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感悟

2022-07-02

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感悟

化学教学感悟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高栋

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首先,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和考点,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体会教材,备出高质量的教学教案。

其次,变“教案”为“学案”。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配合。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准备,灵活教学。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各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倾听者、提升者的,能跟学生更好的交流是关键。在课堂上,要扮演老师的角色,课下又会是很好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更好的来接受知识,从而来改变提升自己。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老师这边要这样,学生的配合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学生九年级才开始接触化学,一年的时间内要学的都是化学中基础的部分,知识点比较零散分散,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化学像文科一样需要很多记忆,确实,很多最基础的东西需要学生先记住,但更多的东西需要学生多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也就是先记忆再理解,只有这样,在学生的配合下,教学才能是更有效的。

就我感觉,化学这门学科我们不去谈它的难与易,更确切的定义为它是一门容易学会的学科,它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跟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生活常识息息相关,学生学习过程中,多联系生活,把学习化学当做常识知识科普知识来学,提升其趣味性,了解化学物质给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及危害,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多练习做做实验,这样更能感受化学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学化学实际的意义所在。

第二篇:高中化学课教学感悟与体会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基础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补习,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做好学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的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的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三篇:在化学教学中感悟德育

化学科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德育呢?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整合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和化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质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浩瀚的化学科学历史具有无数感人的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化学人和化学事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因首次制得单质氟并发明高温电气弧光炉荣获1906年诺贝尔奖,但因氟中毒,于第二年逝世。英国化学家廉福思毕生致力于酶催化文应和有机分子合成研究成绩卓著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位聋人用生命实践了其人生诺言,他能够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努力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透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化学家卡

文迪许,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立志于成就一番事业,他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入化学研究,终成一代大师。从化学史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每一个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与失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艰苦奋斗,永往直前,敢于牺牲的优良品质。

2、结合化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踪迹。化学对社会、经济和军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现代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使人们的过去梦想变为今天的现实。大容量的光纤,可以异地远程同步召开视频会议,当宽带进入每个家庭时,人们相一经联系的时空距离也随之缩短,使“地球村”赵变越小。但是,“化学”这个词也越来越让人们望而生畏,原因是食品安全问题、毒品问题等都与化学有关。如吊白块、福尔马林、亚硝酸钠、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在食品中的滥用,严重地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海洛因的提取,摇头丸的制备使大批的青少年沾上了毒品而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说,化学家以及大批化学工作者是无辜的,但是他们又是有责任的。从而教育学生今后应将化学有研究成果造福人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辨别是非,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二、结合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树立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祖国的无畏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迹,天津沦陷,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浴于王游泳池隐藏起来。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培养学生辩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辨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能帮助学生提高观察世界的认识能力。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身有

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可以深刻理解化学理论,并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例如:

1、在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时,通过物质是由分子、学子、离子构成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从而排除唯心论观点。

2、通过化学键的差别,浴明度、酸碱理论,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浓度硫的性质,同素异形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趋势等,使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前提条件,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鼓励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实现自己的理想。

3、在讲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却又在同一反应里同时发生,它们既对立又互为条件地存在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使学生掌握矛盾的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但只要能正确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教育学生要有信心,求知的同时美化自己的心灵,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4、根据反应 和化学平衡理论指导选择合成氨的适宜

条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的各种电池,使学生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教学中,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辨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结合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绿色化学是 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议题,它倡导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筘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一课本中都做过部分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

2、CO的产生及SO

2、CO中素闻后如何处理等,产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与危害。

2、在化学试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学中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

2、C/2等)放出的实验时,可以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即可减少污染物的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化学教育中,我们应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充满着爱国教育的人,一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应当承认当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然是主阵地。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农民,战场对士兵,而且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意义,更具有生活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课程,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并且在课堂中体验着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势在必行。但无论是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还是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既然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改变教法和学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两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导入和结尾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高潮,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二、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组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没有了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该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课堂的提问艺术和语言艺术是提高学生参与不可忽视的两个主要环节。

1、巧设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引发剂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春水”,还可“激起千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的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就是设计提问,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思想准备。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提问设计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在这其中学生就会自我陶醉,忘记了时间,也克服了疲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真的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为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师的语言准确性、直观性、幽默性、节奏性——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把握课堂的兴奋剂

教师美的言语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努力研究教学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自已课堂教学语言,使自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美。

教师言语首先应体现出直观形象美,语言的直观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能使深奥的讲得浅显,能变枯燥的成为风趣。例如,在讲到溶液稀释时对:“PH=5的盐酸稀释到1000倍,为什么溶液的PH≠8?”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如果运用理论来阐述,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这样讲解:“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吗?”这一直观的启发,学生马上茅塞顿开。这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教师言语必须准确明晰、简明扼要,这是教师言语的一种独特的魅力。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即精炼准确。而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教学节奏愈来愈快,学生的主体

性愈来愈突出,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学言语的精度也必然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言语应该包蕴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内容。所以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努力将锤炼字、词、句、意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力求达到这种境界:讲课中句句有用,字字精确,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字多余,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言语除了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外还应具有一种动态的节奏美感,像音乐一样产生一定的韵律。讲到主要的地方,就小声地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表达出情绪的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就让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动态节奏感。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听觉疲劳,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幽默谐趣美在化学课堂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如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后我说:“同学们,上一届的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我对写化学方程式是情有独钟,我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的内心就发出微笑,你看两分来了,两分到手了。”显然学生们对于这些熟悉的事情,又加上教师生动的言语、投入的表情,在愉快的气氛中就将知识牢固掌握了。这样的例子每一节课都可以适当适时运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老师,从而也喜欢上了化学。

三、两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好的板书和教态是课堂教学的添加剂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辅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5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每一位学生都收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和程度决定了课堂实效,做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做好统筹安排,高瞻远瞩。

第五篇:高中语文感悟教学法探究

高中语文感悟教学法探究-教材教法

一、感悟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感悟教学法,很难精确地诠释其定义。它类似佛教的顿悟模式。这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解脱苦难,自度度人。我们去除其宗教色彩,取其“自度度人”内质便是“自悟、顿悟”。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说法,便含有“顿悟”的意思。借此我们可这样认为: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我们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推之。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二、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定义强调的是“自悟,顿悟”,于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自悟”,即告诉我们“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悟”。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谈何“自悟,顿悟”。以别人的“感”使学生“悟”甚至用别人的“悟”取代学生的“悟”,这是剥夺学生感悟,剥夺学生感悟就是扼杀学生思想活力的教学专制。

在此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引”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目标,制定阅读步骤;“导”则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交流,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读懂的课文,学生并不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我考虑的是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主体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但在设想教程时,我觉得有难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青人要去体会那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我作三步尝试:(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凉”。(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清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仰头看见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地;耳边是飞鸽的飞声,低头细数着槐树底一丝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蓝色牵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的陪衬。”让学生品味选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凉秋意早上心头。特别是文中一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上去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学生体味眼前所描绘的景物,引发心中皆有的感情,他们便心领神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3)引导学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体。感“语”是作品的局部阅读,但更应注重的是整体阅读。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表明: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再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可以从表现手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但都离不开内容。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没多大的意义。前面我谈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语言悟情,但离开作品的整体,所悟的情则显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议论抒情一段与借景抒情一段综合起来理解,使学生感悟更深刻。因为作者在议论抒情一段中强调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学人士,尤其是诗人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作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强调秋给人的悲凉感受。学生读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触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郁达夫先生创设的“清、静、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闷、阴郁、落寞的心情。

三、感悟教学法的基本规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在青少年时目睹社会人世变幻无常,感到生老病死难以解脱。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静坐沉思,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在菩提伽耶一棵树下,结跏跌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行道成佛”。释迦牟尼的这一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有三:(1)核心是“自悟,顿悟”但“悟离不开对事物的认知,即感知“社会人世变幻无常。”(2)思接干载,即释迦牟尼的“静坐沉思”“静思冥索”强调了“思”的重要。(3)强调过程的艰辛,即“历经6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于此我们推论出:感悟教学法的三条规律:(1)感知,(2)凝思,(3)过程。 (1)感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释迦牟尼感知人世终成正果。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终写成优秀文学作品。除去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学生主要还是对作品的感知。这种感知带有审美倾向。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将这种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阅谈《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林黛玉这种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以及趋炎附势故作姿态的扭曲形象有所认知。再调动自己记忆海洋中的这类形象,于是在认知中产生认同感,调动起同情和厌恶的情绪。“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知与情绪活动高度和谐,学生的感知力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激发。(2)凝思。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的理解事物,牢固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感悟教学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会思。会思即要敢于质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颉刚先生也说过:“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思考出问题,然后质疑,解疑,就是他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3)过程。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很多文章不是一读就懂的,感悟首先在于读感,有所得。如读《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词佳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朦胧的月色”“幽幽的荷香”“斑驳的树影”“渺茫的歌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颇不宁静”的心思,去感受“独处的妙处”。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来容易,学生读来便难了。一要认真读,讲究心定,二要仔细领会,讲究慧悟。三要寻根问底,讲究毅力。以上论述的“感知”“凝思”“过程”三条规律,既有它们的独立性,但又是统一的。

四、感悟教学法的策略: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谈的便是策略问题。

策略

(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永恒存在。(5)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5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再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睛”,“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睛”与“圆”的基础,而“睛”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又如“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人世的短暂,让学生悟出生命的重要。

(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三)激发情感。皎然说,诗中有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犭穴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远”。由此可见,入其境不需会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其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出他们的真情。这种方法较适宜写作引导。例如高三的学生,普遍认为生活枯燥,没有快乐可言。我设计了一个话题作文,内容如下: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求救:“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助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终于造出了一条漂亮的船。新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浆,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说:“快乐极了!”。请学生根据这个故事以“快乐”为题,写篇作文。出这道题目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快乐;明确快乐是时时存在的,关键在你如何去寻找,感受快乐。真正的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摆脱忧郁的心境,去寻找快乐体验快乐。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快乐就像个精灵,活动在人的体内,有时会蹦出来,绽放出快乐的光芒;有时它会故意躲起来,与你捉迷藏。”这段话确有真情实感。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快乐的存在,而进一步认识到“快乐”在人们的心灵间。有的同学在文中阐述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如劳动创造快乐;从生活的烦恼,忧愁中去感受快乐;有从自己经历的点滴小事中去感悟快乐。有的同学理解更深刻,他认为人对快乐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剥夺快乐,有人奉送快乐。也有同学谈到快乐的高境界,如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作文中大家“放飞快乐”,确确实实地感悟快乐。我想这次的作文真是一箭三雕,既引领学生作了一次“快乐”的旅程,放松了高三忧郁心境,也提高了学生追求快乐的境界,又是一次作文实践,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岂不快哉,乐哉!(4)用导语或深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入境。“入境”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曾经组织过一堂话题讨论课,话题是“感悟生命”。我用画面“奥马尼拉的痛苦”,再配上解说词,大意是:1985年11月的一天,哥伦比亚的一座火山猛然爆发,滚荡的泥浆摧毁了阿美诺镇。一位美国联系图片社的记者发现了废墟瓦砾中的一位12岁的小女孩奥马尼拉,她深陷泥浆中只露头脸和颈胸,她被塌下的断壁卡住,脊椎严重受伤,并在泥浆中浸泡了长达六十多个小时而无法动弹,但她凭着意志坚持着。由于无法抢救,大家眼睁睁看着她死去。那位记者用相机记下了这悲壮的场面。让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对生命产生深刻认识。接着提出三个问题给学生思考(1)如何关注与生俱来的生命。(2)如何看待死亡。(3)对生命所处的恶化环境状况,人们生命意识的谈薄,你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讨论,大家对生命的感悟更深。有一位学生,在讨论到生死问题时,一直抹眼泪。课后我问她,她说想到自己亲人总有一天要死去,便很伤心。她后来在作文时写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脑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四面白色的墙,一张白色的床,妈妈静静地躺在上面……我一个人蹲坐在角落里,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眼神呆滞……我不敢想下去,我不知道失去亲人朋友有多恐怖,……。”最后她悟到:“……家人的离去只是身体上的隔绝,而心灵是不会遭到遗忘的,生命的失去只是一种自然法则。”“……只要带着充满爱、充满感激的心去体味人生的潮起潮落,无论是自己的死亡或是家人、朋友的离去,我们都不会再畏惧了。”我想这位学生对生死有了深刻的感悟,她会更珍惜生命,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她会去创造生命的辉煌,而面对死亡她将是坦然的。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谈到生命的价值;谈到要热爱珍惜自身的生命,同时还要珍借别人的生命。不仅要珍惜人类的生,更需要承担对具有连带关系的生命的责任。学生们的感悟越加深刻,而人生的意义更加明确。

上一篇:工作单位鉴定材料下一篇:工作进展情况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