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

2024-05-17

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精选十篇)

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 篇1

中国城市所进行的大规模扩城运动,带动许多城市新区的建设,原有城市与建筑肌理很难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得以反映。新城建设往往启动迅速,建设周期很短,在几年时间里就会集中形成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中心区通常集中建设,以快速形成支撑新城发展的行政文化商务设施。所以,新城规划和城市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设计,反映了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种客观需要。新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对城市形象的快速确立形成强烈需求。在规划中反映城市的典型特征,树立新城或城市新区地标性景观和建筑,对于短时间内形成城市归属感,促进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在该领域进行规划设计实践,建筑与景观受现实情况约束较少,相对来说更易于反映规划设计范畴新的规划设计思想与创作方法。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郊区化的新城与博览会式的城市中心,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空间尺度的适宜性、远近期发展的连续性尤为必要。

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 篇2

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当程度上是由安防行业发起的,目前经历了几年时间积累,初步走出了“雾里看花,摸索前进”的阶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说“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说“智慧城市”是“平安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这二者之间不太可能再分开对待。

一、平安城市建设状况

平安城市就是通过三防系统(技防系统、物防系统、人防系统)建设城市的平安和谐。一个完整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是由技防系统、物防系统、人防系统和管理系统,四个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来完成安全防范的综合体。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主要有入侵报警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

自2004年6月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启动至今,全国首批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22个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试点、第二批38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和3111工程已全部结束。

截至目前,全国基本上所有地市和重点区县都已经完成第一期的平安城市建设,这些试点城市的示范效应正在全面释放。目前平安城市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趋势:一方面,先前的建设系统面临改造升级,同时平安城市建设逐步向地市级、县、镇深入。二三四线城市开始显现较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公安部《任务书》和GB/T28181联网新国标的推出亦为平安城建设带来新的重点建设任务,平安城市建设向图像资源联网和业务深度应用发展,最终将实现公安体系下的“全国一张网”的宏伟目标,并且视频应用也将深入到公安各警种日常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轮平安城市建设中,全国建成了众多的以单个城市为主体的平安城市项目。这些项目,造成了一个个视频资源的“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图像共享。上级公安机关在警卫工作、重大事件的处置指挥过程中,很难从所属各公安机关获得远程的现场视频监控支持。同时,在第一轮平安城市建设中,由于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缺乏统一战略规划,公安系统内部不同警种均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安防系统建设,诸警种之间的并发图像资源共享也无从谈起。

有鉴于此,2012年2月份公安部下发了《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其中明确规定建立视频图像信息深度应用机制,推动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整合和视频信息共享。规定到2015年6月,要实现全国各地市级和东部地区100%、中部地区90%、西部地区80%以上的县级公安机关建成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在部、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及在授权范围内互控的基础上,开展多级平台间的联网调试工作,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省级共享平台与辖区内各级平台的联网率分别达到100%、90%、80%以上;全面完成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公安业务信息系统或平台的融合应用;按需建成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等。

在第一轮平安城市建设时,出现了因产品间、产品与软件系统间的不兼容造成系统无法交付使用、系统故障频发等多种问题。新一轮的平安城市多采用网络高清设备,就国内网络高清产品而言,不同的安防企业在制定通信协议时都采用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各个企业的产品通信协议一般情况下都不兼容,国内企业的各个通信协议都存在这个问题,但令人欣喜的是,在解决兼容性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标准。

2012年6月1日,《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这一轮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有了新的规范。当然,目前虽有详细的标准出台,但是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尚需时日,并且新建系统与既有系统间的联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平安城市建设思路

安防从传统的楼宇、园区应用发展到平安城市、天网工程的城市级联网甚至全国级联网阶段,己经发生了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平安城市”的概念不仅是社会治安一项内容,还包括到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消防服务,以及各种人为灾害(包括战争、恐怖袭击、威胁城市安全的重大火灾、环境污染等)和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处警等内容。从城市建设层面,平安城市不仅是安保的需要,更进步扩宽到城市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管理、数字城市管理、城市环境保护等多个城市领域的应用;安防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产业范围的升级。

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值得参考的一种说法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电子城(600658,股吧)市阶段:城市从传统的人工管理逐步开始在局部领域出现信息化模式;二是数字城市阶段:城市全面的进入数字化的信息获取.汇集、应用模式;三是智能城市阶段:城市对信息化的应用不仅是沟通的需要,更可以利用智能化产生新价值;四是智慧城市阶段:城市通过全面的信息化应用来产生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价值。

但是智慧城市是否是安防规模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的必然趋势,还是智慧城市与城市安防只是两条看起来很接近实际上不可能一致的发展路线?至少从中国安防市场的发展来看,从平安城市发展到智慧城市应该是安防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客户主体来看,平安城市的使用用户虽然是公安,但建设主体往往是政府,公安是各级政府的最重要职能部门;智慧城市的使用部门更是政府的各级部门,也必然涵盖公安职能部门。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面对同一类客户主体再分解成两套体系的可能性几乎不大。从技术体系来看,平安城市、天网工程已经远远不只是安保监控的范畴,越来越多涉及到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建设内容越来越多与智慧城市的范围产生了更多交集。从上面两个关键因素来看,安防行业从平安城市阶段发展到智慧城市的新层面将只是时间问题。

智慧城市所带动的市场空间在未来五年前可能达到上万亿美金,在中国也将达到近万亿人民币,远远大于城市联网监控的市场空间,而且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在飞速增长,市场前景不可**。大安防时代的来临,掀开了我国安防行业发展的新篇章。大安防的提出,顺应了国内安防行业发展的趋势,对安防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安防发展到智慧城市阶段,对智慧城市架构体系的范围将直接影响着建设规模和内容的格局。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以传统的安防视野来看智慧城市应用,很可能会阻碍安防产业的发展。更合适的角度应该是先跳开安防,换个角度从智慧城市的眼光来看待范围更大的“大安防”概念,应该更有利于安防的产业提升,抓住新出现的行业机遇。虽然智慧城市的研究也处干起步阶段,不过已经产生的一些智慧城市模型已经能拓展安防的视野。

当安防发展到智慧城市阶段后,产业范围、技术体系、应用模式将得到本质的提升,这将是安防产业的重大机遇。面对如此重大的机遇,若固守平安防传统的思路和视野,将大大限制安防行业的发展,而如果从智慧城市的角度来看安防的发展,将会打开另外一片新天地。

三、平安城市的发展方向

平安城市项目最初起源于公安部开展的一系列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程以及后续的3111工程。从应用场合来说,平安城市建设具体涉及到城市街区、出租屋、网吧、校园、小区周边等安全防范。从功能上讲平安城市逐渐演进成为一个集中管理的综合系统,集成道路视频、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公安视频会议等子系统。

平安城市建设已经开展了五六年,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平安城市建设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推进,由大、中城市向区县、乡镇推进。另一方面,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由模拟系统向网络系统转变,同时之前建设的模拟系统逐步升级改造为网络系统。随着高清网络监控系统的技术成熟,高清网络监控系统也在平安城市中的应用正兴起。

对于平安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平安城市是现代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安城市在未来会进一步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发展。

在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安防技术应用论坛上,就探讨了平安城市建设与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安城市将从传统安防到平安城市大安防体系、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方向发展。展望未来,平安城市将与城市应急、水体与气体检测、垃圾处理等,数字城管、智能建筑、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城市一卡通等各个方面涵盖,届时,将全面服务居民的生活。

第二,平安城市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感知中国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所涵盖技术各不相同,所使用目的也各不相同,但其重要部分视频监控技术都在发挥重要作用。

从功能上区分,平安城市的主体就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城市综合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达到指挥统一、反应及时、作战有效的目的。实现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加强中国城市安全防范能力,加快城市安全系统建设,建设平安城市和谐社会。

数字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它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涉及城市建设、规划、运行、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包括政府、交通、医疗、消防等等。

城市电网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电网规划;和谐

城市中的电网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其中基本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织构架。在促进城市建设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电网规划也需要同城市的发展规划处于同一水平线,抑或是可以适当的超前。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规划也必须充分重视城市的环境保护,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城市的电网规划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架构。只有将电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相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促进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去调动有限的资源为城市发展作为更深远的贡献,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概况

1.1现有的电力建设规划还不能满足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需要

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的常规做法中,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规划部门在电网的规划工作中,经常是一起发布的,在这些既定的规划任务中,往往还包含了城市的发展形态,用地规模以及构架等等诸多因素,同时也涉及到这些因素间的合理安排与规划。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规划相比较,城市电网的规划对其专业性与科学性要求更高,更强。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建设的专项规划还不能完全涉及电网规划中的全部工作内容。在此,往往会造成规划前期的预测和规划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间的误差,这些因素也会阻碍城市建设中电网的规划的效率,增加以后改造电网规划的难度。

1.2城市电网规划用地减少与城市用电量增加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中用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目前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进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调整的情况来看,城市建设中所需的用电程度是绝不会亚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然而,在我国政府对国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城市电网的规划用地也正在逐步减少。也许城市发展的现阶段还不需要那么多电网规划用地,那么等到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电网规划就会相当的有难度,所以,目前就应该做好城市电网规划的用地设计工作。

1.3城市建设中电网规划和城市环境间的关系

从城市发展的层面来分析,如果城市建设的规划没有与城市电网的规划作出有效的结合,那么这是会严重威胁到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电网规划的不合理,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不便。比如,电缆、电线分布不合理,居民们都会潜在地受到高压电的危险;而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力电磁辐射,其危害也不会很小。所以,城市的电网规划是与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2.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城市电网的规划之间的融合

2.1将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一起实施

不管是城市建设规划,抑或是城市电网规划,都必须着眼全局,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利益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城市的建设规划与城市的电网规划实施的同步性。所以,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进行审核的同时,也要做好电力部门针对城市电网规划所作出的方案的审核工作,以确保二者方案审核和发布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增进二者相融合的程度,在有限的城市资源中,创造出更好的市容市貌。

2.2增加当地政府部门支持的力度,促进规划工作有效实施

无论是城市电网规划还是城市建设规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纠纷,这时,就需要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确保城市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果是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或者是纠纷,可以采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的方式,做好双方的协调工作,在保证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好实际难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顺畅的电力保障系统可以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当地的政府部分就应该切实做好电力系统的顺畅与安全。政府部门应该着眼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作风,根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及时有效地做出对策,与电力管理企业共同维护电网的规划工作,为城市的健康、繁荣、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3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积极促进城市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融合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运行中,城市电网的规划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中电网的规划不合理,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那么就会对城市建设的进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假如城市的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做好了,而电网规划却没能相应地同步,那么这时就要求城市建设部门与城市电网部门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以确保规划工作的有效、顺利实施。另外,在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电网的规划部门还应该与其它城市建设部门进行必要地沟通,一起为城市的建设出力,比如电缆、电线等的铺设走向与定位。所以,针对不同城市的电网规划工作,在既定的方案发布后,应该做好各部门间的沟通工作,减少在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纠纷,尽可能地减少规划中对城市资源的占用,切实保护好城市的环境。

2.4增强环保意识,做好电网规划中的城市环境建设工作

在城市电网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也许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的环境建设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把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运行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电网规划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做好预测工作。从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建设没能与电网的规划建设做好沟通工作,造成城市中不协调的现象出现,高压电线随处可见,其电磁辐射会对城市的环境与居民的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的电网的规划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避免失误或者是减少损失的程度,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电网工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当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第二,建立起一支作风优良,经得住考验的电网规划队伍,同时做好培训工作;第三,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地展开电网规划工作。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高超的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工作效率,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电网规划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性。 [科]

【参考文献】

[1]杨加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论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

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 篇4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1日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诞生地, 也是城市化的先驱。近代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 逐步涌现出疾病肆虐、卫生恶化、住房奇缺、环境污染、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从19世纪中叶起, 一场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开始兴起。在一个世纪内, 在中央政府、市政当局、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的参与下, 英国以规划立法为指导, 以规划实践为手段, 通过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 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物质环境, 缓解了愈演愈烈的“城市病”。

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 篇5

【关键词】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与探索 篇6

摘要:城市公园简称公园,不同于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属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但是绿化、艺术、生态的一个整体,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依据。城市公园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同时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科普教育的场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灾减灾、美化城市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前言

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结合为一体。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也被划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设计出具有人性化和风格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如何改善城市人居坏境?这已成为关系到城市能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盖伦.克兰兹(Galen 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游憩园(the pleasure ground)、改良公园(the reform park)、休闲设施(the recreation 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 space 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游憩園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在现代公园景观规划中,需要对公园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功能划分,使得每一个区域都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之间密切联系。为此,需要把公园空间划分为‘闹和‘静两个属性区域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考虑到可能会人流量较大,所以,应该规划在公园的入口附近,方便市民进行娱乐活动,不过,要注意娱乐区的噪音隔离,可以借助于假山、灌木丛等之类隔离物。这些自然物种,可以很好地与人文环境融合,发挥其最大价值。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这部分也是个重点,大多数游客来到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和休息、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这样一来,游客就可以在这里放松的喝茶、散步、聊天。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體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

4)‘建筑小品即一些小型建筑设施,它们可以起到装饰、照明、展示,方便游客休息的作用。通常的建筑小品,造型精巧、富有特色。它大致可分为四类:1装饰性小品,例如:喷泉、香炉、各种类型地景墙以及景窗等。2照明性小品,例如:各类路灯、灯头、灯柱等,它们的存在,为公园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夜景。3展示性小品,例如:布告板、指路标牌、导游图板、景点说明牌。目的就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同时能够节省时间,让游客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乐意游玩的场所。这样的设计,更具人性化和服务化。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与探讨 篇7

现代化城市交通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也明显加大。但由于城市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 道路交通设施供应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很多城市进行了城市交通专项规划, 以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1 城市道路系统存在的缺陷

我国城市道路系统普遍存在着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如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道路负荷均已接近满载, 平均车速甚至下降到10 km/h。从总体上讲, 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政策方面

缺少对城市交通总需求和总容量的预测;缺乏城市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包括城市交通规划、交通发展战略和交通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政策、措施的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系列健全的交通方面的法规, 如《公共交通法》、《停车场法》、《轨道交通法》等。与之相比, 我国在交通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健全, 即使立法状况较好的北京, 也是从2001年起才开始实施《北京市机动车道路停车秩序管理办法》。

1.2 资金方面

在许多发达国家, 用于治理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的社会耗费, 可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 %。国外在资金筹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如对交通使用者、非交通设施使用者收费, 特殊受益费, 从私人或金融机构筹款, 特别收入如广告费、发行彩票等途径。而我国的交通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 这与巨大的交通建设、环境保护资金需求不相协调, 急需寻求有效的、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办法。

1.3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方面

目前, 对于我国大城市的交通问题,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 都存在着一个土地利用和环境影响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问题, 例如城市停车场地的匮乏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乱停车问题严重扰乱了城市交通秩序。许多城市交通线沿线土地开发强度过大, 成为增大交通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现象的出现, 与缺乏专业的城市道路规划研究机构有关。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对交通规划基础数据的长期收集、整理和研究, 致使交通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很难保证, 难以全面推进交通规划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城市道路合理规划的措施

2.1 道路环境规划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 而往往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应当将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到重要位置。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出发, 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 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 以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 改进市民生活质量, 给人以舒适和美的享受。例如加拿大的道路规划设计建设部门, 是以保护道路周围环境为出发点来进行建设, 自然森林资源绝不能遭到破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薄弱, 只注重路线平纵指标, 忽视了道路与周围地貌的融合。

2.2 城市交通发展弹性规划

实施整体交通发展战略, 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及城市自身特点, 制定城市交通分期发展战略, 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交通发展战略。目前, 我国的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 但往往对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重视不够。在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时, 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 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 特别是在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一些过去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 由于这些牵动因素的综合作用, 会逐步发展成为衔接老城区核心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地区。如果对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 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 设计标准采用不当, 路网规划弹性不够, 形成新的交通约束。因此, 对道路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 已成为当务之急。

2.3 进行道路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量控制规划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性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 合理地利用土地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举措之一。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会不断改变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量分布, 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带来新的交通问题, 尤其是在土地利用非常密集地区, 必须系统地进行交通评估, 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时下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拉开城市框架, 热衷于修建大马路, 以期将大马路沿线两侧的土地进行上市拍卖。土地上市拍卖后, 开发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不考虑道路承载能力而进行超强度的土地开发, 道路沿线单体建筑容量设计穷尽所能。另外, 从交通量控制上看, 应对交通工具与道路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规划。例如同样是运送100名乘客, 使用公共汽车运客与使用小型轿车运客相比, 道路占用长度减少近90 %, 节省油耗约80 %, 排放的CO、HC、NOx分别降低86 %、95 %和90 %左右。政府对此可起积极倡导的作用, 以减少城市交通的压力。

2.4 道路的人性化规划

很多的城市道路环境是“重车不重人”, 或者是“车重于人”。在道路设计中, 往往存在着忽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 例如禁行时间长, 通过时间短;斑马线、天桥、隧道等过街设施间距过大, 而这些管理上的问题, 又常常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交通繁忙路段没有人行天桥、过街地下通道和斑马线, 行人需冒险穿越街道;以挤占人行道或牺牲绿化带的方式来拓宽机动车道, 步行者不得已进入机动车道, 增加了交通危险性;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 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道路交通规划时一味地注重车辆的机动性规划, 一味地追求道路的宽度, 甚至宽马路与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 只是快速通过, 很容易造成城市原有的商业区衰落, 导致城市中心片区、副中心片区郊区化。

2.5 采用经济手段解决交通问题

通过经济杠杆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平衡城市交通矛盾。例如在英国伦敦设置停车收费装置的地区, 路上停车数量减少了50 %, 行车速度提高了15 %, 仅1年内在6个场所就减少了约70万英镑的交通拥挤损失。在我国的香港地区, 实行对汽车征收相当于车价40 %~60 %的首期登记税政策。排量<1.5 L的汽车牌照费每年为3 929港元, 排量4.5 L的征收11 329港元。此外, 为了调控汽车出行生成的车公里总量, 还按燃料油征收6.06港元/L的燃油税。这些交通政策的实施, 合理地控制了城市交通走向, 使这座拥有近700万人口的大都市的私人汽车拥有量不足35万辆, 折合50辆/千人, 远低于目前北京90辆/千人的水平。

2.6 建立、健全交通法规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快捷的交通方式, 同时也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 提高交通治理和建设水平, 以保证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国内不少城市中的个别或局部交通设施, 如道路立交、高架路、现代化交通管理设施等, 虽然气势很大, 但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应有的改善, 巨大的交通项目投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交通法规, 并加强民主监督和公众参与, 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 增强城市交通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 提高交通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3 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就是要从城市远景的交通需求出发, 来进行道路系统布局, 以城市的近期交通需要来逐步实施, 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较多的交叉学科。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性, 以及道路交通能否向良性发展。

摘要:分析了城市道路系统存在的缺陷, 探讨了城市道路合理规划的措施。

城市物流中心规划与选址研究 篇8

在对整个城市的物流中心进行规划时,需要调查和分析的因素很多。本文通过对物流中心选址与规划的资料研究,确定了城市物流中心规划流程图(见图1),概括介绍了城市物流中心规划的几个重要步骤。同时本文确定了选址原则,大部分属定性原则,把这些原则综合在数学模型中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解决其布局和选址问题是困难的,因此选择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选址的原则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这些原则在物流中心选址中的权重,以利于物流中心的选址。

1 城市物流中心选址原则

经过比较、选择,本文认为物流中心的选址应当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原则,即经济可行性原则、交通便利性原则和社会可持续原则。

(1) 经济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指物流中心的各种经济建设条件。满足这些建设条件是保证物流中心合理、有效建设和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以及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条件。

(2) 交通便利性原则:满足交通便利性原则是保证物流中心有效实现其城市和区域经济服务功能的保证。

(3) 社会可持续原则:满足社会可持续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大型的物流中转枢纽的建设,首先会对城市周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周围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对城市各方面机能,对本来就很拥挤的城市交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应适当设置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地方,使得大城市的流通机能,道路交通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城市机能得以维持和增进。

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 applicabilitys,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分解出问题的组成因素,并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将因素层次化,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按层分析,最终获得最低层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重要性权值。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物流中心选址,即结合物流中心的职能及选址原则,针对大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机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所采用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使复杂的决策问题清晰化,减少了定量计算的工作量和难度,节约了人力、物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1 物流中心选址的层次结构

按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物流中心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其层次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2 判断矩阵的确定和层次单排序

在物流中心选址中,目标层受到两个决策因素的影响,而两个决策因素又分别受到各子决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上一层次某因素与本层次相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和层次结构图,可以构造判断矩阵。

(1) 判断矩阵F-S。对于目标层F(物流中心选址)而言,判断矩阵为:

最大特征值λmax=3.065,所求特征向量W=(0.081,0.188,0.731)T。

(2) 判断矩阵S1-M(相对于经济可行性原则而言,各子准则层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求得特征向量W=[0.112,0.259,0.038,0.591]T。最大特征根λmax=4.204。因此相对于经济可行性原则而言,四个影响因素按照权重排序应当为M4,M2,M1,M3。

(3) 判断矩阵S2-M(相对于交通便利性原则而言,各子准则层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求得特征向量W=[0.068,0.121,0.313,0.498]T。最大特征根λmax=4.034。因此相对于交通便利性原则而言,四个影响因素按照权重排序应当为M8,M7,M6,M5。

(4) 判断矩阵S3-M(相对于社会可持续原则而言,各子准则层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求得特征向量W=[0.785,0.149,0.066]T。最大特征根λmax=3.081。因此相对于社会可持续原则而言,三个影响因素按照权重排序应当为M9,M10,M11。

(5) 判断矩阵Mi-P,其中i=1,2,…,n。即相对于每一个子准则层的指标,各方案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2.3 一致性检验

所谓一致性检验,即判断矩阵A求出的权系数是否合理。A具有完全一致性时,λmax=n,且除λmax之外,其余特征根均为0。而当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它的最大特征根稍大于矩阵阶数n,且其余特征根接近0。这样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才是基本合理的。检验过程如下:

将求得的各判断矩阵的λmax代到CI=λmax-n/n-1中得出一致性检验指标CI的数值;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表查出RI的值;最后用CR=CI/RI得出相对一致性指标CR的数值。当CR≤0.1时,判断矩阵合理,求出的权系数恰当,否则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按上述步骤重新求权系数矩阵。

对以上三个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F-S矩阵:CR=CI/RI=0.0325/0.58=0.056<0.1,一致性检验通过。

S1-M矩阵:CR=CI/RI=0.068/0.9=0.075<0.1,一致性检验通过。

S2-M矩阵:CR=CI/RI=0.011/0.9=0.013<0.1,一致性检验通过。

S3-M矩阵:CR=CI/RI=0.041/0.58=0.07<0.1,一致性检验通过。

因此认为以上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4 层次总排序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次(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因此,不难求得子准则层各因素Mi对总目标层的组合权向量W=(0.009,0.021,0.003,0.048,0.013,0.023,0.059,0.094,0.574,0.109,0.048)T。即在物流中心选址中,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周围企业的影响,靠近货运枢纽,靠近大型企业,对环境景观的影响/地价因素,靠近交通主干道,建设工程量和投资额限制,完善的道路运输网络,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因素。

2.5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骤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的。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类似的,当RI<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因此,M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RI=0.051<0.1,符合一致性检验。

当然,在提出了方案层的各具体方案之后,还应当建立Mi-Pj的判断矩阵,并进行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根据方案层各方案的顺序,确定具体的实用方案。

3 结论

用层次分析法对物流中心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得出各因素对于物流中心选址的重要性排序。在具体应用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方案。在选择了具体方案之后,还应当继续排序和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出最终的方案。

相比而言,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便、工作量较小、消耗人力和物力较小的一种方法,因而在简化物流中心选址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丁浩,李电生.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21(1):50-51.

[2]滕绍光.层次分析法在物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J].中国储运,2005(6):60-61.

[3]赵焕臣,许树柏,等.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研究 篇9

一、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分析

1. 建筑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正面影响

(1)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以高层建筑为主, 尤其是住宅建设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密集, 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人口居住的压力。高层建筑对于土地的利用率大大增加, 闲置下来的土地对于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些土地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改善城市的环境, 还能在城市建筑发生灾害的时候, 作为安全区供城市居民使用, 大大地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安全指数。

(2) 增加环境的空间整齐性

建筑设计可以根据城市的特点, 对建筑的布局和构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其集中体现在可以使各种输送管道显得更加紧密, 整个管道的排布在外观上显得很整齐。此外, 建筑设计可以对城市建筑的布局进行一定的优化, 使得城市建筑群的排布更加整洁。这些设计都使得城市在外部空间中显现出一种整齐的韵味, 从而提高了周围环境的空间整齐性。

(3) 增进人们的交往环境

现代的建筑设计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 建筑有很强的空间重叠性。所以工作在同一栋建筑内的人们拥有很方便的交通能力, 即只需乘坐电梯就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并且因为建筑设计的特点, 可以使得很多的单位都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 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快捷地与他人交流, 从而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交往环境, 使得交往不再被遥远的距离所限制。

(4) 开辟人们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导航, 能够凝聚整个城市的精神力量。建筑设计能够根据城市的特点, 在最合适的地方兴建一个具有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当人们进入城市以后, 目光就会被标志性建筑物所吸引。而作为人们视觉中心的标志建筑, 也在散发着其独特的文化韵味, 渲染了城市中所有人的精神世界, 开辟了人们心中关于城市的精神环境。

2. 建筑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1) 使周围环境变得单调

我国目前的建筑还主要是方块形的设计, 建筑外形相似性很大, 并且巨大的建筑尺度也改变了街道的形状, 使得街道也变得中规中矩。这些变化都使得整个城市在整体外观中, 被规则的形状所约束, 丧失了原有的灵活。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周围的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审美厌倦。高楼大厦在设计上的雷同使得整个环境变得单调, 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外观环境组成, 同时也降低了整个城市在外观上的美感。

(2) 使居住环境变得密集

高层建筑密集性的设计, 使得整个城市的人们居住的比较集中。虽然说密集的建筑设计可以大大增加城市的土地利用率, 并且能够挖掘出更多的空闲土地以供城市使用。但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并且这些不便还会因为不同居民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变得更加复杂。

(3) 影响了城市的光照环境

由于目前建筑设计在楼房设计上的特点, 城市中的建筑一般都有着高和密的特点。特别是在市中心等繁华的地段, 几乎终日不见阳光。城市建筑的巨大体积会挡住周围建筑的阳光, 严重影响其它居民的光照环境。此外, 部分的高层建筑出于造型等方面的考虑, 在建筑设计时采用了很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幕墙所产生的反射光, 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光污染, 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 光污染现象尤为明显。不仅如此, 幕墙对阳光的反射给道路上的车辆驾驶员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4) 影响了城市的声音环境

我国城市目前的建筑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密集性, 建筑和建筑之间有着长而且开口少的通道。特别在市中心的繁华区, 一旦有声音传到通道内, 根据回音的特点, 这些声音就会得到加强, 很久以后才消失。尤其是在十字路口时, 高层的建筑可以把回音反射到对面的建筑中, 造成一定程度的听觉误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交通噪音和生活噪音, 因为密集的建筑, 不能得到很好的扩散, 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声音环境, 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5) 影响了城市的热工环境

由于城市建筑内部的热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得这些建筑利用空调把房屋中的热量排到街道上去, 大大增加了街道的温度, 使得街道的热工环境更加恶劣。不仅如此, 城市建筑的密集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严重影响了空气的质量。一些建筑因为自身设计的缺陷, 使得整个区域都不能感觉到空气的流通, 进而增加空气的浑浊情况, 使得相应疾病的触发几率大大增加。

二、建筑设计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 禁建原则

对于一个城市的某些环境来说, 无论兴建什么样的建筑物都不能和其有完美的融合, 比如一些历史名城等等。如果在这里兴建一些高层的建筑, 就会和此处的环境发生明显的冲突, 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整体景观。所以在这些区域应该禁止建造任何的现代化建筑物, 以保证整个环境的完整性。

2. 选址限制原则

对于建筑建造地点的选择, 应该有多方面的考虑。首先, 建筑设计应该把各个高层建筑安置在不同的区域, 以减少密集的高层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其次, 在城市的特殊地段, 着重建立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使其突出整个城市的特点;最后, 应该对整个建筑设计规划进行全面的把握, 在符合建筑选址原则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3. 建筑外形控制原则

对于建筑宽度和高度等外形方面的参数, 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在了解城市建筑布局的情况下, 对每一个建筑的外形参数进行详细的确定。整个确定过程应该把保证城市绿化和光照、建筑之间的空间比例以及城市形体环境作为标准, 从而使得整个建筑设计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4. 整体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需要相关的设计者很好地对全局进行掌控。整体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 要把设计中的每一栋建筑和周围的建筑和谐的联系在一起, 达到分开了是个体, 放在一起是整体的效果。此外, 整体性原则还要求相关的建筑师, 应该对城市的整体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进而在建筑设计中能够把建筑的特点完美地立足在城市的特点之上。

三、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1.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应该侧重和城市环境协调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可以使一个城市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高度融合, 在内容上应该囊括从策划之外到建成以后的维护中所有的细节部分。其具体体现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开始就注重对建筑物尺度和造型等必要的外界参数, 并且开始注意一个物体与周围几个物体之间的联系。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能不能很好地把每一个物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并且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来决定的。所以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时候, 首先就要对城市的周围环境和原有建筑群进行深入的了解, 根据它们的特点来找寻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融合点。其次, 整个规划的细节内容应该首先考虑环境的因素, 即在尽量不破坏城市环境的条件下, 进行施工建设。最后, 对整个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使得建筑设计整体对城市环境有很好的协调。

2. 建筑设计应该融入到城市环境中

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师清楚知道城市环境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他们也很注重建筑设计在城市环境中的融入。比如他们在进行单个或者群体建筑设计的时候, 就会先对建筑的大环境和地盘周围的小环境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建筑设计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步。但是在我国建筑设计高速发展的时候, 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我国许多的建筑师在设计工作时, 为了突出自己在设计方面的才能, 刻意建造一些比较新奇的建筑。这些建筑在造型上都比较奇特, 忽略了对于城市环境的关注, 这就使得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其次是我国的很多建筑师盲目借鉴西方著名建筑, 而忽略了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所以, 我国目前的城市建筑设计在外形上一般都非常的优秀, 并且在建设成本方面也毫不吝啬。但是这些建筑拥有的艺术价值极低, 严重拖后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建筑设计的精髓不在于建筑本身的外形, 而在与和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比如拥有“艺术家之岛”美称的希腊伊特拉小岛, 上面的建筑都是普普通通的民居, 但是一眼望去, 和自然的协调美油然而生, 仿佛那些民居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国的建筑师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 在建筑设计时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即便是一些简单的建筑也能达到建筑设计最高品质。此外, 我国的建筑师在对于西方建筑的借鉴中, 应该注重对他们设计理念进行探究, 特别注意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融合方面的技巧, 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建筑设计能力。

3. 完善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应该和周围的环境最大程度地融合在一起, 而不是孤立在环境之外, 所以对于建筑设计的评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对所设计的建筑对城市环境的融入程度进行严格的监督, 在对建筑设计进行评级的同时, 也相应地使建筑师认识到自己在设计方面的不足, 进而在下一次设计中能够进行相应的改进。对于建筑设计的评审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建筑设计在城市环境融合方面进行一定的评定, 看其是否已经满足了相应的要求, 并且对于城市的美化也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是对于建筑设计本身进行评审, 以保证其设计在内容上满足相应的标准。在评审的工作的过程中, 要把与环境的协调放在首要的位置。此外, 对于建筑设计的评审工作, 还应该把先进的文化艺术和优质的居民服务加入其中, 从而使得城市建筑设计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 进一步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研究 篇10

高层建筑是城市总体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 高层居民住宅和综合办公建筑数量越来越多, 使得高层建筑在城市总体建筑中的比例不断攀升。因而, 想要正确的理解并处理城市空间的和谐与协调问题, 就不得不考虑高层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高层建筑设计包括的内容较多, 既有选址设计、布局设计、外观设计, 又有功能设计、沉降设计等。这些设计的合理与否将会对城市的正常运转以及城市环境的良性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特殊性, 结合现阶段世界范围内高层建筑设计的典范和实例, 探讨了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出入口的设计

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建筑空间所组成的, 因而要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和谐与协调, 首先就必须考虑由建筑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及转换的过程, 这一点是进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而高层建筑出入口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过渡和转换的衔接点, 是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环节。高层建筑出入口设计的焦点往往在外观上, 但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外观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些特定的地域, 高层建筑整体设计需要特别关注建筑的抗震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因此, 留给建筑整体外观设计发挥的空间就会变得十分的局限。但高层建筑的出入口设计对抗震性与结构性因素的考虑不是显得那么重要, 因而底层出入口的设计便成为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点处理的关注点。

高层建筑出入口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出入口位置的合理选择

高层建筑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应当重点考虑建筑内部功能的安排和人流的方向, 要尽量与人流的方向相一致。出入口的设计既要保有足够的外部空间,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视觉观赏性, 使其能够在视觉上缓冲高层建筑所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2. 出入口外观造型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出入口设计在外观造型方面应当尽量做到突出、显眼。高层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 其在功能和视觉感受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在出入口外观造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千篇一律, 尽量做到多样化与独特化。并在设计的高层中处理好与城市空间整体环境的融合, 做到在统一中实现多变。

二、高层建筑裙楼的设计

有效的保持与地面的结合以及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是高层建筑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高层建筑与地面的结合以及与周围建筑的紧密联系能够强化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形态, 保持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和谐性。而要实现这种结合与协调, 高层建筑设计单位就需要关注其裙楼的设计。

裙楼是指从街道上以40°仰角能够看到的部分。根据建筑空间开敞度的不同, 裙楼的高度有时会达到楼房的5~8层左右。这部分楼房虽然在城市整体空间中所能占到的比例十分有限, 但其对人们的视觉、感官和情绪的影响却十分, 巨大。建筑的裙楼在立面设计方面与上部立面的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 下部立面的设计应当重视人的尺度, 使处于其中的人不会感觉到下部空间的单调与苍白。

裙楼设计应当重视建筑的稳定性, 应当尽量避免给人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外部形态、线条组织、材料装饰的视觉结合, 尽量给人一种丰富而不单调的感觉。

三、高层建筑塔楼的设计

楼身是高层建筑形式的主要表现, 其在改变建筑与城市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人们从基本的物质需求中解放出来, 有了更多的精力关注生活环境。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力度的不断增加, 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竖向上的开放空间不断增大是环保意识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塔楼的出现为高层建筑的绿化、采光、通风、调节室内气候、开阔建筑视野提供了便利。

在标准层按一定的层数设置外向的空中庭院, 并与建筑内部的中庭有机结合, 是当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这类建筑被人们称作为绿色高层建筑, 使得人性化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类建筑的典范, 如由Norman Foster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环保”型的超高层建筑。整个建筑呈现三角形, 宛如一枝花茎托着三片美丽的花瓣。花瓣部分就是正常的办公区域, 而奇特的花茎部分即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除了起到自然通风的作用外, 还为整个大厦提供了丰富的景观。除此之外, 由气候生态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娜拉大厦, 也秉持着“生物气候大楼”的思想。其利用空中开放的空间连通建筑内外, 引入大量的植物来调节气候, 尽可能的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使人在工作与生活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自然的恩赐。

四、高层建筑屋顶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屋顶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关键部分, 这部分对整个建筑的形象起着个性强化的作用。虽然屋顶设计在建筑生态改善及影响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但这部分对建筑的显著性以及标志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 优秀的屋顶设计能够起到塑造建筑标志、丰富城市空间俯视形态的作用。高层建筑屋顶的设计应当紧密结合地面设计以及整体楼身的设计, 突出建筑的整体美感。

台阶式建筑设置是最早被采用, 也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屋顶设计结构。台阶式屋顶设计主要利用高层建筑的退台形成台阶, 这种设计方式使得建筑的空中设计变得空间开放、富于变化且深具简便易行的特点。因这种设计能为建筑师提供构筑城市立体环境创作的发挥空间, 因而深受建筑师们的青睐。台阶式屋顶设计能够在城市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 提供足够的采光效果, 容易给人们带来较好的开放感。此外, 对城市轮廓的丰富及空间围合效果的改善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五、高层建筑结合式下沉广场的设计

位于美国纽约市的洛菲克中心的下沉式开敞场地是高层建筑结合式下沉广场设计的典范, 该设计被赋予了为公共福利作贡献的形象。在设计的过程中, 加入了联系紧密的地下通道、购物广场、办公空间等, 很好的体现了城市生活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功能的依赖性, 并通过这些联系和依赖性极大的改善了城市的空间形态。

高层建筑与地下空间结合的设计, 能够拓展人类活动的空间。地下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停车场的设计, 因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增加单位土地附加值, 因而备受开发商们的青睐。

随着城市用地紧张状态的不断加剧, 这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必将成为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六、高层建筑底部架空与局部改进的设计

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 底层架空与局部收进是为了减少基底占地面积, 可留一部分空地用做环境设计或帮助解决城市的交通和停车等问题。

底层架空被看作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可以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

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 缓解入口处特有的各种矛盾的冲突。并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七、结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 其设计风格虽不断变化, 但始终与城市空间环境发生着关联。任何设计风格的形成, 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义, 也有它的局限性和负面效果。因此, 重视探究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结合, 有助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完善、更新, 是也推动高层建筑设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梅, 吕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我见[J]大众商务, 2009 (12) .

[2]郭敏锋.新世界时代科贸中心超高层建筑前期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毕晓莉.浅析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J].甘肃科技, 2008 (16) .

上一篇:组合保护装置下一篇:建筑摄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