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2024-05-01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精选十篇)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篇1

一、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活动,通过师生双方的交际,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以达到同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理解和熟悉教材,安排英语教学活动。要把教学活动活化为生活交际,吸引学生参与,保证课堂的交际化。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是学习英语的纽带,也是目的。没有交际,英语教学也就不存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 先要确立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课堂交际活动的开 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要把学生当作有自觉能动性的人,有一定能力的主体。如果教师总是以“唯我独尊”“居高临下” 的态度教学,我讲你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摆设,那么学生就很被动,潜能和主动精神很难得以发挥,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内不敢越雷池一步,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搞好英语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真组织好每堂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不断交际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强化主体意识。因为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则不能调动其主动性、学习积极性。

2. 营造交际氛围,开展交际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

(1)通过提问吸引学生进行交际练习。提问是一种练习,不能把练习当作检查,一旦有检查性质,学生就会有压力感,练不起来。例如: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要调节声调、表情使之像问话,而不是审问。在学生回答时,要随时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当学生回答时,教师应及时做出反应,表示态度。例如: No,I’ve never beer there. 教师可接着说道:Really?But that’s OK.Maybe you have a chance to go there someday.这告诉学生,老师在倾听他们的回答,回答受到重视,并且具有交际价值。同时, 在练习中还要重视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强化学生参加交际活动的信心 。 如 :Very good、Great、Interesting、That’s nice、That’s a good idea、I think so.按照英语习惯也要注意礼貌语言的使用,例如 :Please、Thank you、Excuse me、I’m sorry、You are welcome、It does’t matter.这样,通过提问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进行交际。

(2)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自由地开展问答或对话活动,使课堂交际活动充分展开。师生对话时,教师要灵活多变,起到交际的表率作用。比如,学生问教师“:Do you like football?”起始阶段,为了练习基本的句子结构,一般回答“Yes,I do”或“No,I don’t”。随着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应当有后续语言,以丰富学生的外语交际活动。例如,上例中可回答为:Yes,I like it very much./I think it’s interesting./I often play it with my friends./What about you?或者No,I don’t like it at all.But I like basketball. 学生之间开展问答对话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广泛地进行交谈,不要局限于课文中的句子,应指导学生适当地插入、引申、或变换句子,这样课堂的交际活动就广泛地开展起来。

(3)设立交际情景,开展活动,把课堂交际活动推向高潮。 要更新教学观念,设立各种交际情景,定期组织活动,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形式。例如,可开展对话活动、游戏表演、猜谜活动、故事接龙、戏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以便学生有效地驾驭英语这一工具。

三、开展交际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从头做起,持之以恒。从每一节课抓起,从长远考虑, 不要看到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就惊慌失措,要依据情况灵活调整。 (2)对活动的组织要精益求精。常搞常新,吸引学生乐于参加同时又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3)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教师是引导者、示范者、讲解者和监督者,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排除干扰,化解矛盾,掌握时间。这一切,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4)每次交际活动后可以做一些小结,概括地指出一些共性问题,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英语教师要致力于教材的发掘,精心地设计好每一节课,使学生从教育内容中受到感染,从师生交际中得到鼓励,从学生与学生的交际中增强自我意识,学到交际的行为规范,达到培养交际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四、结束语

英语教师应该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以新大纲为指南,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摘要:交际是学习英语的纽带,也是目的。英语教师应该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以新大纲为指南,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篇2

关键词:英语口语。情景教学。交际能力

职业院校的教学重点应以满足学生的工作需求为中心。笔者作为一名在职业院校工作多年的英语教师,积极思索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方向,努力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力争使英语教学达到实用的目的。笔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与实验,对职业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教系统的教学,它主要以满足就业(或岗位)需求为目的。现实的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覆盖听、说、读、写和译等英语能力的全方面。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因屡次受挫而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因课容量有限,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等原因,很难达到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对听、说、读、写和译五种能力的训练,常常顾此失彼,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使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真正满足岗位所需,笔者就“学生亟待提高的英语能力”和“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两个问题,对在校生(两个班共76人)和毕业生(涉及2002级到2004级学生共84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作了随机调查。

对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在校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满足工作的需要,而且他们认为自己亟待提高英语听、说和阅读方面的能力。对毕业生所作调查的结果:84%的毕业生参加过或想参加英语培训班,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且他们在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英语的听、说和读三方面。这个结果和在校生认为自己英语能力亟待提高的三个方面正好吻合。因此,笔者可以确定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听、说和阅读能力。本研究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笔者从多个教学法或教学流派中(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和情景学习)得到启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中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在该情景中学习和练习英语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与同伴、老师的实际交流中学会使用学到的英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1)情景化教学方法能否使课堂的学习更接近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否可以刺激英语学习的输入?

(2)情景化教学方法能否激励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活动,是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情景化教学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情景化英语口语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在语言教学流派中,“情景化英语教学方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综合了几种教学方法和流派的特点。为了能更好地解释“情景化英语教学方法”,笔者阐述了与之相关的三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和情景学习,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对“情景化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陈述。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可以看作是以情景为基础的最早的教学流派。它是20世纪30到60年代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提出的,最初用于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曾对中国的英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情景教学法主要的特点有:语言教学从口语教学开始,教学材料首先以口语的形式呈现,其次才以书面形式给出。课堂使用的语言为目标语(英语)。新的语言点在情景中引入和练习。

其中第三点是情景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它强调语言的引入和学习应与它使用的情景相联。情景教学法有三个步骤:输入知识和材料,通过重复加强记忆,在实际中使用直到成为个人能力。情景教学法希望学习者能够将课堂情景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以外的情境中去。这一点对解决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有很大帮助。

2、交际法。

经过约30年的发展,情景教学法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又提出了“交际法”来取而代之。交际法旨在:

(1)语言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2)教学过程的设计为语言教学和提高交际能力服务。

交际法主要的特点有:对话为交际功能服务,而不是用于背诵。语境化为基本原则。语言学习是学习如何进行交际。努力达到有效的交际。从一开始就应鼓励学习者进行交际。可以有限使用母语和翻译。交际能力是最终目标。流利和能够接受的语言是基本目标。通过对交际语言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交际法采用了“做中学”和“经验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设计中采用了“及时”而不是“延时”的交际活动练习,在本研究中用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3、情景学习。

情景学习是最具“情境”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普通的学习理论。在语言学习方面,它强调“语境”中的学习,“情境学习应该在一个虚拟的、有语境的环境中进行。比如,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学生必须练习说该语言。课堂活动应该为学生提供练习使用新语言的充分机会。”因此,在“虚拟”的环境中练习使用新学的语言成为情景学习中语言学习的最核心部分。

以上述三种教学法为理论基础,笔者提出了本研究的教学方法——情景化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综合上述三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教学实验和教学设计中,创设具体的学习情景。新语言点通过情景来导入。语言和结构的分析以情景需要为基础。在虚拟的环境中练习英语口语。

三、以“情景”为基础的教学实验设计。

情景化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景(该情景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景相似),为学生提供在该情景中学习和练习英语的机会,通过使用与学生的生活相近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设计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设计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与同伴或老师进行交流,练习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验中,笔者将所教的两个班作为试验班和对照班,对两个班的入学成绩(该成绩作为前测)和对两个班学生所作的“英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并且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和男女生比例几乎一样(实验班38人,29男9女,对照班38人,28男10女)。根据现用的教材和实际的教学计划,在为期16周的实验中设计了6个情景:Meeting on Campus,Meeting My Family,Going Shopping,Asking and Following the Way,Offering and Ordering,and Making a Trip。在实验班采用情景化教学法授课,并且使用除课本和练习册外一切可用于创设情景的手段和教学材料。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法授课,使用课本和练习册作为教学依据,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将两个班学生的成绩进行对照,从而判断该项研究设想的真实与否。

对照班的教学设计: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座位固定,课堂学习以课本为依据,通过反复朗读对话、课文来获得英语知识,通过句型操练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老师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控制课堂进度,是口语练习的引导者、操纵者和顾问,同时还是课堂的评价者。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上是被引导者和被组织者,接受老师发出的教学指令,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按老师的期望完成对话练习或背诵任务。

实验班的实验设计:实验班的教学设计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为中心,学生的座位不固定,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同的调整,便于进行授课,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活动。

在实验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有两类:

(1)和对照班一样的课本和根据课本内容所设计的一些表格,用于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

(2)还采用了实物、图片、多媒体(电影片段、幻灯片)等手段来烘托创设的情景,使虚拟的情景更加真实。实验班的课堂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设计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顾问和研究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教学进程和评价环节、内容和任务的选定等等。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16周的教学实验中,笔者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来采集和分析数据,主要有:

(1)前测和后测。

学生的入学考试作为前测,后测包括纸笔形式的试卷和口语形式的考试,在16周末两个班统一进行考试。采用SPSS对前、后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用于对比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的变化,从而判断实验是否有效。

(2)调查问卷。

用于调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情况和毕业生日常使用英语的情况。

(3)课堂观察。

采用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FIAS)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参与课堂的数据,用于量化分析学生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上的表现。

(4)座谈。

从实验班和对照班各抽出12名学生(照顾优、中、差生和男女生比例),在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为保证所得信息的真实,座谈由其他老师代做,对谈话录音,根据谈话所获得的信息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情景化教学方法”的反馈。

五、结论。

经过16周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的观点“通过创设情景的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验证。在创设的一系列情景中,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掌握了更多的语言输入,接触更多的语言素材),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交流上,而不是放在对语言本身的注意上。由于创设的情景非常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或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再现,这就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中的情景直接“移植”到课堂之外,将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直接“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使困扰老师和学生多年的问题——所学非所用,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难题得到解决。

笔者认为本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情景化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和“情景学习”为理论依据,但它吸取了三种教学理论所长,并且取长补短,避免了三种教学理论自身的缺陷,可以说是对教学理论的一种补充。从现实情况来看,本实验对职业学校如何搞好大班口语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将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强调和证明了“情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可模仿的例子,也使笔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论英语词汇教学的交际化 篇3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交际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交际法词汇教学注重词汇在句子和语篇中的功能,提倡设置相关的或和学生经历相近的语境,在教学中融抽象、枯燥的词汇教学于赋有实际意义的交际过程之中,借助语言传递、交流信息的同时,使学生下意识地将特定词汇纳入实际,从而切实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实际上,语言学习的宗旨即真正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

一、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教学历来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更多地推行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词汇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松懈状态,要么把词汇留给学生自行处理,要么把词汇从整体语言教学中游离出来,脱离语境,孤立地对单个词汇的发音和意义进行操练,致使学习者不能地把已知词汇用于交际中,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语言以掌握词汇为基础。学外语,在掌握了基本的语音、语法后,学习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扩展。所以,人们常以所掌握的词汇量来表征一个人掌握外语的水平。但大量外语学习者反映,他们学外语的主要困难在于词汇记不住。究其原因,他们学习词汇的方法是死记硬背。

二、词汇教学交际化的课堂运用

作为教师,有责任利用和借助各种手段将词汇纳入句子,将句子纳入语篇,从而使学生在语境中认知、掌握词汇,进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1、词汇教学过程交际化

与孤立地学单词相对应的是在语境中学单词。通过语境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已经不是新方法,很多学习者都这样做。但通过语境学新单词则不那么容易做到。在交际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语料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如: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可释义为:(1)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2)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不谈论这个话题。再如:He is well–known for long face.(他因脸长而著名 / 他因常闷闷不乐而著称。)

2、词汇策略教学贯穿始终

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学应侧重学习技巧、学习策略的训练。词汇教学中所应培养的包括词汇的记忆技巧和学习词汇的策略。教师在上课时不仅应结合课文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而且要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做到难易有别、重点突出。既要讲清词的常用释义,还要讲清用法以及搭配上的差异;既要进行同义词、反义词的对照,又要讲清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别。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白,英语词汇有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之分,不同类型的词汇有不同的学习策略。掌握多样的词汇学习策略,如通过词缀猜单词的策略,通过课后阅读扩大词汇量等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并具有持续扩大词汇量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思想要贯彻词汇教学的始终

交际化的词汇教学贯彻的是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师须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启发、诱导他们思考、想象、表达。果当然不一样。交际化的词汇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对词汇所进行的精加工学习。以所要掌握的词汇为话题进行交谈,生词则受到学生更多的关注,因而印象深刻。在交谈过程中,通过思 考、想象、回忆促进了生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或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实了所学词汇的意义,能增进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生不只是记住了单词,更掌握的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的积极词汇。所以,交际化的词汇教学能帮助学生大大提高词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交际化的词汇教学贯彻的是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师须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启发、 诱导他们思考、想象、表达。

4、课堂词汇教学交际化的运用

在课堂上用交际化的方式教学词汇,尽可能地把词汇教学与听、说等语言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词汇教学乃至英语课堂教学大有改观。比如,在教 wait for时,引导学生谈自己等公共汽车、等人的经历、感受;在教 birthday时,让学生谈及家人、朋友的生日及自己过生日的美好回忆;在教 earthquake时,引导学生谈及一些中外闻名的大地震、地震带及地震的起因,地震前的反应(如天气燥热,暴风雨,动物的异常活动),地震时的情景(如楼房摇晃,树木断裂等),地震后的惨状(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人畜伤亡等)。再如,常见学生把 Christmas写成 Chrismas,如果从该词的起源 Christ讲起,并结合介绍一些西方过圣诞节的风俗习惯,此种错误就会避免。所以,交际化的词汇教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记忆,能激起学生交谈的兴致,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初次接触词汇时,词汇就在他们头脑里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词汇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富有乐趣、轻松愉快的。

浅谈英语教学的交际化 篇4

一、整个教学过程要始终贯穿英语语言的交际化

要实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首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师生和生生交流都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来进行教和学。教师是整节课的策划人和指挥者, 用英语组织教学, 由浅入深的新课导入及各个环节的衔接都应自然而然地以交际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 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用英语说话的机会, 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用英语说话交流时要自然地带有表情, 并伴以适当的动作和手势, 就像演戏一样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生活中的交际场合, 绝不能生硬地来背诵英语。此外, 教师的示范作用也非常重要, 教师在讲课时要以势态语来帮助说话, 利用肢体语言增加说话的分量,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效果。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尽量用英语来进行, 有效地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 扩大英语使用的范围, 使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得以逐步养成。

二、教学过程要为英语语言的交际化创设一定的情景

语言教学最怕缺乏语言环境, 那样的英语学习就显得枯燥乏味。因此, 创造适当情景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环境英语化布置, 可在教室里粘贴英语格言、警句等;学词汇时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做对话表演时创设各种逼真的生活情景, 如:购物环境, 利用简易地图问路、指路, 看病等情景的设置。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 学生通过这些以英语为交际的仿真演练, 不仅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效果明显, 而且能真正体会到学英语的用处, 使学生从最初阶段起就迈入了从实践掌握、尽快运用语言的最佳途径。

三、要加强英语语言的操练为交际化打好坚实基础

语言操练的着眼点在于语言的形式。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操练来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 这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前提。当然, 单纯的语言操练并不等于就是语言交际, 语言操练和语言交际要有机结合起来, 在语言操练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交际演练。例如:模仿所学自编自演生活小对话、小话剧, 适时渗透大家感兴趣的相关话题, 引导学生用英语去表达。再如:学习有关动物的语言知识, 让学生谈谈自己家的小宠物, 无论说者还是听者都饶有兴趣, 该话题得以延伸。每逢节假日, 谈来历和习俗, 适当地集体过圣诞节、愚人节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遇到语言障碍, 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 使学生彼此间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像这样的积极参与, 会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所学不断地进行交际, 并逐步把“语言操练”推向“语言交际”。

四、要拓宽英语教学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要重视英语课本知识, 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束缚, 就达不到英语教学交际化目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添加一些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水平相近的课外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学课本知识的同时, 又能把书本上学到的词汇、语法及语音在其他情景中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把真实生活中的词汇、语法、语句等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也能使学生按照材料的设计积极参与练习, 积极进行思考, 从而把英语学习提高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例如:在教有关大气污染一课时, 我有意增加了当今社会面临的水污染、噪音污染等语言材料,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争相表达如何保护环境的各项措施, 课堂气氛活跃, 兴趣高涨。如果我们经常这样给学生增加学习机会, 学生就能很快地感受到, 真正有意义的英语教学在于用语言接收、表达和传输信息, 利用它去感受和创造生活。

五、教学和活动要紧密结合, 不断发展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和活动的主战场, 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单靠课堂的几十分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 课堂上无论教师怎样精心设计, 学生怎样尽力配合, 如果没有课上课下的密切配合, 都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因此, 要学好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上走出来, 创设出一条新课旧课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游戏与讲练相结合的新路子。把“复习、预习、讲授、练习”都纳入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活动”中来。无论是讲故事、听录音、学歌曲、看录像、办英报, 还是对话排练或者角色扮演都是学习英语知识的有效载体。此外, 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适合的英语节目, 阅读有关的英语书籍,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也是提高学习兴趣、扩充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班从八年级开始, 就经常组织师生共同观看CCTV10《Out-look》英语杂志节目, 边看边做笔记。然后师生、生生互相交流, 同学们在活动中个个兴趣盎然, 受益匪浅, 效果非常明显。

当然, 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 例如:跟录音、录像学, 跟英国人或美国人学, 跟同学们学。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英语语言材料, 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的语感, 领悟到非语言材料的运用效果。这对于学生形成独立人格、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 交际教学是一个促使语言教学回归自然的良好途径。当今时代, 语言教学已经进入交际时代, 要完善交际教学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长期努力。但不管怎样, 交际教学的思想理念, 强调英语教学的交际性目的、过程和归宿已深入人心, 它必将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 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摘要: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际, 英语也不例外。要做到:交际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交际创设情景, 通过语言操练为交际打好基础, 突破课本, 拓宽知识面, 培养交际能力, 教学与活动有机结合, 发展交际能力。

关键词:教学语言,交际地位,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篇5

交际教学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引入中国,从那以后,交际教学法就开始影响中国的外语教学。许多教师都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交际教学法原则,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交际教学法的含义而走入误区。所以要正确实施交际性英语教学,就必须走出以下误区:

(1)把交际能力狭隘地理解为口头表达能力,而忽视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在运用交际教学法时。忘记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原则,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口语训练上,结果由于缺乏有效的笔头练习。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技能得不到及时巩固,基本功不扎实,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也会下降。

(2)对交际中语言错误是有错必纠还是听之任之。一些教师认为交际教学法强调的只是语言的流畅性,而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在个人语言的表达中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把语言说得流畅。但我们知道英语不是我们的本族语,因此当我们用英语交谈时,不可能避免犯错误。

(3)过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或否定教师的作用。交际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所以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改变各自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不少外语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转入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但是又把精讲多练中的精讲理解成少讲,甚至不讲,缺乏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以及对文化背景和交际原则的介绍;把多练简单地理解成增加练习的数量和时间,忽视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4)强调语言的运用。而忽视词汇和语法教学。一些教师认为交际教学法只重视语言的使用,而忽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语法是重要的,没有语法,我们与别人交流时,语言就没有逻辑性。所以把语法教学从训练交际能力中分离开来是错误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2.1 语言的输入(input)与输出(output)并举

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再经他们的大脑进行加工,重新组织。变成自己的东西,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语言的输入,语言输出就成为无源之水。在交际教学中,就必须把语言的输入当成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头等大事。教师在进行语言的输入时要遵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原则。

视听可以同步进行,比如经常让学生观看英语电视节目、电影等,让学生既看到有情景的画面,又听到真实情景中的英语对话,这样,既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又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语言的输入以课堂输入为中心,课堂输入是培养学生课下自学的基础。课堂教学以精读为主,发展学生的口语和笔语能力,巩固扩展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都有赖于精读教学。但是大学生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因此课堂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语言学习的原理上讲,一种语言的掌握是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的,也是经过反复操练完成的,而不是单靠教师讲授教会的。因此在语言输入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开展口语练习,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操练中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要采取一些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供选择的活动有以下几种:(1)课堂报道:每堂课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四到五位学生用英语每人向全班报道一件有趣的事情,内容不限,可以自己编,也可以是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的,但一定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学过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而不是背诵。(2)看图说话;利用课本插图,或选择一些报纸杂志上剪裁下来的图画,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描述,也可以就图画进行问答练习。练习时也要鼓励学生尽量用已学会的词语句型进行操练。(3)表演: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情景,要求学生按情景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把将要学的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英语小品进行表演,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把课本知识活学活用。(4)讨论;教师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也可在每次课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题目,下次课讨论。讨论时先分成小组进行。然后每组选出一个发言人向全班做讨论汇报。(5)辩论:可根据个别课文内容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经过认真准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无论持哪种观点都须用充分的论据推理说服对方。

2.2 识别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由于受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差异往往成为英语初学者进行交际的绊脚石。所以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比如,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morning,Sir或Good morning,Madame。“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汤姆”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因为在美国,人人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过度的热情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英汉文化的差异不仅存在于日常用语方面,两种语言中很多词汇的含义也有很大不同。因此为了避免与英美人士交际中出现尴尬场面,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讲解英汉词汇的语义差异。比如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中国生产的“山羊”牌闹钟曾经出口英国,但销售很不理想,原因不是质量问题,也不是价格太高,而在商标的选词goat上。山羊在汉语中含有“博学之士”的意思,但goat在英语中却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人”之意,英国人自然不愿用这种牌子的闹钟。结语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生;语言认知;交际

小班化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交际学习资源和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通过对认知交际策略的培养指导,更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英语认知交际策略指导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具有积极意义:(1)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动力潜能,丰富学习思维。(2)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丰富语言文化学习知识。(3)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他们技能的内化生成。

一、关注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认知感知能力

读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接收和理解语言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能够形成一定的思维,更能够深入探究和学习语言知识。学生在阅读思考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深化语言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感悟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形成多元化的语言学习方法,深化语言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能够有效感悟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通过阅读思考,能够在强化语言学习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理解体验过程。这样的学习模式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激情和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和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过程充分融入到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思维习惯,提高阅读学习效果。

这样的阅读思考,能够更好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像在《牛津小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3A Unit 2 Nice to meet you的“A Listen,read and say”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充分理解其中的表达内涵,可建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say when meet your classmate?和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来进行朗读对话,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

二、优化交流探究,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能力

如果说读的过程是学生语言学习思维的不断深化的话,交流探究则是学生语言学习交际运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悟其中的表达内涵,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最大限度优化教学资源运用。

教师可根据文本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需要来优化交流探究,为学生提供可学习运用的平台。通过这样的优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和运用文本课程知识,促进语言知识技能的有效转化生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语言学习交流环境氛围,来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和兴趣。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本表达需要来进行角色扮演、对话交流、情境表白等多样化的交流探究方式,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这样的交流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潜能。像在《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7It’s nice教学中通过播放英语歌曲 “Apple Sweet”来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氛围,可要求学生围绕dress、 skirt 、T-shirt 、jacket、sweater、coat等衣物,建议学生能够就What do you dress?来复习文本中所提及的词汇短语,以此来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增强学习体验过程。

三、升华写作表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的认知交际策略运用,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之间的交流互动上,还应该体现在书面表达的综合概括运用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的转化生成,能够有效调整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

在书面表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仿造文本表达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书写。可要求学生学会抄写一些经典的语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素材内容。也可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实际情况,运用话题交流的方式来呈现语言表达过程,建议学生能够通过摹写来提高自身的交际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升华写作表达,能够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增强他们的表达运用能力。在《牛津小学英语》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对文本中学习内容的理解,采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来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来帮助他们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便于长时间记忆,以此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关注对学生语言学习认知交际策略的指导,以优化教学方法为主要途径,培养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为主线,以交际运用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交际运用能力。这样,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李文和.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03期

[3]王平.学习策略教学的课堂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9期

实现英语教学交际化的策略 篇7

一、精心导入, 创设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 是整体教学的“序幕”, 起着集中注意力、带入情境和铺垫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扮演好“导演”这一角色,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 必须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 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并善于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个好的导入要尽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渐进, 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而且具有艺术性。当然, 不同的教师上课, 课堂导入的方法会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位教师上课,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导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方法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 绝不可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比如, “sing a song”或“free talk”或“game”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头, 让学生自由会话, 同时又为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实际, 活化教材

语言来源于生活, 教师应努力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情景, 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用所学语言进行对话表演, 把课堂教学融于真实的生活中, 使之贴近于生活, 从而培养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已经考虑到接近学生生活, 但作为教师, 仍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因素, 并善于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课程资源, 使英语教学生活化, 学生能学以致用, 易于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去。如许多的广告、标示语、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 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资源, 拉近英语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让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从街道两旁的广告, 我们已可以学到不少英语:中国银行, Bank of China;麦当劳, Mc Donald;新华书店, XIN-HUA Bookstore等等。只要你留心身边的事物, 你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学到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英语。而作为教师, 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注意身边的事物, 并与我们的英语学习相联系。那样学起来学生没有压迫感, 并能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到英语。在一些大型超市里, 商品摆放的提示语分别标了英语和汉语, 买东西时每次记几个, 或老师要求学生收集, 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进行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模拟和操练。充分利用现有的真实生活情景进行教材内容的演练。另外, 还可根据教材模拟生活情景, 如在学习“Shopping”这一课时, 可课前让学生分小组作适当的预习, 把教室布置成“Toy Shop”、“Fruit Shop”、“Clothes Shop”等,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进行角色表演, 把课堂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交流场所, 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让教材为我所需, 为我所用。教师应设法把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流活动, 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 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这样, 学生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背景,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三、激励竞争, 发展能力

教师应尽量使语言训练活动化,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和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实践的优势, 促使学生完成从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飞跃。比如, 根据青少年好胜的特点组织各种竞赛和富有挑战性的“relay race”、“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quickly”等活动, 让学生在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 获得启迪, 并始终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在这些交际活动中,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结构用于表达的交际价值和语言交际功能的实际意义。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 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只有在这种服务和结合中, 才能使“learning”和“doing”互相促进和融合, 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 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创造性语言的使用者。学生在语言输出的同时强化了所学内容, 巩固了认知成果, 发展了认知水平, 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形成一定的能力。这时需要一个自控反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长处与不足,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同时,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合作能力,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语言的情况, 应多采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 如多使用“Good!Great!Wonderful!Welldone!Excellent!Super!”等, 或用各种有趣的小礼物作为奖品, 使学生产生一股“愤悱启发”的体验, 教师更应以此为基础及时反思总结,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英语课堂交际化中培养学生语感 篇8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存在着不同, 并且对于语言的实际实践量也存在着不同。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就应该认识到语感的存在,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对学生英语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半功倍。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语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英语, 除了自己要经常运用练习以外, 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运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比如课堂上的交际化教学,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英语交流, 可创办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广播等等, 给学生增加一些无意识记忆的空间。还可以采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比如联系历史、地理、政治中的一些名词、故事、事件等。这样, 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 就自然而然地会进行一次回想、深化和巩固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英语的习惯

由于英语是学生的第二语言,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无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注意避免以母语音译来记单词或以母语为中介来翻译。要让学生由汉译英逐步转化为英译英。这更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句以及文章的内涵和外延。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语言很难, 两者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和习惯都存在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甚至段落,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理解。这样, 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词、句, 又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更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正确运用英语的习惯。

三、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扩大词汇量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就像砌墙用的砖, 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认知程度。然而,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会用母语音译的方式来记单词。这样, 不仅读出来的单词发音很不标准, 听起来别扭、生硬, 而且容易遗忘,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的时候, 可以运用音、形结合的方式, 辅以音标教学。这样, 学生不仅能顺利地结合音标准确读出单词, 还在听到读音或说出、想起读音的时候, 立刻反映出单词的拼写, 准确写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 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 都要有所体现。这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 提高他们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 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中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正确引导。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 让学生发现错误, 认识错误, 逐步改正错误, 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纠正,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五、使学生养成阅读和记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笔记的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句子和短文, 并反复读, 直至背诵。然后加以模仿、运用, 逐步积累各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语感夯实基础。

六、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英语是一门交际的工具。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是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的。英语有其独特的表达习惯和方法。那些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和方法, 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其内在的文化底蕴, 从而出现了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就不能做到确切的理解和正确的表达。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篇9

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形象地分析语言规则及其内涵, 并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虚拟现实环境中语言实践的机会, 在高密度的活动交流中形成、强化对语言的感悟, 最终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可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应用多媒体技术, 开展英语语法教学交际化的必要性

语法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课程, 其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使用英语,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修正和完善。语言应用能力也不例外。

然而, 人们对语法教学的评价往往是‘枯燥、乏味’。虽然传统的语法教学也是十分重视讲练结合的———在严谨的句法结构、语义、语用讲解之后, 辅以一定量的相应练习———但这些练习一般都是些为该语法项目设立的书面练习, 俗称为“做题目”。题目做对了, 语法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句法层面的练习交际性不强, 缺乏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以功能、话题等为侧重的语用层面的交际练习, 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没有意义的感觉。学生主要是听教师对语法规则知识进行讲解、对比、分析、举例, 再辅以大量形式上的、书面的模仿与训练, 看似热热闹闹, 效果不错, 但实际上, 对于这些语法规则, 学生是很难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的, 更不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使这些规则达到脱口而出的自动化程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好能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 它不仅能形象、直观地演示语言知识, 更长于创设真实、合理、逼真的语境, 使学习者置身其中, 练习和运用语言, 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相关的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 有效提高语言训练的广度、密度、强度和效度, 增加有意义的、真实的语言输出训练机会, 使学生对相应语法规则的运用有可能达到脱口而出的自动化程度。

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语语法教学交际化的实效性

Jeremy Harmer认为:投入 (Engage) 、学习 (Study) 、运用 (Activate) 三要素是语言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在语法教学中, 投入就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方法或其他手段引起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兴趣, 将他们引入接受状态, 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就是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 在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下, 使学生掌握语法基本规则知识;运用是指通过练习和课堂活动, 使学生自由地、实际地运用语言。在实际教学中,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需要, 此三要素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可以灵活掌握、不断变化的。

(一) 多媒体技术与“投入”

由于英语语法规则内容抽象枯燥, 用法繁杂, 加上高职学生的语法基础相对不够扎实, 学生对该课程, 难以产生愉悦、期待的积极情感。有意无意间会产生抵触、排斥等消极情绪, 这些情绪会将学生屏蔽在正常的语法学习之外, 更不用说实现语法教学的技能性了。因此, 激发学生对语法学习的热情、重燃他们对学好语法的希望———进入“投入”状态是成功开展语法教学交际化的前提。

多媒体课件通常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 组成一个交互系统, 通过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等, 刺激和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 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内容需要, 依托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生“投入”的方式不胜枚举, 可以用影视片段、flash动画、MTV歌曲、MP3音乐、漫画、图片等视频、音频、图像或其他相关资料导入语法知识单元, 使学生对将要学习、梳理的语法知识点有个良好的印象, 最好是有所期待。例如, 为教学‘with+noun/pron+……’, 笔者搜素整理了一些图片和几组动漫视频, 先展示如下六幅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括号内的短语, 并运用该短语描述图片内容) :

1. 手里抓着书在唱歌的女士 (with a book in her righhand) ;

2. 背着双手走路的老人 (with his hands closed behind hisback) ;

3书拿倒了, 却仍在阅读的小孩 (with the upside of thebook down) ;

4. 做完工作收工回家的人 (with the work done) ;

5开着水龙头刷牙的人 (with water running) ;

6. 赶写报告熬夜的人 (with a report to write) 。

小结归纳后, 展示更多的图片供学生模仿、练习、体验。这些精美、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 使学生看得清楚, 理解到位, 感受深刻, 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和思维, 为后续的连贯动漫视频 (冰河世纪片段) 所创设的语言情境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再如, 独立主格结构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对此的畏难情绪较大。笔者截取了两首流行英文歌曲的MTV片段, 作为该语言点的导入:Take Me to Your Heart从开头至所需部分“so man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tell me where do I find someone like you girl”.和Right Here Waiting中从所需的首句“Oceans apart day after day, ……”至第一小节完。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歌词入手, 视听和谐, 感情亲切, 气氛融洽, 学生的学习心态自然就会开放, 为后续的学习起了个好头。

实践证明,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法教学为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环节提供了无限可能, 并从一开始就将机械的语法操练引向了具有交际意义的技能训练。

(二) 多媒体技术与“学习”

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规则的体验、领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有些英语语法规则仅通过讲解很难让学生明白, 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很多难题就可迎刃而解。例如, around, through, across, off, from behind, from across等介词的用法比较, 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动态街景教学课件或简单的flash动画, 即可传神地显示出around弧形轨迹, through立体穿行, across横切路径, off剥落、分离的运动或状态……观察、理解、感悟他们的异同, 在清晰的感性知识配合下, 通过有意义的实践, 完全能达到准确、自如运用的程度。动、静态介词与动词, 近义词比较, 时态、非谓语动词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语境来进行展示, 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比较、归纳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 使课堂教学的容量成倍增加, 这种特点使其成为高职阶段语法教学的首选工具。有限的课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迫使语法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阶段需要呈现大量的教学信息, 以利于学生比较、归纳。例如, 归纳虚拟语气的用法时, 在相关例句呈现、讲解后, 让学生自主进行对比、概括, 然后将学生梳理过的虚拟语气规则表格化, 再呈现足量的书面练习和大量语言描述性的、画面展示性的或图文并举性的语境, 开展大范围、高密度的语言实践活动。

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法知识的修正、建构高职学生总体英语基础不是很好, 语法知识也学得不理想。这一实际对学生的语法再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直观的呈现方式、灵活便捷的组合模式、丰富生动的题材内容、高效交互的表现手段……可以修正学生记忆中那些固化了的或似是而非的语言知识, 并进行语言结构与意义的重新建构, 为语言知识的准确、规范应用提供保证。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书面文字练习, 因此, 在该环节, 一定量的书面文字练习是必需的。为过渡到真正的应用, 将书面的纯语法练习与画面语境下的口、笔头语言实践交叉开来轮番呈现, 以利于学生在直观可视的比较、归纳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 对已有的较混乱或凌乱的语法知识进行自我修正、重新建构。

(三) 多媒体技术与“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语法教学交际化的实施, 实现语法功能与语用功能的整合, 在培养学习者语言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开放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通过语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语法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语法本身不足以构成运用能力。”运用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足够的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是需要语境的。创设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语境是多媒体技术最强大的功能之一, 它不仅可应用于语法知识内容的演示, 更多地是创设真实、自然、贴切的情境, 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提供感同身受的语境, 在大量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中, 准确、自如地运用语言规则与形式。为达到语法练习与语言技能训练的充分融合, 不仅可通过读、写、译活动来组织教学, 还能通过听、说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的正确应用。例如, 为教学独立主格结构, 在结束导入环节之后, 演示了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单幅图片 (必要时配上简单的文字提示) 和flash动画, 引导、帮助学生做情境对话。接着带领学生逐一分析语言点的句法结构及用法规则, 配套给出一些纯语法练习的文字材料让学生揣摩、领会;然后呈现一些复杂点的单幅图片或简单的组图, 让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故事接龙等。如屏幕显示这样一幅画面内容:“美丽的农场上, 草绿、水清、天蓝, 蝴蝶在上空飞着、小猫小狗在地上追着, 一个年轻人躺在草地上, 草帽遮盖着他的脸, 头下枕着书, 手里攥着一个MP3。”要求学生用两句话将其描述出来: (1) It is a beautiful farm, (there) the grass green the water clean, the sky blue, butterflies flying in the sky, cats and dogs running after. (2) A young man is lying on the grass his face covered with a straw hat, a book his pillow, a MP3in his hand.引导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形象、简洁之美, 感悟独立主格结构的用法之妙。紧接着给出一组配有情景的口头翻译练习:播放MTV歌曲《回娘家》的一个片段:“年轻的女士走在回娘家的路上, 身穿大红袄, 头戴一枝花, ……左手一只鸡, 右手一只鸭, 身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 (a red coat on her.a chicken in her left hand) ;flash动画配文字说明的场景:男儿行走天地间, 天作被子, 地作床, 五湖四海皆家乡’ (the sky my quilt) 等等;最后, 预留5~8分钟左右的时间, 播放了电影加菲猫的几个静音片段, 每组一个片段任务, 要对片段作简单的书面介绍, 依据个体自身实际, 可以是孤立的句子, 也可以是完整的一段话, 要求至少三个句子以上, 并要有不少于三次的该语言点结构, 下课前上交, 作为一次正式的书面作业。课后调查反馈表明, 该语言点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氛围融洽, 少讲多练, 视听并举, 口、笔头训练交替, 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学语法看得清, 学得快, 记得牢, 用得顺, 基本达到了脱口而出的自动化程度。如果离开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撑, 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由于语法规则内容繁多、用法各异、区别细微且每个语言点都能自成一章节, 所以相对于其他语言学科教学, 交际性语法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发生频率更高、参与范围更广、目的性更强。像情境对话、情境故事接龙、“看、演、猜”等类型的情境语言活动, 需要频繁、快速、灵活的合作。高频、变化的合作可以避免少数学生垄断课堂互动的现象, 以使绝大多数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能更加广泛地应用与迁移。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开放思维的培养同一个语境, 可以用不同的语法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练习。随着梳理过的语法知识越来越多, 在确保正在学的语法点得到充分练习的前提下,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尽可能多的规则、结构去练习表达。如, 画面显示:道路受阻, 官兵们徒步去四川灾区。Because theroads were blocked, soldiers had to walk to the quake-hit area in Sichuan.//The roads blocked, soldiers had to walk……/With the roads blocked, soldiers had to walk…….//Because o the blocked roads, soldiers had to walk……以上句式都能很好地诠释画面内容。能用多种方式阐释一个语言情境既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储备, 又需要该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开放的思维, 再用这种思维快捷地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索、提取所需的语言结构, 以达到规范、灵活、自如运用的程度。所以说,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思维的开放, 开放的思维有助于语言实践的高效推进, 有助于语用能力的快速提高。

总之, 多媒体技术为语法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为实现语法教学交际化提供了条件, 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 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多媒体技术通过呈现大量的信息和创设语用情境, 可灵活应用于教学三要素——“投入”、“学习”、“运用”之中, 将语法知识教学与语言技能训练有机整合起来, 实现语法教学全过程的实践化、交际化, 以培养规范、自如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合作、创新的精神。这既是语法课程的教学目的, 又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之必需。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英语语法教学,交际化

参考文献

[1]袁昌寰.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96.

[2]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25-30.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篇10

关键词:多模态,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多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 (如视觉、听觉等) 跟外部环境 (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 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的互动交单模态, 两个的叫双模态, 三个以上的叫多模态 (顾曰国2007) 。多模态教学模式提供多种感官刺激, 可调动学习者多种模态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 , 并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效果大大优于单模态学习。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国家, 西方研究学者在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和传统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 它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社会符号, 其他非语言符号 (绘画、音乐、舞蹈等) 也是意义表达的源泉, 非语言符号模态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 与语言符号共同生成意义 (Kress, G.&vanLeeuwen, T.1996;Royce, T.2002) 。它突破了传统话语分析孤立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性, 把研究扩展到了非语言符号 (图像、颜色、字体等) 其他意义表达的模态符号, 关注多种模态符号在话语中所起的作用。

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的关注和研究则始于本世纪初, 胡壮麟 (2007) 、朱永生 (2007) 、顾曰国 (2007) 探讨多媒体、多模态的关系和区别, 强调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重视。李战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多模态话语 (李战子2003) 。张德禄 (2009) 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并为现代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张德禄、王璐2010) 。代树兰呼吁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而把多模态与文化教学结合的研究目前国内很少。本研究正是把多模态教学模式和文化教学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交际规则以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介呈现给学生, 以期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更深刻、更具体地了解英语文化, 并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识别和应用这些文化信息和语用规则, 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中, 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一虹认为跨文化知识和意识会帮助学习者超越文化之间的界限, 获得比单独的本族文化、目的文化更宽阔的视野、更高层次的认知、更深的共情能力, 成为一个拥有广阔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公民。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学生用英语交际时往往答非所问, 用沉默代替回答, 表情、语言不匹配, 语气生硬, 语态强势, 这会让交际对方感到困惑, 认为交际者不礼貌、没诚意, 这种跨文化语用失误比语音、语法错误更严重, 语音、语法错误还可以因为是外语学习者的身份而得到交际者的体谅和理解, 而语用错误则会被认为不礼貌, 是故意冒犯。而更糟糕的是, 学生犯错却不自知, 冒犯得罪了他人而不知为何, 同样的错误也会一错再错。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教学的重要目标。

英语影视作品真实地再现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内涵, 是绝佳的教学材料。经典电影作品作为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 不仅提供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情景, 并弥补了对英美概况缺乏了解以及课堂上教师难以展示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可以说, 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多维度、多方位的学习模式, 便于学生基于此来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

三、多模态化的文化教学方法

多模态化的文化教学实践中, 文化是内容、主体, 而多模态化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 要确定和选取所要教授的文化内容。广义的文化是指所有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是和日常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 是一个社会群体长久积累并不断变化进步的思维模式、生存模式、行为模式的综合体现, 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例如,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自由竞争、公正公平、惜时如金等。

其次, 在确定了文化教学的内容 (例如:个人主义———美国核心价值观之一) 的基础上, 再寻找明确体现了个人主义的图片、影视资料 (如《蜘蛛侠》《超人》等) 。然后在课堂上, 教师可先展示、介绍与所选文化内容相关的影片、图片, 启发学生思考影片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 对比中英文化的不同之处, 并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以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例, 美国的很多电影表现的是主人公单枪匹马, 不畏艰难, 凭一己之力拯救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精神;而中国类似的电影则往往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 群策群力, 各显神通, 互相配合。这种文化差异表象体现了中美价值观的不同。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 人人生而平等, 主张个人奋斗、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身份, 张扬个性, 表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地方。而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强调事物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主张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发展。人是群体的一部分, 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别人或组织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化强调统一与和谐, 强调牺牲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 强调群体目标而非个人目标。

再次, 在深刻了解了文化内容、文化差异和导致差异的原因之后, 由学生来扮演影视资料的角色, 再现对话内容, 重建交际场景, 在交际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扮演者不仅要模仿角色的发音、语调、语速、还要注意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元素与台词的匹配, 使自己置身角色所处的交际环境, 建构真实的交际氛围。学生也可以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实现角色扮演, 体验交际过程。可利用技术消除其中一个角色的配音, 由学生来配音, 其他保持不变。这样就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近乎真实的交际环境。角色扮演为学生深刻、全面地体会蕴含其中的文化信息、非语言信息、交际规则, 并为应用这些知识提供了真实的窗口。它也可作为学生学习和文化知识、交际规则的动态的、立体的、多模态的评估手段。

结束语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模态已经成为表达意义、传达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因此, 多模态化的教学方式也是顺势而为, 因势利导。相较于单模态, 多模态文化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 多模态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多样化。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环绕的交互式语言环境, 进行交换信息和处理各种关系, 进行意义的构建和传递, 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研究文化现象。

第二,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验真实的英语交际过程、体会地道的英语国家文化,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习得英语语用知识和语用策略。

第三, 多模态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模态交际能力。多模态交际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构建多模态话语意义的能力。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 不同的模态从技术上已融为一个整体, 人们可以根据意义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多种模态 (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的结合。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文化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 更深刻地体会中国文化, 从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思辨能力, 获得更宽阔的视野, 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顾曰国.2007.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育, (4) .

胡壮麟.2007.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 .

李战子.2003.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5) .

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1) .

张德禄, 王璐.2010.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 (2) .

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5) .

Kress, G.&Van Leeuwen, T.1996.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上一篇:美国日本物流下一篇:基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