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实践

2024-05-12

生存实践(精选十篇)

生存实践 篇1

关键词:实践,生存,生活世界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生存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状态, 人只有在同自然、社会以实践的方式发生关系的同时他本身才能生存, 或者说, 离开自然、社会去说人的生存是极不现实的。在实践生存论中, 自然、社会、人不是彼此毫不相干的实体, 而是由于人的实践的作用而结成的动态的生存论意义上的统一系统。

1 实践生存论的理论框架

首先, 自然在这一系统中表征的将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范畴, 这是因为人及其活动的介入, 使自然无论如何也不是直立于人面前的客观对象, 而是活生生的人化自然或者说人所创设的文化世界。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界就一度与人进行着强烈的交互性作用。实践生存论更进一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自然界不是外在于人, 它必须纳入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 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化的自然或者说文化的世界才是人的现实的世界, 它也是实践生存论的基本前提。

其次, 社会是人在人化自然基础上现实的存在方式。它是人和自然之间双向互动过程的历史展开, 所以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来说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 才是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成为人。”[1]“如果没有社会化, 那么整个生存结构也就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在的统一, 因此, 整个自然、人、社会的自为的统一, 就是通过社会化所实现的。”[2]如果说自然界是实践的前提, 那么人的社会活动则是实践的具体的展开过程, 是人的文化创造过程。再次, 历史不再象黑格尔哲学中那样仅仅指谓“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 而是意味着人的生存实践的自我展开和自我超越的时间维度。它也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时间序列, 而是人类世代生存实践的凝结和和向着未来的开放系统。它是已逝者的生存实践结晶, 是现存者的生存背景和过程, 更是将存者的生存实践起点和参照系。所以, 个人的生存和实践都是历史性的过程。

最后, 人的实践是实践生存论的核心范畴。实践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如果人只是以被动的方式存在于自然, 接受自然的馈赠, 那就决不会有社会、文化和真正人的生成, 正是人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界的“本来秩序”, 使自然界愈来愈具有属人性状。同时, 它也变革着人自身的自然, 从而使人愈来愈文化化, 愈来愈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 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在否定自然的同时, 肯定着人自身, 变革自然的同时丰富和发展着人自身。人化自然的形成和真正人和生成无一能离开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2 实践生存论的理论内涵

实践生存论就是一种表征自然、社会、历史、人通过自我否定性的实践创生活动所实现的自为的开放的和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过程同时也是人化自然和真正的人的生成过程。实践的广度的不断拓宽和程度的不断加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种统一是一个开放的和尚待完成的历史进程。

人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同自然发生的否定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必要的张力。正因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继承性, 使得人改造自然同时改造人自身的活动成为一个永无休止的历史进程, 这一进程使人的生存具有了“实体感”和“历史感”。

随着实践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自然愈来愈成为属人的自然, 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而人自身也开掘出了无限可能的潜力, 不断确证着自己愈加丰盈的本质, 不断展现其为人所独有的自由。实践生存论关注的恰恰就是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的类本质以及人在何种可能性上确证了自己的自由。随着人的实践范围的跨越国界、洲界, 我们可以断定:全球化的今天, 地域性的存在状态正在被打破, 人类正在全世界规模上通过彼此的交往实践, 不断克服客观必然性对主体能力的制约, 使自身的潜力得以发挥, 成为愈加完满的存在。在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现时代, 对交往实践和主体间性的关注更有助于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社会的结构优化和人的自由。实践生存论更加强调人的生存的动态性和过程性及其历史意蕴, 它承认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无穷可能性和潜力的无限可挖掘性, 这是对人的最大褒奖。

3 实践生存论的理论旨趣

人类和哲学发展至今都不再囿于以异在的方式确立人的生存信念, 而是迫切要求以自为的方式解答人类生活的过程及其意义与价值, 这正是实践生存论的理论旨趣之所在。实践生存论所表达的恰恰就是希冀人们切实地以实践的方式生存于世, 而且这个实践的过程就是他唯一展现其价值、成就自我的过程, 是使人的生存有别于动物生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他展现其之所以为人的活动, 这个活动具有无限趋向自由自觉的性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人才确证了他的主体地位。可见, 实践生存论是把人生意义、价值、终极关怀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 是一种生活世界的形而上学。

实践生存论发端于生活世界, 表达了对于生存本质的形上关怀与追求, 它把传统本体论的终极信仰与价值关怀从异在的世界解放出来, 并还原于生活世界之中, 使之成为生活世界内在的必然追求。它不仅包括经验技术层面的实践活动, 涉及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而且也涵纳了人的自在自为的精神活动及其诉求, 因而人的实践生存活动从来不缺乏对崇高感、对善、对美的追求。“通过实践生存论, 形而上学既寻求到了它与生活世界的内在亲和性, 也实现了它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超越。这样一来, 实践生存论也就把作为终极信念与终极关怀的形而上学直接还原成了人生存的历史性理想与境界……”[3]质言之, 实践生存所强调的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即文化创造过程中所形成并历史地确立起来的人、社会、自然的三位一体的整体生存系统。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生存意义的自我生发, 强调实践过程、文化创造过程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更是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实践观念的庸俗化, 使得各种各样的实践哲学和现实的实践活动不再是人之本真的存在方式及其理论形式, 不再关心人类根本的存在困境, 不再指向人类的终极解放, 而是好高骛远、贪新务奇和自行其是。这种漠视人类根本存在困境及其终极解放的实践观, 只能导致一种非人道的实践活动, 导致实践活动的异化从而导致人的自我异化。”[4]这种对将将实践庸俗化、剥离意义之外的批判颇为切中要害。我们认为, 实践生存论由于其对实践过程的总体性的彰显和生存活动与价值展现过程的同一, 完全能够也必然要发挥其建构人的意义与价值世界的功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单行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83.

[2]韩庆祥, 邹诗鹏.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220.

[3]韩庆祥, 邹诗鹏.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35.

社会生存实践总结 篇2

大学的恬静也许让我们忘记了社会残酷的竞争,在这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对那个手握一张文凭就走遍天下的年代只能是回望。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个人能力却日益成为另外一个人才评定的主要标准。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对能力培养这一问题的思考,都有或迷惑或清晰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接受实践的考验。为了让同学们初步了解社会,初步了解自我的能力定位,本团支部特举行此次社会生存时间活动,旨在让同学真切体会到社会的气息,明确自己需要如何塑造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从现在坐起,时刻谨记提高自己。

过程篇

此次活动得到了同学们得广泛支持,大家都积极地带着信心和好奇心参与进来。活动当天大家都很早就集合完毕,班委在作完简短的交代之后,我们一起合影,之后就各自出发。由于没个人被要求只带单程的车费,因此有些同学在上车前还是有些顾虑,但是经过其他同学一鼓励,也坚定地踏上了去程的公车。

同学们事先预备去的目的地无外乎东街口,台江步行街,中亭街等繁华地段。所找的工作包括发传单,餐厅服务员,写字员,快买饮料员等。

有的同学终究没有找到工作,只能求助于其他同学,最后所有同学都按时安全地回校。

经验成果篇

有的同学在被几个甚至十几个商家拒绝后,终于找到了工作,他们说那一刻,是幸福的。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经过多次被拒绝,我们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找短期工的经验,没找到工作我同学也在思考原因。大家都深切体会到,生存不容易。

在工作过程中,同学和商家之间有一定的交流,由此让我们了解到一下商家的具体情况。让我们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当我们身处来去匆匆的人流中,更多地应该去思考如何让大家关注你,如何让自己闪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找到工作的同学都留下了照片纪录,还有商家更是为我们一天的工作写下评语。毕竟这是很多人第一次涉足社会,无论什么样的成果都是意义非凡的。

实践心得篇

结束了一天的社会生存实践的体验,许多参与的同学对这一天的经历都有很多的心得体会。

团体a感想:在这次班级组织的生存体验活动中,我们宿舍的感想不谋而合,大家共同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字”苦”.可想而知,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当中,要找到一份真正称心如意的工作真的是很艰难.但是,在这次体验中,我们收获还是有的,我们懂得了人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要学会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团体b感想:烈烈赤阳下,随着一张张传单的递出,换来的是一份份的喜悦。此次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切到,我们极力的欠缺社会经验,以及求职的技能。面对一个个熟练老到的社会就职人员,我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不成熟。和在面对他们的拒绝时,就无语欣然的接受承认了,而没有试着去说服。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加强自我求职生存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不可或缺。像这样的社会生存活动对于我们当然是一种锻炼和获取经验的方法

团体c感想:确实是一次生存的体验。并不算太累,但是却了解到生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一天容易撑过,但是多几天的话就难说了,所以生存的技能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为什么城市里有那么多流浪汉?这点值得我们思考,不仅仅是要学习基础的生存技能,其实最重要的是谋生的技能,这才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资本。

团体d感想:当你平时很是随意的花着每一块钱的时候,你从未认为要获取这块钱的困难程度?可能答案很显然是没有。但当你出去体验了社会就职的难后,你会发现当你切身的去体验挣取一块钱时,难度会有多大。你会发原来社会生存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总结的总结篇

经过这次的活动,同学们特别是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们,对社会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生存不容易。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一快能让自己生长的土壤,真的需要智慧,能力和勇气。活动之后,同学们都反映此次活动效果不错,大家受益匪浅,真正让大家学到了一些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

中国海外园区的生存实践 篇3

中国最早的海外工业园早已无从追溯,但2006年中国政府开始批准“国家级境外合作区”,如今它们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外合作的重要模式,并因此得到中国领导层的关注。

“光靠一家企业在海外投资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一批企业抱团,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徐根罗告诉记者,无论如何,海外工业园区正被寄予更多希望。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官员亦曾表示:“中国在全球企业园区的建设,和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布局是一致的。”

为什么要在海外建园区

泰中罗勇工业园位于泰国罗勇府博拉当地区的331号高速公路旁,靠近首都曼谷和廉差邦深水港,由中国华立集团和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

华立集团曾是一家仪表厂。2000年,中国的电能表从机械式升级为电子式的趋势出现,华立集团决定把部分机械式电能表产能转移到泰国。

“腾出来的空间用作新型电子式电能表的研发生产,腾笼换鸟。”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徐根罗告诉记者,2002年这家探路性质的工厂开始盈利,最多时占据了泰国电表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而就在工厂奠基动工时,泰国最大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安美德集团的老板与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一拍即合,共同建设一个中国工业城。2005年,华立集团在春武里安美德工业城购买十多亩土地“试水”。由于效益良好,次年罗勇工业园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名录。

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广云告诉记者,这个园区三期总体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二期。现在,它已经被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所评价为“做得最好”的海外园区之一,挤满了大大小小60家中国企业。

2002年,在尼日利亚打拼多年的国企——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土集团”)也有了建立园区的想法。

中土集团前身是原铁道部援外办,是坦赞铁路工程的组织者,也是非洲大陆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国企业。现任中非莱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时任中土集团尼日利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军说,因为泛非运动会和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改造项目,虽然当地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迅速,但原材料紧缺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他告诉记者:“买个水泥,就跟我们中国上世纪80年代买东西找人批条一样难。关系都走到副总统那里,找副总统弟弟帮忙写条再拿给水泥厂,才把问题解决了。”

“后来中土集团赚了一点钱,就自己搞了个一平方公里的中土工业园,把需要的下游产业门窗厂、制砖厂、钢筋加工厂带进去。2002年,有其他企业向我们提出:‘你们学学中国的开发区政策,把这个园区扩大点,我们也进来,不是更好吗?’”郑军说。

因此,时任中土副总经理的陈晓星就去游说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你知道我们中国发展这么快是因为什么?主要因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政策。一小块地方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可以带动一个国家。”

于是,奥巴桑乔让陈晓星做方案、选地方,“放手让你们做。”

严格的“国家级”

按照背景,目前中国的海外园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商务部批准建立并审核的境外园区,统一称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如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泰国罗勇工业园等。

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地方国有资本背景企业在海外进行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数量无法统计,初步预计全球有50—100个。

商务部曾在2006年宣布建立50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参与招投标的投资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期望在转移剩余产能的同时,还能实现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

这种形式被认为可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搭建平台,提供经济可靠的海外发展场所,有利于形成贴近市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经营风险。但最终建立起来、并通过审批的却仅有两批19家,其中还包括因经营不善、战略失误等原因最终未能通过考核确认的10家。

实际上,园区被列入商务部名单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还必须通过每年一度的考核。如果连续三次未能通过则从名单中抹去,下一次申请考核并通过后才能重新被列入。

随着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启动、不久前退出名单,此类园区目前只有8家。不过从2014年开始,商务部开始执行新的管理办法,不再通过中标确定园区,而是规定了四类园区的标准,建区企业可据此自查申报,通过年度考核,即可被确认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虽然规定依然强调,如果连续三次不能通过考核,需要重新确认。但可预计2015年年初,将有10家左右新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出现。

名副其实的“特区”

2003年,有著2100万人口的拉各斯莱基半岛自贸区规划启动。

三年后,中非合作论坛召开。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经济措施,其中包括“将在非洲设立3至5个对外经贸合作区”。借此,莱基自由贸易区被世人关注。

另一个转折是2007年6月中非发展基金正式运行,成为国内第一只专注于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两年后也成为莱基自贸区的股东。不久,莱基自贸区中标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当然,海外园区落地各有原因。

泰国属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也是这个自贸区中最早实现所有产品免关税的国家。

其实,一些被欧美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企业,比如汽配、小家电,从中国传统途径出口有障碍。“泰国是受欧美等国家认可的、具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可以成为中企出口的避风港。”徐根罗告诉记者,“入园企业里,50%是冲着这个东西来的。”

nlc202309020934

“目前,中国人口红利越来越少,但尼日利亚20岁以上到50岁以下的人口却很多,劳动力充足。尼日利亚也很重视投资,年度外商直接投资至2014年9月有90多亿美元,比南非还好。”郑军说。

除却地缘优势,东南亚国家给予园区的优惠政策,一般是效仿中国上世纪90年代对外企招商引资时施行的“两免三减半”——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

在泰国罗勇工业园和越南龙江工业园,企业分别可以享受“八免五减半”和“四免九减半”的“超豪华”待遇。而在莱基自贸区,税收则全部免除,园区内的产品在按原材料税率交纳关税后,就可在尼日利亚销售。企业还享有外资100%控股,利润和红利可以全额汇出尼日利亚以及其他优惠。单个企业,却很难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效仿中国苏州工业园的做法,绝大多数工业园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这对于办事效率极低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是一个真正的“特区”。

海外园区同样有苦衷

位于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也算得上政府推动下的企业行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月娥告诉记者,它是江苏红豆集团与其他四家企业联手打造的经济特区,于2006年商务部推动“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后成立。

如今,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解决了1万人的就业问题。

“刚开始本地人说我们圈地建厂房影响他们放牛,我们就耐心解释:‘建了厂房有了工厂,你们可以过来上班,还有工资拿。’他们这才同意。来上班的工人越来越多。”戴月娥说,工人的聚集效应日渐明显,7年前没水没电的荒凉景象现在焕然一新。不过经济特区公司总工程师还是会在一座旧庙里教中文,公司还资助柬籍优秀青年赴华研修。

莱基自贸区也已建立了“社区发展支持基金”,从自身投入工程建设的金额中拿出0.5%,用于长期支持周边社区发展。

盡管工业园溢出效应明显,来自内外部的挑战却依然很多。入驻罗勇工业园的富通集团负责人就对记者抱怨,园区太大,公共交通不便,导致物资采购困难。而且人员招聘和培训亦是瓶颈。“中资企业在泰国人脉少,掌握人才信息的渠道也少,很难招收到IT人员、高级技工,特别希望园区能提供一些人才信息。”

莱基工业园也是如此,郑军告诉记者,许多事情“不像在中国,政府领导开个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一个月电力、水力、通讯全配套好了,而这里的一切全凭自己去解决。”

与其他园区相比,罗勇工业园已很“幸运”,如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就曾因用地问题而陷入停滞。5年前,海尔·鲁巴集团要求巴政府免费或以补贴价格提供4218英亩园区用地,但巴政府最终决定由巴财政部为国家工业区公司提供担保,后者筹资并向旁遮普省购买上述土地,再以租赁形式交由海尔·鲁巴集团使用。该计划还规定,如该集团不愿租用这些土地,则国家工业区公司可向其他投资者出售或租赁。

(文据《瞭望东方周刊》)

加入“凤凰知音”常旅客计划,即刻尊享专属里程赠送

山航诚挚邀请您加入“凤凰知音”常旅客计划,成为我们的常旅客会员。“凤凰知音”常旅客计划是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航空有限公司和大连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等国航系各成员航空公司,特别为您设计的一项遍及世界的里程奖励活动。国航系航空公司携手星空联盟成员航空公司,共同为您搭建起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让您享受顺畅、快捷的全球旅行。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您乘坐国航系航空公司及星空联盟成员航空公司的航班,都将享受到我们贴心的服务及里程奖励,使您的每一次旅行更加舒适、愉快。

“凤凰知音”联合众多合作伙伴,为您提供了多种里程累积途径和可供兑换的奖品。您无论是搭乘国航系各成员航空公司或合作伙伴航空公司的航班,还是在签约合作伙伴处消费,均可累积里程,从而兑换奖励机票、奖励升舱和“知音商城”产品等多种奖励。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办理入会,并有500里程积分赠送,补全信息可加赠300里程!欢迎您加入“凤凰知音”大家庭!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实践研究 篇4

2005年3月22日, 在浙江临安的清凉峰网名“狂风怒海”的户外驴友坠崖后, 受冻致死。元旦之际, 四川骆驼峰传来了山友遇难的噩耗;位于河北蔚县境内的小五台也有一群热衷户外运动人登山遇险……

户外运动, 想利用几个长假、双休日出去走走、活动筋骨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 2000~2004年之间在登山和户外运动中共死亡43人。在一次活动中26位队员进行登山急救演习, 大家对急救知识的匮乏和实际操作的生疏暴露无遗, 只有一个人能正确地利用木棍、绳子和冲锋衣制作简易的担架, 对于脊柱受伤的同伴, 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如何用树枝固定受伤部位, 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紧急避险的知识和避险的技能。

“‘紧急避险’?那是公共安全的事吧, 和体育运动有关系吗?”人们似乎参加健身运动是高枕无忧的, 而无须担心可能引发人身安全问题的隐患,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具备必要的紧急避险知识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提高参与人群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运动之前要尽量了解运动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倡导的“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观, 应该含有“平安终生”的理念。当我们掌握了“紧急避险”, 那么当自身遭遇危险或看到其他人遭遇危险的时候, 就会下意识的采用“紧急避险”原则, 避免自身或他人受到危害。作为我们学校中的体育课在这个安全第一的现代生活中该当担起什么责任呢?主要是应该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并教会学生两三项运动技能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 分析与讨论

2.1 强化训练紧急避险技能。

紧急避险,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迫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从本质上而言应该说紧急避险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行为。

多年来, 我们的传统教育, 多是对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宣传, 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不辞辛劳陪护孩子赶往各种补习学校、特长班的家长, 却匀不出时间给孩子一点点应急防范的忠告。体育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外, 应该加重实用性比较强的运动常识传授。

2.1.1 体操技能的训练。

体操是体育课的内容, 是非直立状态下的运动技能, 锻炼位觉感觉。体育课中, 学生一旦看见要上前、后滚翻就问:“这个要考试的吗?不考就不要上了, 又没有用, 头都晕死。”这多少也会打击老师的上课的积极性, 但是我们还是要讲清位觉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一旦处于倒立状态或经过滚翻动作, 就会一下子失去方位感, 晕头转向, 站也站不稳, 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动作。位觉是有先天基础的, 但后天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大大提高的。激烈的足球比赛中, 看见许多运动员发生碰撞后一个后滚翻或者连续几个前滚翻化解了强大的冲击力, 有效的保护了自己。再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 在被拌倒、被推倒、被撞时可以加以运用, 久而久之会成为自然反应。所以体操技能 (各种滚翻、单双杆回环) 要做为普修课的内容, 特别强调在生活中运用, 突出它的实用性。

2.1.2 定向运动的练习。

定向运动是近几年来金华市开展的比较好的比赛项目, 但是在我们学校体育课中却很少上。现代生活中人们日益注重生活质量, 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成为首选的休闲方式。参加户外活动首先要学会识图辨别方向, 再者就是野外生活技能。而定向运动恰恰与它有相似之处, 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 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不仅能强健体魄, 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 果断决定的能力。开展这项运动所需的只是一张好的定向地图和一个指北针及一个求救哨。指北针大概25元左右一个, 经过体育老师加工的学校的平面图, 教会学生如何用指北针找行进方向。只要满足这些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定向运动了, 这里主要教会学生用指北针确定行进方向。所以体育课中开展定向运动还是比较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2.1.3 游泳的训练。

众所周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分之三充满水域的球体, 因此在生活中就难免要和水打交道, 这就是说游泳不但只是一项体育项目, 更重要的它还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工具与技能。它渗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如水上资源开发、科学考察、防洪抢险、救护打捞等都必须有熟练的游泳技术作为后盾, 才能有生命的保障。

游泳是夏天消暑的最直接的方式, 每年出现溺水身亡的事件很多。我县可能条件所限, 在学校里开设游泳课的几乎没有, 但有游泳馆的游泳培训班, 参加这种培训, 学生喜欢, 家长支持。家长想得最多的是学会了游泳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救。游泳时的自救也很重要, 如游泳时抽筋或被水草缠绕如何沉着应对;还有游泳游不动但又不能到岸, 如何用自身的浮力省力的漂浮……

2.1.4 防卫术的练习。

现在各种自我防卫的体育运动受到大家的欢迎, 如跆拳道、柔道、摔跤、自由搏击等, 也跟它们能自我防卫的特点有关。防卫术, 既不同于传统的武术表演, 也不同于体育锻炼活动, 它能有效的起到保护自己。个人在遭受到突然袭击和侵害时,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防身自卫的技能技巧, 就会临危不惧, 胆大心细的奋起反抗。体育课适当的安排以上一些内容, 让学生学点自由搏击术, 遇见坏人时可以防身。

2.2 活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 现在虽然实行素质教育, 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在文化高考中, 有人提出了3+1的考试形式, 意思是3为必考的三科, 而1为自选的科目, 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就是这1更适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符合自己的个性发展, 这样, 学起来更具主动性, 而在体育中, 是否可以试用呢?改革现在的体育课形式, 实行X+1或X+2的学习内容, 这X可定义为普修的项目, 主要让学生了解各项目, 掌握基本技能和技术, 而1则定义为学生自己的特长、爱好的选择。在实际中, 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好每个项目,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 大多都会偏向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 而每个运动项目都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在教学中, 为什么就不能把实际情况考虑进去, 让学生乐意的学。

在当今的社会中, 要求分工越来越精细, 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都知道一句简单的话:十项会, 不如一项专, 虽然我们大多培养的不是运动员, 但运动员这样身体素质很好, 运动能力很强的人也不能适应每个项目, 比如短跑运动员不可能长跑也很优秀, 更何况一般的人。在走出学校以后, 更多的是自己锻炼, 而在学校的时候, 只是什么都懂点, 又是什么都不太懂, 只懂一点, 多一点, 就不知所以然了, 那以后怎么参加锻炼, 那不如让他有一、两项喜爱的项目在学校时好好学习过, 而其他项目则了解一点, 在以后就有项目可参加, 更乐意参加锻炼。这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认识并学习其他项目有利于提高自己自选项目的水平, 在身体素质上也有所提高, 对体育项目的理解上也会更深刻,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个人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自己有了爱好和特长, 所以更加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很容易找到运动伙伴, 即使是进入社会, 也能很快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体育者, 并会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 对社会中的赛事, 也是热衷参与和关注, 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 也提高了全民身体素质。

2.3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掌握最基本的体育卫生常识也是很重要。在运动会上经常见许多人不做准备活动就去跑100米、200米等剧烈运动。其实, 无论运动本身的剧烈程度如何、难度高低, 都存在着一定风险, 在进行运动之前要尽量了解运动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只有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并切实掌握相应的应急方法才能在危险出现的时候冷静应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康复专家张一民提醒大家:“像打羽毛球、跑步这些运动虽然简单, 但也不能小瞧运动损伤。就拿打球来说, 脚踝的损伤严重的可能会出现韧带断裂、撕脱性骨折, 而很少有人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适当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是可以预防的。”很多人认为滑雪是一项娱乐活动, 对其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做准备活动, 甚至不知如何安全的“倒地”。常见许多学生体育课刚上完, 为图凉快, 把头凑到水龙头下猛冲或是猛喝开水和冷饮。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 所以体育卫生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 懂得其中的道理, 才能学会自我保护。

体育课只有注重实际, 联系现实生活, 体育活动才能为人服务, 为人们终生享受。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紧急避险”, 训练了紧急避险的“行为”, 那么当自身遭遇危险或看到其他人遭遇危险的时候, 就会下意识的采用“紧急避险”原则, 避免自身或他人受到危害。由此, 我们应该活化体育课堂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紧急避险技能, 为学生终生所享用。

3 结论

在生命第一的今天, 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服务于生活才能为人们所喜爱。改变和补充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 强化紧急避险技能的训练,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观。

在写这篇论文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 特别要感谢的是指导老师沈越在百忙当中给予指导和修改。

摘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倡导的“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观, 要求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紧急避险技能的传授。试图通过改变体育课教学模式, 尤其要加重实用性比较强的运动常识传授, 活化体育课堂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紧急避险技能, 为学生终生所享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紧急避险技能,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涛.紧急救援[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5) :34.

野外户外生存的社会实践 篇5

实习地点: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

实习时间:.11.13~2011.11.15

实习内容简介:

㈠2011.11.13下午四点整从地质大学教一楼出发经过两个小时车程之后到达营地,扎营、生火做饭、休息。

㈡2011.11.14全天正式实习活动。包括:攀岩、定向越野、扎竹筏、溜索。

㈢2011.11.15早上打算举行桥降,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所以1~4组先行撤离,我们5~8组原地待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实习内容详情及其感想收获:

准备了好久,期待了好久,终于道观河实习之旅就要拉开帷幕!集其好装备跨上汽车,一切神秘的面纱都将被一一剥开,心情异常急切和激动。记住这一刻“2011.11.13”。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明明开的很快的,可我就是觉得它慢,因为我急啊!我恨不得它马上就到,马上就到那听闻也久的道观河。

一路上我眼都不想眨,因为我想记录下沿途的所有风景、在脑海里刻录出所有发生的新奇。天气很冷,可是我的热情却半点不减,加上第一排的黄金位置,我更可以好好地欣赏一路上的千奇百怪、变换万千。

入冬了,可是路边树上的绿叶依旧,偶尔还会看到金色的黄,狠狠地大饱了眼福。花没有,即使有花,你也会怜惜她不该在这样的寒冬出现,这样的季节应该是饱经风霜了的粗壮的枝丫来抵御。就像我们这次一样来学习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体验一样。

终于要到了,到了,随着汽车驶入一片漆黑的森林,我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就要到了。看看时间,两个小时过去了。六点多,郊外的天已经是漆黑一片。下了车一阵寒气袭来,瞬间打了个寒战。四周很是凄凉,没有一点人烟,有的只是路边被遗弃了的别墅<不知是被遗弃了还没有修建成功>。慌郊野外出现这样一个黑呼呼的东西,不免有些感到恐怖。不过有那么多人在,也就不怎么觉得害怕了。寒冷、恐惧一起袭来,也许这就是野外生存必须经历、必须克服的身体、心里双重压力吧!

在老师们的安排之下,我们找了个靠湖边的平地扎营。四周的黑暗不是几只手电、头灯就能够驱散的。不过没关系,体验嘛!生存嘛!就是要锻炼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能力。旅途的劳累,加上寒冷的气息,首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要在寒冷大风之中生火,是相当难的,不过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生火做到了,而且还把饭做好了。借着台灯,在河风之中就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野外不像在家,必须还得准备自己睡觉的地方。虽然从来没有过搭帐篷的经历,但是看看老师的.指导,自己也就会了。找了块平坦的地方,自己搭起帐篷来。我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终于,帐篷搭好了。由于一路劳累,加上天色以晚,今天就到此为止。

专进自己的帐篷和同学们分享从未有过的经历,我们没有喊累、没有气馁,觉得这就是我们应该经历、应该掌握最的基本的生存能力。夜里两点多醒来了,因为地上的寒气太重,装备根本无法御寒。队友之间相濡以沫,相互依偎,与寒冷抗争着。四点多又被冻醒了,天气真的很冷,明显可以听到外边寒风在呼啸,就这样过了一夜……

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字: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35-0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资源少,竞争激烈,大学生择职就业面临着考验,生存能力也应成为大学教育里一个令人关注的课题。生存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成就事业、实现美好理想的教育活动。在今天,对大学校同里的青年人才谈生存能力其必要性在于:

第一,生存能力的提高是未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

自从阿姆斯特朗第一次将人类的足迹印在月球上,人类新文明的脚步顿成不可阻挡之势。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如火如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阳来复,使人类逐步由被动地顺应自然、受制于自然变成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主人。这就要求人类刷新已固化在头脑中的生存意识和已变钝的生存能力。特别是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人们便对生活的需求更为丰富多彩,并向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许多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新问题的暴露,也都向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挑战。同时,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竞争,这使得在过去被赋予用强壮的体魄抵御饥寒巨兽的适者生存的概念,成了用智商和知识同外界环境作斗争。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生存能力。

第二,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人才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人与职业间不再由政府计划配置,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双向选择使学生对毕业分配、择职从业更为忧虑。就业后白热化的竞争也颇令许多毕业生伤神。这一代大学生的基础教育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传统之下完成的,现在又要让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要有极强的生存能力。

第三,我们的现实是许多学生生存能力极其脆弱。

对文化知识有足够积累,但是他们对纷繁复杂的实际社会还缺乏了解,加之社会交际能力有限,在人才市场坐冷板凳者大有人在。现实工作环境是各种关系聚合而成的繁杂网,生活在其中的人不但要有较好的职业劳动能力,而且要有较好的品性和社交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三差: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青少年,在家里什么也不干。还有一些青少年连基本的生活常识也不知道,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没有。他们甚至于根本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根本不会管理自己的行为。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青少年缺少自我认识,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学习中的困难,缺乏恒心,缺乏毅力,不能够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容意识,参与意识,不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来重新塑造自己。针对以上现象,我国开展生存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一直以来,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标准是老实、听话。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学校,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们那些传统加教条的知识和方法,而忽视了对他们探索精神,创造风格自主意识的启蒙和塑造。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就在于受教育者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从而导致了一个民族惰性的蔓延。

第二、把对青少年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青少年不能让书本捆住手脚,不能让分数限制头脑。我们不能用分数、名次、文凭作为唯一的准则,却忽略了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三素质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是个人的文明修养道德素质;三是适应环境参与环境建设能力素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对策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事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多方面,只有主客观一致努力,全社会共同关心才能取得实效。具体来讲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模式全面革新,面向社会实际规范教学,开展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现象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它给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增添了许多生机。原有的高等教育国家统招统分,包办过多、庞大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健康成长。现在诸如滚动式收费制的实施,公、白费生界限的打破,双向选择的开展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

第二,学生自己要开拓学习视野,在掌握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多接触社会实际,培养良好品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自己不但要高质量地利用课堂教育,而且要尽可能多地选修、辅修相关课程。从仪表上到内心深处都要作好自我包装,为将来的自我推荐、自我推销作好准备。当前,各高校都出现了一股“考证热”,就是这种思潮的具体体现。从基本的CET-4.CET-6英语考核,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到BEC(剑桥商务英语),LGGI(国际会计证书),AGC(英语注册会计师),cPA(注册会计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些学生还跨学科兼修,经济学、人文科学、计算机、交际英语、文秘、法律、摄影和公关等学科灼手可热。出现了精通文学的计算机能手,谙熟机械设计的会计师,这无疑为将来走进人才市场多增了一样硬件,也会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

第三,全社会都应关注毕业生将来的生存发展问题,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引导、教育,促进适应社会的速度。

目前,我国一些大专院校集中的城市中,各种培训班、夜校、函授学校如雨后春笋,竟相开张,大学内兼修第二学位、跨校联娴选课也时有所闻,这对培养学生的适应工作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为用人单位也应当为实习期的学生多开展业务教育,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壤。我们通过理论研究的形式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和成效评价,了解大学生在时间过程中的所获所得,了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对其今后长远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行一个探索。

参考文献:

[1]范世贵,副主编,鲍国华主编,《大学生能力自我培养/大学生自学丛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周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导实务全书》,银声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3]萧著,《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覃常余,浅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生存实践 篇7

一、明确目的, 精心设计

野外生活生存实践课程主要在户外原始、自然的环境中进行, 其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将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也可能会有突发事件和伤害事故的发生。为避免在完成野外生活生存教学训练课目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一定要预先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组织。首先要在明确野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 对交通、食宿、物品、安全、经费、人员等环节进行缜密的考虑和有计划的安排, 成立相应保障部门, 并责成专人负责落实具体工作。这样才能使野外实践活动中各项任务工作做到有着落、有实效, 从而保证野外实践活动的质量。具体部门应包括:后勤保障组:负责通讯、交通、联络、安全及所需食品、药品、物品的采购配发;救援组:负责对各种突发性紧急事故进行救援;勘探组:负责对训练区域的路线、地形、动植物、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考察和评估, 为确定实践方案提供参考;宣传组:负责影像、文字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二、前期路线勘测和实践方案的落实

为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更好地安排各项训练课目和提高锻炼价值, 必须在出发前对训练路线和地点进行实地勘察。首先要与当地的地勘测绘部门、城建及园林管理部门联系, 获取当地的地形图和相关信息。然后结合地形图, 初步确定野外训练地点, 并进行实地勘察, 了解该地域的地形地貌、各活动区域的面积、完成各项活动的时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讯条件、交通条件及当地的生态环境等。最后根据前期勘测结果, 经集体研究确定实施方案, 并经专人实地试验后, 逐渐予以完善。方案内容应包括训练课目、行程路线、气候、交通、安全措施、装备、物品、食品、经费等。其中应注意:第一, 训练课目及时间、地点的安排应根据参与者的基础和身体条件确定, 并注意遵循由易到难, 逐渐适应的原则;第二, 训练路线的选择要利于通讯联络和物品供应, 便于处理突发事件, 并尽量将所有的训练课目贯穿其中, 避免走重复路;第三, 要预先设计规划好如遇雨天能够照常进行的训练课目。

三、团队成员的分工和装备的配备

为使各种训练科目有序地进行, 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 每队人数控制在5~8人, 其人员安排应注意男女搭配和体能、技能的总体均衡, 确定队长, 并明确队长的职责及每位队员在团队中的具体分工, 要求团结协作, 如遇困难或突发事件, 队长有权决定采取何种处理方法。团队划分完毕后, 应为每支团队配备相应的野外生活、生存装备及食品等:第一, 野外生活装备。应小巧精致、功能齐全、携带方便, 包括有野外餐具类, 如酒精炉、不锈钢锅、防风火机等;野外宿营类, 如帐篷、睡袋、防潮垫等;以及相应的野外服装和生活用品。第二, 野外生存装备。包括主辅绳、安全带、上升器、下降器、快挂、铁锁、多用刀及对讲机等, 有条件的可为每个团队配备一台卫星定位仪。第三, 食品。食品应根据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时间, 统一定额发放, 按平时每人食量的90%配给每支团队, 禁止学生另带食品和零食, 为了携带方便, 野外食品体积不要太大。第四, 常用药品。应包括各类感冒药、消炎药、止痛药, 处理外伤的创可贴、医用酒精、棉球、无菌纱布、止血带、弹性绷带;抗过敏药如息斯敏、扑尔敏, 治疗腹泻的黄连素, 防治中暑的藿香正气水、清凉油, 补充体力的葡萄糖等。

四、动员与检查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出发前和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动员与检查, 以增强学生对野外训练的信心, 加强队伍行动的纪律性, 提高团队凝聚力, 增强战斗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事故, 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

1. 出发前的动员与检查。

出发前的动员由领导或带队教师进行, 内容包括: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的目的、意义、内容、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及对本次活动的希望和要求。形式可采用演讲或播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相关影像资料。出发前的检查工作必须由带队老师组织进行, 内容包括:各类用具、服装、食品、宣传资料、安全护具、野外装备、药品等;检查方式可采用:个人自查、两人对查、团队互查。

2. 野外训练进行前的动员与检查。

由队长或带队教师进行动员, 内容包括:训练科目介绍、行动方案、动作技巧、合作方法、安全护具的使用方法、对女同学或体能差的同学的保护帮助方法, 提醒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等, 以激励斗志, 鼓舞士气。而检查工作由队长完成, 包括服装、装备、背包的安全性、牢固性, 训练课目完成后, 还要负责检查环境卫生、安全隐患及物品、装备、服装是否遗漏等。

五、安全与保障措施

学生离开校园, 进入完全陌生的野外训练基地, 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相比, 这是一种相对“隔离”的环境, 其间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具有一定的风险,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甚至会造成意外人身伤害, 为防患于未然, 在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出发前及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该环节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 要在课堂教学中传授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安全常识和训练中不同环境、不同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 并组织必要的体能、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培训。

第二, 出发前应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 尤其是对那些平时运动较少的学生, 更需认真检查, 如有不适宜的情况, 则应停止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第三, 与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直接商定参加普通意外伤害保险或特种意外伤害保险事宜, 从而使组织者和参与者获得较大的风险保障。

第四, 要求带队教师必须熟悉训练路线和地形, 负责对训练过程的现场监督, 及时了解训练的进程和所有人员的状态。

第五, 活动过程中, 带队教师与各队队长和救援组之间、各队队长与所有成员之间保持不间断的联系, 及时通报气候变化情况、队伍进程、地形地貌的变化及物资、人员出现意外的情况, 以便及时提醒学生可能面临的险情, 使队伍避开危险, 或进行必要的物资补充和组织人员进行救援。

第六, 野外实践活动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此不可预知的情况, 如天气骤变、装备损坏或丢失、食品药品短缺、人员受伤等, 这此情况有的可以通过内部调整自行解决, 但有的则需要外界的及时援助,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 在训练活动开始前, 救援物资与救援人员的培训应由后勤保障组负责落实, 一旦队伍出现求助信号, 应能以最快速度到达救援地点, 救助人员必须熟悉整个训练区域的地形和训练方案, 具有较丰富的野外活动经验和较强的野外伤员救护能力。

六、活动记录与实践总结

活动记录是指队员或团队在完成某一训练科目或一天的野外实践活动后, 对其过程、表现、评价、出现的问题和建议等的描述。分为单项活动记录和每天活动记录。其内容包括:个人、队友、队长和整个团队在活动中的表现,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 以及对团队分工协作、活动安排、环保工作的评价, 对本人在实践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评价等。做好活动记录可以促使每位队员正确认识个人能力, 全面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及合作方法。

由于参与者身体条件、技能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且在活动中所在团队不同、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分工任务不同, 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活动的体验也会有很大区别, 因此在全部野外生活生存实践训练结束后, 要求所有参与者, 包括教师和每位队员在活动结束一周后, 提交各自的实践总结, 以此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全面评价和归纳野外训练实践的价值和成功经验, 同时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性质, 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为今后组织野外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其内容包括:日程、营地、环保工作的安排以及团队和活动安排是否合理, 生理心理负荷评价, 个人技能操作能力评价, 团队合作效果评价, 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的原因, 没有问题和事故发生的经验等。

参考文献

[1]张慧红.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约翰.怀斯曼.生存手册.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9.

[3]韩旭涌.逃生自救常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

新形势下开展生存教育的实践初探 篇8

关键词: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克德洛尔等著) 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 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中的“学会生存”四个字特别让我引起了关注。

我曾经查阅了相关的报道和资料, 全国中小学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000多人, 意味着每天有一个班级消失, 这一数字让人触目惊心。校园安全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火灾、溺水、踩踏事件、性侵犯、艾滋病等。有专家指出, 通过生存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校园中如何开展生存教育, 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死亡的阴影, 也对我们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省:是时候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了!最近, 我对生存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收集, 并在学校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与尝试, 希望我的学习与收获能给德育工作者激起共鸣。

一、生存教育的含义

(一) 生存教育的概念

通过一系列的生存教育活动, 渗透尊重、珍爱生命的德育理念, 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的教育教学过程。

(二) 生存教育的特点

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 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 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 (如地震、泥石流、龙卷风等) , 事故事件 (如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 , 社会安全事件 (如恐怖主义、安全事件) 等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的认识, 指导人们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 如何面对事故, 冷静判断, 规避风险, 自救救人, 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生存意识, 即保存生命的一种意念, 人类之所以繁衍不绝、昌盛兴旺, 是其生存意识强烈、生存手段多样的缘由。但是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年代, 我们“421”家庭让不少的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 备受家长的溺爱, 因而生活自理、生存自主、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就显得极端无能。所以才屡屡发生儿童被人贩子拐走、玩弄电插座触电孔、掉进浅水河中因不会游泳抑或被吓懵而溺死等不胜枚举的悲惨事例。

生存德育观提倡德育以活动为中心, 所有德育活动以学生生长为中心。在德育历程中, 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品行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 主张敬重他们, 解放他们, 体贴敬服他们, 建立有利于他们全面、自动生长的多种多样的活动 (相识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创造活动、品行方面的活动和情绪方面的活动) ,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长学生的主体能力, 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实发展, 培育学生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看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二、生存教育的实施

生存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 同样离不开以活动为中心。如何在校园中开展生存教育活动呢, 我认为:

(一) 统一师生思想, 感悟生命的意义

对师生进行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学习和领悟生命的过程、学习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 体现人文关怀, 倾注人文情感, 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培养学生形成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高尚人格, 培养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积极向上、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 使自己能够度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刊、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习宣传活动, 营造热爱生命、珍惜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 开展主题实践, 体验生存的策略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根本要求, 着眼于知、情、意、行的统一, 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方式开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

1. 着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头脑自己做主,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劳动、参与社会活动, 让孩子多看、多想、多做, 从而增长见识, 以促成孩子及早自主自立。

2.注意培养孩子自救能力, 利用班队课, 让孩子了解认识“生存的意识、条件、手段、方法, 以及为什么会死亡”等方面的系统科学知识, 教给孩子“怎样面对强暴”“如何救触电者”“怎样救溺水者”“如何防止雷击”等具体行为方法。

3. 培养自我防范能力, 教给孩子“如何辨别好人坏人”, “怎样进行适度的娱乐和玩耍”, “如何快速应变突发事件”, “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

4. 时时注意给孩子宣传自主自救的典型事例。如给孩子们讲中国古代7岁的司马光举石砸缸救人的故事, 让他们体会遇到危险时不慌张, 开动脑筋进行自救。记住常用的电话, 如“110”“120”“119”等。

5. 通过生存教育提高学生对遭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自然灾难和火灾、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等社会灾难的应急能力, 使师生掌握防灾救灾的常识和技巧, 如: 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伤口包扎, 灭火器的使用等,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提高生存能力, 防灾救灾, 自救救人, 切实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有效降低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三) 整合教育资源, 构建生命的大伞

生存德育实施过程中, 必须整合各种教育要素,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优势互补、互为延伸, 共同构建生命的保护伞。

1. 壮大校外辅导员队伍, 整合教师资源, 开展生命教育

如我校聘请了武警中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的叔叔们给孩子当校外辅导员, 每年我们通过讲座、参观、演练的形式让孩子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火灾自救的措施、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

2. 多学科共同关注, 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多彩活动

在课程设置中, 我们的班队课、人与自然、心理健康等课程教学应该把生存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升旗仪式、学校宣传窗、校园小广播、学校网站等都要成为宣传生命意义, 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阵地;每年的安全月、安全周, 每天的安全5分钟, 都是开展生存德育的切入点;同时开展适当的校外实践活动, 如军训、综合素质基地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牢牢树立安全意识, 掌握安全知识, 提高自护自救的技巧。多学科的关注与整合, 使生存教育有了更加厚实的载体, 也使安全教育有了更加鲜活的内容, 一举两得, 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3. 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协作, 共同构建生命的保护伞

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大多存在着由学校单打一的教育形式, 虽然学校工作能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 也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但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却是各管各的事, 说起来大家都重视, 但行动起来缺少协调和合作, 效果不显著。但是对于“学校安全事故”, 却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生家长密切关注的焦点。

安全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 日常生活中的用电、交通、消防、食品保健, 甚至于避灾等方面的知识都直接涉及家庭。安全教育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尤其需得到消防、交通、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指导。因此, 生存德育需要与家庭安全教育相结合, 由社会各方面进行全面协调与配合的形式, 把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把单一传授安全知识, 转变为在认知基础上, 加强行为训练教育;把学校过去单一的教育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型教育。使各种教育资源既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又优势互补、互为延伸, 构建整体合力。

总之, 生存德育还是一门刚刚开始的课程。我们对生存德育也只是从书本、网络等地方获取对它的初步认识, 但是, 在“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更应该教学生学会生存。因此, 生存德育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 更需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让生存德育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我相信, 随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生存德育也一定如一朵奇葩, 让生命之花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学校管理新探索丛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郭凯.中小学校安全管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

生存实践 篇9

当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经过上百年的锻造,已步入成熟和规范发展轨道时,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我国家族企业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着诸多困难。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缺乏传承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在新老更替时,出现震动和滑坡。此外,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已伴随外国跨国公司的进入而走向国内化,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同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展开,使得一些原本缺乏参与跨国经营实践的家族企业,一时感到无所适从。

我国学者们从主流经济学观点出发,得出家族治理较之现代公司治理仍是效率低下,家族治理模式应向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演化的结论。“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家族企业作为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早就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1]。事实上,家族治理模式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东南亚及欧美国家都广泛存在。可见,家族企业及家族治理的背后存在一定的必然逻辑。

2 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我国家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由于受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企业设立当初,因社会无法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要素,加之特定文化的影响,以‘家族制’为特征的独特产权制度自然成为民营企业天然的选择。沿用这种思路,通过对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方式特征的剖析,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可供其选择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模式。

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广泛运用于企业在竞争环境下,寻找与自身特点和发展机遇间契合的———态势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的最大好处在于:有利于对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找出对对象有利且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对象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为其制定生存和发展策略提供基础。

3 我国家族企业的态势分析

3.1 优势因素

家族式的产权制度对于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家族制管理所具有的‘权责统一、自主管理、资金灵活、运作方便’等优点,一方面能满足初创时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减少风险,节约交易费用,更好地维护所有者利益”[2]。

(1)拥有最多的关心资源“企业经营活动的展开,需要三种重要的资源,即决策、信息和关心资源[3]。”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上的家族企业,企业利益是家族利益、家族成员就是员工。员工心理上对企业一致认同、彼此有归属的使命感,其关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企业信息源和关心源的有机结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和可靠的保证。

(2)具有低廉的管理成本家族企业创业之初,凭借特有的血缘和亲缘关系,以较低成本迅速聚集人才,加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集中,成员间彼此信任,几乎不存在任何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的问题”[1]。

(3)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家族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非常通畅。同时各家族成员的行为动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大大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从而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促成企业有效进行运作,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2]。

(4)独特灵活的经营机制经营机制相对于企业所有制而言,指的是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组合状态及形成的总体功能。家族企业具有:所有制与经营权的高度结合,决策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家庭参与,企业资产来源于家庭财产积累及注重人际关系网络构建等本质特征,使其经营机制有“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易变性,较好地处理内部各子系统配合和协调运作,促进企业与外界的动态平衡。

3.2 劣势因素

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家族制内在弊端有一元化产权结构缺乏社会化监督、产权封闭性限制企业融资、由一元化和封闭性导致外部优秀人才难以加盟、公司不规范运作和缺乏技术创新等表现会越来越明显。其劣势因素有:

(1)缺乏学习动力和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上,家族企业“创立初期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只是创业者个人经验的表现,缺乏长期规划和理性思考。随着外部各种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创业者逐渐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等方面丧失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3]。

(2)管理和决策遭遇难题大多数家族企业,现阶段基本上采取单一的产权结构形式,“由于投资主体缺乏多元化,较难建立起规范的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事实上没有人去主动纠正企业决策者可能出现的错误判断”[1]。这表明:在利用社会资源过程中,家族企业已遭受到原企业制度与外部社会空间对接、经济能否互补难题。

(3)规模小和薄弱的技术能力我国家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比十分弱小。目前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生命周期呈缩短的形势下,落后的技术和薄弱的开发力量,粗放式的经营状况,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4)难以界定的原始产权主体企业初创阶段,家族的宗法性往往重于企业内部的契约性。想当年,许多家族企业为规避经营风险,信贷融通之便利,初创注册为集体企业。伴随企业的高速成长,一旦做大而分家。若权利分配不当,导致家族内部不同利益团体形成,而引发诸多冲突,最终影响企业持续经营。

(5)盲目扩张的投资取向“家族企业的老板大多有着过人的胆识和熟悉一个或多个企业的市场,创业过程中,他们往往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这种偶得使其自信心膨胀,寻求高速扩张。”[4]当其经营的行业进入平均利润率的水平时,企业主会寻找原本不熟悉的行业;一旦遭受经营困境,资产链断裂,导致企业全盘崩溃。

3.3 威胁因素

家族企业经营权的传递问题已到紧要关头,其经营权能否顺利交接,不仅关系到家族企业本身的发展前途,而且对我国民营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过高的制度变迁成本历史表明:企业规模的扩大总是要与更加深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相伴随。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家族治理结构的弊端,会呈现出无法获取资本与管理分工带来的收益。面对国内经济学界,“突破家族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家族企业自身虽有变革的欲望,然而受外界条件局限,加之国内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缺乏成熟职业经理人才市场为其配套等问题,考虑制度变迁的成本过高,不得不退却而走老路。

(2)缺乏权力传承的合理制度企业经营权的传递,希望在任何时间都有最合适的人来经营企业,令企业基业常青。但是从目前我国家族企业的传递实践来看,虽有儿承父业、外部引进和内部招聘等做法,如果采用忠诚度、能力、稳定性、交易成本和信用成本等指标,分别对其分析,发现这三种方式各有不足。结论是:不存在有适合所有家族企业的经营权传递方式。可见,家族企业经营权的传递并非简单归结为是位子的传递,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传承。

3.4 发展机遇

(1)可靠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历史经验证明: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提高私有产权的法律地位,必须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党的十五大以来,已形成的一整套发展私营经济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为确保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为可靠的制度保障。

(2)小康及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若以公民拥有的财富而言,全面小康社会是个有产社会。同时,社会公民合理而正大光明地追求财富,又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应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3]。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宪法修正案和十七大财产性收入等纲领性的文件和政策,旨在鼓励和支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竞相迸发,让社会一切可创造财富的源泉予以充分涌现。

(3)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可行实践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这不仅可以给家族企业让出许多发展空间,而且会给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家族企业可在这历史性大好时机中,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基于总体发展战略的并购。通过并购获取短缺资源,市场营销体系,扩大占有率,低成本扩张和新的融资渠道等。

4 家族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4.1 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我国家族企业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着眼于旧家族体制逐步消亡,逐渐完整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完善或不够协调的地方,力求消除和克服制度弊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温州一批不甘锁定在固有制度结构中的企业家,从实际出发,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产权制度创新,可为我国家族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模式。(1)“由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将各自的资金、技术、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聚集,以折价入股,合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股份合作模式”[4]。(2)家族企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存量资产按原始投资来源和增值资产来源以股权形式清晰划分到个人或创业家族中的户头上,实现现代化管理,有限度对社会开放产权,以减弱企业控制权封闭的负面效应[5]”;同时“为避免在财产分割和代际转换过程中内耗,采取将财产分立,独自创立若干个产权独立公司制企业,形成以原有创业为核心,若干卫星式联合企业[5]”的调节和改良模式。(3)“专业化企业群落中优化势企业,利用自身资金、品牌、技术、管理上优势,将地理空间相对集中的其他劣势家族企业整合为产权独立,统一经营,品牌或统一进货渠道的新型合作联盟模式”[5]。

4.2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规模小,家族治理在很长时间内仍大有作为,不要急于改变产权制度结构和盲目任用非家族成员进行经营管理。鉴于外部资本和经理市场不完善,家族企业实现有效激励与约束的较好选择,采取让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配措施,即:设计所有者和经营者相重叠的契约安排。例如规定利润分享,实行股权激励。该制度的最大优点:它将公司价值变成人才收入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体现人才和股东利益实现渠道的一致性,从而使得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4.3 全球视野下的跨国经营模式

综观世界,尽管各国家族企业有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有渐进和跳跃两种方式,然而,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案例分析,从我国家族企业自身优势特征来看,跳跃式道路似乎更适合多数家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过程。(1)先贸易,后投资。即:家族企业可从国际贸易入手,先从事海外商业性活动,在了解国外经营的情况和特征、逐步积累起经验和资本基础上,再考虑在海外直接投资。(2)先合资,后独资。这种模式好处:给海外市场不熟悉、实战经验缺乏的家族企业,不失是一条非常成功的借鉴之路。(3)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后技术密集型产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积蓄资本和力量,然后再搞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增大跨国经营的可能性。(4)先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如果家族企业,一开始把跨国的重点放在发达国家,由于其门槛、经营和交易成本过高,必会影响经营效果。(5)先技术依靠,后走技术开发。即:先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国外搞生产与加工,待资本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再进行技术开发型生产与经营。

总之,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和绝好国际经营机会的我国家族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国际化固有的独特优势,转劣势为优势,培养全球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以期在更大市场范围内赢得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付文阁.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2]王辉.我国‘家族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07(1):27-29.

[3]蒋铁柱.家族企业第二次创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4]孙铁邦.家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2):16-17.

生存实践 篇10

一、“内容至上”——纸媒生存的核心理念

内容为王, 这是众多新闻工作者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在报纸兴盛时期, 内容是报纸生存的基础, 好的内容能够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报纸发行量、扩大报纸影响力, 更有利于赢取广告市场份额。新媒体时代, “内容至上”的理念不仅不过时, 反而更加重要, 已成为突围新媒体的制胜法宝。

纸媒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性, 也就是内容报道。依托强大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和规范的采编流程, 纸媒以此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 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 为读者提供及时、真实、全面和赖以作为抉择依据的信息。这是纸媒不可替代的独家优势, 也是其内容权威性的直接体现。加上纸媒从业人员高度的职业自觉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使它在受众中具有了高度的公信力。这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 因此有学者指出, “传统媒体在挖掘深度、核实信息、严谨写作、分析解读等方面, 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1]

随着新媒体兴起, 多种传播形式出现, 各种信息随之泛滥, 真假新闻层出不穷, 严重混淆了受众的视听。面对这一局面, 内容传播的权威性更加受到大众关注。因此, 业界人士重新认识到纸媒“生产内容”的重要性。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转型中, 虽然可能出现媒介平台的转移, 但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媒体, 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并未丧失价值。”[2]纸媒在内容生产上的权威性再度引起人们重视。“内容至上”更是纸媒对其公信力的把控和展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内容永远是根本, 是决定其生存与关键所在。对于纸媒来说, 更是如此。

二、打造优质内容, 抓好几个制胜点

做好“内容至上”, 就是要打造优质的内容产品, 向精深发展, 直达特定受众, 扩大影响力。特别是在新媒体围攻下, 纸媒更要坚守阵地, 充分发挥内容优势, 有效提升自身公信力, 深耕细作、险中取胜。具体来说, 应该抓好几个制胜点。以地方周报《安阳广播电视报》的实践探索为例, 试着做一论述。

(一) 精准定位报纸受众, 做到有的放矢。

媒体受众决定了内容定位。报纸内容是给哪些读者看的?这些受众有哪些特点?这是纸媒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随着全民传播、泛传播时代来临, 信息如同爆炸般泛滥, 大众为了甄别信息浪费大量时间。在这种情形下, 对于纸媒来说, 精确受众、细分读者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确定读者群, 锁定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报纸在内容上才能做到量身定做, 有的放矢, 传播效果才会凸显。

网络环境的开放、互通, 使同质化的、大众化的内容急剧贬值, 同时“大众”迅速被解构为小众、个众, 出现部落化、社群化的形态。“重新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 实现传播内容的精准匹配, 才能使传播有效化”, [3]如何实现受众定位?借助数据挖掘、追踪技术, 精准化传播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

作为地市广电报, 《安阳广播电视报》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变化。前些年, 该报读者由家庭主妇、老人、学生三部分组成, 报纸内容定位为生活娱乐类报纸。近几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 微信兴起, 读报群体逐渐分化、减少, 主要成了老年人, 也有部分中年女性。针对受众的构成改变, 报纸在内容上做了调整, 适时增加中老年养生保健版面, 提供实用及时的健康信息;重点打造“那年那事”、“老照片”等板块, 公开征集稿件, 加强互动, 提高读者关注度。

(二) 突出本土特色, 实现内容差异化。

面对海量信息, 人们更加关注那些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即使在全媒体时代, 地市级报纸的“重磅卖点”仍然是本土新闻。立足本土, 贴近民生, 呈现大众最关注的内容, 这是纸媒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有利于拉近读者与报纸的距离, 增强情感黏度。脱离本土特色, 内容泛泛, 没有针对性和贴近性, 纸媒也就失去了当地读者的关注。

同时, 也要尽力避开内容同质化, 即面对同一新闻事件, 同城媒体的报道内容要有所不同, 有所差异。无论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都需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快速变化的受众需求以及掌握新兴技术方面带来的挑战。因此, 报纸差异化—— 尤其是同城报纸差异化的进程更应该加快。作为周报, 更应大胆创新, 换角度思考, 从深度报道着手。与其他媒体相比, 周报要避开时效性劣势, 不做雷同内容和重合信息, 不做呆板的二次传播。

在实践尝试中, 《安阳广播电视报》一直重视呈现本土内容, 开辟“城事”版, 及时关注新闻资讯, 重点打造新闻背景、服务信息、实际影响等。此外, 该报还推出特色版面, “钟鼓楼”和“热线追踪”。前者以展示地方文化为主, 讲述历史人情、民间故事、特色风俗等;后者通过读者投稿, 用文字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印记, 故事性强很强。这使报纸内容更具本土特色, 吸引了一部分固定读者群, 也实现了差异化。

(三) 做好选题策划, 打造深度、精品报道

喻国明认为, 媒体融合时代, 媒体需要实现内容产品从 “两要素模式”向“四要素模式”升级换代。“两要素模式” 就是“内容+ 形式”, 即通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良性匹配, 形成传播产品, 提供给用户。“四要素模式”就是在原来的“内容+ 形式”之上, 再加“关系”和“场景”。[4]这为纸媒内容指明了方向——着力做好深度、精品内容报道。

“多元传播”不等于重复传播, 而是深度传播、解疑释惑。 报纸应该避开新媒体“快”的锋芒, 在“深读”和“悦读”上下功夫。深度、精品报道需要精心策划选题, 确定独特的报道思路。对于新闻事件, 不仅仅停留于表面事实, 而是在详尽梳理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基础上, 致力于深入挖掘事实背后的真相、原因、本质、意义等, 这是新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专业价值所在。对于地方周报来说, 这契合了其报道特点。由于新闻时效性差, 周报只能在事件之后深入挖掘, 拔出萝卜带出泥, 着力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黄手环帮走失老人找到回家的路》这一报道, 就是在爱心活动背后, 挖掘当地老年痴呆老人走失的情况, 以及为预防老人走失, 相关部门做了什么。《走进安阳芈姓》也是一篇深度报道, 围绕电视剧《芈月传》热播, 采访当地芈姓村民, 讲述家族历史故事, 具有贴近性和故事性。

三、以内容为平台, 加快融媒体进程

面对多媒体挑战, 纸媒的真正出路还是要与时俱进, 学会与新媒体良性互动, 共存共荣。在内容方面, 要互为合作伙伴、 互为报道领域、互为信息来源, 不必担心“谁吃了谁”。纸媒市场尽管有收窄的趋势, 但纸媒对高端群体的影响无与伦比。在泛媒体时代, 传媒融合也需跳出传统的媒体发展思路, 密切结合泛媒传播的特点实现融合。具体来讲, 地方周报也要在“两微一端”上下功夫。

2014年, 《安阳广播电视报》正式建立微信公众号, 加快了打造融媒体的进程, 媒体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5月, 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安阳举办, 该报的报道重点凸显出了多媒体特色。为了及时公布市民观众名单, 该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 每天发布更新, 受到读者广泛关注。短短几天, 报纸公众号“吸粉”上千人, 成为本土受关注度较高的公号。同时, 记者还将采写的现场报道及时呈现, 独家解密、实时图片等内容极大地满足了读者需求, 反响强烈, 与报纸内容形成了很好的互补。由此可见, 选择特定的题材或事件, 为新媒体介入打通通道, 是传统媒体借力发势的前提。

媒体融合不仅仅指传播形式的融合, 而是以优质内容生产为基础的合作、分享、交融、互动。对于传统纸媒来说, 只有具备足够优良的内容, 才有资本利用新媒体。若失去内容优势, 纸媒无从谈起, 在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总之, 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不容置疑, 毕竟这是其生存发展的根基, 还望引起从业者足够的重视。

摘要: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泛滥, 纸媒受到巨大冲击。面对挑战, 纸媒该如何突围?原创内容仍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精准受众定位, 突出内容本土特色和差异化, 学会与新媒体良性互动, 纸媒才能凭借自身优势, 坚守内容阵地, 在多媒体融合进程中谋得发展之地。

关键词:内容至上,精准定位,本土特色,融媒体

参考文献

[1]刘行芳, 刘修兵, 卢小波.论传媒变局中传统媒体的浴火重生[J].新闻爱好者, 2015 (12) :21-25.

[2]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 2014-4-23.

[3]刘鹏.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若干趋势[J].新闻记者, 2015 (4) :6-16.

上一篇:粮食安全与粮食价格下一篇:光分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