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可以这样读

2024-05-21

唐诗可以这样读(精选六篇)

唐诗可以这样读 篇1

一、正确估计敌人的力量

在汉民族文化中, 狼是“贪婪、凶残、狡诈、阴险”的代名词, 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播中, 强化了对狼的恐惧。也就是说, 我们对狼的恐惧超出了生理上的自然的反应, 增加了祖先传下来的精神上的莫名恐惧。其实, 单个狼对我们个体的成年人, 难以构成多大威胁, 因为狼的力气有限。从古至今, 狼被我们人类消灭得还少吗, 但我们反而强化了对狼的莫名恐惧, 这是对真实情况的歪曲反映。狼的腿细, 因此怕棍打;狼的头小, 因而怕刀砍。我们有如此多的优势, 却避而不提, 竟恐惧狼的力量, 不是大长了敌人的志气吗?

有一部欧美影片, 写的是两个男人在冰天雪地里遭遇狼群。这是很早以前的故事。两个男人有枪, 那枪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狼一个个前扑, 一个个被他们打倒。有时狼高高跃起狠狠地咬着人的胳膊, 人狼在雪地里翻滚。影片让人紧张, 但不胆寒;狼是凶悍的, 但只是作为英雄的陪衬。同样是人狼大战, 人家没夸大狼的凶恶, 却歌颂了人的力量。多读多看这样的作品, 长的是人的志气与力量, 而不是对狼对恶人的莫名恐惧。

二、妥协的必要性

《狼》中, 屠夫与狼进行了妥协:“屠惧, 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 一点骨头是不能叫狼止步的。狼不仅要担中骨头, 还想要挑担之人。以此证明狼的贪婪本性和屠夫妥协的失败、错误, 说明对恶势力不能妥协。那么屠夫的“投以骨”的妥协还有没有一点作用, 有没有必要呢?

妥协有目的上的, 有策略上的。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 二者都常常被运用到。有时, 就是唯一的选择。商业活动中的谈判, 讨价还价, 是相互妥协的结果。就算是军事、政治斗争也常常以妥协而告终。如果妥协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为什么非要战斗到底、你死我活呢?

我们可以把屠夫的“投以骨”既看作目的上的, 又看作策略上的。屠夫愿意牺牲一点骨头使狼放弃追赶, 从而保证自己的平安。牺牲得不多, 而得到的是安全。妥协目的失败后, 妥协只能当作一种战术与策略来对待。通过妥协, 试探敌人, 了解敌人:谁更贪, 谁较弱, 谁更阴, 谁最狠。通过妥协, 麻痹敌人:示之以弱, 以骄敌, 让它以为屠夫软弱, 放松警惕。通过妥协, 寻找战机:什么样的地形、时机利于自己攻守。

从“顾野有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看, 屠夫的妥协客观上为自己赢得了时间与有利的地形。

三、工具的重要性

讲到《狼》的主题, 人们容易想到对恶人的斗争要有勇气、有智慧, 这当然是对的。但人们千万不能忘了工具的重要性。在某些情况下, 工具就是决定性的。不错, 后羿能射日, 武松打死虎, 但后羿需弓, 武松用棍。人虽聪明, 奈何水中鱼不得;但织了网, 鱼就无处可钻。蚊子善飞, 人们用帐子隔绝它。刘易斯跑不过赛车, 雄鹰望飞机兴叹。

屠夫凭勇气与狼决战, 凭智慧占领有利地形, 但手中没屠刀, 赤手空拳与狼肉搏, 胜利就要艰难得多, 自己可能多处受伤, 甚至性命不保。而有了屠刀, 凭屠夫的用刀经验、决战勇气, 数刀便解决问题。屠刀这个工具是人类知识、智慧的凝结。在石器时代没有, 在青铜器时代也不易做到, 铁的诞生才给人类带来这种利器。忽视工具, 实际上是对人类知识累积与智慧的某种忽视。人的力量不如熊、狮、象、鳄, 但人类却能够征服它们, 这是因为人类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知识、智慧, 做成了一件件有力的工具。

工具是人类知识、智慧的凝结, 人类文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工具上。卫星这个工具是人类探索了多少年才创造的?电脑这个工具又是怎样日新月异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

强调意志、决心、计谋, 而忽视工具, 是严重的缺陷。塔利班有意志, 他们却被美国的精确制导炸弹炸得找不到北。叫希特勒头疼脚痛的塞尔维亚人的钢铁意志在北约的七十八天轰炸下只有软化。

重视并致力于工具的先进性, 是今天科学、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读《英语可以这样教》有感 篇2

长阳县大堰乡文曲星希望小学:刘发菊

沈老师像和老朋友谈心一样,娓娓动听地叙述了自己的教学思考,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如清风拂面,让人心里敞亮。沈老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会那么热情地,深入地 去思考。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能和学生进行有情感地交流。她那么下功夫地去制作课件,那么不怕辛苦地去钻研教材和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牵挂,对他们的那份期盼,让读者心里暖暖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像沈老师一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专心致志地做好这份工作。这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啊!

沈老师对学生的第一课“我很重要”,让我明白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的缺失。孩子们的随意,不讲礼貌,不爱学习,做事不认真„„都是没有认识到“我很重要”。我是一位五年级的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常常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学生爱吃零食,吃后小包装袋到处有;个别学生完成作业不及时,要小组长和老师督促;学生打扫卫生时,有时不彻底„„提醒,批评,总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整个人陷在无穷无尽的烦琐事务中。而怎么就没有想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觉得“我很重要”。是啊,就像沈老师写的“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在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也要让我的学生大声地说出来“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让学生感悟到: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孩子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应该总结的是:对学业尽责,对父母尽孝,对同学友好。做到了这些,就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在学业方面要努力。如果你努力了,即使只取得“合格”“良好”的成绩,你依然在老师心里很优秀。一个人,他良好的行为方式会让他身边的人感受到他的美好;反过来,他的粗暴、无礼、不文明甚至恶行会给他身边的人带来伤害。这就是一个普遍人的重要性。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同样也很重要吧。面对两个班94名学生,我的英语教学是否能带给他们快乐享受,我的态度是否让他们觉得和蔼可亲,我对孩子们是不是有足够的善意,所做的一切是否从内心深处关爱他们。面对孩子们有问题时是否有足够的细致„„这些都将毋庸置疑地影响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因此,我很重要。我也要努力地工作着,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

沈老师的第二课“聆听世界的声音”,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解开了我心中久存的一个结。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对学习英语的质疑声。面对社会上铺天盖地的批评,作为英语教师,不知道说什么好。工作时我们好像 “叛徒”、“汉奸”一样,不敢大胆工作了,学生也受到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两年前,我担任六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六年级上学期,社会上减负的呼声很高,原来有自习的全部取消,老师布置作业时也有了“负罪”感,一时间学生的情绪起了变化,学习不再认真了,作业也拖拖拉拉。说实话,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时间并不长。夏天时早上六点五十起床,晚上八点睡觉,中间还有一个多小时的午休。没想到学生对减负的理解和我们不一样。一班的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好像更低了,面对社会上许多成年人的读书无用论,我也无可奈何。心里想也许是他们学习能力只是这样吧。

一天复习英语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作笔记,我在教室里查看时发现有学生没有书写,而是捏着一枝钢笔在手上转动。我很生气,面对如此“大胆”的学生,心里又气又急,快考试了这样下去怎么行?仔细看看这是小男生罗某,个子不高,帅气可爱,只是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成绩也是一路下滑。以前也提醒过多次,效果不明显。这一次怎么也不能让他随心所欲,再不帮助他就是教师的失职了。我问自己: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英语呢?一班是不是都有对英语学习有错误的认识?面对全班五十多个学生的成长。我思考着并问这个小男生:“你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孩,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英语?你心里怎么想的?”他倔强地抬起头,底气十足地说:“我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我强压住自己的怒火:“理由是什么呢?”他说:“第一,我不出国,不需要学习英语;第二,我在大堰乡生活不会用到英语。”我面对全班同学对他说:“罗某,我告诉你,你的想法是错的。一是你的眼界太窄,只能看到大堰乡这么一小块地方。现实的社会你想想,周围的年轻人都在大堰工作吗?二是社会的变化是很快的,现在不明显的事,不等于将来不需要。我们学校的田老师你们都是认识的。前几天她在申请去美国的签证,因为她的儿子孙子在那儿。这也是她自己从没想到的。三是学生时代是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为将来服务的。等到用时再来学就有点迟。”然后我又举了许多现实的例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恰好我们学校有一位刚刚退休的女教师去美国照顾自己的孙子,我仔细地给学生讲了她的故事。她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还会去一趟美国并在那儿生活三个月的。

针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我在班上交流了我对减负和学习到底有没有用的看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够健康地成长,而不是让迷雾遮住了天真的眼睛。不要以为减负就是作业不能有,玩得好就是正确的。减负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我们的学习任务没有减少,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要求没有降低。只是学习时间减少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时间多读多记,完成课本上的学习任务。经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态度变了。上课能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作为教师也提高教学技巧,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级采用奖惩机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检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帮他们分析引导,让学生今后的学习更顺。后来放假了,罗某的父母带着孩子还让我帮他补补落下的课程。这样的变化是我没有想到的。

是啊!我也愿意像沈老师这样,陪伴孩子们,拨云见日,一起学英语,一起聆听世界的声音。

沈老师说,让温情在课堂上弥漫。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课堂,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当做一个真实生命在参与与交流,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沈老师说得太好了,我非常认同。在进行句型学习时,如果只是机械、失去真实交际功能的交流。或者,只能称之为句型操练,而不是语言交际。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从而也会异化自己的学习动机。长期如此,课堂会成为“讲堂”,课堂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会压抑并泯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没有必要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教学也会成为没有理智挑战的教学。认识到自己工作上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有难度的。在授课时常常觉得难于突破把简单的句型学习转变成灵活的真实的情感交流。但经过思考也是可以完成的。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月份这一单元时,句子练习是“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时,句型学习同样简单,学习沈老师的办法,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问学生“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 Who are they?” “ When is your birthday?” “ 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 ”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en you have your birthday party, what do you do?”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并且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及家人在生日聚会上的活动。“Sing birthday song.Eat birthday cake.Sing and dance.Take pictures.Go shopping …”教学效果非常好。沈老师说他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化课堂,让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这也是我的期待,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古诗可以这样读 篇3

【关键词】读诗;大胆质疑;创造力

中国是诗之国,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髓。特别是古诗词,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它宽广的胸怀里陶冶情操、感悟世界、了解民族历史。因此,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古诗、解读古诗,热爱中国文化。

在传统诗歌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读古诗、翻译诗句、体会感情、背诵古诗,几个回合下来,学生读诗的兴趣全无。要知道,只是记些注释,背诵诗句,并不是读诗的根本目的,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该只是“标准答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阅读古诗,从而品出诗中的韵味、读出诗中的生活、感悟诗中的生命,不拘泥于课本及参考书,甚至对传统结论大胆提出质疑。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被称为我国古代民歌杰出代表作品,也被纳入了九年义务教材。大部分参考书注释如下: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我没到过草原,但在电视和电影中看到过牛羊在草原吃草的场景,对于这样的解释总有个不明白的地方,草原的草怎能长得比牛羊高?怎能掩没牛羊呢?读了张港的《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后才知道:草原的草本身不能掩没牛羊,能掩没牛羊的应该是些芦苇、蒿草之类植物。如果真是那些草,又长那么高,马就不能跑起来,牛羊恐怕也要常丢失。那为何诗中作者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再说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个人若着目视前方,能看到的只能是视角前方一百多度,如何能看到像个巨大帐篷的天空笼盖着原野呢?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诗人写诗的时候,应该是躺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根,仰望着天空,若有所思,此时正看到了半球状的天空,才有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也正是因为他躺在地上,位置低,才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牲畜在草地上时隐时现的一幕。总算弄清了原委,诗人正是设了一个迷让后人去猜。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20个字的不朽之作千古流传,作为激励诗,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有志之士。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许多人认为,作者写诗时在第二层,也有人认为诗人应该是在第三层,到底在哪一层?我们可以透过字眼探个究竟。“欲穷千里目”“欲”是想要,并非现实,而“欲”字也告诉我们作者登楼的目的是想看得更远,若是作者明知楼有三层却只登到二楼便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太合逻辑,想要看得更远,直接上三楼不得了,还用得着在楼下猜想。所以,我认为作者应该是已经登到了顶楼,但还不满足,觉得看得还是不够高远,心想着要是还能再上一层楼甚至更高就好了,这才合乎逻辑。而这里的“一层楼”并非实指“一层”,而应是无数个“一层”,或是超越新的高度。这也才符合作者当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心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如此的聪明睿智,同样用20个字就道出了一个大自然蕴藏的奥秘。查看了不少参考书都将诗中“处处闻啼鸟”的“处处”注释为“到处”,若是这样,此句便译为“到处都能听到鸟儿明快的叫声”。真是这样的吗?我们可先从字里行间来捕捉一些关于作者的信息。“闻”是作者听到的,“花落知多少”则是作者的推测,这些说明作者已经醒了,但并没有马上起床出门,因此外面的世界并不是通过视觉看到的。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何处”指“何时”,译为“不知从什么时候有了白发”;柳永的《雨霖铃》“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方留恋处”指难舍难分的时候,“处”指时候;韩愈《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显然说的也是时间。可见在古诗中“处”可指“地方”也可指“时间”。而“处处闻啼鸟”中,作者未出门,解释为“时时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应该更符合作者的处境。

可见,读诗不需要多大的智慧,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读诗的过程当中应当学会借鉴别人的观点,揉和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为读诗同样需要想象的翅膀。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诗,以创新的视角读诗,教师还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质疑,不可人云亦云。

诗的灵魂在于它的生活性,诗的魅力在于它的创造力。诗人同样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我们只有用生活的眼光去读诗,用创造的想象力去读诗,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才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达到读诗的最终目地。

参考文献:

自读课文可以这样学 篇4

自读课的教学中有两种不好的做法:一种是完全放任式, 不给学生任何必要的指导,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一种是等同讲读式, 违背了自读课文的编排者意图, 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如何在一堂自读课文的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阅读、写作、听说的训练呢?我在自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 尝试了让学生先跳读, 再积累, 最后训练表达的学习方法。这里跳读课文是基础, 积累好句是关键, 写作表达是目标。这样,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 整节课都在自主地读书, 自动地摘录, 自由地发言, 充分体现了“自读”的特征。

一、跳读

课标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从而提高学习课文的效率。跳读是跳跃式的阅读, 是以寻找某一特定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为获取有用信息以意群为单位快速浏览, 可以略掉一些东西不读, “跳”过去。跳读是训练学生阅读的有效的方法。我把它用在自读课文中,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 在《孤独之旅》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杜小康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 刻画了小康的心理变化的轨迹, 请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这就把本来看似冗长的故事情节简洁明朗化了, 而小康通过磨练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也鲜明地体现出来, 这也让学生学到了阅读类似文章的解读方法。又如说明文《旅鼠之谜》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课文很长, 但可以抓住标题来跳读课文, 我设计的问题是:“从文中找出‘旅鼠之谜’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这谜解开了吗?”学生跳读课文, 很快从中勾画出了答案:1.繁衍速度惊人, 是第一大奥秘;2.想方设法去自杀, 是第二个难解之谜;3.旅鼠死亡大迁移, 是第三大奥秘。这样阅读既节省了时间, 又激发了学生对旅鼠秘密的兴趣。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 学生掌握了跳读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自读课的时候, 自己看着文章的题目, 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跳读。这样, 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积极性特别高。在此基础上, 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普遍地感觉到有话可说, 气氛特别热烈, 不知不觉一节课的时间就过去了, 学生还意犹未尽。

二、积累

在大体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要想有进一步的提高, 还要在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学生如果每一节课都能积累一些词句, 不断充实自己的“仓库”, 长期坚持下去, 语文成绩必能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好的发展, 写作时不知不觉就会用上这些词句。

例如, 我在教学《孤独之旅》时, 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在跳读的基础上基本理清课文后, 我就要求学生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寻找有关“细节描写”的, 一组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 描写细节的好词佳句。如:“当杜小康一眼望去,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 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 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此处的细节刻画了小康当时害怕、胆怯的心理活动, 又如:“他才从悲慌中安静下来。”此处刻画了小康心头驱赶不走的恐惧。描写环境的好词佳句, 如:“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 且又是在夏季请森森一片时, 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此处从嗅觉的角度写芦苇丛的清香也不能完全驱赶走小康心中的恐慌, 孤独无处不在。找好这两组词句后, 我便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并背诵至少两句, 先在组内互查, 然后自我推荐或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在班级交流。背得最多的学生, 全班掌声鼓励, 是本节课的“记忆之王”。学生积极参与, 四分之一的人背得既多又好, 最少的也背了一句。这些词句的积累和表达, 使教学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此外, 我在《论求知》的教学中, 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跳读两遍课文后, 首先让学生从文中积累十五个词语, 了解它们的含义, 并当堂听写;然后让学生积累三至四句名言, 由各组推荐人当堂背诵。

郭沫若先生曾言:“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均任歙张。”好词佳句甚至是名段的积累, 帮助了学生的写作和演讲能力的提高。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有多人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在演讲比赛中斩获大奖, 在积累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两个方面。课标要求:“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 语言生动。复述转述, 完整准确, 突出要点。”语言表达能力在人的一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人们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如果我们在每节课都设计书面或口头表达的训练内容, 语文课堂定会变得有效、高效。因此, 我在教学自读课文时, 就常常把这种训练方法贯穿其中。

例如, 我在教学《论求知》时, 就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然后仿写, 班级交流时, 那些仿写出色的学生受到大家的赞许。教学《孤独之旅》时, 在积累好词佳句的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仿写一个片段, 可以突出“细节描写”, 可以突出“环境描写”, 但定要从中能窥视到“心理活动”, 可写你在某件事中所感受到的烦恼、苦闷、喜悦、忧愁等。二十分钟过后, 那些写作优秀的学生急于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同学听, 最受大家欢迎的复印后张贴于墙上, 供大家观摩。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写作时的语言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学生仿写句子和片段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这样循序渐进, 学生感觉到学写作文不再用搜肠刮肚, 写出的文章也不再是枯燥干巴了。

以上三个步骤, 在自读课中, 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自读”,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而且能在一系列的训练过程中, 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 无形之中也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自读课是相对于讲读课而言的, 它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像抓好讲读课一样重视自读课的教学, 充分发挥自读课的作用。自读课与讲读课相比, 有自身的教学特点, 本文尝试对自读课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读可以这样做班主任有感 篇5

从教快20年了,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那一群只要没有考试压力永远是活泼可爱的学生,我好像从来没有厌倦,虽然遇到不如意时偶尔也会发牢骚,甚至想退却,但当第二天站在讲台前,发觉自己又充满活力,对学生又耐心有加。故而当学校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可以这样做班主任》。暑假里闲着无事,我慢慢地翻阅起来,《天凉好个秋》、《学生接下句怎么办》、《用哲理小故事,带着孩子快乐成长》„„一个个文章小标题吸引了我,这些不正是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碰到过的问题吗?文中那一则则动人的小故事让我眼前一次又一次地闪动光芒,优秀教师那高涨的工作干劲让我佩服,那真诚充满爱心的优秀经验值得我学习,诸如许多给予我深远的反思与启示。一.对学生多一些宽容。

俗语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有长短”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父母十月怀胎的结晶,来自文化层次各异的环境中成长的极易塑造的活生生的个体,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我们将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很聪明很调皮更是倔强,三天两头违纪,扣分单上天天是他的大名,我气不打一处来,下了一条死命令“再有扣分单,把一幢教学楼的楼梯全部打扫干净”,结果是扣分单真的又来了,他也真的这样去做了。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一条短信“王老师大坏蛋。”署名是我班一位可能他认为在我眼里是好学生的同学的名字。当时我真的又好气又好笑,教了那么多年书,可从来没有学生这样说过我啊,还好短信是在家里收到的,要不然我肯定是很冲动地对他大声训斥。经过一个晚上的我已经心平气和了,第二天上午,我把他叫到教师休息室里,让他谈谈昨天扫地的感受,并告诉他因他经常扣分使得我们班三项竞赛落后、全部同学的期望又将落空、同学对他的评价等等,最后我微笑着告诉他老师昨天晚上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问问他的想法。一直低着头说话的孩子流下了眼泪,一句“老师我错了”终于让我释怀了。以后他的表现也证明了这次对他的宽容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后半学期中孩子虽然还是调皮,但再也没有因他而带来一张扣分单。二.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他们知道的我们不一定知道,他们会的我们不一定会,在新课程面前,我们每一位教师又成了新教师,单纯的教书匠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们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的人,而是教学生去发现知识、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人。我们作为参与者,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的角度去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去检讨自己的得与失,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中说: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三.从孩子身上获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从我上学时候起,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背思品书上的条条框框,现在角色换了,所以我深深知道,给学生思想上指一个方向,不能苍白地讲,不能空洞地说,他们烦着呢。在教育中,我们还要爱学生,不是父母的那种溺爱,是给每一个学生相同的权利,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相互沟通,我们还要爱家长,通过学生来爱,让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只有知道了父母的辛苦,学生才能有一颗感恩的心,还要爱自己,通过学生爱自己,学生有困的表现,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自己讲的太索味了,给学生希望,学生就会给你快乐,不要给学生恨你的理由。

作为教师如果在学生那里得不到快乐,那么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如果在学生那里得不到快乐,那么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四.对学生轻言放弃。

名师朱立峰说“我们不该急着放弃或拔掉我们看不上眼的‘小草’,而应给每一棵‘小草’开花的时间,让时间来证实他的价值。或许,他就是我们的‘蜡兰’”。记得暑假里我带儿子去医院检查,在门诊室碰到了一位老实巴交的父亲领着女儿在医生面前极力地表扬自己的孩子,能背古诗啦、能做算术啦等,声音还显得特别激动,可当医生让孩子做口算题,“6+6”这么简单的题目孩子扳着手指头也算不出来时,孩子的父亲那一脸的微笑慢慢地消失了。后来,这位父亲低声说的一句话让我震撼,“在学校里我们也没想过能学到什么,只要不欺负孩子就行。”多简单的要求啊,或许在这位父亲眼里都实现不了啊!作为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孩子呢,学习是孩子的权利啊!现在我的班里也有这样一位女孩,我该怎么去教育她,至少现在的我不会对她说,“你不行了”,我想应该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证实。有人说过一句话:“在教师生涯中,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应该说不是一个最完美的老师。”因为如果你不曾担任过班主任,你就很难体会到教师真正的乐趣,是你人生的最大遗憾。但当班主任又是辛苦的,繁琐的,责任重大的。特别是在今天,班主任面对的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眼界开阔,独立叛逆„„这都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难以开展。那么,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我们又该怎样当班主任呢?为寻找答案,我捧起了《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这本书。

灯下,我翻阅着《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被书中深入浅出的道理,生动感人的事例所深深吸引。书中不只一次地告诉我们:今天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变化相融合、相适应的人,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一个必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不满意什么的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走近学生,理解学生,进而影响学生。读完全书,不禁让我回想起这么多年当班主任的经历,深深地感到:今天我们当班主任需要自信、爱心和时尚。

一、高扬自信之帆 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我觉得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有自信。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性格、各种脾气的学生,在做学生工作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放手去做,不要怕出错。只有不断摔倒爬起的人才会越活越坚强。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自信,你自信了,学生才能对你有信心,因为自信有强大的感染力。班主任还要做好随时学习的准备:“人人为我师,事事学做事。”工作中,总是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向老班主任请教,他们肯定会给我们许多帮助。我们还可以多看看书,书中也有许多的好的方法,积累了好的经验,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二、播撒爱心之种

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应该把学生视为自己心中的太阳,心中要充满爱,师爱应该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底线。我们不光要去爱优等生,更要学会爱后进生,在学生面前学会蹲下来,用欣赏激励的眼光去看我们心中的太阳,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心灵。然而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仅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把对学生的爱定格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爱学生,但更重要的是注意爱的方式。我们不能以爱为理由,让学生背页沉重的负担;不能以爱为筹码,让学生感觉到天平的失衡;不能以爱为条件,让学生陷入功利的误区。正如李镇西所说:“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份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自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先学会欣赏学生,那么我们投射在学生身上的光芒会百倍地反射在我们身上,“桃李不善,下自成蹊。”桃李满天下是我们付出的每一份爱获得了百倍的回报。

三、散发时尚之魅力

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而搞好关系既要有老师的威严,又要有热情和活力。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那些深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不难发现,那些与学生有着共同语言的教师更有亲和力,更容易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样的教师称为时尚的教师。所谓时尚,不是看你是否年轻,而是看你是否有一颗年轻的心,是否能够与时代融合在一起。时尚不是看你是否追得上潮流,而是看你对潮流能否接受,是否有一种不断学习,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教师是为人师表者,在学生面前,教师的风度、体态、着装、气质无不体现着一种修养,传递着一种优雅,教师不是盲目的时尚追随者,但又绝不是时代的落伍者。面对今天的学生对班主任更高的期望,我们要在学生的期待中悄然改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形象。

工作实践告诉我,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当我们满怀激情,踌躇满志地走上班主任的工作岗位时,就意味着踏上了一条理想与现实并存,鲜花与荆棘交织的人生旅途。《今天,我们怎样做到班主任》告诉我,爱是做好工作最重要的法宝,爱才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我们会为学生取得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也会为学生遭受的每一次挫折而牵挂;我们今天将注定与学生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伴随着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的生命也将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转载请保留地址!文章标题:读今天,我们这样做班主任有感_教学论文,原文地址:http:// 可以这样做班主任,我会一如既往地这样做下去。

究竟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班主任呢?自从读了《可以这样做班主任》这本书,我感觉心里亮起了一盏灯。

⒈放下老师的架子。

传统观念中人们十分重视“师道尊严”,即教师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旦受到侵犯,便认为学生对自己大不敬,自己在学生面前没了威信和面子。书中的王维梓老师却坚信“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实际上,如果班主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内心都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主动与学生交流,更能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来校的路上,班主任远远看见学生,不因为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等着学生尊敬地叫你一声“老师好”,而是面带微笑,待学生走近时主动亲热地关心学生的情况,学生便会感到像是一个老朋友在打招呼,一种受到尊重、关心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感觉或许会让学生兴奋一整天,甚至是一个星期、一个学期,尤其对于经常遭受冷落、失去成功感的所谓的“后进生”,效果会更加明显。⒉做一个动真情的班主任。

真实、真心、真诚的班主任,不回避谈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在看到学生们嬉戏玩耍、无忧无虑时,我真实而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对他们青春生活的羡慕,并经常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求学的经历,让他们感觉到你与他们一样平凡,有过一样的经历,学生们就会把你当朋友看待,与你无话不谈。有一次,在课前演讲中,学生谈到沉迷小说的危害,我在点评时提到自己在高中的的经历,先是谈到自己对小说的狂热,再进一步指出真正热爱小说的人是不应该耽误学习的,所谓的沉迷不过是一种逃避罢了;还有一回,在讲“读书苦不苦”这个话题时,我引用自己在大四那年求职四处碰壁的例子,尤其是在招聘会上的小件小事,告诉学生,他们目前在学校遇到的所谓的“苦”并不算什么„„这些例子中,如果我只是一本正经地对学生照本宣科,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但此时如果老师适时带进自身的情绪体会,反而能让学生感到班主任的“真”,一种共鸣之情在学生心中自然产生,学生们就会更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

⒊不做雕刻家,做个欣赏家。

历史故事我们可以这样读 篇6

铁皮船

《上下五千年》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诠释着华夏文明古国的兴衰更替。在这本书中你能发现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鲜为人知的故事,了解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感慨伟大诗人屈原沉江的冤屈,领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风采……在这本书中,你还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精深,流连忘返于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神秘的秦始皇地下宫殿、建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瑰丽无比的敦煌莫高窟、“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绝世风采……

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上下五千年》,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吧!

神秘岛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品《三国演义》,汲取经典养分。 ——张建豪

智慧树

同学们,阅读历史故事类的书,至少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者人物,尽可能地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来比较比较。就拿《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来说,它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我们往往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我们常常只能了解事件的现象。如果我们只读了这些之后就以为了解了历史的全部,会太片面。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同样的内容,我们可以找来其他的历史书,试着比较着阅读。也许,你能找到不同的观点,就可以帮助你深入思考了。

其次,阅读历史故事类的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的朝代兴盛悠久?为什么有的朝代在婴儿时期就会夭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朝代,有的君主受百姓爱戴,成为一代明主?而有的君王还没坐稳位子,就被百姓推下台?……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做一个小小的点评人。

《史记》

《史记》让我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去领略华夏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事件,跟随大禹历经艰辛治理洪水,目睹夏桀、商纣的昏庸残暴,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跌宕故事……真是受益匪浅啊!——史志瑄

《封神演义》

上一篇:中西差异法律文化下一篇:利率风险市场化