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与文化

2024-05-03

心理行为与文化(精选十篇)

心理行为与文化 篇1

1、人类对其生存环境进行意义建构

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类而言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由文化组织的, 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 而是文化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是在同“自然世界”不断疏远的条件下发生的。“自然世界”经过人类的符号解释后, 就变成了充满符号意义的文化世界。

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丛林、沙漠等, 这些原本属于自然的东西, 是不存在“丰美的草地”或者“神秘的树林”的, 但是经过人类个体按照自己的文化经验重构了自然环境, 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文化组织下的意义建构下充满符号意义。比如说, 某人在路上看到一只猫, 这个人不仅可以感觉到这只猫的存在和运动, 而且会按照自己个体文化经验去赋予“这只猫”符号的意义。称这只动物, “这是一只猫”, 带上自己感情色彩, “这是一只可爱的小猫”。某人在通过与猫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自己的个体经验去采取不同的方式, 去“抚摸它”或者“同情它”。人们的文化环境不同, 赋予符号的意义不同, 对待“猫”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2、人类是环境构建的“主体”

人对环境给予了文化的解释, 环境文化对人组织起人际关系和个体的人格构建。这种将“自在事物”赋予符号的意义的力量不是来源于自然, 而是来自人类个体, 人类个体通过不断赋予文化意义, 通过与社会环境共同建构, 使得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事物在人类文化的组织下逐渐转变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意义世界。同时不可避免受到社会环境的塑造和影响。

二、文化环境诠释下的儿童行为的发展

1、儿童的行为天然地受到文化环境的塑造、影响

儿童是尚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 从出生之日起儿童的行为天然地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影响。成人作为知晓社会特性和行为方式的成熟个体, 担当着文化符号中介的角色, 将儿童从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引入到特有的文化系统中, 以便其能够融入社会并安然的生活在社会之中。

2、不同文化引导下成人对待儿童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

新生儿来到人类世界, 并不自然地等同于来到社会文化世界, 只有当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是由成人组织和建立的, 并受文化的适应性制约的影响不断与成人互动, 朝着成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意义建构。比如, 喂给孩子乳汁不仅仅是营养物质, 而是有一种集体文化创造的象征性价值。集体文化系统就慢慢引导着儿童步入不同性别的自我发展轨道。对孩子而言断奶也是一个心理意义高度不明确的事件, 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是必须断奶的, 因为母亲无法再提供母乳。在不同文化引导下, 成人对待儿童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在能够提供母乳哺育的情况下, 受文化的影响, 孩子断奶的年龄可能会提早很多。

三、在文化环境影响下儿童行为的建构

1、儿童是其文化建构和行为的“主体”

卡西尔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同样, 儿童作为人类的一份子, 也在不断自我解放着, 成人在自我解放的同时, 更要解放对儿童过度的控制和保护的思想。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 也潜藏着创造和诠释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的巨大能量。儿童在建构其文化环境的同时, 也创造了儿童自己。

2、儿童行为具有个体差异性

儿童行为的文化环境, 受到儿童所在的群体文化的影响而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类差异性。在不同的地区, 儿童的同一行为, 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行走。在美国, 美国人想当然地认为独立运动的早期成就 (独立行走) 是“健康”发展的标志, 从而可以扛到父母刺激他们的婴儿爬动、站立并且尽可能地使他们走出第一步。然而, 在西伯利亚Tuva族人认为个体生命的长度和婴儿从出生到开始独立走路的时间长度是成比例的。由于希望长寿, Tuva人会情愿婴儿更晚开始走路, 而不是更早。儿童行为环境的差异, 首先是来自于最直接的家庭成员的个体文化的差异, 然后是集体文化下的差异。

3、儿童行为是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建构

儿童行为所承载的文化, 是通过他人所赋予的, 儿童行为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文化。儿童行为本身的所携带的文化是父母、祖父母、其他亲属、儿童所在地的具有共同文化成员所赋予的。勒温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复合函数。”即, B (Behavior) =P (People) ·E (Environment) 。一方面, 儿童行为依赖文化环境, 即“在‘群体依赖’的关系状态下才能走向个体独立。”另一方面, 人类以文化为中介物“把自然世界转化为文化的来调节他们同自然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人类通过创造“符号”将自然的事物和文化的事物相疏离。儿童对于环境的建构, 致使环境产生了相对的新异性, 这种和原环境同质异构的“新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儿童, 使其也产生新异性 (见图1) 。如此, 通过个体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发展会受到这些层层嵌套的环境的影响, 同时个体的行为也重构着这些事物, 赋予其人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儿童是其文化的“创造主体”, 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儿童有力量和能力去建构自己的生活, 诠释自己的文化。儿童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是成人所不能阻止的, 更不会消逝, 成人应该理解和相信他们, 并放下自认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控制权。成人能控制儿童的生存、教育等一切外在的环境, 但却控制不了儿童的思想、儿童的精神、儿童自己创造自己文化的权利。

摘要:人类的环境是文化组织的。人对环境给予了文化的解释, 环境文化对人组织起人际关系和个体的人格构建。作为意义表征的符号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存在, 必须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的。文化中符号的意义虽然是人赋予的, 但不是单个人的创造, 而是人与其社会环境共同建构的。儿童作为文化环境中的个体, 对文化环境做出行为反应, 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塑造和影响。

关键词:儿童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美]J·瓦西纳著.文化和人类发展[M].孙晓玲, 罗萌, 等, 译.缪小春, 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 译.西苑出版社, 2003.

心理、行为与文化考试答案 篇2

选择题(70分)

1、美国人爱打官司主要体现出:(2.00分)A.美国人际关系重视人情 B.美国人自私

C.美国人重视条文规定 D.美国人相信律师

2、六年一次的圣水沐浴节是下面哪一个国家的宗教节日:()(2.00分)A.伊拉克 B.印度 C.印尼 D.伊朗

3、伦人主义价值观不包括:(2.00分)A.孝、悌

B.敬、忠、仁 C.义、礼、信 D.伪、虚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传统中国人的婚姻均不以爱情为基础 B.爱情的强调会折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C.爱情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情感 D.夫妻关系有一种性爱属性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中国僧侣地位高于欧美等国

B.印度种族制度下有种不可接触制

C.禁欲主义制约人的欲望的规范较为严格 D.纵欲主义制约人的欲望的规范较为宽松

6、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形状是:(2.00分)A.球状 B.放射状 C.网状 D.直线状

7、交易型交换模式具有的特点不包括下面哪一项:()(2.00分)A.同时性 B.等价性 C.利益性 D.非等价性

8、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不包括:(2.00分)A.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种集团 B.必须在历史上呈现短暂性 C.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D.集团缔结的原则能够解释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

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任何一种既定的亲属体系都有一种居支配地位的“轴” B.主轴的属性决定不了个体的行为模式 C.主轴的属性决定个体的态度 D.“主轴”的属性影响到亲属体系以外的关系

10、霍曼斯指出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下面哪一项:()(2.00分)A.个人主义、趋利避害 B.集体主义、趋利避害 C.利他主义、趋利避害 D.利己主义、趋利避害

11、下面哪一项不是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的内容:()(2.00分)A.知觉和认知 B.生理健康 C.儿童社会化 D.文化与人格

1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第二大基本人际状态是以强调人的另一属性“相互性”为特点 B.第二大基本人际状态是人之常态、但是不与其他领域进行相互关联的人际系统

C.第一种基本人际状态可称为“个人” D.第二种基本人际状态可称为“间人”

13、价值转换的三个方面不包括:(2.00分)A.交换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转换 B.眼前价值与未来价值的转换 C.物理价值与非物理价值的转换 D.现实价值与非现实价值之间的转换

14、比较方法的重要性是由下面哪一项决定的:()(2.00分)A.研究对象的特点 B.人类生存特点 C.环境特点

D.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

15、关于传统家庭理想状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2.00分)A.不分你我 B.没有隐私

C.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D.夫妻关系明显

1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主要次级集团的缔结原理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B.中国历史上非亲属自然性团体缺乏活力 C.中国人脱离宗族集团跟其他次级集团接触时就不再受原宗族集团的缔结原理影响 D.“桃园结义”体现的是拟亲属集团

17、需要是一般的、抽象的,而欲望则指向下面哪一项:()(2.00分)A.特殊的 B.非抽象的 C.具体物 D.现实

18、关于“极致个人”四个维度,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亲属体系—父子关系主轴,主要次级集团—结社 B.交易型交换占优势 C.压抑型控制机制 D.独立型自我

19、交往的对象具有下面哪两个属性:()(2.00分)A.单一性和差异性 B.广泛性和多样性 C.广泛性和差异性 D.差异性和多义性

2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里的内容:()(2.00分)A.思想控制 B.集团 C.交换

D.自我认知

21、按照亲属原理连接起来的家庭和宗族,成为人的亲密圈子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下面哪一集团层面的特点:()(2.00分)A.极致个人 B.伦人 C.阶序人 D.缘人

22、关于“自然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包括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等内容 B.主要通过生物进化而形成 C.具有较大的普同性

D.不同文化里的人的心理多具有相异的自然机制

23、关于社会交换的定义,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狭义的交换是指:物,在人与人之间除掠夺以外的流动过程 B.广义的交换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的流动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C.交换是构成基本人际状态的一个维度

D.从心理学层面理解,交换是心理、社会均衡的一个重要内容

24、PSH原理的主要内容共有几点:()(2.00分)A.3 B.4 C.5 D.6

25、《论馈赠》作者是:(2.00分)A.霍曼斯

B.马塞尔·莫斯 C.泰勒 D.韦伯

26、关于交易型交换,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交易型交换比较适合个人社会 B.要求双方是自由、平等的 C.交易性交换具有利益性特点

D.交易型交换人情负担最多,带价值转换的交换

27、“古希腊型、古以色列型”属于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中的哪一类:()(2.00分)A.强调人的独立性为特点 B.强调人的相互性为特点 C.强调人的个体性为特点 D.强调人的整体性为特点

28、关于“生育主题”,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中国人婚姻体现了“生育主题” B.“生育主题”主张多生孩子 C.“生育主题”主张多生男孩 D.“生育主题”主张多生有出息的女孩子

29、下面哪一项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2.00分)A.环境 B.宗教 C.知识 D.文化 30、“自由结社”的特点不包括:(2.00分)A.自愿性 B.排他性 C.竞争性 D.平等性

3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基本人际状态是人存在的社会文化属性的最大单位 B.概括伦人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我们称为伦人主义

C.人伦关系指以几组亲属关系为核心的向外辐射的一种人际关系 D.“伦” 的基本含义有同类或同辈,条理、秩序的意思

32、以下哪项印度、佛教概念不足以为单惠型交换关系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2.00分)A.“法” B.“解脱” C.“神明” D.“轮回”

33、“人与人之间物质与信息的流动或者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是下面哪一项的定义:()(2.00分)A.广义的交换 B.广义的交易 C.广义的交流 D.狭义的交易

34、安全需要不包括下面哪一项:()(2.00分)A.生物性安全 B.社会性安全 C.情感性安全 D.文化性安全

3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2.00分)A.在阶序人社会占优势的交换模式是单惠型交换。

B.印度教徒之间占优势地位的交换关系是信用借贷型交换 C.单惠型交换是不要求回报的付出 D.单惠型交换是可以不考虑还报的接受 判断题(30分)

1、中国的企业、单位仍受中国宗族连带原理的影响。(1.00分)是 否

2、日本人的额交换模式是“好意优先型”交换,其与“缘人”基本人际状态相联系。(1.00分)是 否

3、外部世界层的特点是一般了解很少,无知或存在诸多错误。(1.00分)是 否

4、在多种次级集团中,必有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1.00分)是 否

5、文明和文化都是复合体,它们是完全一致没有分别的。(1.00分)是 否

6、印度人用手吃饭比美国用刀叉吃饭显得落后。(1.00分)是 否

7、人际交往不遵循平衡原则,因此卑鄙的人总是占便宜。(1.00分)是 否

8、埃里希·弗罗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00分)是 否

9、需要与本能是不同的,需要是人的身体产生的一种缺乏状态,本能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但未必是真正的缺乏状态。(1.00分)是 否

10、中国宗族所缔结的原理以及在这种原理下人们的行为方式轻易地发生了变化。(1.00分)是 否

11、基准系即规范和标准。(1.00分)是 否

12、伦人主义价值观包括孝、悌、仁、义、礼、敬、忠等。(1.00分)是 否

13、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光宗耀祖是其追求功名的重要动力。(1.00分)是 否

14、中国宗族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性。(1.00分)是

15、家庭规模的表达公式:(n^2-n)/2(1.00分)是 否

16、人的情感性需要是需要的最低层次。(1.00分)是 否

17、台湾学者杨懋春在《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中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有十大特点。(1.00分)是 否

18、“极致个人”通过缔结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组织、控制他人或解救他人、追随他人或获得追随者、帮助他人或超越他人等方式,在非亲属关系中以寻求替代物。(1.00分)是 否

19、父子关系的“连续性”、“权威性”,可以解释孝亲意识、祖先崇拜等特点。(1.00分)是 否 20、平等的意识是倡导独立自由的个体在缔结联系时的一个共识,是人们之间相互受约束的最小公约数。(1.00分)是 否

21、PSH均衡模式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1.00分)是 否

22、在信用借贷型模式下,交换的结果是确定的。(1.00分)是 否

23、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1.00分)是 否

24、认干亲现象是乡村人际关系里的非亲属关系中的其他关系的体现。(1.00分)是 否

25、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亲子关系受削弱、出现代沟或“俄狄浦斯情结”。(1.00分)是 否

26、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圈:亲人、自己、熟人、生人四个圆圈依次由外而内逐渐递减。(1.00分)是 否

27、欲望是隐性的。(1.00分)是 否

28、我们应该用技术论的、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化,比如牛车比航天飞机落后。(1.00分)是 否

29、与欧美人一样,中国人身上有着沉重的人情负担。(1.00分)是 否

论心理欲求与偏差行为 篇3

关键词 心理欲求 偏差行为 犯罪 矫治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最近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健全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的巨变有目共睹,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来的是犯罪率的提升,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形形色色的诱惑时时都在刺激着人的感官,并对我们的思想发起巨大的冲击,当有人无法忍受平静的生活时,随之而来的即是破坏性的复仇式犯罪。就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尤其在今天的中国,一个在多年的物质短缺和精神压抑之后几乎失控的、过分拜金和价值观混乱的社会,令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些焦躁和困惑。

青少年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和希望所在,他们本是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需要国家的关怀和教育,然而近年来不断攀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却在质问着我们,青少年究竟怎么了?我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社会转型必然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当一部分人无法适应这种革新时,矛盾就产生了,问题是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个人也要学会适应和生存,可是社会中总有一些因各种原因而误入歧途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当今社会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率究竟是从何而生,又该何去何从,青少年的心灵是脆弱无力的,担不起沉重的负担,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适合的土壤和生存环境。

从近年来犯罪案例所表现出的情形看,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无外乎社会诱导和家庭创伤两种,对心智发育尚不健全的青少年来说,社会和家庭正确的引导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当两者失衡时,青少年的心理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偏差,这种偏差心理所带来的行为偏差往往是犯罪的开始。从社会角度来说,我国的贫富差距早已超过了警戒线,校园内的贫富差距给部分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贫不耻富不骄,但试问如今的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如何?他们可不是活在真空里的人。贫富差距诱使太多的成人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只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抗争,只是这种抗争是不对的,它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为社会所不容,但是我们却能从心理理解他们的痛苦。社会应对青少年犯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机制,缩小贫富差距,重塑社会价值观,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净化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实现的。

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人格偏差和人格障碍警示着我们,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和基础,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个人的成长发育最为重要,生长在健康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懂得和善对待身边的人,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解决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而那些没有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个性中会有一种自卑情结,他们自尊却又脆弱,很容易受伤,往往会用错误激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其实也只是想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诚然,恶劣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也会有所成就,只是在每一个受过伤的孩子身体里,内心深处依然驻足着一个软弱无能担惊受怕的影子,哪怕他取得经天纬地的的成就,也不能摆脱掉曾经伤害中留下的心理阴影,从而时时暴露出幼时家庭教育造成的扭曲。所以我认为民主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只有一个人格健全、有活力、能快乐起来的人,才可以使他的亲朋好友,乃至整个国家民族对他有一份信任和托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坦然面对成就和挫折,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从研究者分析来看,犯罪少年人生观的核心是封建帮会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另外就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这三种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交织,并在错误人生观的引导下,犯罪极有可能发生,这些价值观是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组织和团体的影响而形成的,加之当代影视传媒不负责任的宣传和家庭学校不当的引导,青少年极易受到蛊惑,去追求那种帮会的自由和无需劳动既有的享受。社会转型还带来了文化的转型,低级庸俗的文化也在冲击着青少年的灵魂,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英雄,得到别人的称赞和敬佩,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向往,也是每个人能取得进步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给予孩子们适当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在正确指导思想影响下朝着乐观、奋发的进取之路前进;而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急功近利的家长和老师,他们盲目追求升学率,从不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给予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指导,好像成绩优劣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思想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得不到师长的关怀、更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另类的手段获得他人的注意成为他们内心的向往,自由随心所欲地去获得一切也是他们的心理需求。

当我们在惊诧青少年犯罪手段的残忍与罪行的严重时,有没有人在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和家庭争斗,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所以当我们现在停下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不免心酸感叹,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人性之所以出现扭曲,多数都是因为他受伤太重,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其想为善而不能”,当孩子的精神受到创伤时,家庭和社会要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不要因为对教育的怠惰而剥夺了孩子想为善的机会。家庭中长期的暴力会让孩子对暴力麻木,对涉世未深、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控制力的青少年误导很大,所以给孩子一个民主的气氛,不要强迫孩子顺从依赖,当孩子犯错时不要胡乱严厉惩罚,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形成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本来对父母的不满,表现为对自己的责备,接受不公平,感受屈辱、自责自贱的孩子,内心的负荷可想而知,合理情绪得不到疏解,聚积起来将会是恐怖的报复式宣泄,这种力量强的足以让人窒息,就如同从极度不自由进入到极度自由的过程中,人极易失去自控。

在了解青少年脆弱的心理结构后,希望家长能够在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过程中,抓住机会改善和修正自己的人格,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共勉双赢。至于那些已经因各种原因走上犯罪之路的孩子,更是需要家庭的关怀和理解,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心理治疗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就是爱的力量,爱可以化解一切内心的伤害,爱无论热烈或者平淡,都能让曾经受伤的个体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帮助他们从正面看待自己,正视曾经的错误观念,以必胜的信念争取人生的再生,成为一个心灵旺盛的人。

对于心理工作者来说,帮助那些受伤的青少年不仅停留在对原因的分析上,加大舆论的宣传,倡导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势在必行,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行为偏差指导与心理指导应该有机地结合,以矫正人格为目的,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让这些青少年成为健康上进,有目标、有理想的群体,积极迎接角色的转换,平衡自己的心理。社会对于这个群体应该减少偏见和歧视,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他们了解到责任、得到尊重和理解,同时心理工作者也要让孩子们明白爱是需要传递的,学会对社会感恩,消除内心的芥蒂,坦然地面对今后生活中的磨难,乐观地担当重任,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爱恨情仇。

用爱温暖受伤的心,对已经在悲剧中逝去的孩子,一声叹息和一点自警就够了;对犯过错的孩子,一点慈悲和一点宽容更好。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高等规划教材)》.2010

心理行为与文化 篇4

网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空间, 人们在网络中漫游的同时, 也产生了网络世界中特有的文化氛围, 被称为网络文化。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这种网络文化也从原本只属于计算机精英的精英文化, 迅速发展为属于整个社会的大众文化, 并且可以说网络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深深留下了网络文化的烙印, 网络文化无处不在。

黑客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电脑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亚文化之一, 使得人们不能不去关注它的存在。

1 黑客与黑客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一个庞大的系统, 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离开特定的人群而存在。黑客文化也是如此, 脱离了黑客这个群体, 黑客文化也就无法产生、发展下去。

(1) 黑客的演变

在中文译名中, Hacker和Cracker都被称为黑客。Hacker们相信, 信息应当共享, 这些电脑高手研究不同系统的缺点并入侵并不是为了金钱利益, 他们只是突破系统, 而不是破坏系统。而Cracker是以入侵他人电脑来搞破坏、讹骗、盗窃的人。

电脑崛起的时间有多久, 黑客存在的时间就有多长, 黑客一代一代发展下来, 至今已经有了四代黑客, 但是现在在网络上活跃着的黑客大部分都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黑客了。第一代黑客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他们几乎全是大学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学生, 他们把主体机型的计算机变成了实际效果等同于后来的个人电脑。他们为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和后来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第二代黑客出现于70年代, 他们发明并制造出了个人电脑。第三代黑客出现于80年代, 他们使个人电脑的功能更加强大, 使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和办公室成为现实。80年代中期以来的黑客被称为第四代黑客, 他们至今活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扮演着电脑与网络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纵观四代黑客, 他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几乎全是青少年, 酷爱计算机, 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带来的虚拟空间有很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2) 黑客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包括了知识、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等等的能力和习惯。复杂的社会中文化也是多元的, 相对于社会的主流文化而言, 还存在着很多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 由于个体互动而产生的特定的生活处理方式及各种观念。在计算机主流文化形成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与主流文化不协调的亚文化, 而黑客文化则是这些亚文化中影响最大, 最引人关注的一种。黑客文化来源于计算机文化而不同于大众的计算机文化, 黑客们在网络世界中有着自己的想法, 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 而这些准则成为他们的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

中国红客联盟网的出现让人对黑客的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在该网的论坛上, 版主发表了黑客守则, 该守则的发布虽说不能算是权威, 但足以代表大部分黑客。

黑客守则有14条, 其核心就在于不恶意破坏任何系统, 不修改系统文件, 不要入侵政府、电信机关的主机, 确保入侵在入侵者控制范围之内, 并且有关入侵的所有信息都不应当公开。了解黑客这个群体的守则, 对于了解黑客文化有相当大的帮助。有关黑客守则的跟贴无一例外全部对此给予了肯定。有人在跟贴中说, 做什么都要有一种职业道德, 还有人说这是真正黑客应该上的第一课。从守则可以看出, 在这里的黑客是传统意义上的Hacker, , 而不是现今社会黑客中更多的那些Cracker。

对于这些真正的黑客而言, 挑战那些顶级技术, 突破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措施并不是为了寻求刺激, 而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一种价值观上的满足, 为了纯粹的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黑客总是活跃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沿, 为了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动向, 黑客往往求助于旁门左道。美国的五角大楼安装的防火墙多达5层, 是美国安全部门重点保护的区域, 但自1995年以来, 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系统每年遭到黑客攻击却在25万次以上。很多黑客将其作为挑战顶级技术的试金石, 他们通过突破重重的机关进入到系统中去, 目的在于取得黑客的资格, 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黑客。当然, 这些经历也将成为他们作为一个成功黑客的资本和谈资。

2 大学生眼里的黑客

(1) 学生对黑客行为好坏与否缺乏判断标准

现在网络中纷纭的黑客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客了, 虽然传统的Hacker仍旧坚持它们的行为准则, 但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大量的“黑客”已经是Cracker而非Hacker。

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了解黑客的原意是什么, 在他们的心目中, 黑客就是Cracker, 而不是Hacker。在现实生活中, 黑客们的行为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了影响, 这点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在了解了黑客这个词原本的含义, 也就是在对传统黑客进行了了解之后, 大学生对于黑客行为的好坏开始模糊, 难以判断黑客行为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把黑客理解为进行恶意破坏的人, 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至少没有对黑客做出否定性评价。此外, 红客的出现, 更是让学生们对于黑客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所谓红客, 是指那些出于爱国、正义而进行黑客行为的黑客。由于他们所从事的黑客行为是出于正义和爱国, 黑客们披上了红色的外衣, 但这并不能掩饰他们的黑客本质。但不可否认, 在许多国际事务上, 中国的黑客显示了非凡的实力。比如1999年5月8日, 北约发射3枚导弹, 炸毁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造成我国人员伤亡以及重大的财产损失。黑客们就此通过因特网强烈谴责北约的罪恶行为, 并运用黑客程序和计算机病毒对美国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 5月12日, 香港的黑客成功进入美国白宫的计算机系统, 使白宫的网站被迫关闭长达30小时。另外, 一位名叫“天行”的黑客, 先后成功黑掉了美国内政部和美国空军的网站, 并在被黑的网站上留名, 表示对该行为负责。5月17日的《电脑报》有文章写到:“在黑客社会中, 来自中国的黑客是最富于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一个群体。他们感情丰富, 对自己的祖国有着炙热的爱。在近年来的几次事件中, 中国黑客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2001年4月1日美撞机事件发生后, 5月1日, 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遭到了中国黑客的电子邮件炸弹的攻击, 这次行动分别由辽宁、重庆、福建、浙江、湖北、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江苏等省市级突击队组成。到5月4日, 美国已有数千家网站被黑。对此, 七、八个美国黑客团体组成了一个叫“中国计划”的联盟进行反击。同时, 中国黑客也不示弱, 在网上提供了一种名为“杀死美国”的黑客工具。双方在网上的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8日才告一段落。

(2) 学生对黑客行为的法律意识淡漠

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考虑的黑客, 还是传统意义上以突破技术为目的的黑客, 或者现在出于爱国和正义的红客,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 我们从法律的角度上看, 红客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呢?黑客行为是把双刃剑, 可以刺向敌人, 也可以刺向朋友。打开学生黑客联盟的主页我们可以看到有帖子对黑国内网站的人进行了可谓尖刻的批评, 说有空去黑国内的网站, 为什么不去黑日本人的网站。黑客们为了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不管这个目的是高尚的抑或是令人不齿的。

不管红客们为的是什么目的, 他们采取的手段和一般黑客都是一样的, 都是非法入侵他人电脑, 都是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 都是违法的。但是大学生却对红客的行为加以支持, 甚至把那些反对红客行为的人称之为“麻木的中国人”。红客们的爱国目的客观上减弱了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红客们的行为实质上是在高尚目的掩盖下的犯罪行为。

(3) 黑客们高超的计算机技术使大学生们对他们趋向认同

现在走入知识经济时代, 不管是哪个阶层的人都崇尚知识, 作为大学生而言, 更是如此。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知识, 他们渴望成才, 因此对知识的追求就更甚于一般人。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黑客还是现代意义上的黑客, 他们无疑都拥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 因此, 黑客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其实,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无所谓善恶, 黑客技术也是一样。但如何运用技术却使技术有了善恶之分。而大学生们由于崇尚知识, 敬佩有技术的人, 并且希望自己也成为有技术的人, 于是他们对技术运用上的非法行为认识不足。在他们的眼里, 这是纯技术的问题, 而忘却了道德的底线, 在不知不觉中就触犯了法律却懵懂不知。这些黑客们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成就与其法制观念完全不成比例, 他们没有法律意识, 甚至就直接说他不懂法, 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悲哀。

3 大学生黑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大学生黑客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社会叛逆心理

大学生心理普通存在着离经叛道和渴望新秩序的后现代性特点, 因此他们的行为在现实社会中常常受到法律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但他们一旦涉足虚拟的网络世界, 这种格局就会被彻底打破, 现实不再具有束缚他们的能力;网络中不够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和尚未构建的道德控制机制对他们的黑客行为显得苍白无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网络技术, 因此他们在网络上有着极强的驾驭能力, 似乎是网络中的权威。当他们对现实中的某些观点、某些现象不能接受时, 他们就会用破坏性的黑客行为来宣泄心中的不悦。

(2) 自我展示心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征服和攻击是人的本性, 大学生更不例外。大学生黑客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水平, 他们经常向更高的技术难度发起冲击, 每次成功冲击后, 他们在网络黑客群体中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由于大学生黑客的不断钻研挑战, 促使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 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自身对使用黑客技术所带来成功喜悦的高级体验需要, 这一点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吻合的。当然, 价值观较强的大学生黑客为展示其才华, 满足成就感也常常会开些小“玩笑”, 比如, 他们利用别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漏洞, 闯入别人计算机系统, 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 然后再大摆大摇地潇洒离开。

(3) 政治报复心理

即所谓的“红客”。比如, 前面所提到的中美红客对攻事件;2000年, 日本右翼在大阪公然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加之近年来因为日本某些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在东海能源开发间题上无理取闹, 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中国大学生红客多次入侵日本网站, 日本政府的部分网站被迫关闭。2006年, 台湾政客陈水扁公然抛出“终统论”, 置两岸人民福祉于不顾, 欺骗了台湾和大陆同胞的感情, 部分大学生红客攻击了台湾的个别网站, 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慨。

(4) 势利贪财心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作为网络消费最高形式的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起来。网络消费低廉的成本、打破时空限制的营销模式, 吸引了个别大学生黑客, 利益的驱动膨胀了他们的私欲。在媒体上曾有过这样的报道, 个别大学生黑客侵入网络系统正是因为势利贪财, 这种情形常发生在与金融、财务有关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他们利用网络技术盗取别人的银行账号或者进行金融诈骗, 从事经济犯罪活动, 个别大学生黑客侵犯别人知识产权或窃取网络加密信息资源, 通常也与获取经济利益相关联。尽管这是个别现象, 我们也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4 预防大学生黑客行为的对策

(1) 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推进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网络道德观念。如何使大学生黑客行为趋向冷静, 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 针对大学生黑客行为的网络道德教育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 我国的网络教育还处于仅仅强调技术的水平上, 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和网络道德观念休系还处于真空状态, 同时与现实的道德教育相比, 网络道德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和自律性, 就现状而言, 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黑客行为。如, 不破坏别人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 不发送或编写病毒程序攻击他人的电脑等等。从小事做起, 使网络环境不断地走向和谐与安全。

(2) 加强对大学生黑客行为的引导

重视大学生黑客的心理需要。对于大学生黑客的行为, 绝不能做片面的否定, 笔者以为, 片面的否认不可能消除黑客现象, 因为大学生的黑客行为是科技与社会进步的产物, 具有不容回避和扼杀的实在性。当然, 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大学生黑客行为, 必须给予严惩。辩证地讲, 大学生黑客拥有高超的网络技术,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 我们要依据大学生黑客的心理特征来加以科学引导, 帮助大学生黑客用符合道德规范和法津的途径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黑客进行网络攻击比赛等等。同时, 我们也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的黑客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

(3) 注重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构建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 常常忽视计算机的安全性。事实上网络安全技术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落后十年, 不容否认, 网络安全系统的脆弱性是造成大学生黑客攻击的主要原因。为此, 我们必须考虑大学生黑客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努力构建预防大学生黑客行为的防御系统。我们必须掌握防范黑客入侵的相关知识, 学会对系统进行鉴定以查明是否存在篡改, 重建被损害的系统, 学会给系统漏洞打补丁。受到黑客攻击后, 我们在对系统进行必要恢复后, 应该采取长远的措施以加强系统的安全防范, 加强网络安全审计。

5 结语

总之, 大学生的黑客行为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的社会现象而存在绝非偶然,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致力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积极呼吁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构建, 更要重视对大学生黑客行为的科学引导, 努力使大学生的黑客技术造福人类, 服务社会。

摘要:黑客文化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形成而逐浙发展起来的。由于黑客大都是青少年, 其中不少还是在校大学生, 黑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少影响。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黑客行为的产生作了全面分析。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黑客行为的引导;同时也要注重网络防御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黑客,黑客文化,网络,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安向东, 武新华, 李虹编著.黑客攻防全攻略.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8.

[2]李振汕.计算机犯罪趋势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心理行为与文化 篇5

1.提出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学者是()。A、吴泽霖 B、顾颉刚 C、费孝通 D、吴文藻 我的答案:C

2.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的人是()。A、柏拉图 B、卢梭 C、亚里士多德 D、孟德斯鸠 我的答案:B

3.关于这门课的学习目的,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文化视角 B、了解“异文化”

C、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D、具备看穿他人想法的能力 我的答案:D

4.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关于人类的行为心理的知识。()我的答案:×

5.《菊与刀》是一本关于()国民性研究的学术著作。()A、中国 B、日本 C、韩国 D、印度 我的答案:B

6.关于文化与人格学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 B、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

C、认为青年的反抗性是一种文化现象 D、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先天决定的 我的答案:D

7.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布厄迪 B、马林诺夫斯基 C、博厄斯 D、弗雷泽 我的答案:C

8.《菊花与刀》属于社会学倾向的研究著作。()我的答案:×(人类学倾向)

9.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A、费孝通 B、许烺光 C、马林诺夫斯基 D、鸟居龙藏 我的答案:C

10.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是()。A、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B、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 C、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1.人的身体进化过程也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我的答案:√

12.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我的答案:×

13.以下不属于文明造物的是()。A、物质造物 B、社会造物 C、观念造物 D、情感造物 我的答案:D

14.语言和宗教都属于文明的观念造物。()我的答案:√

15.公文俊平与泰勒都认为,文化即文明,文明即文化。()我的答案:×

16.对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茶文化优于咖啡文化 B、文化可分优劣 C、文化具有相对性

D、应该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化 我的答案:C

17.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是()。A、普遍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相对性原则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8.人类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哪一纲?()A、哺乳纲 B、爬行纲 C、鸟纲 D、真兽亚纲 我的答案:A

19.非洲人与亚洲人一样,都属于自人种。()我的答案:√

20.心理文化研究中的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个族群的进化程度高于另一族群。()

我的答案:×(改为普遍性原则)

2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造物的是()。A、制度 B、知识 C、法律 D、伦理 我的答案:B

22.关于人类心理,下列说法不不正确的是()。A、人类心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B、人类心理收文化影响较大

C、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来完全呈现人类心理活动 D、人类的内心想法和外部行动都保持高度一致 我的答案:D

23.以下哪项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A、文化 B、习俗 C、宗教 D、知识 我的答案:C

24.以下属于影响人心的客观因素是()。A、人的情感 B、人的意志 C、人的信仰 D、人的内酚酞分泌 我的答案:D

25.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纯主观的过程。()我的答案:×

26.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需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就是欲望与本能

B、需要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 C、需要通常是显性的

D、人类具有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我的答案:D

27.威廉·托马斯提出的人类的四种需要不包括以下哪项?()A、对信仰的需要 B、对新鲜经验的需要 C、对安全感的需要 D、对承认的需要 我的答案:A

28.以下不属于“欲望”的特点是一项是()。A、欲望常指向某种具体的东西 B、欲望通常是显性的 C、欲望是一种缺乏状态 D、欲望通常很难被完全满足 我的答案:C

29.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上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我的答案:C

30.许烺光将人类需要分为对安全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地位的需要。()我的答案:√

31.在人类的安全需要中,处于最低层级的是()。A、社会性安全 B、情感性安全 C、经验性安全 D、生物性安全 我的答案:D

32.人类饲养宠物这一行为,满足的是以下哪种需要?()A、生物性需要 B、社会性的需要 C、情感性的需要 D、经验性的需要 我的答案:C

33.种族延续属于人类的哪种需要?()A、生物性需要

B、社会性的需要 C、情感性的需要 D、经验性的需要 我的答案:A

34.生物性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我的答案:×

35.有序的生活、相对稳定的生活和收入都属于社会性安全层面的满足。()我的答案:√

36.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交往,指的是()。A、情感性交往 B、生物性交往 C、社会性交往 D、利益性交往 我的答案:C

37.以下不属于角色交往的是()。A、师生交往 B、同事交往 C、买卖双方的交往 D、母子交往 我的答案:D

38.夫妻之间的交往属于社会性交往。()我的答案:×

39.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五种情感性关系是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我的答案:√

40.文化限制(满足)人的需要所需三系统不包括()。A、输出输入系统 B、反馈系统 C、调节系统 D、反馈控制系统 我的答案:C

41.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印度教社会中僧侣的地位最高 B、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而文明废 C、罪恶的根源来源于人内心的需要 D、巫术对人的行为没有规范和约束作用 我的答案:D

42.文化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我的答案:×

43.法律、道德、宗教都对人的行为有规范和制约作用。()我的答案:√

44.主流社会科学倾向于把人分割开来进行静态的研究,其原因不包括()。A、整体的人无法进行科学分析 B、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

C、人的生理构造不同于其他生物 D、人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我的答案:C

45.社会科学中从整体来把握人的模型是()。A、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B、理性人假设 C、大象模型

D、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我的答案:D

46.描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场的模型是()。A、渐进模型 B、索罗模型

C、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D、马文.哈里斯模型 我的答案:C

47.隐私跟人的()有关系。A、潜意识 B、前意识 C、可表意识层 D、限表意识层 我的答案:D

48.构成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的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亲密之人 B、心爱之物 C、求知之心 D、执著之念 我的答案:C

49.PSH模型中的第四层指的是人的限表意识。()我的答案:×

50.区分限表意识和可表意识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提供了空间。()我的答案:√

51.PSH模型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最大区别是下面哪一项?()A、意识的表达 B、情感的投注 C、文化的规范 D、法律的制约 我的答案:B

52.对PSH模型中的远离的社会与文化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紧贴着外部世界的一层

B、这一层的人和物与实际生活没有功能上的联系 C、是PSH模型的第一层

D、我们对这一层的人和物有情感的投注 我的答案:D

53.以下哪一层的关系产生不均衡时,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感?()A、潜意识层 B、可表意识层

C、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 D、外部世界层 我的答案:C 54.我们对PSH模型中的外部世界层的理解,通常比较无知,会存在诸多错误。()我的答案:√

55.修订后的PSH模型增加了以下哪项?()A、前意识 B、外部世界 C、限表意识 D、超意识 我的答案:D

56.在修订后的PSH模型中,“意识谱”指的是以下哪个范围?()A、第二层以外的诸层 B、第三层及其以外的诸层 C、第四层以内的诸层 D、最外两层 我的答案:C

57.弗洛伊德认为,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的根本动力是()。A、利益趋力 B、爱趋力 C、性趋力 D、精神趋力 我的答案:C

58.分析不同文化中生命包类型及其均衡模式,是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变化的关键。()我的答案:√

59.“基本人际状态”一说的提出者是()。A、泰勒 B、弗洛伊德 C、滨口惠俊 D、许烺光 我的答案:D

60.提出“间人”概念是与“个人”相对应的另一种基本人际状态的学者是()。A、冈正雄 B、中根千枝 C、鸟居龙藏

D、滨口惠俊 我的答案:D

61.对自己情绪感受的认识、调节和自我评价,指的是以下哪种基本人际状态维度?()A、交换 B、集团 C、自我认知 D、情感控制 我的答案:C

62.在基本人际状态类型中,古以色列型是一种以强调人的相互性为特点的类型。()我的答案:×

63.人存在的社会文化属性的最小单位是()。A、基本人格状态 B、基本情感状态 C、基本人际状态 D、基本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C

64.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是()。A、伦人 B、阶序人 C、缘人 D、德人 我的答案:A

65.基本人际状态有个体的差异,也有文化的差异。()我的答案:√

66.潘光旦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我的答案:×

67.伦人的PSH均衡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A、动态、多变 B、静态、停滞 C、静态、稳定 D、动态、恒常

我的答案:C

68.对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列手法错误的是()。A、“伦”表示同辈、同类,条理和秩序 B、推崇稳定、谦逊、中庸、节制的人格类型 C、伦人的PSH均衡模式获得均衡较容易 D、论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精神 我的答案:D

69.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B、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C、推崇仁、义、礼、信

D、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个体性而定的 我的答案:D

70.“差序格局”理论的提出者是()。A、费孝通 B、潘光旦 C、许烺光 D、泰勒 我的答案:A

71.基本人际状态和国民性是一致的,重点是对人的性格和状态的研究。()我的答案:×

72.在“伦人”社会中,()关系的属性决定了亲属关系的特点。A、母子 B、夫妻 C、父子 D、兄弟 我的答案:C

73.在美国人的PSH均衡模式中,第0层特别大的属于以下哪种类型?()A、爱国者型 B、传教士型 C、组织型 D、遁世型 我的答案:B

74.“信用借贷型交换”属于以下哪种基本人际状态的交换模式?()A、极致个人 B、阶序人 C、缘人 D、伦人 我的答案:D

75.美国人的PSH模式是一种多样、动态的均衡模式。()我的答案:√

76.下面哪一项不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建议?()A、保持良好睡眠 B、勇敢

C、从内心释放热情 D、拒绝失败,提倡完美 我的答案:D

77.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者是()。A、亚伯林罕.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费孝通 我的答案:A

78.在“极致个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交换模式,是以交易型交换为主的。()我的答案:√

79.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独立、自由、平等、仁爱、忠孝、谦逊、礼义等。()我的答案:×

80.关于集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家庭是亲属集团的典型代表 B、一对夫妻无法构成家庭集团 C、家庭人类最古老的集团形式

D、亲属集团是由血缘、婚缘两者共同联系起来的集团 我的答案:B

81.为了某种目的,人为缔结起来的集团被称为()。A、初级集团 B、中级集团 C、高级集团 D、次级集团 我的答案:D

82.拟亲属关系不属于亲属关系。()我的答案:×

83.亲属集团属于初级集团的典型。()我的答案:√

84.家庭的功能不包括()。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补偿功能 D、消费功能 我的答案:C

85.只有一组夫妻关系的家庭被称为()。A、核心家庭 B、亲密家庭 C、生育家庭 D、基础家庭 我的答案:A

86.家庭至少是需要由一组夫妻关系来组成。()我的答案:√

87.在现代社会,家庭的休息娱乐功能已经完全被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所取代。()我的答案:×

88.亲属集团是由下面哪两项共同联系而建立起来的集团?()A、婚姻、感情 B、婚姻、亲情 C、血缘、感情

D、血缘、婚姻 我的答案:D

89.家庭对人类产生影响,主要是依靠()。A、家长管理 B、宗族权威 C、道德约束 D、直接接触 我的答案:D

90.关于父子轴的属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连续性 B、权威性 C、排他性 D、无性爱性 我的答案:C

91.“许氏假设”中的“轴”,指的是()。A、个体 B、二人关系 C、三人关系 D、四人关系 我的答案:B

92.夫妻关系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我的答案:×

93.对于母子关系,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母子关系具有无性爱性属性 B、母子关系具有依赖性属性 C、母子关系具有包容性属性 D、母子关系具有扩散性属性 我的答案:A

94.心理文化学派认为,()是人类人生中最重要的集团。A、自由结社 B、宗教集团 C、亲属体系 D、次级集团 我的答案:C

95.根据许氏假设,传统中国家庭是以()为主轴的。A、父子关系 B、母子关系 C、夫妻关系 D、兄弟关系 我的答案:A

96.许氏假说的重点是()。A、分析人类意识 B、从亲属关系研究国民性 C、次级集团的研究 D、家庭主轴及其属性分析 我的答案:D

97.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家庭,家庭规模通常较大。()我的答案:×

98.“许氏假设”的提出者是()。A、许荻晔 B、许悼云 C、许良英 D、许烺光 我的答案:D

99.台湾学者杨懋春概括的中国传统家庭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复式家庭 B、重男轻女 C、女系制度 D、财产共有 我的答案:C

100.兄弟关系是一种代际关系。()我的答案:×

101.传统中国的家庭模式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我的答案:×

102.传统的师徒关系是以下哪种关系的延伸?()A、夫妻关系 B、兄弟关系 C、母子关系 D、父子关系 我的答案:D

103.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以下哪项中国人格特点无关?()A、忠君 B、尊老 C、敬宗 D、中庸 我的答案:D

104.弗洛伊德提出的“奥狄浦斯情结”指的是()。A、自恋情结 B、恋父情结 C、恋母情结 D、恋兄情结 我的答案:C

105.祖先崇拜是忠义这一道德规范的延伸形式。()我的答案:×

106.中国传统家庭中夫妻关系受贬斥以及蓄妾制度与父子关系的哪项属性有关?()A、权威性 B、包容性 C、非性爱性 D、连续性 我的答案:C

107.在家庭各种关系中,夫妻关系的纽带是()。A、性 B、情感 C、契约 D、血缘 我的答案:A

108.以下建筑类型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大家庭特点的建筑是()。A、塔 B、窑洞 C、吊脚楼 D、四合院 我的答案:D

109.在中国传统家庭语境中,提倡夫妻间应当互相表达爱意。()我的答案:×

1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夫妻关系具有非连续性与排他性 B、美国家庭是父系制家庭

C、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受到较大强调 D、在美国人家庭是以兄弟关系为主轴的 我的答案:D

111.以下不属于代际关系的是()。A、兄弟关系 B、父子关系 C、母子关系 D、爷孙关系 我的答案:A

112.以下属于不拟亲属关系的是()。A、结拜姐妹 B、干爹与干儿子 C、夫妻 D、拜把子兄弟 我的答案:C

113.在乡村人际关系中,拟亲属关系是亲属关系的一种。()我的答案:×

114.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不会导致以下哪种问题?()A、代沟 B、奥狄浦斯情结 C、强调独立意志 D、强调权威意志 我的答案:D

115.中国人的代际之间是以()为联系的。A、义 B、忠 C、孝 D、仁 我的答案:C

116.《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分别表现的是下面哪两种关系占优势地位的故事?()A、母子关系,夫妻关系 B、父子关系,夫妻关系 C、夫妻关系,父子关系 D、夫妻关系,母子关系 我的答案:C

117.在美国人的家庭中,公开示爱是一种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我的答案:×

118.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形状是()。A、点状 B、矩阵状 C、放射状 D、网状 我的答案:D

119.在印度教徒家庭中,下面哪一项关系占优势地位?()A、兄弟关系 B、父子关系 C、母子关系 D、夫妻关系 我的答案:C

120.美国亲属体系的特点是,以集体生活为中心。()我的答案:×

121.美国人的亲属关系呈现网状结构。()我的答案:×

122.造成不同社会的次级群体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历史 B、血缘 C、制度 D、文化 我的答案:D

123.集团这种社会造物的构成元素是()。A、情感 B、血缘 C、人 D、文化 我的答案:C

124.人与人之间几种重要的群体连带原理不包括()。A、“缘-约”原理 B、亲属原理 C、契约原理 D、阶序原理 我的答案:A

125.初级集团就是次级集团,它们在构造上没有差异。()我的答案:×

126.家庭是初始集团的典型代表。()我的答案:√

127.印度教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缔结原理是()。A、“缘-约”原理 B、亲属原理 C、契约原理 D、阶序原理 我的答案:D

128.印度教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是()。A、情感 B、血缘 C、种姓 D、契约 我的答案:C

129.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级次集团是自由结社。()我的答案:×

130.日本人的主要次级集团“家元”具有半血缘半契约的性质。()我的答案:√

131.宗族集体为个人提供的保障不包括()。A、宗教方面的保障 B、经济方面的保障 C、情感保障 D、社会性保障 我的答案:C

132.关于“联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家联宗后由互帮互助的义务 B、需要举行仪式

C、联宗后能提升集团在社区中的地位 D、两家必须要有血缘关系 我的答案:D

133.在正规的族谱中,记载的内容包括()。A、宗族的出徙和迁移 B、祖产和族规 C、成员的名字、辈分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134.同宗者必定同族。()

我的答案:×(同族者必定同宗,同宗者未必同族)

135.中国宗族的变化不包括以下哪项?()A、1949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B、农业合作化组织冲淡了宗族组织的作用 C、阶级意识削弱了宗族的连带感 D、农村宗族组织向城市转移 我的答案:D

13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宗族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制度形式,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

B、大门大户是一种较大的宗族力量的表现 C、中国的宗族在城市里同样广泛存在 D、农村选举过程中,宗族连带非常明显 我的答案:C

13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连带感是宗族中个人向上奋斗的重要心理动力 B、连带感是一种对荣誉和责任的分担

C、宗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离开宗族集团的人,都有一种回归宗族集团的倾向 D、一般宗族中的人没有明确的定位 我的答案:D

138.中国宗族集团中的成员资格会因为距离、情感和地位变化等因素而丧失。()我的答案:×

139.宗族的连带感反映在荣誉共享,责罚共担上。()我的答案:√

14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亲属连带原理的差序性决定了“分圈子” B、“亲人圈”中人与人无需相互依赖

C、伦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分成若干圈子 D、“亲人圈”中人的亲密程度由里向外逐渐递减 我的答案:B

141.亲属原则的特点不包括()。A、自动性 B、血缘或拟血缘性 C、包容性 D、差序性 我的答案:C

14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要次级集团的缔结原理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B、中国历史上非亲属自然性团体缺乏活力 C、“桃园结义”体现的是拟亲属集团

D、中国人脱离宗族集团跟其他次级集团接触时就不再受原宗族集团的缔结原理影响 我的答案:D

143.政党是一种契约性的次级集团。()我的答案:√

144.生人圈子里的人在PSH模型中位于第3层。()我的答案:×

145.下列关于中国人际交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视关系与人情 B、追求零距离化倾向 C、强调直接接触 D、强调间接接触 我的答案:D

146.中国社会交往具有零距离化倾向,这种交往关系的极致表现是()。A、互帮互助 B、信赖友爱 C、不分彼此 D、讲求义气 我的答案:C

147.关于“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关系可以推动人际关系 B、利用关系无法直接接受他人帮助 C、关系可以建立和维护有利网络 D、关系可以相互得利 我的答案:B 148.“大信不约”体现了中国社会中的交往模式不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我的答案:√

149.中国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和帮助时,都要考虑下面哪一项()。A、逃避 B、继续接受帮助 C、利益 D、还报 我的答案:D

150.以下典故中,体现了“报恩”思想的是()。A、白云苍狗 B、草木皆兵 C、程门立雪 D、衔环结草 我的答案:D

15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身上有沉重的人情负担 B、中国人有强烈的义务感 C、中国人倾向于逃避人情 D、人情负担过重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的答案:C

152.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关系网。()我的答案:√

153.《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是()。A、哈耶克 B、卡尔.马克思 C、萨特 D、托克维尔 我的答案:D

154.美国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是社团,缔结社团的原理是()。A、“缘-约”原理 B、亲属原理 C、契约原理 D、阶序原理 我的答案:C

155.下面哪一项是美国社会“自由结社”的特点?()A、自愿性 B、权威性 C、纪律性 D、排他性 我的答案:A

156.在美国的自由结社团体中,缔结集团的条件是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模式。()我的答案:×

157.西方社会的共济会,其前身是()。A、农业联合会 B、家族团体 C、自由石匠盟会 D、行业互助协会 我的答案:C

158.种族歧视是社团什么特点的彰显?()A、平等性 B、自愿性 C、排他性 D、竞争性 我的答案:C

159.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日是每年的()。A、42381 B、42386 C、42384 D、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 我的答案:D

160.美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俱乐部都具有排他性特征。()我的答案:√

161.以契约原理建立起来的团体会影响其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我的答案:×

162.种姓的缔结原则是()。A、契约原则 B、亲属原则 C、阶序原则 D、“缘-约”原则 我的答案:C

163.契约原理的特点不包括()。A、实用性 B、可计算性 C、高度的选择意志 D、基于信任与依赖 我的答案:D

164.契约原理在以下哪个国家得到了最为精致的发展?()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印度 我的答案:C

165.在美国人的社团中,缔结社团的个体都是相互依赖的。()我的答案:×

166.大量的自由结社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亲密联系的表现。()我的答案:√

167.在契约原理影响下,人际关系的主要倾向不包括()。A、交往关系的手段化 B、强调契约的重要性 C、人际关系的平等性 D、依赖人情 我的答案:D

168.关于契约(规则)的重要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际关系的缔结,自愿性和选择性程度较高 B、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的结果

C、人际关系具有间接性、可测量性等特点

D、这种关系较简洁,容易把握,是一种“不相互信赖也能合作”的模式 我的答案:B

16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美国人追求和维护权利平等的理念已经融入公民自觉意识 B、如果毫无理由地给一个美国人特殊待遇,他会觉得不自在 C、美国人以平等为荣 D、美国人以拥有特权为荣 我的答案:D

170.在契约原理影响下,人际关系的交往是一种去感情化的交往模式。()我的答案:√

171.用条文和规则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直接关系。()我的答案:×

172.霍曼斯现代交换理论中,其命题的缺陷不包括()。A、预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B、忽视社会变量 C、排除了情感因素 D、强调了文化力量 我的答案:D

173.价值命题的含义是()。

A、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B、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同样的行动 C、某人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D、某种行为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人就会倾向于重复此行为 我的答案:B

174.在下列人类学学者中,属于结构主义学派的是()。A、费孝通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D、摩尔根 我的答案:C

175.构成现代交换理论的核心命题不包括()。A、成功命题 B、刺激命题 C、价值命题 D、契约命题 我的答案:D

176.通婚也是一种交换形式。()我的答案:√

177.关于莫斯所描述的图景,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报礼物不是族群内部成员所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规则

B、在族群内部,人们通过的交换来巩固和建立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团结 C、礼物作为一种社会一体化的纽带被呈现出来

D、礼物的交换是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社会结构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的答案:A

178.下面哪一项理论较好地描述了价格形成的机理?()A、权衡取舍 B、锚定 C、供需 D、杠杆 我的答案:B

179.商品交换是下面哪一项交换?()A、不等价交换 B、等意义交换 C、情感交换 D、符号交换 我的答案:D

180.关于交往或交换,不正确的是()。A、交往是主体的交流,交换是客体的交流 B、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

C、商品交换是符号交换,包括了人情等非货币化因素 D、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 我的答案:C

181.等意义交换在后现代经济中被理解为交往,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我的答案:√

182.关于物物交换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与乙在交换的当初都希望从交换中的到好处,这种交换形式就是一种功能性 B、交换者的地位平等,交换的价值相等,交换过程一般是同时完成的 C、交换附带情感,交换过程中没有价值转换

D、相同的行为可以同步发生在不同对象之间,而交换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是随着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我的答案:C

183.下面哪一项不是信用借贷型交换的特点?()A、交换行为一般不重复出现 B、交换行为是附带感情的

C、交换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因为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D、交换过程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的答案:D

184.雇佣型交换中,受雇者也通常不是单纯的提供劳动,他对雇主还要求有忠诚、服务、服从等。()我的答案:√

185.信用借贷型交换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我的答案:×

18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交换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付出与回报存在时间差 B、助人为乐是没有缘由的,不属于价值交换范畴 C、非地位低的人与地位低的人不可以进行交换

D、用钱换取别人的忠诚体现的是眼前价值与未来价值的转换 我的答案:A

18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交换是大范围、多维度、多层次的

B、单次交换可能不平衡,多次交换会达到平衡状态 C、衡量两个人的关系高尚程度主要看交换是否等价 D、大部分交换都是一种等意义交换。我的答案:C

188.价值转换的三个方面不包括()。A、交换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转换 B、眼前价值与未来价值的转换 C、现实价值与非现实价值之间的转换 D、物理价值与非物理价值的转换 我的答案:D

189.交换内容意义的大小是根据下面哪一项确定的?()A、人们的价值观 B、人们的兴趣爱好 C、法律准则 D、道德约束 我的答案:A

190.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中的极端形式。()我的答案:√

191.关于“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A、交换讲回报

B、交换者是相互不认识之人但是相互信赖 C、预期出去的东西会以某种方式回来 D、类似基本信用关系的借贷行为 我的答案:B

192.关于印度教徒的交换,说法不正确的是()。A、印度教徒的交换是不平衡的 B、印度教徒的交换是“单惠型”交换

C、印度人交换与“阶序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相联系 D、印度教徒的交换的不平衡状态最终也会走向平衡 我的答案:D

193.日本人的交换模式是“好意优先型”交换,其与“缘人”基本人际状态相联系。()我的答案:√

194.在中国,乡村社会的两类随礼网络是亲情和人情。()。我的答案:√

195.交易型交换的典型形式是()。A、情感交换 B、价值交换 C、契约交换 D、商品交换 我的答案:D

196.以下不符合信用借贷型交往模式特点的俗语是()。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C、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D、一饭千金 我的答案:C

197.交易型交换模式的特点是()。A、同时性 B、等价性 C、利益性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198.等价交换是一种具有去情感化倾向的交换形式。()我的答案:√

199.在信用借贷型模式下,交换的结果是确定的。()我的答案:×

200.交易型交换的典型形式是()。A、情感交换 B、价值交换 C、契约交换 D、商品交换 我的答案:D

201.以下不符合信用借贷型交往模式特点的俗语是()。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C、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D、一饭千金 我的答案:C

202.交易型交换模式的特点是()。A、同时性 B、等价性 C、利益性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203.等价交换是一种具有去情感化倾向的交换形式。()我的答案:√

204.在信用借贷型模式下,交换的结果是确定的。()我的答案:×

205.在阶序人的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交换形式是()。A、雇佣型交换 B、交易型交换 C、信用借贷型交换 D、单惠型交换 我的答案:D

206.以下哪种关系是最典型的单恵型交换?()A、夫妻关系 B、父子关系 C、人神关系 D、朋友关系 我的答案:C

207.单惠型关系是一种交换价值完全不对等的关系。()我的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 篇6

运用适当策略引导培植

有调查显示,高达93.5%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冲动消费的金额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20%之多。有人统计过,单单美国女性每年花在不必要及搁置不用物品上的金额总值就达几十亿美元。而生产这些生活非必需品及搁置不用物品的制造商及销售商的生意额中很大一个百分比都是由女性的冲动消费所得来。

因此,了解女人的心,通过观察其冲动消费的表现,深入探寻其心理成因,将有助于商家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以占有市场。冲动消费,指没有一定指向的盲目采购行为,多为非计划性的临时购买行为。施行冲动消费的人群中以女性占绝大多数。

冲动消费的心理根源与成因

消费行为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会受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背景、个人喜好、公众舆论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女性的冲动消费行为的形成,同样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心理根源。

根源一:安全感的渴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安全与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而女性由于先天体能或体质都弱于男性,因此她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格外敏感。拥有安全感对女性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然而,现代都市女性由于快速的工作节奏、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其它社会因素,对于安全感的缺乏越来越严重。南京一家高校曾对50位女性的心理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被试女性都感到缺乏安全感。而当女性希望得到安全感时,其中一个简便易行的方式便是购物。

购物既能帮助女性缓解压力、平衡情绪,也能帮助她们表达快乐、增加快感。女性在心情郁闷时容易进行冲动消费,购买进大量的物品。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对于安全感需求加强,往往通过购买大量的商品重新找到支配生活的保证。消费中大笔金钱的可支配感有助于女性找回失落的安全感,恢复自信,从而平复心中的郁闷情绪。难怪有人说,女人一生气,商场就发笑。

不过女人高兴时,商场也是照样要发笑的。情绪化消费的女性不仅在心情不好时购物,在心情好时同样也热衷于购物。比如多数女人在刚领工资或是有了高兴事时,都会想上街购物、买东西以示庆祝。一方面购物有助于女性宣泄快乐、平衡情绪;另一方面女性由于心情愉悦,自身对于安全感的敏感程度下降,对于能为她们提供安全感的金钱的敏感程度也相应下降,因此容易花掉大笔钱去购原本不会购买的物品。

最后,女性对安全感的渴求还表现在她们对于从众和对权威人士的依赖上。听从朋友、名人、权威和大多数人的意见能让女性有避免犯错的安全感和保障感。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女性对安全感的渴求是其情绪化消费的主因,也是女性冲动消费的原因之一。

根源二:传统的女性角色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Milgram)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出过一个引人注目的论证,即人们愿意按照他们的角色地位所要求的行为方式行事。而角色地位的形成与长期的历史积累和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紧密联系。换句话说,即使是最时髦的现代派女性,也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及角色定位的影响而行事。

由于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女性往往被定义为“妻子”或“母亲”。在世界的许多种文化中,她们都被赋予情感和精神支持的角色,而男性则处于提供物质支持的家庭领导者的地位。因此“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赚钱,女人花钱”便成了天经地义的社会信条。女性日益成为家庭的主要购买者,她们掌握着70%以上的家庭开支。尤其是家庭日常用品的采购几乎都由女性一手包办。《市场观察》杂志近期刊登的一次调查显示,当询问由谁负责采购时,75%的家庭表示由孩子的母亲来完成该任务。家庭角色的要求,使女性对购物的热衷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有助于女性养成经常性购物的习惯。

另一方面,在传统角色中“男性”负责养家,“女性”则负责持家。所谓的持家有道,着力表彰的多是勤俭持家者的风范,它使女性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勤俭持家的观念。这也是为什么女人大多抵挡不住折价、代金券、赠品积分等减价促销手段诱惑的原因。

根源三:女性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消费者个体把自己作为客体时,看待自己、自我评价和自我描述的全部状况。它是消费者对后天自我的综合观念,包含了消费者对自己的价值观、社会角色等不同层面的认识。在不同文化中,不同年龄、性别的消费者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研究人员相信,消费者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品牌形象与其自身形象一致的产品。也就是说,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其消费态度的不同。消费者会对各种品牌持有不同的态度,首先是因为它们符合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的要求。

在我国,女性消费行为及自我概念的研究尚属薄弱。从事女性消费行为研究的杨晓燕教授提出将中国女性的自我概念系统分为五种不同模式。它们包括:家庭自我、情感自我、心灵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认为这五种类型的女性由于所追求和侧重的方向不同,其冲动消费也相应表现为不同的方面。例如,重视家庭生活质量、贤妻良母式的家庭自我型女性虽然不容易为时尚服饰或美容化妆品所打动,却往往会为添置家居用品、购买孩子的物品一掷千金。反之,注重外表、追求时尚的表现型女性却常将大笔的钱花在购置名牌衣服和美容产品上面。此类冲动消费行为主要受女性自我概念系统的影响,对不同品类和品牌的产品,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消费态度。

如何创造冲动

在市场营销的实际应用中,企业不妨因势利导,根据形成女性冲动消费的种种心理成因,找出促使女性实行冲动消费的关键要素,并加以刻意地引导和培植。在营销上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细分,拨动心弦

所谓“女人心,海底针”,想吸引女人,要懂得如何撩动她们的心弦。要对女性营销、引导其消费,就要看商家对女性的消费心理能不能琢磨透、利用明。由于女性的消费态度及品牌态度在极大程度上会受其自我概念系统的影响,因此,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女性目标消费群体按照心理特征进行细分,配合不同的宣传手段和销售策略,诱发购买。

以女性时尚杂志为例,有人把《时尚》杂志看作前卫与流行的标杆,而《Lady格调》是成熟、优雅女性的标准读物,《瑞丽》则是实用服饰搭配的楷模。单以《瑞丽》来说,它又根据其不同年龄及消费阶层的目标女性细分群体,推出一系列风格统一,但各具特色的子期刊群。既有定位于16-18岁城市高中女生的《可爱先锋》,又有针对18-25岁职场新人的《服饰美容》,也有面对25-35岁都市职业女性的《伊人风尚》等等,不一而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概念系统并不是互不相融、绝对不变的。企业应该根据女性顾客年龄、阅历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仔细划分,不断修正市场细分标准,应对受众多变的喜好,以期最大限度地抓住女性消费群体不断“跳动”的脉搏。

创造情绪,编造借口

情绪化被称为女人的第四性征。作为女性冲动消费的主要诱因之一,情绪的参与至关重要。女性情感充沛,且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了解女性的心理需要,找出其情感切入点,在广告宣传中加以刺激诱导,企业就能引发相应购物情绪,创造销售。

作为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商的耐克,就曾在妇女喜爱的生活时尚杂志上登载过一则获得巨大成功的情感式广告。画面采用强烈的黑白对比,背景突显出一个个交织在一块的“不”字,而文案则仿佛更像是女性的内心独白:“在你一生中,有人总认为你不能干这不能干那。他们总说你不行。在你一生中,他们会成千上万次迅速、坚定地说你不行,除非你自己证明你行。” 广告虽简单,却准确地掌握了女性心中那条敏感脆弱的情绪线,引发无数女性共鸣。甚至还有女性致电耐克在俄勒岗的总部表示“从今以后只买耐克”!真是既赢了女人的钱包更赢了女人的心,可谓渔利双收。

其次,编造一个合理的借口,能更好地诱导女性的冲动消费行为产生。如前所述,女性由于受潜意识中传统女性的节俭意识影响,因此在购物时常常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看似“合乎情理”的借口。比如卖钻戒的总宣称“此生唯一”、“一生一次”,让女性觉得有理由放纵自己,花大价钱购买。可是,是否每个女人的首饰盒里最后真的只有一枚钻戒呢?只怕未必。因此欧莱雅在广告中说:“巴黎欧莱雅,你值得拥有”,台湾中兴百货告诉女人:“三日不购物便觉面目可憎,三日不购衣便觉灵魂可憎”,帮助女性自圆其说,商家才能从中获利。

适当让利,广告促销

利用折扣、促销等手段诱发女性的冲动消费,已经成了目前商家企业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招术之一。女性喜欢购物,也热衷购物。但当这种热衷与传统中女性节俭观念相矛盾时,女性便需要一种方法来消解这种矛盾。而折扣赠券、让利促销无疑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女性爱贪小便宜的心理根源往往就来源于此。因此,在促销车前、大卖场里挤抢挑拣的通常以女性居多。有统计表明,56%的女性由于受打折等促销因素影响而购买了原本并不需要或不打算购买的东西,而被形式多样的店内展销活动所吸引实行购买的女性也占到了40.8%。

但同时,让利也必须有个度。如果减价幅度太高,又没有合理借口令女性接受,女性先天敏感的个性会使她们转而怀疑产品本身的品质,从而降低冲动购买的欲望。以曾是上海牙膏厂的主力品牌之一的“美加净”牙膏为例,在联合利华合资收购后,将其价格由原来的4.5元压至3元一支,并撤除了所有媒体广告,致使销量大减,年销量由最初的6000万支下降到2000万支。且不考虑配方是否变动,单就价格突降而带来的与其它一线牙膏品牌价格间的格格不入,就足以吓走大部分生性敏感多疑的女性主顾了。

再者,女性在购物时往往注重数量,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常常喜欢购买一些大包家庭装产品的原故。商家应该算出女性能够接受的大包装的量,计算成本然后给予顾客适当的让利,两方面缺一不可。仔细留心商场中的大包装产品,价格上往往比小包装略有优惠,否则顾客就可能由于安全感心理的趋使只买小包装产品。另外,大包装的量与包装的形状也应纳入考虑之列。例如洗洁净常两个一捆促销,但若三个一捆,即使价格优惠了,主妇也会觉得数量太多、有浪费之嫌,而放弃购买,这样就无法起到诱导消费者的作用。

适当地让利加上有效的促销,女性便无法抵挡诱惑了。

制造氛围,利用从众

谈到氛围,女性大概是最容易被氛围所感染的人群了。由于对安全感的要求高,她们对自身环境的敏感程度也相应增加。因此一旦处于一种大氛围的影响之下,女性很可能做出超越常理的冲动购买行为。这在女性面临恐慌和情绪激动时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们在作出选择时会受两个因素的影响:①他们自己怎么想?②他们认为别人怎么想?当在人们缺乏足够依据来进行判断时,他们就会按照自己所认为的绝大多数人的观点行事,即从众。正如前面谈到的,从众带来给女性避免犯错的安全感。利用从众效应,营造恰当氛围,正是商家的营销利器。

首先,营造氛围就要制造出一种人头攒动的拥挤场面。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商场在做特卖时,总是把场地圈得相对较小的原因。其次,利用名人效应、权威指导等方式能使女性产生安全感及依从心理。最后,正如有句话所说:“爱一样东西的方法之一是意识到它可能会失去。”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商家只要在销售时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就能轻易地俘虏女性消费者。

无论是香奈尔、伊丽莎白·雅顿、雅诗兰黛、资生堂,还是BOSS、CK、GUCCI、CD,几乎任何一款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隔一阵都会推出它的限量珍藏系列。并非不想卖得更多,而是商家精明地洞悉了女性在这种“机不可失”的消费心理影响下可能带来的冲动消费行为。近年在深圳兴起的以生产经营女性高档时装为主的“非也实业”,其成功的一大保障便是限量销售策略。在它的每个专卖店中,同款时装只卖5件,且决不同色彩。物以稀为贵,尽管它一件时装的利润有时是其它店的五到十倍,但女性们仍是乐此不疲。至于“限时抢购”、“限量购买”等手法,在各种店铺、商场、超市中更是屡见不鲜。

心理行为与文化 篇7

王秀园老师的《儿童心理魔法书》从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对35种常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探讨, 全面透视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针对每种问题, 本书都先以魔法故事的形式展示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典型案例, 让读者了解儿童问题的表象, 然后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并针对不同原因给出不同的处理方式。魔法故事向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案例, 对案例原因进行了探寻与分析, 以使家长与教师知道, “即使表象看来相同的问题行为, 其潜在的因素亦不尽相同, 每个做出这些行为的孩子, 其心态、原始动机也不相同, 所以解决之道也会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应对之道。

一、成长的烦恼

现在的儿童和成人一样, 每天面临着成长与学习的压力。然而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常常被成人忽视, 加之其自身缺乏释放压力及求助的能力, 导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异常现象增多, 且表现形式日益多元, 或脾气急躁、爱哭爱闹, 或叛逆心强、喜欢闯祸, 或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本书作者王秀园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将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归纳为以下五大类:侵略性的行为问题, 如偷窃、暴力、说脏话、破坏他人物品等;情绪问题, 如爱哭、胆小、缺乏自信、对上学的恐惧等;人际关系问题, 如自私自利、单亲家庭问题、不愿与人分享等;不良生活习惯, 如做事拖拉、偏食、赖床、过度依赖、晚睡等;学校生活方面的行为问题, 如上课爱讲话、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作弊等。

面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许多家长都很紧张, 害怕孩子学习成绩差, 害怕孩子交友不当……正因为紧张, 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极端, 在学习上, 采取诱惑、恫吓等策略;在交友上, 采取严管、跟踪等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徒劳无功, 甚至导致亲子冲突不断, 最终使得家长陷入无助、无奈的困境。

面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许多教师也不知如何是好。管严厉一些, 学生会怕你, 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管松一些, 学生又会不理你, 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一些教师束手无策, 选择放弃对这类学生的教育, 甚至公开宣布他们“朽木不可雕”。这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二、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之道

王秀园老师告诉我们, 对于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现象不必太过担忧。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都曾有过不同时期的叛逆, 有时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撒谎, 有时因心情不好乱发脾气, 有时为了发泄情绪故意摔坏别人的物品……只凭着一些单独、偶发的行为事件, 并不足以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问题少年。有时仿佛就像录影带倒带一般, 孩子会把你小时候所做的陈年糗事一件件翻新重演出来, 让你体会一下, 教养子女、培育学生的历程就是如此麻烦不断。

本书不但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使其能够准确看待孩子的问题, 还能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使其能帮孩子打开心结, 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书中所述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很多人都知道郭橐驼的种树之道——“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其实, “树人”也是这个道理。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天性, 并根据其成长规律因时制宜地去实施教育。

王秀园老师依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四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等心理学经典理论,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对儿童发展阶段进一步细化:将3—6岁这个发展阶段细分为6个阶段, 每半年为一个阶段;将6—12岁这个发展阶段细分为5个阶段, 每1或2年为一个阶段。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儿童在身体律动、手眼协调、语言能力、认知学习、情绪社交、心智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对发展阶段的细分以及对儿童在每个阶段特点的分析, 让家长和教师不但可以对儿童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更实际、更确切的认识, 还可以通过观察与对比了解儿童在某方面是超常还是落后。

只有了解每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家长和教师才能分清对于孩子的哪些行为可以泰然处之, 哪些行为需要成人立刻寻求解决之道。比如, 不少家长和教师一旦发现孩子偷别人的物品, 就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 认为孩子品行不端。本书对儿童发展特点的分析告诉我们, 5—8岁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价值观念模糊不清, 偷窃的行为较为常见。家长和教师不必大惊小怪, 只需适时给孩子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并让他们承担行为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偷窃行为通常会自然消失。然而, 如果10岁的孩子依然存在偷窃行为, 家长和教师就需要立刻了解情况, 找出具体原因, 并寻求处置之道。

2. 察其言, 观其行

王秀园老师在书中所阐述的一种重要观点是:“孩子每天无时无刻都在用行为与你分享他的内心世界, 告诉你他的所愿所求。只要你肯用心观察, 一定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对症下药。”因此, 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察其言、观其行。那么, 家长与教师应该如何观察孩子呢?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迷惑, 被自己预设的原因牵制, 难以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处理问题的最优方法。

为了方便家长与教师了解如何对孩子进行观察, 书中各种模式的问题都附有《家长在家观察表》《教师在校观察表》。通过系统、有条理的观察记录, 家长和教师就能够找出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最常发生的时段、可能引发问题的情境、周围的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态度等, 由此探寻预防和应对之道。家长与教师还可以根据在家、在校不同的观察表, 分享彼此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分析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家庭因素所引发的还是学校同伴适应、课程安排等原因所诱发的, 以便对症下药。

3.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王秀园老师认为“成人有时会把自己成熟完整的生理、心理、认知加诸在看来刚会说、会跑、会跳的孩子身上, 以为孩子的道德观、自制力、判断力、认知能力都已能与自己并驾齐驱。其实, 不仅孩子小小的身体还在努力地成长, 他的脑神经也在努力地建构、吸收、成长中。不要被孩子的伶牙俐齿所蒙蔽, 他毕竟还是一个需要教育、需要学习、需要你用爱来浇灌和培育的孩子”。的确, 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家长或教师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当做是顽劣的、不可理喻的。例如, 有的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 任凭家长和教师再三告诫“不可以”, 还是兴致勃勃地想要亲自尝试, 于是小错大错不断。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体会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可能不但不会认为孩子顽劣, 还会欣慰于他们有着勇于尝试的胆识和强烈的好奇心。

王秀园老师建议家长与教师“试着以孩子的立场陈述事件, 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用宽容关怀的心看到孩子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隐藏的、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体验孩子的情绪, 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 就能读懂孩子,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问题行为就是指不按照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来实施具体行为的方式, 往往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经常违反学校的正常活动规范, 不能与正常的学生行为相匹配, 甚至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往往对学习不能够适应, 一些社交方面的困难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暂时且偶然性的, 可以很快得到有效矫正。但是, 一旦经过长期的表现而不及时解决问题, 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的干扰性很大, 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 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国内外一般采取两种方式, 即从问题行为的倾向性上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问题行为。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想把学生问题行为都分门别类地进行区分。但是, 无论是何种分类方式, 学生问题行为都可以被归纳为: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交往方面的问题行为、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以及品德方面的问题行为等。这些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 中职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较为淡薄, 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2) 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考试考核成绩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 (3) 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 不善于与人交往与沟通, 仅有强烈的面子观而无法理解别人的心理与行为; (4)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 骄奢之风日长, 而勤奋学习则变得日渐消弭, 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喜欢标新立异。

二、中职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往往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 而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 我们会把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心理性和品德性两种类型, 但是, 这种划分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这是因为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并没有纯粹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那么, 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方面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归因理论来分析的话, 往往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探索。

1. 内因

中职学生往往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一代, 他们的心理容易遭受巨大的变化与发展。他们的成人感在日渐加强, 但是, 面对各种社会压力, 他们又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而有时产生一些心理矛盾感。长此以往, 容易转变为心理障碍, 对于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将起到恶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有着这些内在问题行为的中职学生,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 对于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参与性不高, 对于一些学习与活动表现出一种倦怠的心理与情绪, 容易丧失掉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一旦出现学习不够好的情况, 他们无法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此外, 中职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不稳定, 对于一些事情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指导, 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 还会导致一些逆反心理。

2. 外因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还有一些来自于外在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等因素。具体来说, 作为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中职学生来说, 他们的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 家庭生长生活环境不够好, 将会导致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相反, 如果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将会对中职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学校方面的因素, 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规模日益扩大, 各种办学条件并没有及时跟上, 使得一些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较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从而引起学生产生了一些较难克服的心理障碍。

三、基于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行为尽快采取有效的标本兼治的措施, 要让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矫正。那么, 我们认为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的途径如下:

1. 认真分析造成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我们要对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了解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因此,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一定要了解中职学生的年龄仍然偏小化, 心智各方面还不够成熟, 情绪控制力较差, 道德意识还不够强;然后, 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让他们的不良行为活动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 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问题, 这样的标本兼治手法将大大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2. 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他们的问题行为必然受到心理因素的巨大影响。这时, 我们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对症下药, 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转化。这是一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重视和关怀, 从而切实树立起积极的心态, 做到迎难而上。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将有利于学生脱离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和责任感, 提升他们对于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 从而解决问题行为。

3. 努力寻找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实现心理转化的机遇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他们的问题行为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 而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后果。因此, 我们不能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采取过激行为, 也不要有一蹴而就的急躁心理, 而是应该努力寻找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转化的有效契机, 找到他们问题行为的症结所在, 真正从内心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为他们营造有利的心理转化氛围, 从而让他们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总之,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造成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及协调配合工作, 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重新树立自信心, 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 从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鲁格梅.中职生不良品行的矫正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24) .

心理行为与文化 篇9

心理契约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关注。自国外学者R oheling (1997) 指出, 心理契约概念不仅可以描述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关系, 也可以一般化地描述更多其他关系。心理契约概念逐步被引入到营销情景中来。Blancero&Ellram (1997) 运用心理契约的理论研究战略伙伴关系, Eddleston指出, 企业的顾客接触人员与顾客存在着非连续的短期的交易契约与长期的稳定的关系契约 (如常客) 。国内学者罗海成 (2005) 首次考察心理契约机制对服务行业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同时, 他还开发了应用于营销情景中的心理契约量表。在服务经济的热潮中, 企业和学术界都认为, 服务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从已有文献来看, 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多从创新主体, 创新路径, 创新驱动力, 创新模式以及创新管理等方面展开。国外学者A lam、Bancel等将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定义为, 在服务创新过程中, 企业根据自身的创新战略, 运用一定的参与方式, 在恰当的时机通过顾客培训与引导等方法, 将顾客引入到服务创新过程中来, 发挥顾客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与顾客双赢。

K leysen和Street等学者认为:个人创新行为是将有益的创新予以产生、导入以及实施于组织中的所有个人行动。国内学者鲁若愚基于kleysen和street的观点首次将顾客个人创新行为界定为;“顾客将有益的创新予以产生、研究并实施、最终应用于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所有的个人行为。”他认为虽然顾客存在不同的类型, 但通过正确引导, 不同类型的顾客都会对企业的服务创新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

在组织行为学中, 许多学者就心理契约对员工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做了研究, 证实了心理契约与员工的个人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D eci和R yan指出, 个人行为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即自我选择和外部要求。本文认为, 顾客个人创新行为也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顾客的心理因素与企业的需求和激励等因素将会相辅相成的促进顾客个人创新行为的产生。

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关系是具有互惠性的, 这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本前提。顾客希望得到更好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企业希望通过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收获稳定的顾客群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顾客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 顾客分享的信息包括经济契约中正式的信息 (例如买卖合同) , 还包括非正式提出没有明文规定的但可以使服务更好被提供的信息, 这种非正式的信息并非企业的正式化承诺, 而是一种示意性的态度性的承诺。当顾客感知企业维护相互关系所作出努力的动机是来自经济利益, 顾客将会建立起交易心理契约。此时, 双方的关注点多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多表现为顾客功能性价值得以感知。而经济利益是顾客创新的外在动机之一, 因此, 交易型心理契约可能对顾客创新行为产生影响。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 1:顾客交易心理契约对顾客个人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当顾客感知到企业维系相互关系的动机除了经济利益之外, 还存在诚信友好, 尊重, 互利互惠等情感动机时, 顾客会建立起关系心理契约。融洽的人际交往, 有效的情感沟通使得顾客在经济活动中收获关心和尊重, 顾客得到了归属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地情谊, 增加了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同。关系心理契约注重的是长期的稳定的情感互惠, 例如熟客在与企业进行经济交易的活动中, 得到更多关心和帮助的同时自身也会提供给企业无形的资源如自动配合企业工作, 弥补服务流程的不足等, 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因此, 顾客具有进一步对创新构想进行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在关系心理契约中, 基于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同, 顾客会感知到自身与企业存在一种纽带关系, 顾客形成互惠互利的意识, 可能通过个人努力把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企业服务过程中来, 通过不断地修改和调整, 最终将这一创新行为程序化。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 2:顾客关系心理契约对顾客个人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二、局限性及未来研究

在顾客创新行为研究领域, 本研究首次引入心理契约理论, 对心理契约、顾客创新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 不足之处是, 没有进行实证研究。未来研究可以选取某一行业进行实证研究, 还可以继续探索可能存在的其他中间变量或调节变量, 完善顾客满意与顾客创新行为的中间理论。

摘要:随着服务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本文旨在探讨顾客的心理机制对顾客创新行为的影响。本文在文献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 界定了顾客心理契约及顾客个人创新行为内涵, 并且提出假设, 进一步从顾客层面上探索参与活动中顾客心理契约对顾客创新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最后总结了了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为下一步进行顾客心理契约与顾客创新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顾客参与,心理契约,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Franke N, Shah S How communities support innovative activities:An exploration of assistance and sharing among end-users[J]Research Poli-cy, 2003, 157-178

[2]冯旭, 鲁若愚, 彭蕾.顾客创新性和顾客产品知识对顾客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 24 (2)

[3]贾薇, 张明立, 李东.顾客参与的心理契约对顾客价值创造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 2010, 24 (4)

单亲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对策 篇10

1 单亲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表现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视。有调查揭示, 离异家庭青少年学生在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等方面均低于完整家庭青少年学生;相反在抑郁、交往不良方面的行为问题上又全部高于完整家庭青少年学生。[1]父母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现在, 而且会影响到其将来的各个方面。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 其父大仲马年轻时生活放荡不羁, 与一个女裁缝相恋, 生了小仲马。但他多年以后才承认小仲马是自己的儿子, 却始终不肯承认小仲马的母亲为妻子。小仲马的作品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或以表现金钱实力对爱情婚姻的破坏或谴责夫妻之间的不忠为题材, 与小仲马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对周围单亲同学的观察, 归结出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1.1 习得原生家庭的恶习

父母因为赌博、酗酒或家庭暴力而离婚的单亲大学生中, 习得父母一方恶习者较多。有的单亲大学生从父 (母) 那里学会了赌博, 无心学习, 退学甚至为了筹集赌资而触犯了法律;有的单亲大学生 (男生居多) 从酗酒的父母那里学会酗酒, 有的学生 (女生居多) 则从心里讨厌喝酒, 看见有人喝酒便十分反感, 甚至认为喝酒的男人不可信;有的单亲女大学生由于目睹了母亲遭受的家庭暴力, 对男人产生畏惧感, 不敢与异性交往。

1.2 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据福建省对部分大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 75%的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单亲大学生由于经历了家庭破损的全过程, 父母的行为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 产生对周围的怀疑。[2]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 在较小时就被父亲 (母亲) 寄养在寄宿学校或亲戚家中, 得到关爱较少, 过早地接触了社会, 看问题偏激, 不懂得关心他人, 自私自利。通过观察发现, 许多单亲大学生因为生活和学习上的小事, 与同学争吵, 人际关系较差。有的单亲大学生则自闭, 不家参加学校各种活动, 一个人独来独往, 把痛苦埋在心里。

1.3 性别意识的混乱

单亲大学生中, 有的男生喜欢留长发, 穿鲜艳的衣服;有的女生喜欢留短发, 穿男装, 喜欢男生的游戏等等;选择伴侣时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的迹象;不敢正视异性, 对恋爱产生恐惧感。上述现象与单亲大学生长期和父亲或母亲单方生活, 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性别意识有一定关系。

1.4 性格缺陷

有些单亲大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烦恼自我承受, 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笔者的一个同学, 自小跟母亲生活, 入大学起, 交了一个男友朋, 什么事情都找男朋友帮助, 后来男朋友提出分手, 她因为受不了打击而得了较严重的抑郁症。有的单亲大学生任性、自私、无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同情心、冷漠、玩世不恭, 顶撞老师, 甚至对周围的人持怨恨、冷酷的态度。有些单亲大学生胆小怕事, 屈从他人, 感情脆弱, 抗挫折和打击能力较弱。有些单亲大学生有时候会表现出双重性格, 粗暴、易冲动、情绪难以控制, 不考虑后果。[3]在笔者生活的周围, 行为问题较多者, 如学习失败、出走、旷课、打架斗殴等, 单亲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 帮助单亲大学生走出困境的对策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升高, 单亲大学生数量也在增加。不完整的家庭对其生活、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视, 帮助这一群体走出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也是这一群体同学的责任。

2.1 正视离婚现象

大学生已经成年, 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离婚:首先,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其次, 正确看待离婚现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 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里, 我们怎能再看见海丝特 (《红字》作品中女主人公) 的存在, 又怎能眼看查莱德夫人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女主人公) 的存在呢?已经枯萎了的爱情花朵还要在煎熬中守候开放, 这是对爱情的玩弄, 对人性的泯灭。婚姻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单亲及单亲子女这个角色并无好坏之分, 是一种正常的身份, 这一理念有助于单亲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 认同自我身份, 有稳定的自我确立感。[4]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们, 不要因为父母的错误而倍感蒙羞, 要正视它, 它是一种解脱, 同时也是另一种幸福。

2.2 学校和社会关爱单亲大学生

第一, 社区的民政人员辛苦点, 充分发扬“宁拆一座庙, 不破一桩婚”的精神, 面对一些可以挽回的婚姻应及时挽回, 减少单亲大学生群体人数。第二, 学校要完善“奖、贷、助、补、减 (免) 、缓”政策, 开通绿色通道, 使每一个单亲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并能完成学业, 对单亲贫困生在经济上给予照顾;同学们也要在精神上和经济上给予单亲贫困生关心, 鼓励他们自强自立自尊地生活。笔者的一位同学父母离异多年, 其母亲身体不好, 每月工资不足800元, 不但要供她读书, 还要抚养她70岁的姥姥, 该生没有手机, 生活很艰难, 一度曾经想退学。笔者经常找她谈心, 鼓励她自强自立, 帮助她联系家教, 英语辅导班, 使其生活费全部自理, 学费贷款, 现在该生已能独立完成学业, 逢年过节还能用自己劳动所得给母亲和姥姥买点小礼物。

2.3 引导和教育单亲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

单亲大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的离婚而气恼, 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 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得程度, 必将引起质变。单亲大学生大多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心中的烦恼, 其怨恨和不满堆积久了, 必将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 我们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 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 使他们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实践证明, 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抑郁情绪, 心情会变得舒畅, 压力会减少, 与情绪体验同步产生的生理改变也将较快恢复。[4]笔者是外语系的学生干部, 经常组织一些活动, 如单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报告、演讲、辩论等, 教育单亲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的变化, 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莲芳.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1996, 17 (5) :386-388.

[2]黄文龙.论社会转型期单亲大学生的心理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56-59.

[3]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 2002, 23 (1) :89-92.

上一篇:盆腔神经下一篇:音乐课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