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秩序

2024-05-11

竞争秩序(精选七篇)

竞争秩序 篇1

9月U丨日, 广东省发改委宣布, 对东风日产及其经销商汽车垄断案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对东风曰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东风日产) 罚款1.233亿元, 对广州地区17家经销商罚款1912万元, 总计1.4242亿元”。东风曰产垄断行为遭到的罚款金额也创下了目前为止汽车反垄断领域对经销商处罚的最大规模另外, 据了解, 截至目前, 涉及汽车业垄断行为的处罚金额已超过20亿元, 涉及的汽车企业包括东风日产、奥迪、克莱斯勒、奔驰, 还有去年的12家日本企业。“近几年, 国家自出台《反垄断法》之后, 一直不断加强执法力度, 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方面, 而在此之前这样的处罚其实是很少的”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飞律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我国的产业竞争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竞争的秩序, 因为过去市场竞争规则的强调不够;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确实在利用自身的市场支配地位获取垄断利益。”而部分汽车企业则表示在事发前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垄断行为, 是否触碰到法律的红线。吴飞表示, “红线问题, 主要涉及到市场支配地位问题。因为国家不可能经常性对市场结构进行测算, 或通过别的途径告诉企业是否构成垄断行为, 或者涉嫌滥用垄断地位., 国家只有在发现线索之后, 通过调查才能在个案中明确企业是否构成垄断。而鉴于法律生效时间短, 执法经营少, 一般市场竞争行为与垄断规制对象之间尚有诸多问题需要明确, 到底红线在哪里, 什么情况可能触发红线, 什么情况可以豁免, 目前的规范其实是不清晰的而整个反垄断执法的程序本身也不够清晰明确”而这背后, 其实也反映出我国汽车领域反垄断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现有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也急需进一步地界定清楚。今年8月, 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召开了汽车领域反垄断指南起草工作行业专家会议, 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牵头制定《汽车领域反垄断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的工作。对于《指南》的出台, 吴飞认为, 这“很有必要”。“行政处罚不仅仅是一个风暴, 它也需要变成‘常规化’的东西, 执法者、被处罚对象以及被调查对象都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规范。在没有发生垄断行为之前, 企业作为竞争的参与方, 只有规范相对明确才能更好地提前规避、防范、调整。而政府想要调查别人, 也应该有更好的规范, 包括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当真正发生了垄断糾纷之后, 后续在法院进行诉讼时, 法院也有具体的裁量标准。所以如果《指南》不明确这些, 不管是企业、行政机关, 还是最终法院的裁判, 都比较难操作”另外, 吴飞还指出, “对汽车行业未来竞争秩序的规范, 如果仅仅是一次性、严打性、风暴性的, 这样意义很小, 所以还是需要《指南》的出台有助于反垄断执法‘规范化, , ‘常规化’, 而不仅仅是一阵风波, 逐渐建立蚬范, 更好保护市场竞争, 保护消费者权益”有消息称, 《指南》有望今年出台, 并于明年落地。吴飞则认为:“发改委一直在积极推动这件事, 但是具体的出台时间还是要看国家对产业政策的看法, 并且这也跟产业经济基本面有关, 经济利好时国家更愿意让市场规范化, 相反大环境不好时也会有所影响。”AT

竞争秩序 篇2

一、放宽市场准入

1.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大力减少前置审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目标任务:落实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改革的相关规定,各设区市出台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具体规定。将检验验照制度改为报告公示制度,建设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

工作措施: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10月底向社会公布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年底前,各设区市出台有关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规定。督促指导有关设区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升级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做好企业报告公示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省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建设方案,年底前基本建成我省电子营业执照系统框架。

2.简化手续,缩短时限,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目标任务:到2014年年底,指导全省设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市、县(市、区)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一个窗口”受理,同级工商局、质监局、地税局、国税局协同办理,统一发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

工作措施:一是就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省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调研,探索“同步审批、三证联发”工作模式。指导各级政府开展协同办理、统一发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工作。二是简化税务登记事项,出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税务登记事项的意见。三是加强数据信息库建设,探索构建“三证合一”信息共享平台。

3.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1—2批行政审批事项。

目标任务:加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工作措施: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年底前取消我省自行设立的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由相关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提请设立行政许可。再削减1—2批行政审批事项,重点研究取消下放投资、生产经营和资质资格许可认定等领域“含金量”高、社会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审批项目。

4.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目标任务:凡是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一律放开,重要基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价格的竞争性环节价格交由市场决定,暂不具备条件放开的自然垄断环节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价格更加合理、有效、灵敏地引导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市场发育状况,结合价格改革进程,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工作措施:出台相应价格规范性文件,年底前先行放开6大类约16项价格,重点是:放开两碱以外工业用盐、桑蚕茧、低价药品等商品价格;放开省管电信业务、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等重要基础服务收费;放开房地产咨询服务、房地产经纪服务、普通住宅以外的物业服务等房地产相关服务收费;放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等教育收费;放开公立医疗机构非治疗性个性化医疗服务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代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收费。

5.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目标任务:减少注销审批要件,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意见,争取授权我省先行试点。

工作措施: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简化企业注销程序的相关规定后,年底前出台试行办法,简化各类市场主体的注销程序和需提交的材料。

二、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6.试行扩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形成风险分担的社会救济机制和专业组织评估、监控风险的市场监督机制。

目标任务:有关保险公司制定出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食品药品责任保险产品,探索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行业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推动海洋渔业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险种在我省的实施,为我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推广打开局面。指导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力争在承保行业和参保公司两方面有所拓展。

工作措施:加强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沟通,争取出台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的相关文件,鼓励有关保险公司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年内争取实现保费收入120万元,提供风险保障8亿元,承保范围逐步扩展到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行业。推动渔业互保与商业保险的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力争年底实现船舶保险2个亿,提供风险保障300亿元。尽早发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方案范本,促进重金属、石油化工等环境高风险行业实现签单、承保。继续做好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推动工作,支持参保公司加强工作力度,提升保险覆盖面,年内实现保费收入1.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400亿元以上。

7.改革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办法,强化垄断环节监管。

目标任务:根据国家改革进程,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邮政、电信、有线电视等自然垄断行业为重点,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工作措施:建立完善水、电、气等阶梯式、差别化价格制度,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探索实施“模拟市场定价”。制定科学规范的成本核算规则,落实价格听证、专家评审制度。加强反价格垄断执法制度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常态化、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完善价格欺诈监管办法,加强对价格串通、低价倾销、牟取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管,推广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检查手段。10月底前,在全省集中开展治理公用企业及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查处一批严重损害市场秩序、社会反映强烈、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件。

8.完善区域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

目标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和监控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体系。落实重点商品质量准入制度,加强重点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完善假劣商品违法案件信息公示制度。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对高危行业依据风险程度,加强对发生事故几率高、损失重大的环节和领域的监管,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工作措施:9月份,出台风险监控工作制度,正式启动以消费品为重点的工业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工作,对2—3种消费品开展风险监测。各市、县(市、区)制定本区域内重点监督产品目录和风险处置预案,逐步建立生产企业、行业专家、当地检验机构、新闻媒体和监管部门“五位一体”的风险信息收集、报告和监控联动机制。对确认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公告,指导风险处置,消除风险隐患。组织专题培训,落实重点商品质量准入制度。建立全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结果公布平台,实行抽检结果集中发布。11月份,开展消防产品等重点商品质量的抽查检验。年底前,出台全省隐患排查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规划,明确隐患排查体系建设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现功能、时限要求及保障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标准,指导企业排查隐患和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开发隐患排查信息化软件,建立隐患排查信息平台,提升预警能力。

9.利用物联网建设重要产品等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

目标任务: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在计划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上重点保障。按照商务部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在试点市全面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确保其全面有效运转,切实提升肉菜安全保障水平。

工作措施:尽快研究制定“十三五”期间加快省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争取新增2个市(临沂、威海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9月,开展第二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济南市)验收和第三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潍坊市)中期评估工作。10月底前确保完成第四批试点城市(淄博、烟台市)的招标工作。

三、夯实监管信用基础

10.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

目标任务:建立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加快实施工商监管信息公示,对不按时公示或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企业依法采取信用约束措施,逐步建立透明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工作措施: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待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报告办法等规定后,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建立企业年报、经营异常名录、公示信息抽查、“黑名单”等制度,营造诚实、自律、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守合同、重信用。

四、改进市场监管执法

11.建立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确保程序正义,切实解决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

目标任务:制定完善以企业报告内容为重点的抽查制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发布管理制度、环境监管制度及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制度,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确保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工作措施:10月,开展企业报告申报、公示工作,做好随机抽查准备。年底前,根据国家部署,按照法定抽查的比例,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开展抽查。加强重点产品的监督,制定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组织研发“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科学监管规则和方法。制定省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发布管理办法,集中发布企业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研究制定全省食品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出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完善药品生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境监管制度,研究制定全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工作程序,修改完善《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工作程序规定(试行)》,争取出台省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完善环保公安联勤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资格和职责,完善行政处罚流程,规范自由裁量权,明确执法人员责任和义务,加强执法培训教育,对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促进依法履职、依法行政。

12.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市场监管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目标任务:围绕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坚持职权法定、简政放权、权责一致、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全面梳理政府行政职权,建立各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科学配置行政权力,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构建权界清晰的政府职能体系。

工作措施: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召开全省电视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列入省级行政权力清理范围的部门(单位)开展自查,全面梳理现有行政权力,编制行政权力目录和流程图,形成自查报告,报送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9月—11月,省编办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建工作班子对各部门(单位)报送的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审核确认,行政权力清单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定。12月,公布各部门(单位)行政权力清单、权力运行流程,除涉及国家秘密及依法不予公开的外,一律在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编办网站、各部门(单位)网站上向社会公开。

市县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参照省里的做法进行。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与省级同步推进,其他市县10月份启动,12月底前完成审核确认工作,2015年一季度公布权力清单。

13.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目标任务: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接受社会监督,未列入目录的事项一律不得实施。

工作措施:汇总整理社会各界在网上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录,9月份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在省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向社会公布。研究制定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和实时更新机制,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未列入目录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实施。

14.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终身追究责任。

目标任务:认真执行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实施终身追责,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工作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认真做好重大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事件事故的调查处理,查明事实和原因,分清责任。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影响的领导干部,依据《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0号)、《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省政府第138号令)等规定,严肃责任追究

五、改革监管执法体制

15.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推进城市管理、文化等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执法权。

目标任务: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鲁发〔2014〕11号),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市县政府提出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方案,全部工作于11月底前基本完成。

工作措施:加强与各市沟通,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指导各市做好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工作。督促各市加大对县级整合规范工作的指导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16.加快县级政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探索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原则上不另设执法队伍。

目标任务: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要求,选择部分市(含县级市)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执法体系。

工作措施:推荐我省4市(含3个县级市)参加试点。待中央编办进一步部署试点工作后,严格落实有关要求,加强对试点市的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具体工作问题,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六、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17.限期实现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在人员、财务资产、职能、办公场所等方面真正脱钩。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

目标任务:根据国家有关部署要求,2014年完成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研究提出逐步推开意见,2015年基本完成脱钩工作。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

工作措施:9月份,对275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其与行政机关在机构、职能、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关系,确定20家试点单位。国家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后,公布我省方案,正式开展试点工作。11月底前,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制定全面开展脱钩工作意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4类社会组织并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开展一业多会试点工作,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设置,允许同一行业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方式和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商会,允许成立跨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

18.整合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功能,逐步建设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

目标任务:整合优化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功能,逐步建设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指导市县政府做好整合优化投诉举报平台相关工作。

工作措施:9月开展调研,10月,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整合优化相关工作,指导市县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投诉举报平台整合优化任务,并将落实情况上报省政府。11月,督导检查投诉举报平台整合优化落实情况。

19.严惩以有偿新闻恶意中伤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目标任务:加强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完善采编程序、严肃纪律要求、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新闻采编各个环节形成严密、透明、无缝隙、常态化的监管体系,防止有偿新闻行为的发生。查处一批新闻敲诈典型案例,严惩不法分子,维护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措施: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全面自查新闻来源、采编过程、采编人员、媒体驻地方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与纪检、公安、网络、通讯管理等部门沟通联系,严肃查处有偿新闻行为频发、社会影响恶劣的媒体和从业人员,全面清理违规设立的频道、网站和非法播出机构,严厉整治真假记者内外勾结、敲诈勒索行为,坚决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综合利用新闻采编人员准入、重点媒体监管、新闻节目阅评等方式,严格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打击新闻敲诈工作,拓宽监督渠道。加大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力度,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形成治理有偿新闻的长效机制。

七、完善监管执法保障

20.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监管执法人员工资足额发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下达罚款任务,严禁收费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等与部门利益挂钩或者变相挂钩。

目标任务: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单位经费保障渠道,建立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对行政执法单位编制内人员经费、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确保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水平与行政执法工作需要相适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行政执法单位各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其他各类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坚决杜绝收费罚没收入与部门利益挂钩或变相挂钩。

建立和维持一个竞争秩序 篇3

未来十年中,中国必须对建立怎样的经济秩序做出抉择,因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用瓦尔特·欧肯的话说是“试验性的经济政策”,参见《经济政策的原则》第十章),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将某些经济政策框架和核心特征长期确定下来的时候了。中国发展速度非常快,并将马上跻身中等收入国家,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家在达到这一阶段后普遍遇到了发展瓶颈,比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在二十世纪所遭遇的增长乏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追求自己的利益,然而他们利益的实现往往需要以牺牲整个社会利益为代价。这些特定的利益集团获益于经济的增长,在经济政策方面他们极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导致对开放和自由的竞争被施以限制,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断被削弱。迅速的经济增长为所有人提供丰富的机会,市场和社会变得更加开放,阻碍社会流动性的传统障碍被经济和社会的剧变撕得粉碎。但同时新兴的利益集团不断壮大,也有一些能够适应新形势的旧的利益集团存活下来,它们共同对政治决策施加影响,导致国家不断丧失其独立性,各项政策逐渐偏离共同富裕的目标。

现代经济学倾向于认为,偏离共同福祉的目标属于正常情况,通过经济政策实现共同福祉非常不现实,它更像是乌托邦式的童话。但瓦尔特·欧肯不这么认为。他著作中最重要的洞见就是指出,经济政策总有沦为利益集团维护其既得利益工具的危险,而同时关键在于存在着某种政治意愿,使其脱离利益集团的控制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着眼于全社会的福祉。对于欧肯来说,经济秩序的建立是一种具有深刻伦理-政治意义的历史性行为,这不仅要求政治精英们在尊重某些特定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做出抉择,更需要将这些“原则”与“历史性契机”相整合(参见第十五章)。对于那些原则,欧肯在他的著作中做出了详细的推导和阐述,而“历史性契机”则会因一种特定历史性格局的形成而出现,这一格局允许一国确立这些经济政策原则,但同时要求考虑到其特殊性。这种政治创举由一种“建立社会和伦理秩序的意愿”所驱动。毫无疑问,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一种历史性契机,众多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精英也已经感觉到,必须将经济富强(wirtschaftlicher wohlstand)与实现共同福祉(gemeinwohl)紧密结合起来。

欧肯的这本著作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因为他所研究的也正是目前在中国社会和政治领域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建设一个繁荣与和谐的社会的过程中总是让人感觉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伴随着社会目标的实现。当然,中国在消除贫困的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国民收入也正以独一无二的速度增加,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医疗、失业以及养老保障,人们对屡禁不止的腐败和滥用特权日益不满。如何将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就成为一种政治目标。欧肯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无法仅通过实施一些孤立的特定社会政策措施来实现,而应当从缔造整个经济秩序方面着手。虽然特定的社会政策措施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也起着明确的作用(比如通过所得税实行再分配的政策,参见第十七章),但对实现更大的社会公平起最重要作用的是通过推行一种有关经济秩序的政策,即“秩序政策”,系统地防止社会中出现限制竞争的特权集团,并恰恰由此防范出现收入分配日益不平等的结果。决策者的政策必须保持绝对的中立,其本身不能助长这类特权的滋生。而一种独立和公正的政策意味着在制定和实施其他法律法规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当经济运行遵循这些规则时将产生公正的结果。

瓦尔特·欧肯的立场常被人称作是秩序自由主义。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不同,秩序自由主义认为仅仅通过制定普适的规则并在其基础上实施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够的。欧肯的第二个核心观点是任何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会从内部产生阻碍自由竞争的力量,比如契约自由可以被用来创设卡特尔。就此而言,一个遵循秩序自由主义的政府有两项责任,第一是要保证在制定规则时严格保持中立,第二必须规制市场竞争,也就是为“经办”(veranstalten)市场竞争,即制定“游戏规则”,以约束其自我破坏的力量。秩序自由主义要求的国家是强大的、有为(gestaltend)的国家。这从本质上非常符合中国政府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在赶超式发展时期中国政府曾经根据计划经济的样本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调控职能。直至今日,政府仍然在产业政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瓦尔特·欧肯的观点,政府不应当试图去控制整个经济,而应该将精力集中在经济秩序的建立和推行上(参见第十九章)。

那么如何界定政府对经济的介入是否合理呢?政府能做什么,政府不能做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政府应当尽可能集中精力在一般性规则的制定和推行上,这一观点与“弗莱堡学派”(Freiburger Schule)的以下典型假设是紧密联系的:人们的知识是有限和不完全的。知识问题由于那些使得欧肯深为触动的历史现象而全面放大: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欧肯的理论最终可以追溯到其基本的哲学信念:技术进步并没有导向“可作为”空间更大的结论,而是使经济和社会进程加速复杂化,导致我们无法看清这些进程发展的全貌。比如在中世纪时期,农民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其农场的情况,还可以根据经验掌握自然规律。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农民不仅需要应对农产品交易的全球化,还需要面对生物技术的创新、适应现代的消费品产业。这些都是他所无法完全掌控的。

欧肯的第三个核心观点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并没有扩大我们对经济进行控制的能力,反而限制了对其控制的可能性。秩序政策型塑的经济以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中自组织和复杂系统演化的思想为基础,反对为实现明确的经济目标进行政府干预,因此对现代经济有着重大意义。虽然欧肯并没有运用现代的专业术语,但在这一方面他的理论已经远远超出他所在的时代。事实上非常令人惊讶的是,早在欧肯的理论中已经出现了对面向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失灵问题的阐述,而这样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才在世界范围内以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的形式得以推行,并由此最终将西方国家带入滞涨,同时也导致其确立的政策目标终告失灵(参见第九章)。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日益变得复杂,通过政府直接干预来实现诸如将失业率控制在某一范围内之类的具体经济目标变得日益困难。经济复杂性的增加将使原本目标明确的行动带来越来越多的非意图的后果。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nlc202309021709

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市场参与者,有限知识的约束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只有通过充分竞争才能确保甄别和利用正确的知识,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系统的、涵盖整个社会的试错学习程序。对新发现的问题,许多市场参与者都会尝试独立的解决方案,竞争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这样去做的激励,而且发挥优胜劣汰的选择作用。从一种特权地位出发不可能筛选出最佳解决方案。这里恰恰就是政府行为的界限。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政府不会比经济和社会的行为主体知道得更多。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中国正处在一个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增长进程中,很久以前就已经有可能甄别最佳知识,也就是利用领先科技的“最佳实践”,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沿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往前走,发达国家经验提供了现成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赶超进程中,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完全可以是有益的,尤其当人力资本非常缺乏、广泛的社会学习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的时候。但当一个国家越来越接近技术进步的前沿时,就会发现几乎很难找到现成的最佳未来解决方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也许应该放弃跟随前人走过的道路,就像在汽车制造业和能源经济领域那样,而且需要有与传统断裂的激进的创新。我们越早到达直面知识极限之时,也正是我们对复杂的现代经济系统控制能力达到极限之际。

政府行为的界限取决于我们的知识的极限,而新的知识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被创造,因此,用另一个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F.A.哈耶克的语言,竞争是一个发现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反过来讲,政府行为的排序一定落后于私人的行为。存在着一些现代经济体的中心领域,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甚至整个领域的建设都要求利用政府的资源。比如在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就是如此。从秩序自由主义的视角看,结论同样如此。不过欧肯的研究集中在政府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政府行为基于利用有关竞争秩序的确定知识,它将成为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

鉴于上述论述,认识到欧肯思想中的激进主义成分极其重要,同时不要轻率地以为他的一些思想已经过时而对其不予重视。欧肯坚决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知识社会的两大核心制度:专利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参见第十六章)。但是应该把这种批评置于他认为这类技术进步或者制度安排会强化垄断(参见第十四章)的背景下来理解。在这方面,欧肯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明显的区别:他批评的并非是那些有助于增进集中的技术本身,而是经济权力利益主体对技术的滥用,比如技术本身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并不断推进能够激化替代性竞争的创新。

欧肯认为,由于现代专利权,技术的进步会导致集中,进而限制自由竞争。每项专利权,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知识产权,一般都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垄断。这种垄断又会产生一种新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竞争的强度会在版权保护期结束之后(或许由于对企业集中的影响)继续降低。欧肯要求对专利权期限有一个明确的限制,大范围扩大强制性许可工具的使用范围,以反对收取专利使用费。如果自欧肯时代起,中国的企业就享有不需支付专利费就能使用所需专利这项权利,那么现代社会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欧肯认为,对于竞争规则而言,专利权完全不是中立的,而是存在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给革新者以报酬鼓励。阻碍知识的自由流动会导致经济权力产生。因此,中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上长期潜在的冲突并非没有缘由:这种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种对特权的保护,会阻碍全球自由竞争,而中国选择了一种部分破坏性(经常违反专利权,尤其在地方层面)、部分战术性(以市场换技术)的对策来对抗这种市场地位。如今,是需要探究以现代专利制度为基础的诸多原则的时候了,欧肯如果还在世,那他肯定会极度怀疑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框架内的专利制度的全球化及其深化。

类似极端的还有欧肯对有限责任制的看法。欧肯批评现代经济中所有那些削弱甚至完全排除了个人对企业决策应负责任的制度性防范措施。从这方面看他是现代股份公司的批评者,但他同时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评价也很消极。这一点首先让人感到不解,因为如今这类公司已经是现代经济中一种理所当然的公司形式。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观察家指出,现代金融领域中个人责任的缺失是危机爆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多次发生的诈骗丑闻以及在大规模投资和收购上的各类错误决定虽然激起了“股东的干预积极性”,但这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即在现代经济的大部分领域,重要决定都由经理人做出,而事实上,经理人很少或者甚至完全不会受到他们的决定所造成后果的影响。“黄金降落伞”甚至会奖励那些实际上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经理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贯彻起来并不现实,欧肯的观点仍然可以成为从秩序政策角度型塑未来“公司治理”——用今天的话来讲——的重要根据。

此外,当人们同时注意欧肯对私人产权的分析时,上述观点则更加有力。欧肯认为,私人产权是有效竞争的前提,而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使得个人承担其责任有了可能。但他同时还认为,国家必须主动制订秩序政策,这样才能发挥私人产权的积极作用。没有国家的秩序政策,私人产权将会岌岌可危,限制竞争的行为会使竞争不复存在。这样的私人产权不能杜绝人们争取和维护市场权力,因此它是一个用以达到其他社会目标的工具,而且这一工具只有在一个竞争秩序框架内才能被不受限制地使用。欧肯认为,没有个人责任的私人产权是同竞争秩序根本对立的。

作为改革的成果,中国已拥有大批践行这一责任原则的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在农村和刚完成城市化的地区。许多这样的企业家将其个人和家族的财产用于投资并承担巨大的风险。这是中国发展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宪法也承认他们的地位。这些企业家与德国的“中产阶级”可以相提并论,但其所处的相关法律框架条件还要继续完善。这些个人承担财产责任的企业家是竞争秩序的“隐形冠军”。

上述两例清楚地表明欧肯全部论述的核心:竞争和权力之间的阿基米德点。权力可以是经济权力,也可以是政治权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经济权力可以收买和劫持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也可以攫取对经济的控制权;但同时政治权力可以用来制衡经济权力。如何才能防止滥用政治权力?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仅仅简单地依靠民主是远远不够的,民主政治面对利益集团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蒙蔽是脆弱的(参见第二章和第十九章),到头来必须存在由宪法和法律限制政治权力,并确保独立司法权的实施。而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又回到伦理要求现象:欧肯的立场是建构-精英主义的立场,也就是说,社会和政治精英必须存有塑造思想和道德的意愿,这种塑造意愿也要求存有相应的塑造可能性,是自由的本原表达,可以在任何社会团体中得到体现。比如欧肯完全肯定企业共同决定在竞争秩序中的积极作用(参见第十八章)。此外,也存在由于国家的政策措施而出现的不自由现象,而这些政策措施是为社会弱势群体而采取的,但是国家的社会救济措施滋生出依附性,固化了受助者权力缺失的旧状。基本社会保障应避免让经济弱势人口陷入直接依赖经济强势群体的困境:这种基本保障形式本身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并要以遵循竞争秩序的原则为准绳。

nlc202309021709

欧肯将自由基本上定义为无权力依附关系。自由社会是无权力依附的社会,即权力和制衡权力的力量达到平衡。无权力依附的社会无法简简单单地实现,因为对于欧肯来说,社会变迁是由权力斗争推动的。这里历史性契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此,通过确立竞争秩序,对于形成无权力依附社会也许是根本性的条件也被确定下来:经济和政治的明确分离,以及有意识地使用政治权力来制衡经济权力。

可用来说明这个挑战性问题的最重要的例子也许就是货币了。和所有秩序自由主义者一样,欧肯是全球货币制度背景下货币政策自动机制的捍卫者。这里我们碰到可能被许多读者认为过时的思想:鉴于金融危机之后对世界货币体系未来的讨论,这些思想再次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涉及问题的本质。无论在哪一种宪法和政治体系下,货币都时刻面临被政治滥用的危险。只要存在货币发行银行对发行货币的垄断,国家就可能因为高额的国家债务而通过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对于二零零八年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讨论再次不同程度地聚焦到千禧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种种行为上。现在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美联储采取的针对一个民族国家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无论我们同意哪种解释,谁也无法抹杀的问题是:现代货币体系面对经济政策优先选项的变化基本上十分脆弱,往往不得不为其他目标而牺牲保持币值稳定的目标。而币值稳定是秩序自由主义社会保障政策的一个中心要求,因为只有币值的稳定才能保障广大居民的财产形成。通货膨胀总是会给存款人造成损失,而富裕阶层拥有抵抗通胀的实物资本,如不动产,他们亦可以通过资本外逃来确保自身财产的安全。在背负高额国债时,国家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益。

欧肯建议使用一种所谓的商品储备货币,这种货币符合黄金本位制的原则,但以一篮子重要的国际交易货物为参考。其基本思想是,国家的货币供给直接通过协调资本流和货物流来调节,储备货物的价格由一家国际办事处通过套利来调节。储备货物都是农业、能源和采矿领域的重要原料,这使其还有稳定这些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作用。

对于如今关于世界货币体系的讨论,这一建议实际上是无关痛痒的,但它也清楚地表明,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它必须在避免将某种单一货币当作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同时解决如何使国家货币政策保持稳定以及由此导致的持续的国际不平衡的问题。在这方面,商品储备货币符合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多边基础上的要求,在这种体系下,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货币政策的准则。秩序自由主义认为,全球经济的货币币值稳定归根到底是全球公共品。在一个币值稳定的多极体系中,汇率也应当是稳定的,在这种状况下,导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虽然还会存在,但使其恶化的因子肯定会被消除。因此,在国际货币秩序方面,中国如果采取主动是十分明智的。

有用的例子不胜枚举。很明显,欧肯的学说对今天的中国非常重要。我们来观察一下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关系,就可以看到,由欧肯的思想引申出来的观点对两者都适用:所有制已经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法律责任和竞争的重要性却越来越大。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在其参与竞争的市场上占有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地位已经是特权,但是除此之外它们还享受一些经济政策所创造的特殊条件。在中国的汽车制造领域,非国有的汽车制造企业甚至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成功地摆脱了弱小的地位。国家应当努力保证两种企业都享有同等的竞争条件,同时在国有企业里实行经理个人责任制。对此,反对滥用经济权力的独立竞争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创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享有的同等竞争条件是中国经济政策长期以来的目标,然而目前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在金融领域。

中国在建设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还有一条长远之路要走。在这方面,实行个人责任的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所有发达的工业国家都面临着医疗和养老保障方面严重的赤字,对此也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也使得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加剧,必须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们必须能够在加强个人生存保障的同时,也为共同体承担起社会政策责任。中国在体制创新方面尚有空间,例如根据负个人所得税模式创建出一种普遍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这样的模式可以在社会支助的接受者不依赖社会政策保障官僚机构的前提下,提供社会安全保障。在其他领域也必须创新,并且能够创新,通过这些创新,中国可以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例如,中国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与个人所得税相比,不给储蓄和投资增加负担的消费税是一种更好的再分配工具。通过观察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巨大差异,人们很容易看到中国的收入不均,但是这种由更多的企业家活动导致的不均与那种由代表性消费体现的不均却有着质的区别,而且前者还会创造工作岗位。

无论是对劳动群体,还是对企业而言,在中国经济领域还存在着一系列与制度化的城乡差别相关的特权。按照欧肯的观点,在某些领域还有“等级制经济”的残余。这个历史顽疾可以通过实施一致性的竞争秩序政策得到克服。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城市化和农业在社会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推动的。这些变革将会使之前三十年发生的变化相形见绌。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着对于未来的要求和期待。决策者必须创造框架条件,一方面避免使得这些期待落空,同时还要避免这些要求蜕变成一种理应得到满足的应得权利观——它们会进而成为社会分配斗争的导火索。竞争秩序是未来中国各个群体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保证。

在创建一个独立自主的经济秩序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在自己的丰富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就受到了东方文化的诸多影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然和社会的思想,这种尊重源于如下洞见:人类知识有局限,不能完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内在联系;为了阐释自然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含义,需要有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活动。这种基本态度也体现在了欧肯的本部作品之中。希望这部欧肯经典之作的译著能够对中国设计一个新的秩序有所裨益,为其提供一些思想和设想。

(《经济政策的原则》,瓦尔特·欧肯著,冯兴元、史世伟、李道斌译,冯兴元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

竞争秩序 篇4

一、对“班际竞争秩序”的基本认识

班际竞争是指同校内的众多班级个体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学生成绩、教师考核等方面评优评先的竞争, 而班际竞争秩序则是对这种校内班级群中个体之间竞争活动的操作程序和指导原则。校内班际竞争现象的存在是学校奖励制度和升迁制度的直接体现, 是由学校为提高管理效果和升学率而实施的各种管理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校内班际竞争是以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这两种形式存在的, 前者大多由学校的公开考评活动所引发, 而后者多为学校公开评比和基层班级管理者 (班主任) 的具体要求所共同促使。

竞争在教育领域内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适切性, 是激活教育元素、调整教育结构和提升教育效果的内在诉求。“教育是维系社会权力和利益的基本机制”[1], 教育竞争便是各种社会权力和利益在教育领域内的分化和博弈, 具体到班际竞争, 则演变成同校班级个体为获取集体荣誉和学习资源以及班级管理者为谋取个人名利和教学资源的工具性手段。班级个体主要瞄准积极的学习氛围、优秀的学习成绩、顺畅的管理运作、良好的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公开或潜在的竞争, 理性的班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恶性的班际竞争则会造成班级管理的混乱、学习环境的恶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以致严重影响学校管理和班级教学的正常进行。秩序是平衡系统内部因素所占比例的杠杆, 是维持系统内部运作的强力“润滑剂”。班际竞争秩序的强化与规范是将班际竞争引入一个具有实效功能的监控机制之中, 接受明确的教育政策指导, 使班际竞争处于合乎教育性和法理性的运行状态, 从而增强校内班级群的团结力、影响力和发展力。

二、“班际竞争秩序”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的政策研究与制定必须充分考虑能够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种种因素, 尤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 这种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宽容的环境氛围, 否则, 就极易导致教育政策的“失真”, 从而失去应有的效力。笔者认为, 能够影响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的政策研究与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当地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

1.当地教育部门

目前, 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多由政府部门主导, 虽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合理性, 但是区域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根本无法顾及各个中小学的具体情况, 因此, 当地教育部门所做出的教育决策在具体落实到各个中小学时, 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筛选, 这就意味着当地教育部门需要把一些教育决策权力“下放”到各个中小学。转变区域教育管理理念, 适当地“放权”不是在挑战政府的权威, 而是在政府宏观教育政策的指导下, 使中小学通过自主管理的模式来更有效地增强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学校管理层

学校管理层掌握着整个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制定着学校的管理准则、规划着学校的管理前景、操纵着学校的管理流程和鉴定着学校的管理成效, 是学校微观教育政策的主导者。一些学校的核心管理者往往出于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欲望追求, 实施专制型管理, 导致教师层整体“哑声”。“一言堂”的教育决策严重缺乏民主透明性, 致使学校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因而效力大减。大力推行民主化管理是中小学管理层改善学校管理和促进教学变革的当务之急。

3.教师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构成, 是学校教育政策的基层实施者和落实者, 然而, 当前“教师参与教育决策的诉求被忽视”。[2]保障教师在学校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权和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影响力, 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典型表征。长期以来, 教师也被当做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 无法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配合性, 而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变革需要提高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 使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4.学生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至今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学生群体是学校人流的核心部分, 没有广大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 再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和教学方案都无法获得全面的落实, 预设的最佳效果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谈。吸引各种学生团体参与学校教育政策制定的研讨会, 聆听学生们的心声, 可以使学校的教育政策成为“有根”的行为规范。

三、规范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的具体措施

1.加大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力度

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育管理的品质。教师培训是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而加大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则是长期维护教师培训效果和理顺学校管理秩序的保障机制。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应着重于以下两点:第一, 管理观念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结构的重组, 及时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是调整教育整体结构和保持教育功能稳定的基本条件。学校管理者需要秉持公平、透明、理性和民主的管理理念, 开辟多元管理渠道, 集思广益。第二, 管理过程的监控。学校管理者对管理程序的操作是有一定标准的, 不具有随意性, 加强对学校管理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学校管理者培训活动的关键点。

研究规范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的教育政策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教育政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与一个社会提供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宽容度有着直接的关系”[3], 学校环境的宽容度大小是制定班际竞争秩序规范政策的主要标杆, 而这种宽容度则为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所实际掌握。宽容度不是没有辨别的包容, 而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一种坦然和容纳。学校管理者不应将个人偏好和名利思想消融到自己的管理行为中, 致使个人的管理行为成为权力的施展载体和利益的谋取渠道, 而是要明确自我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自我管理行为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据的地位。学校管理因学校教育而存在, 是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让懂教育的人来管理教育, 是今后教育管理事业发展的趋势。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确班际竞争的准则和意图, 并且与校内基层管理者 (班主任) 密切合作, 共同把握好校内班际竞争的正确发展导向。

2.转变教师培训的核心主题

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之前, 我们必须明确培训的目标、规划培训的进程、预设培训的内容和制定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准。实施培训课程究竟要将教师引向教育教学认知的何种方向?究竟要培养教师哪些方面的素质?究竟应该如何鉴定培训后的效果?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教师培训常常被描述成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经验的交流, 尽管这两个方面的培训愿景无可厚非, 因为它们是实施教师培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 理论的学习和经验的共享并不是教师培训的最终目标。其次, 把教师培训仅仅作为以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误导: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没有定位在教师个体的存在与发展的层面上, 而是植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直接需要之上。

当前, 教师培训渐变成培养教师教学技巧的途径, 而不再培养教师构建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培训沦落为灌输理论知识的曲径, 而不再培养教师发展教学认知的能力;教师培训演变为只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手段, 而不再培养教师主体意识的生成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能力。“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教师本人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 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4], 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要, 是激发教师踊跃参与学校管理积极性的助推力。只有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才能以学校主人翁的态度为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献言献策并给予大力支持。

3.设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监督机构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提出“沉默的螺旋”概念:当一种舆论形成后, 由于多数人的意见占了上风, 少数人就会陷入心理萎缩而沉默, 使并不正确的意见得到放大而占据舆论市场。[5]教师和学生是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的两大主体, 因此, 只有学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 才能真正落实规范班际竞争秩序的各项政策措施。设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监督机构, 能够更好地将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投射到一个公平透明的荧幕上, 通过接受普遍的监督来获取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以此来进一步改善校内班际竞争秩序和健全学校管理体制。这个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成员由教师代表、学生社团代表、学生群众代表和学校职工代表组成, 能够充分顾及学校基层人员的权力和利益, 能够向学校管理层进行关于学校各项管理事宜的质询。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退出有利于学校监督机构充分发挥自主性和民主性, 为包括规范班际竞争秩序在内的各种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 加大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力度、转变教师培训的核心主题和设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监督机构来规范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是完善学校管理的重要举措, 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在教育新形势之下, 学校管理需要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 从专制走向民主。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的政策研究当然也需要从宏观审视, 从微观切入, 只有这样, 才能使校园竞争走上健康有效的发展之路。

摘要:班际竞争秩序是对校内班级群中个体之间竞争活动的操作程序和指导原则。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的政策研究与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当地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加大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力度、转变教师培训的核心主题和设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监督机构来规范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是完善学校管理的重要举措, 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中小学,校内,班际竞争秩序,政策研究,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魏波, 才立琴.作为教化与解放相统一的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 (2) :115.

[2]祁型雨, 李腾达.教师政策体验的基本范畴及其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2) :35.

[3]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1) :18.

[4]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3.

竞争秩序 篇5

这15项措施包括:组织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健全种子案件举报制度、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件、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清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严格区试审定标准和程序、加快不宜生产品种的退出、加强品种检测能力建设、科学布局种子生产优势基地、加强种子生产和收购监管、建立信息调度制度、加强种子市场监测、完善种子储备体系、积极推进种子管理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大力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

(北京 江娜)

山东省新农保试点进行六种模式探索

山东省新农保试点已进行了六利,模式的探索:一是青岛市按照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或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规定最低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财政和集体按照确定的缴费比例实行定额补贴的基本养老办法。二是烟台市财政补贴、新老农保政策衔接的做法。在筹资方式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财政适当补贴,低标准起步,逐步调整提高,三是泰安市的新泰市、肥城市和宁阳县,分别对参保农民按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乡镇政府补贴各占缴费总额的20%、10%和15%进行费用筹集。四是淄博市确定的市财政奖励、县乡财政“两头补”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方筹资机制,实行“大账户、小统筹”的管理办法、五是日照市东港区先确定60~100元的领取标准,财政出资200万元,在部分行政村按照参保率对不同年龄段参保农民进行不同标准的补贴保险办法。六是菏泽市牡丹区和德州市平原县把被征地农民,村干部和富裕户作为先行试点的重点,按照50元、60元、70元等不同领取标准,财政实行不同比例补贴的保险办法。

竞争秩序 篇6

1. 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坚持放管并重, 实行宽进严管,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基本原则 (1) 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 降低准入门槛, 促进就业创业。法不禁止的, 市场主体即可为;法未授权的, 政府部门不能为。 (2) 依法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能,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建设法治化市场环境。 (3) 公正透明。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政府监管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保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 权责一致。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市场监管职责;法有规定的, 政府部门必须为。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落实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责任、部门市场监管责任和属地政府领导责任。 (5) 社会共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推动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

(3) 总体目标 立足于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 到2020年建成体制比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场监管体系。

2. 放宽市场准入

凡是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投资经营和民商事行为, 只要不属于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 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政府不得限制进入。

(4) 改革市场准入制度 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 清单以外的, 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地方政府需进行个别调整的, 由省级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牵头负责) 改革工商登记制度, 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 大力减少前置审批, 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工商总局、中央编办牵头负责) 简化手续, 缩短时限, 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完善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牵头负责)

(5) 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评比达标表彰、评估等, 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规定的程序设定;凡违反规定程序设定的应一律取消。 (中央编办、法制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负责) 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省级人民政府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要严格限定在控制危险、配置有限公共资源和提供特定信誉、身份、证明的事项, 并须依照法定程序设定。 (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对现有行政审批前置环节的技术审查、评估、鉴证、咨询等有偿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 能取消的尽快予以取消;确需保留的, 要规范时限和收费, 并向社会公示。 (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 建立健全政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 集中办理行政审批, 实行一个部门一个窗口对外, 一级地方政府“一站式”服务, 减少环节, 提高效率。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6) 禁止变相审批 严禁违法设定行政许可、增加行政许可条件和程序;严禁以备案、登记、注册、年检、监制、认定、认证、审定、指定、配号、换证等形式或者以非行政许可审批名义变相设定行政许可;严禁借实施行政审批变相收费或者违法设定收费项目;严禁将属于行政审批的事项转为中介服务事项, 搞变相审批、有偿服务;严禁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名, 变相恢复、上收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 (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法制办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7) 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对各级政府和部门涉及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清理, 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实行优惠政策招商的行为, 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对外地产品或者服务设定歧视性准入条件及收费项目、规定歧视性价格及购买指定的产品、服务等行为。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牵头负责) 对公用事业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实行特许经营等方式, 引入竞争机制, 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 (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8)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市场主体, 对于达不到节能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工程质量等强制性标准的市场主体, 应当依法予以取缔, 吊销相关证照。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严格执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优化破产重整、和解、托管、清算等规则和程序, 强化债务人的破产清算义务, 推行竞争性选任破产管理人的办法, 探索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或者特定小微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 (证监会、法制办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 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工商总局负责) 严格执行金融、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新闻出版等领域违法人员从业禁止规定。抓紧制订试行儿童老年用品及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领域违法人员从业禁止规定。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总局、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3. 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依法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市场行为, 创新监管方式, 保障公平竞争, 促进诚信守法, 维护市场秩序。

(9) 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推动制修订有关条例, 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 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 修订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 提请国务院审议。 (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环境保护部、林业局、法制办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试行扩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责任保险, 形成风险分担的社会救济机制和专业组织评估、监控风险的市场监督机制。 (保监会牵头负责)

(10) 强化依据标准监管 加快推动修订标准化法, 推进强制性标准体系改革, 强化国家强制性标准管理。 (质检总局牵头负责) 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范围。市场主体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市场监管部门须依据强制性标准严格监管执法。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11) 严厉惩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依照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的有关规定, 严肃查处损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以及妨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加大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力度, 有效防范通过并购获取垄断地位并损害市场竞争的行为;改革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办法, 强化垄断环节监管。严厉查处仿冒名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商业贿赂、违法有奖销售、商业诋毁、销售无合法进口证明商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保护各类知识产权, 鼓励技术创新, 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12) 强化风险管理 加强对市场行为的风险监测分析, 加快建立对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要商品及生产资料、重点领域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监测预警和跟踪制度、风险管理防控联动机制。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完善区域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 (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依据风险程度, 加强对发生事故几率高、损失重大的环节和领域的监管, 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13) 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监管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在线即时监督监测, 加强非现场监管执法。充分运用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手段, 提高执法效能。 (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环境保护部、文化部、海关总署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利用物联网建设重要产品等追溯体系, 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 (商务部牵头负责) 加快完善认定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法制办牵头负责)

4. 夯实监管信用基础

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和信用约束等手段, 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守合同、重信用。

(14) 加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 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和交换共享机制。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统计等所有信用信息类别、覆盖全部信用主体的全国统一信用信息网络平台。推进信用标准化建设, 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存储、共享与应用等环节的制度, 推动地方、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及互联互通, 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 (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15) 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将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参考。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监管, 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 (工商总局牵头负责) 对守信主体予以支持和激励, 对失信主体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 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16) 积极促进信用信息的社会运用 在保护涉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息的基础上, 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拓宽信用信息查询渠道, 为公众查询市场主体基础信用信息和违法违规信息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依法规范信用服务市场, 培育和发展社会信用服务机构, 推动建立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 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5. 改进市场监管执法

创新执法方式, 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 确保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17) 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均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市场监管部门不得作出影响市场主体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市场监管部门参与民事活动, 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18) 规范市场执法行为 建立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 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 确保程序正义, 切实解决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 (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环境保护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制度建设, 健全市场监管部门内部案件调查与行政处罚决定相对分离制度, 规范执法行为,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 公开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 严格限定和合理规范裁量权的行使。行政执法过程中, 要尊重公民合法权益, 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 不得侵害其人格尊严, 积极推行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及行政和解等非强制手段,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推进监管执法职能与技术检验检测职能相对分离, 技术检验检测机构不再承担执法职能。 (中央编办、质检总局牵头负责)

(19) 公开市场监管执法信息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市场监管部门权力清单制度, 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公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 公开审批依据、程序、申报条件等。 (中央编办牵头负责) 依法公开监测、抽检和监管执法的依据、内容、标准、程序和结果。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市场监管部门适用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处罚决定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 公开执法案件主体信息、案由、处罚依据及处罚结果, 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内部审核机制、档案管理等制度。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20) 强化执法考核和行政问责 加强执法评议考核, 督促和约束各级政府及其市场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综合运用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方式, 加强对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以罚代管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对市场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按强制性标准严格监管执法造成损失的, 要依法追究责任;对市场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 对地方政府长期不能制止而引发区域性风险的, 要依法追究有关行政监管部门直至政府行政首长的责任。因过错导致监管不到位造成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事故的, 要倒查追责, 做到有案必查, 有错必究, 有责必追。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 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 要终身追究责任。 (监察部、审计署、法制办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6. 改革监管执法体制

整合优化执法资源, 减少执法层级, 健全协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能。

(21) 解决多头执法 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 推进城市管理、文化等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 相对集中执法权。市场监管部门直接承担执法职责, 原则上不另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执法队伍。一个部门设有多支执法队伍的, 业务相近的应当整合为一支队伍;不同部门下设的职责任务相近或相似的执法队伍, 逐步整合为一支队伍。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执法队伍。 (中央编办牵头负责)

(22) 消除多层重复执法 对反垄断、商品进出口、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等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的事项, 实行中央政府统一监管。对食品安全、商贸服务等实行分级管理的事项, 要厘清不同层级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管职责, 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 由市县政府负责监管。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由基层监管的事项, 中央政府和省、自治区政府市场监管部门, 主要行使市场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域执法和重大案件查处职责, 原则上不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执法队伍。设区的市, 市级部门承担执法职责并设立执法队伍的, 区本级不设执法队伍;区级部门承担执法职责并设立执法队伍的, 市本级不设执法队伍。加快县级政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 探索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 原则上不另设执法队伍。乡镇政府 (街道) 在没有市场执法权的领域, 发现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向上级报告。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乡镇, 根据需要和条件可通过法定程序行使部分市场执法权。 (中央编办牵头负责)

(23) 规范和完善监管执法协作配合机制 完善市场监管部门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部门间监管执法信息共享标准,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 (商务部牵头负责) 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对未经依法许可的生产经营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负责市场准入许可的部门要及时依法查处, 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工商总局、负责市场准入许可的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24) 做好市场监管执法与司法的衔接 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 细化并严格执行执法协作相关规定。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建立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间案情通报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 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检察机关, 不得以罚代刑。公安机关作出立案决定的, 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市场监管部门, 不立案或者撤销案件决定的, 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同时通报同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发现违法行为, 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作出行政处理的, 要及时将案件移送市场监管部门。 (公安部牵头负责) 市场监管部门须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定和判决。对当事人不履行行政决定的, 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强制执行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7.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促进市场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净化。

(25) 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作用 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 规范会员行为。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支持有关组织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进行专业调解。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自身建设, 增强参与市场监管的能力。 (民政部牵头负责) 限期实现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在人员、财务资产、职能、办公场所等方面真正脱钩。探索一业多会, 引入竞争机制。 (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牵头负责) 加快转移适合由行业协会商会承担的职能, 同时加强管理, 引导其依法开展活动。 (民政部、中央编办牵头负责)

(26) 发挥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监督作用 支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依法对企业财务、纳税情况、资本验资、交易行为等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鉴证, 依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核查把关。 (财政部牵头负责) 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脱钩、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改革, 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 有序放开检验检测认证市场, 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 (中央编办、质检总局牵头负责) 推进公证管理体制改革。 (司法部负责) 加快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推进从事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与行政机关或者挂靠事业单位脱钩改制。建立健全市场专业化服务机构监管制度。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负责)

(27) 发挥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 完善有奖举报制度, 依法为举报人保密。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发挥消费者组织调处消费纠纷的作用, 提升维权成效。 (工商总局牵头负责) 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 健全信访举报工作机制, 畅通信访渠道。 (信访局牵头负责) 整合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功能, 逐步建设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 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 统一督办, 统一考核。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强化舆论监督, 曝光典型案件, 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提高公众认知和防范能力。新闻媒体要严守职业道德, 把握正确导向, 重视社会效果。严惩以有偿新闻恶意中伤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负责) 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要认真调查核实, 及时依法作出处理, 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8. 完善监管执法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执法能力保障, 确保市场监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清正廉洁、公正为民。

(28) 及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根据市场监管实际需要和市场变化情况, 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梳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后续监管措施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提出法律修改、废止建议, 修改或者废止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研究技术标准、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备案报告等政府管理方式的适用规则。完善市场监管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 健全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 推动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法制办、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29) 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调整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领域现行法律制度中罚款等法律责任的规定, 探索按日计罚等法律责任形式。扩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依法大幅度提高赔偿倍数。强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连带责任。健全行政补偿和赔偿制度, 当发生市场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时, 须履行补偿或赔偿责任。 (各相关市场监管部门、法制办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30)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在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盘活存量、优化结构, 完善待遇、选拔任用等激励保障制度, 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加强执法人员专业培训和业务考核, 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 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 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确保监管执法人员工资足额发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严禁下达罚款任务, 严禁收费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等与部门利益挂钩或者变相挂钩。 (财政部牵头负责)

9. 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 力求取得实效。

(31) 加强领导, 明确分工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工作的重大意义, 认真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措施和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 明确部门分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研究出台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 细化实化监管措施, 落实和强化监管责任。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确保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32) 联系实际, 突出重点 要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大的危害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着力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的监管, 切实解决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金融服务、网络信息、电子商务、房地产等领域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竞争秩序 篇7

首先, “屠夫”和“诱饵”作为知识产权竞争中新出现的“舞者”, 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垄断。传统上专利持有人必定从事专利的研发、使用、销售等活动中的一种或几种, 然而, 这些以“专利纠纷”为生的公司除了作为营利工具的“专利”外, 一般没有任何其它财产, 所以该专利总是受到特别的关注, 这给使用相关技术的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着不慎就会“狭路相逢”, 使得巨额投资化为泡影。又因为被“屠夫”和“诱饵”盯上的往往都是一些大企业, 而且最终出于维权成本、市场声誉、商机把握等方面的考虑, 常常会提出和解, 而此时, “屠夫”和“诱饵”们就可以借机谈个好价钱。因此, 一定意义上, 它们的出现实现了对“专利巨擎”们的制衡, 削弱了垄断, 就这一点来说, 当然有益于知识产权领域良好竞争秩序的构建。比如著名的“标准缔造者”高通公司, 虽然就手机芯片标准而言, 它的确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对于经济活动中充满各种欲望的具体的人来说, 供给的唯一性往往会带来不合理的价格垄断和行为失控, 当它发展到极端, 结果将是可怕的。因此, 要不是诺基亚等通过专利诉讼对其予以一定程度的牵制, 可能使用手机的成本要比现在高得多。目前, 国内3G网络谈判迟迟没有定音 (其实, 技术上早已成熟)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高通基于其对有关标准的垄断, 提出的许可费远超出大多数国内企业的预期。

另一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软。其实“屠夫”和“诱饵”不仅存在于专利领域, 在软件著作权领域、商标权领域也可能发生, 只不过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 专利诱饵相对较为容易制造。但是软件作品可复制性强, 因此, 出现著作权诱饵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微软这样的“巨无霸”在正式推出新软件之前, 总会公布一些测试版, 有些编程技巧高超的网民就会借此展示自己的“功力”, 对软件程序进行增删, 有些具有较高独创性的最后会被吸收为新产品的组成部分。倘若某网站专门购买普通网民的软件著作权, 而且一些证据也能被一定技术手段加以保存的话, 就会引发著作权诱饵纠纷。在商标领域, 虽然设计、创作不像技术发明 (至少某些生产流程的发展需要是相对比较客观的) , 更无章可循, 但是由于创造力的源泉仍主要来自社会已有的各种素材, 所以对同种商品出现相同或类似的设计也是可能的。更有甚者, 利用各国商标法的差异, “养商标”或在获知某公司即将进入某国市场时, 紧急注册相同商标, 以期获利。虽然由于一些国际公约的缔结, 驰名商标能够免遭此劫, 但对于多数普通商标来说, 仍存在巨大危险。因此, 对于微软的操作系统, 尽管Linux凭借其开放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制衡, 我们还是禁不住要设想, 如果能有掌握其标准的专利诱饵或其关键性内容的著作权诱饵, 其垄断局面是不是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且, 对消费者而言, 在没有办法对垄断予以正面有效回击的情况下, “盗版”自然就会成为一个虽不合法但却合乎情理的选择。但是, 就立法和执法机构需要考虑的秩序价值而言, “盗版” (猖獗至逼得对方采取“黑屏”方案) 和通过技术尤其是专利竞争来解决高度垄断问题, 两者相权, 显然后者更符合要求。

其次, “屠夫”和“诱饵”之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看, 对良性竞争也有不利影响。单就形式看, “屠夫”和“诱饵”的主张并无不合法之处, 而且它们往往是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之后才向对方发难。此时, 有关侵权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俱全, 因此, 很难做出不支持原告的裁判。但是绝对地支持, 显然又会使得公司由于担心产品受阻, 而减少创新, 这与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相符。因黑莓案而大名鼎鼎的NTP, 和RIM达成了6亿多美元的和解协议, 这俨然催生了一种新的赚钱模式。于是, 有一大批企业开始从事类似业务, 陶醉于快速赚钱, 恶意诉讼, 而传统的生产、制造、研发过程却不再有大量资源投入, 对社会整体而言, 显然无益。

基于前面的分析, 对于“troll”, 是支持还是反对, 似乎都有理由。美国法院的做法值得借鉴, 巧妙地平衡了这其中的利与弊。法院认为, 对于“诱饵”或“屠夫”提起的这类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侵权诉讼, 只能支持其损害赔偿的请求, 而不能颁发禁令, 实际就是综合考虑了两方面因素。一方面, “troll”利用的规则毕竟是合法的, 也许就像著名律师弗朗西斯·李·贝利那句名言所述, “我运用规则挫败法律, 但其基本原则并非由我创设”, 倘若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 那么请通过规则本身的完善来解决, 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地绝对禁止或否定。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考虑在于, 知识产权制度的终极目的, 仍然应当是使技术能够“为了人类的福祉而付诸实践”, 所以客观上会阻碍技术的推广的请求法院不应当支持。

摘要:“troll”不仅存在于专利领域, 在著作权 (某些特殊产品, 如软件) 、商标权领域也可能产生。它们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troll,屠夫,诱饵

参考文献

[1]John M Golden, "Patent Trolls"and Patent Remedies, Texas Law Review;Jun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竞争秩序】相关文章:

公共秩序05-23

市场秩序05-07

法律与秩序09-10

交通秩序管理04-20

网球比赛秩序04-27

秩序维护手册05-04

讲文明守秩序05-25

机关办公秩序规范05-25

守秩序防踩踏04-07

政治秩序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危机管理意识下一篇:铁路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