们逢年过节还沿袭古老民俗传统, 将“三京茶食”作为馈赠亲朋的不二选择。镇江的饮茶文化大抵与江南其他地方的饮茶相似, 都有“早上皮包水, 晚上水包皮”的习惯。镇江人饮茶, 不会过于细致地讲求茶道, 饮茶的乐趣全在“一观二闻三品”这三个步骤上。观的是茶叶的形态是否优美, 是茶具是否精美, 这直接决定喝茶的情趣是否雅致;闻则是闻的茶水的清香, 是否沁人心脾, 是否回味无穷;品就是最后端起茶杯小口小口慢慢地细细地品尝茶味, 镇江人喝茶从来不是一饮而尽。在民族和平共处的历史环境中, 回汉两族同胞共同生活、相互影响, 其饮茶文化也逐渐相融。镇江人在坚持原有饮茶文化的同时, 也开始以回族同胞制作的清真茶食为佐茗佳肴, 而回族同胞也以江南产出的茶作为主要饮料, 并且开始习惯汉族的饮茶习惯和饮茶方式。与江南原有饮茶文化相结合, 镇江的清真茶食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饮茶文化的一面, 即“饮江南茶水, 吃清真茶食”。

二、“三京茶食”

(一) “三京茶食”的由来

“三京茶食”指的是在镇江家喻户晓的三种清真茶食:京江脐、大京果、小京果。“三京茶食”乃旧时镇江回族探亲访友寓意吉祥的馈赠佳品, 之后汉族也采用。镇江的回族穆斯林认为“三京茶食”的准确命名应该称为“三金茶食”, 原因在于它的始创者乃是清末居留在镇江的金姓回民, 当年遍布镇江大街小巷的“三金茶食店”大多是居住在镇江的回民所开。同时存在另一种说法, 认为“三京茶食”中的“三京”乃是京江脐、大京果、小京果的缩写。这两种说法并无确凿证据能自圆其说, 但目前在镇江通行的命名应当是做“三京茶食”。

民国年间, 金家后人的金子良, 一人在大西路银山门至薛家巷口约一华里的一条街上, 先开有天升斋, 后开极升斋、天升东、玉麟斋等茶食店。在这段街上, 还有景杨斋、一品香两家茶食店, 而售卖的除了回族普遍喜事的糕饼、点心等食品外, 还有属于镇江人特色的“三京茶食” (夏容光, 1992) 。从一些民国时期居住在镇江的老市民的回忆中, 足见当时清真茶食店之多, 也可以窥见“三京茶食”在镇江受欢迎的程度。

(二) 独具特色的“京江脐”

在“三京茶食”中, 尤以京江脐颇具特色。京江脐, 从其命名上说, 就具有镇江地方色彩。京江, 指的是长江流经镇江市北的一段, 因镇江古称京口而得名京江。脐字得名的原因中说纷纭, 俱为可信的一种是因京江脐仿照镇江金山寺内欢喜弥勒佛的肚脐的形状制作而成, 所以取字“脐” (陈根生, 2010) 。有观点认为脐字应作{飠齊}字, 所称在张玉书主编的《康熙字典·食部》记载:“{飠齊}, [集韵]。”他们认为因《康熙字典》总裁官张玉书是镇江人, 而将家乡方言载入《康熙字典》。笔者翻阅《汉语大字典》 (1) 查得{飠齊}, 同餈, 音cí, 指的是以稻米或糯米为原料制成的一种食品:“段玉裁注:‘今江苏之餈饭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糍粑, 因而不应作为京江脐的名称。由于镇江方言中, “京江”的发音类似于普通话中“金刚”, 因而外地人常常根据读音, 误把“京江脐”的文字命名当做“金刚脐”。

京江脐以面粉、酵面、生抽、砂糖或咸盐 (因而有甜咸两种口味) 为原料, 分发酵、制坯、烘焙三道制作工序。其形状类似六角星型, 因而老百姓又将其称为“老虎脚爪”。因为松软香脆、经济实惠、老少咸宜, 在镇江的超市、茶食店中, 京江脐都很容易购买到。京江脐分甜脐和咸脐两种, 镇江的穆斯林尤其喜欢吃咸脐。咸脐不仅可作为茶饮的佐食, 还可用牛肉汤或鸡汤泡食, 类似陕西小吃羊肉泡馍。泡后用筷子一夹, 京江脐自然分成一瓣瓣的百合片形, 配上一碗热腾腾的肉汤, 成了穆斯林招待贵宾的上品。佳客上门, 除了用牛肉汤泡京江脐作为待客的佳肴之外, 咸水蛋泡脐是镇江人友好、恭敬的迎客之道。

三、镇江清真茶食文化的保护意义

(一) 见证各民族和平共处的历史事实

镇江清真茶食文化传承至今, 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沉淀, 还是各民族团结一心、和睦相处的见证。根据镇江市志记载, 伊斯兰教传入镇江始于唐代。元代, 蒙古远征军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士兵到达镇江, 与侨居镇江的阿拉伯人、波斯、大食人统称“回回”。清代, 伊斯兰教“以儒诠经”, 使镇江的伊斯兰教得到较快发展, 其组织形式单一教坊制, 回民聚族而居, 自成街巷。镇江的“爸爸巷”、“清真寺巷”、“清真寺街”的形成, 即由此而来。

正如镇江地名命名受到了伊斯兰教发展的影响一样, 由回族自北方带来的茶食, 也因在镇江生根发芽而有所发展, “三京茶食”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不仅是回族人发明的食品, 在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之后, 这类具有伊斯兰清真特色的食品为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所接受, 并成为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镇江的清真茶食文化是江南的饮茶文化和清真饮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其独具特色, 体现了在长期民族杂居的历史中, 在镇江的回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和睦相处的事实。因此, 保护好清真饮食及其代表的文化, 对于我国各民族同胞和平共处的历史是一种延续。

(二) 彰显尊重宗教信仰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镇江的回民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 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历史上, 镇江建有众多的清真寺等专供于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 其中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城西清真寺和古润礼拜寺。每到宗教节日, 清真寺里信众们礼拜依旧, 诵经不断。

在生活习俗上, 饮食习俗是仅存不多的得以保存完好的古老传统。镇江的穆斯林独创的“三京茶食”, 其生产技艺不仅被本地区的穆斯林传承下来, 还由于其口味别具特色, 也深受非回族人民的喜爱。如今在镇江, 其生产工艺早已公开, 而以“三京茶食”迎客送礼的传统习俗也得以传承。保护好这一古老习俗, 既是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又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提升清真茶食的产业价值

清真茶食业在镇江有牢固的产业基础, 曾一度为镇江食品工业的支柱。因而保护茶食文化, 有助于镇江茶食工业的发展。根据镇江市志记载, 1967年8月, 在贺家弄筹建镇江糕点厂, 1969年9月建成投产, 由新华、清真两个糕点车间集中生产。当年产各式糕点1602.5吨, 年产值151.29万元, 利润9.53万元。1973年, 通过技术革新, 小京果、京果粉、鸡蛋糕等产品实现半机械化生产, 并自制炒米机、蛋卷机、鱼皮花生米机等, 建成新的流水线。1976年, 糕点产量2112.7吨, 产值216万元。1978年后, 恢复了小炉京江、金钱饼、酥糖、芝麻片糖、云片糕等传统产品的生产, 增添优质京果粉等新品种。1979年, 年产糕点2427.3吨, 创利21.65万元。1980年, 云片糕、小麻饼、桃酥形成流水线生产, 可见在镇江, 茶食工业有良好的基础和技术设备。

今天, 销售茶食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口味与技术。挖掘茶食本身的文化底蕴, 进行文化宣传和推广, 也必将成为打造镇江清真茶食品牌, 扩大茶食销售的新途径。保护好镇江清真茶食及其文化, 有助于推动镇江茶食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在传播茶食文化的同时又提升镇江城市的知名度, 把属于镇江的清真茶食, 推向全国。

综上所述, 镇江清真茶食及其承载的茶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回族同胞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留存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也是回汉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产物。保护和传承好镇江清真茶食文化在见证民族和平共处的历史背景下, 在发掘伊斯兰穆斯林文化的需要里, 在展现镇江传统民间习俗和生活习惯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推广镇江清真茶食文化, 对于保存传统的手工制造技艺, 打造镇江茶食行业产业品牌, 提升镇江市文化价值形象, 带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

摘要:在长期的民族杂居历史背景下, 受到伊斯兰宗教清真饮食文化和江南饮茶文化的共同影响, 镇江产生了独特的清真茶食文化。作者以“三京茶食”为例, 追溯了镇江清真茶食历史, 介绍了镇江市清真茶食的发展状况, 阐明了镇江清真茶食文化的内涵, 说明了保护镇江清真茶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镇江,清真,茶食,“三京茶食”

参考文献

[1]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 (上、下册)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陈根生.故乡三题[J].三角洲, 2010 (03) :61-63.

[3]杜倩平.回族饮食观的形成和发展[J].民族研究, 1999 (2) :64-72.

[4]勉卫忠.茶入穆斯林世界及其茶俗[J].农业考古, 2011 (05) :361-364.

[5]夏容光1.镇江回回[J].中国穆斯林, 1992 (05) :21-25.

[6]夏容光2.镇江回回 (续一) [J].中国穆斯林, 1992 (06) :27-30.

[7]张宝申.清真饮食[J].回族文学, 2007 (06) :39-43.

清真寺文化分析 篇4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所以, 在河湟民族文化走廊中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民俗美术也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点:其一, 地域民俗美术标志性明显;其二, 受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其三, 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出现大量融合现象。

一、河湟民族文化走廊艺术文化意象

自然环境方面洪水泉坐落于平安县洪水泉乡, 距平安县城十多公里。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 人口以汉族为主, 另外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平安镇, 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侧, 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 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

平安县在历史上是唐蕃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是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织融合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的谷地, 这里也是古代文明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由于平安县地处在历史地理的重要的地位, 在平安承载着重要的民族文明的历史。

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方面, 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宗教场所, 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历史, 另外有建于明代的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由此可知洪水泉在河湟文化走廊中地处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地文化的中心地带。

二、河湟文化走廊的多元文化共融的审美意象

青海平安县洪水泉清真大寺建筑艺术成就主要有一方面形成了地域民族宗教艺术的独特审美性;一方面形成了民居传统与宗教建筑装饰艺术的共融性, 再次使得民间艺术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平安县洪水泉清真大寺是文物保护的重点单位。是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的文化标志性建筑。该寺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砖雕刻工艺而闻名遐迩, 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 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碑楼 (被毁) 、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其建筑均按照中国古典汉藏寺遍形制而建, 设计奇特, 在建筑风格上, 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 尤以砖雕、木雕图案最为优美, 所雕图案大部分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猫跃蝶舞”“吉祥八宝”“万蝠图”等是一部研究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百科全书。

洪水泉清真寺的砖雕艺术非常精妙, 门口的照壁听清真寺阿訇介绍, 在当时设计修建时图案依据回族妇女心灵手巧所做的花馍馍图案。大约不同图案有上百个不同寓意的吉祥图案。图案不但表达形式栩栩如生, 在表现技法方面独特新颖, 深浮雕处理, 构图形式合理得当, 重点表现突出, 山门正对面, 分层风结构, 底座以藏式须弥莲花座, 中间繁缛有秩序的各类图案, 上部分以青砖仿木结构斗拱式汉式建筑为顶, 相互间协调统一。反面照壁底座下面图案以“狮子滚绣球”为元素表现生动, 在照壁的中间以精美的“凤麟呈祥”为设计元素图案精美, 笔笔精到, 让人叹为观止。清真大寺大门两侧的墙上左面雕刻“老鼠吃葡萄”生动有趣, 右侧雕刻“福在眼前”蝙蝠与貔貅形象造型完美, 门梁上雕刻以“福”“禄”“寿”“喜”“财”象征性传统图案, 门檐下斗拱辉映, 一派皇家气象。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建筑、砖雕、木雕、书法及其他艺术形成了当地穆斯林建筑文化特有的多元文化共融性, 也是中国伊斯兰艺术文化为了适应当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建筑文化得以自我完善过程,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 经过历史的演变,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下, 既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 又融入了阿拉伯民居文化的色彩, 逐渐形成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审美文化特征。

三、河湟地区三大艺术文化圈相互影响的民族意象

青海平安洪水泉清真大寺形成了中国地区化的伊斯兰教寺院建筑艺术, 与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样, 一般都具有中国儒家文化的特点, 又受到本地区藏族文化的影响, 各地区又有差异性, 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形成了一种具有当地民族意象。

通过对青海境内的几座清真大寺的调研和国内其它清真大寺清真寺进行了参观和实地考察, 不断深入的了解, 河湟造型艺术的生成发展, 民俗文化对造型艺术的影响, 造型艺术对河湟民俗文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与民族宗教造型艺术的发展。

河湟民族文化走廊多元文化共荣的艺术学考察研究的意义在于, 对民间造型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形成民间优秀造型艺术的文化产业与发展, 同时促进民族旅游文化的繁荣, 使得得整个河湟传统艺术文化和当代社会和谐发展大发展。在民间民俗美术与佛教艺术正处在世俗化的转折的今天, 如何传承和保护河湟民族文化走廊是众多学者都值得重视的一个饶有趣味的课题。长期以来, 这一问题虽然受学者们的关注, 但从多元视觉的宏观研究与微观性研究不够, 到目前为止, 对河湟民间民俗美术全面系统的个案研究尚未出现。因此, 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这不仅是对河湟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民俗文化与艺术研究的深化, 而且是对青海多元文化共融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进一步推动。

参考文献

[1][英]罗伯特·莱顿, 李东晔等译.艺术人类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英]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3]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4]张士闪, 耿波著.中国艺术民俗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5]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林继富, 王丹著.解释民俗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赵宗福, 马成俊主编.青海民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8]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年8月第1版.

清真寺文化分析 篇5

(一) 是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亚欧腹部, 是中国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位于中西南亚经济圈, 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 拥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古代新疆处于丝绸之路的核心, 如今这里成为欧洲、中东、中亚和南亚之间人流、物流的十字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发展农产品物流能够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资源优势。

目前, 新疆已经成功注册精河构祀、哈密大枣、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等多件原产地证明商标, 注册总数处在全国前列, 为新疆特色农产品跻身国内外市场铺平了道路, 具备了生产粮食千万吨、牛奶230万吨、肉类190万吨以上的能力, 设施农业突破百万亩, 为清真食品的加工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 对外优势。

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 西至鹿特丹, 从而将我国的经济腹地与资源丰富的中亚以及经济发达的欧洲市场联为一体, 其在运程、运期以及运费方面都要比第一亚欧大陆桥和海运更具竞争力。乌鲁木齐地处第二亚欧大陆桥我国段西端, 是连接我国经济腹地与中亚市场的枢纽。可作为陆桥的中间媒介、集散地促进中国内地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弥补中亚市场空缺, 从而参与其中的利益分配。因而第二亚欧大陆桥对新疆成为西部商贸中转地意义重大。

二、新疆清真食品行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Weakness)

(一) 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低。

国内外大的清真食品生产企业一般都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股份公司治理结构, 其完备的治理和监督机构能保证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高效运转。但是新疆一部分清真食品生产企业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成分的企业, 尽管不再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开始股权改革, 但由于清真食品生产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还没充分调动, 企业组织结构没得到很好优化, 这些都使新疆清真食品生产企业的目标不明确, 利益分配不合理, 企业运行缺乏效率。

(二) 清真食品企业品牌意识差。

新疆清真产品全国知名品牌少, 而且缺乏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的清真食品。清真牛羊肉加工局限于肉体分割、切片、腌制、干包。目前有巴口香、香巴拉较为熟知的企业, 但没有形成类似于内蒙的小肥羊等广为认知的品牌。

(三) 信息网络利用不充分。

新疆清真食品产业的生产水平、人才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大部分生产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设备比较落后, 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不健全, 运用专业生产、管理及售后软件的企业较少, 借助网络推广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这个原因在与企业自身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人才接续培养和整个网络信息时代嗅觉敏感度不强。

三、新疆清真食品行业发展机会分析 (Opportunity)

(一) 西部开发及跨越式发展机遇期。

新疆工作会议以来, 整体经济形势快速发展, 食品行业也不例外。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科技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二是生产技术设备的改善;三是自主研发和其他多种技术转化的增加;四是整体食品行业配套物流运输技术条件的改善。这些内容使得新疆的清真食品能不断的进步, 生产出来, 销售出去, 食品是载体, 文化是传递。我国的改革开放为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变化, 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人口分布特点等都发生着变化。由于新疆人口的流动和城镇化速度加快, 全区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 城镇人口的增大, 外来流动人口以及本地人口生活需求的提升带动城市食品市场的扩大。同时, 新疆清真食品也已经成为内地来疆观光旅游、馈赠亲友等佳品, 是一种象征, 体现着符号的价值。

(二) 基础设施及物流建设形成支持。

在西部开发、新一轮大规模援疆及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支持下, 国家给予了新疆更多方面的支持, 各大援疆省份从资金到人才、从设备到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深入。在铁路建设上, 截止2012年, 新疆铁路总里程已达4000公里, 2013年新疆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达168.76亿元, 远超2011年的116亿元和2012年的129.4亿元。在公路建设上, 2013年, 自治区计划完成350至400亿元的交通建设任务, 共安排60个项目, 建设里程达5709公里。在航空建设上, 新疆现有航站楼3个, 计划再新建1个, 有40多家航空公司, 10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 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截止2013年1月, 全疆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33.8万人, 同比增长16.7%;全疆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15118.0吨, 同比增长93.2%。可以说, 在西部开发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下, 物流运输条件更加完善, 新疆清真食品业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三)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新疆已有75个县 (市) 对外开放。现有一类口岸17个, 二类口岸12个, 是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 大部分口岸联检设施基本齐全, 通关能力逐步提高。乌鲁木齐国际商贸中心、中口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与14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科技文化交流日益扩大, 与中亚、南亚、俄罗斯等为重点的贸易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与周边国家以能源战略性资源为主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入。

四、新疆清真食品行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Threat)

(一) 竞争者众多。

与新疆竞争的不但有宁夏、内蒙及青海等各民族地区的清真企业的产品, 而且还有来自于统一、康师傅等转向清真市场产品的竞争, 同时二三线品牌众多, 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新疆本地清真企业不能迅速抢占市场, 树立第一品牌的地位, 伴随着各地品牌的发展壮大以及争夺细分市场, 新疆的清真食品将逐渐失去消费者的支持, 最终会面对其他品牌的主动进攻, 失去原有市场。例如, 内蒙古现有百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349家, 其中以牛羊肉为主的肉类加工企业330家, 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193家, 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目前有草原兴发1家上市公司, 有草原兴发、小肥羊、塞飞亚3家驰名商标, 有草原兴发、科尔沁牛业、塞飞亚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有1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

(二) 市场要求的提高。

传统方式下市场消费者要求食品注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逐步的扩大内涵, 保质保量是一个基本的诉求, 同时对食品的营养健康性、品牌精神需求性的定位越来越高。由于新疆本地清真食品品牌影响范围的局限性, 外部著名品牌的冲击开始这些本地品牌, 并且外部著名品牌由于自身技术、设备、市场及营销的成熟, 往往一开始就定位到深层次的市场要求上, 清真、营养、品味等标识一开始就完成到位, 所以新疆清真食品品牌有待在新疆的市场要求下朝向更高更好的目标冲击。

(三) 消费者趋向的转变。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清真食品的营养价值。清真食品的功能至少有三个, 一是饱腹, 消除饥饿感;二是美味, 满足人们的味觉享受;三是提供人体所需营养。一般来说, 不同的发展阶段, 消费者对清真食品的三个功能有所侧重。温饱问题解决之后, 消费者对清真食品的美味要求很高, 但是, 现阶段, 由于美味清真食品往往含有过多的脂肪、热量和改善口味的添加剂, 美味清真食品还诱使消费者多食、偏食, 从而诱发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食源性疾病, 当前我国食源性疾病多发、高发与清真食品的美味功能上升有很大关系, 因此,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追求美味清真食品的同时, 更加注重清真食品的营养价值。另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注重清真食品的消费的方便性和时尚。

摘要:新疆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穆斯林民族, 是一个清真文化的重要省区, 也是重要的清真食品生产地和消费区。此处清真食品加工所需要的原料种类及产量也十分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援疆支持力度的加大及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的出现, 大量的清真食品贸易往来应运而生。新疆本土的清真食品市场开始扩大, 企业开始增多,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国内外一些清真食品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清真食品的生产、销售等领域中来。为此, 我们需要从新疆清真食品行业发展的优劣势、威胁及机会方面进行分析, 来认清有利条件、发展机会和看到威胁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新疆,清真食品,行业发展,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夏合群.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北工业科技, 2008 (3)

[2]高晓勤.宁夏清真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09 (3)

[3]包玉明.关于清真产品产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和探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4 (6)

[4]姚蓓燕, 陈志新.宁夏清真产业品牌现状及商业发展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09 (10)

浅谈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 篇6

纵观中国历史卷轴, 探寻伊斯兰清真寺演变概况, 其起源随伊斯兰教的发展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但经过时间洪流的冲刷洗礼, 许多存在过的中国伊斯兰清真寺已然湮没。现存中国伊斯兰清真寺绝大多数为元、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的。其建筑形制和艺术特点也由于地域的差异、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人数的多寡以及中国所处朝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可将其分为两大体系。

1.1 中国特有形制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以木结构为主,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明代, 匠人们所建的清真寺已然在建筑形制、艺术形式、整体布局、壁面装饰、庭院处理等方面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到了清代, 迎来了伊斯兰教的发展机遇, 中国特有的清真寺建筑形制于此时也完成了。当然也同时具有了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在建筑形制

上, 采用了中国化的寺院建筑形制。其次是伊斯兰清真寺的布局形式, 沿用寺院布局的完整性, 且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再次是建筑装饰的手法, 匠人们运用了中阿合璧的方式将伊斯兰教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装饰手法融会贯通了。最后是富有中国情趣的庭院处理, 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 设置香炉、鱼缸, 修亭建阁, 堆石叠翠, 很有中国园林的感觉。

1.2 阿拉伯建筑风格清真寺

以阿拉伯风格为主, 揉以中国地方或民族的某些特点。唐宋时期, 伊斯兰清真寺开始被引入中国,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 已然在中国形成特定风格。其大约可分为三类, 即内地某些始建于元代以前的古寺、当代回族系统的新建寺以及具有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特色的清真寺。迄今遗存于世的古寺已然不多了, 且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其特点是建筑材料多用砖石, 平面布置为非左右对称式, 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运用了阿拉伯风格, 当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 融入有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既然谈到了中国伊斯兰清真寺的发展演变概况, 那就不得不提一提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了。总的来说, 在中国大地上,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多个, 但最主要的两大民族当属回族和维吾尔族了, 先就回族而言。

2 回族清真寺

自元明以来, 回族人民由于围寺聚居的特点, 形成了全国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 其聚居区的清真寺也在全国多有分布。回族的清真寺院干净卫生, 清新宁静, 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 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经文浮雕、图案绘画装饰。整个清真寺寺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经堂、等组成;教育讲堂是整个清真寺的重要建筑部分, 分前、中、后堂。礼拜堂正殿和壁龛背向麦加, 壁龛的右方有敏拜楼。当然回族清真寺自身也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1 回族系统清真寺风格

(1)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在回族人民生活的地区, 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中国传统古典式的清真寺建筑。这类清真寺从结构上看, 多采用木结构体系和砖木结构体系。从布局上看一般为“三堂一院”:即礼拜堂为正殿, 南北厢房为经堂和澡堂。建筑艺术的特点是雕梁画栋, 飞檐四出。

(2) 中世纪阿拉伯建筑风格

自唐、宋至今, 我国回族修建的清真寺, 基本上都保持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这类清真寺大殿顶脊多为半圆拱形, 邦克楼为尖塔式。其内外装饰也富有阿拉伯特色。如银川南关清真寺 (见图1) 、兰州西关清真寺 (见图2) 等。这些寺雄伟壮观, 富丽堂皇, 其共同特点为:都有高耸的尖塔, 半圆形拱门, 顶部由一组绿包组成。寺内墙壁、窗棂、屋檐相连。大殿内的讲台、凹壁都富有精美的工艺造型。

(3) 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回族的清真寺还很重视砖雕, 讲究整体艺术, 也很喜欢将建筑中西结合。如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其建筑从整体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但在寺门前入口处设置了一组由青砖砌成的照壁。照壁中间刻有一幅“月藏松柏”砖雕图, 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南北厢房的墙壁和大殿前的八字墙上, 还刻有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中国元素图案和阿拉伯文学字画。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情绪上的安定和精神上美的享受。

2.2 回族系统清真寺特点 (具有阿拉伯风格)

(1) 回族清真寺外观造型不取木质结构的传统庙宇形制, 多采用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形制

(2) 在平面布置上放弃了传统的四合院制度, 不再强调平面中轴线, 而强调整座建筑的垂直轴线

(3) 寺内没有过多的装饰, 殿堂装饰要求清新淡雅, 雕塑、绘画较少

(4) 是清真寺采用当代新型建筑材料, 寺内建筑颜色以白色和绿色为主, 色调讲求自然和谐

3 维吾尔族清真寺

清初, 当回族清真寺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之际, 维吾尔族清真寺了, 形成了与回族清真寺有较大差异的建筑体系维吾尔族清真寺多建于新疆, 尤其是南疆更集中。其清真寺一般有较大庭院, 院内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物为高大穹窿顶拱门及邦克楼, 其入口一般也在这儿。清真寺按其规模大小和不同功能可分为多种类型。

3.1 维吾尔清真寺类型

维吾尔族清真寺有居民清真寺、行人清真寺等多种, 但从规模上区分则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城市大型清真寺称为“艾提尕”, “艾提尕”一词系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复合词, 意为“节日场所”, 是维吾尔族穆斯林举行年节会礼的大寺。中型清真寺称为“加买”, 系阿拉伯文"Jami" (加米) 的维译, 有“集中”之意, 是维吾尔族穆斯林举行聚礼 (主麻拜) 的清真寺。小型清真寺, 阿拉伯文叫“稍麻”, 是一般村落、居民点日常礼拜用的清真寺。在上述三种类型清真寺中, 小寺与大寺之间有的存在隶属关系, 即小寺属于大寺管辖, 大寺向小寺指派阿訇。有些寺院之间则不存在这种隶属关系, 而是各自独立进行活动.当然再具体点划分, 也可将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分为五类。即: (1) 艾提尕尔清真大寺, 用于“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会礼。 (2) 加曼寺, 用于每周的主麻日 (星期五) 礼拜及其他宗教活动。 (3) 麦斯吉德, 用于穆斯林每天五次礼拜的场所。 (4) 麻扎寺, 供朝拜麻扎者礼拜和举办其他宗教功课之用。 (5) 耶提目寺, 供游子做礼拜的场所。

3.2 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特点

(1)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很多, 各族穆斯林也很集中, 所以清真寺分布很密集化。

(2) 在平面布置上, 简单随意, 也不太注意中轴线和左右对称。

(3) 就建筑型制看而言, 清真寺门、邦克楼、礼拜大殿等都具有新疆维吾尔民族特色。

(4) 新疆维吾尔族还具有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木雕、砖花以及彩画的处理手法上。

(1) 新疆伊斯兰建筑的着色主要以绿色、紫色、蓝色、草绿色、白色、黄色为主, 整体色调趋于偏冷, 协调中透露着宗教的神秘气息。

3.3 维吾尔清真寺空间处理手法

新疆地区的清真寺大殿, 多用对比的手法进行空间的处理。一般外殿做的高大开敞, 柱子、天花及壁面装饰华丽, 而内殿则简洁朴素。为了突出圣龛, 运用各种雕饰进行装点, 成为内殿中最富丽堂皇的部分。同时, 圣龛上部常做成圆拱顶, 使室内空间高于其他部分, 使得圣龛成为视线的集中点, 突出了圣龛的重要地位。

4 回族与维吾尔族在建筑形制和装饰风格上的对比

对比维吾尔族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与之相比在平面布置、建筑形制以及装饰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异。

4.1 在平面布置上

回族清真寺平面形式是通过吸收汉族传统建筑元素, 并与之融会贯通后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具体表现是采用了汉族民居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原则, 通常是四合院, 并且还有比较明确的轴线对称关系;而维吾尔族清真寺则是采用非对称式的布局, 也没有特别强调中轴线, 礼拜殿大多呈横长方形, 通常寺院内还有较大的庭院。其入口处多建有高大的穹隆顶拱门及邦克楼。

4.2 在建筑形制上

回族清真寺采用阿拉伯式穹顶, 寺顶建有一组绿包 (一组一般包括四个小圆球和一个大圆球) 。在主要的圆拱形建筑上装饰有一弯新月, 直指蓝天, 形象上相互呼应, 也很有装饰特点;而维吾尔族清真寺门楼高大, 砖砌尖塔平面为圆形, 底部大, 逐渐向上收分, 顶建穹窿式圆亭, 大殿为平顶结构, 外殿呈敞廊式, 内殿严紧但采光一般较差, 殿内木柱较多, 以支持硕大的平顶。

4.3 在装饰风格方面

装饰装饰是建筑装的主要组成部分, 回族清真寺的装饰主要在彩绘藻井、壁龛雕画和墙壁砖雕等。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大殿 (见图3) , 是其彩绘装饰艺术的代表作。全殿天花药画600余幅, 装饰纹样以居中莲花为主, 岔角、圆光等处皆为阿拉伯经文组成的图案, 图与文既相互呼应, 又各具特色, 充分表现了中国回族清真寺彩画的独特手法。大殿内设有壁龛, 壁龛呈尖打拱状, 龛内雕画丛生, 使人目不暇接。化觉寺的内外墙壁还遍布砖雕, 构图细腻, 造型优美。维吾尔族的清真寺讲究以木雕、彩画、和砖雕装饰为主。就以艾提卡尔寺 (见图4) 为例, 寺内装饰典雅、气势宏伟。天棚藻井遍布花卉图案和几何饰纹, 礼拜天内木刻雕花林立, 形式各异, 充满富丽堂皇的气氛。墙壁上还有线条流畅的砖雕, 做工非常精美。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单以清真寺而言,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 是阿拉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是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儒家理学思想相结合的物化体现。浅谈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 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发展脉络, 知晓回族和维吾尔族清真寺的建筑特点, 也对从事民族地域建筑设计的人有一定知识性把握。当然在当代伊斯兰建筑创作中也要承认传统文化的作用, 要大胆的吸收外来文化, 要从文化的历史的广角分析广大地域中每个地方的特质。伊斯兰建筑创作视野应更广阔一些。古今中外皆可供借鉴, 其精髓在于结合地域、民族的个性载体再创造出新的有文化、有个性、现代化的新建筑。这样才能达到浅谈中国伊斯兰清真寺的初衷。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演变概况, 探微回族与维吾尔族清真寺特点, 对比回族与维吾尔族清真寺的平面布置、建筑形制和装饰风格等, 从多个方面来浅谈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

关键词:清真寺,演变概况,回族,维吾尔族,对比

参考文献

[1]海永龙.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J].《中国穆斯林》1997年01期.

[2]冯今源.《中国的伊斯兰教》[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7.

[3]陆俊.“变的精神”—谈中国内地传统清真寺建筑[J].《新建筑》2002年02期.

浅析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 篇7

关键词:回族,清真寺,装饰艺术

回族是一个爱好艺术的的民族,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 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 如建筑艺术、灯彩艺术、里画壶艺术、葫芦雕艺术等;在文学、哲学、音乐、书画方面也有许多创造, 其中的阿拉伯文书法, 是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这些艺术都与回族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 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他们的建筑艺术。

一、中国清真寺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美观, 保护主体结构在各种环境因素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所以穆斯林在建造清真寺时对装饰材料特别的讲究, 早期的中国清真寺大多用砖石砌筑, 在各种细节处理上体现出阿拉伯风格;到元代时, 中国的清真寺建筑开始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 形成中阿混合风格;明清时期, 已经基本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则, 承重结构和门窗使用铁梨木、香檀木、松木等木料, 屋面用陶瓦或琉璃, 墙面用青砖, 黄泥灰浆砌筑, 铺地多用木质地板, 并且才有中国式的雕刻手法, 对其外表进行装饰,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近代以来, 由于建筑材料的不断丰富, 中国回族的清真寺已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墙面和地面装饰上或用彩色大理石贴面, 或用琉璃砖镶嵌, 这些耐酸耐磨的材料使清真寺的寿命更加持久。比如位于临夏 (临夏回族自治州, 简称临夏州, 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 1956年11月设立, 该市有将近3000多座清真寺建筑) 市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镇的那勒寺清真大寺, 该寺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 它的大殿和大门以及大门之上的宣礼塔都是按照传统建筑模式修建的, 主要使用木料、砖块、水泥等混合而成。又如坐落在甘肃省兰州市中山桥以南的桥门街清真寺, 它的主要结构为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而同样位于兰州市的西关清真寺则也在结构上采用钢架、混凝土等现代装饰材料。

二、中国清真寺装饰图案

根据伊斯兰教教规, 伊斯兰教崇拜独一无二的、无形无像的最高主宰安拉, 先知穆罕默德认为, 安拉的启示是通过天使哲卜赖伊勒传达给他的。天使的到来是有条件的, 条件之一就是“不进有画像的房子”。谁绘制了画像, “天使就不会进入他的家室和为其祈祷及诵念赎罪词了。”所以, 在清真寺内, 尤其是大殿内, 绝对不信奉偶像, 也绝不用人与动物图形作为装饰, 而是以花卉、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才作为装饰图案。例如东乡族自治县的那勒寺清真大寺, 大殿的大门两侧为彩绘砖雕, 分别刻画树木和花卉等纹样;东乡境内其他清真寺的装饰图案也大致相同, 在大殿前的柱子上雕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竹子, 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兰州桥门街清真寺大殿前的枋上甚至还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用来装饰梁、枋、檩的山水画。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书法艺术,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和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常常被当做装饰图案出现在清真寺建筑中, 比如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杭州凤凰寺, 它的殿内礼拜朝向墙砌有凹壁, 壁面装有精湛的明代木雕, 镌刻有书法精美的《古兰经》文, 书法笔画纵向, 线条直而棱角分明, 很有装饰味道。

三、中国清真寺装饰色彩

回族人民崇尚绿色, 同时也喜欢白色, 这两种颜色是穆斯林最喜欢的颜色。绿色代表和平和生命, 白色代表纯洁和宁静。两种颜色的搭配使清真寺的装饰色调整体和谐, 典雅而庄重。广河县南街清真大寺, 白色圆拱顶, 下面稍带一圈绿色, 整个建筑外部装饰色调和谐自然, 大殿简洁明了, 殿外、殿内洁白素雅, 不加过多装饰。 (如图1)

清真寺的装饰色彩主要以这两种颜色为主, 如果受到皇帝的册封, 也会使用一些黄色。在中国, 一般较小的清真寺的柱枋和天花板都保持本色而不加色彩, 这样可以显得庄重。而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则会使用蓝色的屋瓦, 产生一种清静淡雅的色彩格调。

四、中国清真寺装饰布置

中国回族清真寺内的装饰布置受中国建筑文化影响较大, 在寺内设置假山、碑亭、栏杆、湖池等, 很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味道。又由于中国回族的清真寺大多由许多四合院组成, 因此门便显得很重要, 过亭门、垂花门、山门、连墙门等对清真寺加以分隔, 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位于西安的大学习巷清真寺创建于705年 (唐神龙元年) , 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寺内的亭、台、殿、阁布局非常得当, 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 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 镌于牌坊门楣。该寺的后面是南北碑亭, 中间夹有一甬道, 通向月台, 月台前有石门三座并各有踏道, 月台周围绕有石栏, 柱头饰有云饰。登上宽大的月台, 屹立在面前的就是礼拜大殿。大殿面阔五间, 碧瓦丹楹, 斗拱层叠, 顶为歇山式单檐, 檐中部有新月刹杆。在天花板上写有古兰经文字, 文笔有力, 线条流畅。在饰有精美鲜花图案的墙壁上, 刻有《古兰经》和阿拉伯语, 这些精品在中国古代清真寺中存量极少, 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右侧有一木质的宣讲台。大殿面积约为550平方米, 可同时容纳600余人做礼拜。整个寺院, 紧凑有序, 肃穆庄严的寺院建筑, 都完全按照伊斯兰教系统布局, 均包含礼拜殿、宣礼台、邦克楼、碑亭等。

五、结语

中国回族清真寺的装饰艺术与其建筑一样历史悠久, 从有清真寺起便有了装饰,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真主的虔诚, 也反映着回族人民历史、经济、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清真寺也是中国建筑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装饰材料变得丰富多样, 装饰技术也稳步提升,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会变得更加的具有吸引力, 成为全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刘伟.宁夏回族历史与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2]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结课初中数学教学下一篇:怎样培养幼儿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