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折扣

2024-04-30

现金折扣(精选九篇)

现金折扣 篇1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了促销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客户的价格扣除。商业折扣在销售时就已经发生, 所以企业在销售实现实时, 只需要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 同时确认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 不需要另作账务处理。但是企业采用商业折扣方式销售货物时, 如果销售额与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 则可以按折扣后的销售额来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 不论其财务上如何处理, 均不得将折扣额从销售额中扣除, 以此来征收增值税。

[例1]光明工厂某商品报价单价格是1000元, 为了促销, 光明工厂对大客户给予10%的商业折扣, 实际销售金额为900元, 增值税税率为17%。如果发票开具金额直接为900元, 账务处理为:

如果发票开具金额为1000元, 又另开具金额为100元的折扣发票, 则账务处理为:

二、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量, 经常采用赊销方式, 但为了加速货款的回笼, 又向客户提供现金折扣。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 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企业在企业在确认销售收入实现时不能同时确定相关的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是否发生是由购货方的付款时间来决定。现金折扣是企业为尽快收回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 所以购货方因为在折扣期付款而获得的现金折扣, 销售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当期的财务费用。

[例2]2005年5月10日, 光明工厂销售甲产品500件给A公司, 合同规定销售单价为每件100元, 货款总计为50000元, 增值税额为8500元, 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假定计算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

(1) 5月10日在销售实现时应做的账务处理为:

(2) A公司5月15日付清货款, 则光明工厂给予A公司的现金折扣为:50000×2%=1000元, 应做的账务处理为:

(3) A公司5月25日付清货款, 则光明工厂给予A公司的现金折扣为:50000×1%=500元, 账务处理为:

(4) A公司于6月8日才清付货款, 则A公司需要全额付款, 账务处理为:

参考文献

现金折扣合同 篇2

现金折扣能否在税前扣除?向来颇多议论。认为不可扣除的,其依据便是国税函第472号: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认为可以扣除的,其依据便是国税发[2006]56号文:纳税人经营业务中发生的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

个人以为,依据上述文件简单地认为现金折扣能或不能在税前扣除,都是有失偏颇的。

会计上所说的现金折扣在实务中的处理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形式:

1、现金折扣实际上是在企业以赊销方式销售产品时发生的,根据税法规定,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那么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签订赊销合同,规定不同付款日期下的折扣额,并在合同约定收款日期开具发票,如果该日期属于事先约定的享受现金折扣期间,那么完全可以将该折扣额与销售发票开在一起,这样既符合发票开具规定,也符合472号文从销售额中扣除折扣的规定。这是最简单的处理了,首、省却了不必要的纷争。

2、如果企业在发货时即已开具了发票,然后根据购货方的不同付款时间而给予现金折扣,那很显然是不可能将折扣额和销售额开在同一张发票上的,那么此时的折扣额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在税前扣除扣除呢?其实472号文只是说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但并未说销售额和折扣额不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就一定不能在税前扣除。不能从销售额中减除并不意味着不能在税前扣除。国税发[2006]56号文之前,有些地方在实际征管中,已经对现金折扣的税前扣除作了明确,如河北省地方税务局的冀地税函〔〕216号文:十四、纳税人在销售产品、商品过程中发生的现金折扣,准予扣除。而国税发[2006]56号文更是明确纳税人经营业务中发生的现金折扣可以计入财务费用。可见尽管472号规定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得从销售中减除,但税法并未排斥现金折扣在税前的扣除,这里关键是一个形式问题:如果由销售方在销售发票外另开发票的,则肯定不能在销售额中减除,当然也不存在税前的扣除问题;但如果由享受现金折扣的购货方开具有关票据,购货方将享受的现金折扣计入了应税所得,则销售方对给予的现金折扣在会计上可以计入“财务费用”,在税前也可以作为期间费用中的“财务费用”扣除,而不是直接冲减销售额。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472号所说的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在税法上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只能开具红字发票,而对开具红字发票税法有明确的规定:

1、《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税发[1993]157号第三十四条开具发票后,如发生销货退回需开红字发票的,必须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字样或取得对方有效证明;发生销售折让的,在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字样后,重新开具销售发票。实务中,一般只有当发生销售退回或因质量原因而发生销售折让,且购货方无法退回发票时,销货方凭购货方的有关证明才能开具红字发票。

2、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国税函[]962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增值税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是对红字专用发票的开具作了规定。根据该文,只有在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让以及原蓝字专用发票填开错误等情况下,在开具蓝字专用发票的次月及以后收到购货方退回的发票联和抵扣联时;或因购货方无法退回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销货方凭收到购货方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的,才可以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开具负数专用发票。

现金折扣 篇3

【关键词】 现金折扣; 机会成本; 解释

现金折扣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碰到过,这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商家打折,顾客觉得划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完成,没有什么麻烦,与教材中的一长串计算公式完全扯不上关系。其实教科书与现实不符的原因是:在现实中,大家是普通的消费者,执行的基本上都是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事情就差不多了结了。但是如果不是现金交易会发生什么情形呢?企业为扩大销售可能会进行赊销。赊销可能使企业销售扩大,但赊销对于企业来说是有一定风险的:赊销后为了催促对方还款会发生收款费用、对方有可能财务状况恶化而还不上钱或者直接赖账而发生坏账。退一步说这一段时间是对方在占用这部分资金,而不是自己这一方使用这部分资金。因此为降低风险,企业常常会配套地实行现金折扣,在这种条件下,买方若提前付款,卖方可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如买方不享受现金折扣,则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付清账款,如“2/10,n/30”便属于此种信用条件。这种条件下,双方存在信用交易:买方若在第10天内付款,则可获得10天短期的资金来源,并能得到2%现金折扣;若放弃现金折扣,则可在稍长时间内30天占用卖方的资金。

从以上可以看出,一般企业的现金折扣是:企业在为了扩大销售进行赊销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早日把款项收回而实行的一项有代价的行为。

那么在销货方提供现金折扣的时候,购买方应如何决策呢?一般的教科书是这么写的“如果销货单位提供现金折扣,购买单位应尽量争取获得此项折扣,因为丧失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很高。可按以下计算:

资金成本=[CD/(1—CD)]×360/N

式中:CD——现金折扣的百分比;

N——失去现金折扣后延期付款天数。”

但没有给出这个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这样。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这个问题有一点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解释

资金的时间价值可简单表述为投资者将1元钱存入银行,在利率为5%的情况下,1年后银行将付给存款人1.05元。也就是说投资者投资1元钱,失去了当前使用或消费这一元钱的机会或权利,但一段时间后将得到一定的回报,这种按时间计算出来的回报就叫做时间价值。

如何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来解释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呢?我们假设企业采购一批材料,供应商报价为100元,付款条件为2/10、n/30。它表示企业在第10天付款,企业只需付98元,30天后付款需要付100元。转换一下表述,可以这么说,企业在第10天投资98元买下这批材料,在完全市场条件下,20天后,也就是第30天,企业能以100元的价格把这批材料买出去,这98元的投资加20天的时间得到的绝对收益是2元,相对收益是2/98=2.41%。再换算成1年(按360天计算)的相对收益是(2/98)×(360/20)=36.73%。(2/98)×(360/20)式中的2=现金折扣百分比×100,98=(1-现金折扣百分比)×100;式中的20=信用期30天-折扣期10天。360天表示一年的时间,为什么要用一年的时间呢?这是为了方便与其他贷款或投资收益比较,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般是一年期的基准利率,银行利率牌上给出的也是一年期的利率。在其他投资方式的投资收益或筹资方式的贷款利率都表述为一年期的利率时,为可比性,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最好也换算成一年期的。综上所述,把36.73%=(2/98)×(360/20)式中的数字表述为通用公式就是:

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百分比/(1-现金折扣百分比)]×[360/(折扣期-信用期)]

《财务管理》教学中在讲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时候,举的例子一般只涉及到资金,不涉及到其他资产,所以当将资金转变为原材料时,学生就一时转不过弯来,实际只是资金的形态发生了改变,但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计算的仍是不同时点上的资金。

二、用资本成本的定义来解释

对这一现金折扣机会成本计算公式还可以用资本成本解释。

资本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支付的代价,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可以说资金成本是筹资费用额与实际筹资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K=年用资费用/实际筹资额。

假定上例中企业目前没有付款的资金,有这样一位贷款人,提出可以借款,但企业第30天如果没有资金还贷,则需以这批原材料还贷。再假定企业到第30天时仍没有筹到资金,则企业只能用这批原材料去还贷了。则相对企业来说,是在第10天的时候向这位贷款人借了98元,然后在第30天时,企业用价值100元的原材料去还了贷款。本来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以100元的价格把这批原材料卖出。但因有约定在先,所以只能用这100元的原材料去还贷。对这家企业而言相当于在第10天时贷款98元,第30天时以100元的原材料去还了贷款。这98元的贷款,20天的用资用费是2元。换算成一年的用资费用为2×360/20=36,所以该企业这一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36/98=(2×360/20)/98=2/98×360/20

=36.73%。把2/98×360/20表述为通用公式,仍然是:

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百分比/(1-现金折扣百分比)]×[360/(折扣期-信用期)]

三、如何决策

用以下的材料为例来进行讲解。

企业采购一批材料,供应商报价为10 000元,付款条件为3/10、2.5/30、1.8/50、N/90,目前企业用于支付账款的资金需要在90天才能周转回来,在90天内付款,只能通过银行借款解决。如果银行利率为12%,按天单利计息。

10日内付款,得折扣300元,用资9 700元,借款80天,资金成本==3/97×360/80=13.92%

30日内付款,得折扣250元,用资9 750元,借款60天,资金成本=2.5/97.5×360/60=15.38%

50日内付款,得折扣180元,用资9 820元,借款40天,资金成本=1.8/98.2×360/40=16.50%

三者的排序是16.50%>15.38%>13.92%,那么是不是选择在第50天付款呢?

企业作决策的时候一般不会脱离“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一原则,对于收入企业愿多多地得到,对于成本企业愿少少地付出,对于既涉及到收入又涉及到成本的,企业愿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差额,即利润越大越好。例题中企业需要通过银行借款来解决目前的付款问题,因借款而产生的利息是这一决策的成本,借到钱后支付给供应商;少支付给供应商的钱可看作是收入,利润=少支付的钱(收入)-借款利息(成本),这个差额越大越是企业需要的。继续来计算:

10日内付款,得折扣300元,利息=9 700×12%×80/360

=258.67元,净收益300-258.67=41.33元。

30日内付款,得折扣250元,利息=9 750×12%×60/360

=195元,净收益250-195=55元。

50日内付款,得折扣180元,利息=9 820×12%×40/360

=130.93元,净收益180-130.93=49.07元。

三者排序是55元>49.07元>41.33元

根据这一排序企业应选择在第30天的时候付款。与上面的决策——第50天付款产生了矛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呢?这其实是相对数与绝对数的矛盾。比如有两个项目,一个项目投资100万元,一年的收益是20万元,另一个项目投资400万元,一年的收益是40万元。第一个项目的年投资收益率是20/100=20%,第二个项目的年投资收益率是40/400=10%,从收益率上看,应该取第一个项目,但是从绝对额上看,第一个项目只有20万元小于第二个项目有40万元,应该取第二个项目。一般的投资者碰到这种情况时决策的原则应该是:在充分利用资金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多的绝对额。因为有时候相对额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一个投资1元的项目,一年的收益绝对额是0.5元,尽管投资收益率是0.5/1=50%,但这种项目对投资者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而在影响现金折扣机会成本大小的因素有:现金折扣百分比,失去现金折扣后延期付款天数;影响利息额多少的因素有:贷款利率,贷款时间的长短。因此这一决策涉及多个因素,在决策上就不应单纯地根据一个因素来做决定,而应把多个因素同时考虑进去。因此,根据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上述例题中,还是在第30天付款对企业来说更划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然而要接近这一目标,却需要“师者”付出更多的努力,笔者只是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写下这些文字,尽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怀着诚恳的心,期待同行给与批评指正。

浅谈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的比较 篇4

商业折扣是指销货方在提供劳务或者销售货物时,由于购货方需求货物数量比较大等原因,从原有商品价格单上规定的价格中进行一定的数额或者比例的扣减,这种折扣方式的实质是在原定销售额的基础上进行扣减。一般情况下,这项扣减数都用百分比来进行表示:5%、10%等,实际销售价格是扣减商业折扣以后的净额。由于商业折扣是从商品价格中进行扣除,所以,卖方与买方都可以按照扣减后的售价来进行最终的计算,这种折扣方式也不会对企业的会计记录产生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比较好的促销手段,商业折扣对扩大商品销路非常有利,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促使购货方大批购买产品,实现企业的薄利多销。

现金折扣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客户尽快付清货款,从售价中出让一些经济利益给客户,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应收欠款的实收数会伴随着客户付款及时程度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现金折扣采用2/10、1/20、n/30等来进行表示。具体的意思是客户如果在10天内付款,则给予客户2%的折扣;如果能在20天内付款,则给予客户1%的折扣;如果在30天内付款,则该客户就不会享受到企业折扣。该种折扣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使购货方及早付款,进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流通。

二、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的比较

1、时间及基数不同

商业折扣是从原有规定的商品价格单上的价格中扣减一定数额,在实现销售的同时折扣也完成交易。而现金折扣则是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即让客户看到他们可以享受的优惠条件,但是客户是否能够享受到合同里面规定的折扣,则要看其是否能够在折扣期内付款,属于哪个折扣期就享受哪种优惠条件,由于在销售发生的同时无法确定何时收到货款,所以销售和折扣的实现不是同时进行的。商业折扣的基数是货款的价格,即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而现金折扣的折扣基数是应收货款,这里面就包括了货款和增值税的合计额。

2、性质和作用不同

商业折扣可以从价目单价中扣减的一定数额,因此,商业折扣可以作为一种调整价格的有效手段,当价格需要发生变动和调整时,可以根据调价幅度,在货品价目单上确定与此相关的折扣率,调整后的价目单价格即为实际的售价额。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可以采取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措施,根据客户不同的销售量给予他们不同的折扣率。通过折扣率的不同来鼓励顾客尽量多的购买商品,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实现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现金折扣是企业为了鼓励客户在一定时期内尽快还款,允诺给他们的折扣优惠,这个折扣方式有一定的期限限制,现金折扣是一种有效地理财方式,可帮助企业尽快收回资金,减少被占用的资金以及坏帐损失,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会计核算方式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作了相应的规定。在新的税务制度下,如果企业采用折扣的方式销售货物,税法有相关的规定,若销售额和折扣额是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的,则可以按照折扣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来计算增值税;若折扣额是另外开的发票,都不能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1)商业折扣

比如:A企业生产的某商品的报价单价格为100元,为了进行促销,A企业给予一些大客户10%的商业折扣,即实际情况下的销售金额为90元,增值税税率为17%。

若发票开具的金额直接为90元(一行写售价100元,另一行写折扣10元),那么会计记账应该为:

借:应收账款等105.3

贷:主营业务收入9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3

若发票开具的金额为100元,另外又开具了10元的折扣发票,那么会计记账应该为:

借:应收账款等105.3

营业费用1.7

贷:主营业务收入9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2)现金折扣

方法一:总价法

在总价法下,应收账款按企业销售商品的实际售价,也就是在没有扣减现金折扣之前的金额,记作入账金额。

方法二:净价法

这种方法是指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入账价值。该方法是把客户取得现金折扣看作正常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认为客户都能提前付款,把那些因为客户超期限付款而多收的款项,认为是提供信贷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在收到账款时入账,作为直接冲减财务的费用。

三、结束语

虽然现金折扣与商业折扣都是企业进行促销的有效手段,但是因为两者在实现的时间及基数、销售方式、税务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致使两者折扣方式在会计处理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要对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进行正确地区分和核算,以使他们符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税收规定。在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要全面分析税收、促销费用以及融资费用之间的关系,有效利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晓东.现金折扣刍议[J].冶金财会, 2002;12

[2]孙宝民.试谈现金折扣及其会计处理[J].中国农业会计, 2004;10

[3]王玉敏.现金折扣与理财浅论[N].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1;3

现金折扣会计处理争议分析 篇5

一、现金折扣会计处理存在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是, 现金折扣是否折税, 或者说, 折扣额的计算是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还是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基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现金折扣考虑增值税。这种方法是含税折扣, 现金折扣的计算是在应收账款的基础上进行, 折扣额=价税总和×折扣率。

例如, 某企业销售一批货物给A公司, 售价 (不含税) 20 000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3 400元。为了及早收回货款, 规定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 货物已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 企业在货物发出时确认收入, 会计分录为:借:应收账款23 400;贷:主营业务收入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3 400。

(2) 如果上述货款在10天内收到, 按该种方法, 折扣额=23 400×2%=468 (元) , 实收款=23 400-468=22 932 (元) , 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22 932, 财务费用468;贷:应收账款23 400。

这种方法的理由是:现金折扣是针对应收账款而言的, 它应当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在内, 现金折扣的目的是鼓励债务人在规定期限内及早付款给债权人, 显然此处的“款”应包括应收取的税款。

第二种方法:现金折扣不考虑增值税。这种方法是不含税折扣, 现金折扣的计算是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基础上进行的, 折扣额=价款×折扣率。依前例, 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 企业在货物发出时确认收入, 会计分录同上。

(2) 如果上述货款在10天内收到, 按该种方法, 折扣额=20 000×2%=400 (元) , 实收款=23 400-400=23 000 (元) , 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23 000, 财务费用400;贷:应收账款23 400。

这种方法的理由有三个: (1) 符合现金折扣的定义。现金折扣是销货企业对于提前支付货款的客户所给予的低于销售价格的优待或价格上的折让, 现金折扣本质上就是价格优惠, 因此, 客户在折扣期限内付款, 享受现金折扣优待的应仅是销售货款部分, 而不应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部分。 (2) 从销售业务流程分析, 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在前, 发生现金折扣在后。销售方销售货物时按销售全额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额和开具发票, 在实际收到销售货款后, 再按折扣额给购货方开具发票或单据入账。现金折扣是无法在开票时体现出来的, 所以应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并允许税前扣除, 而不是抵减销售额从而少缴流转税。因此, 现金折扣的计算是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基础上进行的, 计算现金折扣时, 只能按货款计算, 增值税不能一起折。 (3) 符合配比原则。上例中, 在增值税不折扣情况下, 计入财务费用的现金折扣400元与主营业务收入20 000元之比为2%。如果按第一种方法, 以价税合一作为现金折扣计算基数, 则财务费用468元与主营业务收入20 000元之比为2.34%, 不等于现金折扣, 即费用没有与收入配比。

二、分析与结论

上述争议实质是折扣多少的问题, 而不是折扣额如何计算的问题。先分析第二种方法的理由。第一个理由不成立,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六条的规定,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 而非 (不含税) 价格优惠。因此第二种方法符合现金折扣定义的说法不成立。如果说第二种方法的折扣率是2%, 根据该方法计算出的折扣符合折扣的定义, 那么第一种方法符合折扣定义的折扣率就是2.34%, 即如果将第二种方法的折扣率改为2.34%, 实质上就是第一种方法, 这样一来, 问题就转化为折扣策略。因此第一个理由没有意义, 并由此引出第三个理由, 即第一种方法的费用没有与收入配比的说法也就不成立。再看第二个理由, 从销售流程来看, 发生折扣时, 作为销售方均只需按实收款开出一般收款单据, 在收据单据备注栏注明金额和折扣额即可, 且并没有少缴流转税, 两种方法的应交增值税额是相同的。

浅析现金折扣的涉税问题 篇6

现金折扣又称销售折扣, 是企业为敦促客户尽早付清货款而给予的一种资金减让, 本质上是一种融资行为。《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 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 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75号) 第1条第5款规定: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 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 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十六条:财务费用是纳税人筹集经营性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其他非资本化支出。

可见, 在制度层面上, 现金折扣并不存在税会差异, 都应按总价法确认收入, 计入财务费用, 并可在税前列支。而销售折让是在允许开具红字发票后, 购销双方调整收入和增值税。

二、现金折扣在税收实务中的困境分析

在税收实务中, 相关法规没有明确现金折扣记账时所需的原始凭证, 更没有明确规定折扣率的限制比例。实务操作方面的缺失, 导致企业为减少涉税风险, 对现金折扣避而远之, 或者将现金折扣业务变相地转化为销售折让形式。可见, 什么是所得税合法扣税凭证是所得税管理的难点, 折扣差额部分难以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成为实务操作困难的根结所在。到底是坚持“以票控税”, 还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

实践中有两种做法, 一是认为所得税管理与流转税挂钩, 只要上游环节具有流转税纳税义务的交易行为, 下游环节就必须有发票作为合法扣税凭证才可以税前扣除, 即所得税与流转税的联动说;二是认为所得税和流转税的管理不能混为一谈, 只要有合同及其他证明业务真实性的资料, 就可认定其具有合法扣税凭证, 而上游环节是否缴纳流转税属于另外一个法律责任。

如果按照“联动说”, 既然购货方享受现金折扣作为一种理财收入, 该项理财收入是否需要按照“金融保险业”科目征收营业税呢?显而易见, 营业税中的金融利息是一方让渡资金使用权并在到期后收回本息, 而现金折扣中购货方享受折扣优惠并非将资金贷与销货方的缘故, 而是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付了本应付的款项, 故不能适用应征收营业税的规定。再者, 折扣部分也不能理解为价外费用, 因为价外费用只限于销货方, 而现金折扣的受益方为购货方。现金折扣计量时限于对货款本身的减让, 无需调整增值税部分。所以, 笔者认为, 现金折扣对于购货方而言并不涉及流转税问题。

三、建议

现代商业活动中赊销频繁, 销售环节与收款环节严重分离, 现金折扣已成为一种常用的商业惯例。然而, 现金折扣非常容易与佣金回扣、坏账损失等相混淆, 所以税务机关如何辨别业务的真实性、企业如何证明业务的真实性就显得相当重要, 这就需要税企双方的共同努力。

税务机关层面:首先, 税务机关应当明确允许现金折扣可以税前扣除需提供的资料, 应当包括: (1) 注明了折扣标准、折扣率的销售合同或协议; (2) 银行支付凭证; (3) 根据合同或协议开具的折扣结算单据, 从而确保收、付双方在账面上反映相吻合。然而, 难题依然是差额部分应开具何种折扣结算单据?笔者认为可以由折扣受益方 (购货方) 开具标明“现金折扣”字样的收款收据, 用于证明业务的真实性, 这样便于操作。其次, 应当进一步明确折扣率的限制比例, 以避免企业对现金折扣的过度使用。作为本质上的融资行为, 收款方不可能为了尽早收回货款而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 即不可能给予对方过高的折扣比例, 否则就可能会偏向于债务重组或利润操作。因此, 应当参照其他融资行为或行业惯例, 对现金折扣的折扣率进行限定, 对于超出部分不允许税前扣除。

现金折扣计算与会计处理探讨 篇7

一、现金折扣计算方法

现金折扣计算的争论焦点集中在折扣额计算基数方面, 即折扣额的计算是以应收账款 (含税销售额) 为基础还是以主营业务收入 (不含税销售额) 为基础。为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 现金折扣的计算以应收账款 (含税销售额) 为基数, 折扣额=价税总和×折扣率。例如, 某企业销售一批货物给A公司, 售价 (不含税) 20000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元。为了及早收回货款, 规定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 如果上述货款在10天内收到, 则:折扣额=23400×2%=468元, 实收款=23400-468=22932元。采用这样方法的理由是:现金折扣是针对应收账款而言的, 它应当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在内, 现金折扣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债务人在规定期限内及早付款给债权人, 显然此处的“款”应包括应收取的税款。

第二种方法, 现金折扣以主营业务收入 (不含税销售额) 为基数, 折扣额=价款×折扣率。依前例, 折扣额=20000×2%=400元, 实收款=23400-400=23000元。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一是符合现金折扣的定义。认为现金折扣是销货企业对于提前偿还货款的客户所给予的低于销售价格的优待或给予价格上的折让, 现金折扣本质上就是价格优惠, 因此, 客户在折扣期限内付款, 享受现金折扣优待的应仅是销售货款部分, 而不应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部分。第二是从销售业务流程看, 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在前, 发生现金折扣在后。销售方销售货物时按销售全额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额和开具发票。在实际收到销售货款后, 再按折扣额给购货方开具发票或单据入账。现金折扣是无法在开发票时体现出来的, 所以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并允许税前扣除, 而不是抵减销售额而少缴流转税。因此, 现金折扣是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基础上进行的, 计算现金折扣时, 只能按货款计算, 增值税不能一起折扣。

二、现金折扣计算方法分析

先分析第二种方法。第一点理由不成立,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六条的规定,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 而非 (不含税) 价格优惠。因此第二种方法符合现金折扣定义的说法不成立, 并且这个理由也没有意义:如果说第二种方法的折扣率是2%, 且其中的折扣符合折扣的定义, 那么在增值税税率为17%的情况下, 第一种方法符合定义的折扣的折扣率就是2.34%, 即如果将第二种方法的折扣率改为2.34%, 实质就是第一种方法, 这样, 问题就转化为折扣策略, 因此第一点理由没有意义。再看第二点理由, 从销售流程看, 发生折扣时, 作为销售方只需按实收款开出一般收款收据, 在收据备注栏注明全额和折扣额即可, 且并没有少交流转税, 两种方法的应交增值税额是相同的。

再分析第一种方法。实际上是第一种方法的现金折扣符合现金折扣的定义。依据定义, 现金折扣应是一种债务折扣而不是收入折扣。和商业折扣不同的是, 能否发生现金折扣和发生多少现金折扣, 只有在商业交易后, 延期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所以计算现金折扣时, 按照包含增值税的债权金额来计算, 要比按照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来计算, 显得更为方便。如在零售企业, 按含税售价核算, 一般不会先按含税销售额计算不含税销售额, 再按不含税销售额来计算折扣, 而会直接按含税销售额打折。

可见, 上述争议实质是折扣多少的问题, 而不是折扣额如何计算的问题。第一种方法更加简便。当然, 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究竟如何确定, 最主要还是看购销双方之间的约定。而在理论上, 在相关案例中明确购销双方之间有关现金折扣计算方法的约定, 就能避免这种争议。

三、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

事实上, 上述争议纯粹是理论上的一种争议, 在会计实务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实际购销业务中, 双方肯定会事先明确或者约定现金折扣计算方法。承前例, 企业在货物发出时确认收入, 以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或普通发票) 记账联等为依据, 分录为:

上述货款在10天内收到, 购销合同约定现金折扣按含税销售额计算, 折扣额=23400×2%=468 (元) , 实收款=23400-468=22932 (元) , 以开出的一般收款收据 (备注栏注明全额和折扣额) 等为依据, 分录为:

假设合同约定现金折扣按不含税销售额计算, 其他条件不变, 折扣额=20000×2%=400元, 实收款=23400-400=23000元, 以开出的一般收款收据 (备注栏注明全额和折扣额) 等为依据, 分录为:

参考文献

现金折扣的财税处理之我见 篇8

一、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中对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比较混乱,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也较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是现金折扣的入账科目,即现金折扣是抵减营业收入还是计入财务费用;二现金折扣的计算依据,有的认为是不含税的商品售价,有的则认为是含税的价格或是应收账款总额。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现金折扣的入账科目

对于现金折扣的最终处理,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折扣应作为营业收入的减项,从营业收入中扣除。其理由是,现金折扣通常产生于企业的销售活动,因此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体现其经营活动的性质,因此,现金折扣意味着销售收入的减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按合同中确定的商品或者劳务的销售价格核算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折扣应于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科目,而不能作为营业收入的减项。其理由是:销售方给予客户的现金折扣,实为融资性质的理财费用。在会计处理上应作为财务费用入账。我国的会计制度基本采纳第二种观点,即将未减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以此确定应收账款和收入的入账价值。现金折扣须待客户在折扣期内实际支付货款时才予以确认,作为期间费用即财务费用处理。现举例说明两种处理方法的差异。

例1甲企业销售一批材料给乙企业,销售价为10万元,成本8万元,增值税率为17%,增值税额为1.7元,给乙企业的折扣条件为:2/10, N/30。同时双方约定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为不含税价格。

若甲公司采用第一种处理方法,需待乙公司提前付款时方可确认收入,其会计处理为:

若甲公司采用第二种处理方法,确认销售收入时,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

当乙企业在10天内付款时,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

通过上述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方式下,甲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并没有差异,但对其经营损益的影响却不同,第一种处理方式下甲企业的经营利润为1.8万元,第二种处理方式下则为2万元。所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评价。

(二)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

我国会计准则仅规定现金折扣应计入企业的财务费用,但是对于现金折扣额应如何计算这一问题则是一片空白,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是以不含税销售价格作为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其理由是,现金折扣是对价款的折扣,而不是价税总额的折扣。增值税属于企业替第三方(即国家)代收的款项,不是企业的收入。另一种是以应收账款作为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其理由是,现金折扣的本质是债务的减让,而债务包括货物或劳务的价款及相应的增值税,因此,以全部债务为基础的现金折扣自然应以货物或劳务的价款及相应的增值税为核算基础。具体到上例,若以不含税销售价格作为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甲企业收到账款时的会计处理为:

若以应收账款作为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甲企业收到账款时的会计处理为:

通过计算得知, 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 销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并无差异, 但甲企业多承担财务费用0.234万元和少收2012年第7期中旬刊 (总第486期) 时代Times取银行存款元0.234万, 这同时又会影响到企业的当期利润和应缴所得税。

二、现金折扣的税务处理

现金折扣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从其发生到相关的会计处理与核算,始终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财务费用”等会计科目联系在一起,进而影响到企业应缴纳的各项税费。因此,对现金折扣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现金折扣的税务处理。现金折扣对销售企业纳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应缴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两个方面。

(一)增值税

根据《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均不得减少作为增值税计税依据的销售额,即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不受现金折扣的影响。从现金折扣的会计处理来看,若将其作为销售收入的减项,实质上是减少了企业销售额,但销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产品的正常销售价格,这给企业偷逃税费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把现金折扣作为销售收入的减项,可能也是基于此种考虑。从现金折扣的计算基数来看,即使现金折扣的计算以含税价格为基础,不是说企业给予客户这部分折扣就可以少缴税金,其实质是销售企业替客户缴纳了那部分折扣的增值税。

(二)所得税

现金折扣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主要是现金折扣的计算基数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前已述及,在现金折扣计算基数一定的情况下,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还是作为销售收入的抵减不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但是,我们应注意到,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现金折扣应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对现金折扣的计算采用不同的基数,计入企业当期财务费用的数额是不同的,由于财务费用可在税前扣除,其计算结果又会影响到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企业所得税的申报。而现金折扣究竟是以不含税价格还是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计算,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都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说明,会计实务界多数以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也有按应收账款为基础计算的,理论界对此也是分歧较大。

三、笔者的观点

实务中会计和税务人员对现金折扣处理的混乱,客观要求财政和税务部门对此作出具体的规定,规范和统一其实务操作,以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税负公平。鉴于理论界对现金折扣财税处理的分歧及相关法规的未及之处,笔者提出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现金折扣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不应作为销售收入的抵减

笔者比较赞同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这一问题的规定, 因为现金折扣属销售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 虽然应收账款产生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但它一经形成, 对其进行管理而引发的相关活动便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分离, 应属于金融领域的活动, 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另外, 从现金折扣的本质来看, 是为了提前获取货币资金的使用权、减少资金被购货方无偿占用的机会成本而付出的代价。这充分体现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理念, 所以, 现金折扣实质上是销货方的一项贴现业务。在发生时应该根据其自身性质纳入财务费用领域内核算, 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上最终将其归入“财务费用”科目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二)现金折扣的计算应以应收账款为基础,不应以不含税价格为基础

对于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会计和税法均未给出明确规定,一些学者认为,现金折扣额的计算应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由购销双方自愿协商确定,无论按哪一个基数计算,都没有违背税法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这种说法貌似有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其实是不正确的。若由企业自由选择现金折扣的计算基数,会导致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另外,从公平性的角度来看,现金折扣的实质是销货方的一项贴现业务,贴现是针对整个应收账款而言的,因为销售企业可以提前使用的货币资金不仅包括商品价款,而且包括增值税,销售企业应为所有账款的提前使用支付成本。最后,在增值税涉及的三方关系中,销售企业虽属于“中间人”,但在一定时期内其可以仍然使用客户交付的增值税。也就是说,增值税的最终去向并不影响其作为现金折扣的发生基础。因此,为体现公平性原则,也为了统一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现金折扣应以应收账款为基数来计算。

(三)税法应统一现金折扣的计算基础并认可现金折扣下的财务费用

针对部分企业以应收账款为基数计算现金折扣,一些税务派的学者持质疑态度,其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减少了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导致税款流失,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对此,笔者认为,判断一项经济业务的涉税处理是否合理,不能依据其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国家税收,而要看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经济交易的实质。国家的税收固然需要保障,但企业的正当利益也应考虑。企业对客户提供的现金折扣(包括对增值税部分的折扣)与其他形式的财务费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筹资支出,理应作为一项期间费用允许税前扣除,在纳税申报时无需调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的现金折扣应于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且应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计算。采用这种方式处理,准确反映了现金折扣的内涵,实现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摘要:对现金折扣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都还没有一个具体、权威的解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现金折扣的理论阐述也比较笼统。理论上的真空造成了实务操作中的模糊和混乱, 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也不能满足实务界会计操作人员的现实需要。因此, 对于现金折扣下的会计及税务处理工作, 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更要完善和规范相关政策和法规。这不仅有助于真实、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 而且对维护税法的公正、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协调企业之间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供多种现金折扣条件下的财务决策 篇9

一、应付账款的现金折扣及其机会成本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暂未付款而欠对方的账项。卖方利用这种方式促销, 对于买方来说延期付款则等于运用卖方的资金满足自己短期的资金需要。在西方, 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为早日收回赊销资金, 一般都会在付款条件上采用一定的现金折扣等优惠形式。

现金折扣是供应商销售商品时, 为鼓励客户及早付款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企业购买材料时, 如果在规定的日期内付款, 则可享受折扣从而获得收益;如果企业在规定的日期后付款, 则不能享受折扣, 这就意味着企业因选择在规定的日期后付款而丧失收益, 这就是放弃折扣的机会成本。

比如, 信用条件为“2/10, n/30”, 表示如果企业在第10天付款 (在10天内付款均可享受现金折扣, 但理性的财务人员应该在第10天付款) , 便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 如果在10天以后即在第30天付款, 则不能享受现金折扣, 按全价付款。如果企业超过规定的信用期30天推迟付款, 往往会降低企业的信用, 从而使企业日后付出更沉重的信用代价。所以明智的企业一般是不会延期付款的, 对延期付款问题我们在此不进行讨论。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以上“2/10, n/30”的信用条件, 是在第10天付款还是在第30天付款的互斥决策问题。如果在第10天付款, 则因提前20天付款获得2%的收益;或者是, 在第30天付款, 则因推后20天付款而占有资金放弃了2%的收益。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是相对的, 所以称为机会成本, 它并不是企业真正发生的成本。而享受现金折扣的收益是绝对的, 它是企业提前付款真正获得的资金收益。

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 (或称享受现金折扣的收益) 计算公式为:

是否享受现金折扣的决策原则是:

第一种情况:企业没有资金, 可以借入资金。如果借款利率<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 则应享受折扣, 反之, 则放弃折扣。

第二种情况:企业有资金, 可以进行短期投资。如果短期投资收益率>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 则应放弃折扣, 反之, 则享受折扣。

第三种情况:有多种信用折扣条件。应享受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率最大的。

如果企业根本没有资金, 也不能在折扣期最后一天借入资金, 则只能放弃现金折扣, 这种情况根本不需要决策, 也就不存在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 因为需要决策的情况最少是两种方案择一。

二、多种现金折扣情况下的决策问题

对存在一种现金折扣条件, 比如“2/10, n/30”的信用条件, 决策没有争议。我们对存在多种现金折扣与多家公司提供不同现金折扣情况下决策的问题分别进行探讨。

1. 存在多种现金折扣情况。

存在多种现金折扣, 是指在不同的信用期销货方提供不同的现金折扣条件, 随着信用期的延长, 折扣百分比下降, 目的也是促使企业尽快偿还货款。对存在多种现金折扣下的决策问题, 我们认为会计职称考试辅导教材《中级财务管理》的讲解存在误区。教材例5-1如下:

公司采购一批材料, 供应商报价为1万元, 付款条件为:3/10、2.5/30、1.8/50、N/90。目前企业用于支付账款的资金需要在90天后才能周转回来, 在90天内付款, 只能通过银行借款解决, 银行利率为12%。请确定公司材料采购款的付款时间和价格。

根据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计算公式, 10天付款方案, 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为13.92%;30天付款方案, 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为15.38%;50天付款方案, 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为16.50%。由于各种方案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均高于借款利率, 因此决策为要取得现金折扣, 借入银行借款以偿还货款。

10天付款方案, 得折扣300元, 用资9 700元, 借款80天, 利息258.67元, 净收益41.33元。

30天付款方案, 得折扣250元, 用资9 750元, 借款60天, 利息195元, 净收益55元。

50天付款方案, 得折扣180元, 用资9 820元, 借款40天, 利息130.93元, 净收益49.07元。

结论为:第30天付款是最佳方案, 其净收益最大。

我们认为, 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由两部分组成:折扣百分比/ (1-折扣百分比) , 这个收益率是放弃现金折扣, 即推迟付款 (信用期-折扣期) 天与信用期付款相比而放弃的收益。这个收益率或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 是从信用期到折扣期这段时间获得的收益 (折扣期付款) 或是发生的损失 (信用期付款) , 这样的收益或损失一年中可以重复360/ (信用期-折扣期) 次, 二者相乘就是年收益率, 也即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 (年成本) 。针对以上例题, 应该是:

10天付款方案, 得折扣300元, 用资9 700元, 借款80天, 利息258.67元, 净收益41.33元, 年净收益为185.985元[41.33×360/ (90-10) ]。

30天付款方案, 得折扣250元, 用资9 750元, 借款60天, 利息195元, 净收益55元, 年净收益为330元[55×360/ (90-30) ]。

50天付款方案, 得折扣180元, 用资9 820元, 借款40天, 利息130.93元, 净收益49.07元, 年净收益为441.63元[49.07×360/ (90-50) ]。

结论为:50天付款方案为最佳, 其年净收益最大。这样, 与放弃折扣的信用成本率为16.50%的结论相一致。

以上例题净收益的计算, 是对一次互斥方案而采取的决策, 而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 是针对一年中此种情况重复发生的方案的决策。

2. 多家公司提供不同现金折扣情况。

针对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提供现金折扣情况下的决策问题, 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是这样阐述的:如果面对两家以上提供不同信用条件的卖方, 应通过衡量放弃折扣成本的大小, 选择信用成本最小 (或是所获利益最大) 的一家。

比如该教材例15-2如下:某企业购入货物10万元, 如果有甲、乙两家供应商, 甲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条件是2/10、N/30;乙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条件是1/20、N/30。该企业放弃甲供应商提供的现金折扣所负担的成本为36.7%, 放弃乙供应商提供的现金折扣所负担的成本为36.4%。决策结论是:后者的成本较低, 故选择乙企业作为供应商。

我们认为, 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是相对于享有折扣而言的, 如果根本无法享有现金折扣, 则只能选择放弃, 这种情况根本就不是做决策, 因为不存在互斥决策方案。只有企业在自己具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或可以借入资金的情况, 即可能享有也可能放弃的情况下才需要决策。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分两种情况讨论:

一种情况是, 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或是有短期借款能力可以偿还货款。以上例题, 假如某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偿还货款, 且其短期投资收益率小于36.4%, 则它应该选择享受现金折扣。如果需要从两家供应商中做选择, 由于享受现金折扣的收益率甲供应商高于乙供应商, 故应该选择甲供应商。如果其短期投资收益率大于36.4%, 但是小于36.7%, 则还是应该享受现金折扣, 选择甲供应商。如果其短期投资收益率大于36.7%, 则应该选择放弃现金折扣, 那么选择甲供应商与乙供应商是一样的。

另一种情况是, 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自有或借入) 的情况不确定, 但是可以预测不同期间发生的概率, 这时应该用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乘以概率后的成本率来进行比较。比如上例中, 如果企业在购货后10天内能够筹集到资金的概率为0.3, 20天内能够筹集到资金的概率为0.5, 则选择甲供货商的收益率为:36.7%×0.3=11.01%, 选择乙供货商的收益率为:36.4%×0.5=18.2%。如果决定享受现金折扣, 则应该选择乙供货商。

结论是, 当企业决定享有现金折扣, 即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大于借款利率, 或是短期投资收益率小于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的情况下, 应该选择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最大的一家, 因为享有的收益是现实收益;当企业决定放弃现金折扣, 即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均小于借款利率, 或是短期投资收益率均大于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时, 选择任何一家都是一样的, 因为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是机会成本, 是相对于各自享有现金折扣而言的, 并不是现实损失。

所以我们认为, 存在两家以上公司提供现金折扣情况下的决策, 仍然是选择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率最大, 即享有现金折扣的收益率最高的企业。因为选择哪家企业作为供应商, 是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提前做出决策, 这样选择可以使企业在未来状态不确定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

当然, 存在现金折扣条件下的财务决策, 应该结合企业的各种情况来综合考虑, 比如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存货的最优采购批量及其订货间隔、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及流动资金的稳定性等等, 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权衡, 以使企业在保证基本的资金需求的前提下, 实现流动资金的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复合保温技术下一篇:四强化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